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县地质灾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坪县地质灾害
(上官夕暮)
摘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南部。

兰坪县地质环境脆弱, 矿业开发活动强烈, 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矿坑突水等,这些灾害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兰坪县
1兰坪县地质灾害概况
地质灾害由地球内营力作用引起的地壳变形、位移及地表物质运动所产生的有害过程和现象。

简单来说,地质灾害是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兰坪县地处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全县国土面积的63%属于25°以上的山地面积,地质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隐患十分发育,地质灾害点多面广。

境内地质灾害发育的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矿坑突水,
8 个乡镇均有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分布,这些灾害给兰坪县造成巨大的财产
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建设步伐。

2兰坪县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2.1地质灾害类型
兰坪县境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矿坑突水,目前仍以中小型规模山地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次为人类工程活动(工程建设和采矿)诱发的崩塌、滑坡、塌陷和泥石流灾害。

2.2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2.2.1沿江、河、公路分布
沿澜沧江及其江边公路地质灾害分布的乡镇有中排、石登、营盘、兔峨4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50% ,地质灾害点隐患点共有 110多个,占总数的 50% ,面上具有破坏性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点 80多个,均多分布于澜沧江沿岸及陡坡沟谷内,是兰坪县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易发区。

沿通甸河、沘江河及其河边公路地质灾害分布的乡镇有河西、通甸、金顶3个,占全县的37.50% ,地质灾害隐患点
共有90多个,占总数的40.6%,另外,沿营盘—金顶公路分布的地质灾害点隐患点共有20多个。

2.2.2沿矿点分布
兰坪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储有铅锌矿、铜矿、盐矿、锶矿等十余种,分布有150多个矿点,采矿历史久远,采矿活动剧烈。

在已开发的矿山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各类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形式为矿坑突水、塌陷、泥石流、滑坡。

其中规模较大的凤凰山铅锌矿、南厂铅锌矿、跑马坪铅矿、兔子山铅锌矿地质灾害较为为严重。

2.2.3沿县城、乡镇分布
兰坪县城区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主要灾害点有11个。

全县所辖8个乡镇均有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发生,其中以金顶镇最为严重,占全县地质灾害点隐患点的20.5% 。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受降水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同发性和周期性。

兰坪县多年年平均气温 13.7e,年降水量 1008mm, 年均降雨158天,多集中在 5—10月,连续降雨日最长达28天。

境内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同降雨时间同时发生、周期性复活的特征。

3地质灾害形成机制
3.1地质背景
兰坪县位于云南省怒江州东部—澜沧江纵横谷区,处于三江褶皱带,地质结构复杂,构造活跃,地层较为破碎,地形切割大,坡度陡,易滑岩层广布,岩层节理裂隙极度发育,各种地质灾害较为频繁,是我省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

县境内河流溯源侵蚀和下蚀作用强烈,两岸谷坡处于极度平衡状态,微地貌再造强烈,受外力激发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3.2人类活动
兰坪县地处三江褶皱系中段维西褶皱构造单元,生态环境脆弱,而人们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不合理利用土地、不合理的开采矿产资源、城镇公路建设等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采矿引起的滑坡、塌陷、矿坑突水, 公路建设、耕作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发生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人地关系中的相关要素是诱
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致灾因子。

3.2.1人口数量增长,人口素质较低
兰坪县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以及人均耕地的日益减少,导致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人口生产和生活需求的扩大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在农村应用的广度及推广的深度。

3. 2.2 砍伐森林、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
乱砍滥伐是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而水土流失又是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关键原因。

兰坪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40. 47% 。

3. 2.3 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
兰坪县分布有白族、普米族、傈僳族、彝族、怒族等 18 个少数民族。

各少数民族仍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工业生产方式。

在脆弱生态区从事的砍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垦殖、刀耕火种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植被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 2.4 矿业开发和人为切坡
矿山开采过程中, 露采形成的弃碴比较松散弃碴堆与原始地形面之间形成易滑结构面,在地表水及重力作用下引发滑坡。

坑采形成的采空区,失去矿柱的支撑,如果不及时充填密闭,极易发生塌陷,随之塌陷坑两侧或一侧发生滑坡或崩塌。

在修建公路时, 特殊地段对山体切割形成的切坡,如坡度过陡、岩体稳定性较差, 极易形成公路滑坡、崩塌。

3.2. 5 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 4391. 29km2, 土地利用现状为: 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16% ,林地面积占75% ,草地面积占0. 17% , 荒山荒坡面积占 9.27%,其它面积占 6.39%,其中陡坡耕地及荒山荒坡面积占总面积的11.48% ,这类土地在各乡镇均有分布。

土地利用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生产发展,同时也增大了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1 地质灾害预测方法
4.1.1 用类比法确定区域地质灾害敏感性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和近年来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确定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性。

4.1.2 根据激发因素变化趋势预测各类敏感区地质灾害活动强度
在区域地质环境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降雨和地震发展趋势,结合在建、拟建大型工程分布情况、人口和财产分布密度,综合评定地质灾害的活动和危害强度。

4.1.3相关因素预测
降雨趋势预测、地震活动趋势预测、人类工程活动等。

4.2 地质灾害预防减灾措施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群测群防系统的建设,涉及通信、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民政、城建、国土、工程勘察施工等各部门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种防灾减灾措施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各子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群测群防系统见图1。

图1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图
4.2.1 监测
建立监测网络,对地质灾害进行动态监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将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其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分为重点监测、一般监测二个等级,明确具体责任人进行监测。

4.2.2 预测预报
兰坪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县地质灾害监测结果、自然因素的变化情况等信息提出防治措施,并适时作出预测预报。

4.2.3 防灾抗灾
对地质灾害采取避让预防性措施,避免灾害发生或减少经济损失。

一是工程建设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尽量避开易造成地质灾害的地段进行建设;二是在地质灾害来临之前,县政府发布临灾预报,宣布灾区进入临灾应急期,除了向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外,县防灾领导小组立即启动临灾应急预案并开展工作。

4.2.4 抢险救灾
抢险救灾是灾情开始或遭灾之后最紧迫的减灾措施,当发生地质灾害后,县防灾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进入灾区,了解灾情,向上级主管部门速报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人数、财产损失情况、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同时抢救受灾群众,救助伤病人员,把危险区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

抢修被破坏的供水、供电和通讯系统、公路和桥梁及水利设施,保证生命线工程尽快恢复使用。

提出灾情趋势研究意见和防灾救灾工作建议,筹措防灾救灾资金和物资。

4.2.5 援建
援建即灾后重建,包括灾区生产和生活的恢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出谋、出资、出力,妥善安置受灾居民,尽快恢复灾区生产生活,开展互助自救,重建家园。

4.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3.1 避让
由于地质灾害易发区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和投资均较大,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危害一般应尽量采取避让方式。

一是工程建设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于相对稳定的地质灾害点上的居民,在汛期或遇暴雨时, 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难度大或投资大的不稳定的地质灾害体上的居民和单位,一般采用搬迁避让的方式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

4.3.2 工程防治
为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对城镇、交通干道及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地段
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

其具体治理方法如下:
4.3.2.1 滑坡
(1)排水。

包括截水沟、排水工程、、防渗漏处理、疏干、排水孔等。

(2)支挡。

包括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减载等。

4.3.2.2 崩塌
(1)排水、加填裂缝、加固基部(2)支撑(3)拦截(4)遮挡(5)护墙、护坡(6)人工或爆破清除
4.3.2.3地面塌陷
(1)填堵法 (2)灌注法 (3)排水
4.3.2.4 地裂缝
(1)回填夯实(2)加固
4.3.3 生物防治
滑坡、崩塌、流石流灾害,不少是由于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无序采矿等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生态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山地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主要采用封山育林育草、种草植树及改良耕作技术、改善农牧业经营方式等方法。

封山育林育草是恢复和改善植被的重要措施,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等优点,治理区一般应尽量划为封山育林区,并严格管护。

种草植树应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选择适宜物种、造林季节和造林方法,同时根据具体的防治目的,建造不同的植物群落,如生物谷坊、生物篱、沟底林、水源涵养林、护堤林等;改良耕作技术,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农、牧业经营方式,主要是推广免耕法,水改旱,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区改牲畜敞放为圈养等。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云南省兰坪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 R].2001,6 .
[2] 韩全芳,等﹒基于人地关系的地质灾害探讨—以三江并流带兰坪县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月.
[3]高德云. 江苏省地质灾害的危害、诱因及防治对策[ J]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3( 12) [4]2009年兰坪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