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双月湾项目港池码头勘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勘察任务 (1)
1.3勘察等级 (1)
1.4勘察要求 (1)
1.5勘察工作执行规范及规程 (2)
1.6完成工作量 (2)
1.7说明 (2)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
2.1场地地形与地貌 (2)
2.2区域地质构造 (3)
2.3地层岩性 (4)
2.4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5)
2.5特殊性岩土 (5)
3.水文地质条件 (5)
4. 抗震设计参数与地震反应分析 (6)
4.1地震基本烈度 (6)
4.3软土震陷 (6)
4.4场地土液化判别 (6)
5. 地基基础方案 (6)
5.1浅基础主要力学参数 (6)
5.3地基处理建议及基础选型分析................................................................................. 7 6.结论与建议. (7)
图表部分
附钻孔岩芯照片
1.前言
1.1工程概况
受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了万科双月湾项目港池码头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

拟建工程为万科双月湾项目的配套设施,位于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双月湾内海,内海入海口位于东南侧。

拟建码头长约530m,宽约120m,呈西北-东南向布置。

1.2勘察任务
根据现行有关规范、规程,结合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要求,确定了本次详勘的技术要求,其主要内容如下:
1)详细查明场地地层、岩性、构造、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为拟建场地施工设计提供初步设计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2)详细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
3)详细查明场区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判定海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 详细判定地基土的场地地震效应、场地类别、场地土类型及液化可能性;
5)根据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可行的地基基础方案,并初步提供设计所需参数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等;
1.3勘察等级
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地形地貌较复杂、不良地质作用较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属于一级场地;本场地岩土种类多、分布不均匀、性质变化大,属于一级地基。

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判定,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4勘察要求
(1)钻探
根据现行规范布设勘探点,勘探点间距40m~60m,场地共布置勘探孔27个(编号ZK01~ZK27),其中技术性勘探孔15个(含控制性钻孔11个,取样孔4个),一般性勘探孔(鉴别孔)12个。

要求所有钻孔进入强风化岩层5m。

(2)取样
1)详细勘察阶段采取岩土样品孔数不宜少于总孔数的1/2,取样孔均匀分布在勘察范围内,根据勘察现场的情况确定取样孔。

2)技术孔分层取土样。

土层中取不扰动样。

纯净的砂取扰动样。

软土取不扰动样。

3)砂、土、岩样采取保证每个地质单元的各类地层,常规试验样品不得少于6组。

4)取样要按规范要求采用相应的取样器,其中,软土应使用薄壁取土器。

5)采取海水样一组,共2瓶,进行水质分析。

6)原状土样尽量不扰动,土样应及时密封,岩样应及时用密封袋包好、封好,水样瓶口应密封。

按搬运过程减少振动的要求,及时送实验室试验。

(3)原位测试
1)标准贯入试验
本次勘察对控制孔、取样孔及标贯孔均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用以确定砂土、淤泥质粘土、粘性土及粉质粘土的物理状态,对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砂土液化等作出评价。

(4)室内试验
土工试验项目如下:比重、天然含水量、密度、液限、塑限、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直接快剪、固结快剪、颗粒分析、渗透系数、水上水下坡角(砂)等。

1.5勘察工作执行规范及规程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1997年版;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5)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31-2003);
(6)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国家标准《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
(8)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1999);
(9)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10)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6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共完成钻孔27个,完成的工作量情况详见表1-2及钻孔数据一览表附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
1.7说明
(1)本次坐标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5年黄海高程;
(2)报告中所提供的标贯试验锤击数均为经杆长校正后的数据;
(3)本报告所提供的强风化岩层顶板等高线图系根据钻孔揭露的相应底板、顶板标高按克里金模型插值推测及网格化处理而成,其精度仅供基础设计时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施工控制依据;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地形与地貌
拟建场地为内海,地势较为平坦,由海堤向内海中心倾斜,勘察期间场地标高介于-2.03m~0.23m,最大高差为2.26m,平均地面标高为-0.68m。

图2-1 万科双月湾项目场地位置示意图
2.2区域地质构造
研究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中段。

本区在地质史上,曾经历过多次构造运动。

其中燕山运动规模较大,对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影响尤为深远。

此次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北东向断裂规模宏大,东西向断裂再次复活,沿海地区出现北西向断裂;沿断裂有多次大面积的岩浆侵入和喷发交替出现,以及动力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分布普遍。

构造运动形成的大断裂基本上控制了东南沿海地区大地构造格局,其中有些断裂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新生代以来本区的构造活动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的趋势;喜山运动,在本区以差异性断块运动和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为主,在雷琼和滨海地区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活动。

这一时期,在南海海域发生海底扩张,导致在滨海及近岸浅海地带出现一系列平行于海岸线的大规模北东东向阶梯状断裂。

南海扩张停止,随之而来的是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前沿的推挤作用,从而在陆缘地带产生了一系列复活和新生的北西至北北西向断裂。

同时,亦使滨海近岸的北东和北东东向断裂的活动进一步加强,构成了区内的主要地震构造带—东南沿海地震带。

图2-2 万科双月湾项目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图
如区域地质构造图所示,尚未发现有活动断裂在本场地经过。

距本工程场地最近的主要断裂有元山-砂厂断裂及潮州—汕尾断裂带。

元山-砂厂断裂为前第四纪断裂,
码头位置
场地位置
潮州—汕尾断裂带红海湾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离本场地均超过 5.0Km,不会对场地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2.3地层岩性
根据钻孔揭露,场地内地层为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淤泥质粉细砂层、淤泥质粘土层、粘土层、粉质粘土层、粉细砂层、中粗砂层,残积成因的砂质粘性土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流纹斑岩。

各岩土层分布情况及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而下:
2.3.1第四系含淤泥质土层(Q mc)
3-1含淤泥质粉细砂:灰色、灰黑色,以粉细砂为主,夹粉质粘土透镜体,局部为粉土,或过渡为含淤泥质中粗砂,含有机质及贝壳,饱和,松散~稍密状。

该层整个场地均有分布,且大部份分布在场地表面。

含淤泥质粉细砂层与淤泥质粘土呈交替沉积,揭露层厚2.40m~13.70m,层顶埋深0.00m~20.30m,层顶标高-20.41m~0.23m,层底埋深8.10m~22.7m,层底标高-22.81m~-8.92m。

进行标贯试验15次,经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2.3~6.8击,平均值3.6击,标准值为3.0击。

3-3淤泥质粘土:灰色、灰黑色,局部含细中砂,含贝壳碎片及有机质,饱和,流塑,夹有软塑状粘性土。

该层分布广泛,大部分钻孔均有揭露,ZK01, ZK02, ZK03, ZK04, ZK06, ZK14, ZK17, ZK22, ZK24缺失该层。

揭露层厚0.80m~8.30m,层顶埋深8.80m~33.70m,层顶标高-33.99m~-8.95m,层底埋深13.10m~35.90m,层底标高-36.19m~-13.51m。

进行标贯试验8次,剔除1个异常值,经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1.5~4.8击,平均值2.9击,标准值为2.0击。

2.3.2第四系粘性土层(Q mc)
4-1粘土:黄色、灰褐色,局部含20%~30%中粗砂及砾砂,可塑状,局部软塑。

全场地均有分布,揭露层厚0.80m~11.20m,层顶埋深9.70m~38.20m,层顶标高-39.08m~-9.91m,层底埋深14.20m~40.35m,层底标高-41.08m~-14.21m。

进行标贯试验14次,经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4.2~13.0击,平均值7.9击,标准值为6.5击。

4-2粉质粘土:青灰、黄褐色,含有少量有机质,干强度高,韧性好,湿,可塑状,局部硬塑状。

仅有9个孔揭露,ZK05, ZK08, ZK09, ZK10, ZK14, ZK15, ZK19, ZK20, ZK26,揭露层厚1.10m~4.90m,层顶埋深19.50m~40.50m,层顶标高-40.61m~
-19.51m,层底埋深20.80m~41.60m,层底标高-41.71m~-20.81m。

进行标贯试验1次,经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为12.6击。

2.3.3第四系砂层(Q mc)
5-1粉细砂:灰白色、黄褐色,约含15~20%粘粒,级配一般,饱和,松散~稍密状。

大部分钻孔有揭露,仅ZK01, ZK02, ZK03, ZK04, ZK05, ZK07, ZK09, ZK10, ZK11, ZK16缺失,揭露层厚1.04m~7.10m。

层顶埋深0.00m~38.90m,层顶标高-39.31m~-0.01m。

层底埋深1.4m~40.50m,层底标高-40.91m~-1.41m。

进行标贯试验8次,经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3.0~7.0击,平均值4.3击,标准值为3.3击。

5-2中粗砂:灰白色、黄褐色,约含20~30%粘粒,级配良好,饱和,稍密~中密状。

所有钻孔均有揭露,揭露层厚0.90m~15.90m。

层顶埋深8.60m~41.60m,层顶标高
-41.71m~-9.18m。

层底埋深10.70m~43.50m,层底标高-43.88m~-10.96m。

进行标贯试验15次,经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7.90~11.90击,平均值11.0击,标准值为10.1击。

2.3.4第四系残积土层(Q el)
6-2砂质粘性土:黄褐色,由流纹斑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可辩认,含石英砾约25%,可塑~硬塑状。

大部分钻孔有揭露,ZK05, ZK12, ZK13, ZK14, ZK15, ZK18, ZK19, ZK23, ZK24, ZK25, ZK27缺失该层,揭露层厚1.10m~7.60m,层顶埋深17.40m~
43.50m,层顶标高-43.73m~-18.28m,层底埋深20.20m~47.80m,层底标高-49.03m~-21.08m。

进行标贯试验7次,经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11.20~18.20击,平均值15.8击, 标准值为14.1击。

2.3.5侏罗系流纹斑岩(J)
东南侧场地内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流纹斑岩,覆盖大部分场地。

本次勘察揭露全、强风化带,现将其特征分述如下:
8-1全风化流纹斑岩:褐黄色,岩芯呈土柱状,裂隙很发育,原岩结构可辩认,合金易钻进。

大部分场地有揭露,仅ZK09, ZK10, ZK25缺失,揭露层厚为0.60m~11.80m。

层顶埋深为38.90m~47.80m,层顶标高为-49.03~-39.76m。

层底埋深为44.60m~52.70m,层底标高为-53.58~-44.75m。

进行标贯试验12次,经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32.50~40.30击,平均值36.8击,标准值为35.3击。

8-2强风化流纹斑岩:黄褐色,岩芯呈半岩半土夹碎块状,节理裂隙发育,原岩结构可辩认,合金可钻进。

该层全场地均有揭露,层顶埋深为40.50m~52.70m,层顶标高为-53.58~-40.91m。

进行标贯试验36次,经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51.10~61.60击,平均值54.90击,标准值为53.60击。

2.4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察进行了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及岩石点荷载试验,场地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见《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报告》(图号:惠州GD1020(A)-2);《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见(附表2)。

2.5特殊性岩土
场地特殊性岩土为3-1淤泥质粉细砂层。

淤泥质粉细砂:拟建场地普遍发育淤泥质粉细砂地层,该淤泥质粉细砂层较厚,揭露层厚2.40m~13.70m,层顶埋深0.00m~20.30m,层顶标高-20.41m~0.23m,层底埋深8.10m~22.7m,层底标高-22.81m~-8.92m。

进行标贯试验15次,经杆长修正后的锤击数2.3~6.8击,平均值3.6击,标准值为3.0击。

从整个场地大部分钻孔揭露看,该层淤泥质粉细砂与淤泥质粉质粘土、细中粗砂层成两到三个旋回交替沉积,粉质粘土层和细中砂层较薄。

该层土层处于饱和状态,松散~稍密状态,含较多贝壳,工程力学性质较差,在荷载作用下仍会产生较大的沉降,在地震作用下可能产生液化现象。

3.水文地质条件
为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为水深测量、疏浚施工、勘察性验潮以及转测平均海面和深度基准面等需要而设立了临时验潮站,表2为验潮观测数据,观测时间为2010-6-22,地点为沙咀尾,验潮点高程为2.13米。

验潮观测数据表2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含水介质特征,地下水主要分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主要分布于3-1含淤泥质粉细砂层、5-1粉细砂层和5-2中粗砂层中,其中因中粗砂层上有隔水的淤泥质粘土层存在,而具有微承压性。

通过现场钻探观测,
各地层的水头基本相等。

孔隙水主要接受海水补给,以渗流方式向低处排泄。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中风化流纹斑岩节理裂隙内。

强风化、中风化流纹斑岩节理裂隙不同程度发育,受其发育程度控制,其储水性和透水性呈弱~强等状态。

该层地下水主要接受上部海水的渗流及海岸地下水侧向补及,水量丰富。

4. 抗震设计参数与地震反应分析
4.1地震基本烈度
利用同一场地的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提供的《万科双月湾项目一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地面脉动平均卓越周期为0.37秒。

4.2场地土类型
利用同一场地的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提供的《万科双月湾项目一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有关规定判定:本工程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Ⅲ类场地特征周期取0.45s。

4.3软土震陷
利用同一场地的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提供的《万科双月湾项目一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本场地地下揭示有淤泥质软土层,其剪切波速度较高,普遍达135~155m/s,因此,在Ⅶ度地震作用下,可以不考虑软土震陷问题。

4.4场地土液化判别
依据《万科双月湾项目港池码头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在遭受基本烈度为7度的地震作用时,本场地可能发生砂土液化现象。

5. 地基基础方案
5.1浅基础主要力学参数
综合野外钻探编录、现场原位测试,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31-2003),场地各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 ak、压缩模量E S、变形模量E0等指标建议采用表3。

岩土层的主要力学参数建议值表3
若采用桩基础,根据《广东省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的有关规定,结合类似场地经验数据,各岩土层的桩基础岩土设计参数建议采用表4.
桩基础力学参数建议值表表4
2.采用上表建议值计算单桩承载力时,应进行桩侧阻力与桩端阻力合算;
5.3地基处理建议及基础选型分析
本场地普遍存在淤泥质粉细砂层,淤泥质粘土层,及粉细砂层,工程性质较差,不宜做基础持力层。

由于上部荷载较小,可采用小直径桩基础,要求穿越含淤泥质粉细砂、粉细砂及淤泥质粘土层,以粘土、粉质粘土、中粗砂、砂质粘性土。

强风化岩为持力层。

6.结论与建议
6.1 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和钻探揭露:尚未发现有活动断裂在本场地经过。

距本工程场地最近的主要断裂离本场地均超过 5.0Km,不会对场地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场地软弱土层较厚,分布不均匀,存在可液化土层,应慎重处理砂土液化问题,做好基础设计。

6.2根据同一场地的《万科双月湾项目一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地面脉动平均卓越周期为0.37秒;本工程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6.3基础选型: 由于上部荷载较小,可采用小直径桩基础,要求穿越含淤泥质粉细砂及淤泥质粘土,以粘土或粉质粘土为持力层。

2010年11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