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八章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一节教案

要求:清楚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三种相互作用,了 解节点、节点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的含义,零售引力规 律、断裂点概念,空间扩散的三种形式的概念,特征及 具体列子和空间扩散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Company Logo
重点、难点、疑点
• 重点: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空间扩散
的三种类型和研究领域 • 难点:了解确定城市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有关 于空间扩散的研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空间 分布有没有规律可行。 • 疑点:怎样理解空间扩散过程中的障碍、阻力、特 征以及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
主讲人:艾明霞
制作人:蔡思航、把翠兰、冯小娴、侯浩、曹燕、魏翠
Company Logo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同学们更好的认识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和产生 的条件,以及由此引申出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三个 相互作用。空间扩散的三种类型和研究领域。对城市空 间分布规律有一个入门级的认识。
如;根据人口的预期,计算出人
口潜力。人口潜力分布是在经 济空间中反映人的相互作用, 因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决策更 为重要。
Company Logo
潜力模式
美国人口潜力面图
Company Logo
思考啦!!
• 1.图中A地区人口潜力指数比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 • A.地形崎岖 B.资源短缺 • C.河流稀少 D.气候炎热 • 2.美国有些居民从人口潜力大的地区向人口潜力小 的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就业条件较好 ②经济发展缓慢 ③气候条件优 越 ④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A.①② B.①③ • C.③④ D.②④
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限制同一系统内部的相互交流。 。
城市地理学 第8章PPT课件

2、影响空间扩散的因素 (1)阻力作用:新事物接受者的数量和时间呈
正态分布; (2)障碍作用: ■障碍可分为自然障碍、文化障碍、社会障碍、 政治障碍。 ■障碍也可分为不可透性的完全障碍和可透性的 部分障碍 ■现象的空间扩散一般会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12
(5)潜力模式
■应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某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包
括它自己)的相互作用量,再求和,就可以得到该
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影响潜力(相互作用可能性的
强度):
n Iij
j1
n
j1
PiPj Dibj
PiPi Dibi
■如采用城市人口作为质量单位,计算出的潜力称为
人口潜力。如果对城市系统内每个城市分别计算出
■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 离它的距离成反比。
10
(4)引力模式
■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表示城
市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Iij
WiPi WjPj Db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j为 ij两个城市的人口规 模,Dij为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其潜力,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画出潜力等值线。
13
请根据上图总结美国当时的城市体系人口影响力空间分布规律。
14
四、空间扩散
1、空间扩散的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 和重新区位扩散。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 的、连续的扩散过程; ■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类似; ■扩散随距离增大逐渐被削弱。
2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前言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
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而区别于其它城市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三章:城市化第四章: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教材:《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主要参考书:《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二版《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地理学第8章

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那么可能 是主要的;
在山间盆地地区,行政管理更为重要;
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那么占优势;
第三节 廖士景观
一、需求圆锥体
1、廖士对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作了严密的经 济论证,他提出了需求圆锥体的概念。
以下图便是圆形市场区最有效的排列和中心地的等 边三角形网络:
r 2r
B级中心效劳不到的地区
△B级中心地带〔第一级〕
2、上述这一系统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为存 在B级中心效劳不到的地区,那么我们将对上图进展 修改,这样原先圆形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
d r
△B级中心地带〔第一级〕 圆形市场区的重叠和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2、一些根本概念
a.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 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效劳的地方。
b.中心货物与效劳:指在中心地内生产货物与提供 的效劳,亦称中心地只能。
c.中心性或中心度: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 相对意义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中心地所引起的中心 职能作用的大小。
d.效劳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 地得到货物或效劳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 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记半径为r的圆,表示中心 地的最大腹地。
第四节 对中心地学说的开展、验证 及评价
一、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开展
1、增补了中心地学说的假设,即消费 者的消费支出是均质分布的
2、贝里和加里森对六边形网络作了自 己的解释:
二、斯梅尔斯和斯金纳的验证 城市:主要城镇:城镇=1:3:9
1、斯梅尔斯认为,成为城镇的条件是: A.具有出售较高档次商品的商店和三间银行; B.有一所中学和医院; C.起码有一座剧院; D.有一份自己的报纸; 后来他又提出了补充规定:A’.只有三间银 行但没有出售高级商品的商店;A〞.只有二间
城市地理学08

完善和深化,并被用于实践。
克里斯搭勒所建立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为后 来五六十年代人文地理学的数量运动打下了 基础。
6
华东师范大学
严重敏教授将该理论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
7
华东师范大学
她的硕士研究 生于洪俊、宁 越敏写了中国 第一本城市地 理学的书籍 《城市地理学 概论》
是城市、城镇。
2. 中 心 货 物 与 服 务 ( central good and service)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 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如理发、饮食、医疗
11
二、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3.中心地等级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级别的中 心地生产的较高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级别的 服务。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假设条件:
均质平原
①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②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
水份供应等方面; 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
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 因素就是距离;
26
三、理论假设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门槛和 最大销售范围是不同的。
等级较低的商品,需求量大, 如油盐,肥皂等杂货(A),其空 间需求曲线一般较陡,即其需 求量将随距中心的距南增大而 快速下降,其原因是售价低, 购买频率高,为购买此类商品 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或运费占 售价比重高,因而其需求门槛 一 般 较 低 (A') , 最 大 销 售 距 离 较短(A'')。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中心地理论

3.行政原则
• 在行政作用明显的地区,受行政原则控制,克氏 认为,每个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从属于一个 高级中心地,不能象市场原则或交通原则那样同 时受两个或三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影响 • 在K=3和K=4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 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 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 • 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 统。
圆形网络
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 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
六边形网络
要充分消除 圆与圆之间 的空隙地区, 除正六边形 外,还有等 边三角形和 正方形。相 比之下,六 边形的面积 最接近于圆 的面积。
各级中心与服务半径
级别 服务半径 承担职能 服务种类
B级中心
K级中心
第四节 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
一、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 首先,他们增补了中心地学说的假设,即消费者的消 费支出是均质分布的。
其次,他们认为自由竞争将使每个生产者的销售范围 缩减至门槛范围。他们假设一个中心地有几种不同的货 物提供给一个区域,它们(货物)的等级按照其门槛销 售范围从1排到n。第n级货物有最大的门槛需求,即要 有最大的市场区才能维持其存在,它们出现在A级(最 高级)中心地。A级中心地出现的数量取决于对第n级货 物的总需求量。假设在均质平原上有100万人,第n级货 物的需求门槛为20万人,那么最多能出现5个A级中心地。 由于其它货物的门槛都低于第n级货物,A级中心地还将 提供自第n-l级一直到第1级的所有货物。
r
r-1
M、A、K、B
M、A、K
齐全
次齐全
A级中心
M级中心
r-2
r-3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城市地理学 第八章 城市问题

城乡噪声污染综合整治
(1)控制噪声源措施 ①改进设备结构,提高部件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 采用合理的操作方法来降低噪声发射功率。 ②采用吸声、隔声、减振措施以及安装消声器等来 控制声源的噪声辐射。 (2)控制传声途径措施 ①增加声源离接受者的距离; ②控制噪声的传播方向; ③建立隔声障或利用天然屏障; ④应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使声能转变为热能; ⑤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合理的防噪声规划。 (3)区域环境噪声控制措施 ①制定噪声控制小区建设计划逐步扩大噪声控制小 区覆盖率; ②规定工厂和建筑工地与其他区域的边界噪声值, 超标的要限期治理。 (4)交通噪声综合整治措施 应由环保局会同城市规划部门、房屋开发部门、公 安交通大队、车辆管理所、城市园林部门共同制定。。
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
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的结合体。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 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 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 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 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 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 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主要来源有多个 。一是汽车尾气。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 的汽车尾气量也越来越多,对城市空气中PM2.5的“贡献 ”60%左右。二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根据研究, 道路扬尘是PM2.5的主要来源,占PM2.5来源的20%左 右。三是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 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 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这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
8污染源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所排出的烟尘暖所排出的烟尘各种类型的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种类型的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类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类交通工具所排放出的尾气所排放出的尾气含有一氧化碳氮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污染物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污染物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对人体和健康的伤害大气污染对人体和健康的伤害大气污染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大气污染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雾霾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八章

第八章第一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一相互作用的分类根据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海格特1972年提出一种分类,他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货币流)★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的媒介——交通通信设施是主要手段因为物质和人口的移动,必须通过各种交通网络;信息的转换和流动,必须通过各种通讯网络。
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以及水路、管道等,是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工具;电话、电报、传真、卫星通讯等,是城市对外通讯联系的手段。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1互补性——厄尔曼认为,从供需关系角度出发,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即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这时才能实现两地间的作用过程。
这种关系为互补性。
2中介机会——当货物在A和B两地间输送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从而产生所谓中介机会,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
3可运输性——距离的摩擦效果导致空间组织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单位重量价值低的货物运输距离较短,而单位重量价值高的货物运输距离较长。
可运输性对人的购物出行也有显著影响。
人们通常走较少的路去购买低价值的货物,而走较多的路去得到高价值的货物,从而促成商业中心等级体系的出现。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1 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运输通讯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焦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结节区域——结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
每一个结节区域的大小,取决于结节点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城市等级体系——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2 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涉及的领域很多,但在实践中最常遇到、也是最具综合性的问题,就是城市吸引范围的确定。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地利⽤、社会空间、⼈的⾏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然科学,⽽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特点:(l)多核⼼。
区域内有若⼲个⾼⼈⼝密度的⼤城市核⼼,每个⼤城市核⼼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都市区。
各核⼼城市之间的低⼈⼝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城市性⽤地提供城市⼈⼝的休憩场所和⾷品供应。
(2)交通⾛廊。
这些⼤城市核⼼及⼤都市区沿⾼效率的交通⾛廊⽽发展,开始是铁路,进⽽是⾼速公路,它构成⼤都市带空间结构的⾻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
⼽特曼以2500万⼈⼝作为⼤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业职能、商业⾦融职能、⽂化先导职能于⼀⾝,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的地区,甚⾄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
四、我国现⾏的设市、设镇标准:现⾏的设镇标准:20 000⼈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农业⼈⼝超过2 000⼈的,可以撤乡建镇;总⼈⼝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农业⼈⼝占全乡⼈⼝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第8章空间网络结构

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1.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要发生交互作用,城市与区域之间也要发生交互作用,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中城镇体系的点(城市与城市)、线(城市与联系通道)、面(城市与区域,吸引范围)三要素在空间的组合关系。
2.中心地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年《孤立国-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克里斯泰勒、廖什的城市区位论(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40年《经济的空间分布》)“没有中心地理论,就没有城市地理学”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1)中心职能或中心地职能:聚落遍在的为外部服务的作用,这种职能一般要集中在区域的中心。
有这种职能的聚落叫中心地(Roadside路店;Hamlet小村,闾市;Village村庄,村市;Town 镇,镇市;City城,城市)2)职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作用(如加油站,停车场,银行,食品店)企业单位:提供职能的单位(Establishment)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职能叫一个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两个职能或两个企业单位各提供一个职能叫两个职能单元,。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数或购买力服务范围有门槛范围、最大范围、实际范围不同职能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职能的企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P = a * b n当店数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4)服务职能的等级:将不同职能按门槛值排队(按入门次序分),就有低阶职能和高阶职能之分。
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职能的入门次序可能是不同的。
(见表69)5)中心地的等级:按中心地执行的职能的数量和职能的等级,可以把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
规律性:中心地等级越高,中心职能越多,中心地人口越多(中心地的等级与中心职能数和中心地规模成正相关);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交高级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和较大的服务范围;高级别中心地数量少,间距大,服务范围大6)中心性:对中心地的等级的度量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4.理论假设无边的大平原;均质的肥力和水分;初始人口均匀分布;均匀的陆路联系;决定因素是距离;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理智的行为。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五节核心边缘

• 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恶性循环之所以会形成,是由 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过低是因 为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 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穷,低收入和贫困无法创 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 资和资本形成,从而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 贫穷。 • 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 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 种必须的方法。
二、生长极理论
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 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J· Boudeville)、汉 森(M.Hanse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 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 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 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根据普劳克斯的观点,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 动型工业。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 区,该地区透过极化(Polarization)和扩散(Spread) 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 济发展(规模经济 +集聚效益 ) 。
三、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城市经济影响区: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城市经济区或经济影响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经验分析法, 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要素流的实际 调查、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如顾朝林运用人流、物质流、 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对济南城市经济影响区进行了 界定, 周一星采用外贸货运流、铁路客货运流、人口 迁移流、空间信息流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区进 行了划分。
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引入相关 统计值进行推算。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三节中心地理论PPT

二、斯梅尔斯的验证
1944年广泛研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900多个聚 落,根据这些聚落数目及职能,得出的数目比 是: 城市:主要城镇:城镇=1:3:9。
1、斯梅尔斯认为,成为城镇的条件是: A.具有出售较高档次商品的商店和三间银行 B.有一所中学和医院; C.起码有一座剧院; D.有一份自己的周报; 后来他又提出了补充规定:A’.只有三间银行但没 有出售高级商品的商店;A”.只有二间银行;B’.一 间中学或医院;C’.一座剧院。 他认为,作为城镇起码是A’B’C’D或A’B’C’的组 合。
谢谢~
四、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
1.中心地学说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 建立的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 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 法应用的热潮。可以说,正是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 市地理学的形成。 从德国、荷兰、日本、加纳、以色列等国家利用中心地 学说进行国土和区域规划的实践看出,着重于中心地的 分级和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标准的确定,可以充分发挥 各级中心地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三、中心地理论对我国城市体育设施空间布 局的启示
• 中心地理论自诞生以来,在许多国家城市规划与建 设中得到了应用,并且成育设施,并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被看 成纯福利型的事业,因此,对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兴 建很少考虑其布局的效益问题,而是主要考虑类似 于中心地理论中的行政原则。这就造成了城市体 育设施使用率极其低下的局面,并且由于规划不尽 合理,在当前进行的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 变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 斯梅尔斯对城镇等级的划分采用体现中心 性的综合指标,根据不同的强度划分。有 别于克里斯塔勒学说中的一个中心性指标 不同的强度划分。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讲义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讲义⼀、西⽅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1920年以前,聚落地理学组成部分,城市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张,城市⼈⼝飞跃般增长⼯业⾰命促⽣特⼤城市;⽋发达地区出现港⼝城市,从⼈地关系的⾓度研究聚落,没有独⽴的理论和⽅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影响,侧重描述建筑、⾃然条件等2.1920-1950年,世界开始进⼊城市主导⼈类⽣活的时代芝加哥学派:从社会学⾓度研究城市,创⽴了城市结构的同⼼环模式。
城市⼟地利⽤,内部功能区和吸引范围划分.中⼼地理论:Christaller的中⼼地学说,揭⽰城市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层次规律。
①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是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②侧重城市形态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城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的分⽀学科。
3.1950-1970年,⼆战废墟上重建城市,亟须城市系统的研究和规划,城市系统的“数量⾰命”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空间分析上,形成空间学派,奠定城市地理学理论框架.①宏观城市空间,即城市体系空间,包括城市化、城市规模分布、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络形式。
②微观城市空间,即城市内部空间,集中在城市⼟地利⽤模式上。
4.1970年以来,西⽅城市社会问题⽇益严重.新韦伯主义:侧重地⽅政府在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中的作⽤。
⽂化景观:段义孚等运⽤⾏为科学和现象学,揭⽰集体性格如何反映“⽂化景观”.⼈⽂学派认为空间学派将⼈地关系物化,忽视了⼈在塑造空间结构⽅⾯的作⽤。
⾏为学派强调⽂化、价值、⾮正式团体、城市机构等在⼈类空间⾏为中的作⽤。
激进学派:D.Harvey为⾸,强调以社会冲突为核⼼,从政治、社会、⾏政、⽂化背景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政治经济环境和政治权⼒对城市的作⽤。
受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研究的影响,城市地理学开始进⼊⼀个新的多元发展的阶段。
⼆、改⾰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以实体空间结构为研究主题。
包括体⼟地利⽤与评价、市场空间、CBD 等。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4。
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
城市地理学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第三节 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验 证及评价 第四节 从生长极到核心边缘增长 第五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精品课件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 相互作用 (城市吸引范围)
③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 远,它的服务范围也就趣大。反之,越是低级的 中心地,数量越多,相互间隔越近,服务的地域 也越小。
精品课件
34
中心度的测验
克里斯塔勒当时要以整个德国南部为研究的样本区,他 设法寻找一种尽可能简单地衡量每一个中心地对周围提 供服务的性能和地位的指标,即所谓中心性 (Centrality),也称中心度。他选用了中心地的电话指 数作为评判一个聚落中心职能的标准。
③从长远来看,嘉兴也是分散上海工业和人口 的理想区位,因此在人口和用地规划上应为它 今后的发展留有较大的余地。
精品课件
四、空间扩散 (动态的dynamic)
采取空间扩散的流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 每一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 承受者身上.
精品课件
1. 空间扩散的形式
级体系
精品课件
2、城市吸引范围(结节区域)
城市联系所及的范围可称之为城市的绝对影 响范围。城市对外影响力的大小一般随距离 而衰减。
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直接腹地)是一个城 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城市周围地区的社会 经济联系起着主导作用的一个地域。换句话 说,城市直接吸引范围的形成是区域内同级 城市空间交互作用力量平衡的结果。
1. 均质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 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 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市 的便捷性相同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第一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一相互作用的分类根据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海格特1972年提出一种分类,他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货币流)★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的媒介——交通通信设施是主要手段因为物质和人口的移动,必须通过各种交通网络;信息的转换和流动,必须通过各种通讯网络。
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以及水路、管道等,是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工具;电话、电报、传真、卫星通讯等,是城市对外通讯联系的手段。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1互补性——厄尔曼认为,从供需关系角度出发,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即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这时才能实现两地间的作用过程。
这种关系为互补性。
2中介机会——当货物在A和B两地间输送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从而产生所谓中介机会,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
3可运输性——距离的摩擦效果导致空间组织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单位重量价值低的货物运输距离较短,而单位重量价值高的货物运输距离较长。
可运输性对人的购物出行也有显著影响。
人们通常走较少的路去购买低价值的货物,而走较多的路去得到高价值的货物,从而促成商业中心等级体系的出现。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1 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运输通讯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焦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结节区域——结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
每一个结节区域的大小,取决于结节点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城市等级体系——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2 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涉及的领域很多,但在实践中最常遇到、也是最具综合性的问题,就是城市吸引范围的确定。
各种区域无非有两类:均质区或枢纽(节点)区。
均质区是研究对象相对均匀发生的一种地域单元,至少是均匀程度在某种可以接受的标准以上。
例如土壤类型区、植物类型区、地形区、作物分布区、人口密度分布区等。
枢纽区由一个或多个中心(或焦点、结节点)以及与中心有动态联系的外围空间共同组成,根据动态联系的范围来确定区域的边界。
例如综合经济区、产销区、小学的学区。
本节要讨论的城市吸引范围就属于一种典型的枢纽区。
任何一个城市都和外界发生着各种联系,用地理学的术语讲,即存在着空间交互作用。
这种联系可通过人口、物资、货币、信息等的流动来实现。
一个城市联系所及的范围可以无限广阔,譬如它的某一种产品可能行销全国和出口海外;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可能光临这个城市,等等。
城市联系所及的范围可称之为城市的绝对影响范围。
与此概念相对应,一个地域可以同时接受很多城市的影响。
城市对外影响力的大小一般随距离而衰减。
当考虑两个等级相当的城市的交互作用时,在两城市之间必然存在着一条界线,在此界限一侧的地域,以向这一侧城市的联系为主;在此线的另一侧,联系的主要方向是另一个城市。
为了把城市的吸引范围和城市的绝对影响范围区别开来,不妨把城市的吸引范围叫做城市的直接吸收范围或直接腹地。
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城市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起着主导作用的一个地域。
强调主导作用,即意味着这一地域并不是受其他城市的影响,只是按影响力而论,以该地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最大而已。
换句话说,城市直接吸引范围的形成是区域内同级城市空间交互作用力量平衡的结果。
划分城市吸引范围的方法划分城市吸引范围的方法无非是两大类。
一类是经验的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加以确定的方法;一类是理论的方法,即通过若凡理论模式进行推算的方法。
前者工作量比较大,但比较准确,符合实际。
后者是从许多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模式,运用起来比较简便,但毕竟是一种理想状况,与本地区的实际条件可能有某种出入。
在实践中比较稳妥的办法是以一种方法为主,以另一种方法做校核。
A经验的方法在国外,经常做下列几种类型的调查来研究城市的吸引范围:(1)线上的调查:通过调查交通线上各点的车流资料,从总车流中减去通过车流,得到净运流。
两个城市之间净运流的最小点,即两城市之间运输流的直接吸引范围的界线。
(2)面上的调查:通过访问消费者,了解居民购买或出行行为的指向来确定城市的吸引范围。
(3)点上的调查:通过调查城市的商业、服务业等各种企业单位的顾客来源确定吸引范围。
常用的如银行账户的分布,医院病人的地址,医院婴儿的出生记录,日报和周报的发行范围等。
B理论的方法用理论模式来划分城市的吸引范围,就是把城市与外界的空间交互作用抽象化,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数学模式来模拟城市联系的实际情况。
这些模式几乎都来自物理学的引力模式。
研究人员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多种计算城市吸引范围的数学模型。
两城市间的吸引范围的划分,实际就是寻找与两城市的联系份额相等的那个平衡点的位置。
赖利1931年根据牛顿力学中万有引力的理论,提出了“零售引力规律”Ts——一个中间城市被吸引到城市a的贸易额Pa——城市a的人口Da——城市a到中间城市的距离根据这个规律,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离它的距离成反比。
1949年康弗斯发展了赖利的理论,提出了“断裂点”概念: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dAB为A和B两个城市间的距离;PA为较小城市B城的人口;PA为较大城市A城的人口。
按照这一公式,A城由于规模较大,其吸引区也较大,因而将断裂点推向更靠近B城的地方。
如果求出中心城市i和周围若干个邻近的同级城市j之间的断裂点,用平滑曲线把它们连起来,就得到了i城市的吸引范围。
断裂点公式在实际运用中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因为城市人口规模不完全反映城市的实际吸引力。
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因素对相互作用流构成障碍,从而形成城市吸引区的边界。
★首先,各种地理边界——河流、山脉、海洋等等,都会有效地限制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流,甚至限制同一系统内部的互相交流。
★其次,政治边界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3 相互作用模式1)引力模式2)潜力模式四空间扩散1 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的扩散就与收入等级有关,而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
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
★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例如,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就建成区的向外扩张而言,是扩张型扩散;而就人口的重新分布而言,具有重新区位型扩散的特点。
对人文现象扩散的时间表现来说,通常呈“S”型的曲线。
即扩散的初始阶段,接受者的比率呈缓慢上升趋势;经过若干时间后,阻碍新事物传播的各种障碍被消除,接受者的比率急剧增加;随着接受者的比率趋于饱和,曲线再次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2 空间扩散的研究1)阻力的作用2)阻碍的作用3)中心城市的空间扩散3)空间扩散成功的因素第二节中心地理论一背景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193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书,从而开创了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克里斯塔勒独辟蹊径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他认为“城市在空间上的结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投影”,坚信规律性是确实存在的。
他通过对当时以农业用地占优势的德国南部的实验研究,以抽象演绎方法创立了主要根据城市向它周围的腹地搜提供的服务来解释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理论。
另一位德国学者奥古斯特·廖什几乎是同时,但又完全独立地发现了和克氏内容相似的中心地系统。
不过,他的著作《经济的空间分布》发表在1940年,比克氏晚了七年。
有时候,这两位学者都被推崇为中心地理论的开创者。
由于廖什理论的实质仍然是工业区位论,因此克里斯塔勒对城市地理学的影响远在廖什之上。
有人评价道,“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究”。
二有关的概念和术语1 中心职能和中心地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把城镇看作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它们在职能、规模和分布上的规律性。
而服务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因此也被称为中心职能。
不单城镇具有中心职能,一个村庄也存在中心职能,于是克氏引入了一个中型概念来代表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即中心地。
中心地是指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而这一中心点的基本功能是向区域内各点提供具有中心功能的商品和服务。
往往表现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
2 企业单位和职能单位中心地周围地区服务的职能是由一个个自然单元的企业来执行的。
如果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服务,就叫一个职能单元。
如果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两种不同服务,就有两个职能单元。
假如有两个企业单位,一个汽车库,提供停车服务,另一个企业既是汽车库,又是加油站,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有两个企业单位,执行两种职能,有三个职能单元。
3 门槛值和服务范围微车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就叫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或称商阈值。
克氏认为中心地提供的职能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
如图所示,人们到中心地接受服务所花费的代价随着他到中心地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执行某一中心职能的企业的收入随着销售距离的增加先明显上升,后趋于平缓。
Or1是该职能单元达到门槛值时的最小服务半径,or2是该职能单元的最大服务半径,相当于消费者愿意到中心地购买某种商品的最远距离。
超出这个距离,消费者或选择到其他中心地,或干脆舍弃购买欲望。
间于or1和or2之间的or是获利最大时的服务范围,相当于该企业单元在竞争中的实际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的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1)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2)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项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3)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且经营者还可以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
4 服务职能的等级不同的职能有不同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
不言而喻,具有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区域,相同职能的人口门槛和入门次序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心地的职能组合也不相同。
根据职能门槛值的高低和入门次序,就可以对各种中心职能分出高低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