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行业最新发展报告(doc 13页)
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3 pdf

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3 pdf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证券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23年,中国证券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和突破。
本报告将就中国证券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证券业发展现状1. 证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23年,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已超过XX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
2. 金融科技不断创新:中国证券业在金融科技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证券交易实现了线上化、智能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交易体验。
3. 金融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中国金融监管机构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了市场准入门槛,规范了市场秩序,保障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中国证券业发展特点1. 多元化产品服务:中国证券业不断推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2. 配套服务体系完善:中国证券业的配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包括证券交易所、结算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3.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国证券业的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不仅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的金融从业者,还吸引了一批年轻的高素质人才加入。
三、中国证券业未来发展趋势1. 金融科技与证券业融合:未来,金融科技将继续深度融合证券业,推动证券交易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升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
2. 深化市场改革与发展: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推动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市场化发展。
3. 强化风险防控与监管:未来,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将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确保市场稳定和安全运行。
综上所述,中国证券业在2023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展现了强大的活力和潜力。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证券行业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壮大和完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显著的扩大。
截至2021年底,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已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此外,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市场规模的扩大不仅吸引了国内投资者的关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
二、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推进为了提升证券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中国证监会在过去几年中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包括注册制改革、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等。
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也增强了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科技创新助力行业升级科技的快速发展对证券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被广泛应用于证券市场的各个环节,提升了市场的交易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以互联网证券为例,通过线上开户、移动交易等方式,投资者可以更便捷地参与市场交易。
同时,科技的应用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加强了市场监管的效果。
四、开放合作加速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近年来,中国相继推出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一系列开放措施,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的证券公司和金融科技企业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
五、投资者保护意识增强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投资者保护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中国投资者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非法证券活动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
同时,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保护和支持。
六、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金融业的热点话题。
中国证券行业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我国证券行业发展概况总结

我国证券行业发展概况总结(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概况1、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概述1984年,上海市政府批准发布《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部分优质企业被纳入股份制试点。
为了适应国债发行和交易以及股份制试点改革的需要,我国的证券市场应运而生。
1984年11月18日,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成为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
1986年9月26日,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成为我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
1987年9月,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并于1990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成为建国以来大陆地区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此外,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并于1991年7月3日正式营业。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为证券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同时,我国证券公司数量迅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业务范围也迅速扩张。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证券行业逐步走向规范经营、风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显著扩张,市场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
2004年至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从1,377家增长至3,033家,复合增长率为6.80%。
截至2017年6月30日,我国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280家。
与此同时,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末的3.72万亿元上升至2016年12月31日的54.75万亿元。
截至2017年6月30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7.62万亿元。
伴随着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和市值的提升,我国证券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沪深两市股票总成交额从2004年全年的4.15万亿元增长至2016年全年的127.12万亿元。
截至2017年6月30日,沪深两市股票总成交额达51.91万亿元。
伴随着我国A股市场成交量的日趋活跃,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持续提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规模从2004年的642.77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19,583.16亿元,债券市场募集资金规模从2004年的27,983.73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363,638.96亿元。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报告

92 8
.
1 15 4 1 7
.
—
75 07
.
607 45
.
—
—
.
.
.
25
.
-
.
44
—
.
5
.
17
.
0 I
.
-
93
-
.
88
.
20
20 23
246
:
10 3 9 6 17 1 12
.
—
70 4 l
.
—
5 19 855
.
8 62
.
—
73 4
.
-
.
4 3 8
—
23 03
83
.
.
97
.
30 7
.
10 17
36 4 04 2645 9
.
日均 成 交 敬 量
交 易 印 花税
金 额 (亿 元 )
206 2 o l
.
交 易 天 数 成 交 金 额 (亿 元 )
24 2 460556
4 6 530
.
同 比 (% )
409
. .
成 交 金 额 (亿 元 )
19 0 3
.
同 比 (% )
407
% 同 比《 )
12 5 4 8
融资
,
23
个 行 业 呈 现 不 同程 度 下 跌 的 态 势 有 色 金 属 黑
~
近 三 年 相 关数 据 显 示
2 006
年6 月
,
因股 权分 置 改革 而
图表 1 2 0 0 8 年 1
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关注当今证券行业,了解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是证券工作者和投资者应该做的。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了解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欢迎阅读!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篇1中国证券行业从无到有、从无序到逐步规范,进入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以下特征:(1)传统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积极探索创新业务模式中国证券行业各传统业务在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同质化现象明显、竞争激烈。
其中,作为证券行业主要收入来源的经纪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随着新设营业部的放开以及非现场开户等政策的影响,以及其他理财产品的替代效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投资银行业务在中小项目井喷和大项目减少的背景下,部分证券公司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在争取大项目的同时着力发展中小项目,使得投行业务竞争变得更为充分,并逐步成为重要收入来源。
自营业务由于受股票二级市场行情影响,收入波动较大。
资产管理业务随着政策的放松发展迅速,各证券公司对资产管理业务也更加重视,竞争相对市场化,大型证券公司在人才、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总体来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传统业务正逐步转型,各业务盈利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各项创新业务正处于积极探索中,但为证券行业盈利结构的改善、收入来源的增加奠定了基础。
首批试点各项创新业务的证券公司在人才、信息系统和管理经验等软硬件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已取得一定的优势地位。
但随着取得各创新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越来越多,竞争也愈加激烈。
(2)部分优质证券公司初步确立了行业领先地位中国证券行业在综合治理后整体进入快速成长时期,但无论从资本实力还是创新业务布局上,部分风险控制能力强、资产质量优良的证券公司初步确立了行业领先地位。
尤其在目前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环境下,优质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并购重组、发行次级债、IPO发行、借壳上市等方式进一步充实了资本金,在资本规模上已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
证券行业分析报告

证券行业分析报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证券行业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对证券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
同时列举三个案例,以加深对证券行业的理解。
一、行业概述证券行业是指以证券交易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交易所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行业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证券行业不断壮大,业绩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以券商为主体、以多元化业务为特征的发展格局。
二、行业发展趋势1.多元化经营方向:证券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
因此,众多证券公司开始将经营重心从传统证券交易业务转向多元化经营,涉足资产管理、企业融资等领域,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
2.市场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趋势日益明显。
证券行业在这一背景下,也开始了市场国际化的扩张。
通过对境外市场的深入探索,证券行业将不断扩大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3.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证券行业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证券公司开始投资研发高科技产品,如智能投顾、区块链等,以提高自身服务品质和效率。
三、投资机会1.龙头股:当前,证券行业中的龙头股表现出不俗的投资价值。
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都是业绩稳定、质量优秀的龙头股。
2.创新业务:证券行业中,一些代表性的创新业务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少机会,如中信证券的智能投顾等。
3.重组并购:近年来,证券行业中出现了不少重组并购的案例。
如招商证券收购海通期货、国信证券并购中原证券等,均是在这一趋势下的重要事件。
四、案例分析1.中信证券:中信证券是国内第一家A股市场获批IPO的证券公司,也是中国证券行业中的重要龙头企业之一。
中信证券在不断加强多元化业务的同时,也在大力推进智能化转型。
此外,中信证券还积极参与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华泰证券:华泰证券作为我国证券行业的代表企业之一,一直以来都拥有着良好的业绩和声誉。
2023年证券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23年证券行业市场分析报告证券行业市场分析报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也不断壮大。
证券行业是一种为公司和个人提供融资和投资机会的行业。
证券行业包括股票、债券、期货等。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其市场规模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本文将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市场现状1、市场规模截至2021年,中国证券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73.94万亿元,其中股票市场占比最大,为36.62万亿元,债券市场为28.30万亿元,期货市场为9.03万亿元。
2、市场主要机构中国证券市场的主要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
证券公司是股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基金公司则是股票市场投资的重要工具,保险公司则为投资者提供风险保障。
3、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分为两个交易所,即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截至2021年,中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了4149家。
其中,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医药、电子、金融等行业。
4、债券市场中国债券市场包括企业债市场、金融债市场和政府债市场。
其中,政府债占比最高,具有较低的风险和较高的流动性,因此备受投资者青睐。
5、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主要交易的是农产品期货、化工品期货、金属期货等。
截至2021年,中国期货市场共有31种期货品种,期货交易所有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
二、未来趋势1、实行更加严格的监管证券市场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市场,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机制来确保市场的公正公平。
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入市场,监管机制也需要不断加强,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2、加速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一部分。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将加速国际化进程,并更加开放。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为全球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机会。
3、数字化金融的发展随着数字化金融的发展,证券市场也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全球证券交易所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高交易效率,减少风险。
中国 证券行业 现状 研究报告

中国证券行业现状研究报告1.行业概述中国证券行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中介,证券公司发挥着连接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桥梁作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市场规模近年来,中国证券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和证券化率的提升,证券市场的交易量和融资规模不断攀升。
3.竞争格局中国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日益激烈。
在经纪业务领域,由于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大量证券公司涌入市场,导致竞争加剧。
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则呈现出以大型证券公司为主导的竞争格局,中小型证券公司难以占据主导地位。
4.业务结构目前,中国证券行业的业务结构主要包括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自营业务等。
其中,经纪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调整,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的比重逐渐增加。
5.监管环境中国证券行业的监管环境日趋严格。
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加强了对证券公司的合规监管和风险控制。
同时,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创新业务的监管和规范。
6.技术应用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证券行业的技术应用与创新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许多证券公司纷纷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同时,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一批创新型证券公司,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7.发展趋势与展望未来,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优势资源将向大型证券公司集中;二是业务模式将更加多元化,随着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证券公司将推出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三是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中国证券公司将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展望未来,中国证券行业有望在市场规模、业务结构和监管环境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效、更专业的金融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证券行业最新发展报告(2005年4季度)2005年12月份股票成交额约为2266.06亿元,同比上升9.49%。
12月末,上证综合指数收于1161.06点,较上月末上涨61.8点;深证成份指数收于2863.61点,较上月末上涨186.76点。
该年度我国债券市场走出了强势上升的行情。
中国债券总指数从年初的101.615点上升到年末的112.915点,上升了11.3点,涨幅达11.12%。
同时,这一年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一增一减,其中全年成交量为322,847,522手,成交134,448.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1%和8.50%。
2005年证券市场运行状况及特点一、股票市场(一)股市总体走势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全面铺开,股票市场波动较为明显。
一季度股指走势稳中有降,二季度下降明显,三季度先升后降,四季度基本走稳。
年初,上证指数走势相对平稳,春节后逐渐走高,3月8日至本年最高点1318.27点,此后受股改传闻影响开始震荡下跌。
4月底,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拉开序幕,由于其短期影响不甚明朗,股指出现较大跌幅,6月初上证指数跌破千点,创下八年来历史新低。
此后,一系列旨在推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如减免股息红利所得税、上市公司回购流通股、控股股东增持社会公众股份、对券商再贷款支持等,股指出现放量大幅上升。
6月8日上证指数上涨达8.21%,创下历史第二高单日涨幅。
此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全面铺开,股指震荡前行,至年底基本走稳。
上证指数年初开于1242.77点,年末收于1161.06点,全年下跌81.71点,跌幅6.57%(2004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250.69点,跌幅16.52%)。
2005年,股票市场交易量变化趋势与股指走势大致相同,交易量基本上随股指走势起伏。
2005年12月份股票成交额约为2266.06亿元,同比上升9.49%。
12月末,上证综合指数收于1161.06点,较上月末上涨61.8点;深证成份指数收于2863.61点,较上月末上涨186.76点。
(见图表1、2)(二)股市交易分析2005年股票累计成交金额为31663.16亿元,同比减少25.21%;日均成交金额130.84亿元,同比减少24.9%;缴纳的交易印花税102.70 亿元,同比降低39.3%。
(见图表3、4) 2005年全年交易量变化趋势与股指走势大致相同,交易量基本上随股指走势起伏。
其中2005年第四季度,沪深两市股票交易成交额为6556.36亿元,同比下降17.63%。
日均成交金额111.05亿元,同比下降18.09%;股票成交数量为1471.98 亿股,同比增长15.04%;日均成交24.83亿股,同比增长15.01%。
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成交金额为3990.65 亿元,同比下降17.22%。
日均成交金额67.74亿元,同比下降17.38%;股票成交数量为879.04亿股,同比增长12.26%;日均成交14.74亿股,同比增长11.58%。
深圳证交所股票交易成交金额为2565.71亿元,同比下降18.26%。
日均成交金额43.32 亿元,同比下降19.13%;股票成交数量为592.94亿股,同比增长19.43%;日均成交9.99亿股,同比增长19.21%。
(见图表5、6)(三)股市主要指标变化截至2005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境内上市公司(A、B)共1381 家;与2004年底相比,境内上市公司(A、B股)总股本增加480.08亿股,增加6.71%,但市价总值缩水4625.29亿元,减少了12.48%,其中流通市值减少1058.12亿元,减少9.05%。
2005年证券市场累计筹资1882.51亿元,同比增加24.67%。
A股新发公司15家,共计筹资56.74 亿元;新发H股公司14家,共计筹资56.74亿美元。
A股公司中仅有5家实施了增发,累计筹资278.77亿元;2家完成配股,筹资2.62亿元; 10家H股公司实施再融资,累计筹资36亿美元。
(见图表7、8)二、债券市场在经济运行平稳,资金宽裕的条件下,2005年我国债券市场走出了强势上升的行情。
中国债券总指数从年初的101.615点上升到年末的112.915点,上升了11.3点,涨幅达11.12%。
(一)债券发行情况1、债券发行量大幅增长2005年,我国债券市场记账式人民币债券发行总量为332期、41782.33亿元(面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8.49%和53.07%。
(见图表9)以央行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为主的短期债券发行量增长显著。
从发行期限来看,3年期以下的债券发行量占81.69%。
其中,1年期以下(含)占67.77%,1~3年期占13.92%。
从债券品种来看,发行面额增幅最大的依次是企业债(100.47%)、央行票据(61.19%)、政策性金融债(39.18%)和商业银行债(38.39%)。
2005 年债券发行总量(面额)依次为央行票据(65.73%)、政策性金融债(14.48%)、国债(12.07%)和短期融资券(3.39%)。
与上年相比,央行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行量的市场占比分别增加3.31和3.39个百分点,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则分别降低5.55和1.45个百分点。
(见图表10)2、票据发行以一年期和三个月期为主2005年,公开市场共发行央票124期、27,462亿元(面值)。
票据期限以一年期和三个月期为主体,两者占总发行量的78%。
从全年发行规模来看,下半年央票的发行量大于下半年。
9月份开始,央行票据的发行量明显加大。
(二)债券存量分析2005年末,我国债券市场债券余额为7.26亿元,比去年增长40.61%。
从债券品种来看,商业银行债、央行票据和企业债的增长较快,涨幅分别是206.86%、93.27%和46.17%。
2005年末,国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市场比重分别为37.30%、31.17%和24.38%。
与去年末相比,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商业银行债的市场余额占比分别增加8.49、1.9个和1.33个百分点,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分别减少9.53和2.21个百分点。
从债券持有结构来看,保险、基金和四大国有银行的债券持有量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78.78%、71.18%和58.52%,非金融机构、信用社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债券持有量减少较快,降幅依次为60.33%、5.88%和11.01%。
2005年末,机构债券持有量依次为四大国有银行(51.55%)、股份制银行(12.72%)、保险公司(6.61%)、城市商业银行(5.77%)、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5.34%)和基金(4.21%)。
与2004 年末相比,四大国有银行的债券持有的市场比重增加了5.82个百分点,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信用社的持有比重分别降低了3.11和1.26个百分点。
从债券余额的待偿期限来看,3年期以下和10年以上的债券余额比重为66.3%。
其中,待偿期在1年以下(含)的占比为35.03%,1~3年为18.28%,10年以上为12.99%。
与2004年末相比,待偿期1年以下、1~3年和10年以上的债券余额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89.88%、59.41%和35.86%,而5~7 年期的债券余额则减少了11.17%。
与2004年末相比,待偿期为3年以下的债券余额的市场比重增加了11.25个百分点,待偿期为3~10年的债券余额则降低了10.8个百分点。
(见图表11)(三)债券流通市场2005年我国债券市场交易结算笔数有所减少,交易结算面额则明显放大。
全年交易人民币债券交易结算总量为330.25万笔、25.50万亿元,分别比上年降低32.27%和增长43%。
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成交量为10.66万笔、22.85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69%和78.69%;交易所市场债券成交量为318.99万笔、2.6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降低32.42%和47.32%;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成交77678 笔、65.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47%和5.65%。
1、银行间债券市场增长较快(1)总量结构分析从交易品种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和买断式回购增长较快。
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结算量为10.67万笔、22.86万亿元。
其中,现券交易结算5.47万笔、6.34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0.21%和124.78%;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5.03万笔、16.29万亿元,分别比上年降低23.78%和增长65.57%;买断式回购交易结算1572笔、2194.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24%和72.33%;远期交易成交108笔、177.32亿元(面值)。
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和全部交易的换手率分别为1.02和3.69,与2004年的0.64和2.88相比,分别增长59%和28%。
(2)现券交易结算分析从债券品种来看,企业债、商业银行债和央行票据的现券交易量涨幅较大。
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债券的现券交易结算面额的市场占比依次为央行票据(48.38%)、政策性金融债(25.8%)、国债(17.16%)、短期融资券(4.4%)和商业银行债(3.83%)。
与去年相比,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商业银行债的市场占比分别增加了7.7、4.4和3.7个百分点,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则分别下降了14.24和1.7个百分点。
从投资者来看,股份制银行、基金、城市银行和四大国有银行现券交易结算面额较大,市场占比依次为20.73%、19.12%、16.94%和15.27%。
2005年现券净买入的机构为四大国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和基金,净买入面额依次为2739.31亿元、1356.53亿元和1061.74亿元;现券净卖出的机构为城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净卖出面额依次为3581.24亿元和1358.67亿元。
(见图表12)从债券剩余期限来看,2005年现券交易主要集中在中短期债券。
5年期以下的债券成交量占全部现券成交面额的84.67%。
其中,1年期(含)以下的债券占57.41%,1~3年期债券占14.34%,3~5年期债券占12.92%。
(见图表13)从现券结算行情来看,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515只债券发生现券交易结算。
交易天数最多的债券是030001,交易天数为215天,几乎每天都有交易。
有50只债券的交易天数超过100天,债券待偿期限均匀分布在10年以内。
有125只债券的交易天数超过50天,债券待偿期限均匀分布在30年以内。
这说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价格的连续性增强、分布也比较均匀,可以形成基本合理的收益率曲线。
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有6只债券的现券结算面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有5只是央行票据,待偿期都在2年以内。
这些债券的结算笔数在450~750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