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软件在绿茶鲜汁浸提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浸提方式对绿茶沉淀胶体特性与理化组成的影响

浸提方式对绿茶沉淀胶体特性与理化组成的影响

浸提方式对绿茶沉淀胶体特性与理化组成的影响摘要:为探究浸提方式对绿茶沉淀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绿茶为材料,采用微波、超声波、水浴浸提,利用动态光散射和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分析茶汤与沉淀胶粒直径、表面电荷等胶体特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测定茶汤与沉淀儿茶素、生物碱等理化组成,利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各组分沉淀浓度与茶汤浓度、相对比例的线性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微波、超声波浸提显著抑制绿茶汤胶粒形成、提高沉淀胶粒稳定性;②与水浴浸提相比,微波浸提绿茶更易沉淀、沉淀量更大,超声波浸提促进酯型儿茶素沉淀、抑制非酯型儿茶素沉淀;③微波、超声波浸提绿茶沉淀形成与茶汤酯型/非酯型儿茶素比例正相关,水浴浸提绿茶沉淀形成与茶汤生物碱、水浸出物浓度相关。

结论:浸提方式不仅影响绿茶沉淀胶体特性与理化组成,并可能改变沉淀形成的量效机制。

关键词:绿茶;茶沉淀;微波浸提;超声波浸提;水浴浸提Impacts of Extraction Methods on Formation of Green Tea Cream: Physicochemical Profiles and Phytochemical NatureAbstract: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extraction methods on formation of green tea cream and its possible underlying mechan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hysicochemical profiles and phytochemical nature of tea cream in green tea extracted with water bath, microwave and ultrasonic were performed. Firstly, diameters and Zeta potentials of colloidal particles in original infusions and tea cream were analyzed via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laser Doppler velocimetry. Microwave and ultrasonic inhibited the formation of colloidal particles in tea infusion and significantly advanced the stability of creaming particles. In addition, catechins, methylxanthines, and proteins in original infusions and tea cream were determined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ultraviolet visible spectrometry. Though fe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uggested in original concentrations of tea components between boiling water bath and microwave, the latter infusion produced more tea cream and showed higher creaming affinities. Compared with water bath extraction, creaming affinities of gallated catechins of green tea extracted with ultrasonic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ile those of non-gallated catechins were markedly decreased. Finally, creaming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components of green teas extracted with microwave and ultrasonic were linearly correlated to the ratio of gallated catechins to non-gallated catechins in original infusions. However, original concentrations of methylxanthines and total solid played vital roles in tea cream formation from green tea extracted with water bath. In conclusion, remarkable distinctions were preliminarily confirmed in colloidal featur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ea cream, and their concentration-based formation mechanisms among green tea infusions extracted with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Keywords: green tea; tea cream; water bath extraction;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ultrasonic assisted extraction.茶沉淀是制约茶饮料产业发展的三大技术瓶颈之一,是热浸提茶汤冷却时自发形成浑浊与沉淀的现象,其物理化学过程表现为胶粒间相互絮凝或聚沉,化学本质是茶汤理化成分相互作用增强,广泛存在于红茶[1]、乌龙茶[2]和绿茶[3, 4]等茶类,但近年来以绿茶沉淀特性研究最受关注。

鲜绿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和纯化研究

鲜绿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和纯化研究

鲜绿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和纯化研究以江西南昌本地鲜绿茶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从茶叶中提取和纯化茶多酚的研究。

采用乙醇水溶液浸取法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液固比、乙醇水溶液质量分数、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较适宜的条件分别为6、70%、30min和70℃,在此条件下,茶多酚提取率为2.90%。

然后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判断各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精度,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与单因素试验结果相近,四个考察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影响的精度均为“因素无影响”,即对目标函数无显著影响。

最后通过响应面法和Design-Expert7.0软件系统对提取工艺进一步优化并建立二次多项回归方程,获得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6.6、乙醇水溶液质量分数74%、提取时间30min和提取温度71℃,在此条件下,茶多酚提取率达到2.98%。

建立的数学模型准确可靠,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好。

采用Al3++Zn2+复合金属离子(质量比1:2)沉淀法从浸提液中沉淀茶多酚。

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沉淀剂用量、浸提液pH值、沉淀放置时间和沉淀温度多茶多酚沉淀率的影响,确定了较适宜的条件分别为0.2g(每10g鲜茶叶)、6、0min和20℃,在此条件下,茶多酚沉淀率为98.20%。

然后选择沉淀剂用量、浸提液pH值和沉淀温度为自变量,以茶多酚沉淀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法和Design-Expert7.0软件系统对沉淀工艺进一步优化并建立二次多项回归方程,获得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沉淀剂用量0.22g、浸提液pH值5.8和沉淀温度22.4℃,在此条件下,茶多酚沉淀率高达98.98%。

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信度高,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十分接近,可用于预测不同工艺条件下的茶多酚沉淀率。

绿茶饮料的制备研究

绿茶饮料的制备研究

绿茶饮料的制备研究绿茶饮料由于其独特的滋味、香气及功能性,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软饮料之一,其含有的特殊功能性成分有儿茶素、咖啡碱、抗坏血酸等。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通过热水浸提和护色工艺,从而提高茶饮料的功能性成分含量和感官质量;分析不同的防沉淀技术,提高绿茶饮料的低温贮藏稳定性,同时保持茶多酚的含量;分析了不同杀菌方法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通过对热水浸提工艺的单因素研究,分析不同浸提参数对茶汤色泽、感官、茶多酚含量的影响;并通过SPSS软件分析正交实验结果,发现绿茶浸提最佳工艺为:茶叶粒度40目、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20 min、水茶比100:1、pH 6。

对茶汤指标和浸提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到浸提时间对茶汤浸提效果影响最小,而水茶比影响最大。

pH和水茶比是固形物浸提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和pH对于茶多酚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水茶比与固形物(-0.822)和茶多酚(-0.822)呈显著负相关,温度与茶多酚呈极显著正相关(0.980)。

研究不同护色剂Vc、NaHSO<sub>3</sub>和ZnCl<sub>2</sub>对茶汤浸提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影响和对茶黄素等茶色素的影响,并通过常温贮藏实验,确定NaHSO<sub>3</sub>和ZnCl<sub>2</sub>是最佳护色剂,添加量分别为0.03%和0.03%。

而Vc可能由于贮藏过程中形成了促氧化效果,使得贮藏后期茶饮料的色泽变化较大,所以不能用于绿茶饮料的护色。

通过SPME-GC-MS分析,高温杀菌增加了茶饮料中的酯类物质的含量,虽然茶饮料的香气指数有所提高,但茶饮料产品却产生了焖熟味,而超高温瞬时杀菌对于茶饮料的风味影响较小,适合于茶饮料产品的生产。

分别比较超滤和吸附法(壳聚糖和硅胶)对绿茶茶汤的澄清效果。

超滤由于其浓度极化和浓缩效应,致使膜效率较低,过滤速度较慢,并且膜通量下降速度较快。

spss整理(大题目)

spss整理(大题目)

spss整理(大题目)Spass整理第三章统计假设检验二、两样本平均数统计假设检验例3-11.随机抽取 2 个品种的苹果果实的果肉硬度(磅/cm 2),试比较2 品种苹果的果肉硬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SPSS 操作:菜单Analyze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在独立样本T检验(成组T检验)比较中,结果会分2种情况输出,对应着结果表的数据是2行,第一行是假设方差相等的数据,第二行是假设方差不相等的数据。

最终的结果是看第一行还是第二行,需要看Levene's Test 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

如果Levene's Test 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 结果是方差相齐的,则看第一行数据,否则看第二行数据。

分析过程:首先,Levene's Test 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 H0:2组数据方差相等(相齐),检验结果显著值(Sig.)为0.947 > 0.05,接受H0,2组数据方差相等,看第一行数据. 其次,T检验的显著值(Sig.)是0.458 > 0.05,说明接受T检验的H0:2组数据对应总体的均值无显著差异,即2个品种的苹果果实的果肉硬度无显著差异。

例3-12. 选用10个品种的草莓进行电渗处理和传统方法对草莓果实中钙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请问电渗处理和传统处理方法对草莓果实中钙离子含量是否有显著的差异?SPSS 操作:因为该试验是对10 个品种的每个品种进行2种方法测试,因此需要使用成对样本均值的T 检验,而不能用成组样本的T检验在成对样本T 检验结果表中,需要看T检验的显著值。

分析过程:成对样本T 检验(Paired-Samples T T est)结果,显著值(Sig.)为0 < 0.05 ( 0.01 ),否定H0:2种处理方法对应的总体均值相等,说明传统方法和电渗处理2种方法测试的草莓果实中钙离子含量之间有显著(极显著)差异,根据分析结果,对照—电渗处理的均值小于0,说明电渗处理法测试的草莓果实中钙离子含量显著提高。

绿茶饮料浸提新方法及陶瓷膜过滤研究

绿茶饮料浸提新方法及陶瓷膜过滤研究

绿茶饮料浸提新方法及陶瓷膜过滤研究本论文将微波、超声波应用于茶饮料浸提过程中,研究其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浸出的影响。

结果显示,微波、超声波对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很好的浸出效果,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浸出率分别达到或超过常规浸提法。

微波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对茶叶中蛋白质、果胶等大分子物质的浸出有抑制作用,检出的蛋白质、果胶含量都低于常规浸提法。

微波浸提法所得茶汤汤色较好。

采用HPLC分析了不同浸提方式的茶汤中主要儿茶素含量。

结果表明,超声波浸提法所得的茶汤中主要儿茶素含量高于其它浸提方式,尤其EGCG的含量较高。

在微波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的茶汤中还检测到了D,L-C。

研究还发现高温提取可能导致EGCG异构化为GCG。

研究了不同浸提方法提取的茶汤在4℃低温下的抗沉淀效果。

结果显示,在低温抗沉淀效果上,超声波浸提法显示出优越性,茶汤保存三个月未出现沉淀。

微波浸提的茶汤只能保存一个月,略好于常规浸提法。

采用GC法对不同浸提方法提取的茶汤的香气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微波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有助于香气的浸出,在香气精油总量及种类上都多于常规浸提法。

微波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提取的茶汤的FI值(香气指数)比常规浸提法也有明显提高。

采用β-葡萄糖苷酶酶解释香法对三种不同浸提方法的茶汤中的键合态香气前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微波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对茶叶中键合态香气前体的浸出有促进作用。

对绿茶提取液进行了陶瓷膜过滤研究。

结果显示,初期膜通量下降很快,后期趋于稳定。

使用0.2μm的陶瓷膜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的截留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茶汤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截留率较小,对蛋白质的截留效果最明显。

高香绿茶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高香绿茶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12 2 香精 油 的制 备 ..
采用 同时蒸 馏 萃取 法 (i— s m
u a eu iia o n x at n S E) l no sdsl t n a d et c o , D 。将 茶 样 t tl i ri
( 粉碎 ) 0 0g放 于 10 L圆底烧 瓶 中 , 入 4 0 3 . 00m 加 0 m L水 , 同时加 人 5 lL v V) O / ( / 癸酸 乙酯 及 玻璃 珠 ,
高香 绿茶 香 气成 分 的 G — C MS分 析
陈 昌辉 , 齐桂 年 , 烈 平 黄
( 四川农 业大学 园艺学院 , 四川 雅安 651) 2 0 4

要: 以无水 乙醚作萃取溶剂 。 采用 S E法并结合 G — D C MS技术分析 了高香绿茶香气的组成成分。结果表 明, 在高香 绿茶精油 的
1 材料 与方 法
11 材料 .
高 香绿茶 由四川农 业大 学园艺 学 院茶 学实验 室
于 20 0 9年 9月 选 用雅 安 地 区种 植 面 积 较大 的福 鼎 大 白茶 秋茶一 芽 四五 叶原料 自制 而成 。
1 2 方 法 .
12 1 高香绿 茶 的制 法 . .
鲜 叶采 摘 后 摊 放 至减 重
g m— s pc u ehd .Ff ・xvltecntu ns e e t e con r 9 3 r masset m m tos iys o i ostet w r i nid t acu to .6% i tt rmaccmpnns T em jr a r t i al i e d f o i f 9 n o l o  ̄ o oet. h ao aa
cntu ns e ht , E - 7,1tme y一, ,0D d cte --l —nl ,H— d l C S n oe rsetey Sm ntu oste tw r Pyo ( )3, 1一i t l16 1 ・oear n3o,Ll ae 1 I oe( A )Idl, pci l.o ec st— i e l r h i i o n e r o i

浸提与浓缩工艺对绿茶汁品质影响的研究

浸提与浓缩工艺对绿茶汁品质影响的研究

浸提与浓缩工艺对绿茶汁品质影响的研究绿茶(Green tea),又称不发酵茶,是对未经发酵的茶树新叶进行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冲泡后汤色绿为主,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以绿茶为原料,经浸提、去渣、浓缩等工艺加工形成的浓缩液为绿茶浓缩汁,绿茶浓缩汁因其饮用方便、勾兑快捷,便于运输、贮藏等优点现已成为绿茶重要的加工产品。

绿茶浓缩汁在加工过程中,其主要成分、色泽、香气及抗氧化活性等品质会受到浸提、浓缩工艺的影响。

本课题采用水浸提方式,研究超声波辅助浸提工艺,研究不同浓缩工艺(真空浓缩、反渗透膜浓缩、冷冻浓缩)对绿茶浓缩汁主要成分、感官色泽、流变特性、香气变化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由此确定绿茶浓缩汁最佳加工工艺参数,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常规水浸提与超声波辅助浸提对绿茶汁主要成分茶多酚和咖啡碱的浸出效果,采用三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以茶多酚浸出率/咖啡碱浸出率的比值为指标,优化超声波辅助浸提工艺参数。

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浸提明显优于常规水浸提方式,在超声波功率300W 下,超声波辅助浸提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5min,料液比1:19(m:v),该条件下,茶多酚浸出率/咖啡碱浸出率比值为8.23,茶多酚和咖啡碱的浸出率分别为21.74%和2.64%。

2.研究绿茶汁在浓缩过程中,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不同剪切速率对其粘度的影响及流变特性,并建立浓缩过程中各因素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绿茶浓缩汁随温度升高,绿茶浓缩汁粘度相应下降;随浓度升高,绿茶浓缩汁粘度相应增加;随剪切速率增大,绿茶浓缩汁粘度逐渐减小,呈现剪切稀化现象。

绿茶浓缩汁为假塑性非牛顿流体,反映温度和浓度对浓缩汁粘度综合影响的数学模型为η=-1.7215·exp(11.7367/RT-0.0473·C+0.0014·C2),该数学模型适用范围为:温度30-60℃,浓度40-65°Brix。

SPSS软件在绿茶鲜汁浸提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SPSS软件在绿茶鲜汁浸提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MACHINER Y FOR CEREALS OIL AND FOOD PROCESSIN G・食品科技・SPSS软件在绿茶鲜汁浸提工艺研究中的应用张凌云 孙其富 孙庆磊 梁月荣(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 【摘 要】利用SPSS软件对绿茶鲜汁浸提工艺进行正交设计和数据分析。

结果表明,提取率随浸提温度升高呈增加趋势,但汤色泽逐渐变黄。

为提高茶叶利用率和保持原有风味,绿茶鲜汁提取最适工艺条件为:温度50℃,时间10min,茶水比1∶60。

 【关键词】SPSS软件;应用;绿茶鲜汁;浸提工艺中图分类号:TS27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07(2003)03-0058-03 目前绿茶饮料生产主要是以干茶为原料,由于绿茶加工过程中要经过杀青、干燥等高温过程,不但能耗大,也会影响绿茶饮料的品质,若直接采用鲜叶为原料开发茶饮料,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利于保持饮料原有品质。

利用绿茶鲜叶榨取茶汁已有研究,但对于浸提对茶汁品质的影响鲜见报道。

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进行正交设计和统计分析功能,以提取率、茶汤汤色、明度及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为品质评价指标,探讨绿茶鲜叶浸提的最适工艺条件,为绿茶鲜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SPSS简介SPSS全称为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即“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

它是由美国SPSS 公司开发的统计软件,它不仅具有一般性基础统计功能,还涵盖了高级统计功能。

现已广泛应用于商业、科研、教育等领域。

SPSS1010以上版本具有方便的数据编辑窗口、结果输出窗口和高级语句编辑窗口。

SPSS 是由多个模块构成,其中联合分析模块(SPSS Conjoint)具有正交设计功能。

本文介绍如何利用SPSS来完成正交设计过程,根据设计出的组合进行绿茶鲜汁浸提实验,将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输入SPSS系统进行分析,对输出的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绿茶鲜汁浸提的最适条件。

超声波浸提联合β-环糊精包埋提高绿茶饮料品质的研究

超声波浸提联合β-环糊精包埋提高绿茶饮料品质的研究

超声波浸提联合β-环糊精包埋提高绿茶饮料品质的研究瓶装或罐装的绿茶饮料因其天然健康、方便快捷、对人体有益等优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绿茶饮料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色泽和品质是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在茶饮料热处理(浸提和杀菌)加工过程中,茶汤易发生褐变,香气成分易流失,同时功能因子儿茶素亦大量损失,因而绿茶饮料品质下降。

本文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以及β-环糊精(β-CD)包埋的方法提高绿茶饮料浸提率,增加绿茶饮料有效功能成分的含量,改善其风味品质及储藏稳定性。

首先对绿茶饮料的超声浸提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

以色泽、有效功能成分(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和固形物含量为指标,对浸提功率、温度、时间、茶水比进行优化,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90 W、浸提温度为50℃、浸提时间20 min、茶水比1:100。

在茶水比1:100,浸提时间20min条件下,进一步比较了低温浸提(50℃)、超声波浸提(50℃)以及高温浸提(90℃)三种方式对茶汤色泽,浸提效率及挥发性的成分的影响。

研究发现超声波浸提效率与高温浸提方法相似,且明显两者均优于低温浸提。

同时,超声波浸提有助于香气成分的保留,而高温浸提导致挥发性香气成分流失严重。

通过热重分析表明β-CD显著延迟了茶多酚的高温分解,对茶多酚有一定保护作用。

在超声条件下,通过HPLC检测证明超声对儿茶素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其中EGCG含量下降了28.6%,而添加β-CD的茶多酚溶液经超声后,茶多酚含量为未超声组的93.5%,β-CD对儿茶素的包埋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然后以茶多酚、蛋白质含量及感官评定为主要指标,考察β-CD对绿茶浸提及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通过HPLC测定儿茶素( EGC、EC、EGCG、ECG )及咖啡碱的含量,确定了β-CD的最适添加量为0.2%。

通过SPME-GC/MS对茶汤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发现添加0.2%β-CD能有效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挥发,掩盖不良气味。

sers结合快速前处理检测绿茶中毒死蜱农药残留

sers结合快速前处理检测绿茶中毒死蜱农药残留
第40卷,第2期 2 0 2 0年2月
光谱学与光谱分祈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Vol. 40,No. 2,pp55O-555 February, 2020
SERS结合快速前处理检测绿茶中毒死脾农药残留
朱晓宇1,艾施荣笃熊爱华笃杜娟1,黄俊仕寫刘鹏為胡潇3,吴瑞梅彳
分别取500 金胶、40 待测溶液、100 mL 1%氯化 钠溶液加入到石英进样瓶中,均匀混合,采集拉曼信号。采 集参数为:激发波长785 nm.激光功率400 mW、积分时间 10 s、积分次数2次、分辨率4 cm-1 o每个样本采集3次,得 到平均光谱。
1. 江西农业大学食晶科学与工程学皖,江西南昌330045 2. 江西农业大学工学皖,江西南昌330045 3. 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茶叶是中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而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存在农药不合理使用及滥用等行为,导致 茶叶中存在严重农药残留问题。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主要采用经典化学实验室方法,存在前处理复杂、耗时 长、成本高等缺陷,急需研究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以监管茶叶市场的质量安全。本论文采用纳 米竹炭(NBC)为净化剂快速去除绿茶的色素等基质影响,使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方法分析绿茶中毒 死脾农药残留,建立绿茶中毒死脾农药残留的SERS快速检测方法。采用不同NBC用量(0, 15, 20, 25和 30 mg)去除茶叶基质,比较不同NBC用量去除基质的净化效果和SERS谱图,得出最优NBC用量,并对前 处理方法进行回收率实验,验证前处理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使用20 mg NBC能较好地净化绿茶中的 色素等基质影响,前处理方法回收率实验表明,该净化剂用于绿茶中毒死脾农药残留基质净化是可行的。采 用密度泛函理论模拟毒死脾分子理论拉曼光谱,对比毒死脾分子理论拉曼光谱和实验拉曼光谱,对其官能 团进行谱峰归属,得到定性定量分析绿茶中毒死蝉农药残留的5个特征峰:526, 560, 674, 760和1 096 cm-蔦在0. 28-11. 11 mg・kgT浓度范围内,以1 096 cmT的峰强度建立绿茶中毒死脾农药残留线性分析 方程y=0.017 5h+0. 909 2,决定系数为左=0.986 3,表明毒死脾农药浓度与其特征峰强度之间具有良好 的线性关系,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96. 71%〜105. 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 36%〜3. 65%。该方 法检测绿茶中毒死睥农药的最低检出浓度约为0. 56 mg • kg"1 ,单个样本检测时间在15 min内完成。研究 表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净化剂前处理方法能快速检测绿茶中的农药残留。

绿茶中绿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分析

绿茶中绿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分析
吸光度 0.3740 0.3993 0.3975 0.3983
在 食 盐、 甘 蔗、 葡 萄 糖 等 下, 溶 液吸光度变化不大,具有极强的稳定 性,因此茶绿色素可用于食品加工行 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4 结语
根 据 相 关 试 验, 茶 绿 色 素 可 用 于
食品加工等,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极强 的稳定性,应该根据试验结果,对提 取工艺、应用领域等进行进一步拓展,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 茶绿色素稳定性研究
根据 1.3 试验结果,分别得到表 1、 2、3。
由表 1 可知,以上金属离子对茶 绿 色 素 都 有 影 响, 根 据 试 验 结 果, Na+、AL3+、Cu2+ 和 Mg2+ 离 子 对 吸 光 度的影响较小,而 Fe3+ 离子不仅有增 色反应,还使得吸光度大大提高,因此, 在生活中,要避免茶绿色素与含铁物 质的接触与反应。
参考文献 [1] 袁悦 , 董双双 , 李孟阁 . 绿茶中
绿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J]. 饮料工 业 ,2016,19(2):13-16.
[2] 管磬馨 , 董伟峰 , 李慧娟 , 等 . 绿 茶色素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J]. 食品工 业 ,2017(2):100-102.
128 食品安全导刊 2019年1月
食 品 添 加 物 分 析 时, 配 制 食 盐、 蔗糖、葡萄糖溶液添加于提取液,最 大波长处测吸光度,以未加食品添加 物提取液作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料液比对茶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料液比分别为 10 ∶ 1、15 ∶ 1、 20 ∶ 1、25 ∶ 1、30 ∶ 1mL/g 进 行 提取液制备,将过滤离心后的溶液用 体积分数 80% 的乙醇定容为 30mL。 结果显示,吸光度随着液料比的增大 而增大,料液比越大,超声可获取更 多的提取液,当料液比在 20 ∶ 1(mL/ g)时的提取效果最好,之后吸光度增

IBM+SPSS+Statistics+19.0在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中的应用

IBM+SPSS+Statistics+19.0在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12-10-25; 修回日期:2013-03-14作者简介:胡志洁(1963—), 女,天津人,高级工程师,从事计算机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联系人:胡志洁,Email: zhijiehu@第30卷 第4期 2013年4月28日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Computers and Applied Chemistry V ol.30, No.4 April 28, 2013IBM SPSS Statistics 19.0在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中的应用胡志洁*(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天津,300020)摘要:目的:以优化黔产宽叶缬草根挥发油提取工艺为例,详细介绍如何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设计挥发油提取工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方法:根据实验因素水平,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生成正交实验设计表,通过调整得到标准的正交实验设计表;将正交实验的结果输入到调整后的正交实验设计表中,分析并可得到正交实验方差表和单因素统计量表,从而得到实验的最优化提取工艺条件。

结果:通过使用和比较发现,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使用简便快捷,计算精确且结论可靠,并能避免大量人工计算,缩短了完成化学实验研究的时间,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

结论: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值得在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IBM SPSS Statistics 19.0;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正交实验设计中图分类号:TQ015.9;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60(2013)04-418-420 DOI: 10.11719/com.app.chem201304191 引言正交设计实验法是一种研究多因素实验问题的重要数学方法,即使用正交表来安排实验,并利用正交表的特点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分析,从而找出较优实验方案的一种方法。

SPSS软件在食品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SPSS软件在食品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SPSS软件在食品工艺研究中的应用张新庄1,高新1,邓宁2(1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9;2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陕西西安,710054)摘要: SPSS for windows是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它能对工艺研究中的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全面、准确的统计分析,帮助试验得出最佳优化条件。

本文通过SPSS软件针对有关食品工艺研究文献中的正交试验数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得到与文献中几乎完全一致的最佳工艺条件。

关键词:SPSS;正交设计;数据处理中图分类号:TQ0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Application of SPSS software in food technology researchZhangXinzhuang1,GaoXin1,DengNing2(1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Shaanxi,China;2China New Era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mpany,Xi’an 710054,Shaanxi,China)Abstract: SPSS for windows is a powerful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it can provides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Orthogonal design in the technique research, and help arrive at the best conditions to optimize. In this paper, SPSS software for food-related studies Process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ata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is,and has almost exactly the same optimum conditions as them in the literature.Key words: SPSS ; orthogonal design ; data processing引言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对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运算已成为人们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

中心组合设计优化绿茶色素提取研究

中心组合设计优化绿茶色素提取研究

2008中心组合设计优化绿茶色素提取研究陈文伟,蒋家新,贾振宝,孙志芳,胡志卓(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18)摘要:目的:以杭州低档绿茶碎末为原料,提取绿茶色素。

方法:研究微粉碎和酶对绿茶色素的浸提效果,并用中心组合设计浸提工艺。

结果:绿茶经粉碎过80目筛后采用双酶法提取,先加入果胶酶再加入纤维素酶的绿茶色素的浸提率最佳,最优浸提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2%,反应时间49min,醇茶比12∶1,反应温度79℃,绿茶色素浸提率为48.69%,以叶绿素计为1.941mg/g。

结论: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求得绿茶色素浸提率的数学模型是可行的,并且以杭州低档绿茶碎末提取绿茶色素可以提高茶叶附加值。

关键词:绿茶色素;酶;中心组合中图分类号:TS20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9989(2008)07-0186-04OptimizationofextractimgpigmentfromgreenteabycentralcompositedesignprocessCHENWen-wei,JIANGJia-xin,JIAZhen-bao,SUNZhi-fang,HUZhi-zuo(CollegeofLifeScience,ChianJil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8)Abstract:Theobjectivewastoextractgreenteapigmentfromlowbaddishfanningsofhangzhougreentea.Method:Effectofextractionteapigmentbymicro-millingandenzymewasstudied,andcentralcompositede-signprocesswasusedinextractionprocess.Results:theoptimalextractionratewasgainedfromtheprocessthatpecticenzymewasaddedin80meshgreentea,followedbycelluloseenzyme.theoptimumconditionwasasfollows:82%ethanol,minutesat79℃12∶1ofethanoltoteamolarrate,theextactionrateofgreenteapig-mentwas48.69%.Conclusion:Extrationgreenteapigmentfromlowbadninshfanningsofhangzhougreenteacanincreaseadditivevaluesontea.Keywords:greenteapigment;enzyme;centralcompositedesign茶色素是从茶叶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天然色素,包括茶绿色素、茶黄素和茶红素。

绿茶冲泡浸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绿茶冲泡浸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绿茶冲泡浸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摘要以绿茶为研究对象,用保温杯冲泡,探讨冲泡浸提时间A、冲泡水温度B和溶媒浓度C等3个参数对水液中氨基酸浓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的影响,构建数学模型。

并比较热风干燥绿茶及充氮降氧干燥绿茶的多级冲泡效果。

分析表明:冲泡浸提时间是影响绿茶水液中氨基酸浓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主要因素;冲泡浸提10min时,氨基酸较多地浸出,且有相当部分的可溶性固形物浸出;增大溶媒浓度可提高冲泡浸提过程的推动力,加快水溶性成分浸出速度,但水液中的营养成分浓度或含量比例下降。

多级冲泡浸提试验表明,充氮降氧干燥绿茶明显优于热风干燥绿茶。

关键词绿茶;冲泡浸提;影响因素;数学模型近年来随着饮料业的发展,以茶为原料的液态茶饮料相继问世,并逐渐成为主流饮料,因为茶饮料无盐、无糖、无脂肪,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活性物质,且还具有快速、方便、冷饮热饮皆宜等优点,符合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

中国茶叶原料丰富,开发茶饮料的潜力很大。

目前国内外已报道了有关绿茶饮料的浸提方法与化学成分浸出量的关系,但多限于浸提过程中各浸出成分的种类、数量,或局限于特别的品种级别。

本研究以热风干燥绿茶及充氮降氧干燥绿茶为原料,探讨绿茶中的几种主要品质在浸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在多级冲泡浸提过程中,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AA浓度及茶多酚含量等主要内含成分方面说明降氧干燥绿茶明显优于热风干燥绿茶,以期为绿茶饮料的加工及绿茶干制新技术气调提供试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仪器供试材料为福建农林大学茶厂提供的福鼎大白茶,仪器有QTM(小型气调干燥机)试验设备(自制)、101型电热鼓风机干燥机(上海产),UV751GD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产)等。

1.2干制工艺要点1.2.1采叶。

按1芽1叶或1芽2叶的标准采摘。

鲜叶平摊在阴凉、清洁、气温低于25℃的室内,平摊厚度不超过10cm。

1.2.2杀青。

杀青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温钝化酶的活性,以保持茶的绿色和风味。

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考试习题集(附答案淮师)

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考试习题集(附答案淮师)
?窝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饲料Ⅰ
10.0
11.2
12.1
10.5
11.1
9.8
10.8
12.5
12.0
9.9
饲料Ⅱ
9.5
10.5
11.8
9.5
12.0
8.8
9.7
11.2
11.0
9.0
第四章方差分析
1.某葡萄酒企业有化验员3人,担任葡萄酒酒精度检验。每人从B1到B1010个贮酒罐抽样1次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试分析3名化验员的化验技术有无差异,以及每罐葡萄酒的酒精度有无差异。两因素单独观察无重复无交互
电渗处理草莓果实钙离子含量
品种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电渗处理/mg
22.23
23.42
23.25
21.28
24.45
22.42
24.37
21.75
19.82
22.56
对照/mg
18.04
20.32
19.64
16.38
21.37
20.43
18.45
20.04
17.38
18.42
9.某猪场从10窝大白猪的仔猪中,每窝抽出性别相同、体重接近的仔猪2头,将每窝两头仔猪随机地分配到两个饲料组,进行饲料对比试验,试验时间30天,增重结果见下表。试检验两种饲料喂饲的仔猪平均增重差异是否显着?双个样本成对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绿茶鲜汁浸提条件研究

绿茶鲜汁浸提条件研究

绿茶鲜汁浸提条件研究
张凌云;梁月荣;孙其富;孙庆磊;陆建良
【期刊名称】《茶叶科学》
【年(卷),期】2003(023)001
【摘要】采用正交设计实验研究了绿茶鲜汁浸提条件对茶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浸提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茶汤固形物浸提率增加,茶汤色泽中绿度 (a) 减小,黄度 (b) 增大,茶汤明度 (L) 减小,主要生化成分增加.当茶水比达到1∶60时提取率和茶汤的冷后浑量增加不明显.最适宜的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50℃,时间10 min,茶水比为1∶60.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张凌云;梁月荣;孙其富;孙庆磊;陆建良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75.2
【相关文献】
1.不同浸提条件对绿茶多糖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影响 [J], 孙世利;庞式;凌彩金;张婷;曾琼;赵超艺;潘顺顺;苗爱清
2.绿茶茶汤的浸提条件及橙汁绿茶饮料的加工工艺 [J], 王会;樊琛;曾庆华;孟宪磊;
李燕
3.浸提条件对日照绿茶感官品质及水浸出物的影响 [J], 王会;孟宪磊;刘桂芹;孙小凡
4.采用HS-SPME/GC-MS/GC-Olfactometry/RI对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香气的比较分析 [J], 窦宏亮;李春美;顾海峰;郝菊芳
5.罐装绿茶水浸提条件的研究 [J], 陈玉琼;倪德江;张家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SPSS空列正交设计的茶黄素动态提制工艺快速优化

基于SPSS空列正交设计的茶黄素动态提制工艺快速优化

基于SPSS空列正交设计的茶黄素动态提制工艺快速优化孔俊豪;杨秀芳;涂云飞;孙庆磊;陈小强
【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加工》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以茶多酚为原料,采用动态-双相萃取法制备茶黄素。

运用SPSS软件,以反应时间、多酚氧化酶浓度、水酯两相比为过程调控因素进行有空白列正交试验设计,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酶浓度1600U/g,水酯两相比1:0.5,反应时长60min,该反应条件下茶黄素的合成均量为846mg,粗品茶黄素组分含量为47%。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孔俊豪;杨秀芳;涂云飞;孙庆磊;陈小强
【作者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72.52
【相关文献】
1.正交设计和动态过程优化两面针半仿生提取工艺 [J], 陆世惠
2.无空列正交试验的设计及SPSS软件的数据处理 [J], 夏传涛;袁秉祥
3.正交设计法优化壮药蛇尾草中毛蕊花糖苷提取工艺及其含量动态积累分析 [J], 马雯芳;王美琪;蔡毅;韦明妹;陈辉;
4.正交设计法优化真空低温蒸煮鸡胸肉的加工工艺 [J], 王引兰;王强
5.正交设计法优化真空低温红烧猪蹄的加工工艺 [J], 丛钰琪;张汤磊;周亮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MACHINER Y FOR CEREALS OIL AND FOOD PROCESSIN G・食品科技・SPSS软件在绿茶鲜汁浸提工艺研究中的应用张凌云 孙其富 孙庆磊 梁月荣(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 【摘 要】利用SPSS软件对绿茶鲜汁浸提工艺进行正交设计和数据分析。

结果表明,提取率随浸提温度升高呈增加趋势,但汤色泽逐渐变黄。

为提高茶叶利用率和保持原有风味,绿茶鲜汁提取最适工艺条件为:温度50℃,时间10min,茶水比1∶60。

 【关键词】SPSS软件;应用;绿茶鲜汁;浸提工艺中图分类号:TS27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07(2003)03-0058-03 目前绿茶饮料生产主要是以干茶为原料,由于绿茶加工过程中要经过杀青、干燥等高温过程,不但能耗大,也会影响绿茶饮料的品质,若直接采用鲜叶为原料开发茶饮料,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利于保持饮料原有品质。

利用绿茶鲜叶榨取茶汁已有研究,但对于浸提对茶汁品质的影响鲜见报道。

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进行正交设计和统计分析功能,以提取率、茶汤汤色、明度及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为品质评价指标,探讨绿茶鲜叶浸提的最适工艺条件,为绿茶鲜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SPSS简介SPSS全称为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即“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

它是由美国SPSS 公司开发的统计软件,它不仅具有一般性基础统计功能,还涵盖了高级统计功能。

现已广泛应用于商业、科研、教育等领域。

SPSS1010以上版本具有方便的数据编辑窗口、结果输出窗口和高级语句编辑窗口。

SPSS 是由多个模块构成,其中联合分析模块(SPSS Conjoint)具有正交设计功能。

本文介绍如何利用SPSS来完成正交设计过程,根据设计出的组合进行绿茶鲜汁浸提实验,将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输入SPSS系统进行分析,对输出的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绿茶鲜汁浸提的最适条件。

2 浸提条件及正交设计211 浸提条件各因素、水平根据已有研究基础,各浸提因子、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各浸提因子、水平编码表水平A温度(℃)B时间(min)C茶水比(g∶mL)12051∶20235101∶40350151∶60465201∶80580301∶100212 正交设计过程单击Data→Orthogonal Design→generate,弹出正交设计窗口。

在Fac2tor name框:输入“温度”;单击ADD;选中“温度”,单击Define value;在G enerate design框中Value列的头5行分别输入1、2、3、4、5,即温度的5个水平,单击continue完成温度因子设置。

如上设置时间、茶水比,单击O K,即可产生设计好的25个组合。

将组合进行整理见表2。

3 绿茶鲜汁浸提工艺过程311 材料鲜叶采自本校实验茶园,水古茶一芽3叶新梢。

鲜叶摊放2h,蒸汽杀青,再摊晾2h,用绞肉机绞碎,置于冰柜中冷藏待用。

312 浸提方法称取冷藏样品24g,按SPSS设计的组合方案浸提,提取过程中每2min搅拌一次。

浸提完成后,先用脱脂棉过滤,再抽滤;定容后测定各项指标。

313 理化品质测定方法①茶汤色差及明度测定采用色差计法。

茶汤固形物含量测定采用国际标准法;提取率换算:固形物提取率(%)=茶汤体积(mL)×固形物浓度(g/100mL)×100%/干茶重(g)。

②茶汤中生化成分测定。

茶多酚含量:酒石酸铁比色法,氨基酸总量:58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3年第3期 ・食品科技・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MACHINER Y FOR CEREALS OIL AND FOOD PROCESSIN G 表2 浸提工艺对茶汤品质的影响实验号A B C 浸出率(%)明度(L)绿度(a)黄度(b)茶多酚(g/kg)氨基酸(g/kg)咖啡碱(g/kg)111115.6360.49-11.0328.9732.6711.05 6.66 212425.0085.20-9.8613.2460.7116.1414.45 313221.5073.77-10.4422.1851.4517.0113.27 414527.9086.52-9.5111.3574.9219.5518.76 515325.6880.67-9.9916.8861.1616.5414.28 621424.7677.30-9.2716.7760.9717.2415.10 722222.9474.63-10.1821.1953.2515.8714.43 823527.6583.86-9.0313.0071.0717.4515.59 924325.6882.05-9.6215.9763.2814.7013.22 1025118.7661.51-10.1229.9742.0611.379.82 1131224.8271.02-9.5123.2767.9116.5514.28 1232530.9081.56-8.5913.8187.1419.3816.41 1333328.4772.67-8.7519.8478.9116.3716.64 1434120.7959.52-9.6830.5951.0613.5811.74 1535428.2480.77-8.7714.8983.0916.7816.69 1641532.0077.73-8.5615.3698.0818.4218.98 1742329.6474.11-9.2319.7889.1417.2913.32 1843121.5660.84-9.6129.9761.6111.8712.64 1944431.3276.66-8.5717.7696.2117.9217.48 2045228.9466.86-9.0025.4583.9916.8115.45 2151330.0669.54-8.6621.5093.9617.8417.28 2252124.2946.25-9.6233.6469.5915.2814.55 2353433.3272.68-8.7120.13103.9318.8320.03 2454228.5864.68-8.9827.0390.2918.2417.25 2555533.7580.00-8.4316.25103.2219.3320.29注:冷后浑、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因均为每千克干茶提取的量,下同。

茚三酮比色法,咖啡碱:HPLC法。

4 结果及分析411 分析过程操作步骤①选择变量。

单击Analyze→G eneral Lineal model→Multivariate,在因变量框:选入提取率、L、a、b、茶多酚和咖啡因;自变量框:选入温度、时间和茶水比。

②选择分析模型。

单击Model,进入分析模型选择面板,选Custom,并单击Build term(s),选Mains ef2 fects;将温度、时间、茶水比因子分别移入Model框;在Sum of square,系统默认为TypeⅢ,其他按系统默认;单击Continue即可完成。

③多重比较选项。

单击Post Hoc Multiple,可选择组间两两比较的方法,将自变量因子,选入右边的方框。

在Equal Variances Assumed下方为常用的检验方法,其中最常用的为LSD和S-N-K法。

单击Continue键可完成选择。

④描述性统计及显著水平的选择。

单击Options→将有关因子选入Display Means for方框中;在该面板Display复选框下可选择要显示的内容,比如描述性统计、参数估计等。

该面板的最下方为显著水平定义框,系统默认为0105。

单击Continue即可完成设置。

最后单击O K系统将自动完成分析。

412 浸提工艺对茶汤浸出率的影响从检验结果看,浸提工艺对茶汤浸出率的影响有以下3个因素: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浸提率呈显著增加趋势,欲提高茶叶的利用率,提取茶汁时温度不宜太低;浸提时间在5min以上时,鲜叶的浸提率可达到一定水平;浸提率随茶水比的减小而呈上升趋势,各处理间除茶水比为1∶60和1∶80外,其余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减小茶水比有利于提高浸提率,但由于茶水比超过1∶60时,对浸提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生产上较适宜的茶水比为1∶60。

413 提取条件对茶汤色泽品质影响如表3所示,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绿度(a的绝对值)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黄度(b)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随浸提温度的升高,茶汤色泽由绿向黄转变,在浸提温度达到50℃(水平3)后,处理间不再有显著差异。

茶水比对茶汤色泽的影响表现为:随茶水比的增加,绿度有逐渐减小趋势,而黄度也呈逐渐减小趋势,但黄度的变化梯度较大(各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茶汤色泽逐渐由黄向绿转变,说明浸提绿茶鲜汁保持较高的茶水比,对汤色有利。

浸提时间对汤色的影响不是很大,茶汤绿度变化的总趋势为随浸提时间的延长变小;而黄度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414 浸提条件对茶汤明度影响绿茶饮料一般要求要清澈明亮,其中茶汤明亮度是反映绿茶饮料品质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研究表明,茶汤的明亮度与感观审评评分呈极显著相关。

表3说明,随着茶水比的减小,茶汤的明度呈增加趋势,各处理间达到极显著水平。

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茶汤的明度呈减小趋势,除65℃(水平4)和80℃(水平5)外,其余处理间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提取绿茶鲜汁时温度若超过65℃,明度则会严重下降。

欲得到较好品质的《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3年第3期 59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MACHINER Y FOR CEREALS OIL AND FOOD PROCESSIN G・食品科技・表4 各浸提因子对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水平温度(℃)时间(min )茶水比(g ∶mL )茶多酚(g )咖啡因(g )茶多酚(g )咖啡因(g )茶多酚(g )咖啡因(g )156.18Aa 13.48Aa 70.72Ab 14.46Aa 51.39Aa 11.08Aa 258.13Aa 16.63Aa 71.97ABa 14.63Aa 69.38BCb 14.94Bbc 373.62Bb 15.15Bb 73.39ABb 15.63Aab 77.29Cc 14.95Bc 485.81Cc 15.57Bb 75.15Bb 15.69Ab 80.98Dd 16.75Cd 592.19Dd17.88Cc74.71Bc15.31Ab86.89Ee18.01De表3 各浸提因子对茶汤色泽和冷后浑量的影响水平温度(℃)时间(min )茶水比(g ∶mL )绿度a黄度b明度L绿度a黄度b明度L绿度a黄度b明度L1-10.16Aa 18.52Aa 77.33Aa -9.49ABab 21.17Aa 71.22Aa -10.01Aa 30.63Aa 57.72Aa 2-9.64Bb 19.48Bb 75.87BCb -9.40Aa 20.33Aa 72.35Aab -9.62Bb 23.82Bb 70.19Bb 3-9.06CDcd 20.48Cc 73.11Cc -9.31Bbc 21.02Aa 72.76Aab -9.25CDc 18.79Cc 75.81Cc 4-8.99DEd 21.66Dd 71.24Dd -9.27Bc 20.54Aa 73.88Ab -9.03Dd 16.56Dd 78.52Dd 5-8.88Ee23.71Ee66.63Dd-9.26Bc20.69Aa73.96Ab-8.82Ee13.95Ee81.93Ee 3表中同一列不同的字母表示经S -N -K 法检验在p <0101(大写)或小写p <0105(小写)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