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篇一:北京传统风俗-庙会
北京传统风俗-庙会
春节逛庙会是京城老百姓沿袭多年的习俗。
每当到了春节,北京都会举办庙会。
庙会是由古人的祭祀活动演化而来。
先人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就在房屋里通过供奉与祭祀,与之进行对话。
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歌舞,这就是庙会的前身。
庙会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地坛庙会始办于1985年,今年已经是第30届了,非常的热闹。
庙会里有许多美味的小吃、各式各样的表演、各种好玩的活动以及丰富的纪念品。
每次都让我流连忘返。
我们从地坛东大门入园。
今年的大门用喜庆的红色整个包围了,上面写着大大的“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几个字,门两边贴着两个门神,穿着古代的战袍,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很有民族范儿和节日的气氛。
进入公园,里面的树上到处挂着红灯笼,福字宫灯,一派祥和热闹的节日氛围迎面而来。
周围有人如织,昨天刚下了雪,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的兴致,
白的雪和红色的灯笼,更增添了一份别致的风景。
人们头戴各种特色小饰品,看节目、打游戏、吃小吃,买纪念品、自拍,个个兴致勃勃。
人很多,好多小朋友骑在爸爸的脖子上。
今年是羊年,也是我的本命年。
到庙会我就不停的寻找与羊有关的东西,各种造型的羊玩偶,山羊、绵羊、大角羊、喜羊羊、羊驼,到了东门,发现了一座三只羊的雕塑,三只羊簇拥着“30”这一数字,象征地坛庙会已经是30届了,红色与橙黄色的色调凸显出节日的喜气洋洋。
大家纷纷在雕像前拍照,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旁边就是美食街,当然是小朋友们的最爱。
今年我吃了棉花糖、奶油炸糕、茶汤、灌肠;每次都觉得肚子太小。
吃着小吃,我看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表演传统手艺-吹糖人:只见老师傅先拿出一块大小合适的糖团,把它捏成一个细长条,再从中间掐断,将其中一段的细端放在嘴里吹,另一只手捏出造型,最后用笔给糖人上色。
一个小糖人就这样做好了。
庙会真是一个欢乐祥和的好地方,我希望这欢乐的气氛一直持续下去,也希望大家一起来庙会感受节日的氛围。
篇二:《北京的春节》里有哪些习俗
《北京的春节》里有哪些习俗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
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
其次则肥野鸡、
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
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
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
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
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
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
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
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
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
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
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
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
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
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
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
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
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
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
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
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
肩舆簇簇,车马辚辚。
百官到朝,祝贺元旦。
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
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听。
“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
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
”如
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
“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
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
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
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
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
(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
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
取华美吉祥之意。
凡是卖花的,称熏治之花为唐花。
“每至新年,互相馈赠。
牡丹呈艳,金桔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所以人们又叫它“堂花”。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
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篇三:北京春节习俗
扫尘、给压岁钱、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贴年画、除夕守岁、放爆竹、拜年、泡腊八醋(蒜)更多的是: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
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
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
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
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
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
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
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
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
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
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
”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
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
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
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
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
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
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
十、咸菜佛手等。
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
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
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
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
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
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
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再搞些娱乐活动。
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
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
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
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
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
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
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
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
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
个充满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续二千多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