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中的隔离技术

合集下载

电路中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电路中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电路中的电磁兼容性设计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缩写为EMC)是指在一定环境中,电子设备能够在互不干扰的条件下协同工作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使用广泛,因此电磁兼容性设计变得愈发重要。

1. 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当多个电子设备在相同的频率下共同工作时,电磁相互干扰的问题可能会出现。

例如,在医院的手术室中,存在着大量的医疗设备,如果这些设备之间没有达到良好的电磁兼容性,就可能导致干扰,从而影响医生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安全。

因此,电磁兼容性设计对于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身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原则为了实现电磁兼容性设计,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2.1 分隔与屏蔽为了减少电磁相互干扰,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分隔和电磁屏蔽来降低信号的传播。

物理分隔可以通过合理布局电路板或设备的方式来实现,以减少同一设备内部的相互干扰。

而电磁屏蔽则使用金属外壳或金属层对电磁场进行阻挡,从而防止电磁泄露和外部干扰。

2.2 压制噪音与干扰源在电路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噪音和干扰源,如电源噪声、开关电流等。

通过采用滤波器、隔离器和衰减器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噪音和干扰源的影响,从而降低电磁干扰。

2.3 路径优化与电磁耦合在电路设计中,路径走向和电磁耦合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电路布局和优化路径,可以降低电磁泄露和电磁干扰的风险。

此外,对于有源元件(如晶体管、集成电路等),还可以采取电磁屏蔽和内部接地方式,以减少对周围电路的干扰。

3. 电磁兼容性测试与验证在电磁兼容性设计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这些测试通常包括辐射测试和传导测试。

辐射测试主要是针对设备对周围空间的电磁泄露进行测试,传导测试则是检测设备内部电路对外部电磁干扰的敏感性。

测试结果通常使用规定的电磁兼容性标准进行评估,并根据所在行业或地区的规定,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判定。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概述在电子设备快速发展的今天,电磁兼容问题愈发凸显。

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指不同电子设备之间相互操作时,彼此之间不会互相干扰或损坏,同时也不会被外界电磁场所干扰或损坏的能力。

为了解决电磁兼容问题,各行业和领域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电磁兼容解决方案,包括电磁隔离、滤波器、接地技术以及设计规范等。

电磁隔离电磁隔离是一种常见的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使用屏蔽材料或屏蔽设备,将电子设备的敏感部分隔离开来,防止电磁波的干扰。

常见的电磁隔离材料有金属罩、导电涂层和金属网等。

在设计电子设备时,可以将敏感部分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隔离,从而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滤波器滤波器是用于抑制电磁干扰的另一种常见解决方案。

它通过选择适当的滤波器电路,将不需要的频率信号滤波掉,从而达到抑制电磁干扰的目的。

常见的滤波器类型包括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等。

在设计电子设备时,根据设备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和参数,可以有效地降低电磁干扰。

接地技术良好的接地也是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接地可以提供一个电子设备的参考电平,减少信号的干扰。

在设计电子设备时,需要合理布置地线,确保所有地点都有良好的接地。

另外,还需要使用合适的接地材料和接地装置,以确保电子设备的接地效果良好。

设计规范在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时,遵循一定的设计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电子设备的布局、线路走向、信号的屏蔽等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规范要求。

常见的设计规范包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IEC61000系列标准,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发布的FCC Part 15规定等。

在设计电子设备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行业和地区要求,合理应用这些设计规范,以确保设备达到相关的电磁兼容性要求。

结论电磁兼容问题对于今天的电子设备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电磁隔离、滤波器、接地技术以及设计规范等。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是指各种电子设备在相互连接和共存的情况下,能够在无干扰和无辐射的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电磁兼容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些解决方案。

一、电磁屏蔽技术1.1 金属屏蔽:利用金属材料对电磁波进行屏蔽,如使用金属外壳、金属屏蔽罩等。

1.2 电磁屏蔽涂料:在电子设备表面涂覆电磁屏蔽涂料,以提高设备的屏蔽性能。

1.3 电磁隔离设计:通过合理的电路布局和屏蔽结构设计,减少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

二、电磁干扰抑制技术2.1 滤波器设计:在电子设备的电源线路、信号线路等关键位置添加滤波器,以阻止电磁干扰信号的传播。

2.2 接地设计:合理的接地设计能够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如采用单点接地、分层接地等方法。

2.3 电磁屏蔽设计:在电子设备内部采用屏蔽隔离措施,减少电磁干扰的传播。

三、电磁辐射控制技术3.1 电磁辐射测试:通过对电子设备进行电磁辐射测试,了解辐射源和辐射路径,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2 电磁辐射限制:根据不同的电子设备,制定相应的辐射限制标准,确保设备的辐射水平在合理范围内。

3.3 电磁辐射抑制:采用电磁屏蔽、滤波器等措施,减少电磁辐射的产生和传播。

四、电磁感应抑制技术4.1 电磁感应测试:通过对电子设备进行电磁感应测试,了解感应源和感应路径,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2 电磁感应限制:根据不同的电子设备,制定相应的感应限制标准,确保设备的感应水平在合理范围内。

4.3 电磁感应抑制:采用电磁屏蔽、隔离设计等措施,减少电磁感应的产生和传播。

五、电磁兼容测试技术5.1 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制定合理的测试方法,对电子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测试,评估设备的兼容性能。

5.2 电磁兼容测试标准: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设备类型,制定相应的兼容性测试标准,确保设备的兼容性能达到要求。

电磁兼容技术-屏蔽-第四讲

电磁兼容技术-屏蔽-第四讲

7
r f r
1 20 10 6.68 10 5 0.61
3
7
z wm 2f 0 r 2 20 107 4 10 7 0.5 0.08
故多次反射修正因子为:
B 20 lg[1 ( z m z wm ) 2 /( z m z wm ) 2 10 0.1 A (10 s 0.23 A j sin 0.234 )] 20 lg[1 (0.08 6.68 10 5 ) 2 /(0.08 6.68 10 5 ) 2 10 0.17.235 (10 s 0.23 7.235 j sin 0.23 7.235 )] 1.81 dB
第四讲-----电磁屏蔽
4.1电磁屏蔽基本概念
抑制以场的形式造成干扰的有效方法是电磁屏蔽。 所谓电磁屏蔽就是以某种材料〔导电或导磁材料) 制成的屏蔽壳体(实体的或非实体的)将需要屏蔽的 区域封闭起来,形成电磁隔离,即其内的电磁场不 能越出这一区域,而外来的辐射电磁场不能进人这 一区域(或者进出该区域的电磁能量将受到很大的 衰减)。
吸收损耗:电磁波在屏蔽材料中传播时,会有一部分 能量转换成热量,导致电磁能量损失,损失的这部分 能量称为屏蔽材料的吸收损耗。 多次反射修正因子:电磁波在屏蔽体的第二个界面 (穿出屏蔽体的界面)发生反射后,会再次传输到第 一个界面,在第一个界面发射再次反射,而再次到达 第二个界面,在这个截面会有一部分能量穿透界面, 泄漏到空间。这部分是额外泄漏的,应该考虑进屏蔽 效能的计算。这就是多次反射修正因子。
4.3.1电磁屏蔽效能
屏蔽前的场强E1 屏蔽后的场强E2
对电磁波产生衰减的作用就是电磁屏蔽, 电磁屏蔽作用的大小用屏蔽效能度量: SE = 20 lg ( E1/ E2 ) dB

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磁兼容分析_谢勇

无线电监测机房电磁兼容分析_谢勇

Ne w Focus新聚焦21的渠道大大增加。

但是,落后的管理体制导致许多人们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时没有一定的准则,滥用现象较严重,久而久之,对人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降低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

三、改善移动互联网数据现状的具体措施移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对我国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扩大该业务尤其重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该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对当代移动互联网数据有明确的了解,以便根据这些数据的特点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在移动互联网连接时使用高带宽的相关设备,确保移动互联网的带宽能够承受人们日常所用业务的大规模数据流量。

另外还要在生产过程中适当增加终端设备的整体性能,根据需要适当对手机之类的终端做出改善,比如充分考虑其屏幕、电池容量等性能的好坏,为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增加便利的条件,加大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流量使用率。

其次,相关工作部门要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的监管工作,时刻检测网络流行的各种软件,发现不良软件时及时制止,以此来抵制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减少互联网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信任度。

四、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数据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从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移动互联网数据发展状况来看,在接下来的阶段,该业务的发展首先必须趋于安全化,即增加抵制不良信息的系统和软件。

其次,在企业的层面上,要积极应对移动办公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仔细研究移动办公的安全体系及架构,建立健全发展,同时可以人为控制的系统。

最后,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数据服务要延伸到更多终端、任何设备都能识别的领域,使移动互联网更加普遍,提高其利用率。

五、小结移动互联网业务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带来了许多帮助。

国家相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该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下一代的移动互联网数据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参 考 文 献[1]彭欢.移动互联网使用与满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03.[2]刘峰.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基于网络整合营销原则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03.[3]李源粒.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刑法保护[J].中国政府大学学报;2014,3.[4]尚芹.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制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14,12.陈勇(1975,4-),男,汉族,江西南城人,硕士,工作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运行维护部,研究方向:互联网专业,▲一、电磁兼容的概念所谓电磁兼容,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频率资源条件下对各种电设备可以共存,但设备的共存并不会引起其他设备降级研究的一门学科,电磁兼容实际上就是研究电磁干扰源的特性、电磁波传播的特性和被干扰电磁设备的特性,并通过设备测量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测量的结果对电系兼容干扰情况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发电机试验中的电磁兼容性测试与电磁屏蔽技术

发电机试验中的电磁兼容性测试与电磁屏蔽技术

发电机试验中的电磁兼容性测试与电磁屏蔽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电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设备等。

然而,发电机产生的电磁辐射也可能对周围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和损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磁兼容性测试和电磁屏蔽技术成为发电机试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电磁兼容性测试的意义电磁兼容性测试是对发电机的电磁辐射和电磁敏感性进行评估的过程。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发电机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正常运行,并且不会对周围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

通过对发电机的电磁辐射及敏感性进行测试,可以评估其与其他设备和系统进行接口交互的能力,并找出潜在的电磁兼容性问题。

只有通过合适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才能保证发电机在不同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内容1. 发电机电磁辐射测试发电机产生的电磁辐射主要通过电源线、电缆、天线等传导途径传播。

电磁辐射测试主要是通过测量发电机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辐射电磁场强度来评估其辐射水平。

测试过程中,可以使用专业测试仪器来测量电磁场辐射强度,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2. 发电机电磁敏感性测试发电机的电磁敏感性是指其在电磁干扰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

电磁敏感性测试主要是通过将发电机暴露在电磁干扰环境中,然后评估其正常运行的情况。

测试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发电机的工作状态和输出性能来确定其电磁敏感性。

三、电磁屏蔽技术的应用为了降低发电机的电磁辐射和提高其电磁兼容性,电磁屏蔽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电磁屏蔽技术主要通过采用屏蔽材料或构造来限制电磁场的传播,从而减少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电磁屏蔽技术:1. 金属屏蔽金属屏蔽是最常见的电磁屏蔽技术之一,通过将发电机的关键部件或周围设备包裹在金属壳体中,阻挡电磁波的传播。

金属屏蔽可以有效地隔离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提高发电机的电磁兼容性。

2. 电磁波吸收材料电磁波吸收材料可以吸收电磁波的能量,从而减少辐射和干扰。

在发电机试验中,可以使用吸波材料来包裹发电机的关键部件,从而降低电磁辐射水平。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电磁兼容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同时不对周围电磁环境造成干扰或受到干扰的能力。

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磁兼容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提供有效的电磁兼容解决方案对于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分析在电磁兼容问题中,主要存在两类问题:辐射问题和传导问题。

1. 辐射问题:电子设备会通过导线、天线等辐射电磁波,对周围设备和电磁环境产生干扰。

辐射问题主要包括辐射发射和辐射抗扰性。

2. 传导问题:电子设备之间通过导线、地线等传导电磁波,对周围设备和电磁环境产生干扰。

传导问题主要包括传导发射和传导抗扰性。

三、解决方案针对电磁兼容问题,我们提供以下解决方案,以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1. 辐射问题解决方案辐射问题主要包括辐射发射和辐射抗扰性。

针对辐射发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电路设计,减少电磁辐射源;- 采用屏蔽技术,减少电磁波的辐射;- 优化天线设计,降低辐射功率。

针对辐射抗扰性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电路设计,提高电磁抗扰能力;- 采用滤波器和隔离器,减少外界电磁干扰;- 优化接地系统,提高抗干扰能力。

2. 传导问题解决方案传导问题主要包括传导发射和传导抗扰性。

针对传导发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布线设计,减少传导电磁波;- 采用屏蔽技术,减少传导电磁波的泄漏;- 优化接地系统,提高传导抑制能力。

针对传导抗扰性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布线设计,减少外界传导电磁干扰;- 采用滤波器和隔离器,提高抗干扰能力;- 优化接地系统,提高抗干扰能力。

四、实施步骤1. 问题分析:对设备的电磁兼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确定主要问题和优先解决方案。

2. 方案设计: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电路设计、布线设计、屏蔽设计等。

3. 方案验证:通过实验室测试和仿真分析,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电磁兼容控制技术

电磁兼容控制技术

电磁兼容控制技术电磁兼容控制技术是一种用于管理电磁干扰和保证电磁设备之间互相兼容性的方法和措施。

本文将介绍电磁兼容控制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原理电磁兼容控制技术的原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电磁干扰的发生和影响,从而保证各个电磁设备之间的正常运行和互不影响。

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辐射控制:通过合理设计电磁设备的内部结构,采用屏蔽隔离、滤波等措施来降低辐射干扰的发生。

2. 电磁感应控制:采用屏蔽、绕线、隔离等手段,降低电磁设备之间互相感应引起的干扰。

3. 接地和屏蔽技术:通过合理的接地设计和屏蔽结构的应用,降低电磁干扰的传导和扩散。

4. 电磁滤波技术:通过在电源线路上安装滤波器,降低传导电磁干扰的传输。

二、应用领域1. 通信领域: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电磁兼容控制技术可以用于降低不同频段、不同制式的无线电设备之间的互相干扰,保证通信信号的质量。

2. 汽车电子领域:现代汽车中电子设备的密集使用,容易引起电磁干扰,影响驾驶安全。

电磁兼容控制技术可以应用于汽车电子系统的设计,降低不同电子设备之间的干扰,提高整车系统的可靠性。

3. 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的工作环境复杂,电磁干扰的管理尤为重要。

电磁兼容控制技术可用于飞行器的仪表、通讯、雷达等电子系统的设计,保证其在高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工作。

4. 医疗设备领域:医疗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较高,因为任何电磁干扰都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电磁兼容控制技术可用于医疗设备的设计和制造,确保其安全可靠地工作。

5. 工业自动化领域: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各种电磁设备和传感器的共存容易引起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总结电磁兼容控制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保证电磁设备之间的互不干扰和正常工作。

在通信、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电磁兼容性与防护设计技术

电磁兼容性与防护设计技术
电磁干扰模拟器
用于模拟不同类型和来源的电磁干扰,以测试产品的抗干扰能力。
电磁兼容性测试方法
辐射骚扰测试
测量产品对外界的电磁辐射,以 确保产品不会对周围的无线通信
和电子设备造成干扰。
传导骚扰测试
测量产品通过电源线和其他连接线 传导的电磁干扰,以确保不对电网 和周围设备造成影响。
抗扰度测试
模拟各种电磁干扰环境,以测试产 品在受到电磁干扰时的性能表现和 安全性。
03 电磁兼容性标准与测试
国际电磁兼容性标准
IEC 61000系列标准
这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包括EMC测试方法、限值和测量设备等 要求。
EN 55011标准
欧洲的电磁兼容性标准,规定了家用电器、电动工具、灯具等产品的电磁干扰发射限值 。
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
电磁干扰测试接收机
用于测量和评估电磁干扰的设备,通常包括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和功率计 等。
它包括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度(EMS)两个方面, 前者描述设备或系统对其他设备的干扰程度,后者描述设备 或系统对外部电磁干扰的抗干扰能力。
电磁干扰源
自然电磁干扰源
雷电、静电放电、太阳黑子活动 等自然现象产生的电磁干扰。
人为电磁干扰源
各种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电力 系统、通信系统等人工装置产生 的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辐射传播
通过空间传播,以电磁波 的形式传播到各个方向, 如电场和磁场。
传导传播
通过导电介质传播,如电 线、电缆、印刷电路板等 导体。
感应耦合
通过磁场感应的方式将干 扰耦合到其他线路或设备 上。
02 电磁干扰的防护设计

磁隔离芯片

磁隔离芯片

磁隔离芯片磁隔离芯片,是一种利用磁场屏蔽的技术,可以有效地阻止电磁干扰的传导和泄漏,保护芯片内部的电路和数据安全。

它在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电脑、手机、无线网络等。

磁隔离芯片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磁性材料将芯片内部与外部环境进行隔离。

当外部电磁波通过磁隔离芯片时,磁性材料会引导其流动,从而使其不会对内部电路产生干扰。

同时,磁隔离芯片内部的电路会受到磁场屏蔽的影响,从而不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干扰。

磁隔离芯片的结构设计十分重要。

首先,磁性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磁性能,能够有效地引导磁场的流动。

其次,磁隔离芯片需要合理布局内部电路,使其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不会被外部电磁波所干扰。

最后,磁隔离芯片还需要配备适当的屏蔽措施,如金属外壳等,以防止磁场泄漏和外部电磁波的入侵。

磁隔离芯片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电脑中,磁隔离芯片可以对CPU、存储器和内部总线等电路进行隔离,保护敏感数据的安全。

在手机中,磁隔离芯片可以对无线通信电路进行隔离,防止电磁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在无线网络中,磁隔离芯片可以对传输设备和接收设备进行隔离,避免干扰信号的传播。

磁隔离芯片除了保护电路和数据安全外,还可以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和抗干扰性能。

在电磁环境复杂的场所,如医院、工厂等,磁隔离芯片可以有效地降低外部电磁干扰对设备的影响,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磁隔离芯片还可以帮助设备通过电磁兼容测试和认证,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要求。

总而言之,磁隔离芯片是一种利用磁场屏蔽的技术,可以有效地阻止电磁干扰的传导和泄漏,保护芯片内部的电路和数据安全。

它在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和抗干扰性能。

随着电磁干扰问题的不断加剧,磁隔离芯片的研发和应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军用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讲义

军用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讲义

军用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讲义概述电磁兼容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设计是军用电子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军用电子设备需要能够在严酷的电磁环境下正常运行,同时不被其他电磁辐射源所干扰。

本讲义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电磁兼容设计原理和方法。

电磁干扰源的分析和评估在进行电磁兼容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电磁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这包括了电磁辐射源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其对军用电子设备的影响程度。

常见的电磁干扰源包括雷达、通讯设备、雷电、电磁脉冲等,它们的频率范围、功率水平和辐射特性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抗干扰设计原则针对不同的电磁干扰源,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抗干扰设计原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则: - 辐射源和受体的物理隔离:通过物理屏蔽和隔离来减少电磁干扰的传输路径,从而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

- 地线设计:合理的地线布局和接地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电磁干扰的传导和辐射。

- 滤波器的选择和设计:使用合适的滤波器来限制特定频段的电磁干扰。

- 信号调理和处理:采用合适的信号调理和处理技术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屏蔽技术屏蔽是电磁兼容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电磁干扰。

常见的屏蔽技术包括: - 金属屏蔽:使用金属屏蔽,如金属盖、金属箱体等,来将系统或设备与外界电磁场隔离开来。

- 导电涂层:在设备表面涂覆导电涂层,利用其良好的导电性能来屏蔽电磁干扰。

- 电磁屏蔽材料:使用吸波材料、金属箔等材料来吸收或反射电磁波,从而减少对设备的干扰。

地线设计与接地技术合理的地线设计和接地技术在电磁兼容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地线设计和接地技术的要点: - 单点接地:将所有地线连接到一个共同的接地点,减少不同地线之间的电位差,减少干扰。

- 多点接地:根据系统的特点,将不同的地线分别连接到不同的接地点,使其电位差尽可能小。

- 等电位连接:通过合适的连接方式,将所有地线的电位保持一致,减少干扰。

电磁兼容中的屏蔽方法应用

电磁兼容中的屏蔽方法应用

电磁兼容中的屏蔽方法应用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磁兼容中屏蔽技术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它的出现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

为了这种技术能够得到更好地应用,文本对电磁兼容设计和屏蔽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

期望通过这些分析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该技术,实现这种技术广泛应用。

关键词:电磁兼容;屏蔽方法;应用引言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磁兼容也逐渐走入人们视野中,它是电子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最早的时候,这种技术仅仅考虑到了射频干扰,即无线电通信、广播对电子系统的影响。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电磁干扰种类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给电子系统良好运行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作用。

为此,对电磁兼容中屏蔽技术进行一定的探究是显得非常有必要。

通过这方面研究,可以为电子系统运用带来一个良好工作环境,从而保证系统正常地运行。

一、电磁兼容设计分析(一)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在对电磁兼容问题进行探究时,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保证相关机器在运行的时候,不会产生超出电磁兼容标准所规范的噪声源,以免出现设备噪声过大的情况。

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保证设备在同一个电磁环境下,不受到其他外界的干扰,同时也不会干扰到其他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所以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是很有意义的,在具体操作中要提高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二)电磁兼容设计成本在实际中,要想实现成本的降低,设计人员最好是在技术研发阶段,就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据相关的实践表明,如果是在生产阶段对电磁兼容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话,其所花费的成本要比设计阶段大很多,一般都要花费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费用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电磁兼容与电力系统的发展,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电磁兼容存在于电子产品整个设计过程中。

因此对于电磁兼容设计成本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电磁兼容设计的方法为了保证弱电设备良好工作,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在电磁兼容设计中,经常会使用分离、隔离、屏蔽、滤波和保护的方式,对电磁干扰进行屏蔽。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引言概述: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指在电磁环境中,各种电子设备能够在不相互干扰的情况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电磁兼容问题愈发凸显,因此寻找有效的电磁兼容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磁兼容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1.1 电磁辐射: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电磁辐射,可能干扰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

1.2 电磁感应:电子设备受到外部电磁场的影响,导致设备内部出现干扰。

1.3 设备设计不合理:设备内部电路设计不合理,导致电磁干扰无法有效抑制。

二、电磁兼容解决方案2.1 电磁隔离:通过设计屏蔽罩或隔离间隔等方式,将电子设备与外部电磁场隔离开来。

2.2 滤波器应用:在电子设备的电源输入端或信号输入端添加滤波器,以减少电磁干扰。

2.3 地线设计:合理设计设备的地线布局,减少地线回路的电磁干扰。

三、电磁兼容测试与认证3.1 辐射测试:通过辐射测试检测设备的电磁辐射水平,确保在规定范围内。

3.2 抗扰度测试:通过抗扰度测试检测设备对外部电磁场的抗干扰能力。

3.3 电磁兼容认证:通过相关机构的认证,证明设备符合电磁兼容标准。

四、电磁兼容管理与维护4.1 电磁兼容规范:建立企业内部的电磁兼容管理规范,确保设备设计和生产符合相关标准。

4.2 定期检测:定期对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测试,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4.3 电磁兼容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电磁兼容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电磁兼容意识。

五、电磁兼容未来发展趋势5.1 智能化解决方案: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电磁兼容解决方案将更加智能化。

5.2 绿色环保:未来的电磁兼容解决方案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

5.3 国际合作:电磁兼容问题是全球性的,未来将更多地进行国际合作,共同解决电磁兼容难题。

综上所述,电磁兼容解决方案是保障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应对电磁兼容问题,推动电子设备行业的发展。

电磁兼容性设计中的防护传导干扰方法

电磁兼容性设计中的防护传导干扰方法

电磁兼容性设计中的防护传导干扰方法在电子设备的设计中,尤其是涉及到电磁兼容性的领域,传导干扰是一个常见且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传导干扰是指电磁波在电路之间通过导线、地线等传导而引起的干扰现象,可能导致设备性能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传导干扰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设计合理的接地系统是防护传导干扰的重要手段之一。

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以有效地消除设备表面和内部的静电、交流干扰,减少传导干扰的影响。

在设计接地系统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是接地点应该选择离设备电源和信号线较近的位置,并且尽量采用单点接地或多点接地的方式;其次是要确保接地线路短而直,避免过长或错综复杂的布局,以减小接地回路的电阻和电感,提高接地效果。

其次,采用屏蔽技术是另一个有效防护传导干扰的手段。

屏蔽可以有效地隔离外部电磁场,阻止其进入设备内部,从而减少传导干扰的影响。

常用的屏蔽材料包括金属板、导电涂料、导电布等,可以覆盖在电路板、电缆等敏感部件表面,形成屏蔽壳体,避免外部干扰信号的干扰。

在屏蔽设计中,需要注意保证屏蔽结构的完整性和接地良好,避免出现漏洞和边缘放射等问题。

此外,合理设计电路布局和布线也是防护传导干扰的关键措施之一。

合理的电路布局和布线可以降低信号线和电源线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传导干扰的发生。

在电路设计中,应当尽量避免信号线和电源线的交叉布线,减小回路面积,减缓信号边缘的上升时间,减少辐射干扰。

此外,还可以采用差分传输线路、层间走线等技术手段,提高信号完整性,降低传导干扰的影响。

最后,合理选择和设计滤波器也是防护传导干扰的重要手段之一。

滤波器可以有效地抑制电路中的高频噪声和干扰信号,减少传导干扰的影响。

常见的滤波器有LC滤波器、RC滤波器、磁性滤波器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和参数。

在设计滤波器时,需要考虑电路的工作频率、阻抗匹配等因素,确保有效地抑制传导干扰信号。

总的来说,电磁兼容性设计中的防护传导干扰方法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接地系统、屏蔽技术、电路布局、滤波器选择等因素。

航空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

航空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

航空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航空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是航空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现代航空器中,各种电子设备的同时工作需要相互兼容,同时还需要应对外部电磁干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航空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并介绍当前采用的抗干扰技术。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指不同电子设备在同一电磁环境下相互协调工作,不产生相互干扰问题的能力。

在航空器中,电磁兼容性至关重要,因为航空器中同时存在众多不同类型、不同频率的电子设备。

如果这些设备之间相互干扰,将导致严重的通信、导航和控制故障,危及航空器的安全。

为确保航空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先进的抗干扰技术被广泛应用。

抗干扰技术旨在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抵御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航空电子设备抗干扰技术:1. 屏蔽技术:屏蔽是一种将电子设备与外部环境隔离的方法。

通过添加金属屏蔽罩或屏蔽盖,可以有效地阻止外部电磁场对电子设备的干扰。

航空器中的各种电子设备,如雷达、通信系统和导航设备,通常都采用了屏蔽技术。

2. 地线设计:良好的地线设计是航空电子设备抗干扰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设置地线可以有效地降低电磁干扰的传导路径,并减少设备受到的干扰。

在航空器中,地线设计要求地线系统的接地电阻尽可能小,并采取合适的布局来减少互相干扰。

3. 滤波器:滤波器是用于减少电磁干扰的器件。

它们通过选择性地阻挡或通过特定频率范围的信号,帮助航空电子设备滤除不需要的干扰信号。

滤波器通常用于各种航空器中的电力线路中,以抑制干扰源的电磁辐射和抵御外部干扰源的入侵。

4. 系统设计:在航空电子设备的设计过程中,系统级的考虑是确保电磁兼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系统布局、信号传输线路的选取和合适的电源分配,都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此外,合理设计的接口和电磁隔离技术,也是重要的抗干扰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空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简单的电磁干扰解决方案

简单的电磁干扰解决方案

简单的电磁干扰解决方案一、简介电磁干扰(EMI)是电磁场的一种电磁物理现象,当某一电磁源(常被称为“污染源”)产生的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其它系统,导致这些系统的电磁噪声无线电干扰信号,从而影响到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其失去功能,或者降低系统的性能时就产生了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在今天的电子系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影响到电路的正确运行,给系统的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抑制电磁干扰(EMI)对保障电子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EMI解决方案1、电气隔离技术电气隔离技术是通过将电源线与信号线用特殊的隔离技术进行分离,使信号线之间的电源电压不再共享,从而阻止电磁干扰发射和接收,成功阻挡电磁干扰,大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而且,隔离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电磁波的出发和增加电磁场的整体稳定性。

2、屏蔽技术屏蔽技术是一种用于抑制电磁干扰的非常有效的技术,其原理是使用屏蔽物质,如金属片和金属层,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形成屏蔽壁,从而阻隔外界的电磁干扰。

屏蔽技术能有效地抑制外来的电磁波,提高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3、平衡电网技术由于电磁波的本质是电磁场,因此,我们可以从电磁场的角度考虑,通过平衡外界的电磁场,可以有效地阻挡外界的电磁干扰。

这里,电磁场均衡技术的概念是将室内外的电磁场保持平衡,避免由外界传入的电磁波对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造成损害。

4、电流过滤器技术电流过滤器是一种电磁屏蔽技术,它可以在电源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安装特殊的电流过滤器,从而组成一个电流过滤器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电流过滤器可以有效地过滤掉外界的电磁波,使系统本身不受影响,有效地抑制外界电磁干扰。

三、结论电磁干扰抑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影响到系统的安全运行,所以在设计系统时,应该考虑到如何减少电磁干扰的问题,而且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抑制电磁干扰,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功能。

本文介绍了几种电磁干扰抑制的方法,如电气隔离技术、屏蔽技术、平衡电网技术和电流过滤器技术,同时也可以用一些信号处理技术,比如信号平滑技术来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电磁兼容标准要求和设计基本原则

电磁兼容标准要求和设计基本原则
可见,干扰源和敏感源是相对而言的,必须站在系统的角度,全面地 看待问题。
1、电磁兼容概述
EMC学科形成历史
EMC技术是从研究干扰、认识干扰、对抗干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 开始了世界性有组织研究。 1881年第一篇“论无线电干扰”文章发表; 1887年伯林电气协会成立了干扰问题研究委员会; 1904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 1934年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成立。
1、电磁兼容概述 人们在长期对干扰问题的研究中,从理论上认识了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
明确了电磁干扰性质及其物理、数学模型,逐渐完善了干扰传输及耦合计 算方法,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抑制干扰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EMC技术的发展。战后EMC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广泛 应用。EMC作为电子学的一个分支,新的学科EMC形成了。 我国是七十年代中、后期,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时,大量的集成电路、半导 体器件、可控硅应用在自控制系统工程中,基层单位广大技术人员有所认 识干扰、抗干扰。 我国《安全与电磁兼容》1989年创刊。 我国军用电磁兼容标准GJB151A-97、GJB152A-97,于当年底开始实施。
EMC控制(抑制)技术:屏蔽、滤波、接地、隔离、平衡传输。 看起来这个事情很简单,但人们却要不停的去研究这个问题,说明了这
个问题的复杂性。
1、电磁兼容概述
举例,当研究交换机的干扰问题时,交换机是干扰源,耦合通道为空 气以及各种电缆,与交换机在同一个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就是敏感 源。反过来当研究交换机的敏感度(即抗干扰能力)时,交换机变成 了敏感源,与交换机在同一个环境的其他电子设备变成了潜在的干扰 源。
1、电磁兼容概述
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
1、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EMC和电磁干扰EMI解析

电磁兼容EMC和电磁干扰EMI解析

电磁兼容EMC和电磁干扰EMI解析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采用低功耗、高速度、高集成度的LSI 电路,而使得这些装置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威胁。

而与此同时,大功率家电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增多,以及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广泛应用等,又大大增加了电磁骚扰源。

这些变化迫使人们把电磁兼容作为重要的技术问题加以关注。

电磁兼容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同一电磁环境中的各种电子、电气设备都能正常工作,并且不干扰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这就是电磁兼容 (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缩写为EMC。

)在国家标准GB/T4365-1995 中对电磁兼容严格的定义是: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电磁兼容性包括两方面:电磁干扰(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电磁耐受( 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MS )。

EMI指的是电气产品本身通电后,因电磁感应效应所产生的电磁波对周围电子设备所造成的干扰影响;EMS则是指电气产品本身对外来电磁波的干扰防御能力。

其中EMI包括:CE (传导干扰),RE (辐射干扰),PT(干扰功率测试)等等。

EMS 包括:ESD静电放电),RS (辐射耐受),EFT/B(快速脉冲耐受),surge (雷击),CS (传导耐受)等等。

常见的骚扰源显然,EMC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所设计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能够实现电磁兼容。

换而言之,就是说设计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必须能够满足EMC标准规定的两方面的能力。

常见EMC测试项目电磁干扰(EMI)的原理EMI的产生原因各种形式的电磁干扰是影响电子设备兼容性的主要原因。

因此,了解电磁干扰的产生原因是抑制电磁干扰,提高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的重要前提。

电磁干扰的产生可以分为:1.内部干扰内部电子元件之间的相互干扰(1) 工作电源通过线路的分布电源和绝缘电阻产生漏电造成的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兼容中的隔离技术郭云松1,张晓光2,张英远2,郭祥玉2(1.大连现代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12)(2.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十三研究所,辽宁锦州121000)摘要:讨论了电磁兼容中的的隔离技术,包括磁电隔离、光电隔离、机电隔离、声电隔离和浮地技术,其目的在于安全运行和提高电力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能力。

关键词:隔离技术;电磁兼容;干扰Isolation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GUO Yun-song, ZHANG Xiao-guang, ZHANG Ying-yuan, GUO Xiang- yu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ol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that i ncludes the electromagnetic isolation, the photoelectric isolation,the electromechanic isolation,the sound and electrical isolation as well as floating grounding technology. The principal purpose is th e safety operation and raising the ability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for the power electronic equipments.Keywords:Isolation technologie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nterference中图分类号:TN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219-2713(2002)1·2-0013-051 引言电力电子设备包括两部分,即变换部分与控制部分。

前者属于功率流强电范畴,后者属于信息流弱电范畴。

一般情况下前者是主电磁干扰源,后者是被干扰对象。

为了使电力电子设备可靠地运行,除了解决变换部分与控制部分之间的电气隔离外,还要解决控制部分的抗电磁干扰的问题,特别是当变换部分处于高电压、强电流、高频变换情况下尤其重要。

抗干扰问题实质上是解决电力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问题。

隔离技术是电磁兼容性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下面将电磁兼容中的隔离技术分为磁电、光电、机电、声电和浮地等几种隔离方式加以叙述。

2 磁电隔离技术2.1 利用变压器实现磁电隔离的基本原理变压器主要由绕在共同铁心上的两个或多个绕组组成。

当在一个绕组上加上交变电压时,由于电磁感应而在其它绕组上感生交变电压。

因此变压器的几个绕组之间是通过交变磁场互相联系的,在电路上是互相隔离的。

其隔离的介电强度取决于几个绕组之间以及它们对地的绝缘强度。

2.2 理想变压器的特性理想变压器是假定变压器绕组的电阻为零;变压器的漏磁为零;铁心的损耗为零以及铁心的导磁率为无穷大。

2.2.1 电压关系E1=4.44fN1Φm (1)E1/E2=U1/U2=N1/N2=n (2)式中:E1——变压器原边的感应电势;E2——变压器副边的感应电势;U1——变压器原边的电压;U2——变压器副边的电压;N1——变压器原边绕组的匝数;N2——变压器副边绕组的匝数;f——变压器原边电压的频率;Φm——变压器铁心中磁通的峰值;n——变压器原副边绕组的匝数比。

2.2.2 电流关系I1/I2=N2/N1=1/n (3)式中:I1——变压器原边的电流;I2——变压器副边的电流。

2.2.3 功率关系P1=P2=U1I1=U2I2 (4)式中:P1——变压器原边的输入功率;P2——变压器副边的输出功率。

2.2.4 阻抗关系副边的阻抗为:Z2=U2/I2 (5)原边的阻抗为:Z1=U1/I1=n2U2/I2=n2Z2 (6)式中:Z1——变压器原边的阻抗;Z2——变压器副边的阻抗。

2.3 实际变压器2.3.1 铁心的导磁率由于实际变压器铁心的导磁率并非无穷大,所以变压器在空载时就存在激磁电流。

如果铁心材料的性能不好,则激磁电流占变压器原边输入电流的比例将增大,变压器副边输出电流将降低。

由于实际变压器铁心的导磁率并非常数,因此将导致输出波形的畸变。

特别是当铁心饱和时,铁心的导磁率极大地降低,引起激磁电流急速增加,可能导致变压器烧毁。

2.3.2 铁心存在损耗由于实际变压器铁心存在涡流损耗和磁滞损耗,这些损耗不仅导致变压器的效率降低,而且引起铁心发热、甚至可能导致绝缘损坏。

由于铁心的涡流损耗和磁滞损耗都与电压和频率有关,所以对不同的电压和频率,应当选择不同的铁心材料。

2.3.3 绕组存在电阻由于实际变压器的绕组存在电阻,故变压器工作时绕组必将产生热损耗。

特别当工作频率较高时,集肤效应将导致绕组电阻增加,使发热损耗增大。

由于实际变压器绕组的散热条件较差,所以应当注意变压器的散热和绕组导线电流密度的选取。

2.3.4 变压器存在漏磁变压器的漏磁易对变压器附近的元器件和导线形成干扰,为此,在选用变压器作隔离时,应当选择漏磁小的变压器,否则,应对变压器加强磁场屏蔽。

2.3.5 变压器原、副边间存在寄生电容由于电源变压器原、副边间存在寄生电容,进入电源变压器原边的高频干扰能通过寄生电容耦合到的副边。

而在电源变压器原、副边间增加静电屏蔽后,该屏蔽与绕组间形成新的分布电容,当将屏蔽接地后,可以将高频干扰通过这一新的分布电容引回地,而起到抗电磁干扰的作用。

2.3.6 几个绕组之间以及对地的绝缘强度绕组之间以及对地的绝缘强度取决于需要隔离的耐压水平。

该耐压水平包括工作电压、电压波动、可能的瞬态过电压以及为可靠工作而留有的余量。

2.3.7 工作频率工作频率不仅对变压器的铁心损耗产生影响,而且变压器的阻抗与频率密切相关。

比如:电感L的阻抗与频率成正比,而电容C的阻抗与频率成反比。

由于磁电隔离是通过变压器而实现的,当变压器绕组间寄生电容较大时,应当与屏蔽和接地技术相配合。

2.4 变压器的种类和应用2.4.1 普通变压器普通变压器在工频场合只作为一般电源变压器用,将某一等级的电压和电流转变成另一等级的电压和电流,由于没有采用任何特殊措施,对高频的电路隔离效果较差。

2.4.2 隔离变压器由于普通变压器绕组间的寄生电容较大(未加屏蔽层为nF级,加屏蔽为pF级),为了提高对高频干扰的隔离效果,可以在普通变压器绕组间增加一层屏蔽,并将该层屏蔽接地(接地线的长度应尽量短,否则因接地线的阻抗分压而使对干扰的衰减变差)而成为隔离变压器。

图1为典型单屏蔽层隔离变压器的对干扰的衰减。

图1 单屏蔽层隔离变压器的典型对干扰的衰减能力如果在上述基础上,再对变压器的每个绕组都分别增加一层屏蔽,并将各绕组的屏蔽分别接到各绕组的低电位上,其隔离效果会更好。

2.4.3 脉冲变压器在电力电子设备中,脉冲变压器多用于晶闸管触发电路、间歇振荡器和脉冲放大器的级间耦合。

脉冲变压器的主要参数为有效脉冲导磁率、起始导磁率、漏感、分布电容以及匝比等。

2.4.4 测量变压器一般测量用的变压器是指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

电压互感器或电流互感器将强电的电压或电流隔离并转换为弱电的电压或电流。

测量变压器的主要参数为绝缘电压、电压(或电流)的转换比及其精度等。

2.5 霍尔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是利用霍尔效应进行电磁测量的器件,由于磁场的介入而实现电的隔离。

霍尔传感器具有精度高、线性度好、动态性能好、频率响应宽和寿命长等优点。

3 光电隔离技术3.1 光电耦合器光电隔离采用光电耦合器来实现,即通过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的光发射和光敏半导体(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敏晶闸管等)的光接收,来实现信号的传递。

由于发光二极管和光敏半导体是互相绝缘的,从而实现了电路的隔离。

当给发光二极管加以正向电压时,由于空间电荷区势垒下降,P区空穴注入到N区,产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复合时放出大部分为光形式的能量。

给发光二极管加的正向电压越高,复合时放出的光通量越大。

当然,给发光二极管加的正向电压受其最大允许电流的限制。

当光敏半导体,比如光敏二极管,受到光照射时,在PN结附近产生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在PN结的内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光的照度越强,光电流就越大。

当光敏半导体没受到光照射时,只有很小的暗电流。

3.2 光电耦合器的特性光电耦合器的特性是用发光二极管的输入电流和光敏半导体的输出电流的函数关系来表示的,如图2所示。

图2 光电耦合器的特性曲线从光电耦合器的特性曲线可以看出,光电耦合器的线性度较差,可以利用反馈技术进行校正。

3.3 光电耦合器的应用由于光电耦合器的输入阻抗与一般干扰源的阻抗相比较小,因此分压在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的干扰电压较小,它所能提供的电流并不大,不易使半导体二极管发光;由于光电耦合器的外壳是密封的,它不受外部光的影响;光电耦合器的隔离电阻很大(约1012Ω)、隔离电容很小(约几个pF)所以能阻止电路性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

光电耦合器的隔离阻抗随着频率的提高而降低,抗干扰效果也将降低。

3.4 红外遥控红外遥控在本质上属于光电耦合,只不过其发光器件和光接收器件不封装在一起,因此红外遥控的隔离效果更好。

3.5 光缆光缆在本质上也属于光电耦合,其发光器件和光接收器件是通过光缆连接的,由于外界干扰很难进入光缆,因此光缆的隔离效果最好。

4 机电隔离技术4.1 有触点电磁继电器机电隔离一般采用有触点电磁继电器来实现,即电磁继电器的线圈接收信号,机械触点发送信号。

由于机械触点分断时,阻抗很大,电容很小,从而阻止了电路性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的传输。

但是继电器的线圈工作频率较低,不适用于工作频率较高的场合,另外还存在触点通断时的弹跳和火花干扰以及接触电阻等缺点。

4.2 应用有触点电磁继电器的注意事项4.2.1 机械触点的电磁干扰在机械触点分断信号电流的过程中,由于电路电感的存在将会在触点间感生过电压,这个过电压可能会导致触点间隙击穿而产生电弧;当触点间隙加大时,电弧熄灭,触点间电压又升高,电弧又重燃;如此重复,直到触点间距足够大电流中断时为止。

上述过程中,产生的电弧和峰值大、频率高的电压脉冲串将通过辐射和传导对其它电路和器件形成强烈的干扰。

4.2.2 机械触点的熄火花电路机械触点的熄火花电路由电阻R和电容C串联组成。

其原理是用电容转换触点分断时负载电感L上的能量,从而避免在触点上产生过电压和电弧造成的电磁干扰,最终由电阻吸收这部分能量。

电路参数计算如下:R>2(L/C)1/2 (7)C1=4L/R2(8)C2=(Im/300)2L(9)式中:R——电阻(Ω);L——负载电感(μH);Im——负载电感中的最大电流(A);C取C1、C2中大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