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期重商主义政策主张主要表现为:奖出限入 政策;国内产业开展政策;本国航运开展政策。
奖出限入政策
奖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本国某些商品的出口,给 予津贴;减低或免除出口关税,或退回进口原料时征 收的关税;鼓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设立独占 经营的殖民地贸易公司,在殖民地经营独占贸易,使 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国家用现金奖励在国 外市场上出售本国产品的商人。但对重要原料的出口 那么加以限制。
航运开展政策
建立强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制止外国 船只从事本国沿海航运和外乡和殖民地 之间的航运,如1651年英国通过重要的 航海法案,该法案规定,一切输往英国 的货物必须用英国船载运或原出口国船 只装运,亚洲、非洲及北美的贸易必须 利用英国或殖民地的船只。
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 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 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 入的根底,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 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第四,在国内商业与对外贸易关系上,认为,国内商品生产应当服 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应鼓励工场手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开展。在对 外贸易上奉行“多卖少买〞的原那么。
早期重商主义
根本观点 政策主张
早期重商主义根本观点
一是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将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 要求在对外贸易中绝对地多卖少买,使金银流入国内。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 的根底、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 向即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 政策的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纯理论
早期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
分工思想
色诺芬 柏拉图 管仲 小结
色诺芬
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5年〕在?经济论?一书中就 提到了劳动分工问题。他说:“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 艺的工人,而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 家〞。这种观点在他的另一书?居鲁士的教育?中阐发 得更加明白:在小市镇上,一个工人要制造床、门、 犁和桌子,甚至要造房子,即使这样,也还不易谋生。 一个人做这样多的工作,要想做好,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在大城市中,一个人只要从事一种手工业,就可以 维持生活了,有时甚至还不用做一种手工业的全部。 只做一种最简单工作的人,当然会把工作做得很好。
绝对优势理论内容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 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 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 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 本钱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 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 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 之那么具有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 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本钱“绝对优势〞的产 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 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小结
上述思想都认识到劳动分工对于促进劳 动者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以 及改进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形成和开展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形成和开展
15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分工的开展.西欧各国封建自然经济不断 衰落,商品货币经济那么迅速开展。于是,一方面,当时充当交 易媒介——货币的唯一形态贵金属在西欧各国供不应求,造成普 遍的金银荒。在强烈的“黄金渴望〞支配下,欧洲殖民主义者通 过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和其他卑劣手段到海外攫取金银,积 累货币资本,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国际贸易的开展。另一方面, 由干生产的扩大和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小之间的锋利矛盾。 促成了到世界市场去解决商品实现问题,以换回货币和原材料。 贸易的迅速开展,使G—w—G’(G’>G)这种现象太诱惑人了,以 致于人们认定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攫 取金银货币。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原文
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所写的:“如果一件东西去购置时 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也不会想要在家里 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为自己做鞋 子,鞋匠不为自己缝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为自己做鞋子、也不 打算为自己缝衣服,他们都感到应当把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 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更有利。〞斯密进而认为,适用于一 国内部的分工原那么,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指出,“在每一个 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对一个国家来说就很少是荒唐 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廉价的商品供给我们,我 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局部 向他们购置。国家的总劳动既然总是同维持它的产业的资本成比 例,就决不会因此减少,正如上述工匠的劳动并不减少一样,只 不过听其随意寻找最有利的用途罢了。要是把劳动用来生产那些 购置比自己制造还廉价的商品,那一定不是用得最为有利……按 照假设,向外国购置这种商品,所费比国内制造来得廉价。所以, 如果听其自然.仅以等量资本雇用劳动,在国内所生产商品的一 局部或其价格的一局部,就可把这商品购置进来。〞
二是在制止金银输出的同时,制定政策想方设 法吸收外国金银,规定外国人来本国进展贸易 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 于购置本国的货物。
三是实行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的政策。例: 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纪实行的贸易。
晚期重商主义
根本观点 政策主张
晚期重商主义根本观点
一是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与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的早期 重商主义不同,认为货币与商品具有统一性,“有了商品的人是 不可能会缺钱的〞。
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为,每个人只 有从事一种劳动的能力,可人的需要却是多种 多样的,因此就产生了个人需要和个人能力之 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相互联合 起来,建立城市,实行分工。柏拉图还认为, 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人应该从事哪种行业担 任何种职务,都取决于各人的秉性,是由先天 决定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也意识到,农业 的专业化分工取决于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土壤, 适合种植什么样的作物。这些思想都是后来贸 易理论中的自然差异决定生产比较优势思想的 最初表达。
二是在对待货币运动的态度上,不主张将货币窖藏起来,因为 “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并认为,投入流通中的货币 愈多,带来的利益越大,但投入流通的范围应当是开展对外贸易, 因为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对外贸易中,不 一定要对每个国家和每笔贸易都是顺差,只要在对外贸易总额中, 出口大于进口,就能使更多的货币流入本国,国家就会富足。
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开展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 商主义(或称为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从16世纪下中叶至17世 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或称为重工主义、贸易差额论)。
主要观点
重商主义的根本观点 早期重商主义的观点和政策 晚期重商主义的观点和政策
根本观点
第一,认为世界的资源是一定的、有限的,因此本国商人、制造业 和航运业为获得更大的利润而扩大业务时,或迟或早必然会同其他 国家发生冲突。政府为了支持和保护本国强大。增强国家实力主要表现 于陆海军武装力量的壮大。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积累大量的财富, 并由国家统治整个经济活动。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 由贸易。
重农学派对农业的过分重视和对商业的轻视使 得他们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多奉献,但 他们的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 〔特别是亚当·斯密)有很大的影响。
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斯密贸易思想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 那么的主要内容。
管仲
管仲是春秋前、中期改革派的出色代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将人们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主张四民分业定居, 制止他们相互杂居,并且要求各业子孙世代继承祖业,不得随意 改变自己的职业。这就是“同业相聚,父子相承〞的“四民分业 〞政策。其实,“四民分业〞理论反映了管仲的劳动分工思想。
同业相聚的好处是从业人员互相切磋技艺,有利于交流生产经历, 对于提高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不同业分处 的优点那么是可以减少相互干扰,也可防止因各业人员的社会地 位、收入贫富等差异而产生不平衡心理,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父子相承和职业世袭的优势更为显而易见,后代可以利用前辈在 生产技术、劳开工具和其它生产条件等方面的优势,父子朝夕相 处,安心持业,也可以使弟子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具体劳动操作工 序与技术,使生产技术和经历世代相传。这在当时广阔劳动者没 有时机承受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条件下,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限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外某些商品,特别是奢 侈品制止进口;对进口货根本无一例外地征收重税, 税负之重往往使人们无法购置进口货;允许在殖民地 取得廉价的原料,并运回本国,条件是将其加工成制 成品,然后高价向殖民地或其他国家出售。
国内产业开展政策
国内产业开展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开展本国的农 业和工业,从而增加可出口的商品,减少对进口商品 的需求,以便实现贸易顺差。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通过假设干法令限制谷物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农业的 开展,如英国的谷物法;给工场手工业者发放贷款和 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为了给工业开展提供劳动力,奖 励人口繁殖,高薪聘请外国工匠,制止熟练技术工人 外流,充裕劳工来源;实行低工资,以降低劳工本钱; 鼓励原料和半成品输入,以开展制造业和加工工业; 制定工业管理条例,加强质量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出口优势。
二是在对待货币的态度上,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千 方百计要把幸运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窖藏起 来。马克思把这种认识称为货币主义。恩格斯说它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妒嫉 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他们不择手段地骗 取那些和本国通商的民族的现钱,并把幸运得来的金 钱牢牢地保持在关税线以内。〞
第二,认为财富和货币是完全统一的,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 富的唯一形态,是衡 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一个国家拥有 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它就越富有。
第三,认为剩余价值只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只有商业,尤其是对 外贸易才是利润的源泉和财富的源泉,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 的货币量,从而增加国家财富。
再次,分工可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分工者 比较容易改进生产工具和工艺。
因此,亚当·斯密认为:既然分工可以极大地提 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一种物品 的生产,然后彼此进展交换.那么对每个人都 是有利的。
技术绝对差异
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 因为该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技术处于劣势, 自己生产比购置别国产品的本钱要高; 而一国之所以能够向别国出口产品,是 因为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 国先进,或者说具有绝对优势。因为该 国用同样的资源可以比别国生产出更多 的产品,从而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本钱低 于别国。
基于这种认识,晚期重商主义总是力图通过开展对外贸易,扩大 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输入,从而到达积累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 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政策主张
晚期重商圭义的政策主张,有些是早期重商主 义政策的延续和开展,如贸易垄断政篱、保护 关税政策。有些那么是与早期重商主义政策不 同的,如在货币政策上,晚期重商主义的政策 主张那么是反对制止金银出口的禁令,寓对货 币的追求于贸易顺差的追求之中。
正是基于上述两种观点,早期重商主义总是力图在国 内把货币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起来,从而到达积累 货币财富的目的。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 货币差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政策主张
一是严禁金银出口政策,认为贵金属一旦进口 以后,就应留在国内。这一政策在西班牙执行 得最久,也最严格,凡输出金银币或金银块者 可以判处死刑。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基于他对分工的 认识。
国际贸易的根底是各国生产技术的绝对 差异。
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分工思想
认为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首先,分工能使分工者的熟练程度增进,从而
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分工使每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 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奖出限入政策
奖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本国某些商品的出口,给 予津贴;减低或免除出口关税,或退回进口原料时征 收的关税;鼓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设立独占 经营的殖民地贸易公司,在殖民地经营独占贸易,使 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国家用现金奖励在国 外市场上出售本国产品的商人。但对重要原料的出口 那么加以限制。
航运开展政策
建立强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制止外国 船只从事本国沿海航运和外乡和殖民地 之间的航运,如1651年英国通过重要的 航海法案,该法案规定,一切输往英国 的货物必须用英国船载运或原出口国船 只装运,亚洲、非洲及北美的贸易必须 利用英国或殖民地的船只。
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 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 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 入的根底,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 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第四,在国内商业与对外贸易关系上,认为,国内商品生产应当服 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应鼓励工场手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开展。在对 外贸易上奉行“多卖少买〞的原那么。
早期重商主义
根本观点 政策主张
早期重商主义根本观点
一是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将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 要求在对外贸易中绝对地多卖少买,使金银流入国内。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 的根底、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 向即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 政策的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纯理论
早期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
分工思想
色诺芬 柏拉图 管仲 小结
色诺芬
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5年〕在?经济论?一书中就 提到了劳动分工问题。他说:“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 艺的工人,而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 家〞。这种观点在他的另一书?居鲁士的教育?中阐发 得更加明白:在小市镇上,一个工人要制造床、门、 犁和桌子,甚至要造房子,即使这样,也还不易谋生。 一个人做这样多的工作,要想做好,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在大城市中,一个人只要从事一种手工业,就可以 维持生活了,有时甚至还不用做一种手工业的全部。 只做一种最简单工作的人,当然会把工作做得很好。
绝对优势理论内容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 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 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 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 本钱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 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 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 之那么具有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 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本钱“绝对优势〞的产 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 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小结
上述思想都认识到劳动分工对于促进劳 动者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以 及改进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形成和开展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形成和开展
15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分工的开展.西欧各国封建自然经济不断 衰落,商品货币经济那么迅速开展。于是,一方面,当时充当交 易媒介——货币的唯一形态贵金属在西欧各国供不应求,造成普 遍的金银荒。在强烈的“黄金渴望〞支配下,欧洲殖民主义者通 过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和其他卑劣手段到海外攫取金银,积 累货币资本,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国际贸易的开展。另一方面, 由干生产的扩大和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小之间的锋利矛盾。 促成了到世界市场去解决商品实现问题,以换回货币和原材料。 贸易的迅速开展,使G—w—G’(G’>G)这种现象太诱惑人了,以 致于人们认定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攫 取金银货币。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原文
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所写的:“如果一件东西去购置时 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也不会想要在家里 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为自己做鞋 子,鞋匠不为自己缝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为自己做鞋子、也不 打算为自己缝衣服,他们都感到应当把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 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更有利。〞斯密进而认为,适用于一 国内部的分工原那么,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指出,“在每一个 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对一个国家来说就很少是荒唐 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廉价的商品供给我们,我 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局部 向他们购置。国家的总劳动既然总是同维持它的产业的资本成比 例,就决不会因此减少,正如上述工匠的劳动并不减少一样,只 不过听其随意寻找最有利的用途罢了。要是把劳动用来生产那些 购置比自己制造还廉价的商品,那一定不是用得最为有利……按 照假设,向外国购置这种商品,所费比国内制造来得廉价。所以, 如果听其自然.仅以等量资本雇用劳动,在国内所生产商品的一 局部或其价格的一局部,就可把这商品购置进来。〞
二是在制止金银输出的同时,制定政策想方设 法吸收外国金银,规定外国人来本国进展贸易 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 于购置本国的货物。
三是实行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的政策。例: 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纪实行的贸易。
晚期重商主义
根本观点 政策主张
晚期重商主义根本观点
一是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与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的早期 重商主义不同,认为货币与商品具有统一性,“有了商品的人是 不可能会缺钱的〞。
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为,每个人只 有从事一种劳动的能力,可人的需要却是多种 多样的,因此就产生了个人需要和个人能力之 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相互联合 起来,建立城市,实行分工。柏拉图还认为, 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人应该从事哪种行业担 任何种职务,都取决于各人的秉性,是由先天 决定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也意识到,农业 的专业化分工取决于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土壤, 适合种植什么样的作物。这些思想都是后来贸 易理论中的自然差异决定生产比较优势思想的 最初表达。
二是在对待货币运动的态度上,不主张将货币窖藏起来,因为 “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并认为,投入流通中的货币 愈多,带来的利益越大,但投入流通的范围应当是开展对外贸易, 因为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对外贸易中,不 一定要对每个国家和每笔贸易都是顺差,只要在对外贸易总额中, 出口大于进口,就能使更多的货币流入本国,国家就会富足。
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开展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 商主义(或称为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从16世纪下中叶至17世 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或称为重工主义、贸易差额论)。
主要观点
重商主义的根本观点 早期重商主义的观点和政策 晚期重商主义的观点和政策
根本观点
第一,认为世界的资源是一定的、有限的,因此本国商人、制造业 和航运业为获得更大的利润而扩大业务时,或迟或早必然会同其他 国家发生冲突。政府为了支持和保护本国强大。增强国家实力主要表现 于陆海军武装力量的壮大。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积累大量的财富, 并由国家统治整个经济活动。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 由贸易。
重农学派对农业的过分重视和对商业的轻视使 得他们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多奉献,但 他们的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 〔特别是亚当·斯密)有很大的影响。
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斯密贸易思想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 那么的主要内容。
管仲
管仲是春秋前、中期改革派的出色代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将人们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主张四民分业定居, 制止他们相互杂居,并且要求各业子孙世代继承祖业,不得随意 改变自己的职业。这就是“同业相聚,父子相承〞的“四民分业 〞政策。其实,“四民分业〞理论反映了管仲的劳动分工思想。
同业相聚的好处是从业人员互相切磋技艺,有利于交流生产经历, 对于提高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不同业分处 的优点那么是可以减少相互干扰,也可防止因各业人员的社会地 位、收入贫富等差异而产生不平衡心理,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父子相承和职业世袭的优势更为显而易见,后代可以利用前辈在 生产技术、劳开工具和其它生产条件等方面的优势,父子朝夕相 处,安心持业,也可以使弟子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具体劳动操作工 序与技术,使生产技术和经历世代相传。这在当时广阔劳动者没 有时机承受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条件下,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限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外某些商品,特别是奢 侈品制止进口;对进口货根本无一例外地征收重税, 税负之重往往使人们无法购置进口货;允许在殖民地 取得廉价的原料,并运回本国,条件是将其加工成制 成品,然后高价向殖民地或其他国家出售。
国内产业开展政策
国内产业开展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开展本国的农 业和工业,从而增加可出口的商品,减少对进口商品 的需求,以便实现贸易顺差。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通过假设干法令限制谷物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农业的 开展,如英国的谷物法;给工场手工业者发放贷款和 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为了给工业开展提供劳动力,奖 励人口繁殖,高薪聘请外国工匠,制止熟练技术工人 外流,充裕劳工来源;实行低工资,以降低劳工本钱; 鼓励原料和半成品输入,以开展制造业和加工工业; 制定工业管理条例,加强质量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出口优势。
二是在对待货币的态度上,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千 方百计要把幸运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窖藏起 来。马克思把这种认识称为货币主义。恩格斯说它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妒嫉 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他们不择手段地骗 取那些和本国通商的民族的现钱,并把幸运得来的金 钱牢牢地保持在关税线以内。〞
第二,认为财富和货币是完全统一的,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 富的唯一形态,是衡 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一个国家拥有 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它就越富有。
第三,认为剩余价值只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只有商业,尤其是对 外贸易才是利润的源泉和财富的源泉,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 的货币量,从而增加国家财富。
再次,分工可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分工者 比较容易改进生产工具和工艺。
因此,亚当·斯密认为:既然分工可以极大地提 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一种物品 的生产,然后彼此进展交换.那么对每个人都 是有利的。
技术绝对差异
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 因为该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技术处于劣势, 自己生产比购置别国产品的本钱要高; 而一国之所以能够向别国出口产品,是 因为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 国先进,或者说具有绝对优势。因为该 国用同样的资源可以比别国生产出更多 的产品,从而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本钱低 于别国。
基于这种认识,晚期重商主义总是力图通过开展对外贸易,扩大 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输入,从而到达积累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 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政策主张
晚期重商圭义的政策主张,有些是早期重商主 义政策的延续和开展,如贸易垄断政篱、保护 关税政策。有些那么是与早期重商主义政策不 同的,如在货币政策上,晚期重商主义的政策 主张那么是反对制止金银出口的禁令,寓对货 币的追求于贸易顺差的追求之中。
正是基于上述两种观点,早期重商主义总是力图在国 内把货币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起来,从而到达积累 货币财富的目的。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 货币差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政策主张
一是严禁金银出口政策,认为贵金属一旦进口 以后,就应留在国内。这一政策在西班牙执行 得最久,也最严格,凡输出金银币或金银块者 可以判处死刑。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基于他对分工的 认识。
国际贸易的根底是各国生产技术的绝对 差异。
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分工思想
认为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首先,分工能使分工者的熟练程度增进,从而
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分工使每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 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