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苗族银饰对苗族舞蹈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淡苗族银饰对苗族舞蹈的影响
作者:黄峭琳
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写苗族银饰对苗族芦笙舞的影响,从银饰对苗族舞蹈动作本身的影响入手,对苗族银饰的魅力在舞蹈中的展现和苗服上的银饰配件是构成苗族舞蹈风格特色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再通过苗族银饰对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对二者之间相互的关系进行阐述,从中看到银饰、舞蹈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苗族;银饰;芦笙舞;影响
银饰在苗族服饰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苗族女子盛装表现尤为突出。

绚丽的苗族服饰上,银饰成为不可缺少的主要配件。

每年农历三月初五和九月初三的“赶苗场”年轻的少女在父母亲人的陪同下向目的地出发,她们载着亮晃晃的银披肩、银链、银冠、银项圈、银耳环、银锁、银角等各种精致的银饰走在参加盛会的路上,向路人们展现身上的银饰之美,那裙摆上飘飞的绣花带和那银铃银坠碰撞发出的叮当声成为这一路上最美的风景和悦耳的旋律。

一、银饰对舞蹈动作本身的影响
(一)苗族银饰的魅力往往是借助舞蹈来展现出来
苗族传统舞蹈芦笙舞就是很好的例子。

下面就让我们从芦笙舞的特点中去寻找银饰的脚步。

首先,芦笙舞因舞蹈者口吹芦笙,同时双手按音孔、奏乐,使得他们的头、颈、手臂、手肘、手碗等身体动作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表演者只能通过下半身进行舞蹈,上半身只是轻微的晃动,配合下半身的舞步,由此奠定了芦笙舞的基本风格:这是一个上身不动,而下身极其灵活的民间舞蹈种类。

所以舞者下半身所配带的银饰就更显重要了,脚步的前进,裙摆上的银铃顺时针晃动作响,脚步的后退,脚裸上的银铃链配上银铃两者一唱一和、相辅相成,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下肢舞蹈。

其次,芦笙舞中力量反弹是舞蹈动作的起承转合。

舞动时身体关节运动多,动作变化多,一拍一个节奏,一拍一次跃动,动作之间的转化相当密集、频繁。

随着芦笙手的一次转身一次跳跃,苗家姑娘舞动的身姿就会引得服装上的银饰碰撞,叮叮铛铛的作响,就像一首悦耳的交响乐。

最后,多旋转也是芦笙舞的特点之一,芦笙舞善旋转给观看过大型芦笙舞表演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舞的曲牌名众多,不同曲牌,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舞步,都要配合相应的旋转动作,他们旋转自如,时而像花园里绽放的牡丹,时而又像大海里翻滚的浪花,从上空往下看像极了旋转着的银色风车,好不壮观!此时,芦笙舞之美与银饰之美相互交融,构成一副自然和谐的画面。

银饰,不仅是静态的展示,更是透过那整齐划一的舞蹈,在舞步中旋转、进退,在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乐曲中展现出来的,我们只有在动态中才能感悟到银饰与舞蹈交融的合理性与韵味。

(二)苗服上的银饰配件是构成苗族舞蹈风格特色的基本条件
芦笙舞的舞者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使得银饰碰撞发出的声响也不同,在舞蹈时,银饰的动感与芦笙舞的音律要和谐,与芦笙舞时大时小的声音节奏要一致,芦笙舞音律最强时,舞者身上的银饰碰撞的频率与声响也随之加强、舞蹈动感也随之增强,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继而形成了芦笙舞固有的节奏和韵律。

节奏是通过有规律有节拍有大小的变化形成一种有条理的美,韵律则是以节奏为前提,通过节拍的起伏、渐变、重复、交错等形式从而形成一种和谐之美。

芦笙舞的节奏与韵律在苗服银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前者是抑扬顿挫,后者是富有情調。

刚柔并济又层出不穷是苗族芦笙舞特有的风格特点。

二、苗族银饰对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
银饰,它即是民间艺术品又是民族文化,我们说它是一种艺术品是因为它具有表现性,可以通过舞蹈来表达人们的感情。

说它是一种文化是因为它有着许多的象征意义。

人们在起舞时不仅仅是展现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展现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舞蹈的发展,人们拥有了更好的舞蹈道具,服饰,随之审美也得到了提高,我们在追求潮流的同时,忽视了最原始最朴素的文化,银饰的作用也从早期的辟邪、祛毒变成苗族人民美的象征,银饰的功能实用性也慢慢过滤到了装饰性。

随着各种旅游业商业的发展,机器制银逐渐替代了手工制银,而为了达到美目的,许多银饰饰品失去了最原始朴素的模样,朝着商业化去发展,这大大的冲击了民间银饰文化。

民间技艺也开始流失。

舞蹈作为技术性较强的动态艺术,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载体。

它的非语言文化特征表现在与舞蹈有关的各种民俗活动上,也表现在舞蹈的服饰,道具上,而这些文化因素正需要人们通过舞蹈表演转化为信息,成为舞蹈符号得以展现。

就像我们的芦笙舞,舞蹈者时而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时而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移动漫舞,随着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各种优美的姿势,双手于身体两侧自然摇摆,头顶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很是逼真。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芦笙舞,不仅仅是一场演出表演,更是一场文化盛宴,是凝聚银饰文化、舞蹈文化为一体的艺术载体,是苗族人民珍贵的艺术财富。

在过去,苗族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将民族的历史和记忆倾泻进白色的银饰中,因此苗族银饰作为苗族文化的载体,被称为是人类流动的“服饰史书”,银饰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又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

每逢节假日,苗族姑娘的头上、颈上、胸前、后背都会戴着银饰,她们随着芦笙舞曲偏偏起舞,银花晃动,流苏轻摇,全身上下的银饰顿时被注入了生命力。

银饰与舞蹈,将艺术与生活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加深了人们对舞蹈的理解,更是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结语
苗族银饰与苗族舞蹈都为中国民间文化,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们理应继续深入研究二者的联系,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

在学习生活中,去掌握民族民间传承与保护以及学习研究的方法,为以后传承保护和研究苗族舞蹈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2019年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资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19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