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情结与悲剧意识_司马迁悲剧心理探幽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
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
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已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感时忧国” 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
”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
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
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在此基础上,邑不事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哈三中2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八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分值为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材料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契合和强烈的精神共振。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解放。
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
这种高度契合与共振的内在一致性,源于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普遍原则的高度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和共振,其核心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福祉的思想精神。
《尚书·泰誓》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精神,早在上古时代,即已居于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春秋时代,孔子高举“仁”的旗帜,明确提出“爱人" 的思想。
战国时代,孟子提出:“仁者爱人。
”儒家学派顺应时代需求,融会诸家思想,对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进行与时俱进的总结发展,后来其取得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绝非偶然,而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全面概括人类社会理想之基本内容的,是“大同"的理想,其理想本质,是现实的目标和未来的憧憬。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内涵和感性表现的文学艺术,必然鲜明生动地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中国古人在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中,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造精神。
后世各类文献所载古代神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先人的创造精神。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以形象生动的艺术夸张,展现了一往无前的创造精神。
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在史记中的折射与呈现 - 副本

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在《史记》中的折射[摘要]:《史记》一直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司马迁所作《史记》一直被人们誉为“实录”,但是一个人的作品是要受到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其在作品中必然要反映作者的主观印象,《史记》也不例外。
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在《史记》中有多次折射与呈现。
[关键词]: 狱中体验复仇情节个人经历[前言]:司马迁所作《史记》一直被人们誉为“实录”,称其“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但司马迁在写作中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爱憎。
作为一部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在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史学著作的同时,某些方面也将作者的个人爱憎之心带入了作品。
本文将从司马迁的个人经历与遭遇入手,从《史记》中找出作者的主观情绪在作品中的折射与呈现。
一、“交游莫救”的世态炎凉之感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其先代“世典周史”。
约十岁时,司马迁随父到了长安,开始学习“古文”,庭训之下通览群书。
二十岁时,开始了全国性的大游历。
这次游历到达了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
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
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
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兵败投降。
司马迁替李陵辩解。
盛怒之中的汉武帝将其处以重刑,而司马迁的友人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身体所遭受的痛苦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使得司马迁对专制君主,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言及“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司马迁的悲剧意识与项羽的“江东情结”

受到了儒 、 道两家的影 响。他吸取了儒家 的积极进
取 精神 , 了实现 自己存 在 的价值 而奋 斗 , 为 为成功 而 不拘小 节 , 同时结 合道 家追求 自我独立 人格 的思 想 ,
形成了 自己愤世嫉俗而不消极遁世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 。如钱钟 书先 生 在 其 《 管锥 编》中所 言 : 司 马 迁 “ 不信天道故好言 ‘ 天命 ’ 盖信有天命 , , 即疑无天道 。 日天命 不 可知者 , 谓 天 道无 知 尔 , 道 而 有 知 , 乃 天 则
投射到历史人物身上, 通过他们来表现 自己的真实
状 态 。在 对待 历史 上 的 悲剧 英 雄 时 , 常 把他 们 和 常
[ 作者简介] 王 瑞(9 5~) 男 , 18 , 鲁东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20 0 9级硕 士研 究生。
一
5 — 0
土 墒■霍霍融瞳圆菡疆蟊霍幽 豳强国■
“ 李陵之祸 ” 。但 细读 《 太史 公 自序》 《 任安 和 报
书》, 会发 现在 “ ” 一情 感 现象 后 面 , 愤 这 又有着 更 深
层次的心理内蕴。《 报任安书》 中我们可 以看 出: 司
马迁有着很强 的 自卑 感。当他 向老朋 友倾 诉衷情 时, 实际上是在品味 自己的 自 以及 由此而衍生 的 卑 孤寂 、 忧郁 ; 受尽侮辱的心灵使他不得不以一种“ 悲 愤 ” 眼光 来 看 他 周 围 的世 界 , 包 括 他 自己。 于 的 也
内 古电 刊 蒙 大学
21年第6 ( 第1 期 0 1 期总 3 ) 0
司马迁 的悲剧 意识 与 项 羽 的 “ 东情 结 ’ 江 ’
王 瑞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
无数次看完《报任安书》,无不为史马迁悲惨经历扼腕叹息,和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受尽凌辱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
史公是史学的集大成者,而其《报任安书》更是一篇旷世奇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汉代书信体散文的代表作, 亦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作者名为回复友人任安的来信, 实为借题发挥, 倾述满腹的牢骚与不平。
其中回顾了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受刑的全过程,叙述了忍辱著书的目的、决心、毅力,及其极端痛苦悲愤的心情。
文章充满了作者受刑后的无限痛苦与悲凉,因是与友人倾述, 故可以无遮无拦, 尽情渲泄, 因是借题发挥, 故能为所欲为, 淋漓酣畅。
以下就这篇文章我从三方面来分析司马迁。
一、拳拳之忠, 款款之愚从《报任安书》中的自述, 可见司马迁完全是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 在他的灵魂深处深深地打下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 而且虔诚地信仰, 将之视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在《报任安书》中他这徉阐述到: “修身者,智之府也; 爱施者, 仁之端也; 取与者, 义之府也;耻辱者, 勇之决也; 立名者, 行之极也。
”从其“智、仁、义、勇、行”的五种品德论述中我们才以确认其思想意识中的荣辱观念已根深蒂固。
司马迁认为“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
”这段话清楚地表述了司马迁的人格理想。
这种人格理想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广泛吸取先秦时的各种进步人生观、道德思想的精华而形成的。
其精神实质就是刻苦自励, 积极进取, 在居仁蹈义、以道自任的原则下, 最大限度地保持个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 实现士人个体生命的价值。
在这五种品行中“修身”在先, “立名”为极。
为此,他诚惶诚恐, 竭尽才力, 然而,社会生活却无情的嘲弄了他。
二、隐忍苟活、矢志不渝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 本来是怀着“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涯毗之辞”的一颗忠义的心,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结果却是“信而见疑, 忠而被谗”,被刘彻投进了监狱,并且最后终于“因为诬上,卒从吏议”被判处以腐刑。
谈谈《史记》中的三类悲情人物

创新平台《史记》是一部富有悲剧意味的作品,主要以描写人物来记载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三类具有悲情意味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情怀与独特的审美意识。
司马迁继承父志,以史官之笔撰写《史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在《史记》之前的史传作品里,史官往往隐于文本之后叙述,几乎不带任何主观色彩,不会夹杂个人的态度与观点。
司马迁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打破了史官隐身记述历史的传统,率先扩大了史书所能容纳的人物的规模,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史记》之前的史传作品纯粹是为贵族或者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无不是在记叙君王、大臣、贤士的经历和功绩,即使其中也有寺人、仆从、婢女等人物,往往也是为衬托主要人物服务的。
司马迁则完全改变了这种写法。
他在记录君臣贵族言行的同时,将许多充满个性的普通人乃至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带入了史书的大堂,并让他们以主人公的身份再现历史的进程。
这使得《史记》焕发出了独特的生机。
纵观《史记》全书,司马迁一共刻画了三类悲情人物形象:一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为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二是和项羽、李广一样命运跌宕的英雄,三是游侠、刺客等侠义之士。
一、为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伯夷列传》里不肯食周粟、死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和《屈原贾生列传》里因美政理想不能实现而举身赴死的屈原都是《史记》中充满悲剧意味的殉道者。
这类人物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他们为实现某种理想或者坚持某种信念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区别于在斗争中受难的人物,这些殉道者往往是因为知道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精神追求而选择自行毁灭。
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
他们不屈服,不妥协,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展现出了特殊的人格魅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西方神话中的悲剧人物西绪福斯。
西绪福斯因狡猾机智而闻名。
诸神罚他在地府里将一块巨大的岩石从平地滚到山顶上去。
当他每次用尽全力将巨大的岩石推到山顶时,石头就会从其手中脱离,再次滚到山下。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中的首部,它既是一部气势磅礴、内容宏富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刻的悲剧意识、博大的悲剧精神的文学巨著。
书中的这些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悲剧人物,使这部巨著更具有震撼力,而司马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史记》的悲剧精神,使《史记》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精神一.司马迁的个人经历对其悲剧精神的影响1.从司马迁的思想组成上来看:司马谈生活在由文景二帝到武帝的过渡时期,但他接受的主要是文景时代的思想,即黄老道家思想。
他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在他著名的《论六家要旨》中,他对上古学术特别是先秦诸子思想进行了总结,创造性地把战国以来的学术思想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比较客观地对其加以评论,指出其优劣长短,在这六家之中他独钟情于道家。
司马谈所表现出的道家思想倾向,对司马迁颇有启示和濡染,以至道家思想在他的世界观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被贯彻到了他后来的史学活动之中。
道家思想中对个人生命的珍惜,使司马迁认为人的生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对生命的珍视,使司马迁分外不忍对于生命的摧残,更加反对随便的抛弃生命。
2.司马迁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儒家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孔子个人就在鲁史的基础上编修了《春秋》,寓议论于史事之中,这对司马迁颇有影响,司马迁将写作《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相比。
所以,司马迁对孔子推崇备至,将他列入世家。
所以,在《史记》中也处处可见他以儒家道德标准来减否人物的痕迹,例如,司马迁认为商鞍、吴起、晃错等人虽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盛,但是以儒家道德来看,他们又是刻薄寡恩,从而自取灭亡的。
儒家思想中的入世情怀,包含了对人生和人世的关怀与热爱,这就造就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深沉的理解和同情,这也使《史记》的悲剧性分外强烈。
悲剧英雄的内心独白——读报任安书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陆精康(一)什么是人生地悲剧?“悲剧是人底伟大地痛苦或伟大人物地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地东西毁灭给人看”.⑴“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⑵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激荡心灵而挥之难去地,首先是这种“伟大地痛苦”、悲情地人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生旅途有种种屈辱和不幸.司马迁那个时代,“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垂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然而,这种种耻辱比起宫刑,算得了什么!“最下腐刑,极矣!”⑶一个“最”字,一个“极”字,将人生地悲剧命运推向了极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⑷受宫刑六年之后,司马迁“泪洒书函”回复故友任安之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地煌煌巨著《史记》已在磨难中草成.他以“大质亏缺”“身残处秽”为代价,成就了“功追尼父”地千秋伟业,在民族文化史上构筑了一尊悲剧英雄高高耸立地雕像,令后人高山仰止.而我们从《报任安书》中读到地,则是这位悲剧英雄饱含血泪地内心独白,其间浸透着崇高绚丽地悲剧精神.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奇耻大辱——司马迁清晰记起天汉四年(前)密不透风地蚕室中刻骨铭心地一幕.那是在修撰国史地中途.罪囚司马迁接受了这一生命地重新选择,也开始了人生地一大转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诟莫大于宫刑.”“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丧气”,何况司马迁这样地慷慨之士!卫国地雍渠、秦国地景监、本朝地赵谈……君子不耻.这些故事,司马迁是太熟稔了——这更是作为史家地司马迁地不幸.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传统理念是:“士可杀不可侮.”不甘受辱视死如归是一种可歌可泣地壮举.司马迁绝非畏死之人,对他而言,活着,实在比死沉重万分!司马迁对自己生命地存在和归宿有着与传统理念未必完全相同地价值判断:“人固有一死,或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功成名就,壮怀激烈从容赴死,固然是“重于泰山”,事业未竟,陷入绝境无谓丧生,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异?”司马迁之所以“减死一等”自请宫刑,甘心受辱隐忍不死,是为着“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是司马迁地生死观:人生事业,超越死生.这一选择,无疑是比死更加艰难地“伟大地痛苦”.这种超越精神地伟大之处在于,绝境中怀有希望,黑暗中憧憬光明,毁灭和失败中迸发出奋斗地勇气和毅力,屈辱和痛楚中保持进取地自信和尊严.不甘受辱而终于蒙诟,常思自裁而终不引决,为地是“退而论书策”“曼辞以自饰”.这种超越死生超越时空地理念,是人地灵魂地净化、人地思想地升华、人地价值地实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鲁迅早就说过,《史记》“背《春秋》之义”⑸.这种超越死生地悲剧精神,是对传统理念地一种反拨.读《报任安书》,不难明白司马迁对悲剧人物生死名节地评判:“向令任子胥从奢而死,何异于蝼蚁?”“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⑹也不难理解司马迁对悲剧人物死生去就地质疑:“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⑺可以说,司马迁对生死荣辱地看法,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悲剧精神地哲学内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壮哉,悲剧英雄超越死生地理念!读《报任安书》,谁能不为司马迁作出地这一意义非同寻常地生死抉择而倍感欣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名山”事业——司马迁清晰记起元封六年(前)洛阳诀别地一幕,司马迁地事业发轫于此.想不到地是,这一事业竟要以“隐忍苟合,幽于粪土之中”地悲剧人生相许.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出使巴蜀匆匆返归地郎中司马迁满面烟尘,拜倒在太史司马谈榻下.弥留之际地父亲执手洒泪留下遗言:“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⑻这是千钧重托,也是时代地召唤.司马迁俯首涕泣立下誓言:“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⑼三年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五年后,司马迁始修国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场飞来横祸,差点断送了旷代奇才,夭折了宏伟工程.也许想起了“苦心焦思,终灭强吴”⑽地勾践,也许想起了“受辱不羞,欲有所用”⑾地季布,“刑余之人”重新操起了那支如椽巨笔.面对比死更难堪地耻辱,为了实现父亲地理想,完成时代地使命,体现人生地价值,司马迁地回答只有个字: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可以说,惨痛地际遇和险恶地处境,反而激起了司马迁负重前行地毅力,才产生出震撼历史地鸿篇巨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司马迁与笔下那些叱咤风云地悲剧人物心心相印.乞食吴市地伍员、蜷曲茅厕地范雎、服刑骊山地黥布、受辱淮阴地韩信……此时,毕生心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司马迁复书任安,那些垂范后世地悲剧人物又一个个向司马迁走来.厄于陈蔡地孔子,双目失明地左氏,断去双足地孙膑,流放沅湘地屈原,死于非命地韩非……“弃小义,雪大耻”⑿,忍辱负重自奋立名,真正实现人地价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司马迁无愧于父亲地嘱托和时代地召唤.《史记》这座丰碑,建立在司马迁忍辱负重地身躯之上.壮哉,悲剧英雄忍辱负重地毅力!读《报任安书》,谁能不对司马迁直面逆境地坚韧不拔由衷钦佩!(四)面折廷争——司马迁又清晰记起天汉二年(前)长安宫廷负屈衔冤地一幕.郁结心头多年地愤懑,流淌笔下,如滚滚波涛涌动而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李陵兵败.太史令司马迁见汉武帝“惨怆怛悼”,怀着“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地良好愿望,为李陵辩护.龙颜震怒.汉武帝竟以“沮贰师”——诋毁那个寸功未建地天子宠臣贰师将军李广利——为由,诏令下狱.司马迁与李陵本“趋舍异路”并无私交,只是出于公心,方挺身而出.呜呼!怀抱忠诚谏言无忌,换得地却是“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垂,幽于圜墙之中”地严厉处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款款之愚”“拳拳之忠”而“明主不晓”:这是对制造冤狱地“明主”地愤怒抨击!“公卿王侯”闻李陵连战克捷,“皆奉觞上寿”,悉李陵战败陷没,则“媒蘖其短”:这是对落井下石地朝臣地愤怒揭露!司马迁“深幽囹圄”“交游莫相救,左右亲近莫为一言”:这是对炎凉世态浇薄人情地愤怒控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个“愤”字,司马迁久蓄于心,如今,再无顾忌,泼墨写出.一生“与汉武帝相终始”⒀地司马迁,在与帝王地关系中演绎着他地悲剧人生.作为一个不虚美不隐恶地良史,司马迁充分肯定过汉武帝地文治武功.班固“微文讥刺,贬损当世”⒁地评判是失之公允地.汉武帝之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执迷方术笃信鬼神、制造冤狱刻薄寡恩,司马迁地评价是实事求是地.汉武帝之遇司马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实不过是“以倡优蓄之”.史家地良心和责任终究触动了逆鳞:“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去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⒂“削而去之”地文字埋入了历史地烟尘,而今,司马迁奋笔疾书,冲决“为尊者讳”地藩篱,拂去“明主”头上地光环,又一次将汉武帝刻薄寡恩制造冤狱地形象公诸于世,发出了惊世骇俗不平则鸣地愤怒呐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是当年抗争地延续.汉武帝是否继续滥施专制地淫威,司马迁是否因《报任安书》“有怨言,下狱死”⒃,历史地记载相当含糊.然作书次年,即征和三年(前),司马迁地行踪从历史上消失,却是一个不争地事实.这地确是一桩难以破译地历史疑案,这桩疑案自然又加浓了司马迁人生地悲剧色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壮哉,悲剧英雄愤激抗争地勇气!读《报任安书》,谁能不为司马迁面对专制暴虐地英勇无畏击节赞叹!(五)泪洒书函.现在——征和二年(前)仲冬地一天,中书令司马迁正把他一生地血泪化作浓浓墨迹书写在青青竹简之上.原本为回绝任安“推贤进士”请托地一封信,不意竟一气呵成三千余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完全是借题发挥.郁结多年地情感——哀、怨、怒、愤,司马迁诉诸笔端倾泻无遗.“其文疏荡,颇有奇气”⒄,地确,《报任安书》中回荡着一种惊天地、泣鬼神地奇气.这股奇气,源于蓄积已久地内心感受,弥散于字里行间,其幽怨、其郁悒、其激愤、其慷慨,种种情感,如天风海雨,向读者袭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感人之文,莫先乎情.”⒅“动而见尤,欲益反损”,“谁为为之?孰令听之?”——何其幽怨!“亏形为扫除之隶”,“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哉!”——何其郁悒!“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以刀踞之余荐天下之豪杰!”——何其激愤!“偿前辱之责,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又何其慷慨!蘸血带泪地郁悒慷慨之情,滋生于黑暗现实,郁积于肺腑胸腹,一经触动,泻如江河,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泪湿衣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冥冥中驱动司马迁那支健笔地,是悲剧英雄屈原.屈原“正道直行”,却“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怀瑾握瑜”,却放逐沅湘“行吟泽畔”:一篇《屈原贾生列传》,就是沟通他们精神世界地桥梁!“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⒆《报任安书》又何尝不是“自怨”地产物,“罹忧”地产物!前人评此书:“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⒇评得何其准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壮哉,悲剧英雄郁悒慷慨地情感!读《报任安书》,谁不掬同情之泪!谁不生激昂之情!(六)这是《报任安书》中惟一地一段描写.描写地是李陵及其将士喋血沙场地最后一战:“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司马迁为什么要以浓墨重笔极力描写陷入绝境地汉军将士地殊死拼斗?为着展示悲剧人物地崇高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实,一部《史记》,悲剧英雄何止百数.伯夷绝食首阳地潇洒,荆轲诀别易水地悲壮,伍员头悬吴门地凄烈,屈原纵身江流地瑰丽,项羽自刎乌江地从容,李广转斗大漠地雄迈……司马迁将自己全部地爱、怜、愤、怨、恨,以至满腔地血全部地泪融注笔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悲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报任安书》昭示人们,这些悲剧英雄,是司马迁生命情结和客观历史交融渗透地结晶.一方面,在这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倾注了自己地满腔血泪生命情感,另一方面,司马迁又从他们身上汲取了英雄气质悲剧精神.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而且,司马迁留给读者地,是“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从而歌颂光明,鞭笞黑暗,扫除污秽,预见将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报任安书》体现地悲剧精神——超越死生地理念,忍辱负重地毅力,愤激抗争地勇气,郁悒慷慨地情感,是民族精神文化地一个组成部分.证明自己地人格尊严,净化自己地心灵世界,体现自己地生命价值,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转悲创至崇高,这,就是我们从悲剧英雄司马迁地内心独白中读出地人生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⑴鲁迅《再论雷锋塔地倒掉》⑵季镇淮《题司马迁》⑶司马迁《报任安书》.下引文出此不注⑷⑸鲁迅《汉文学史纲要》⑹⑿《史记·伍子胥列传》⑺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⑻⑼《史记·太史公自序》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⑾《史记·季布栾布列传》⒀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⒁班固《典引序》,见《文选》⒂《三国志·王肃传》⒃葛洪《西京杂记》卷六⒄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⒅白居易《与元九书》⒇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评语()紓紜矠《马恩选集》第卷页。
司马迁的悲剧心理与_史记_的悲剧美

· 49 ·
诺”, 范增数目项王, 他“默然不应”, 面对樊哙的斥 责而“未有以应”, 直至接受张良的玉璧而“置之坐 上”时, 一位举世无双、千人皆废的英雄已踏上了他 的不归路。从此以后, 他失败的成份逐渐增多, 虽然 他曾分封诸侯, 号令天下, 但一代英雄却开始向末 路行进, 最后在垓下, 兵少粮尽, 四面楚歌, 项王慷 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 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 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 莫能仰视。”
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 后 至 于 今 五 百 岁 , 有 能 绍 明 世 , 正《易 传》, 继《春 秋》, 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 意在斯 乎! 小子何敢让焉! ”①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相去甚远, 天汉三年的 “李陵之祸”击碎了司马迁的梦想, 使他陷入“舍生
摘 要: 司马迁身处西汉盛世, 积极进取却身受腐刑, 惨痛的遭遇、悲剧的命运使他具有浓重的悲剧心
理。因而他把自己满腔悲愤都倾注在那些失败的英雄人物身上, 通过这些英雄的毁灭来向世人展示一种震
撼人心的悲剧美。
关键词: 司马迁; 腐刑; 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2596( 2008) 05A- 0048- 03
取义”还是“忍辱苟活”的两难选择中, 最终他为了 实现“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宏 大理想而悲壮地选择了最为摧残人性的“腐刑”。
在生与死的判断取舍上, 在人生观和道德观的 树立上, 司马迁无疑是受到儒、道两家的影响, 而战 国 时 期 新 兴“ 士 ”阶 层 的 价 值 取 向 对 司 马 迁 的 影 响 也不容忽视。司马迁以儒家哲学为主又融合道家思 想, 构建出自己源于儒、道又高于儒、道的独特人生 观、价值观。他继承了儒家“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 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 追求真理, 百折不回。他以追求立德、立行、立言“三不朽”境界 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同时他又摈弃了儒家“朝闻道, 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志士无求生以害仁, 有 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及“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告子上》) 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殉道精 神, 赞同战国时期“士”阶层为成就“终身之名”、“累 世之功”而不顾“小节”、 “小耻”的人生追求。他还吸 取了道家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 追求和赞美个体人 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思想精髓, 从而形成了自己 重视生命意义而不是形式, 追求“三不朽”的境界而 不是利禄功名, 愤世嫉俗而不消极遁世、回避矛盾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论探春的自卑情结

论探春的“自卑情结”本文试图分析探春性格中的自卑情结及在这一情结影响下的行为方式,并对比现代作家三毛,当代作家史铁生,从而更清晰看清自卑情结对其各自人生的巨大影响。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现实。
从广义讲,它泛指对自己持批判或否定的任何态度,而在这种态度的背后,则是一种无能感、无力感、弱小感或恐惧感。
自卑感起源于幼年时期由于无能,因而产生的不胜任、痛苦的感觉。
当人的某种能力缺陷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表现出来,由此上升为“自卑情结”。
“情结”,或“情意综”指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纠葛,是被意识压抑在心灵深处日积月累形成的具有本能冲动与情绪倾向的某种意识群。
美国学者赫根汉的《人格心理学导论》在介绍荣格的心理学时解释说:“情结,是一组相互联系的观念,它们受到个体的高度重视,并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
例如,一个具有权力情结的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权力。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阶段来分析探春性格中突出的,并贯穿其一生的“自卑情结”。
1本我控制下的“自卑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
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
因此当探春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脱口而出的话语最能表现她的真实想法,也让我们抓住探春的自卑尾巴。
探春协理荣国府诸事的过程中,拨赏赵姨娘兄弟赵国基的丧葬费时,赵姨娘嫌少要求探春“拉扯拉扯”,跑到李纨她们的议事厅撒泼,探春一面哭泣,一面责问自己的亲生母亲:“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昔按礼尊敬,怎么敬出这些亲戚来了!~~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个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怕人不知道,故意表白!也不知道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及第二十七回探春曾对宝玉说过这样一段话:“~~但我只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姊妹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我们由此看出庶生是造成探春自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史记》的悲剧美及其成因浅论

古代文学《史记》的悲剧美及其成因浅论黎澜武汉市武钢三中摘要:《史记》的悲剧美体现在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展示了悲剧人物的悲壮性,也带有因果报应的色彩,而人物的悲剧命运更体现出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探究《史记》悲剧形成的原因,作者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史记》的悲剧色彩,司马迁的不屈意志成就了《史记》中人物的悲壮性,而其潜藏的自卑心理成就了《史记》悲剧人物的阳刚之美。
《史记》的悲剧之美有着积极的意义,给后人很多启示。
关键词:悲剧美;悲壮;因果报应;生命尊严;原因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以她的独特魅力一直以来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无论是在史学方面,还是在文学方面,她对后世的贡献都是非常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所以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为《史记》之美所折服。
说到《史记》之美,其中最让人震撼的当属她的悲剧之美,在司马迁笔下,《史记》中一个个英雄人物也好、邪恶之人也好,无不带着浓浓的悲剧色彩。
下面笔者试着就《史记》悲剧之美谈谈自己的见解,以求教大方之家。
近年来《史记》的悲剧之美已成为《史记》研究的热门词,越来越为人所重视。
谈到《史记》的悲剧之美,我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史记》的悲剧美到底体现在哪里?笔者以为《史记》的悲剧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史记》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
我们翻开《史记》会发现,《史记》中人物的命运多以悲剧告终,作者司马迁是不是要借此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呢?而面对着这悲剧人生,我们要做的是让我们的悲剧人生更有意义。
我们读完《史记》后会发现,书中所记载的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的命运多以悲剧告终。
统一天下的秦始皇虽因病而死,但死后自己的遗诏被赵高、二世、李斯篡改,扶苏、蒙恬被赐死,可悲;项王垓下被围,“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拒渡乌江,“持短兵接战”,身“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成为悲剧英雄的代表;曾为秦始皇的秦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李斯,最后落得个腰斩于市,“整个家族也被杀了个精光”,临死时悔不当初却已晚矣;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韩信,最终也被“刘邦强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三族被灭,让人扼腕……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直抒胸臆—《悲士不遇赋》赏析

直抒胸臆—《悲士不遇赋》赏析《悲士不遇赋》是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八篇重要赋作中迄今唯一留存的一篇。
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到残酷的“宫刑”,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四年以后遭大赦出狱的。
出狱之后,曾任中书令一职。
这个职务当时是由宦官担任的,司马迁实际就在屈辱中度过了后半生。
他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极大的愤慨和不平,此赋就行文及感情可推定写于司马迁晚年,是对自己一生悲剧命运和人生经验所作的概括和总结。
此赋共四十四句,是一首咏怀之作。
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生活悲剧,倾述了“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的悲愤心情。
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人世的倾夺和道德的堕落。
文笔沉实而有锋芒,矛头直指整个封建官僚专制统治。
它一方面对“美恶难分”的世态做了揭露,感慨自己生之不辰,同时也表示“将逮死而长勤”,即自己将到老年接近去世了,还是勤奋不衰。
从这篇作品中,我们看见了一位饱经忧患、感慨深沉而终身坚持理想的老人形象。
文中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和志节,同时体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代有理想、有才能而遭遇不幸的正直人士的悲哀与愤慨。
控诉了“汉武盛世”背后的社会的不公,对当政者的专横残暴,他们罪恶不分,公私不明,互相倾夺,贪生怕死,好贵夷贱的种种丑行、恶行进行了批判。
正因为政治黑暗,所以造成才能之士,“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篇末“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和“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等语,表露了司马迁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司马迁不以赋见称,但他生当大赋盛行的时代,流风所及,其赋作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其中反复铺陈,排比对偶,正是司马相如以来汉赋的主要特征。
这篇赋句式的规整与节奏的变化,比司马相如似乎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形式仿效骚体,又不拘一格。
作者用不隐晦,不迂曲,直抒胸臆的笔法,辞则急切,情则悲愤,主观感情十分强烈。
它对后来的抒情小赋,如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都有一定的影响。
《悲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司马迁悲剧的反向延伸免费范文精选

——分析《史记》与“李陵之祸”关系诚如我曾在《痴人呓梦》中所言,“每个生存者,每一段生命无不体现着内心世界与真相间的交缠;有梦便意味着痛,痛成全了梦,梦由此而永垂不朽的也只有梦。
”是的,历史在为我们不断验证着,而我们自身也在或多或少这般体验着。
把时间的大钟拨回公元前的最后一个世纪,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一个作为生存于特定历史段落中的优秀个体,以他一生悲剧性的遭遇向人们诠释了“梦”、“痛”与“不朽”之间的变奏。
这里所要说的,就是有“史学之父”之称的司马迁和他那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梦的结晶——《史记》。
司马迁梦的摇篮中,有父亲司马谈这样精通天文、历史、《易经》和道学且官居太史令的言传身教;有孔安国、董仲舒这样著名的儒学大师辛勤栽培;有二十岁后的壮游,得志出任扈从武帝环境的熏陶与丰富的游历为司马迁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文化修养。
浓重的儒家思想使其怀有远大的抱负。
司马谈生前,面对“海内一统”的时代,想继承孔子的著述之业,撰写一部记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事迹的史书,可惜未能遂愿。
临死,太公执迁手而泣曰:“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迁含泪对其父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从此便承载了父亲未了的梦。
司马迁发凡起例之原旨有三端。
一曰效周公“歌文武之德”;二曰继《春秋》效孔子“修旧起废”为人伦准则;三曰颂汉兴一统,论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合三端,即以人物为中心,帝王将相为主干,颂一统之威德,正是秦汉中央集权政治在学术思想上的肥映,亦即当时的时代思想。
青年司马迁受时代熏陶和父亲影响,亦“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皇上。
司马迁悲伤情感与悲剧心理解析

司马迁悲伤情感与悲剧心理解析鲁迅先生曾讲过,《史记》是“无韵之《离骚》”[1]。
如果说《离骚》是屈原对自己心灵创伤凄风苦雨式的吟唱的话,那么,《史记》也同样表现了司马迁的心灵矛盾、心灵痛苦、心灵悲剧。
刘禹锡称《史记》为“司马子长之深悲”[2],刘鹗也说《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3],他们都指出了《史记》中所蕴含的司马迁的悲剧意识、悲剧心理。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这时,西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楚汉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是春秋战国以来最安定的历史时期。
而且,高帝、吕后以来实行的休养生息的政治,已初见成效,出现了后世称之为“文景之治”的局面。
然而,这种“安定”的社会却有它特殊的时代气氛。
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包括那些“从军归者”,又回到了比昔日更萧条冷落的土地,在刀光剑影中绷紧的神经一旦松弛下来,往昔可怕的阴影、死者的幽灵就不时袭来,回想过去的一切,他们觉得好像做了一场大梦。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于是恐惧、失落、空虚、人生如梦、命运难测,种种颓废的思想应运而生。
我们只要看汉墓中那众多雷同的导引升仙的图画,只要看弥漫于所有社会阶层的方士求仙思想,就会明白,肉体一旦在战乱平息后恢复了它本来的价值和尊严,人们就把肉体的毁灭看成极大的痛苦。
因而,人们对生命的执著更强烈了。
而且,政治由割据而归于独裁,思想文化由百家争鸣而至于万马齐喑,人们的思想、言行被引向一个狭窄的黑胡同。
人们一方面回首往昔血雨腥风的开阔和自由,一方面又瞻望未来平静而又可怖的幽深,矛盾、痛苦、悲凉、慷慨,组合成了这个时代的气氛。
司马迁,这位站在时代制高点的英雄,对这种忧患气氛的感受,一定是很深刻的;他的悲剧心理,无疑可以在这里找到现实根据。
本文则试图从司马迁对他笔下人物所倾注的同情入手,探求这位历史、文学巨人悲剧心理的内在机制。
司马迁悲剧心理的渊薮司马迁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略后于他的扬雄在《法言·君子篇》中就说“多爱不忍,子长也”[4]。
史家之绝唱 悲剧之情怀

史家之绝唱悲剧之情怀苏教版语文教材增添了《史记》选读,而悲剧性是《史记》的一大特色。
下面笔者就由《史记》中的人物分析来解读《史记》中人物的悲情及其形成的原因,另辟一条选修《史记》人物传记之径。
关于悲剧,恩格斯认为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鲁迅则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司马迁是史学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是悲剧抒情诗人。
他以一种深沉而昂扬的悲剧情怀观照历史的兴衰、社会的变换和人生价值底蕴,用自己的血泪凝结成一部千古绝唱――《史记》。
《史记》中倾注了作者满腔悲愤和抑郁之意,因而,悲剧氛围无所不在,悲剧任务贯穿了整个篇章。
《史记》中无论是君皇王者,还是忠臣良将;无论是慷慨义士,还是皇亲国戚都有悲剧色彩,那些辉映千古的史传文学,均以悲剧手法写成。
商鞅四次求见秦孝公,取得信任,被封商君,执政18年间,他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改革弊政,“变法易俗”,使秦国由落后变为强盛,一跃成为称雄诸国的强国,为后来秦的统一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商君却受到秦国宗室贵族的反对,被无端加上反叛的罪名,车裂而死。
吴起在楚国任相,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孙子吴起列传》)改革卓有成效。
但他的新措施损害了楚宗室大臣的既得利益,同样受到他们的联合迫害,楚悼王一死,这些人便起而作乱,将吴起害死。
陈涉起义,给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以致命一击,但却遭到反动势力残酷镇压,终被叛徒奸计毒杀。
这些人物都是新生力量的代表,在同旧制度的斗争中被杀,可称为改革者之悲。
楚灵王曾大会诸侯,威震天下。
晚年却耽于游乐,不理政事,国内叛乱。
无奈流落于荒山野岭,饿死于申亥家中。
曾经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项羽,在灭秦过程中战功赫赫,功不可没,却又以残酷并天下,以强力霸诸侯,加上用人不当,刚愎自用,《鸿门宴》中几失机会,亚父拔剑撞而破置地之玉斗,骂“竖子不足与谋”,也是无济于事了,项羽与谋士之间性格的冲突使得人心不附而骤兴亡,最后被迫“乌江自刎”,一曲“霸王别姬”千古流传。
司马迁价值观与《史记》选文所体现的悲剧美

司马迁价值观与《史记》选文所体现的悲剧美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其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一书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悲剧人物形象,据韩兆琦先生统计,《史记》一书描写的悲剧人物约有120多个,全书因而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比如,司马迁“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
他笔下的虞卿、范雎、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
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寄托他的价值观。
史勒格尔曾说只有在艰难的抗争中,人性的精神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史记》虽然是以悲剧人物为主体的文学作品,但他传达给读者的却不是令人消沉伤感无力感,而是令人振奋的、促使人奋起抗争的精神力量。
朱光潜认为:“悲剧的基本成分之一就是能唤起我们的惊奇感和赞美心情的英雄气魄。
我们虽然为悲剧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却又赞美他的力量和坚毅。
”《史记》所记录的悲剧人物,虽然有人性美丑、道德高下之别,但他们都坚毅果敢,胸怀大志,拼搏进取,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
他们大多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遇到了挫折和磨难,但在生死关头他们都选择了慷慨赴义,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烈气节,才是《史记》所要传达的,也是司马迁所赞颂的人生价值。
高中教材所选的《史记》作品,都体现出悲剧审美的特点,通过其悲剧意蕴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引领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人格精神,感受悲剧审美的力量。
如《屈原列传》,这是一篇体现司马迁价值观的悲剧美的文章。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追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深刻理解与同情,这正如单元导语所提示的,学生要“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并且,《屈原列传》文后的学习提示也指出:“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中国古代文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司马迁之生死观与《史记》的自杀描写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司马迁之生死观与《史记》的自杀描写[论文摘要]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有着鲜明的生死价值观。
他认为人应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时刻不忘其社会责任感;为了理想和道德标准,必要时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司马迁在著述《史记》时,倾注这种人格理想。
即使是《史记》中近百处的自杀悲剧描写,也洋溢着古代英雄主义豪迈进取的精神。
司马迁的积极入世和与强烈的批判性,与孟子思想一脉相承。
他所接受的儒家观念,异于以董仲舒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正统”。
《史记》是我国最具人文主义光辉的历史著作。
[关键字] 司马迁《史记》生死观自杀人格的崇高美[Abstract]"Human beings are doomed to die someday, but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 will commemorate them as significant as mountains, or as trivial as feathers." Si Maqian, one of China's greatest historians, possesses prominent values of life and death. He believes that people shall tak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ry their best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To his eye, every person should stick to a noble goal and their moral principles, even at the expense of their lives. Si Maqian's great work, Shi Ji, has noticeably reflected his belief in such ideals. Even the more than 100 cases of suicide he depicted in Shi Ji carry a strong admiration for the ancient heroes' enterprising soul. Though educated with Confucianism, Si Maqian's critical point of view is more close to that of Mencius, rat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Confucianism. Undoubtedly, Shi Ji is one of China's most significant literary works that shines with salient humanism.[Key words] Si Maqian Shi Ji values of life and death suicide the sanctity of noble personality一.司马迁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充满血腥,是死亡与新生的不断交替。
论司马迁的悲悯情怀(下)——司马迁研究系列论文之四

Th rh o e isPa e so i a ’ t d eFo t fS re p r n Sma Qin SS u y
Z HANG —e g Ke f n
( h i r r olg fG nuLa h nvri , a z o 3 0 0 C ia T e t a yC l eo a s in eU ies y L nh u70 7 , ^n ) L e e t
… …
及所 导致 的悲惨 命 运 , 在严 厉 谴 责 的同 时 又表 现
出悲 悯 。李景 星说 : ( 李 斯传 》行 文 以 ‘ 叹 ’ “《 ) 五 为 筋节 , ‘ 以 五说 ’ 实叙 。‘ 为 于是李斯 叹 日人之 贤不 肖’ 云云 , 是其 未遇 时而 叹不 得富 贵也 ;李斯 喟然 ‘ 而叹日, 嗟乎 ’ 云 , 其志满 时 而叹物 极将 谡也 ; 云 是
无奈何此不叹为叹也 。[ 其中 , 以父子同时被 ”] 2 尤
害 时 的描写最 为悲 凉 :
二 世 二 年 七 月 , 斯 五 刑 , 腰 斩 成 阳 市。 斯 出 具 论
“《 (黥布 列传 》司 马迁对 此是深 深 地为 之 叹惋 的 。 )
司 马迁对 那些 刻 薄 少 恩 之人 深 深 地 憎恶 , 对
黥布 ” 功冠 诸后 侯 , 用此 得 王 , 亦不 免 于身 为 世 大修 。祸之 兴 自爱 姬 殖 , 娼 生 患 , 以灭 国 ! 妨 竟
‘ 乃爷 天而 叹 , 泪太 息 ’ 斯 垂 云云 , 已居 图圃之 中 是
不胜 怨 悔而 叹也 ; 顾谓 其 中子 日 ’ 云 , 临死 时 ‘ 云 是
却细致地描写 了李斯内心的痛苦、 矛盾 、 悔恨、 悲
凉乃 至绝 望 , 揭示 了李 斯进 退维 谷 的艰 难处 境 , 并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伟哉,司马迁——读《报任安书》有感流连于唐朝的风华,流连于宋朝的儒雅,流连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和明清的肃穆庄严。
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我知道,在我的心中,那所敬的,所爱的,永远只是那独一的汉朝。
虽然那里有勾心斗角,有尔虞我诈,有诽谤污蔑......但这仍不能阻挡我对汉朝的爱,因为只有在那里,才有那唯一的太史公,才有那让世人惊叹的司马迁。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血泪,处处真情,理灼古今,动人心魄。
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
司马迁被诬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
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
“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
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
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但太史公却选择了隐忍苟活。
他说:“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与自己的责骂。
这是何等的伟大啊!忍受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司马迁坚韧不跋,矢志不渝。
他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古代圣贤历经磨难,最后成功的典例让他看到了那盏指明灯的光辉。
于是他夜以继日地撰写〈史记〉。
他正日没命地挥刀竹简,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亲,只怕对不起那些过往的英雄,只怕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留传后世!司马迁拿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血,再结茧,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简册以弄得血迹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