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城市的地域结构 2.3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选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资料
一、城市内部功能分区
每个城市内部差不多都有彼此相互联系的各种功能分区,城市越大,这种功能分区越复杂,而城内各部分在它所执行的职能方面(例如在建筑物居民构成和公共设备方面)的区别也越大。
我国原有城市大多功能分区混杂。
建国以来,由于工业和其他事业的新建与扩建,以及为了便于生产和生活,有些城市功能分区混杂的情况已得到了基本调整与改造,有些城市只进行了部分的调整和改造,当然,也有一些城市还未进行调整改造。
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与城市的类型有密切的关联。
按照各种职能的不同配合而担任着各种不同职能的各类城市,其内部区域划分也必然各不相同。
同时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其职能和类型的改变,其内部职能分区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除形成新城区外,旧城区也急剧地改变了自己的本身面目,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里,不同类型城市的内部区域划分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我国的城市一般都有市中心区(有的是商业中心区)、工业区、对外交通枢纽、仓库区、住宅区和郊区等。
作为省会的城市,一般还会有文教区、风景区等。
有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还有类似卫星城镇的居民点。
(1)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部分,它是城市居民公共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集中地,也是城市行政、经济机关和主要公共建筑的所在地。
它是由全市性主要建筑(行政、经济管理机构、商业、文化娱乐等机构)按其功能要求并结合道路交通、绿化等要素有机组成的。
城市中心所在地实际上也就是人们概念中认为经常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广场、干道和建筑群,例如北京市的天安门、东西长安大街一带。
城市中心的位置,有的是与历史上名胜古迹相结合,如北京市天安门。
(欧洲一些城市的市中心,大都是在旧城区。
)有的是地势较高或较显著的地段。
但大都位置比较适中,交通方便,与城市交通干道有密切的联系,与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如火车站、码头等有方便的联系。
我国的大城市,除全市中心外,因分片(区)布置,往往还分为几个区中心。
(2)居住区是城市总用地的组成部分,一般约占城市总用地的45~60%,它是直接为广大城市居民生活需要服务的,安排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设施和创新良好生活环境的用地。
居住区的规模主要取决于设置一套能满足居民综合生活需要的文化、商业服务的可能性和功能、技术经济与管理体制方面的合理性,因此在不同城市条件下,居住区的规模大小不尽相同。
一般说来,居民区规模以四、五万人口为宜(多至六万人左右,至少要在三万人左右)。
这样的人口规模,可以使城市主要干道在居住区外围布置,保证居民区内部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基本配套,如医院、影剧院、科技文化馆、综合商场、公园绿地、体育场等项都能够设置,从而做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工业区一般说来,城市中的工业分布,往往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生活区分散布置工业和集中的工业区两种方式。
前者一般是中小型的工业企业。
在卫生及运输条件许可下,这些中小型企业采取分散布置的方式,成为与生活居住用地紧密结合的工业生产地段或工业点。
这些中小型工业点的配置,不但对工业生产发展有利,而且也便于职工上下班。
至于需要大块地段的、货运量大的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工业,则宜集中配置在城市中某一个或几个地区,或为与城市其他功能部分有明显区分的工业区。
所谓工业区也就是集中分布着一些彼此有密切协作关系,或用地大、运量大并共同使用交通、仓库、公共设施的一些工业企业。
它是经济合理地分布工业的主要形式。
工业区规模,随城市大小、性质、各种工业企业组成及居民点分布而有不同。
但工业区规模过小,布局过于分散,会使生产协作不便,使用公用设施也不经济;规模过大,则会拉大与居住区之间的距离,上下班不便,造成过大的负荷量,在运输上不经济。
另外,有些工业区的布局还要考虑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应尽量配置在河水下游或下风向
地带。
(4)交通运输枢纽以铁路、公路、水道、航空以及地下铁道、电车、汽车等各种运输工具,组织城市的内外交通运输。
各种线路均占用一些城市土地。
对各种线路的布局,①应根据各自运营特点、货流条件与地区条件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它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互相协作,备尽其用。
②尽量减少对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③保证城市和各种对外交通具备发展的可能性,留有余地。
(5)郊区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指城市周围在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上与市区有密切联系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主要分布着与城市有机联系的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市政公用设施等企事业单位以及为城市服务的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生产部门和郊区各项基本建设。
它一方面就近为城市居民安排每天所需要的大量蔬菜副食品生产,为城市发展提供建设用地,为城市提供季节性劳动力和运输力量,战时还可为疏散人口、建立生产和生活后方基地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城市支援郊区,工业就近支援农业,直接提供粪便、垃圾、饮食和食品下脚等肥料、饲料,帮助郊区兴修水利等。
因此,郊区和城市的关系极为密切。
郊区范围大小的确定,一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特别是近期建设所必需的地区。
(2)根据供应疏菜等副食品生产基地所需用地面积(留有适当余地),按我国目前状况,市区与郊区面积比例以1∶4~7为宜。
(3)受地形限制划归市领导比较有利的地区,包括矿产资料统一开发利用的需要,保护城市水源、建筑材料的分布及照顾行政单位的完整性等。
(4)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按我国情况,以占总人口20~30%为宜。
一般大中城市,根据需要与可能,可考虑以市带县,以利于工业合理布局和城乡及工农互相支援。
(5)卫星城镇:二十世纪初,世界很多国家的大城市恶性膨胀,为了控制和疏散大城市人口,减轻中心区用地紧张,先后在大城市周围建立了若干卫星城镇,而且卫星城镇的规模逐渐由小到大。
如英国在四十年代的卫星城,人口在5万到8万之间,六十年代后规模已扩大到25~40万人。
当前我国大城市的数量和发展速度均列世界前茅,因此也有必要,根据大城市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些卫星城镇。
卫星城镇与母城在生产、行政、商业、文化方面有密切联系,为中心城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但由于卫星城镇本身均有自己的工业区、居住区和文化福利设施,因而也具有一般中小城镇的独立性质。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经济地理学导论》)
二、浅析影响商业区位的因素
商业活动的区位分析是结合消费者行为来研究商业的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商业网点、市场区等布局的内容。
商业的区位选择,要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1.自然环境与商业区位
自然环境对商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环境通过空间和场所制约商业网点的地域分布,从而影响其密度。
优越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地质基础牢固的地区,为商业网点提供了良好的选择条件,商业网点密度则可相对大些。
而一些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如崎岖的山地、闷热的雨林地区,对商业网点的分布有很大限制作用,因而网点密度可相应小些。
其次,自然环境通过影响商品生产类型和规模,制约商业区位的形式、内容。
地貌类型和热量、降水等差异,会导致商品的差异,从而导致区际间商品交换,引起商品流动。
例如,热带的椰子、菠萝等水果就会流向温带、寒带地区,而温带的苹果、桃等水果也会流向热带。
再如山区需从平原地区调进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平原地区需从山区调入林牧产品,从而导致了地区间大规模的商品流通,出现商品网点。
再次,自然环境影响商品的连续性,使商业活动的收购、储存、调运、销售出现了时空性特点。
如四季气候的变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从而要求商业部门不违农时地安排好农用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供销及农产品的收购。
再如,从气温上讲,冬冷夏热的条件,也要求商业经营活动适应季节性的需求,“冬卖棉袄夏卖衫”,正说明这一点。
第四,自然环境影响商品的品质和性能,可形成遍布各地的特产。
例如,东南丘陵地区的酸性红壤生长出众多名牌的茶叶;畅销国内外的贵州茅台是得天独厚的好山(背靠大青山)、好水(面临赤水河)等孕育的结果。
2.社会经济条件与商业区位选择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通过经济地理位置、历史条件、技术条件、消费行为来影响商业区位选择。
(1)经济地理位置。
任何一个商业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的兴衰,都与经济地理位置有关。
如武汉,处于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水运便捷,历来是粮、棉等农产品集散地。
再加上众多铁路、如京广铁路、京九铁路、汉丹、襄渝铁路的修建与长江、汉水共同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又扩建了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使其成为大型商品生产基地。
因而每一个商业中心的新建或对一个商品加工地的选择,都离不开经济地理位置。
(2)历史因素。
商业活动及其区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尤其有历史基础传统的行业、久负盛名的老商号影响较大。
例如,上海市在封建社会,优越的位置未充分利用;鸦片战争后,上海在帝国主义控制下逐渐发展成为旧社会经济畸形发展的工商业城市。
解放后,在原有历史基础上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生产中心和商业中心。
(3)技术因素。
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商品的包装、加工、装卸、运输、储存等技术进步,以及电子计算机应用,对商品流通网络布局有多方面影响,使传统布局形成发生变革。
例如,荷兰的鲜花可以装点世界许多城市,就是依靠技术的进步及交通的改善。
再如,存储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季节性商品(水果、蔬菜等)集中储存,再供应上市,实现供需时间平衡。
又如,电子商务的开展、无人售货机的推广等,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易方式。
(4)消费行为。
某一群体的消费者,因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条件相同,往往具有共同的购买动机和共同爱好,从而形成一种消费倾向和需求趋势,影响商品需求和发展趋势及组织适销对路的供应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区位选择。
总之,商业区位影响因素众多,考虑商业布局的时候,需从多方面着手。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因素的作用在加强,有些因素的作用在减弱。
(摘自《地理教育》2003.2)
三、城市功能分区的自然基础
城市功能分区的地理本质是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
而自然环境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
这里指的是城市规划界线范围以内的自然环境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而不包括大范围的自然环境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和对城市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的影响。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自然因素有地形(起伏不平或有缓丘地)、水文(有河流或湖泊、地下水)、植被(天然植被类型及人工造林的条件)、气候(降水量、气温、风及其变化)、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及性状)等。
这些自然条件均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规划与确定,也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投资、方向和规模。
四、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较系统的城市规划思想。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1.选择城址的区位原则——“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吕氏春秋》中关于择都的原则是:“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证明中心位置对于都城选择的重要意义。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区的最佳区位。
2.选择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则——“大山之下”“广川之上。
”古人对城市的给排水和防洪条件十分重视。
《管子·乘马》篇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
3.城市的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对“天子”所在的都城总体布局有明确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祖庙、社稷、外朝、市场环绕皇宫对称布局,以宫为中心的南北中轴成为全城的主轴。
这一布局原则对都城有深远影响。
在皇宫内部,前朝后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历朝的皇宫基本上都遵循这一格局。
4.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公,工买近市”。
从政的住在衙门附近,从商从工的住在市场附近,“农民”住在城门附近,出入耕作方便,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居住在接近工作地,可节约往返时间,有特殊意义。
5.道路布局原则——“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一轨相当周尺的八尺。
经涂是全城的干道,东西和南北各三条。
环涂是顺城环路。
野涂是城外道路。
根据车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为不同等级。
6.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原则——“国都方九里,公国方七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
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严格按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确定。
不同政治地位的城市有不同的规模,不能僭越(超越)。
春秋末年的隋三都事件是僭越与反僭越的斗争。
在城市道路上,同样有等级体系。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舒涂以为都径涂。
”诸侯的主干相当于国都的环道,宽七轨。
再低一级都城的主干道相当国都的野涂,宽五轨。
(摘自费孝通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课外地理(高中二年级)》一书)
五、我国早期都市为何都成方正规则形态
纵观我国早期的都市,它们基本上成方正规则形态,如唐朝的长安城成规则的正方形,明朝的北京城的布局成“回”字形,形成“三重”。
为何我国古代都市都成方正规则形态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农耕思想、文化观念和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等级制度的产物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森严,早期的都市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所在地,是权力的象征。
帝王的权力至高无上,宫殿不仅是帝王居住活动的场所,还代表了王权的威严至上,这一点必然要通过皇宫在都市中的方向和位置来显示。
在都市中,皇宫位于中心,其他大臣居住在四周,再向外才是百姓住宅区和商业区。
这样,以皇宫工程为中心,南北线为主轴分布,体现了规则性和权威性,就必须按方形设计,而不可能是圆形。
2.农耕思想的反映
中国的早期文化是农耕文化,早期的城市是由农民建造的,城市形态也必然反映农耕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村就实行了“井田制”,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位于中心的一百亩由国家派人耕种,四周的八百亩则给老百姓耕作,国家收取公粮。
“井田制”废除以后,中国农村的田块基本上也是成方块形状,这一“方方正正”的农耕思想被第一代进城的农民带进城里,由他们建造的城市也必然形成中间为皇宫、四周为百姓住宅的方形格局。
3.文化观念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在城市的建造上必须有所反映。
古代的人由于活动范围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有“天圆地方”的说法,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大地象棋盘格式一样。
同时,又有“天人感应”之说,认为上天与人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上天的意志通过天相反映出来,人的
行为也可反映到天上去,人的行为不能违反上天的意志,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来体现。
如居住场所的格局安排,皇帝作为上帝的代表,代表“天”,百姓代表“地”,皇帝所住的皇宫必须要位于城市的中心,百姓则住在皇宫的四周。
4.地理环境的作用
我国早期的都市都建在黄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的地区,例如,西安在渭河平原上,洛阳、开封和北京都位于华北平原上。
这些大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耕业发达,能为都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同时,这些冲积平原地形较为平坦,坡度一般都在1/5000以下,为建造规则方形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建筑条件,这也是人地关系在都市建筑形态上的反映吧!
(摘自《地理教育》2001.3)
六、怎样理解地租曲线
我们曾在高一学过,土地是工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作为劳动的对
象或投入要素多研究的是土地的自然特性,如:土壤、肥力、地质基础、
植被……这时的土地其自身的特性多表现在它的自然属性上;那么将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因子在高二中出现,其内涵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即土地自身的特性更多地表现在它所处的经济区位,这里土地的
利用形式更取决于它所处的经济区位,地租则客观地反映了土地的区位特点。
一般讲,城市内部的地租水平如右图,
它反映了土地的经济属性。
不同的利用方式
对地租的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材中的
图2.16,实际上是各种不同的利用方式曲线图
重叠的结果,我们可以将该图分开看。
市中心地租水平虽高,但商业付租能力也强,
而远离市中心商业利润下降。
所以商业集中分布在市中心,接近更大消费群、交通便捷的地方。
早期工业既要地租节省,又要方便职工上下班,所以市中心和市边缘都有分布,付租能力中等。
住宅用地付租能力最低,趋向分布在市区边缘。
位于市中心也要盖高层,以支付高额地租。
市边缘可享受好环境,住别墅,因此付租曲线斜度小。
将三图重叠后就得到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最佳经济区位图。
(摘自《名师导航·金版教程丛书——高三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