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台风》三种演奏版本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系列的改革, 使传统的杭筝在音域、 音量等方面 有了较大的改观, 音色变化的张力明显加大, 尤其是弦数 的增加不仅客观上扩大了音域, 同时在形制上使古筝的面 板变宽, 弧度变缓, 共鸣腔增大, 使之音量增大, 便于演 奏, 琴弦的改革使音色有了多层次变化的可能性, 从而使 古筝更具有音乐表现力, 这不仅为王昌元创作 《 战台风》 提供了良好的 物 质 条 件———为 其 中 强 烈 的 冲 突 提 供 了 表 现 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古筝艺术的发展。
正是这两首曲目的整理工作使王昌元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了浙派筝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这两首曲目与一般浙派筝曲轻快明朗绮丽幽雅的风格差异较大其在王巽之演奏技法改革的基础上更具有强烈的冲突性音乐形象的鲜明性和音乐情绪的激烈性耳濡目染之下加之当时即将到来的文革冶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冶的社会气氛为战台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演奏技法基础和歌唱劳动人民的刚硬激烈的音乐审美的主体性认识
一、 古筝曲 《战台风》 《战台风》 的产生, 有两方面的基础条件: 一是王昌元 演奏技术与审美的主体性认识: 二是王巽之对筝的改革, 增强音乐表现力的物质保证。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 王昌元与王巽之的 学生一起协助父亲整理浙派筝传统曲目, 尤其是王昌元主 要参与的具有高难度的 《海青拿天鹅》 和 《 林冲夜奔》 两 首曲目, 将其记谱仅仅是工作的一小部分, 作为开创性的 工作, 重要的是要订正指法, 一音一句, 一边弹奏、 一边 琢磨, 同时与父亲商议。 正是这两首曲目的整理工作, 使 王昌元更加深入地理解、 掌握了浙派筝的演奏技巧, 更重 要的是这两首曲目与一般浙派筝曲轻快、 明朗、 绮丽、 幽 雅的风格差异较大, 其在王巽之演奏技法改革的基础上更 具有强烈的冲突性、 音乐形象的鲜明性和音乐情绪的激烈 性, 耳濡目染之下, 加之当时即将到来的 “ 文革冶 的 “ 山 雨欲来风满楼冶 的社会气氛, 为 《 战台风》 的创作奠定了 良好的演奏技法基础和歌唱劳动人民的、 刚硬激烈的音乐 审美的主体性认识。 另一方面, 王巽之对于传统杭筝的形制改革也为 《 战 台风》 的音乐形象表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王巽之家 学渊源, 文化素质较高, 解放前曾在国民党财政部工作, 从书记官逐步升任国库署副署长, 而后在长江企业公司和 国华银行任职, 1945 年与他人一起创立华光国乐会, 1956
[ 收稿日期] 2018-09-04 [ 作者简介] 李摇 梦 (1994—摇 ) , 女, 江苏徐州人, 湖北师范大
学音乐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杨 小 丹 ( 1981—摇 ) , 女, 湖北恩施 人, 硕 士, 湖 北 师 范 大 学 音 乐 学 院 讲 师。 ( 黄石摇 435002)
当代音乐 2018 年第 12 期 MODERN MUSIC
《战台风》 三种演奏版本分析
李摇 梦摇 杨小丹
[ 摘摇 要] 《 战台风》 是由王昌元在 1964 年创作而成的一首古筝独奏曲, 此曲作为筝曲中的经典广 为流传。 本文对此从时代的背景和艺术表现角度出发来讨论曲目的特色, 并选取由王昌元演奏的版本与 王中山、 林玲改编演奏的版本进行分析。
在此之下, 1964 年王昌元创作的 《 抢险》 一扫传统筝 曲与 “描写时代冶 “ 歌唱劳动人民冶 不符的现状, 紧紧地 联系社会的变化, 加之曲目由被动的 《 抢险》 变为 “ 人定 胜天冶 的具有主动性的 《 战台风》 , 在 1965 年公演后, 立 即受到人民的欢迎, 成为筝曲创作中的经典。
2郾 王中山版 王中山, 筝演奏家, 河南南阳人。 自幼学习古筝, 曾 得到数十位民间筝家的指导, 有着深厚的河南筝曲基础。 后考入南阳艺术学校, 师从赵曼琴先生, 系统地学习并掌 握了赵氏所创立的 “ 快速指序技法体系冶 。 1986 年, 在中 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演奏了一首全新的高难度技巧的 《打虎上山》 , 从此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注目。 1988 年, 考 入中国音乐学院, 师从著名筝教育家李婉芬副教授。 王中山演奏的 《 战台风》 特点鲜明, 大量运用快速指 序、 点弹、 多指摇、 扫摇等高难度演奏技巧, 极大地丰富 了乐曲的欣赏性。 慢板部分运用河南筝派演奏方法, 具有 浓郁的河南筝派特点。 3郾 林玲版 林玲, 筝演奏家,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古筝硕士研究 生导师。 早年师从潮州古筝名家杨秀明, 1977 年考入中央 音乐学院, 后师从曹正、 邱大成、 李婉芬教授。 大学毕业 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推举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免试的古筝 研究生。 被香港 《文汇报》 等知名媒体誉为 “ 中国当代首 屈一指的古筝演奏家冶。 同时, 在潮州筝派的发展和研究上 也颇有成就。 林玲演奏的 《 战台风》 具有浓郁的潮州筝派的特点, 在按音和颤音的处理上与别的演奏版本有很大的不同。 林
二、 《战台风》 的三个版本 1郾 王昌元版 古筝演奏家王昌元是浙派筝传人王巽之之女, 同时也 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其幼时随父学习古筝, 同时也师从 潮州筝派古筝演奏家郭鹰先生。 1969 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 业后, 先后在上海歌剧院、 上海乐团、 中国艺术团、 上海 民族乐团等专业团体担任古筝独奏演奏员, 演奏了大量传 统古筝作品和创作作品, 在此期间, 赴美国进行古筝教学 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
李摇 梦摇 杨小丹: 《战台风》 三种演奏版本分析
王昌元的演奏音色淳美、 气魄雄浑、 韵味浓郁、 意境深 远。 她不仅在艺术上造诣很深, 而且擅长创作, 《战台风》 就 是其在 1964 年创作而成并首演的作品。 此曲极大地拓展了筝 的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 是古筝发展道路的一大转折点。
王昌元演奏的 《 战台风》 气势雄伟、 磅礴壮观。 在演 奏时大量运用劈托技巧, 增加了乐曲的颗粒感。 大量运用 颤音, 使乐曲在表现力上大大加强。
[关键词] 战台风; 王昌元; 王中山; 林玲 [ 中图分类号] J632摇 [ 文献标识码] A摇 [ 文章编号] 1007-2233 (2018) 12-0108-03
摇 摇 古筝曲 《战台风》, 原名本为 《 抢险》, 是浙派筝家王 巽之之女王昌元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期间, 赴上海港码头 体验生活, 有感于码头工人在台风肆虐情况下奋力与其抗 争而创作的。 王昌元虽为浙派筝家王巽之之女, 在上海音 乐学院及附中就学期间也师从于潮州筝家郭鹰先生, 这使 她在浙派筝的基础上很好地吸收了潮州筝的演奏技巧。
10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任古筝教师, “王巽之先生从建国前的 业余演奏者转为建国后的高校教师, 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社 会身份转型冶 [1] 。 正如著名的音乐学家陈应时教授对于王巽 之先生的评价: 王巽之先生是我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 系理论专业就读时同系的老师, 他亲授的一批古筝学生大 都是我同系的同学。 那时的王先生精力充沛, 他在系里不 时会爆发出一些惊人之举, 如和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改革 古筝的形制, 扩大其共鸣箱, 把古筝由原来的 16 弦增至 21 弦; 又和我院乐器工厂的师傅合作, 制成了由尼龙、 生丝、 钢丝三种材料合成的改良筝弦; 还创立 “ 摇指冶 等新的古 筝演奏技法, 改编创作了一大批筝曲, 其中包括他和陆修 裳先生合作的 《林冲夜奔》 以及其女儿王昌元在他的指导 下创作的 《战台风》, 等等[2] 。
正是这两首曲目的整理工作使王昌元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了浙派筝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这两首曲目与一般浙派筝曲轻快明朗绮丽幽雅的风格差异较大其在王巽之演奏技法改革的基础上更具有强烈的冲突性音乐形象的鲜明性和音乐情绪的激烈性耳濡目染之下加之当时即将到来的文革冶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冶的社会气氛为战台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演奏技法基础和歌唱劳动人民的刚硬激烈的音乐审美的主体性认识
一、 古筝曲 《战台风》 《战台风》 的产生, 有两方面的基础条件: 一是王昌元 演奏技术与审美的主体性认识: 二是王巽之对筝的改革, 增强音乐表现力的物质保证。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 王昌元与王巽之的 学生一起协助父亲整理浙派筝传统曲目, 尤其是王昌元主 要参与的具有高难度的 《海青拿天鹅》 和 《 林冲夜奔》 两 首曲目, 将其记谱仅仅是工作的一小部分, 作为开创性的 工作, 重要的是要订正指法, 一音一句, 一边弹奏、 一边 琢磨, 同时与父亲商议。 正是这两首曲目的整理工作, 使 王昌元更加深入地理解、 掌握了浙派筝的演奏技巧, 更重 要的是这两首曲目与一般浙派筝曲轻快、 明朗、 绮丽、 幽 雅的风格差异较大, 其在王巽之演奏技法改革的基础上更 具有强烈的冲突性、 音乐形象的鲜明性和音乐情绪的激烈 性, 耳濡目染之下, 加之当时即将到来的 “ 文革冶 的 “ 山 雨欲来风满楼冶 的社会气氛, 为 《 战台风》 的创作奠定了 良好的演奏技法基础和歌唱劳动人民的、 刚硬激烈的音乐 审美的主体性认识。 另一方面, 王巽之对于传统杭筝的形制改革也为 《 战 台风》 的音乐形象表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王巽之家 学渊源, 文化素质较高, 解放前曾在国民党财政部工作, 从书记官逐步升任国库署副署长, 而后在长江企业公司和 国华银行任职, 1945 年与他人一起创立华光国乐会, 1956
[ 收稿日期] 2018-09-04 [ 作者简介] 李摇 梦 (1994—摇 ) , 女, 江苏徐州人, 湖北师范大
学音乐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杨 小 丹 ( 1981—摇 ) , 女, 湖北恩施 人, 硕 士, 湖 北 师 范 大 学 音 乐 学 院 讲 师。 ( 黄石摇 435002)
当代音乐 2018 年第 12 期 MODERN MUSIC
《战台风》 三种演奏版本分析
李摇 梦摇 杨小丹
[ 摘摇 要] 《 战台风》 是由王昌元在 1964 年创作而成的一首古筝独奏曲, 此曲作为筝曲中的经典广 为流传。 本文对此从时代的背景和艺术表现角度出发来讨论曲目的特色, 并选取由王昌元演奏的版本与 王中山、 林玲改编演奏的版本进行分析。
在此之下, 1964 年王昌元创作的 《 抢险》 一扫传统筝 曲与 “描写时代冶 “ 歌唱劳动人民冶 不符的现状, 紧紧地 联系社会的变化, 加之曲目由被动的 《 抢险》 变为 “ 人定 胜天冶 的具有主动性的 《 战台风》 , 在 1965 年公演后, 立 即受到人民的欢迎, 成为筝曲创作中的经典。
2郾 王中山版 王中山, 筝演奏家, 河南南阳人。 自幼学习古筝, 曾 得到数十位民间筝家的指导, 有着深厚的河南筝曲基础。 后考入南阳艺术学校, 师从赵曼琴先生, 系统地学习并掌 握了赵氏所创立的 “ 快速指序技法体系冶 。 1986 年, 在中 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演奏了一首全新的高难度技巧的 《打虎上山》 , 从此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注目。 1988 年, 考 入中国音乐学院, 师从著名筝教育家李婉芬副教授。 王中山演奏的 《 战台风》 特点鲜明, 大量运用快速指 序、 点弹、 多指摇、 扫摇等高难度演奏技巧, 极大地丰富 了乐曲的欣赏性。 慢板部分运用河南筝派演奏方法, 具有 浓郁的河南筝派特点。 3郾 林玲版 林玲, 筝演奏家,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古筝硕士研究 生导师。 早年师从潮州古筝名家杨秀明, 1977 年考入中央 音乐学院, 后师从曹正、 邱大成、 李婉芬教授。 大学毕业 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推举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免试的古筝 研究生。 被香港 《文汇报》 等知名媒体誉为 “ 中国当代首 屈一指的古筝演奏家冶。 同时, 在潮州筝派的发展和研究上 也颇有成就。 林玲演奏的 《 战台风》 具有浓郁的潮州筝派的特点, 在按音和颤音的处理上与别的演奏版本有很大的不同。 林
二、 《战台风》 的三个版本 1郾 王昌元版 古筝演奏家王昌元是浙派筝传人王巽之之女, 同时也 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其幼时随父学习古筝, 同时也师从 潮州筝派古筝演奏家郭鹰先生。 1969 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 业后, 先后在上海歌剧院、 上海乐团、 中国艺术团、 上海 民族乐团等专业团体担任古筝独奏演奏员, 演奏了大量传 统古筝作品和创作作品, 在此期间, 赴美国进行古筝教学 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
李摇 梦摇 杨小丹: 《战台风》 三种演奏版本分析
王昌元的演奏音色淳美、 气魄雄浑、 韵味浓郁、 意境深 远。 她不仅在艺术上造诣很深, 而且擅长创作, 《战台风》 就 是其在 1964 年创作而成并首演的作品。 此曲极大地拓展了筝 的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 是古筝发展道路的一大转折点。
王昌元演奏的 《 战台风》 气势雄伟、 磅礴壮观。 在演 奏时大量运用劈托技巧, 增加了乐曲的颗粒感。 大量运用 颤音, 使乐曲在表现力上大大加强。
[关键词] 战台风; 王昌元; 王中山; 林玲 [ 中图分类号] J632摇 [ 文献标识码] A摇 [ 文章编号] 1007-2233 (2018) 12-0108-03
摇 摇 古筝曲 《战台风》, 原名本为 《 抢险》, 是浙派筝家王 巽之之女王昌元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期间, 赴上海港码头 体验生活, 有感于码头工人在台风肆虐情况下奋力与其抗 争而创作的。 王昌元虽为浙派筝家王巽之之女, 在上海音 乐学院及附中就学期间也师从于潮州筝家郭鹰先生, 这使 她在浙派筝的基础上很好地吸收了潮州筝的演奏技巧。
10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任古筝教师, “王巽之先生从建国前的 业余演奏者转为建国后的高校教师, 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社 会身份转型冶 [1] 。 正如著名的音乐学家陈应时教授对于王巽 之先生的评价: 王巽之先生是我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 系理论专业就读时同系的老师, 他亲授的一批古筝学生大 都是我同系的同学。 那时的王先生精力充沛, 他在系里不 时会爆发出一些惊人之举, 如和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改革 古筝的形制, 扩大其共鸣箱, 把古筝由原来的 16 弦增至 21 弦; 又和我院乐器工厂的师傅合作, 制成了由尼龙、 生丝、 钢丝三种材料合成的改良筝弦; 还创立 “ 摇指冶 等新的古 筝演奏技法, 改编创作了一大批筝曲, 其中包括他和陆修 裳先生合作的 《林冲夜奔》 以及其女儿王昌元在他的指导 下创作的 《战台风》, 等等[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