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的重要性
(一)课程标准是现代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随着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
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提高人才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它将职业素质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素质养成过程与教学过程进行融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是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着力点。
(二)课程标准是现代高职院校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切入点
高职课程标准是以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与目标为依据的,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照行业的职业标准、企业的用人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及素质方面所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予以规定。
由此,课程标准建设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契机。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确保课程标准建设的有效性,就必须与相关行业企业紧密合作,适时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与需求;另一方面,行业企业也希望将自身的要求与需求传达给高职院校,以确保能招到具有一定知识、技能与素质的人才。
(三)课程标准是现代高职院校符合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石
随着高职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目前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依据美国的费根堡姆(A.V.Feigenbaum)所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是构建一个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
建立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实现教育质量标准化是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同时也是有效开展质量保障活动的关键。
课程作为构成高职教学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后,“学习结果”和“掌握的特定知识、
技能和态度”等的评价依据,是教育教学质量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其为高职教学质量标准的确立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原则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强调,为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导向,同时也是现代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此,高职课程标准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素质人才
能力是指在完成一项或一系列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以及具备这些素质所需的知识、技能。
高职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是学生应达到的、与行业企业要求相适应的最基本的规范。
因此,在高职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根据课程本身的性质,确立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而将相关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工学结合,体现行业特色
工学结合是实现现代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工作或职业内容、要求与标准是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建设的逻辑起点。
将职业与行业标准引入课程标准,将行业与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是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原则。
由此,高职课程标准建设应对学生将来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结合工作岗位要求以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要素须符合工作岗位专业理论知识、实际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三)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提出的“儿童中心论”的观点,强调教育的一切措施应围绕儿童。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1952年在哈佛大学举办的“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强调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由此,课程标准的建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要素及内容都必须符合和满足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由传统的关注教师“教什么”向注重学生需要“学什么”转变,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