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在第二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理解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水准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相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实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的升华的水平和条件。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实行深入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以后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能够起到铺垫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②会使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理解探究问题的方法;②利用实验学习比照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使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实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注重社会的责任感;③体会理解自然规律,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难点:对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4、课时安排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以及“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模式实行教学。

1.“问题-探究”能很好的表达新课标的思想,它不但重视知识的获得,还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九年级学生实验动手水平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需求,所以,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实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

这样设计不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
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和讨论。

所以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

三、说学法
九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理解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理解。

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并不完全理解,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关于燃烧的知识。

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学习。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和灭火的条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理解,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熊熊的火焰过后,手帕竟然完好无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顺势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自由探究,实行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实行合理猜想。

(设计目的: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观察,用刚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加深对燃烧的条件的理解。

同时得出,可燃物要燃烧,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1)物质本身必须是可燃物;(2)可燃物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3)可燃物温度必须要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2、灭火原理的探究
学生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热情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

我又提出生活中燃烧的负面影响例子,如何更好的利用火造福人类,减少因为火而带来的悲剧和损失呢?
设置场景:将若干支蜡烛点燃,旁边事先准备好一些器材(小剪刀、盛水的水槽、大烧杯、抹布等)。

我们暂且用这几根燃着的蜡烛代表无情地火灾现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

我将这个环节取名“小小消防员”。

因为“熄灭蜡烛”在生活中实在太熟悉了,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争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上台演示。

随即引导学生分析上述过程中同学们采用的灭火方法利用了什么原理?哪种方法更合理?进一步归纳出灭火只需任意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一个。

不过生活中要根据火灾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灭火措施。

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三者任满足其一),并与燃烧的条件实行比照,加深印象: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或空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四)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新课标提倡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化学是要放到现实生活中加以使用的。

所以在本环节我安排了火场如何逃生来做共同探讨:通过视频播放火灾逃生的视频,让学生总结火场自救有哪些方法,同时结合一组生动有趣的图片,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自救常识,表达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五)趣味练习,巩固知识
展示一些与燃烧相关的成语,如“杯水车薪”、“釜底抽薪”、“抱薪救火”等成语。

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原理,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理解升华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消防安全知识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最后,我将本课作业设计为自学和调查实践的形式,意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升自己的水平,注重生活,注重社会。

1.预习教材相关灭火器原理部分,并自制简易灭火器。

2.应用与延伸根据我校教学楼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五、板书设计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二、灭火的方法:
1、要有可燃物; 1、隔离可燃物;
2、可燃物要与氧气 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充分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 3、温度降低到可燃
物的着火点。

物着火点以下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使用。

2、本课能根据学情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实验,如“水中白磷燃烧”实验的改进”。

3、本节课充分地整合了“资源管理库”中的可用资源。

4、但美中缺乏的是因为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到知识层面,忽略了这节课从属于化学与社会模块的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