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用)(新课标)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19语言基础知识+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专用)(新课标)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19语言基础知识+诗歌鉴赏
(江西专用)(新课标)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19语言基础知识+诗歌鉴赏
一、语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怪癖.(pì)绾.结(wǎn)
汗流浃.背(jiā)莞.尔一笑(wǎn)
B.胡诌.(zhōu)侪.辈(chái)
佶.屈聱牙(jí) 咄.咄逼人(duō)
C.考妣.(bǐ)市侩.(kuài)
人才济.济(jì) 椎.心泣血(chuí)
D.解.元(jiè) 辟.举(pì)
掎.角之势(jǐ) 一哄.而散(hō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洽谈发详地匪夷所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笼络水蒸气豆蔻年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沉湎唱双簧一踏糊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D.努嘴高品味繁文缛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近年我省将开始“智慧山东〞试点,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城区〞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________,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②“感动中国近年度人物〞用无悔的信念诠释忠诚、坚持、爱心,用实际行动 ________社会正能量,以人格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③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________人生的价值。

A.融合传达滋润B。

融合传递滋养
C.融和传递滋润 D.融和传达滋养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救助机构对“跑站〞者很无奈,如果不予救助,可能遭投诉;如果给予救助,不但加剧了救助资源的紧张,而且还要背负“养懒汉〞的恶名。

B.3G 到底贵不贵,消费者说,尽管有预存话费送的优惠活动,但感觉还是有些贵.
C.《现代汉语词典》对“脉脉〞的释义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如‘含情脉脉’。


D.经典歌曲“你把我灌醉〞“北京,北京〞分别经《中国好声音》学员张赫宣、梁博的翻唱,又在中国大江南北流行起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作为一种社会评价,大学排名或多或少会对高校办学产生影响,因此,如果大学排名能改变只关注少数名校的倾向,将会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科技工作者不仅树立“科技自信〞,也需要社会各界消除“科技他信〞,以实际行动为科技创新呐喊助威,添薪加火。

C.为了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预防爆炸事故不再发生,我国已制订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烟花爆竹的生产、运输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

D.春晚节目需要从社会热点话题中寻找灵感,俯下身子接近地气,感受社会发展大潮
给人们带来的多方面深层次影响,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产生“心灵共振〞.
6.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去探望生病的宝钗,宝钗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莺儿说这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

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红楼梦》)
B.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

她伤心过度,将自己封闭在一间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隐修女.(《巴黎圣母院》) C.孔子赞扬自己的弟子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
D.觉民告诉觉新,姑妈已经答应了他与琴的婚事,只等戴满爷爷的孝,就可以提出来.他们希望举办传统婚礼。

(《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24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该词作于作者南渡以后.
(1)请简要概括上片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夏日杂诗
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1)这首诗写夏末秋初之“凉〞,别开生面,请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荷叶上送秋来〞和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比,在描写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鹊桥仙·己酉①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②。

①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当时词人正闲居于带湖之滨。

②“酿成〞三句:谓每夜的清风白露,酿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1)这首词的上下片写的各是什么生活情景?请予以归纳。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词和辛弃疾的生平遭遇,谈谈对“闲去闲来几度〞中的“闲〞字的理解。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十九
1.B A.癖(pǐ);C。

济(jǐ);D。

辟(bì)哄(hònɡ)。

2.B A.发祥地;C。

一塌糊涂;D。

高品位。

3.B “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融和〞:形容融洽和谐。

“传达〞:把一方的意思告诉给另一方。

“传递〞: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

“滋润〞:增添水分,使不干枯.“滋养〞:供给营养,补养.结合语境,推出B为正确答案.
4.C A.“很无奈〞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B。

“3G 到底贵不贵〞后面应该用问号;D.歌曲名用书名号。

5.A 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C项不合逻辑,应改为“预防爆炸事故发生〞;D项动宾搭配不当,“感受〞应改为“反映〞。

6.D 他们希望举办新式婚礼。

7.(1)树干高大,枝叶繁茂,(2分)叶心舒卷,脉脉含情。

(2分)
(2)词人通过长夜漫漫,孤枕难以成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2分)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去国怀乡之情。

(2分)
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接着,词人将描写范围缩小到芭蕉树的细部—-蕉叶和蕉心:蕉心卷着,蕉叶舒展着,这一卷一舒,像是含情脉脉,相依相恋,情意无限深挚绵长,表现了她对中原故国、家乡故土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

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

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

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

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8.(1)先写自身的触觉,(1分)身下枕簟凉爽宜人;(1分)再写好雨送我入梦,梦境依旧清凉,(1分)奇妙地写出了“凉〞的惬意。

(1分)
(2)陈诗从听觉角度来写,(1分)周词从视觉角度来写。

(1分)陈诗写出了雨打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声势,(1分)周词写出了荷花在雨水晒干后亭亭玉立的风姿。

(1分) 炎夏已逝,秋凉将至。

“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

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

“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

“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

萧疏,凉爽之意。

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

〞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

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

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

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

〞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谛.
荷叶细雨,是诗人描写秋凉的钟情对象。

夏日将尽,“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苏轼)初秋来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秋夜方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秋残冬至,“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来鹄)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凉意的先声,描写动人,全因情景贴切。

意境创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丽情长。

荷叶细雨,与秋凉同位。

荷叶送秋声,雨声凉入梦。

一旦“荷尽已无擎雨盖〞(苏轼),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结束了,冬天已经来临。

9.(1)上片写作者的闲情逸致,作者常来此地游玩,被此地的美景所陶醉。

(2分)下片写山村男婚女嫁,灯火通明,一片笑语,热闹非凡。

(2分)
(2)这个“闲〞字,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悠闲.在这赋闲之时,作者把酒言欢,醉卧石边,怡情山水,优哉游哉.(2分)这个“闲〞字也暗含英雄失路之痛,身世之悲。

(2分)这首词的开头三句写的是作者平时在带湖附近山冈上游览、栖息的生活,简练地概括了他在这里生活的种种生活场景.接下来,“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具体写了当天发生的事情,怪石、飞泉表现了作者的热爱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他的醉酒.所以要写“闲〞和“醉〞,着力点正在于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对朝政的失望.
词的下片,“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写农民婚娶的欢乐、热闹情况。

这和作者孤独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足以令他感到格外的寂寞。

但作
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农民的欢乐,冲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词中出现了和农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热闹气氛。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作者以这三句结尾,写出了为农民的稻谷丰收在望而喜悦,代农民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

这样,就把自己的整个心情投入到对农民的爱和关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