陕西省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化学(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Na:23 C:12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计60分)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常用到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B. 制陶、冶金、酿酒等生产过程中,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C.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我国化学家在1965年第一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世界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答案】C
【解析】
【详解】A、观察、实验、分类、比较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正确;
B、制陶、冶金、酿酒等生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正确;
C、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错误;
D、我国化学家在1965年第一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牛胰岛素,为世界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正确。
答案选C。
2.物质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化学工作者经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
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
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A. H2、O3 B. H2SO4、H2CO3
C. SO2、NO
D. Na2SO3、KClO3
【答案】C
【解析】
【详解】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三氧化二碳属于氧化物;
A、H2、O3属于单质,故A错误;
B、H2SO4、H2CO3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故B错误;
C、SO2、NO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与三氧化二碳属于同类物质,故C正确;
D、Na2SO3、KClO3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一种元素可能形成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单质
B. 单质的种数一定多于元素的种数
C. 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D. 只含碳元素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一种物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例如氧气、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A正确;B、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例如金刚石、石墨、碳60等,所以单质的种数一定多于元素的种数,B正确;C、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氧气、臭氧,C正确;D、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D错误。
答案选D。
4.符合如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A. NaHCO3
B. Cu2(OH)2CO3
C. NaCl
D. Na2CO3
【答案】D
【解析】A、NaHCO3属于酸式盐,不符合题意要求,故A错误.B、Cu2(OH)2CO3分别属于碱式盐、碳酸盐和铜盐,不符合题意要求,故B错误;C、NaCl不属于碳酸盐,故C错误;D、Na2CO3分别属于正盐、碳酸盐和钠盐,符合题意要求,故D正确;故选D。
5.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是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
B. 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
C. 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这与胶体有关
D. 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这与胶体无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的颗粒大小不同,可以用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鉴别溶液和胶体,故A错误;
B.胶体的分散质粒子介于1~100nm,不能透过半透膜,故B正确;
C.血液属于胶体,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应用了胶体聚沉的原理,故C正确;
D.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的过程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过程,与胶体无关,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6.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2CO+O2点燃
2CO2 B. CaO+H2O=Ca(OH)2
C. C+H2O 高温
CO+H2 D. CO2+Ca(OH)2=CaCO3↓+H2O
【答案】A 【解析】
【详解】A.2CO+O2点燃
2CO2是化合反应,反应中C、O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是氧
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CaO+H2O=Ca(OH)2是化合反应,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C+H2O 高温
CO+H2属于置换反应,反应中C、O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CO2+Ca(OH)2=CaCO3↓+H2O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中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7.下列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蒸馏法
B. 使浑浊的食盐水变澄清--过滤法
C. 从溴水中分离出溴--蒸馏法
D. 海水制NaCl--蒸发结晶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可用蒸馏法分离,蒸馏时可适当加入生石灰,故A正确;B.分离固体和溶液,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不溶物,故B正确;
C.分离溴水中的溴,应用萃取分液法分离,可加入四氯化碳或苯,萃取后分液,如得到纯净的溴,可再蒸馏,故C错误;
D.加热时,水易挥发,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8.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液操作,可用于分离混合分层的液体,故A正确;
B.升华操作,可用于分离易升华的固体混合物,故B正确;
C.蒸发结晶,可用于从固体溶质的水溶液中获得固体溶质,故C正确;
D.并非蒸馏分馏操作示意图,蒸馏要求当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下沿处,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mol H2约含有6.02×1023个微粒
B. 水的摩尔质量是18g
C. 氯化氢的摩尔质量就是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 相同物质的量的SO 2和SO 3,含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3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故A 错误; B .水的摩尔质量是18g/mol ,故B 错误; C .氯化氢
的
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其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但二者的物理意
义不同,故C 错误;
D .设SO 2和SO 3的物质的量为n ,含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n :3n=2:3,故D 正确; 故答案为D 。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B. 物质的量是含有一定粒子数目的粒子的集合体
C. 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12g 12C 原子所含的碳原子数
D. 任何一种微观粒子的摩尔质量以g/mol 为单位时,其数值与该种粒子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符号为n ,单位是mol ;质量:物体的重量,故A 错误;
B .物质的量是表示微观粒子集合体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故B 正确;
C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标准为:0.012kg 12C 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故C 正确;
D .以g/mol 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故D 正确; 故答案为A 。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常温常压下,11.2LN 2含有的分子数为0.5 N A
B. 标准状况下,22.4LH 2和O 2的混合物所含分子数为N A
C. 标准状况下,18gH 2O 的体积是22.4 L
D. 1 mol SO 2的体积是22.4L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 ,故11.2L 氮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5mol ,故A 错误;
B 、标准状况下,22.4L 氧气和氢气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 ,含分子数为N A ,故B 正确;
C 、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使用n=
m
V
V 计算,故C 错误; D 、气体所处的状态不明确,不一定是标准状况,故体积不一定是22.4L ,故D 错误; 故选B 。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否电离
B.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其水溶液导电性的减弱
C. 酸、碱和盐类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D. 常见的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都是强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否电离,A 正确;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其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B 错误;酸、碱和绝大多数盐类、活泼金属氧化物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是非电解质,C 错误;常见的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都是强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化合物是弱电解质,D 错误。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B. 1molH 2的质量是2g ,在标准状况下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
C. 在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mol
D. 在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答案】D 【解析】
【分析】A 、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 -1; B 、没有说明是标准状况下,无法计算体积;
C 、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 -1,强调是气体;
D 、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 -1;
【详解】A、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1,故A错误;
B、1molH2的质量是2g,没有说明是标准状况下,无法计算体积,故错误;
C、任何物质不一定是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1,故C错误;
D、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1,所以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故D正确;
故选D。
14.下列各组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对元素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质子数为2的原子为氦原子,质子数为18的原子为氩原子,二者都是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稳定,具有相似化学性质,故A正确;
B.质子数为2的为氦原子,化学性质稳定;而质子数为12的原子是镁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二者化学性质不同,故B错误;
C.质子数为9的原子是氟,其最外层有7个电子,极易得1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质子数为7的原子是氮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易得到3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二者化学性质不同,故C错误;
D.质子数为10的原子是氖原子,最外层电子达8电子稳定结构,性质稳定;质子数为8的原子是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易得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二者化学性质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5.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KMnO4→MnO2
B. Cl2→NaClO
C. SO2→H2S
D. C→C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KMnO4→ MnO2中Mn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可利用KMnO4直接
加热分解即可,故A 错误;
B .Cl 2 → NaClO 中Cl 元素化合价升高,氯气可与NaOH 反应生成,无需加入氧化剂,故B 错误;
C .SO 2→H 2S 中S 元素化合价降低,应加入还原剂,故C 错误;
D .C → CO 2中C 元素化合价升高,应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故D 正确; 故答案为D 。
16.下列关于FeCl 3溶液和Fe(OH)3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分散系 B. 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0-9~10-7m 之间 C. 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D. FeCl 3溶液具有丁达尔效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 、FeCl 3溶液和Fe (OH )3胶体都是均一、透明、稳定的
分散系,但FeCl 3溶液
呈淡黄色,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错误;
B 、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 之间,溶液的粒子直径小于1nm ,浊液的子直径大于100nm ,所以氢氧化铁胶体胶粒粒径为1-100 nm ,FeCl 3溶液的粒子粒径小于1nm ,错误;
C 、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氯化铁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可以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胶体和溶液,正确;
D 、氯化铁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错误; 故选C 。
17.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H 2SO 4=H 2++SO 42- B. Ca(OH)2=Ca 2++(OH)2- C. AlCl 3=Al +3+3Cl - D. Al 2(SO 4)3=2Al 3++3SO 42-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酸有一元酸和多元酸,碱有一元碱和多元碱,写电离方程式时,注意H +和OH
-
的个数;盐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也可能有多个,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同样要注意个数;
(2)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离子符号要正确,例:没有H2+和(OH)2-这两种形式的离子;另外,离子右上角的电荷数的书写不同于化合价。
【详解】A. 硫酸是二元强酸,故电离方程式应为H2SO4=2H++SO42-,故A错误;
B. 氢氧化钙为二元强碱,电离方程式应为Ca(OH)2=Ca2++2OH-,故B错误;
C. 氯化铝为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为AlCl3=Al3++3Cl-,故C错误;
D. 硫酸铝的电离方程式为Al2(SO4)3=2Al3++3SO42-,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18.适度饮水有益于健康,但过量饮水使体内电解质浓度过低,导致生理紊乱而引起“水中毒”,下列属于人体内常见电解质的是()
A. CO2
B. NaCl
C. BaSO4
D. 葡萄糖【答案】B
【解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则解: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所以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导电,但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是碳酸不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A错误;B.NaCl在水溶液里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导致溶液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B正确;C.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导电,所以硫酸钡是电解质,但Ba2+有毒,不是人体内常见的电解质,C错误;D.葡萄糖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是非电解质,D错误,答案选B。
19.原计划实现全球卫星通讯需发射77颗卫星。
这与铱(Ir)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恰好相
Ir,则其核内的中子数是()
等,因此称为“铱星计划”。
已知铱的一种原子是191
77
A. 77
B. 114
C. 191
D. 268
【答案】B
【解析】
Ir的质量数为191,质子数为77根据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则核素【详解】已知核素191
77
191
Ir的核内的中子数是191-77=114,故答案为B。
77
20. “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
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 无色透明
B. 丁达尔效应
C. 所得液体呈胶状
D. 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分散系中分散质
的
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的属于胶体分散系,由“纳
米技术”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则该混合物属于胶体。
A 、胶体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氢氧化铁胶
体为红褐色,故A 错误;B 、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故B 正确;C 、胶体不一定是胶状,如
气溶胶,故C 错误;D 、该混合物属于胶体,不属于悬浊液或乳浊液,故D 错误。
故选B 。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共40分) 21.下列10种物质:
①水 ②空气 ③铁 ④二氧化碳 ⑤硫酸 ⑥熟石灰[Ca(OH)2] ⑦胆矾(CuSO 4⋅5H 2O) ⑧NaOH 溶液 ⑨碱式碳酸铜[Cu 2(OH)2CO 3] ⑩硫酸氢钠(NaHSO 4) (1)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 (2)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
(5)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空格填物质的序号) 【答案】(1). ②⑧ (2). ①④ (3). ⑥ (4). ⑤ (5). ⑦⑨⑩ 【解析】
【详解】(1)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构成的混合物,NaOH 溶液也是混合物,所以属于混合物的是②⑧;
(2)水和二氧化碳都是由两种元素构成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所以属于氧化物的是①④; (3)熟石灰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所以属于碱的是⑥; (4)硫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所以属于酸的是⑤;
(5)胆矾、碱式碳酸铜、硫酸氢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所以属于盐的是:⑦⑨⑩。
22.(1)3.01×1023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氯原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2)1.5 mol Na 2SO 4·
10H 2O 中所含的Na +物质的量是________,所含的SO 的物质的量
是________,所含H 2O 的数目是______。
(3)一定量的Na 2CO 3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4)0.5 mol NaOH中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在________mol Na2CO3中所含Na+数目与上述0.5 mol NaOH所含Na+数目相等。
(5)12.4 g Na2R含0.4 mol Na+,则Na2R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含R的质量为1.6 g的Na2R,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
【答案】(每空2分,共22分)
(1)0.5 mol 1mol
(2)3 mol 1.5 mol 9.03×1024或15N A
(3)1∶3 (4)10 mol 0.25
(5)62 g·mol-116 0.1 mol
【解析】试题分析:(1)3.01×1023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3.01×1023/6.02×1023mol-1=0.5mol,氯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2=1mol;
(2)1.5 mol 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的物质的量是1.5 mol×2=3mol;所含的SO42-的物质的量是1.5 mol×1=1.5mol;所含H2O的数目是1.5 mol×10×6.02×1023mol-1=9.03×1024(3)一定量的Na2CO3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比为1∶3,则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4)每个中含有20个电子,0.5 molNaOH中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5 mol×20=10mol;0.5 mol NaOH所含Na+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则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5mol÷2=0.25mol;(5)12.4g Na2R含0.4 mol Na+,则Na2R的物质的量为0.4mol÷2=0.2mol,摩尔质量为12.4g÷0.2mol="62" g·mol-1,Na2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2-23×2=16;1.6g的R物质的量为1.6g/16g·mol-1=0.1mol,含R的质量为1.6 g的Na2R,其物质的量为0.1mol÷2=0.1mol。
23.(1)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它的摩尔质量为______.
(2)在标准状况下,0.5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______.
(3)4g H2与22.4L(标况)CO2相比,所含分子数目较多的是______.
(4)0.01mol某气体的质量为0.28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______,在标准状况下,该气体的体积是______
【答案】(1). 98 (2). 98g/mol (3). 11.2L (4). 4g H2(5). 28g•mol-1(6). 0.224L 【解析】
【分析】(1)依据分子式结合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相对分子质量;
(2)依据n=m
V V 计算得到; (3)依据n=m V V =m M
计算物质的量比较分子数多少; (4)依据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n×V m 。
【详解】(1)H 2SO 4的相对分子质量=1×
2+32+16×4=98,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为98g•mol -1;
(2)在标准状况下,0.5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0.5mol×22.4L/mol=11.2L ;
(3)4gH 2物质的量=4g 2g /mol =2mol ;22.4L(标准状况)CO 2物质的量=22.4L 22.4L /mol =1mol ,物质的量和分子数呈正比,所含分子数目较多的是4g H 2;
(4)0.01mol 某气体的质量为0.28g ,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m n =0.28g 0.01mol
=28g/mol ;在标准状况下,该气体的体积=0.01mol×
22.4L/mol=0.224L 。
24.有A 、B 、C 、D 四种核电荷数小于20的元素,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B 原子核外K 层比M 层电子数多1;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D 能形成D 2-,D 2-的M 层为最外层。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 、B 、C 、D 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写出A 、B 、C 、D 四种元素中的任意3种元素所能形成的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C (2). Na (3). O (4). S (5). Na 2CO 3 (6). Na 2SO 3 (7). Na 2SO 4
【解析】
【分析】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则A 为碳元素;B 原子核外K 层比M 层电子数多1,则B 为钠元素;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则C 为氧元素;D 能形成D 2-,D 2-的M 层为最外层,则S 为硫元素。
【详解】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则A 为碳元素;B 原子核外K 层比M 层电子数多1,则B 为钠元素;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则C 为氧元素;D 能形成D 2-,D 2-的M 层为最外层,则S 为硫元素;
(1)由分析可知:A 、B 、C 、D 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分别为C 、Na 、O 、S ;
(2) C、Na、O、S 四种元素中的任意3种元素所能形成的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有Na2CO3、Na2SO3、Na2SO4。
25.某兴趣小组为探究Na2CO3溶液的性质,需要480mL 0.2mol⋅L-1的Na2CO3溶液。
溶液的配制过程如图所示:
(1)指出配制过程中两处明显错误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下列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产生的影响:其中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有
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偏低的有________,无影响的是________。
①用“左物右码”的方法称量(使用游码);②碳酸钠不纯,其中混有氯化钠;③容量瓶未经干燥使用;④称量碳酸钠时所用砝码生锈;⑤移液过程中有少量溶液溅出;
(3)向标准配制的0.2mol⋅L-1的Na2CO3溶液50mL中,逐滴加入0.2mol⋅L-1的Ba(OH)2溶液50mL。
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mol⋅L-1(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答案】(1). 称量的碳酸钠的质量应为10.6g,定容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凹液面相切(2).
④(3). ②⑤(4). ①③(5). CO32−+Ba2+=BaCO3↓ (6). 0.2mol/L
【解析】
【分析】(1)由于实验室无480mL容量瓶,应选用500mL容量瓶,配制出50mL的溶液,据此计算所需的碳酸钠的质量;定容时应平视;
(2)根据c=n
V
并结合溶质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的体积V的变化来进行误差分析;
(3)向标准配制的0.2mol•L-1的Na2CO3溶液50mL中,逐滴加入0.2mol•L-1的Ba(OH)2溶液50mL,两者物质的量相等,恰好完全反应生成BaCO3和NaOH,据此分析。
【详解】(1)由于实验室无480mL容量瓶,应选用500mL容量瓶,配制出50mL的溶液,故所需的碳酸钠的质量m=CVM=0.2mol/L×0.5L×106g/mol=10.6g,故所称量的碳酸钠的质量错误;定容时应平视刻度线,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2)①用“左物右码”的方法称量(使用游码)是正确的,故所配溶液的浓度无影响;
②碳酸钠不纯,其中混有氯化钠,则会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偏小,则浓度偏低;
③容量瓶未经干燥使用对浓度无影响;
④称量碳酸钠时所用砝码生锈,则砝码变重,导致称量出的药品的质量偏大,则溶液浓度偏高;
⑤移液过程中有少量溶液溅出,会导致溶质的损失,则浓度偏低;
(3)0.2mol•L-1的Na2CO3溶液50mL中,逐滴加入0.2mol•L-1的Ba(OH)2溶液50mL,两者物质的量相等,且均为0.01mol。
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BaCO3和NaOH:
Na2CO3+Ba(OH)2=BaCO3↓+2NaOH,离子方程式为:CO32-+Ba2+=BaCO3↓。
由于Na2CO3和Ba(OH)2的物质的量均为0.01mol,则生成的NaOH的物质的量为0.02mol,由于溶液体积为
100mL,故浓度为c=0.02mol
0.1L
=0.2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