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贵州省台江县医院行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213例,其中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05例(A组),围手术期不用抗菌药物108例(B组),两组病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分析术后切口感染、术后3 d体温变化及术后第3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情况。

结果:A组术后切口感染2例(1.90%),B组术后切口感染3例(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体温变化及术后第3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操作技能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关键。

标签: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部位感染;抗菌药物
传统腹股沟疝手术为Ⅰ类清洁切口,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

在许多基层医院,腹股沟疝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仍较普遍,用与不用是否影响腹股沟疝手术切口感染,本文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2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13例,A组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B组为围手术期不用抗菌药物。

A组105例,男98例,女7例,年龄18~81岁,平均(55.34±12.51)岁,单侧腹股沟疝103例,双侧2例。

B组108例,男104例,女4例,年龄19~82岁,平均(53.69±12.59)岁,单侧腹股沟疝103例,双侧5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标准:合并有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有感染病灶、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嵌顿疝。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Bassini法、Mcvay法),手术时间45~55 min,平均(45±5)min。

A组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术前30 min单次静脉滴注至术后7 d不等,其中用药≤24 h 54例,用药>24 h 51例,有15例(14.28%)抗菌药物应用长达7 d。

B组为围手术期不用任何抗菌药物,术后静脉滴注活血、止痛药物。

观察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感染、术后3 d体温变化、术后第3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情况。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卫医发[2001]2号[2]。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切口感染:A组切口感染2例(1.90%),用药≤24 h 1例,用药>24 h 1例;B组切口感染3例(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 d(即T1、T2、T3)每天记录最高体温,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检测术后第3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主要因腹壁强度减弱,属于解剖结构上的缺陷,腹内压增高是其诱因[3]。

成人腹股沟疝一旦形成,几无自愈的可能,手术仍是治愈的唯一方法[4]。

自1887年Bassini首创经典的Bassini疝修补术100多年来,腹股沟疝修补术日臻完善,目前,无张力疝修补术被列为腹股沟疝治疗首选,但由于修补材料较高,传统修补术仍在许多基层医院常规应用,经典疝修补手术目前在我国仍占有重要地位[5]。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腹股沟疝手术是否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目前尚有争论[6]。

腹股沟疝修补术属Ⅰ类清洁切口,理论上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采用传统方法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在围手术期不使用抗生素已成业内共识[7],但在临床实践中,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仍达42.7%~98.41%[8-9]。

Ⅰ类清洁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仍较普遍,有的甚至超长期使用,本文A组病例中有15例(14.28%)抗菌药物应用长达7 d。

分析原因有:(1)手术室无菌条件达不到要求。

(2)一旦发生感染,预示手术失败,复发率增高,切口感染是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最常见原因[10]。

(3)担心引起医患纠纷。

(4)对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基于以上因素,临床医生为了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采取常规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以期降低手术部位感染。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能否降低腹股沟疝手术部位感染,有荟萃分析行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11]。

本文回顾分析了使用和不使用抗菌药物的两组病例资料,两组术后3 d体温均有暂时性升高,考虑主要是由于炎症介质释放所致,与感染无关,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3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切口感染:A组切口感染2例(1.90%),B组切口感染3例(2.77%),均为75岁以上高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表明切口感染与用药时间无正相关。

可以看出,即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也不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因此,腹股沟疝修补术在患者没有易感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避免增加患者不必要的负担,而且可以降低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值得临床推广。

但对70岁以上高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因为高龄患者术后卧床易并发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从而增加手术部位感染几率。

陈德
健等[12]认为腹股沟疝手术后局部感染的发生除了与患者自身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1)消毒方法。

(2)缝线的选择。

(3)修补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

(4)合理放置引流管。

说明对于腹股沟疝修补手术,若不重视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技能,寄希望于使用抗菌药物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是不合适的。

结合临床实践,笔者认为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前皮肤准备:(1)嘱患者术前1 d沐浴,清洁皮肤。

(2)术区备皮应使用一次性经环氧乙烷消毒的备皮刀,并于术前2 h内进行。

(3)碘伏皮肤消毒时,应待碘伏自然风干后贴敷皮肤保护膜。

术中操作:(1)切开皮肤后应尽可能一次性切开皮下组织,尽量不用电刀在皮下脂肪层操作,避免术后脂肪液化。

(2)切口分离应在腹外斜肌腱膜下,不宜在腹外斜肌腱膜上,避免形成过多的死腔。

(3)精索的游离应采用锐性分离,避免过多撕裂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较大的疝囊行横断剥离,不求切除全部疝囊,避免剥离范围过大,术后渗出增加感染机会。

(5)止血要彻底,因为血液是细菌最好的培养基,尽量采用电凝止血,避免结扎止血产生过多的线头异物。

综上所述,腹股沟疝修补术不能依赖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充分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无菌操作、精细的操作技能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09]38号,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3]张建新,张智勇,叶家欣,等.腹股沟疝Desarda法修补术80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1):57-58.
[4]苏汝平.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腹股沟疝500例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0):154-156.
[5]王开振,任为,时德.腹股沟疝复发相关性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1):28-30.
[6]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3):204-206.
[7]罗国德,曹永宽,张林,等.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在围手术期不使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1):24-26.
[8]陈艾明,陈苏丹,石少权,等.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3):5826-5827,5830.
[9]王霖,李文哲,张一恺.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1):73-75.
[10]王永红.腹股沟疝术后并发症的教训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6):79.
[11]高毅丽,阮翊,虞鑫,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切口感染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3):74-75.
[12]陈德健,缪传文.高龄腹股沟疝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4):352-3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