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术研究在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实践创新——以2014年全国普通高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历史考试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能力立意等方面都保持了去年的风格,但整体难度有所降低,且稳中求变,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哪些特点和能力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一、整体评价2014年高考伴着清风如约与你我相遇,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与历届的高考试题比较来看:难度大体相同,考点明晰,重点突出,在紧抓课本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1.题型稳定: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题型来看,一如既往顺序展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西方思想,西方政治,西方经济的模式进行试题安排。
非选择题40题,采用的仍然是去年的模式,分为两大问的出题模式。
2.创新:非选择题41题的题型跳跃性比较大,与以往历史试题相比是较新颖的题型。
内容上既注重历史知识的重点,紧抓考纲,立足于教材。
同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体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的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二、2014年试题结构和题型以稳定为主,但有新特色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
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
选择题方面, 考查的知识分布合理,中国古代(24题、25题、26题、27题),世界古代(32题),世界近代(33题、34题),中国近代(27题、28题、29题、30题),世界现代(35题),中国现代(31题),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
材料新颖,别出心裁,对知识和课本的变式较大,但直击考点,紧抓考纲。
需要考生回归知识点的源头去思考辨析。
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
非选择题方面,在强调学科特色的同时,降低了难度。
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研讨会启示(适合全国新课标卷)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研讨会启示启示1:重视概念,理顺要素。
高考试题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考查学生通过材料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认知,凸显新课程观。
注重使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在试题中活化,迁移和上升。
从必修到选修题的设计都提供了新的历史材料,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认知,从新角度、新情境入手,拓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过程。
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经过思考、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本题考查要点斯大林模式。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952年苏联农业产量的增加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并非解决斯大林体制下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故A项错误;工业化在1937年已实现,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革是从赫鲁晓夫开始,在1953年后,故C项不正确;马林科夫以1952年农业产量增加来说斯大林体制下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已经解决,说明马林科夫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为D。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本题考点美国联邦制的建立。
解题关键为“时间”,1787年“3月”,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辽宁省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及教学启示6页word文档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辽宁省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及教学启示2014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在研读了新课标文综全国Ⅱ卷历史试题后,让我们这些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历史工作者看到了理性的回归,看到了久违的阳光和希望。
一、试题解析24.原题略。
材料信息:“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
考查知识点: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
答案:C25.原题略。
材料信息:从秦朝到西晋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
(态度趋同并非权利相同,故A项错误;并不能表示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 项错误;养子也是宗族成员,故C项错误)。
考查知识点:西汉以后,社会主流正统思想转变,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D26.原题略。
材料信息:在蜀地,因为“铁钱重”,“私为券”,产生了“交子”,“以便贸易”;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
(只有A项符合材料要求)。
考查知识点:经济重心南移;宋朝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答案:A27.原题略。
材料信息:明朝中后期虽然出现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的局面,但仍然没有脱离“顾问性质”的身份。
考查知识点:明朝内阁性质。
答案:B28.原题略。
材料信息: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康有为均强调“易服”的重要。
考查知识点:服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改良。
答案:B29.原题略。
材料信息:1926年,各界军阀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要,粉饰名声,减少矛盾,纷纷以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标榜各种主义,反映了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
考查知识点:三民主义、军阀特征(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凭借武装力量割据一方)。
答案:C30.原题略。
材料信息:1937年11月,“其他与会各国”的“具体行动”将“制止和控制”远东的暴力和动乱。
(把握材料的整体信息可知B、C、D两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的要求)。
考查知识点:抗日战争。
2014年高考海南卷

我待“史证”如初恋——2014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评析2014年高考海南历史试题延续了近几年海南试题重视原始材料解读,重视史证过程的传统风格,试题风格沉稳,命题手法平实,同时也不失有映照现实的亮点。
一、测量考点模块显常态分布,即中外比例大约为6:4,古今比例大约为4:6,充分而忠实地体现了新课程教材和课程标准中“厚今薄古”“重视本国”的理念。
2014年新海南卷历史试题模块分布二、重视考查“史证”过程。
史证”主要指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
在新课标高考推行以来,面对众多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质疑及降低难度的呼声,新课标全国卷每年都在进行命题的创新和探索,以求找到一个符合历史教育本质,契合中学教学实际,同时又能为高效选拔人才服务的完美模式,但事实证明并没有使所有人满意。
只有海南卷一直坚守依据材料命题、避免简单再认再现,坚守着新课标高考以来,“史料——史证——史论”融为一体的命题风格,较多选用原始材料,从中得出历史结论,总结基本的历史发展规律,整卷除了第5、6、7、11和23题为整合材料或直白设问之外,其余所有试题均选取原始材料(或有简单处理以减少阅读障碍),选项结论除了第23题为事件选择之外,其余全部是通过材料得出的结论,基本没有一个结论是简单的知识再认再现和教材结论重复。
这再次体现了高考去教材化、去教条化的趋向。
“只有从学科的角度去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培养能力,能力才更真实、充实,才能做到脚踏实地。
”海南卷的这一坚守亦值得称赞一下。
三、不失映照现实的“亮点”。
2014年海南卷在平实中不失映照现实的“亮点”,尤其是主观试题和选修部分的立意,直接观照现实热点。
第29题《古今中外的改革回眸》直接考查了1978—1980年中外合资企业的产生,充分体现该模块设置的核心:不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和记住几个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而是要从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角度了解人类历史上的改革运动,探讨历史上的改革具有什么意义。
2014_创新试题设计 强化能力考查——201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评析

2014 年第11 期3China Examinations【文章编号】 1005-8427(2014)11-0003-7【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G405摘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包含历史、地理、思想政治三个学科的测试内容。
本文以创新试题设计 为主题,各学科分别从不同的侧重方面总结和讨论了对试题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探索:历史学科拓展了试题的开放性,以使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地理学科通过新颖的立意和独特的设问视角,打破模式化思维,鼓励独立思考和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思想政治学科创新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方法,采用多级评分量表,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关键词:高考;文科综合;开放性试题;评分量表创新试题设计 强化能力考查——2014 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评析史迪铮2014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在试题类型、内容比例、呈现形式、能力考查力度等诸方面,保持并发扬了原有的风格与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
试卷总体难度控制得当,能力考查目标清晰, 考生易于入题,社会反响良好。
在保证平稳的前提下,今年文科综合试卷以创新试题设计为主题,在开放性试题设计、视角选取、评分量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以期更深刻体现能力考核的宗旨和更准确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
1 提高开放性,注重历史学科素养与探究能力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已逐步摆脱死记硬背式的考查方式,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探究能力。
2014 年高考历史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体现考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如全国课标甲卷和乙卷,都保持了开放性试题(第41 题)的设置,并在试题材料的选择、设问设计、评分说明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试题进一步提高了开放性, 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作答空间;同时调整了评分标准,使赋分点既体现了规定性又兼顾了考生的个性化作答,提高了考试效度。
下文结合2014 年全国课 标甲卷第41 题进行具体说明。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41题分析及教学启示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41题分析及教学启示作者:薛宏娟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9期笔者认真研习了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41题,发现对此题的回答的确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原题是用图表的形式罗列了《世界通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和《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对相同章节内容的不同目录编排,让学生进行比较,回答产不同的原因。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所指出的不同明确清楚。
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一、试题分析1.试题解析:第41题以世界近代史的编排为切入点,通过不同版本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的不同编排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录A是1972年版《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教材,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编排世界近代史的,从材料中“革命、专制、独裁”字眼可以看出教材的编排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历史的,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革命史观为指导,把世界近代史理解为一部革命史,突出革命的重要性,编排以国别史为线索进行纵向比较。
而目录B 2011年版教材以全球史观为指导,以16世纪的世界为世界近代史开端。
把同一时期东西方主要国家(把英国史融入东西方世界)及重大事件融为一体进行横向比较,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弥补了现行各种版本模块史不完整的缺陷,体现世界近代史的完整性。
同时开放性的问题设置为考试作答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与近年来全国卷Ⅱ第41题相比,展现开放性试题命制的新形式,是2014年高考课标卷的重大创新。
2.命题立意:以全球史观考查历史学科知识。
近年来,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史学观念也逐渐渗透到高考试题中。
将新史观引入高考试题,已成为高考试题命制的重要特点之一。
2014年全国文综卷Ⅱ第41题以全球史观统摄全局,要求学生分析对世界近代史教材的不同编排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全球史观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考生看到目录B时,能很快明确试题考查全球史观的立意。
2014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与备考对策

2014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与备考对策在新课程改革和分省命题的推动下,高考历史命题的“战国时代”已经形成。
国有强弱之分,但终究自成一体。
从2013年各地试题看,仍分为新课程标准和大纲两种,也同时存在单科试卷和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两类。
总体看,新课程标准试题占绝大多数,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占绝大多数。
就有关历史的高考命题而论,新课程卷新的考试内容、新的呈现方式,特别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浓烈,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
我们主要立足于新课标试题。
从命题特点的角度,简要总结近三年各类试题的总体特点,并对2014年高考历史命题作出有据可循的大胆预测,以利于广大师生制定备考对策。
一近3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1.近年新课程历史试题以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为核心,稳步推进高考命题改革,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以选择题为例,各地试题考查纯记忆能力的试题数量和分值有所下降,而考查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调动等能力的试题数量和分值有所上升。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分值有所上升,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尤其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分值下降,反映了考查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
2.在能力考查形式上,新课程高考尤其重视“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强调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
最典型的就是对选修教材的命题,往往不局限于教材内容。
3.对能力的考查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获取和解读信息”:①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②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③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是“调动和运用知识”:①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②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③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是“描述和阐释事物”:①客观叙述历史事物;②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③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解释。
四是“论证和探讨问题”:①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②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③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和对策

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高考命题的三大趋势和对策————研究3年来新课标全国卷后我的体会谨以此和2014年高三全体师生共勉高中历史教研组高三备课组刘永安一、第一大趋势及对策:趋势:命题逐渐回归学科的考点和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换句话说,以前的试题很少直接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即使考查知识点也非常隐蔽或考查宏观的历史阶段特征和教材不涉及的文史常识,倾向从题干所给的新材料中直接得出结论,倾向于考查基于大语文能力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概括、归纳、说明、论证和表达能力。
倾向于考查历史学科的能力:如:比较分析能力、史论结合能力、多史观评价的能力。
给考生的感觉是做高考题和教材的基础知识没有什么关系,考的东西都没学过,历史老师也不知道该怎样教了。
老师和学生都是怨声载道,这种声音自然反馈到命题人那里,命题人开始照顾“民意”,越来越结合高中历史的实际。
现在的题目越来越“亲民”,虽然还是新材料、新情境,但材料涉及的很多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文字、图片)都比较直接指向考查的知识点,学生做起来的感觉是难度下降了。
但问题是历史高考的平均分并没有相应提高,湖南的平均分反而越来越低,2013年更上创新低——42分。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考点并没有真正的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忽略了很多细节。
其次,很多考生并没有掌握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思路。
最后,命题回归教材和基础知识,不等于回到哪一个版本的教材。
有的题目岳麓版的教材有现成的描叙,而其他版本则没有。
如2013年全国卷1第28题.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对策:基于以上分析,我们2014的师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备考:1、老师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先要根据课标和考纲,确定每节课的复习目标——考点。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一、试题总体评价今年的全国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总体来看,平稳中力求创新,以能力立意为导向,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
与往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相比,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考查内容有些变化。
1、从中外史试题所占比重看,考查中国史试题的比重增加:12道选择题中有8道中国史试题计32分;2道非选择题中,第40题综合考查中国史和世界史,第41题考查中国史,中国史计24分;4道选考题中第45、46、48题考查中国史内容,仅第47题考查世界史。
2、从教材模块看,试题基本涵盖必修教材三大模块的内容,选择题中的模块比例比较平衡,但政治和思想文化史的比重在上升,如,选择题的第24、25、26、29、32、33题,非选择题选考题的第40、41题均是考查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
3、从试题设置形式看,往年的表格题、漫画题没在今年的试卷中出现,今年的试卷全部是文字型的材料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非选择题的第41题,这是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一大“亮点”!该题结合了中日关系这一时事热点,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该届的模拟题基本上训练的是材料评述题和图片信息题)和历史素养,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体现高考的选拨性功能。
具体来说,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有以下特点:(一)试卷整体上保持稳定性、延展性1、稳定性(1)分值分配与上年基本上持平。
选择题(12道x4分,共48分),其中24-31题均是中国史,占32分;32-35题是西方史,占16分;非选择题,仍占52分,各题分值基本不变;选修部分试题安排和分值分配都与往年基本一致。
具体分值与内容见下表:题型题号考点专题类别分值通史类别分值国别史及赋分选择题24 专制集权制度政治史 4 中国古代史16中国史3225 儒家思想演变文化史 4 中国古代史26 宋明理学文化史 4 中国古代史27 古代的经济及政策经济史 4 中国古代史28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史 4 中国近代史1229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文化史 4 中国近代史30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经济史 4 中国近代史31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经济史 4 中国现代史 432 雅典民主政治政治史 4 世界古代史 4 世界史16 33 启蒙思想及1787年宪法文化史 4 世界近代史 434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史 4 世界现代史835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经济史 4 世界现代史主观题40 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史、政治史25 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17.517.5中17.5世17.5 41 抗日战争政治史12 中国近代史15 中15选修45 中国古代改革政治史15 中国古代史15 中1547 战后世界和平政治史15 世界现代史15 世1548 中国古代人物政治史15 中国古代史15 中15 (2)试题形式基本平稳,特别是主观题,采用两道必答,一道选修(4选1)的方式,其中必做的40题中西对比兼顾,从古代、近代两个时代的跨度思维出发,既体现课标要求,又让学生能适应和找到熟悉的感觉,选做题为4选1,难度适中,较为平和。
2014年陕西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三二一

2014年陕西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三二一新课程实施以来,陕西省高考文综科目使用的是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新课标卷。
国家考试中心的命题者往往是由高校和研究部门的学科专家组成,“不论是学术水平还是命题经验,都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
(韩建峰、袁兆桐《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而且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全国新课标卷历史学科的命题模式基本成熟。
与近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相对比,2014年陕西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呈现出“三个继续两个稳定一个下降”的显著特点。
“两个稳定”是指试卷结构和考查的知识要点基本稳定。
首先,来看试卷结构的基本稳定。
2014年文综历史试题依旧由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
必考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3~35题是历史选择题,皆为四选一的单选题,每题4分,共计48分,以文字型最佳选择题为主。
往年会有一道或两道图表题,偶尔也会出现排列组合题,今年是清一色的文字型最佳选择题。
我们不清楚明年会不会出现图表题和排列组合题,但文字型最佳选择题绝对是选择题的主打。
从2011年开始,必考非选择题由一道分成两道。
40题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综合为主,或者纵向发展联系,或者横向比较,分值25分。
今年40题以17世纪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17世纪中西(英)科技成果的特点、不同命运,继而探究造成诸多不同的社会原因,是非常典型的中外历史横向比较的试题;41题通常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不唯一,分值12分。
选考题,考生四选一,通常选取与教材没有较多关联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分值15分。
其次,再看知识点的基本稳定。
新高考强调“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基本淡化了知识考查,不照顾知识覆盖率,不考虑各模块间的均衡。
从通史角度看,中国史所占比重高于世界史。
2014年但就知识考点来讲,没有偏、难、怪、冷,多围绕重点主干知识命题。
在袁兆桐张炳伟韩建峰合写的《命题传承与数据分析》一文中有这样的统计,“纳入新高考范围的知识点有600多个,而五年(2007—2011年)来的全国卷涉及的考点仅占其中的30%,且一些考点是反复考”。
注重能力区分有效引导历史教学——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文综(历史)第41题评析

2014年第11期五、如何让激励性课堂评价具有长效性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规划每个学段、每个时期学生要在知识、技能等上达到怎样的高度,都需要做好规划。
激励性评价是要解决激动什么、为何激励及如何激励的度的问题。
盲目激励的效力则会低效甚至是无效、负效的。
2.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客观有效的阶段性激励评价例如,在学期初,教师和学生利用学生英语学习成长袋均写下学生学期末的目标。
通过激励性课堂评价,辅助完成目标。
这样既能显现学生的个性,又可以更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与此同时,阶段性成果展示和阶段性奖励也可以让学生更明白自己的现状及下一阶段的目标。
评价作用于行为并推动良性互动,学生如果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就会更加信服教师的激励性评价。
3.利用即时性与阶段性教学反思全方位拓展升华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虽然有很大的作用,但运用时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明确其操作性。
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发挥激励性评价的最大功效。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责任编辑王爱民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第41题是一道历史题,它给人一种清醒、质朴的感觉,反映了命题者历史教育的美好理想。
原题如下: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2014年高考大纲解读(新课标卷):历史

2014年高考大纲解读(新课标卷):历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新鲜出炉。
我省今年仍然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题,由此新大纲将是我省考生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
此次出炉的新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是否有变化?兰州一中、西北师大附中、兰大附中的高三老师对大纲进行解读为考生支招。
据介绍,今年《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变化较小,高考命题将保持稳定。
历史:树立“三新”突破思维定势兰大附中高级教师吕磊【大纲解析】2014年历史学科大纲几乎与2013年的一样,说明2014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将继续保持稳定。
特点为:1.以教材为知识背景的试题多,直接依据教材表述的试题少。
或难或易的试题多,难度适中的试题少。
2.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仍将是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
3.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更具人文色彩。
4.将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强调历史学科“学以致用”“资政教化”“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
5.将更具有开放性,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品质的考查。
6.将进一步体现学术性。
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和史学新成果会被大量引进高考命题。
同时会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或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论文,体现出较强的学术性。
7.选做题45、48题考查仍将远离教材,46、47题还将与教材紧密结合。
【备考建议】1.树立“三新”,即关注新理念、新史观、新成果。
既需要了解传统的阶级分析等观念,更需要了解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新观念。
2.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
3.突破思维的定势。
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稳定性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
4.多研究新课标省份的高考典型题,从中了解命题的思路、方法、规律与趋势。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启示

思想质量、能力修养的对决—— 2014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色及启迪陕西省高考文综科目使用的是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新课标Ⅰ卷,使用Ⅰ卷的还有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六省。
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者常常是由高校和研究部门的学科专家组成,“不管是学术水平仍是命题经验,都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
(韩建峰、袁兆桐《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研究高考试题以指导中学教课和高考备考复课,是中学教师的常态工作。
那么,陕西 2014 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有哪些特色?我们怎么认识这些特色?在此后的历史教课和复习中又要注意些什么呢?一、试题剖析1、试卷构造基本稳固从题型构造看,文综历史卷仍旧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
必做题包含 12 道单项选择题和 2 道综合题,选择题每题 4 分,合计 48 分;综合题,一道 25 分,另一道 12 分, 12 分的题目为开放性题目,答案拥有开放性,不独一。
选做题 15 分,往常考生四选一。
从选择题上看,早年起码会有一道图表题,有时也会出现摆列组合题, 2014 年 12 道单项选择题是清一色的文字型最正确选择题。
这其实不意味着明年不会出现图表题和摆列组合题,因为高考命题的保密性和时间的限制,使得高考命题会有必定的随机性和有时性。
我们不清楚明年会不会出现图表题和摆列组合题,但文字型最正确选择题绝对是选择题的主体。
从主观性试题看, 2014 年两道必做题持续了 1 道必做题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综合为主,或许纵向联系,或许横向比较,另 1 道为开放性试题的命制特色。
今年 40 题以 17 世纪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就为切入点,经过对照 17 世纪中西(英)科技成就的特色、不一样命运,既而研究造成诸多不一样的社会原由,就是特别典型的中外历史横向比较的试题;今年的开放性试题 41 题,依旧没有采用 2011、2012 年的论文式命题形式,有学者以为此种题型“侧重于评析, ,, 重视史学理论和方法,答案较空泛,拉不开距离” 。
2014届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命题的走势与热点问题

2014届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走势与热点问题罗田县三里畈高中黄万书童晓燕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文综试题中,新课程标准试题占绝大多数。
就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而论,新课程卷新的考试内容、新的呈现方式,特别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浓烈,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
我们立足于新课标试题,从命题特点的角度,简要分析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总体特点,并对2014年高考历史命题走势与热点问题作出有据可循的大胆预测,仅供参考。
一、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分析梁启超论古代专制政治城市信号灯的历史四古代到近代海洋的(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高考考查的内容为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
(2)考查的教材内容比重分析近四年全国新课程卷试题模块分布(选做题未统计)4*2=从模块内容分布角度分析可以知道,高考考查内容以必修一和必修二为主,占77分。
必修1侧重出选择题;必修2所占分值较多,而且侧重出题;必修3所占分值较少,但2012年出现三大模块综合;另外文化常识考题逐渐淡化。
近四年全国新课程卷试题各阶段分布(选做题未统计)从通史体系内容角度(必修):从通史体系看,中国史和世界史几乎是各占一半;中国史的中国古代史所占分值较多,主要以选择为主,但也有大题出现(如2011年、2013年高考);中国现代史分值比例较小;近代史也主要以选择为主;世界现代史所占分值较大,且主要以大题为主。
近年来选修1基本不在考查教材上的内容,而且基本是考查古代史文言的内容3、近几年高考历史各题型变化分析:(1)选择题题型的变化分析:24.27.29.30.31.34.3524.26.29.30.32.33.3425.26.27.28.29.31.32.34.35近几年的高考经历了2009年—2012年从重视教材史实到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的变化,而2013年又经历了从材料获取信息回归到重视教材史实的运用的重大变化!此趋势一旦出现,将会延续几年;理解材料的难度有所下降。
选择题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文综(历史)卷解析版

2014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新课标卷乙)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答案详解

(新课标卷乙)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答案详解1.【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意【试题解析】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而B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2.【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理解文章、筛选整合信息【试题解析】C项说“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错误,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意义”。
3.【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试题解析】“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根据原文信息这应该是“现实悲剧”引起的;“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不当,原文是“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主体的抗争和悲哀”“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4.【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实词【试题解析】C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5.【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断句【试题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如,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6.【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试题解析】A项“直言不讳”不对。
7.【试题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试题考点】翻译【试题解析】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
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中的“罪”(归罪、批评)、“规”(改正)、“庆”(庆贺)。
2014年全国卷(Ⅱ)历史试题评析

2014年全国卷(Ⅱ)历史试题评析作者:张秀梅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10期甘肃省兰州58中张秀梅2014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继去年以来我省第二年使用新课程卷。
今年的高考试题延续了去年的风格,保持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作为高中毕业班的历史老师,我对全国卷(Ⅱ)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试题表述相对简洁、流畅,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观去年和今年的全国卷,选择题的题干一般在2~3行,晦涩难懂的古文材料已很少见到,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读完题干,减轻了阅读压力。
主观题的材料编排也值得肯定,材料避免了繁而难,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呈现体现了出题者的设计意图,把握好材料即有得分的机会,但要得较高分数,必须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25题考查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西汉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转折,选用材料只用40多个字就描述出了这种变化,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试题题型和分值分布呈现固定模式,对高考备考有很好的指导性在文综试卷中,历史试题占100分,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有三道:40、41和选做题(45、46、47、48)一道,分值分布两年来维持在25+12+15=52的结构上,分值分布的稳定有利于高三的备考,保持了高考一贯的稳定性。
在所有的主观题中,40题是一道常规的材料问答题;41题在整套试题中扮演着创新题的角色,2013年我省高三历史参照外省经验,进行了大量观点题的训练,但去年出的是图片题,2014年的41题似乎是图表题,实质上是一道文字材料比较题,41题推陈出新的特点值得中学老师研究。
三、试题史实信息涵容量大,设计新颖,注重新情境的创设高考试题涵盖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材料展现特定时代人类的活动,所反映的史实远较课本丰富和生动,体现了命题者深厚的专业学识。
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将人类特定群体在特定时期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活动重建出来,以使其不朽。
试论2014高考国家二卷历史主观题新课程理念的彰显

试论2014高考国家二卷历史主观题新课程理念的彰显摘要:高考历史题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但2014年体现得更加鲜明,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能力,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震撼了教和学的理念和方式。
本文从2014年高考国家二卷历史主观题的突出特点、能力要求和影响三个方面研究了高考中新课程理念下的能力考查,从而转换我们教和学的理念和方式,使课堂更加有效。
关键词:高考历史新课程理念一、2014年高考国家二卷历史主观题的突出特点2014年高考国家二卷历史主观题的设置具有划时代的特征,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三维目标,打破了过去局限于书本知识的高考,具有四大突出特点:一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能力;二是超越书本知识;三是考史学争鸣;四是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体现出高考内容灵活多样化和能力化,逐渐过渡到新课程理念的考查,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考查。
如果这种变化成为常态,成为一种趋势,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机械记忆式的学习方法将成为历史的过去式,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将成为教和学的关键。
二、2014年高考国家二卷历史主观题的能力要求2014年高考国家二卷历史主观题凸显新课程理念,侧重于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和推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学生要具备发现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比如41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两份世界近代史第一章目录的对比,找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必须经过观察和对比,找到其中的“不同”所在,才有可能进一步去分析其原因。
对于比较型的题目,往往要从纵向与横向上进行多点多角度的比较。
由于两份目录出自于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从横向上对比,可以找到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从纵向上对比,可以找到时间尤其是时代背景的不同。
所以,学生必须具备发现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否则就无从着手,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
其次,学生要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如41题,对于时间和内容这两个显性信息,只要学生细心观察和认真比较,还是容易找出其中的“不同”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 制之 中 , 通过 对 高 中所学 知识 的重组 , 结合 所 学知 识 的运用 方法 , 探究 历史 的学 术 问题 , 从 考 试 的角 度
[ 中圈分类号] G 6 3 3 . 5 1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2 — 1 4 7 7 ( 2 0 1 5 ) 0 7 — 0 0 7 7 — 0 4
本文以 2 0 1 4年 普通 高考 文科 综 合 ( 历史) 全 国课标 卷 Ⅱ第 4 1 题( 以下 称 2 0 1 4年课标 卷 Ⅱ第 4 1题 ) 为例, 基 于 高考 选拔 功 能 的属性 , 立 足 于 中学 与 大学 教 学 的有 效 衔 接 、 历史 研 究 学术 性 及 开 放性 命 题 的
二、 渗 透 历 史 学 术 研 究 体 现 新 课 程 历 史 学 科 高 考 命 题 专 业 化 发 展 趋 势
1 . 基 于史 学研 究范 式的 学术视 角 “ 注 重考 查在 科学 历史 观指 导 下运 用学 科思 维 和学科 方 法分 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 的能 力 。命 题 不拘 泥 于 教科 书 , 运 用新 材料 , 创 设新 情 境 , 古 今 贯通 , 中外 关 联 , 把 握历 史 发 展 的 基 本脉 络 ” 。 l 1 史 观 也称 之 为 史 学研 究范 式 , 是指历 史 研究 的基 本视 角 及基 本方 法 , 也 就 是 人 们在 观 察 与 分 析历 史 事 物 时 , 所 持 的 基 本 观点 和基 本理 论 。新课 程 实施 以来 , 着 眼于 考查 学 生 运 用一 定 的“ 史观” 对历史事件、 历 史人 物 、 历 史
第 3 1卷 第 7期
2 0 1 5年 7 月
现 代 中 小学教 育
Mo d e r n Pr i ma r y a n d S e c o n d a r y Ed u c a t i o n
Vo 1 . 3 1 No . 7
J u l y 2 0 1 5
于 维护 社会 公平 ” 。 [ 1 ]
基 于 高考 选拔 性 的功 能 , 高考 历史 学科 命题 立 足 于为 高 等 学校 输 送 具有 学 习 能力 与潜 力 的合 格 新
生, 为 适应 大学 继 续学 习 的准备 和需 要 , 实 现从 中学 向大 学 学 习 的转 换 , 即实 现 高 中阶段 学 习 与大 学 深 造 的有 效 衔接 是试 题命 制 的应 有之 义 。因而 , 在新 课程 高考 历史 学科命 题 实践 中 , 命 题专 家立 足 于史 学
命 题 实 践 上 引入 历 史 学 术 研 究 的视 角 , 通过开放性 试题的命制形式 , 考 查 学 生对 史 学 研 究 理 论 、 研 究 方 法 等 的 了 解 程度 , 拓 宽了历史学科素养 能力考查的视 阈。
[ 关 键 词 ]新 课 程 ; 历史 ; 高考 ; 学术研究 ; 命 题 创 新
视 角展 开论 述 。
一
、
实 现 教 学 的有 效 衔 接 与 高 考 选 拔 性 功 能 是 命 题 的立 足 点
《 普 通 高等 学校 招 生全 国统 一考 试 大纲 》 明 确指 出 : “ 普通 高等 学校招 生 全 国统 一考 试是 合 格 的高 中 毕 业生 和 具有 同 等学力 的考生 参加 的选 拔性 考 试” [ 1 。基 于此 , 作 为普通 高考 文科 综合 能力 测 试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历 史学 科 的考 试 , 命题 的基 本 原则 必须 “ 有 利于 科学 选拔 人才 , 有利 于促 进学 生健 康 发展 , 有 利
・ 77 ・
合 所学 知识 , 指 出其 中一处 不 同 , 并 分析 出现 这种 不 同 的原 因” 等 系列命 题 , 是 近年来 突 出选 拔性 功 能 考 查 的典 型题 目。其命 题 意 图就 是立 足于 历史 学科 的 学术性 视 角 , 要 学 生 了解史 学本 身 的发 展 、 史学 研 究 的方 法 、 史 学认 识 、 史学 研究 的最新 动态 , 从 历史研 究 学术 性 的角 度深 化学 科素 养 与能 力的 检测 , 具 有 历 史 学 科 的专业 性 和浓郁 的学术 品 味 , 有 利 于有效 区分 考 生 的层次 和高 校选 拔新 课 程 高 考 命 题 的 实 践 创 新
第4 1题 为例 以2 0 1 4年全 国普通 高 考 文科 综合课 标 卷 Ⅱ
刘 晖 龙
( 广 西 师范大 学历 史 文化 与旅 游 学院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1 )
[ 摘
要]新课程 高考文科综合 ( 历史) 命题 , 基于高考命题选拔 性功能 , 立 足于 中学与大学教学 的有效衔接 , 在
实现 中学 与大 学教 学 的有 效衔 接 。 即运用 相应 的史 学理 论 、 史学 研究 的方 法及 视角 、 史学 研究 的新成 果
等 去 实现 高考 命题 的选 拔 性 。新 课 程 高 考 命 题 的学 术性 主要 表 现 是 历史 研 究 的方 法 与视 角 ( 史观、 史 法) 、 史学认 识 ( 史识) 、 史学 研 究 的新 成果 ( 史论 ) 等 作 为命题 的基 本 内涵与 载体 展开 考查 。 2 0 1 1 年 新课 标 卷 Ⅱ第 4 1 题“ 评 材料 中关 于 西 方 崛起 的观 点 ” 题 目; 2 0 1 2年新 课 标 卷 Ⅱ第 4 1题 “ 根 据 材料 并结 合所 学 知识 , 评析‘ 冲击 一反 应 ’ 模 式” 题 目; 2 0 1 4年 新课 标 卷 Ⅱ第 4 1题 “ 比较 两份 目录并 结
[ 收 稿 日期]2 0 1 4 — 1 2 - 2 6 [ 基 金 项 目]全 国教 育 科 学 “ 十 二 五” 规 划 教 育部 重 点课 题 ( GF A1 1 1 0 2 7 ) [ 作 者 简 介]刘 晖 龙 ( 1 9 6 9 一) , 男, 硕 士, 副教 授 , 硕 士生 导 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