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围的生成:论苏童小说的声音景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经常暗示故事的发展。李国棋在 《声景研究和声
三、无声源的:幻听
景设计》 中通过对 《红楼梦》 的声音检索统计分
析,指出红楼梦的故事发展和声音互相对应,小说
皮埃尔·舍费尔将古希腊杰诺姆·佩尼奥创造
的“无声源的”一词解释为“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
进入关键情节时,声音出现的次数明显。
在小说中,特定的声音喻示着故事的发展,对
在听觉方面的相关论述较少。近年来听觉或声音研
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楚辞章句、四六骈赋、江南
究逐渐受到文化理论界的关注,也侧面说明了听觉
的丝竹之美、公安的性灵小品等,“苏童架构——或
研究的重要性。声音作为小说的重要元素,对于情
虚构——了一种民族志学”⑥。他追溯了南方想象的
节发展、氛围营造、人物形象塑造都有着重要作用。
八方而来,没有声源的声音引发了恐惧,将人陷入
地调动了读者的感官能力,也影响着小说的人物塑
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幻听作为一种虚拟的声音,尽
造和情节发展。米歇尔·希翁以 《巴马修道院》 为
管在小说的空间没有真正发生,但读者却和人物一
例,指出“这些远方的声音,通过文学的镜像或者
样感知到了这种灵魂深处的声音。
可以说经过倾听这些声音的人物而被赋予价值和意
例如鸟叫声、很多昆虫的鸣叫声、教堂钟声、城市
声学环境分离出来作为研究领域,并将声音景观划
背景声。” ⑤ 这种作为背景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
分为“基调声、信号声和标志声三个方面”②。以往
但却容易表现地理空间的特殊性。王德威在 《南方
的研究重视从视觉的角度出发分析苏童的小说,而
的堕落与诱惑》 一文中指出南方想象在文学地理上
人吐了一口唾沫。
行走一公里》 里震荡的火车驶过之声,代表着无情
这里出现了明确写出的是三种声音,首先是儿
的城市的秩序。《我的帝王生涯》 梧桐林废黜的嫔妃
童的锣鼓声,声音响度较大,有狂欢之感。工人的
常在夜半啼哭之声和鸟鸣之声,尤其鸟鸣声带有强
歌唱声,集体歌声和挥旗的动作象征他们的身份,
烈的悲剧氛围,其声如亡,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和人
在练习欢庆锣鼓。而大隆机器厂的游行队伍正
声的绵延不绝,赋予了人物的愁绪以时间性,在绵
好迎面过来,工人们挥舞纸旗唱着从北方流传
延的雨声中情绪也随着声音的持续而漫延。
过来的新歌,有人指着翠云坊过来的卡车嬉
特定的基调声可以产生丰富的意味和情感色
笑,还有一个。如 《沿铁路
1929 年最早提出,用来描述“以听者为中心的声环
①
境” 。声音景观结合融汇了视觉和听觉,并反映二
者的关系。20 世纪 60 年代加拿大著名音乐学家谢弗
的特定氛围。米歇尔·希翁将这种声音定义为“气
氛声”:“包围着一个场景的声音,它存在于空间
中,但不会引起对其画面内具体声源位置的注意。
开创了声音生态学。他提出如同研究风景一样,将
榴树的枝叶上溅起碎玉般的声音。这样的时候
他们的经历与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
颂莲枯坐窗边,睇视外面晾衣绳上一块被雨淋
湿的丝绢,她的心绪烦躁复杂,有的念头甚至
⑨
是秘不可示的。
以小说 《红粉》 为例,不同的角色出场时作者
利用声音加强了这种身份上的反差:
街道对面的一所小学操场上,许多孩子
这里雨声和暗色的画面相结合,来自窗外的雨
《我的帝王生涯》 观之,小说中宫廷的声音多充满了
质上是由所在地域的声音传达的,对生活方式的特
萧条、凄冷的意味,音调较高、响度较低,如淅淅
定感受“由各自的音响空间来规定” 。在小说中,
沥沥的雨声、飒飒的秋风呜咽之声、雨打芭蕉的沙
声音传递出特定的信息,不同声源的声音在场域中
沙之声和冷宫妇人的啼哭声。这些声音意象常常出
情节起到推动作用,《骑兵》 通过声音响度和密度的
增加,将故事引向高潮。在 《骑兵》 开头形容马蹄
到它们发源的起因”。这种找不到发源的声音会使
人产生恐惧,可以营造神秘的气氛。
苏童小说中幻听的描写也较为多见,《已婚男
“细碎而悦耳” ,声音的细碎和愉悦体现人物产生
人》 的主人公杨泊为了离婚辗转反侧,夜晚忽然听
绿色批评
163
氛围的生成:论苏童小说的声音景观
武茳虹
氛围如同小说的“磁
感觉器官的经验。
”④ 声音包
场”,是在小说整体之上产
含着物理和哲学的双重意
生的,小说营造了“氛
义,在小说中起到特定的
围”,但“氛围”本身已超
效果,巴赫金在论述陀思
越小说,凝结了作家的经
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曾经
历、审美趣味和艺术感觉。
带有权威性。紧接着是嬉笑,这个声音悖离了集体
物内心的悲怆,多次在小说中出现。正如人们联想
的歌唱,笑声首先破坏声音系统秩序。“蹦起来”
到南方时总会想到丝竹管弦、江南烟雨,声音在某
“吐了一口唾沫”是带有声响的动作,引发听觉联
种程度上是一种关于文化的记忆,苏童笔下带有潮
想,这两种声音较之嬉笑声显得更肆无忌惮。这里
和视觉也常常互为对照和补充,通过二者的结合产
即空间中并存的不同声音可能存在相互竞争和互相
生微妙的意蕴,丰富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如 《南方
干扰,尤其是空间中各相互隔离的物体间的遮蔽效
的堕落》 里红菱姑娘怀上了亲生父亲的孩子,这个
应。” 他指出,这种遮蔽效应可以产生“某种戏剧
传言在香椿树街传开,作者先描写了香椿树街的街
笔者将声音的密度定义为小说描写声音的密集
投壶声、踏滚木声等和人群喧闹齐声作响,制造了
度,声音的响度定义为小说中出现的声音的音量的
一派繁华、闹热之象,带着主人公短暂脱离了沉重
高低。声音的密度和响度带有象征性。当作家在着
的现实。声音系统极力营造的亢奋和狂欢之感,提
重笔墨地描写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的密度加大。
混合共振,或如和弦般相互鸣和,或制造一派嘈杂
现在古典诗歌里,使读者充分地感受到这种慵懒而
的市井气氛。
古典的贵族情调,突出了主人公的心境的孤寂和茫
然。而笔锋转到燮王端白出巡品州时,声音响度和
密度都明显增大,“锣鼓喧天、弦乐齐鸣” ,嘈杂
二、声音的密度和响度
的品州腊八节市声喧哗,多种声源发出的吹弹声、
示着这个情节的标志性的重要性,也通过倾听反映
同理,当一个环境陷入寂静或相对寂静时,声音响
出了端白内心产生的动摇,同时这种强烈的声音的
度减小。声音密度大,渲染热闹、嘈杂的气氛,可
响度的变化也伴随着叙事的高潮一同出现,具有强
以推动情节高潮。声音响度低,喻示着情节的出现
烈的象征意味。
或故事的终止,渲染沉重、压抑或宁静的气氛。声
以 《妻妾成群》 为例,小说的幻听给读者留下
义,从而塑造出一个孤独、沉思的听者” 。小说中
了深刻印象,表现人物处在极度敏感、恐惧的状态
人物对于声音的倾听往往反映其内心世界的变化,
下。颂莲第一次朝后花园的井看时:
166
南方文坛
2024.2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颂莲看见自己的脸在水中闪烁不定,听见
湿气味的雨声绵密地搭建了南方的文化和想象。
人物的声音从属于他们的身份,当多种声音混合和
米歇尔·希翁提出“视听联姻”这一概念,他
指出:“听觉、视觉这两种感觉有一种别的感觉所不
⑩
叠加时制造了混乱而各怀心事的场面。
声音的互相遮蔽,能产生特定的意味。米歇
曾有的特别的对照与互补关系。” 在小说中,听觉
尔·希翁提出:“声音世界存在着一个鲜明的特征,
自己的喘息声被吸入井中放大了,沉闷而微弱,
有一阵风吹来,把颂莲的裙子吹得如同飞鸟。
作者虽然没有写出风声,但是风的意象和裙摆
的飞扬引发了听觉联想,有轻盈之感,凸显了整体
听觉环境的安静。人在紧张的状态下会呼吸加速,
小说中描写人物觉察自己的呼吸声时,可以表达人
物审视自我,对自身存在的惶惑。井水不可能
或美学效果” 。《沿铁路行走一公里》 以火车驶过
景,又利用充沛的雨水来渲染传言的流传范围之
时的震荡声开篇。这种聒噪而刺耳的基调声,让市
广,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让人感觉流言蜚语仿
民说话的声音不得不放大,听觉系统的声音响度的
佛是凭借着天气和空间自然而然地散布开来的,这
增大,制造了一种喧闹而令人烦躁的效果。
有悲凉的感情色彩,让人物的悲剧性在无奈的雨声
双重的意象。南方的天气湿润多雨,是“腐败而充
中得以放大。在这里听觉和视觉进行了对照和补充。
⑧
满魅力的存在” 。作为基调的雨声让读者一进入小
声音带有一定的身份属性,大卫·加里奥在分
说的空间就感受到了南方的潮湿和腐败,并推动了
析欧洲城镇的声音环境时提出,对于当地居民来
中不断响起又消逝的声音
其生成机制,本文尝试从声音景观的角度出发,分
如同乐章一样,为小说奠定基调。
析声音对于苏童小说的氛围生成的影响。声音景观
小说中的基调声可以定义为作为背景持续出现
(soundscape) 这 一 概 念 由 芬 兰 地 理 学 家 格 拉 诺 于
的声音,常常显示出主人公的某种心境或渲染环境
动,通过诸如空气、水或岩石这样的介质,由一个
的描写。如 《南方的堕落》 中“当我回忆南方生活
③
振动体导致。” 哲学定义为:“声音是一个感觉,是
时总是想起一场霏霏晨雨”⑦。雨滴在视觉上模糊了
164
南方文坛
2024.2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画面,在听觉上作为一种白噪音,是视觉和听觉上
为故事的基调声,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常常表现
文艺作品定性,借助了“主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
人物心绪的烦躁和凄凉:
以突出核心、权威和影响力大的印象。主旋律一词
秋天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候,窗外天色阴
不仅关系作品的题材,还暗含着作品的审美取向和
晦,细雨绵延不绝地落在花园里,从紫荆、石
精神气质。在小说中,不同人物的产生的声音也和
文化渊源和背景,并指出这是苏童小说深具魅力的
原因。而基调声的运用对于南方的塑造有着重要的
一、声音的混合与叠加
作用。
雨声是苏童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基调声之一,绵
史蒂芬等人提出了声音的物理学定义和哲学定
延不断的雨声常作为背景出现。《妻妾成群》《南方
义,物理定义为:“声音是由一种由分子组成的运
的堕落》《红粉》《伞》 等小说中都有许多关于雨声
感伤的情绪的渲染,这种感伤也属于传统的南方想
说,“听觉环境建构起来了一个符号系统” 。同时
象。
他提出了对声音系统的看法:“声音系统以微妙的方
由于时间上的持续性,基调声可以使得人物情
式塑造个体和集体身份,增强权威的统治。” 在汉
绪在小说的时间系统里滞留。《妻妾成群》 里雨声作
语里常用“主旋律”这个属于声音系统的词为一类
“声音或多或少地标示了言说者的某种情感,并相反
序的紊乱,喻示着人处于一种特殊的境地。如曹禺
地也在听者那里激起某种情感” 。声音具有情感
的 《原野》 里仇虎由于良心的谴责,在原始森林里
性,无论是言说者还是听者,对声音的理解都表现
产生亡灵歌唱、炼狱审判的幻听,这些声音从四面
了自身的心境。当小说营造特定氛围时,声音快速
“吸”喘息声,这里声波的反向运动表现了井的原始
诱惑,静谧的环境和喘息声的放大,让魅惑的井产
生了神秘的意蕴。随着故事的行进,幻听越发强
子发出神秘的回声”,这种幻听随着轮子滚动,喻
了人物内心的激情,最后的“嘶鸣声”和“惊雷似
示着这趟回乡之行充满了命运的陷阱。人物听到了
的巨响”是声音在叠加中爆发,带来恢宏的气势。
环境内不可能有的声音,这种虚拟的声音往往来自
声音带有一定的情绪性和时空性。康德认为
内心深处,是一种声觉的象征,往往意味着内心秩
种手法在字面上剥离了市民的责任,让散布议论者
声音在小说中如同色调为画面的氛围定型一
在雨声的遮蔽中获得了豁免权,构建了一种冷漠、
样,起到了奠定基础的效果。不论是城市气氛还是
好事、议论纷纷的南方城镇生态。而雨的凄冷又带
乡村气氛,都与其声音景观密切联系。波默在论及
绿色批评
165
声音的气氛时指出声音与家园感的关联,家园感本
了模糊的细小的欲望,而结尾利用声音的密度和响
到“重物坠地”之声,这个声响产生于主人公内心
度推向高潮,通过密集地书写了马蹄踩踏的声音,
的恐惧和焦虑,也暗示了他跳楼自杀的命运。《罂粟
引发了联想。马作为狩猎文明的象征,出现在城市
之家》 中沉草回到枫杨树时,“什么东西贴着胶木轮
是一种幻想的奇观。黑暗中的雨声作为基调音渲染
提出过复调理论。小说的
苏童的小说散发着特有感
声音系统中,经常会有不
伤、纤细、怀旧、颓废的氛
同声源的声音共时性地产
围,这使得他的作品极具辨
生作用,声音与声音的共
识度和个人风格。许多学者
振、叠加在场域中回旋起
注意到了苏童的小说中氛围
伏。如果耐心地聆听小说
的特性,但鲜少将其作为一
中的声音,就会发现场域
个艺术范畴提炼出来,研究
三、无声源的:幻听
景设计》 中通过对 《红楼梦》 的声音检索统计分
析,指出红楼梦的故事发展和声音互相对应,小说
皮埃尔·舍费尔将古希腊杰诺姆·佩尼奥创造
的“无声源的”一词解释为“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
进入关键情节时,声音出现的次数明显。
在小说中,特定的声音喻示着故事的发展,对
在听觉方面的相关论述较少。近年来听觉或声音研
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楚辞章句、四六骈赋、江南
究逐渐受到文化理论界的关注,也侧面说明了听觉
的丝竹之美、公安的性灵小品等,“苏童架构——或
研究的重要性。声音作为小说的重要元素,对于情
虚构——了一种民族志学”⑥。他追溯了南方想象的
节发展、氛围营造、人物形象塑造都有着重要作用。
八方而来,没有声源的声音引发了恐惧,将人陷入
地调动了读者的感官能力,也影响着小说的人物塑
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幻听作为一种虚拟的声音,尽
造和情节发展。米歇尔·希翁以 《巴马修道院》 为
管在小说的空间没有真正发生,但读者却和人物一
例,指出“这些远方的声音,通过文学的镜像或者
样感知到了这种灵魂深处的声音。
可以说经过倾听这些声音的人物而被赋予价值和意
例如鸟叫声、很多昆虫的鸣叫声、教堂钟声、城市
声学环境分离出来作为研究领域,并将声音景观划
背景声。” ⑤ 这种作为背景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
分为“基调声、信号声和标志声三个方面”②。以往
但却容易表现地理空间的特殊性。王德威在 《南方
的研究重视从视觉的角度出发分析苏童的小说,而
的堕落与诱惑》 一文中指出南方想象在文学地理上
人吐了一口唾沫。
行走一公里》 里震荡的火车驶过之声,代表着无情
这里出现了明确写出的是三种声音,首先是儿
的城市的秩序。《我的帝王生涯》 梧桐林废黜的嫔妃
童的锣鼓声,声音响度较大,有狂欢之感。工人的
常在夜半啼哭之声和鸟鸣之声,尤其鸟鸣声带有强
歌唱声,集体歌声和挥旗的动作象征他们的身份,
烈的悲剧氛围,其声如亡,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和人
在练习欢庆锣鼓。而大隆机器厂的游行队伍正
声的绵延不绝,赋予了人物的愁绪以时间性,在绵
好迎面过来,工人们挥舞纸旗唱着从北方流传
延的雨声中情绪也随着声音的持续而漫延。
过来的新歌,有人指着翠云坊过来的卡车嬉
特定的基调声可以产生丰富的意味和情感色
笑,还有一个。如 《沿铁路
1929 年最早提出,用来描述“以听者为中心的声环
①
境” 。声音景观结合融汇了视觉和听觉,并反映二
者的关系。20 世纪 60 年代加拿大著名音乐学家谢弗
的特定氛围。米歇尔·希翁将这种声音定义为“气
氛声”:“包围着一个场景的声音,它存在于空间
中,但不会引起对其画面内具体声源位置的注意。
开创了声音生态学。他提出如同研究风景一样,将
榴树的枝叶上溅起碎玉般的声音。这样的时候
他们的经历与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
颂莲枯坐窗边,睇视外面晾衣绳上一块被雨淋
湿的丝绢,她的心绪烦躁复杂,有的念头甚至
⑨
是秘不可示的。
以小说 《红粉》 为例,不同的角色出场时作者
利用声音加强了这种身份上的反差:
街道对面的一所小学操场上,许多孩子
这里雨声和暗色的画面相结合,来自窗外的雨
《我的帝王生涯》 观之,小说中宫廷的声音多充满了
质上是由所在地域的声音传达的,对生活方式的特
萧条、凄冷的意味,音调较高、响度较低,如淅淅
定感受“由各自的音响空间来规定” 。在小说中,
沥沥的雨声、飒飒的秋风呜咽之声、雨打芭蕉的沙
声音传递出特定的信息,不同声源的声音在场域中
沙之声和冷宫妇人的啼哭声。这些声音意象常常出
情节起到推动作用,《骑兵》 通过声音响度和密度的
增加,将故事引向高潮。在 《骑兵》 开头形容马蹄
到它们发源的起因”。这种找不到发源的声音会使
人产生恐惧,可以营造神秘的气氛。
苏童小说中幻听的描写也较为多见,《已婚男
“细碎而悦耳” ,声音的细碎和愉悦体现人物产生
人》 的主人公杨泊为了离婚辗转反侧,夜晚忽然听
绿色批评
163
氛围的生成:论苏童小说的声音景观
武茳虹
氛围如同小说的“磁
感觉器官的经验。
”④ 声音包
场”,是在小说整体之上产
含着物理和哲学的双重意
生的,小说营造了“氛
义,在小说中起到特定的
围”,但“氛围”本身已超
效果,巴赫金在论述陀思
越小说,凝结了作家的经
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曾经
历、审美趣味和艺术感觉。
带有权威性。紧接着是嬉笑,这个声音悖离了集体
物内心的悲怆,多次在小说中出现。正如人们联想
的歌唱,笑声首先破坏声音系统秩序。“蹦起来”
到南方时总会想到丝竹管弦、江南烟雨,声音在某
“吐了一口唾沫”是带有声响的动作,引发听觉联
种程度上是一种关于文化的记忆,苏童笔下带有潮
想,这两种声音较之嬉笑声显得更肆无忌惮。这里
和视觉也常常互为对照和补充,通过二者的结合产
即空间中并存的不同声音可能存在相互竞争和互相
生微妙的意蕴,丰富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如 《南方
干扰,尤其是空间中各相互隔离的物体间的遮蔽效
的堕落》 里红菱姑娘怀上了亲生父亲的孩子,这个
应。” 他指出,这种遮蔽效应可以产生“某种戏剧
传言在香椿树街传开,作者先描写了香椿树街的街
笔者将声音的密度定义为小说描写声音的密集
投壶声、踏滚木声等和人群喧闹齐声作响,制造了
度,声音的响度定义为小说中出现的声音的音量的
一派繁华、闹热之象,带着主人公短暂脱离了沉重
高低。声音的密度和响度带有象征性。当作家在着
的现实。声音系统极力营造的亢奋和狂欢之感,提
重笔墨地描写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的密度加大。
混合共振,或如和弦般相互鸣和,或制造一派嘈杂
现在古典诗歌里,使读者充分地感受到这种慵懒而
的市井气氛。
古典的贵族情调,突出了主人公的心境的孤寂和茫
然。而笔锋转到燮王端白出巡品州时,声音响度和
密度都明显增大,“锣鼓喧天、弦乐齐鸣” ,嘈杂
二、声音的密度和响度
的品州腊八节市声喧哗,多种声源发出的吹弹声、
示着这个情节的标志性的重要性,也通过倾听反映
同理,当一个环境陷入寂静或相对寂静时,声音响
出了端白内心产生的动摇,同时这种强烈的声音的
度减小。声音密度大,渲染热闹、嘈杂的气氛,可
响度的变化也伴随着叙事的高潮一同出现,具有强
以推动情节高潮。声音响度低,喻示着情节的出现
烈的象征意味。
或故事的终止,渲染沉重、压抑或宁静的气氛。声
以 《妻妾成群》 为例,小说的幻听给读者留下
义,从而塑造出一个孤独、沉思的听者” 。小说中
了深刻印象,表现人物处在极度敏感、恐惧的状态
人物对于声音的倾听往往反映其内心世界的变化,
下。颂莲第一次朝后花园的井看时:
166
南方文坛
2024.2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颂莲看见自己的脸在水中闪烁不定,听见
湿气味的雨声绵密地搭建了南方的文化和想象。
人物的声音从属于他们的身份,当多种声音混合和
米歇尔·希翁提出“视听联姻”这一概念,他
指出:“听觉、视觉这两种感觉有一种别的感觉所不
⑩
叠加时制造了混乱而各怀心事的场面。
声音的互相遮蔽,能产生特定的意味。米歇
曾有的特别的对照与互补关系。” 在小说中,听觉
尔·希翁提出:“声音世界存在着一个鲜明的特征,
自己的喘息声被吸入井中放大了,沉闷而微弱,
有一阵风吹来,把颂莲的裙子吹得如同飞鸟。
作者虽然没有写出风声,但是风的意象和裙摆
的飞扬引发了听觉联想,有轻盈之感,凸显了整体
听觉环境的安静。人在紧张的状态下会呼吸加速,
小说中描写人物觉察自己的呼吸声时,可以表达人
物审视自我,对自身存在的惶惑。井水不可能
或美学效果” 。《沿铁路行走一公里》 以火车驶过
景,又利用充沛的雨水来渲染传言的流传范围之
时的震荡声开篇。这种聒噪而刺耳的基调声,让市
广,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让人感觉流言蜚语仿
民说话的声音不得不放大,听觉系统的声音响度的
佛是凭借着天气和空间自然而然地散布开来的,这
增大,制造了一种喧闹而令人烦躁的效果。
有悲凉的感情色彩,让人物的悲剧性在无奈的雨声
双重的意象。南方的天气湿润多雨,是“腐败而充
中得以放大。在这里听觉和视觉进行了对照和补充。
⑧
满魅力的存在” 。作为基调的雨声让读者一进入小
声音带有一定的身份属性,大卫·加里奥在分
说的空间就感受到了南方的潮湿和腐败,并推动了
析欧洲城镇的声音环境时提出,对于当地居民来
中不断响起又消逝的声音
其生成机制,本文尝试从声音景观的角度出发,分
如同乐章一样,为小说奠定基调。
析声音对于苏童小说的氛围生成的影响。声音景观
小说中的基调声可以定义为作为背景持续出现
(soundscape) 这 一 概 念 由 芬 兰 地 理 学 家 格 拉 诺 于
的声音,常常显示出主人公的某种心境或渲染环境
动,通过诸如空气、水或岩石这样的介质,由一个
的描写。如 《南方的堕落》 中“当我回忆南方生活
③
振动体导致。” 哲学定义为:“声音是一个感觉,是
时总是想起一场霏霏晨雨”⑦。雨滴在视觉上模糊了
164
南方文坛
2024.2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画面,在听觉上作为一种白噪音,是视觉和听觉上
为故事的基调声,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常常表现
文艺作品定性,借助了“主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
人物心绪的烦躁和凄凉:
以突出核心、权威和影响力大的印象。主旋律一词
秋天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候,窗外天色阴
不仅关系作品的题材,还暗含着作品的审美取向和
晦,细雨绵延不绝地落在花园里,从紫荆、石
精神气质。在小说中,不同人物的产生的声音也和
文化渊源和背景,并指出这是苏童小说深具魅力的
原因。而基调声的运用对于南方的塑造有着重要的
一、声音的混合与叠加
作用。
雨声是苏童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基调声之一,绵
史蒂芬等人提出了声音的物理学定义和哲学定
延不断的雨声常作为背景出现。《妻妾成群》《南方
义,物理定义为:“声音是由一种由分子组成的运
的堕落》《红粉》《伞》 等小说中都有许多关于雨声
感伤的情绪的渲染,这种感伤也属于传统的南方想
说,“听觉环境建构起来了一个符号系统” 。同时
象。
他提出了对声音系统的看法:“声音系统以微妙的方
由于时间上的持续性,基调声可以使得人物情
式塑造个体和集体身份,增强权威的统治。” 在汉
绪在小说的时间系统里滞留。《妻妾成群》 里雨声作
语里常用“主旋律”这个属于声音系统的词为一类
“声音或多或少地标示了言说者的某种情感,并相反
序的紊乱,喻示着人处于一种特殊的境地。如曹禺
地也在听者那里激起某种情感” 。声音具有情感
的 《原野》 里仇虎由于良心的谴责,在原始森林里
性,无论是言说者还是听者,对声音的理解都表现
产生亡灵歌唱、炼狱审判的幻听,这些声音从四面
了自身的心境。当小说营造特定氛围时,声音快速
“吸”喘息声,这里声波的反向运动表现了井的原始
诱惑,静谧的环境和喘息声的放大,让魅惑的井产
生了神秘的意蕴。随着故事的行进,幻听越发强
子发出神秘的回声”,这种幻听随着轮子滚动,喻
了人物内心的激情,最后的“嘶鸣声”和“惊雷似
示着这趟回乡之行充满了命运的陷阱。人物听到了
的巨响”是声音在叠加中爆发,带来恢宏的气势。
环境内不可能有的声音,这种虚拟的声音往往来自
声音带有一定的情绪性和时空性。康德认为
内心深处,是一种声觉的象征,往往意味着内心秩
种手法在字面上剥离了市民的责任,让散布议论者
声音在小说中如同色调为画面的氛围定型一
在雨声的遮蔽中获得了豁免权,构建了一种冷漠、
样,起到了奠定基础的效果。不论是城市气氛还是
好事、议论纷纷的南方城镇生态。而雨的凄冷又带
乡村气氛,都与其声音景观密切联系。波默在论及
绿色批评
165
声音的气氛时指出声音与家园感的关联,家园感本
了模糊的细小的欲望,而结尾利用声音的密度和响
到“重物坠地”之声,这个声响产生于主人公内心
度推向高潮,通过密集地书写了马蹄踩踏的声音,
的恐惧和焦虑,也暗示了他跳楼自杀的命运。《罂粟
引发了联想。马作为狩猎文明的象征,出现在城市
之家》 中沉草回到枫杨树时,“什么东西贴着胶木轮
是一种幻想的奇观。黑暗中的雨声作为基调音渲染
提出过复调理论。小说的
苏童的小说散发着特有感
声音系统中,经常会有不
伤、纤细、怀旧、颓废的氛
同声源的声音共时性地产
围,这使得他的作品极具辨
生作用,声音与声音的共
识度和个人风格。许多学者
振、叠加在场域中回旋起
注意到了苏童的小说中氛围
伏。如果耐心地聆听小说
的特性,但鲜少将其作为一
中的声音,就会发现场域
个艺术范畴提炼出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