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二维空间定位与转换的学习的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
(3)出口应放在离我们很远的田埂与水泥路的交界处,这样更有挑战性。
根据以上三种意见,我们让孩子们自
由组合成三组进行.
回到幼儿园,孩子们结合**自的发表了意见:第一个方案,进口和出口就是眼前的两条路,挑战性不够。
第二个方案,叉路很多,路线较长,需要放置较多的障碍物.第三个方案,水沟多,有些植物长得比较高,路看不清楚,不够安全.最后,孩子们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确定了第二个方案。
由于第二个方案有许多岔口,所以障碍物的位置和数量成了难题。
一开始,孩子们带着四条“小青虫”障碍物到实地尝试,出现的情况有:(1)摆上“小青虫”之后路不通了;(2)“小青虫”不够,还有好几条路可以通行。
回到活动室,我再次组织幼儿讨论:路障怎么设计?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我们引导大家观察迷宫平面图,发现岔口和道路的关系:(1)岔口越多,道路就越多。
(2)在离进口近的岔口摆放障碍物可以节省障碍物.
我们的引导发挥了作用,孩子们来到田埂上,迁移迷宫平面图上障碍物的设置方法,先确定一两条通道,然后把障碍物摆放在转弯处(岔口)或者那条通道上,最后留出两条可通过的小路.至此,田埂迷宫的设计基本完成了。
3.怎样画菜园地图
有幼儿建议画一张地图,让大家按地图行走,他们说公园里、景点都这样。
这是个好主意。
于是,我趁机说:“对,地图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认识位置,知道怎么走不迷路。
”但究竟怎么画,大家犯难了。
孩子们最初画地图出现了以下情况:有的画成了一幅走田埂的画,有的画出了许多想象的通道,有的忽略周边道路,只画出一条通道。
于是,我们给孩子们欣赏了鼓浪屿的平面图,
帮助他们了解地图的结构,使他们初步懂得了边界的表达方式,明确画地图是表现整体而不是局部,而且线条要简单明了。
据此,孩子们设计出了一张张简易的菜园地图。
4。
如何看地图走田埂
在孩子们设计的同时,我们也设计了一张田埂平面图,图上有一些明显的标志(如水沟、房子、水缸、障碍物等)。
孩子们对照地图很快找到了入口和出口,并找到了标志物所指向的位置。
我给孩子们的任务是:每人走两次不同的路线,可以分别记录**转了几个弯口,用红线和黄线在平面图上画出走过的两条路线,并比较两条路线的远近.由于前面经历了几次探索.这一次孩子们走得很顺利.
活动结束后,许多幼儿重新设计了自己的平面图,把图案画得更简单,标志性也更强。
他们饶有兴趣地探讨如何改变障碍物的位置,从而使“迷宫”变得更有趣、更复杂。
有的幼儿还交换平面图去实地行走,其间有了不少新发现,比如,“水沟画得太边上了”“水缸在左边不在右边",无疑这又是一次自我检测及与同伴相互检测和修正的好机会。
5.后记
走田埂活动持续了半个月之久,孩子们意犹未尽.在此后的区域活动中,不少幼儿开始自己设计平面图,进而进行立体建构活动,他们一边看平面图,一边利用替代物,如积木、动物模型、凳子进行立体造型。
孩子们对空间位置关系的理解、表述和运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空间概念和空间智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案例反思
此案例是我们通过幼儿自主、非正规小组活动幼儿空间智能的一种尝试,
在组织与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几点启示.
1。
幼儿空间智能的有其自身的规律
课题组教师在活动前以为幼儿空间智能的是从静态(空间定位和空间表征)到动态的(空间运动),但证明,两者是协调的。
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排活动:了解二维空间表征的经验-—迁移经验创造实地二维空间图—-在空间运动中感知、测量二维空间.在这些过程中,帮助幼儿发现参照物是关键。
2.空间智能的获得是幼儿自主建构的结果
在走田埂活动之前,孩子们做过一些纸质的操作练习,已能较准确地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但对复合方位只有部分掌握。
通过走田埂活动,孩子们能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准确定位,知道哪里是,哪里是主要参照物的位置.幼儿正是在游戏和操作中通过反省、抽象而建构空间关系,空间智能的。
正如皮亚杰所说:“假定幼儿是从教学中获得概念,那是一种极大的误解.相反,在相当程度上,幼儿是自己地、自发地这些观念和概念的……"
3。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游戏中,幼儿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因而学习很有效。
幼儿在主动探索时,正确的认识得到了强化,不正确的认识在尝试错误中得以自我矫正。
如游戏初期,幼儿对参照物有了初步的概念,他们能找到进口处的电线杆、出口处的篱笆等,但在摆放障碍物的时候还不能根据图上的位置准确定位。
于是,孩子们寻找原因,反复将地图与实地进行对照,并尝试摆放障碍物、行走,终于获得成功.
4。
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互动的频率
在小组活动中,幼儿的交往密度大大增加.幼儿一起设想、推测,提供证
据,进行解释及推理,相互提问、扩充及调整等,表现出较高的问题解决水平。
如活动结束后,许多幼儿重新设计了地图,并相互交换地图去实地行走。
这无疑是很好的相互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