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18、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18、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减的混
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18、不含括号的混
合运算(乘加、减的混合运算)》。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并掌握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简单的混合运算也有了一定的
理解。

但学生在面对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时,可能会对运算顺序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原则。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2.能够准确、快速地计算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五. 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知识,提高合作能力。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运算练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运算过程和巩固知识。

3.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用于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生活实例,如:小明买了一些苹果,每斤3元,一共花了12元,问小明买了多少斤苹果?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计算出答案。

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感受混合运算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
展示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乘减的算式,如:23 + 4 × 5,56 ÷ 7 - 2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运算顺序。

3.操练(10分钟)
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目,如:35 - 2 × 4,48 ÷
6 + 7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混合运算题目。

如:15 × 2 + 4 ÷ 2,
70 ÷ 10 - 6 × 2等。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5.拓展(5分钟)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目,如:(23 + 4) × 5,
(56 ÷ 7 - 2) × 3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明确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一些有关的混合运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知识,提高合作能力。

在课后,及时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完成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18、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减的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之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课堂反思
首先,我意识到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但可
能在情感态度的培养上投入不够。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问题一:在导入阶段,学生对于生活实例的兴趣不高,导致课堂氛
围不够活跃。

解决办法: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使用更多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或者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新知识。

2.问题二:在操练阶段,部分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的规则理解不深,导
致计算错误。

解决办法:我将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运算规则的理解。

同时,我会适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3.问题三:在小组合作环节,课堂纪律有所放松,部分学生注意力不
集中。

解决办法:我将加强对小组活动的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同时,我会设置明确的小组目标,激励学生合作学习。

改进措施
1.增加互动性:在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的师生互动环节,如提问、
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

2.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我将提供更具个性
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3.强化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即时反馈,及时
发现和纠正他们的错误,确保学习效果。

4.家庭作业设计:我会精心设计家庭作业,既要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思考。

5.持续学习:作为教师,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关注数学教育的
发展动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6.家校合作:我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
标和计划,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学习进步。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的实施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工作。

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努力创造一个积极、高效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作业设计
在作业设计方面,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性:作业类型多样化,包括计算题、应用题、探究题等,以适
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层次性:作业难度分层次,基础题和拓展题相结合,让所有学生都
能在作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

3.实践性:作业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馈性:作业中设置了一些具有反馈功能的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作
业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5.合作性: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作业,培
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专家点评
在专家点评环节,我收到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意见,具体如下:
1.作业难度的把握:专家建议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难度的把握,确
保作业既能够对学生构成一定的挑战,又能够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完成。

2.作业的反馈机制:专家强调作业的反馈机制的重要性,建议我在批
改作业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答案,还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3.作业与课堂教学的衔接:专家建议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要有良
好的衔接,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够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4.作业的实践性:专家提倡作业应具有实践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
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5.作业的趣味性:专家建议在作业设计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改进措施
根据专家的点评和建议,我对作业设计进行了以下改进:
1.调整作业难度:我对作业难度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基础题的比
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2.优化反馈机制:我在批改作业时,更加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错误。

3.强化作业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我确保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
相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够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4.增加作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我在作业中加入了一些实践性和趣味
性的元素,如生活实例、小游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定期回顾和调整:我定期回顾和调整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反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通过这次专家点评和作业设计的改进,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地
学习和反思,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业设计是一项需要细致入微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作业设计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