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组织课程设计说明书
《行车一课程设计》word版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D 站的位置、性质和主要任务区段站编组站D 站位于两个编组站B 、F 之间,属于横列式区段站,到发场和调车场在正线的一侧。
该区段站同时承担着客货运输的任务,主要工作是供应机车及整备机车,并为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办理规定的技术作业。
另外,还办理一定数量的列车解编作业以及客、货运业务。
第二节 D 站的主要技术设备(1)客货运业务设备:旅客站房一个、旅客及货物站台一个、货场一个 (2)运转设备:正线两条(可以通行超限货物),上下行分别开行、到发线8条(其中两条可以通过超限货物)、调车线9条、牵出线2条、机车走行线1条、机车出入段线2条、专用线2条、跨线桥1座、小能力驼峰一个(3)机务设备:机务段一个(4)其它设备:与之相配套的设备如信号、通信、给水、排水、电力、照明、技术办公室房屋以及城镇道路的平(交)设备等。
第二章 确定车站工作量铁路车站每天办理大量的列车和车辆的技术作业,作为车站主要作业对象的车流,无论其流量、流向、不同性质车流的比重、以及其组织的质量等、对于车站的技术作业和设备运用、都有重大的影响。
车流分析的目的就是对车站的车流的动态实施适时的监督和系统的分析,掌握其变化的规律,研究制定车站技术作业和设备运用的全局性战略部署,或者针对某些作业环节、某项设备运用做出局部性的调整措施,以适应一定时期的车流特征,保证车站的运输生产的顺利运行。
车站到发车流数量的分析以车流汇总表所列的统计或计划车流资料为依据。
第一节 D 站编制D 站车流:见附表第二节 D 站车流分析(1) 车站办理车数341017051705N N N =+=+=发重空接重空办 (2) 中转重车数1495810685N N N =+=+=无调重有调重中重 (3)中转空车数55N =中空(4)装车数、卸车数、接空车数、排空车数59N 118N 90U 149U ====空排空接卸装,,, (5)无调中转车数86555810N N N =+=+=无调空无调重无调中无调中转车数占接入重空总车数的比重为:%79.501703865N N ===接重空无调中无调接总σ(6)改编车数8974639063685N U N N N =-+++=∆+++=)(空卸有调空有调重改改编车数占接入总车数的比重为:%67.521703897N N ===接重空改改接总σ 第三节 编制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1)D 站列车编组计划及自编始发列车表 :(2)D 站车流表(3)车流图A B C D E F G(4)列流图:11001、11003、11005、11007、11009技术直达列车:585801、85803始发直达列车:221505、21501、21503、21507、21509、21511直通列车:632501、32503、32505、32507区段列车:443051沿零摘挂:1A B C a D g E F G11002、11004、11006、11008、11010、11012、11014、11016、11018技术直达列车:5 85802、85804始发直达列车:2 21102、21104、21106、21108、21110直通列车:5 32002、32004区段列车43002沿零摘挂:1第三章确定车站线路专门化由于编组不同的到达站列车和向不同作业地点送车的需要,调车场线路必须固定其用途,以便在不同的线路上分别集结不同种类和不同去向的车辆,使解编作业有秩序地结合进行。
西南交通大学《行车组织》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大图

感谢观看
汇报人:
该课程设计大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交通运输领域的复杂问题。
优秀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我国交通强国 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06
西南交通大学《行 车组织》课程展望
课程发展目标
培养具备行车组织能力的高素 质人才
推进《行车组织》课程与行业 需求对接
评价结果:对课程设计的优缺 点进行总结和评价
05
列车运行图课程设 计大图应用价值
提高行车组织效率
列车运行图是行 车组织工作的基 础,能够提高行 车组织效率
通过列车运行图 课程设计大图, 可以掌握列车运 行规律和特点, 优化列车调度和 编组方案
列车运行图课程 设计大图的应用, 能够减少列车晚 点情况,提高列 车正点率
西南交通大学《行 车组织》列车运行 图课程设计大图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大图 介绍 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大图 应用价值
西南交通大学《行车组织》 课程概述
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大图 制作过程
西南交通大学《行车组织》 课程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西南交通大学《行 车组织》车运行效率,减少 延误和拥堵
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输 成本
促进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 的协调发展
提升铁路运输服务质量, 提高旅客出行体验
培养优秀交通运输人才
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大图是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创新 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交通运输人才。
通过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大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列车运行图的基本原理和编制方法,提 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说明

《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说明同学们,大家好。
《铁路行车组织》是在对铁路运输实行一整套生产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是生产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对生产实践起指导作用。
铁路要达到安全、迅速、经济、便利地运送旅客和货物,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服务的目标。
就必须有一整套完整的、规范的的组织方式。
铁路的现代化包括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
铁路,不但要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装备,还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我国铁路采用的科学管理方法主要有:1.运输计划运输计划具体规定了国家赋予铁路的运输任务,通常分为长远、年度和月度运输计划。
2.货物列车编组计划货物在装车以后,如何将这些车流编成各种列车输送到目的地,需要一个经济合理的组织方法。
列车编组计划就是规定如何将车流组织成为各种专门的列车,从发生地向目的地运送的制度,是全路的车流组织计划,可以合理地组织车流输送,加速货物送达,充分利用铁路通过能力,以及合理地分配全路各技术站的调车工作任务。
3.列车运行图由于在铁路向上运行的列车很多,而且各种客货列车的速度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了使列车的运行能彼此配合,确保行车安全,以及合利用铁路通过能力,铁路必须编制列车运行图,规定各次列车按一定的时刻在区间内运行及在车站到、发或通过。
所以,列车运行图实质上就是列车运行时刻表的图解。
列车运行图是铁路行车组织的基础,凡与列车运行有关的各个部门,都必须正确地组织本部门的工作,以保证列车按运行图运行。
4.运输生产计划为了完成运输生产中的月度货物运输计划,需要有一定的机车车辆加以保证。
运输生产技术计划作为运输生产计划的组成部分,它规定了机车车辆运用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是机车车辆的保证计划。
5.运输方案铁路运输生产需要路内、外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运输方案就是按照运输生产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和列车编组计划、列车运行图、站段作业过程等技术文件规定,对一个月或一旬的货运工作、列车工作、机车工作等进行综合部署,使运输部门和有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运输任务。
铁路行车组织第三版课程设计

铁路行车组织第三版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员掌握铁路行车组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列车运行规则、列车调度流程、行车组织的实操操作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该能够熟悉铁路行车组织的各个环节,能够对列车运行状态和行车组织进行正确判断,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铁路行车组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课程简介本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列车运行规则、列车调度流程和行车组织的实操操作。
其中,列车运行规则部分主要介绍列车的各种运行规定和标志、列车行车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及列车换装作业的相关要求;列车调度流程部分主要介绍列车调度的流程和方式以及运用列车运行图进行列车调度和配属列车的方法;行车组织的实操操作部分主要是对列车行车组织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模拟和训练,包括列车进路的设置、列车起点和终点的标记、列车交会和追踪等。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列车运行规则1.列车的各种运行规定和标志2.列车行车组织的基本原则3.列车换装作业的相关要求第二部分:列车调度流程1.列车调度的流程和方式2.运用列车运行图进行列车调度和配属列车的方法第三部分:行车组织的实操操作1.列车进路的设置2.列车起点和终点的标记3.列车交会和追踪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以课堂授课、现场演示和实践训练为主。
课堂授课主要是讲解列车行车组织的基本理论、规则和操作技巧,在讲解过程中加入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现场演示主要是通过实际的列车调度和行车组织情景进行演示和模拟,以便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实践训练主要是通过学员参加实际的铁路行车组织工作来进行训练,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学员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重点将放在列车运行规则、列车调度流程和行车组织的实操操作三部分,力求将知识点讲解详细清晰,操作流程讲解到位。
考核方法学员的考核主要以考试和实操操作考核为主。
考试主要考查学员对铁路行车组织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操操作考核主要考查学员对实际行车组织情况的应变能力和操作技巧。
地铁行车组织课程设计

地铁行车组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铁行车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则,理解地铁行车组织的相关概念。
2. 使学生了解地铁线路、车辆及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并能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掌握地铁行车安全知识,了解安全规程及应急预案。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铁行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地铁行车组织原则,进行行车调度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铁行车组织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热情。
2. 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关心公共安全的良好习惯。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铁行车组织的理论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实际应用场景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铁行车基本原理:包括地铁线路、车辆、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铁概述2. 地铁行车组织规则:介绍地铁行车调度、运行图、列车运行间隔等知识。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铁行车组织3. 地铁行车安全知识:涵盖安全规程、应急预案、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铁行车安全4. 地铁行车组织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地铁行车组织中的典型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铁行车组织案例分析5. 地铁行车组织优化:探讨如何提高地铁行车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铁行车组织优化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地铁概述、地铁行车基本原理第二周:地铁行车组织规则、地铁行车安全知识第三周:地铁行车组织案例分析、地铁行车组织优化第四周:复习与总结,进行教学评估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城轨行车组织课程设计

城轨行车组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行车组织原则和相关规定;2.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系统、线路运行图、车站作业标准等基本知识;3.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保障措施及应急处理程序。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图,并进行简单的运行图绘制;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城轨行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初步判断和应急处理;3. 能够运用信号系统知识,解释城轨列车的运行控制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激发为我国城轨交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2. 树立安全意识,养成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理论课程,结合实际操作,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行车组织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城轨行车组织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基本原则:介绍城轨交通行车组织的法律法规、基本原则及运行要求,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信号系统与运行图:讲解城轨信号系统的类型、原理及运行图的编制方法,分析不同运行图的特点,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车站作业标准:阐述车站作业流程、岗位职责及作业规范,分析车站作业对行车组织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运行安全保障:探讨城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理程序,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运行图绘制、信号系统模拟操作等实践活动,巩固理论知识,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基本原则第二周:信号系统与运行图第三周:车站作业标准第四周:运行安全保障第五周:实践操作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合理安排和进度控制。
车站行车组织课程设计

车站行车组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车站行车组织的基本原理,理解车站行车信号、联锁设备的工作机制。
2. 使学生了解车站行车规则,包括列车进出站、换乘、调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 帮助学生掌握车站行车安全知识,了解安全防护措施及紧急情况处理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车站行车组织问题的能力,能设计简单的车站行车方案。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能正确使用车站行车设备,如信号灯、轨道电路等。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共同解决车站行车组织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热爱,激发他们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做出贡献的意愿。
2.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重安全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引导学生关注交通运输领域的最新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车站行车组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的学习成果展开,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车站行车组织原理:介绍车站行车信号、联锁设备的工作机制,包括信号灯、轨道电路等设备的功能及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第3章“车站信号与联锁设备”。
2. 车站行车规则:讲解列车进出站、换乘、调度等环节的基本规则,分析不同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方法。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第4章“车站行车组织规则”。
3. 车站行车安全知识:阐述安全防护措施、紧急情况处理方法以及事故预防策略。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第5章“车站行车安全与防护”。
4. 车站行车方案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设计简单车站行车方案的能力。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第6章“车站行车方案设计”。
5. 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操作,如模拟操作信号灯、轨道电路等设备,开展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车站行车组织问题。
《铁路行车组织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份车站技术作业计划的编制。既加深学生对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也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成 绩指导老师杨信丰
2016年7月7日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成
绩
导师签字:
2017年7月15日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所在系:交通运输课程名称: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签名):杨信丰
专业班级:运输1404学生姓名:学号:
一、课程设计题目
铁路技术站阶段计划编制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5、根据到达场线路固定使用方案,列车到达计划安排到达线的使用;
6、确定推峰、解体顺序,并画出对应的解体机车动态;
7、推算调车场各线集结的车流,并依据列车出发计划确定编组列车的顺序,画出对应编组调车的动态;
8、若出发车流不足,则应适当调整列车的解体顺序,将包含有出发车流的列车提前进行到达作业、解体作业,加强各环节的组织,保证出发列车的正点、满轴出发;
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签课程设计题目铁路技术站阶段计划编制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让学生熟悉车站调度员对车站技术作业过程的指挥及在阶段计划的铺画过程中相关环节等知识有更清晰全面直观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掌握
交通运输学院
《铁路行车组织》
课程设计
学 院交通运输学院班 级运输1404
姓 名学 号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62142使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类别:B类课程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90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学习领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学习领域。
先修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为后续课程《顶岗实习》做支撑。
主要培养学生准确、熟练办理车站(车辆段)行车作业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的职业素质;具备车站值班站长、值班员职业岗位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1.根据学习领域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目标依托地铁车站值班站长、值班员职业岗位职业标准,以车站值班站长、值班员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课程内容,针对值班站长、车站值班员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2.基于行车各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进行职业岗位(群)调研,分析确定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把各岗位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以车站行车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情景。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各个学习任务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教学法来完成。
4.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
考核学生能力,综合评价学生。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教师指导、行车技术作业视频资料,制定学习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过程。
在实施计划过程中,正确操作LOW工作站、信号旗等设备,正确填写行车日志,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地铁作业标准完成接发列车及其它行车工作任务。
行车组织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

《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设计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老师:学生:班级:学号:专业:交通运输2014年4月·第一章绪论一.车站的位置D站为B编组站和F编组站之间的一个区段站,D站上行方向依次连接区段站C、编组站B和区段站A;D站下行方向依次连接区段站E、编组站F和区段站G。
二.车站的性质D站为双向横列式区段站,可同时办理货运和客运作业,具备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能力。
其上、下行到发线平行布置于正线两侧,调车线平行布置于到发线的一侧。
三.车站主要设备(1)客运设备: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和跨线设备。
(2)货运设备:货场及配线、装卸机械、场库设备。
(3)运转设备:到发线8条、调车线9条、牵出线2条,调车驼峰一座,机车走行线1条,专用线2条。
(4)其他设备:机务设备、车辆设备以及为保证停车安全和提高行车效率所装的信号、通信、照明设备等。
四.车站主要任务D站主要任务有客运业务、货运业务,列车的接发,解体,编组作业,向货场专用线取送车作业,换挂机车及更换乘务组、列车技术检查及车辆的技术检修作业。
第二章确定车站工作量一.D站车流汇总表见附件1二.D站车流分析(1)车站办理车数:(2)车站有调车数:=838(3)车站有调车数占接入总车数的比重:(4)各方向到发车流量及其比重:;;;;50.26%;%;%;%;(5)车站装卸车数:三.D站车流图和列流表(1)绘制D站车流图:接入空车(63)排出空车(4)无调空车(55)重车(39)装车(126)有调重车(364)有调重车(364)无调重车(315)装车(25)卸车(31)(2)列车编组计划及自编始发列车数的确定:(3) D 站列流表:(4) D 站列流图:旅客列车(11) 空直达列车(1)旅客列车(11)直通列车(6)直达货物列车(7)直通列车(6)20001-20011直通列车(5)直通列车(5)20002-20008区段列车(4) 区段列车(4)30001-30007第三章 确定车站线路专门化一. 分工原则(1)到发线的分配应遵循:○1旅客列车的到发线应紧靠站台,以方便旅客的乘降。
14级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设计任务书1405-1406班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编制车站作业计划与铺画列车运行图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专业:指导教师:***2017 年6 月附件1第一部分:编制车站班计划和阶段计划一、编制资料1、乙站邻接方向及平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图1.1 乙站邻接方向及平面示意图2、乙站线路固定用途及容车数,见表1.1。
表1.1股道号. 容车数固定用途股道号容车数固定用途1,Ⅱ54 上、下行客车到发线10 75 乙-甲间各站3,4 62 上、下行货车到发线11 78 丙及其以远、空车6,7 70 上、下行货车到发线12 75 乙-丙间各站5 机车走行线13 7 本站卸8 65 上、下行货车发车线14 30 站修9 75 甲及其以远牵Ⅰ60 Ⅰ调车机3、与乙站有关的列车编组计划,见表1.2。
表1.2 作业别发站到站编组内容列车种类编组乙甲甲及其以远区段编组乙甲A6-A1各站站顺摘挂编组乙丙 1.丙及其以远 2.空车不分车种区段编组乙丙B1-B8各站站顺摘挂中转甲丙丁及其以远直通(21113可挂乙站车流,乙站甩后挂空C)中转丙甲甲及其以远直通解体甲乙乙及其以远区段、摘挂解体丙乙乙及其以远区段、摘挂4、乙站自编列车的编成车数要求:除摘挂和小运转列车外,其他列车应满第二部分铺画甲乙区段列车运行图一、设计任务根据给出的下列资料,铺画甲-乙区段18:00—24:00列车运行图。
二、设计资料1. 甲-乙区段示意图2. 区段技术特征正线数目闭塞方式牵引机车类型货物列车牵引定数货物列车计算长度客货上行下行上行下行1 半自动韶山3 韶山3 3200t 3200t 60.0 60.03.甲~乙间各站到发线除C、F两站三股道外,其他各站均为二股道(包括正线)。
4.各站进站信号机外制动距离内进站方向无超过6‰的下坡道。
5.根据规定不能同时接车时,相对方向列车不同时到达间隔时间为4分,各站会车间隔时间为3分,同方向列车连发间隔时间为4分。
行车组织课程设计指导书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A)任务书
一 原始资料 1 D 站线路平面图 2 D 站的邻接区段技术特征
A
B
C
D
E
F
G
区段站
a
g
编组站
正
牵引机车类型 邻接区间运转时分
列车编成
线
区段
闭塞方式
数
客
客
货
重
空
货 下 上 下 上 下 上下 上
目
行 行 行 行 行 行行 行
C-D 2 自动闭塞 SS3 SS3 10 11 11 12 45 45 55 55
12:10
13:25
14:10
15:15
15:45
16:30
16:55
17:20
车次 43001
发往方向 出发时刻
C
19:45
20:15
21:15
21:40
23:45
0:15
0:40
1:10
1:55
3:50
4:10
6:05
6:20
6:55
7:35
9:40
10:05
12:25
14:00
15:10
15:50
转线 钩钩 数分 1 6.0 1 6.0
空钩 钩钩 数分 1 2.0 1 2.0
7
(3)取送调车时间标准
送车
取车
作业地点
挑选 车组
送车 走行
捣车
对货 位
回程 走行
去程 走行
收集 车俩
回程 走行
分解 车辆
货场
6
9
4
4
7
7
4
9
4
行车组织课程设计说明书

《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设计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老师:学生:班级:学号:专业:交通运输2014年4月四川·成都第一章绪论一.车站的位置D站为B编组站和F编组站之间的一个区段站,D站上行方向依次连接区段站C、编组站B和区段站A;D站下行方向依次连接区段站E、编组站F 和区段站G。
二.车站的性质D站为双向横列式区段站,可同时办理货运和客运作业,具备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能力。
其上、下行到发线平行布置于正线两侧,调车线平行布置于到发线的一侧。
三.车站主要设备(1)客运设备: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和跨线设备。
(2)货运设备:货场及配线、装卸机械、场库设备。
(3)运转设备:到发线8条、调车线9条、牵出线2条,调车驼峰一座,机车走行线1条,专用线2条。
(4)其他设备:机务设备、车辆设备以及为保证停车安全和提高行车效率所装的信号、通信、照明设备等。
四.车站主要任务D 站主要任务有客运业务、货运业务,列车的接发,解体,编组作业,向货场专用线取送车作业,换挂机车及更换乘务组、列车技术检查及车辆的技术检修作业。
第二章 确定车站工作量一. D 站车流汇总表见附件1 二. D 站车流分析(1) 车站办理车数N 办:N 办=N重空接+N重空发=1703+1703=3406(2) 车站有调车数N 改:N 改=N重有调+N空有调+N 卸+?N 空=685+4+90+118−59=838(3) 车站有调车数占接入总车数的比重N接总改:N接总改=N 改N重空接=8381703=49.21% (4) 各方向到发车流量及其比重:N N 到=856;N N 到=847;N N 发=839;N N 发=864;N 接总N=N N 到N重空接=8561703=%;N 接总N =N 到N N重空接=8471703=49.74%; N 发总N =N 发N N重空发=8391703=49.27%; N 发总N =N 发N N重空发=8641703=50.73%;(5) 车站装卸车数:N 装=149;N 卸=90三. 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1) 绘制D 站车流图:(3)D站列流表:(4)D站列流图:(1)到发线的分配应遵循:○1旅客列车的到发线应紧靠站台,以方便旅客的乘降。
西南交大行车组织技术计划说明书

西南交大行车组织技术计划说明书技术计划课程设计姓名:学号:专业:交通运输年级:级学院: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指导教师:6月目录第一章绪论 (4)第一节技术计划的作用 (4)第二节技术计划的主要内容 (5)第三节 M铁路局位置简图 (6)第二章使用车计划及重车车流表 (6)第一节计算M铁路局重车车流表 (6)第二节编制使用车去向计划表 (7)第三节编制外局交M局及通过M局重车计划表 (7)第三章空车调整计划及车流图的编制 (7)第一节编制空车调整图 (7)第二节编制M铁路局重空车流图 (9)第三节计算技术站中转重空车数 (9)第四节计算重空车走行公里 (9)第四章分界站货车出入计划及各区段列车列数计划 (10)第一节编制分界站货车出入计划 (10)第二节编制各区段货物列车列数计划 (11)第五章货车运用质量指标及保有量计划 (12)第一节计算货车运用质量指标 (12)第二节计算运用车保有量计划 (14)第六章机车运用计划 (14)第一节机车运用数量指标 (14)第二节机车运用质量指标 (15)第三节编制M铁路局技术计划主要指标汇总表 (17)第七章自我评价 (18)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技术计划的作用铁路运输生产技术计划(简称技术计划)是为了完成铁路运输生产货运计划而制定的机车车辆运用计划。
机车车辆的活动是形成运输生产活动动态性质的重要因素,它使每一铁路局、站段在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运输状态。
为了对动态的运输过程进行控制,必须制定完善的运营指标体系,机车车辆运用指标是运营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要制定出长远计划外,铁路总公司、铁路局还必须制定出运输生产技术计划,作为日常运输生产管理的依据。
在一定的固定设备条件下,铁路所实现的运输能力将取决于活动设备的类型、数量及分布,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也是运输生产计划要解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为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应该拥有多少机车车辆;一定类型和数量的机车车辆能完成多少运输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设计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
老师:
学生:
班级:
学号:
专业:交通运输
2014年4月
四川·成都
第一章绪论
一.车站的位置
D站为B编组站和F编组站之间的一个区段站,D站上行方向依次连接区段站C、编组站B和区段站A;D站下行方向依次连接区段站E、编组站F和区段站G。
二.车站的性质
D站为双向横列式区段站,可同时办理货运和客运作业,具备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能力。
其上、下行到发线平行布置于正线两侧,调车线平行布置于到发线的一侧。
三.车站主要设备
(1)客运设备: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和跨线设备。
(2)货运设备:货场及配线、装卸机械、场库设备。
(3)运转设备:到发线8条、调车线9条、牵出线2条,调车驼峰
一座,机车走行线1条,专用线2条。
(4)其他设备:机务设备、车辆设备以及为保证停车安全和提高行
车效率所装的信号、通信、照明设备等。
四.车站主要任务
D 站主要任务有客运业务、货运业务,列车的接发,解体,编组作业,向货场专用线取送车作业,换挂机车及更换乘务组、列车技术检查及车辆的技术检修作业。
第二章 确定车站工作量
一. D 站车流汇总表
见附件1 二. D 站车流分析
(1) 车站办理车数 办:
办
重空
接
重空
发
(2) 车站有调车数 改:
改
重
有调
空
有调
卸 空
=838
(3) 车站有调车数占接入总车数的比重
接总
改:
接总
改
改
重空
接
(4) 各方向到发车流量及其比重:
到
; 到
;
发 ; 发
;
接总 到
重空
接 50.26%; 接总 到
重空接 %; 发总 发
重空发 %; 发总
发
重空
发
%;
(5) 车站装卸车数:
装 ; 卸
三. 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1) 绘制D 站车流图:
(3) D 站列流表:
(4) D 站列流图:
一. 分工原则
(1)到发线的分配应遵循:
○
1旅客列车的到发线应紧靠站台,以方便旅客的乘降。
旅客列车(11) 空直达列车(1)
区段列车
(4) 区段列车(4)30001-30007
○2对超限货物列车应拨给线间距较宽的到发线。
○3均衡使用到发线,使每条线路的接发列车数或占用时间大致相等。
○4合理利用咽喉区的平行进路,使作业量不致过分集中于个别咽喉道岔(组)。
○5要进行解编作业的到发列车,其停留线靠近调车场,以便转线。
○6对到专用线的列车,到发线应方便来去专用线的线路。
○7通过列车尽量从正线通过,避免通过过多道岔,影响通过速度。
(2)调车场线路固定使用原则:
由于编组不同到达站列车和向不同送车地点送车的需要,调车场线路必须固定其用途,以便在不同的线路上分别进行集结不同种类和不同去向的车辆,使解编作业有秩序地进行。
在线路分配方案确定之后,调车场每一股道的使用方案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适应车辆强度的需要。
对车辆量大的组号应接到较长的线路,并尽可能在中间束中选用,以减少整理次数和转线时间。
○2平衡牵出线的作业负担。
在驼峰编组有几条牵出线时,把车流强度较大的去向分散固定在连接于不同牵出线的调车线上,用以均衡牵出线的负担,减少待编时间。
○3减少调车作业干扰。
当驼峰编组场与出发场平均配列时,车辆强度大的方向宜固定在靠近出发场的调车线上;交换车宜固定靠近临区的调车线上;同一去向分组列车的各个车组宜固定同一线束的相邻
线上;到达的本站作业车宜固定在靠近货物作业地点的线路上,以缩短转线调车行程,减少调车作业的交叉。
○4照顾车辆溜行性能。
对空车和难行车比重较大的去向,尽可能固定在曲线和道岔较少的易行线上,以加速分解作业,保证调车安全。
○5便于车辆检修和其他作业。
对站修车应接到线间距较宽、靠近车辆段或站修所的边线,对装载危险品货物及超限货物的车辆应拨给有利保证安全的线路。
二.计算车站主要线路的客车数:
到发场:
有机
调车场:
有
三.车站线路分工方案:
第四章D站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一.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
1.解体调车作业时间标准(min):
2.编组调车作业时间标准(min):
3.取送作业时间标准(min):
○1单项作业时间标准:
○2取送作业时间标准:
二.确定D站调车机车数量及分工
1.调车工作量
解编调移
整场取送其他作业
2.调车作业中断时间:
调机整备交接班吃饭其他
三.调车机车台数
调
(
中断
)()
取2台。
四.调机分工
1.驼峰调机(一调):主要负责解体,专用线2取送车及整场作业,必要时协助编组。
2.牵出线调机(二调):主要负责编组,专用线1及货场取送车,必要时协助解体等作业。
第五章确定D站技术作业过程
一.制定列车技术作业过程
1.无改编中转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及时间标准:
2.到达解体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及时间标准:
3.自编始发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及时间标准:
二.制定货车技术作业过程
1.一次货物作业车技术作业过程图及时间标准:
2.双重货物作业车技术作业过程图及时间标准:
3.有调中转车技术作业过程图及时间标准:
第六章编制车站日计划图
一.日计划图的意义、作用和内容
日计划图是指车站编制的从18点开始到第二天18点的各种列车和车辆技术作业过程和设备运用状况的详细图解,用它能查明车站作业的繁忙、中断和薄弱环节,分析设备运用和作业组织是否合理,找出各种等待时间产生的原因,中断各子系统间的工作是否协调,从而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日计划的任务不仅要保证完成月、旬计划规定的运输生产任务指标,而且为了保证运输生产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必须使运输状态保持正常。
日计划图的主要内容包括:(1)各方向到达本站的列车的车次、到达时分、编组内容;
(2)各方向出发列车的车次、到达时分、编组内容及车流来源;
(3)货车卸车和排空车计划;
(4)货车停留时间指标计划。
二.编制车站日计划图
车站日计划图的绘图步骤如下:
(1)画表头、写栏目名称;
(2)铺画列车运行线(已知旅客列车、到达货物列车、未知出发货物列车);
(3)在到发场栏画旅客列车占线情况;
(4)在到发场栏画到达货物列车占线情况;
(5)推算车流安排调机活动。
○1遵守时间标准
○2交接班、整场、吃饭时间不能忽略
交接班时间:20:00 —20:30 、8:00—8:30
整场时间: 18:30—18:40、23:10—23:20、4:30—4:
40、7:25—7:35、13:20—13:30、16:25—16:35
吃饭时间:
一调:23:45—0:15、12:25—12:55
二调:23:45—0:15、12:10—12:40
○3装卸时间标准:
装车作业:2.5小时卸车作业:2小时○4货场、专用线装卸作业和取车情况
○5货物列车出发时刻表
三.D 站工作设计分析
非号码制货车停留时间登记表详见附件2
根据非号码制货车停留时间登记表可得各项指标如下: t 货==)/(卸装货N N Nt +∑=1884.6/(149+90)=7.655h t 有=∑∑中有有N t N /=3854.8/689=5.995h t 无=∑∑无无无N t N /=574/865=0.634h
中t =∑∑中中中N t N /=(3854.8+574)/( 689+865)= 2.950h
四.学习体会及自我评价
本次课程设计是在行车组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编制D 站的日计划图。
日计划图主要内容包括:卸车数、装车数、和通过限制口的装车数、分界站交接列车数、重车数和车种别排空数等。
编制计划图的过程要求我们要用系统和整体的观点和思想,同时注意局部的细节,因为设备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要统筹安排。
编制日计划需要预计18:00的现在车数、确定排空及装车计划等,并根据非号码制货车停留时间登记簿计算车站的各项工作指标。
通过非号码制货车停留时间登记表,求得各项指标,从指标中可以看出,本次设计安排总体上比较合理,对于改变列车的解体、编组和出发时刻安排合理,衔接较好,车辆的等待时间相对较少,同时取送车时间和次数安排也较合理,一次货物作业车的停留时间较短,可加速货物作业车的中转。
在绘图的过程中,由于牵出线调车机车比较繁忙,任务较重,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问题:
○1在接发车的过程中,不能产生交叉干扰,接车或发车占用同一咽喉时必须保证有平行进路。
○2驼峰调车机车和牵出线调车机车分工合理,各尽其职,作业互不干扰。
○3交接班时间固定,每日20:00-20:30,8:00-8:30。
吃饭时间可向前向后调整10-20分钟。
○4尽量减少单取单送或单机调移,尽量取兼调移、送兼调移及送调取结合,节约工作时间,为缩短货车停留时间创造条件。
○5解体3-5量车且空闲时间大于十分钟即可整场;调机每日各整备两次,时间安排合理。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绘制日计划图既锻炼了我们的思维也锻炼了我们的耐心及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