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实验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科学实验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科学实验在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其中涵盖了多个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
每个实验都让我们深入理解了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科学的认识。
接下来,我将分享几个我最喜欢的实验。
实验一:压力的作用本实验用气球来演示压力的概念。
你需要在气球中放一些塑料珠子,然后充满气体。
接下来,将气球压缩成较小的体积并固定。
随着你将气球从压缩状态中释放,气球将恢复原始的形态并将珠子击飞。
这是因为当气球被压缩时,气体分子被挤压在一起,导致内部压力增加。
当气球从压缩状态中释放时,这些气体分子会迅速扩散并撞击珠子,从而将其击飞。
实验二:反应速率本实验使用饼干和牛奶来演示反应速率。
你需要将两种材料放在两个不同的碗中,并在碗中放置一块相同大小的饼干。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牛奶中的饼干比空气中的饼干更快变软。
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酶,它可以加速饼干分解的速度。
这是一个很好的演示反应速率的实验。
实验三:霉菌的生长本实验需要你在两块面包中喷上水,然后将一块面包放在暗处,另一块面包放在阳光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阳光下的面包上长出了霉菌,而暗处的面包上则没有。
这是因为霉菌需要光来生长。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的重要性以及霉菌如何通过营养来生长和繁殖。
这些实验是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的一部分,但它们可以让我们深入理解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领域的基本概念。
它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在家中进行,让我们更深入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
高中生物课本19个实验归纳及

实验一:观察DNA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 甲基绿+DNA绿色两种试剂不是单独使用,应混合使用吡罗红+RNA 红色2. 8%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 和蛋白质别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结合。
0.9%NaCl 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蒸馏水:配制染色剂,冲冼载玻片 三.方法步骤 几种液体的作用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实验原理:*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响。
1.复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甲液:0.1g/ml NaOH 溶液 乙液:0.05g/ml CuSO 4溶液 Cu ( OH ) 2反响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Cu O 〕。
2.。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响。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 2+作用,产生紫色反响。
〕 A 液:0.1g/ml NaOH 溶液B 液:0.01g/ml CuSO 4 溶液肽键构造与铜离子反生络合反响,生成紫色络合物。
4. 淀粉遇碘变蓝色。
三.实验材料1.做复原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最好无色,防止颜色干扰且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等。
四、实验试剂斐林试剂、丹Ⅲ或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二〕脂肪的鉴定⑴显微镜观察法水浴加热 斐林试剂 使用时:甲乙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 双缩脲试使用时:先加A 液后加B 液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
高三化学必修一课本实验大全

必修一实验大全(一)物质及其变化实验实验1-1【P8,胶体实验】【实验操作】取两个100 mL小烧杯,分别加入40 mL蒸馏水和40 mL CuSO4溶液。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
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
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可被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丁达尔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或者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人密林中时,都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丁达尔效应。
实验1-2【P13,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操作】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和蒸馏水,如图1-9所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三个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取上述烧杯中的NaCl固体、KNO3固体各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溶液。
如图1-9所示,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NaCl溶液、KNO3溶液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都不导电,蒸馏水也不导电。
但是,NaCl溶液、KNO3溶液却都能够导电。
实验1-3【P16,Na2SO4与BaCl2的反应】【实验操作】向盛有2 mL Na2SO4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 mL BaCl2稀溶液,观察现象并分析。
通过上述现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Na2SO4稀溶液与BaCl2稀溶液混合时,Na+、Cl-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
生物课本实验大全

实验步骤
研磨成分 绿色叶片 丙酮(或酒精) 二氧化硅 碳酸钙 用量 5g 5ml 少许 少许 作用 提供色素 溶解色素 为了研磨充分 中和有机酸,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实验结果
色素在滤纸条上的顺序,从上到下依 次为: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橙黄色、 黄色、 蓝绿色、 黄绿色
色素提取液浅的原因:
淀粉 还原性糖 脂肪 蛋白质 DNA 染色质(体)
试剂
碘液 斐林试剂 班氏试剂 苏丹III染液
颜色
蓝色 砖红色沉淀 砖红色沉淀 橘黄色
备注
沸水浴1-2分钟 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 镜观察 变性蛋白质也可以鉴定 (鉴定肽键) 沸水浴1-2分钟 被染色细胞可以观察细 胞核的形态和数量(不 分裂细胞);有丝分裂 中期(分裂细胞) 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有 机酸与伊红-美蓝反应
叶绿体中色素提取 和分离 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观察细胞质流动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 分裂
新鲜的黑藻
分裂活跃期的洋葱根 尖(分生区),分裂 期相对较长。(动物: 受精卵) 新鲜肝脏研磨液
操作:含叶绿体的大液泡细胞, 质流动快,易于观察。
原理:根尖分生区细胞正在有 丝分裂。分裂期相对较长的材 料位于分裂期的细胞较多。便 于取材。 原理:保证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制片 根尖放在载玻片上→滴清水→镊子弄碎根尖→盖片→拇指轻 压盖玻片,可使细胞进一步分散开来(呈薄雾状),便于显 微观察。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 分离与复原
紫色的洋葱鳞片叶 (外表皮)
含有紫色大液泡,便于观察
含有细胞核
DNA粗提取与鉴定 鸡血细胞液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比较
1、试剂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 0.05g/ml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 双缩脲试剂: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 0.01g/ml的CuSO4溶液组成。 2、使用顺序不同: 斐林试剂:两种溶液是现配现用。 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2mlNaOH溶液后滴加CuSO4溶液3- 4滴。 3、反应温度不同: 斐林试剂:反应温度为100℃沸水浴。 双缩脲试剂:反应温度为室温。
高中物理课本实验全

高中物理课本实验全
实验一:测量木块的密度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木块的密度,学生可以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并掌握密度计算的方法。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木块和一个测量密度的;
2. 用天平测量木块的质量;
3. 将木块放入中,记录的初始体积;
4. 添加一定量的水到中,记录的末尾体积;
5. 使用公式计算木块的密度。
实验二:测量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学生可以了解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并研究如何计算加速度。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小车和一条光滑的倾斜面;
2. 将小车放在倾斜面上,并确保它处于静止状态;
3. 用尺子测量小车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4. 通过计算公式计算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三:测量电池的电动势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学生可以了解电压的概念,并掌握如何使用电动势计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电池和一个电动势计;
2. 将电动势计的正负极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3. 读取电动势计上的电动势数值。
实验四:测量光的折射角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光的折射角,学生可以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并掌握如何使用折射仪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折射仪和一束光源;
2. 将光源对准折射仪,使光线通过折射仪的入口面;
3. 通过观察刻度盘上的指示,测量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以此类推,列出所有的高中物理课本实验)
以上是一份高中物理课本实验全的简要列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课本所有有机实验 实验报告

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苯中没有类似烯烃的双键结构。
点燃少量苯,观察现象
发出明亮的火焰,有大量浓烟
苯能在空气中燃烧,其含碳量很高
实验四
取代反应
步骤
现象
结论或解释
将铁屑和苯溴混合液加入到一个圆底烧瓶中,立即塞上单孔塞,导管的另一侧通到盛有稀硝酸的锥形瓶中,且导管口不伸入液面下
发出明亮的火焰,有少量黑烟
乙烯能在空气中燃烧,发生氧化反应
实验三
实验名称:苯的化学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苯的化学性质
步骤
现象
结论或解释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静置,观察现象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静置,观察现象
振荡前,试管内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黄色;
振荡后,试管内液体分层: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无色。
室温时,混合气体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
光照时,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试管内液面上升。
光照时,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试管内液面上升。
甲烷与氯气在无光照的情况下不能发生反应;当有光照的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实验二
实验名称:乙烯的化学反应
振荡后,试管内液体分层: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无色。
振荡后,试管内液体分层: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无色。
苯与溴水发生了萃取,但是不能使溴水褪色,不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证明苯中没有类似烯烃的碳碳双键结构。
苯与溴水发生了萃取,但是不能使溴水褪色,不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证明苯中没有类似烯烃的碳碳双键结构。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静置,观察现象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全(完整答案-教参版)

必修1课本实验实验1-1 题目:过滤食盐和泥沙蒸发食盐水实验目的:粗盐的提纯(粗盐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如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CaCl2和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①“一贴”是指滤纸折叠角度要与漏斗内壁口径吻合,使湿润的滤纸紧贴漏斗内壁而无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②“二低”是指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这样可以防止杂质未经过滤而直接流到烧杯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③“三靠”一是指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飞溅和待过滤液体冲破滤纸;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以防碰破滤纸(三层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以防液体溅出。
原理:利用泥沙不溶于水来分离出来操作步骤及现象:思考:你认为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是比较纯的氯化钠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出它们?不纯CaCl2和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Ca2+用碳酸根除去,镁离子用氢氧化钠除去实验1-2:题目:除杂:除去食盐中的硫酸盐、CaCl2和MgCl2原理:利用碳酸钙是沉淀除去钙离子,利用硫酸钡除去硫酸根,利用氢氧化镁除去氢氧根步骤:(加的试剂及化学方程式)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除去Na2SO4:BaCl2+Na2SO4==BaSO4↓+2NaCl然后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除去MgCl2:MgCl2+2NaOH==Mg(OH)2↓+2NaCl然后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Cl2和BaCl2(两个反应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BaCl2==BaCO3↓+2NaCl过滤最后滴加适量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体,除去NaOH和Na2CO3(可以用PH试纸检测酸碱度,也有两个反应方程式):HCl+NaOH==NaCl+H2O2HCl+Na2CO3==2NaCl+H2O+CO2↑蒸发溶液,析出NaCl晶体。
课本中常见的实验

附: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四、DNA--RNA分布观察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细胞核(DNA)呈绿色
0.9%NaCl溶液(保持细胞的活性);8%盐酸(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染色剂与DNA的充分结合);显微镜;操作中需烘干,再染色。
选择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而不选植物叶肉细胞,是因为避免叶肉细胞中的色素干扰;两种染色剂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混合使用的,使用时,现配现用;过程:制片-水解(用8%)-冲洗-染色-观察;不能用细菌和蓝藻做实验材料
棉塞及时将试管塞严(防止酒精挥发);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滤纸条的一端需剪去两角(是为了让滤液色素分离时色素带平等);滤液细线要细而直,待一次干燥后重复(增加色素含量)
注意:收集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研磨不充分(未加SiO2),使用放置数天的的叶子,色素破坏,含量少,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浓度太低。实验做完后,需洗手。
对照组需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如: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1h灭菌)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波,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土壤动物按体型和习性分为四类:微小土壤动物、小型土壤动物、中型土壤动物、大型土壤动物。
最新部编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

最新部编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1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 实验2:探究水的状态变化
- 实验3:测量物体的重量和长度
2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研究静电现象
- 实验2:探索材料的吸水性
- 实验3:观察不同动物的特征
3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 实验2:研究磁铁的吸引力
- 实验3: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4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观察物体的密度差异
- 实验2:分析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 实验3: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探索声音的传播与消散
- 实验2:研究电路的组成和用途
- 实验3: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6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研究物体的折射现象
- 实验2: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 实验3: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变化
以上为最新部编小学1-6年级的科学实验内容,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将能够亲手操作,体验科学知识的奇妙之处,提高实践能力
和科学思维。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汇总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汇总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了解溶液的pH值变化。
实验步骤: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分别滴入试管中,反应后使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结果:观察到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初始酸性和碱性溶液中和后pH值稳定在中性范围。
实验二:金属活动性序列实验目的:通过金属活动性反应,了解不同金属的活动性。
实验步骤:将锌片放入铜硫酸溶液中,观察是否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结果:观察到锌片被铜取代,生成锌硫酸和铜。
根据反应情况,可以排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实验三:气体演示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气体的性质,学习气体的制备方法。
实验步骤:通过电解水制备氢氧气,观察氢气燃烧和氧气使火苗熄灭的现象。
实验结果:观察到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氧气支燃烧使火苗熄灭。
实验说明氢气是可燃气体,氧气是支燃烧的气体。
实验四:沉淀生成反应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盐的溶解度和沉淀生成反应,了解溶液的饱和度。
实验步骤:将氯化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
实验结果:观察到生成氯化银沉淀,根据化学平衡方程式可以得出结论。
实验表明氯化银的溶解度限制了沉淀生成反应的进行。
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氧化还原反应,了解电子转移的过程。
实验步骤:将硫酸亚铁溶液与氧气通入试管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观察到硫酸亚铁从深绿色变为黄棕色,说明铁离子从二价向三价氧化。
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六:醇的酸碱性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醇的酸碱性,了解有机物的性质。
实验步骤:将苯酚和乙醇分别与碱性溶液反应,观察酚和醇的反应结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苯酚在碱性溶液中发生脱去质子的反应,而乙醇不发生显著反应。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验证醇的酸碱性质。
实验七:碳酸盐的酸碱性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碳酸盐的酸碱性,了解普通碳酸盐和碱性碳酸盐的性质。
实验步骤:使用盐酸分别处理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观察气体的生成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碳酸氢钠在盐酸中生成气泡,而碳酸钠无反应。
高三复习课本实验

《化学必修1》26页科学探究的三个实验31页、32页、33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47页钠和氧气的反应48页铝和氧气的反应49页钠和水的反应50页铁和水蒸气的反应51铝和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55页、56页、57页Na2O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颜色反应实验58页氢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质实验60页、61页、62页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76页、77页Na2SiO3的性质实验83页、84页氯气的性质实验85页氯离子的检验实验90页、91页SO2、NO2的性质实验97页、98页NH3的喷泉实验、氨和HCl的反应99页氨气的制备101页浓硫酸的性质实验《化学必修2》6页钾、钠性质对比8页卤素单质的性质递变实验15页镁、镁铝性质实验21页钠和氯气的反应33、34页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实验41页科学探究设计原电池和水果电池48页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61页科学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67页石蜡油分解实验产物的(乙烯性质实验)检验69页苯的性质实验73页、74页、乙醇和钠,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75页乙酸酸性强弱实验眼设计、乙酸乙酯的制备79页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性质实验;蔗糖水解实验89页铝热反应实验91页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化学选修4》4页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18页测定锌与硫酸反应的速率20页、21页、22页、23页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6、27、28页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0页强弱电解的对比实验42页醋酸、硼酸和碳酸酸性强弱比较50页测定酸碱中和滴定曲线54页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56页家庭小实验测定食盐、味精、苏打、小苏打溶液的酸碱性57探究影响FeCl3水解的条件63、64页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实验71页原电池原理实验72页用不同金属设计原电池79页电解CuCl2溶液85页铁的腐蚀实验87页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
高中化学课本22个重要的化学实验

1.萃取与分液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
如油水混合物。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与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与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如从碘水中提取碘:碘水→萃取→分液→碘的四氯化碳溶液→蒸馏→碘。
常用萃取剂:四氯化碳、苯、汽油、煤油等。
主要仪器:分液漏斗、烧杯操作要点:分液:让分液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打开活塞,让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到分界面,再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入另一烧杯。
萃取:在分液漏斗中加溶液和萃取剂,右手堵住漏斗上口塞,左手握活塞,倒转用力振荡,放气,正立放铁圈上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
注意事项: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1/2,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静置分层后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问题:(1)为什么酒精、裂化汽油不能作为碘水的萃取剂?(2)如何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分液漏斗为什么不宜盛放碱性液体?除了用于萃取与分液操作外,分液漏斗还有何用途?(3)分液漏斗与长颈漏斗在使用上有何差别?分液漏斗与恒压分液漏斗在使用上有何差别?(4)溴、碘在水溶液和有机溶剂(苯或四氯化碳)中的颜色分别如何?2.离子的检验(Cl-、Ag+、SO42-、CO32-、NH4+、Fe3+)(1) Cl-离子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溶解,则证明Cl-离子的存在。
问题:如果不加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能证明一定存在Cl-离子吗?为什么?(2)Ag+离子的检验。
必修1中学化学课本实验目的、现象、结论

必修1中学化学课本实验目的、现象、结论物质分散系P13 实验1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分别置于暗处,用平行光(可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照射,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目的:探究溶液与胶体的性质。
实验现象:溶液中无光亮的通路。
胶体中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实验结论: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
P14 实验2在两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的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加入适量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的浑浊程度实验目的:探究胶体是否有吸附性实验现象:加入适量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后,烧杯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浑浊的水变得较澄清。
实验结论: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粒子并沉降。
物质分离提纯P18实验方案设计1从KCl和MnO2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这两种物质实验方案:将混合物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搅拌,使混合物充分溶解,过滤,洗涤滤渣并干燥得到MnO2。
将滤液蒸发到大量晶体析出时,利用余热蒸干,得到KCl。
2提出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粉末实验方案:将混合物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100℃的沸水,充分搅拌至粉末恰好溶解为止,冷却结晶,过滤,用乙醇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硝酸钾。
常见物质的检验P21实验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NH4Cl、(NH4) 2SO4溶液,再各加入2mLNaOH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
实验目的:检验铵盐实验现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归纳NH4+ (铵盐)的检验方法:取样品少量(固体或溶液)放在试管中,加入强碱溶液混合后加热,若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证明该试样中含有NH4+。
实验2: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NH4Cl、KCl溶液,再各滴加几滴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目的:检验Cl-实验现象:有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归纳Cl-的检验方法: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入稀HNO3,再加入AgNO3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证明该试样中含有Cl-。
光合作用课本实验

实验原理一: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 剂中,所以用无水乙醇可以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无水乙醇(酒精)、丙酮等都可在本实验中充 当有机溶剂)
实验原理二: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 剂。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 扩散的速度是不同的,运用纸层析的方法可以使 叶绿体中的不同色素在扩散
实验步骤四:色素分离
量取4ml层析液,小心注入大试管中,(注意不可使层析液沾污管壁。 防止管壁上的层析液污染滤纸条,影响层析效果)在试管软木塞上装 一个小钩,将滤纸挂在小钩上,小心伸入大试管,并使滤纸条顶端浸 入层析液。
实验步骤五:观察色素带
层析后取出滤纸条,待干燥后,观察色素分离情况。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参考方案:真空渗水法
实验原理:利用真空渗水法排除叶肉细胞间隙中 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在光合作 用过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氧气在 水中溶解度很小积累在细胞间隙,可使原来下沉 的叶片上浮。根据叶片上浮所需时间长短,能比 较光合作用的强弱。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选择实验材料:(叶龄相当的蚕豆叶片)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2)取烧杯6只,其中3只各倒入30——40ml,25度左右2%碳酸氢钠溶 液,另3只各倒入煮沸后急速冷却到25度的水。每个烧杯中放入叶圆 片5片,彼此分散不重叠,放置于距光源5cm处。
(3)观察每个烧杯中叶圆片表面的变化,每隔5min记录上浮的叶圆片 数量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实验步骤二:制备滤纸条
取一张干燥的滤纸,剪成长18厘米、宽2厘米的滤纸条,在一端1.5 厘米处减去两角。(剪去两角是为了让色素分离时,色素带平行)
实验步骤三:画滤液细线
语文课本中的科学实验

语文课本中的科学实验1)记一次有趣的小实验我是一个很爱探索新鲜事的小男孩。
以前,我听说过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段以后,它不但不会死,而且还可以变成两条活生生的蚯蚓呢!为了证明此事,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小试验。
同学们都说雨后到处都可以找到蚯蚓,一天阵雨过后,我果真毫不费力地在花坛边找到了一条蚯蚓。
星期五回家后,我拿出美工刀,把蚯蚓放在一张纸上,自信满满地想:我一定能顺利完成试验的。
试验开始了,我将蚯蚓小心翼翼地切成两半,仔细一看,咦?蚯蚓怎么像死了一样,一动不动的呢?我灰心极了:难道我的试验失败了吗?正当我垂头丧气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妈妈曾对我说的话:“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妈妈相信你能行!”于是,我打起精神,继续做试验。
我拿来《十万个为什么生物篇》,开始查找一些有关蚯蚓的资料。
翻着翻着,我找到了答案。
哦!原来蚯蚓被切断之后,伤口旁边的肌肉就会马上收紧,就像原来还开着的门立刻关起来一样,可真是神奇啊!蚯蚓其实有着很强的再生能力,原来如此啊!过了两三天后,被分割的蚯蚓就可以变成两条完整的蚯蚓了!看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又有自信了!两天后,当我再去看我的蚯蚓时,我真的发现了盒子里有两条小蚯蚓在爬来爬去呢!我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她微笑着说:“哈哈我们家儿子也会自己钻研,自己做试验啦!”这就是我以前做过的小试验,很有趣吧!2)记一次科学小实验今天,作文老师说要领我们做一个科学小实验,名字叫吹乒乓球。
我们听了,真是胸前挂钥匙——开心!只见老师先将一张白纸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用胶布粘住漏斗,上口很大,下口大约有一厘米。
这样,一个“纸漏斗”就做成了。
老师又拿出一个金黄色的乒乓球,由上口投入漏斗,问我们:“由下口用力往上吹气,会不会将球吹飞?”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
我想:乒乓球那么轻,肯定会被吹起来的。
老师用力往上吹气,吹了好几次,都是先快飞出来时,又掉了下来。
接着又找杨智博来吹,他说自己肺活量还1800呢,结果一样,失败!张欣义自告奋勇上台,自吹自擂:“我一年级时肺活量都2000了!还是我来吧!”他吹得脸红脖子粗,可还不成功。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汇总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汇总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汇总一、《必修一》1、粗盐提纯这个实验的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泥沙、CaCl2、MgCl2和一些硫酸盐。
试剂添加的顺序应该按照实验步骤进行。
实验操作包括加水、加试剂、过滤、再结晶等步骤。
2、溶液中SO4^2-检验方法这个实验是为了检验溶液中SO4^2-的存在。
实验操作包括加BaCl2试剂,观察是否出现沉淀,从而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3、溶液中Ag+检验方法这个实验是为了检验溶液中Ag+的存在。
实验操作包括加NH3试剂,观察是否出现沉淀,从而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Ag+。
4、蒸馏这个实验需要用到蒸馏器等实验仪器,操作时需要注意沸石、冷却水流向、弃去开始的馏出液等细节问题。
5、萃取分液这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包括加入萃取剂、摇匀、分离、查漏等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溶液的颜色,如溴水、溴的CCl4溶液、液溴、溴蒸气、碘水、碘的CCl4溶液、碘、碘蒸气等。
6、电解水这个实验需要注意正负极气体体积比略小于1:2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电极表面的气体不完全排出或水中杂质的影响。
在实验中还需要测量气体的摩尔体积,了解氧一氢二和正氧负氢的比例关系。
7、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个实验需要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来进行浓度溶液的配制。
在实验中需要注意溶液的浓度和容积的准确计算。
7、胶体的性质和制备(P26)1)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将FeCl3溶液滴加到NaOH溶液中,搅拌并加热,形成红棕色胶体。
2)XXX效应:将NaCl加入AgNO3溶液中,观察到白色沉淀,说明NaCl是Cl-离子的存在证明。
3)浊液和胶体过滤后:浊液可通过滤纸过滤,而胶体则需使用半透膜进行过滤。
补充:浊液、溶液、胶体可通过半透膜实验进行区分,浊液和溶液可通过半透膜扩散,而胶体则不行。
4)电泳(P28科学视野):带正电的胶粒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胶粒向阳极移动。
8、离子反应(P31-33)1)Na2SO4+KCl→2NaCl+K2SO42)Na2SO4+BaCl2→2NaCl+BaSO43)NaOH+HCl→NaCl+H2O4)CuSO4+NaOH→Cu(OH)2↓+Na2SO45)NaOH(酚酞)+XXX→NaCl+H2O+酚酞变色6)XXX→2NaCl+H2O+CO2↑9、钠单质的性质(P47、P49)1)取一小块钠时,应使用铜夹夹住,避免手接触。
课本实验1-3课件

• (3)取A加入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并 加热;取B加双缩脲试剂,摇匀
• (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2)将细菌细胞壁分成两等份,编号为A.B
• (3)取A加入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并加 热;取B加双缩脲试剂,摇匀
• (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3、染色时,染色时间必须掌握好,避免则细胞未分散
• 5.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
• 2、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满足三个条件①薄 ②代谢旺盛的活细胞(细胞质流动速度快)③ 最好有参照物(如叶绿体,便于观察)
• 3.加速细胞质流动的措施:①实验前进行光照 放置15~20min;②适当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 ③切伤一部分叶片
• 典例: 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
和大光圈 • 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象移向中央,应向
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高镜筒, 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要观察的物象
移到视野正中央
• 典例: 下列各项均是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 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有关的表述,其中正 确的是
• A.不选幼根作为实验材料,因为根细胞无叶 绿体,其细胞质也不流动
• B.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不会随着光照强度和 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 C.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移动是细胞质流动的 标志
• D.植物细胞质流动的速度,标志着该细胞同 化作用的强弱
实验三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 实验原理: 植物的分生组织(如根尖分生区、 茎尖生长点等)细胞能够通过有丝分裂增加 细胞数目,根据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 别是染色体的变化),可以识别不同的细胞 处于分裂的某个时期,为了便于观察染色体 变化,用碱性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
课本其他实验

课本其他实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课本是我们最主要的学习材料之一。
而除了课本中所列举的实验以外,在课本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实验,这些实验既能丰富我们的学习内容,又能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课本其他实验吧。
一、物理实验1. 牛顿力学①:利用小球加速下滑,通过测量小球的加速度和滑动距离,验证加速度与距离的平方根成正比的关系。
2. 牛顿力学②:利用弹性绳和斜面,通过测量小球的运动轨迹和绳的伸长程度,验证斜面的倾角对小球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影响。
3. 热力学①:利用碗和热水,将物理实验变为生活实验,观察不同温度的水蒸发速度和温度的关系,探究温度对蒸发速率的影响。
4. 热力学②:利用烛火和氧气瓶,通过烛火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燃烧情况,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产生的影响,并了解到燃烧的必要条件是氧气和燃料的存在。
二、化学实验1. 化学基础①:利用铁丝和盐水溶液,观察铁丝在溶液中的变化,探究电解的过程和原理。
2. 化学基础②:利用稀盐酸和碳酸钙,观察二者反应过程和产物的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化学平衡的概念。
3. 化学中的能量转化①:利用酵母粉和糖水溶液,观察发酵过程和产物的变化,探究化学能量转化的原理和能量守恒定律。
4. 化学中的能量转化②:利用蜡烛和盐水溶液,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和温度的变化,了解化学能量转化的类型和热力学定律。
三、生物实验1. 生物的基本单元: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加深对生命的认识。
2. 遗传的基本规律:利用豆子的颜色和形状作为观察对象,了解孟德尔遗传原理和基因的表现型和基因型。
3. 生物体内外环境交换物质①:利用黄豆和水的渗透实验,探究渗透压和半透膜的概念,了解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
4. 生物体内外环境交换物质②:利用空气和水的交换实验,观察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和消耗,了解呼吸作用和新陈代谢的概念。
以上实验虽然不在课本所列举的范畴之内,但都是与课本知识紧密相关的实验,并且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来比较 催化效率?
在选淀粉和蔗糖做底物时,怎样选择催化剂和 鉴定试剂?
叶绿体中的色素为什么能分离和提取?
溶解在氯化钠中的DNA为什么能析出?为 什么能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为什么 选二苯胺做鉴定试剂?
《遗传与进化》实验内容(3)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稳态与环境》实验内容(5)
1、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2、模拟尿糖的检测 3、探究培养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4、探讨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6、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建立血糖调节模型
相关技术
1.显微镜使用技术
1)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技术: 名称、原理、光圈、 反光镜、亮度、放置、握法等内容。使用低倍镜 时应注意正确对光和焦距的调节(粗、细准焦螺 旋的调节)。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包括:a低倍镜下 找到物像并移至视野中央;b转动转换器,使高倍 物镜镜正对通光孔;c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2)染色技术(如龙胆紫、苏丹 Ⅲ 、苏丹Ⅳ等)
质壁分离实验
为什么可以通过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证明植物细胞是 一个渗透系统? 1.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 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 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 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 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 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 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 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 分离复原。
红细胞无核和线粒体,不适合提取DNA
三、几种制剂的作用总结
0.9%生理盐水:维持红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形态 10%KNO3溶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 盐酸溶液:对根尖解离、对口腔上皮细胞水解、设置酸性 环境 酒精:无水酒精溶解色素、50%酒精洗浮色、95%冷酒精凝 集DNA、杀死固定小动物、95%酒精解离、 95%酒精冲洗固 定液 层析液:分离色素 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改良苯酚品红:根尖细胞染色 体染色 30%蔗糖溶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NaOH:斐林、双缩脲试剂的成分、设置碱性环境、除掉空 气中的二氧化碳、与酚酞反应 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漂洗、保持细胞生活状态 浓硫酸:与重铬酸钾混合、 二氧化硅、碳酸钙、层析液、酚酞、秋水仙素
实验材料 实验名称 通过模拟 实验探究 生物膜的 透性 探究温度 对淀粉酶 活性的影 响 探究pH对 过氧化氢 酶活性的 影响 探究酵母 菌的呼吸 方式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 漏斗玻璃管液面的 半透膜的种类、 溶液的浓度 上升高度 开始时的液面高 差 度、温度等条件
可溶性淀 不同温度 酶的活性(加碘液 pH、底物量、酶 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粉溶液、 (至少三种) 量、试管的洁净 淀粉酶 程度、反应时间、 操作程序等 过氧化氢、不同pH(至 酶的活性(气泡的 温度、底物量、 肝脏研磨 少三种) 数量或带火星的卫 酶量、试管的洁 液 生香燃烧的猛烈程 净程度、反应时 度) 间、操作程序等 CO2生成量(澄清 葡萄糖溶液、石 酵母菌、 氧的有无 培养液 石灰水的混浊程度、 灰水的量、温度、 溴?);酒精的产 pH、锥形瓶的洁 生(重铬酸钾检测) 净程度、连接导 管的大小等
紫色
橘黄或 红
蓝色
相关技术 1、纸层析技术(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 离):具体方法:a制样液;b制备滤纸条;c 点样液;d层析,观察实验结果。 2、比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 蛋白质的鉴定)
3.研磨、过滤技术
要提取细胞内的物质,一般可用研磨技术.如叶绿 体中色素的提取,利用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 酶.如果是分散的细胞可用蒸馏水使其胀破(如 DNA的粗提取及提取细胞膜)。
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 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 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 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 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为什么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关物质? 为什么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可区分出糖、蛋白质、 脂肪?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倾
2、如何将大小不同的结构或物质分开? 纸层析法、差速离心法、密度梯度离心、 DNA粗提(盐析)
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 • • • • • • • • • 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提供CO2方法——NaHCO3 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或KOH溶液 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一昼夜 除去叶片中叶绿素——酒精加热 除去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 如何得到单色光 ——棱镜色散或彩色薄膜滤光 血液抗凝——加入柠檬酸钠 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2)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3)模拟尿糖的检测
(4)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5)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体会课本实验的原理 有丝分裂实验
选择材料用具的科学依据、识别各期的科学 依据,染色的科学依据 分别是什么? 在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 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 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 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胞。可以用高倍镜观察 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存在状态,识 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细胞核 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着 色。
模拟探究细胞 表面积与体积 的关系
琼脂、 酚酞等
细胞体 积的大 小
物质运输 的效率
琼脂块的一致性、 NaOH溶液的量、 浸泡的时间、测 量的准确性等 实验材料的一致 性、激素浓度的 准确性、处理时 间的一致性等 培养液的成分、 培养条件、空间 等 水族箱的培养条 件和环境等
探究生长素类 似物促进扦插 枝条生根的最 适浓度 探究培养液中 酵母菌数量的 动态变化 探究水族箱中 群落的演替
研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为什么选用碘 液作指示剂?
小生态瓶的建立应具备哪些成分?如何衡 量它的稳定性?
色素提取分离为什么用新鲜的菠菜叶作实验材料?
含叶绿体素多,且未被破坏
什么材料能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为 什么选紫色洋葱做实验材料? 具细胞壁、一般有中央液泡。细胞液呈 紫色,便于观察。
提取DNA时为什么不用哺乳动物的血细胞液?
要将大小不等的物质或结构分开用过滤技术:如 色素的提取及DNA的粗提取.
验证、探究性实验
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4.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5.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6.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7.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8.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9.探究培养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0.探讨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11.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03页)
3)玻片标本的制作技术
玻片标本是生物标本的一种。从保存时间长短分, 有临时玻片标本和永久玻片标本。从制作的方法来 分,有切片、装片、涂片和压片等。
提取、鉴定类实验
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物质的提取和分离: 2. DNA粗提取
1. 蛋白质、脂肪、还原糖和淀粉 物质的检测: 2. DNA检测 3. 酒精 4. CO2
实验 现象
还原糖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DNA
实验 苹果、梨 马铃薯 豆浆 材料 匀浆 匀浆 检验 斐林试剂 碘液 双缩脲试 试剂 (甲、乙) 剂( A、 B 先放A液 使用 现配 方法 B液4滴
作用 水浴 条件 (50-65) 蓝色 实验 砖红色 现象
花生种 子匀浆
鸡血细 胞液 苏丹Ⅲ、 二苯胺 Ⅳ
沸水浴
观察DNA、RNA 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在细胞中的分布
脂肪的鉴定
观察植物细胞质 壁分离与复原 观察细胞有丝分 裂
取材→切片→制片(染色→ 洗浮色) →观察
制片→观察→滴0.3g/ml蔗糖→观察 →滴清水→观察
培养→制装片(解离→漂洗→染色 →制片) →观察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培养—抽样(稀释)--盖盖玻片— 数量的变化 滴培养液—观察 低温诱导染色体 培养→固定→制装片(解离→漂洗 加倍 →染色→制片) →观察 研究一下每一步骤中有什么特殊的处理
一、课本实验分类及方法总结
1.观察类
显微观察类实验
是否染色 染色剂 生物材料 物镜
观察细胞多样性 观察线粒体 观察叶绿体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与复原 脂肪的检测观察方法二 观察细胞中的DNA和 RNA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 量的变化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染色剂 观察细胞多样性 观察线粒体 健那绿 观察叶绿体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 离与复原 脂肪的检测观察方法 苏丹Ⅲ、Ⅴ 二 观察细胞中的DNA和 甲基绿吡咯红 RNA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龙胆紫、醋酸 洋红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树或花 卉枝条、 生长素 类似物 菌种、 培养液 生态系 统的各 种成分
不同浓 度的生 长素类 似物 时间
扦插枝条 的生根数 量或长度
酵母菌种 群数量 群落的演 替
时间
相关技术 恒温技术(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 解作用):a水浴、b恒温箱。此项技术主要用 于酶的催化反应或细菌的培养等
调查模拟类实验 (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