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作者:杨登林,杨颖
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9期
牛布氏杆菌病(也称流产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属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
患的慢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本病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
(一)流行特点
牛布病主要侵害乳牛,黄牛和水牛发病较少,一般母畜较公畜易感,幼畜具有一定抵抗力,性成熟的牛最易感。
病畜和带菌动物是该病主要传染源。
该病可通过饲料、饮水、饲养工具、
蚊虫叮咬等直接和间接传播。
(二)临床症状
流产母牛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出现分娩征兆,阴唇及乳房肿大,荐部与肋部下陷,
阴道黏膜发生大红色结节,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物,并发慢性化脓性子宫内膜炎。
公牛发生睾丸炎和附睾丸炎,睾丸肿大、化脓,触压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阴茎潮红,伴发
小结节。
(三)病理变化
胎盘呈淡黄色胶样浸润,有出血点,表面覆有絮状物和脓液。
绒毛膜充血、肥厚,有黄绿
色渗出物;剖检胎儿见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浸润,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胸
腔有多量微红色积液;肠胃和膀胱的浆膜下可见有点状出血;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
的肿胀,有散在炎性坏死灶。
病公牛睾丸、附睾坏死并形成脓肿。
(四)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测。
(五)治疗
1. 西医治疗。
临床常用土霉素:5 ~ 10 mg/kg 体重,链霉素:2 ~ 4 万IU/kg 体重,
分别肌注,2次/d, 连用5 d;也可用金霉素肌注:10 ~ 15 mg/kg 体重,2 ~ 3 次/d;合霉素:3 万IU/kg 体重肌注,2次/d,6 d 为一个疗程。
2. 中医治疗。
金银花60 g、连翘60 g、当归45 g、赤芍药30 g、杜丹皮40 g、茵陈40
g、桃仁26 g、黄连40g、黄芩40 g、鳖甲20g、药物1 剂/d,日服2 次,连服7 d。
3 手术治疗。
适用于细菌性滑膜炎、关节炎、骨髓炎等。
对脓性病灶可予手术引流。
骨髓
炎应予彻底清创,辅以长期抗菌治疗。
脊椎炎或椎间盘感染一般无需外科引流。
(六)预防
主要采用淘汰病畜来控制该病的传播与扩散。
宜从疫病的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
生态环境等多个环节,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来控制该病发生。
1.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生物安全措施。
消除或降低不良因素影响,给予牛营养全面的饲料,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强其抵抗力。
2. 控制传染源。
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当病畜发生流产时,胎儿、胎衣、羊水、子宫分泌物、乳汁或感染公畜排出的精液,含有大量的布氏杆菌,污染周围环境,健康家畜通
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感染,也可经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
因此淘汰病畜是阻止该病扩散的
最有效措施
3. 定期监测。
布氏杆菌病的防治,必须提高监测质量,做到早期预防,及早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严格落实好国家规定的每年两次牛监测工作,在监测净化中要做到不漏检,对监测
中出现的布氏杆菌病阳性牛要及时隔离扑杀,可疑牛更要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
4. 严格检疫。
加强布病的外堵工作,引进牛要严把检疫关,一定要隔离观察30 d 以上并
用牛布鲁氏菌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TA) 等方法,进行2次检疫。
对阳
性牛迅速隔离,淘汰处理。
对规模养殖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杜绝因引进牛造成疫病的传播。
5. 免疫接种。
接种牛19 号布鲁菌苗(简称S19 菌苗),或牛45/20死菌佐剂苗,2 次/ 年,共免疫3 年,之后停免1 年,实施血清学检测。
6. 认真做好环境消毒。
各养殖场(户)要切实做好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牲畜圈舍及街道的清圈消毒工作;牛的排泄物、流产物、死犊等污物要集中进行消毒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要
定期对牛羊群集中饲养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在清理和消毒疫区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自身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