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9高一上·河南月考) 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料。

在卜辞中屡见商王卜问各地“受年”“受禾”等情况,圃、囿、果树、杏等字,在卜辞中也较常见;卜辞中还有“蚕示”的记载,祭祀典礼还相当隆重。

甲骨文的卜辞记载表明()
A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 商朝重视农业生产
C .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 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2. (2分)(2017·惠州模拟) 汉初,地方官吏秩过百石者皆由皇帝任命,故有所谓“命卿”之称。

后来,除了皇帝外,汉代上自丞相,下至九卿,皆有拜除(拜授官职)之权。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 . 中央集权弱化
B . 君主专制弱化
C . 官吏越来越多
D . 权臣越来越多
3. (2分) (2016高一上·武邑月考) 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思辨化,还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 . 理一气二
B . 反省内心
C . 格物致知
D . 知行合一
4. (2分) (2017高一下·拉萨期中)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的舞者。

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

这主要是因为()
A . 古代中国交通落后
B .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落后
C . 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
D . 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5. (2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后到来的变法维新和民主革命做了哪些准备①一定的物质条件②思想基础③阶级力量④指导方针
A . ①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③④
D . ①②③
6. (2分)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说:“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A . 经济的现代化,
B . 器物的现代化
C . 制度的现代化
D . 精神的现代化
7. (2分)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方针是在
A . 1946~1949年
B . 1949~1953年
C . 1956~1958年
D . 1978~1982年
8. (2分) (2017高一上·友谊期中) 下列漫画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 小国寡民,集体执政
B . 直接民主,陶片放逐
C . 人民主权,抽签选举
D . 公推直选,轮番而治
9. (2分)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 .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 .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 .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10. (2分) (2017高一下·南溪期中)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 .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 . 财富资源的猎取
11. (2分)《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 . 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 . 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C . 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D .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12. (2分) (2017高三上·黄陵开学考)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时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

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

……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这表明()
A . 两极格局形成
B . 两极格局解体
C . 单极格局形成
D . 多极化趋势出现
二、综合题 (共6题;共55分)
13. (10分) (2017高一上·许昌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
皇帝问:英国是否富?
大臣答: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

富不如中国。

皇帝问:何以见得?
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是说明彼国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

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顺乎天理,应乎人
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三: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曹操11人,诸葛亮8人…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嘉庆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为什么?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材料三中,崇拜孙文的人数仅次于孔孟,名列第三。

这能反映什么问题?
(2)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
14. (5分) (2017高三上·天水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引用了如下公式:
郡主专制=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兵。

刑大权的强化,这一公式表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君主权力的强化
——据刘泽华《洞察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权主义本质》整理
试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15.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

对马海战之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面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

双方于1905年9月在朴茨茅斯签订和约。

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卓越利益”,并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

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南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摘编自纽先钟《日俄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的影响。

16. (10分) (2018高二下·莆田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该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映”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

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

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

——摘自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
(1)依据材料,概括作者关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观点。

(2)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演变,说明材料中“西方文明示范”是如何“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

17. (10分)(2017·顺德模拟)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2月4日的一次会议将决定大部分欧洲和亚洲战场的命运。

会议选址在黑海边的雅尔塔,位于苏联的克里米亚地区。

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了欧洲的战后格局,比如如何瓜分欧洲大陆。

但亚洲战场也是一大主题。

同盟国联合参谋部坚信,直到1947年中旬胜利才会到来。

他们告知罗斯福和丘吉尔,给二者施压以确保斯大林会出兵亚洲。

然而,斯大林参与是有条件的。

他要求控制千岛,还要求控制苏联海岸边的库页岛南部。

另外,苏联还希望获得在中国东北的各项军事和交通特许权,以及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权,而当时国民党仍宣称对整个蒙古拥有主权。

斯大林希望同盟国其他领导人不要事先同中国有任何磋商,直接同意这一要求,作为交换,他承诺在欧洲战场结束90天内将出兵参与打击日本。

——(英)拉娜·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雅尔塔会议。

18. (10分) (2017高三上·鹰潭期中) 材料一
清末民初,鉴于鸦片危害日益加剧,苏州地区掀起禁烟运动。

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规定:“凡地方亲民之官,通饬一概不许吸烟,如有瘾不戒,私自偷吸,查出撤任严办”,“为民先导”,苏州禁烟总会动员学生上街演说,散发传单,向民众宣传禁烟的重要性。

此外,苏州商务总会作为市民组织,在禁烟活动中全力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禁烟过程中,政府明确规定“土行膏(本国鸦片)亟应从严取缔”,而“禁止洋药(外国鸦片)进口,则不易办到”。

——摘编自池子华《中国禁烟史的一个断面》
材料二
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的过程充斥着矛盾斗争。

苏州警察厅甚至通过发放膏照、土照等方式,每月收取烟捐钱,中饱私囊。

在木渎警所附近更是“烟窝赌窟触目皆是”。

1907年,苏州当局下令关闭烟馆,提高膏捐,即引起烟馆商人的极度不满。

1911年初,烟膏加捐,熟膏一两需增40文,为此膏店营业者纷纷提出反对,罢市两天,加捐之事也就只有不了了之。

从苏州禁烟的长远效果看,始终处于禁而不止,禁而不绝的状态。

——摘编自陈晖《苏州市志》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苏州禁烟效果不佳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
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
答案:10-1、
考点:
解析:
答案:11-1、
考点:
解析:
答案:12-1、
考点:
解析:
二、综合题 (共6题;共55分)答案:13-1、
答案:13-2、
答案:14-1、
考点:
解析:
答案:15-1、
考点:
解析:
答案:16-1、
答案:16-2、
考点:
解析:
答案:17-1、
答案:17-2、
考点:
解析:
答案:18-1、
答案:18-2、
考点:
解析: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