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浙江省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项提分训练———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与评价
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
解析:容量瓶不能用作溶解固体,A项符合题意;利用品红溶液可以检验二氧化硫的生成,气体长管进短管出,能够达到实验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可以利用铝热反应制备金属锰,该装置科学规范,可以达到实验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稀醋酸润湿可提供酸性环境使钢铁发生析氢腐蚀,试管内气压增大,而食盐水润湿的试管可提供中性环境发生吸氧腐蚀,使试管内气压减小,红墨水用于观察气压变化情况,可以达到实验目的,D项不符合题意。
2.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A B C D
尾气吸收Cl2
吸收CO2中
的HCl杂质
蒸馏时的
接收装置
乙酸乙酯的
收集装置
解析: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用来吸收氯气,A符合题意;应该是长管进,短管出,B不符合题意;蒸馏时应该用接收器连接冷凝管和
锥形瓶,C不符合题意;为了防止倒吸,导管口不能插入溶液中,D不符合题意。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实验室配制480 mL 0.500 mol·L-1的Na2CO3溶液需要用到500 mL 容量瓶
B.可通过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CO2中的HCl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稀H2SO4的pH,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D.可用Ba(OH)2溶液鉴别Na2CO3、(NH4)2SO4、NH4Cl三种无色溶液
解析:A项,配制480 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由于实验室中没有480 mL的容量瓶,所以需要选择 500 mL 的容量瓶进行配制,正确;B项,由于二氧化碳能与饱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所以不能用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CO2中的HCl,不正确;C项,由于H2SO4溶液呈酸性,稀释后溶液的pH增大,所以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稀H2SO4的pH,导致测定结果偏大,正确;D项,Ba(OH)2溶液分别加入Na2CO3、(NH4)2SO4、NH4Cl溶液中,实验现象分别为产生白色沉淀、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白色沉淀、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三种现象各不相同,所以能鉴别上述三种无色溶液,正确。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现需450 mL 0.1 mol·L-1硫酸铜溶液,则需要称量7.2 g硫酸铜固体
B.配制 1 mol·L-1 NaOH溶液100 mL,需用托盘天平在滤纸上称量
4 g NaOH固体
C.制备Fe(OH)3胶体,可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3~5滴并继续煮沸至红褐色
D.使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将浓硫酸转移至烧杯后须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烧杯
解析:没有450 mL的容量瓶,故应选择500 mL的容量瓶来配制,则需要硫酸铜的质量为0.5 L×0.1 mol·L-1×160 g·mol-1=8.0 g,A错误;NaOH固体不能直接放在滤纸上称量,称量的质量应记录为4.0 g,B 错误;量筒是量出式仪器,量筒在制作时就已经扣除了沾在量筒壁上的液体体积,量取的液体倒出的量就是所读的量,不能洗涤,如果洗涤并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烧杯,实际量取浓硫酸的体积偏大,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D错误。
5.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向碘化钠稀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立即生成大量紫黑色固体
B.向分别装有1 g Na2CO3和NaHCO3固体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水,温度高的为Na2CO3
C.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变血红,说明样品变质
D.中和热测定时,环形玻璃搅拌棒要不断顺时针搅拌,目的是混合均匀,充分反应
解析:碘离子被氯气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微溶于水,溶液显黄色,向碘化钠稀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不可能有大量紫黑色固体析出,A错
误;Na 2CO3溶于水放热多,所以温度高,B正确;Fe2+、N在酸性环境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2+被氧化为Fe3+,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不能说明样品变质,C错误;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要轻轻搅动,防止热量散失,D错误。
6.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B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蒸馏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解析: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能够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滴定终点时碳酸氢钠完全转化为氯化钠、水、二氧化碳,由于溶液中溶有二氧化碳,此时溶液显酸性,应选择酸变色的指示剂如甲基橙,故B错误;
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蓝色,证明其中含有Na+,
故C正确;常压蒸馏时,为了保证加热时液体不会从蒸馏烧瓶溢出,一般要求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蒸馏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故D正确。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
B.蒸馏操作时应把温度计的水银球浸入液面以下
C.可用淀粉碘化钾试纸鉴别碘水和溴水
D.焰色反应时,先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然后再进行实验
解析:与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还可能是氯化银,
所以不能确定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蒸馏时,测定馏分的温度,则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位于烧瓶支管口处,故B错误;溴水与KI反应生成碘,淀粉遇碘单质变蓝,所以均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不能鉴别,故C错误;盐酸清洗,灼烧时不会造成干扰,则先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色,然后再进行实验,故D正确。
8.下列实验操作的描述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B )
A.滴定管、容量瓶和锥形瓶使用前都要先查漏
B.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时,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蒸馏时,冷凝管的冷却水由上口进下口出
D.除去KNO3中的KCl杂质,可用溶解→加AgNO3溶液→过滤的方法
解析:锥形瓶上没有塞子,使用前无须查漏,故A不符合题意;四氯化
碳的密度比水大,萃取碘水中的碘时,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分液漏
斗下口放出,故B符合题意;为了提高冷却效果,蒸馏时,冷凝管的冷
却水由下口进上口出,故C不符合题意;为了将杂质完全除去,AgNO3
溶液须过量,会引入新杂质AgNO3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硫可用CS2溶解除去,也可用热的NaOH溶液除去
B.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杂质氯化氢
C.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待检物取出少量放在试管中加入强碱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溶液
D.HNO3应保存在棕色细口瓶内,存放在黑暗且温度低的地方
解析:硫易溶于二硫化碳,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硫,可用二硫化碳洗涤,硫在加热时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可用热的NaOH溶液除去,故A正确;氯气和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食盐水中含有氯离子能抑制氯气的溶解,氯化氢极易溶于水,从而能达到洗气的目的,故B正确;加强碱溶液后加热,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因为强碱溶液呈碱性,不能确定是否有铵银离子,应该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故C 错误;硝酸见光易分解变质,为了防止分解将硝酸保存于棕色细口瓶中,并贮存在避光、低温处,故D正确。
10.下列关于实验方案的设计或试剂的选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向某未知溶液中滴加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该溶液中含有S
B.为检验Fe3O4中+2价的铁元素,可先用浓盐酸溶解Fe3O4,再滴加KMnO4溶液观察紫色是否褪去
C.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时,应将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浓硫酸的洗气瓶,经碱石灰充分吸收后测其增重(已知石灰石中不含其他可与酸生成气体的杂质)
D.可用氯水和淀粉溶液鉴别KBr、NaI和KCl三种白色固体
解析:A.若溶液中为S,滴加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也有白色沉淀生成,错误;B.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也会使紫色褪去,错误;C.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的CO2中混有氯化氢,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导致测得碳酸钙的含量偏高,错误;D.氯水与KBr、NaI反应生成Br2、I2,溶液显黄色,再滴加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溶液为NaI。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将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变黑后,置于内焰中铜丝又恢复原来的红色
B.氨气不但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还可以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收集
C.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
D.为了使过滤加快,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轻轻搅拌,加速液体流动解析:将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变黑后,生成氧化铜,置于内焰中遇到乙醇,发生反应生成铜,又恢复原来的红色,故A正确;氨气极易溶于水中,不能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收集,故B错误;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HC、S、HS等,故C错误;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不能搅拌,会捅破滤纸,故D错误。
12.下列说法操作不正确的是( C )
A.某些强氧化剂(如氯酸钾、高锰酸钾等)或其混合物不能研磨,否则易引起爆炸
B.达到滴定终点后,静置1~2 min再读数,主要是为了防止管壁有液体残留引起误差
C.在用简易量热计测定反应热时,一般采取下列实验措施:使用碎泡沫起隔热保温、用普通玻璃棒进行搅拌,准确读取反应前后温度,取2~3次的实验平均值
D.某溶液可能含有S和Cl-,可先加足量的硝酸钡溶液,取上层清液再加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来检验其中的Cl-
解析:强氧化剂研磨易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气体导致爆炸,则KClO3、KMnO4等强氧化剂或其混合物不能研磨,否则易引起爆炸,故A正确;达到滴定终点后,管壁有液体残留时,混合溶液中标准液体积偏小,会导致测定溶液浓度偏低,所以达到滴定终点后,静置1~2 min再读数,主要是为了防止管壁有液体残留引起误差,故B正确;反应中应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且读取混合溶液温度应该是最高温度,最高温度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故C不正确;S用氯化钡溶液鉴别,如果原来溶液中不含亚硫酸根离子或硫离子等可以用硝酸钡溶液检验,银离子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故D正确。
13.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原理和现象,正确的是( D )
A.称取10.1 g NaOH时,将10 g的砝码放在右盘,并将游码移到0.1 g 的位置
B.用洁净铁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则原溶液中一定
没有K+
C.向试管中加入5 mL溴水、2 mL苯和0.5 g铁粉,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试管底部生成褐色油状液滴
D.为验证盐桥的作用,在两个烧杯中分别盛适量硫酸亚铁铵溶液和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别插入石墨棒用导线与电流计相连,然后用装
有K2SO4饱和溶液的琼脂的U形管两端插入两个烧杯中,电流计偏转,一段时间后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解析:氢氧化钠易潮解,有腐蚀性,两个托盘上应放质量相等的小烧杯,所以称量时将10 g的砝码放在右盘的烧杯内,故A错误;黄色火焰会掩盖K+的紫色,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K+的焰色,原溶液中可能有K+,故B错误;溴水与苯不反应,应用液溴和苯在催化作用下制备溴苯,故C错误;高锰酸钾能氧化硫酸亚铁铵,电流计偏转说明发生了反应,离子通过盐桥形成闭合回路,故D正确。
14.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A )
A.测定常温时同浓度的HCOONa溶液、NaClO溶液的pH,pH(NaClO)更大,则弱酸的酸性:HCOOH>HClO
B.向1 mL 1 mol·L-1的NaOH溶液中加入5 mL 2 mol·L-1的CuSO4溶液,振荡后再加入0.5 mL有机物X,加热,未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X 不是葡萄糖
C.把烧得红热的Cu丝伸入盛满Cl2的集气瓶中,产生大量蓝绿色的烟,说明Cu丝可在氯气中燃烧
D.在试管中加入1m L0.1m o l·L-1的F e C l3溶液,再加入
1 mL 0.5 mol·L-1的盐酸,溶液颜色变浅,是因为H+抑制了Fe3+的水解解析:弱酸的酸性越强,其对应盐水解程度越小,盐溶液的pH越小,常温时,同浓度的HCOONa溶液的pH小于NaClO溶液,说明NaClO的水解程度大于 HCOONa,则酸性HCOOH大于HClO,故A正确;葡萄糖和新制的Cu(OH)2反应必须在碱性环境、加热条件下进行,1 mL 1 mol·L-1的NaOH溶液与 5 mL
2 mol·L-1的CuSO4溶液反应,硫酸铜过量,NaOH的量不足,不是碱性条件,加入0.5 mL有机物X,加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不能说明X不是葡萄糖,故B错误;把烧得红热的Cu丝伸入盛满Cl2的集气瓶中,Cu丝剧烈燃烧,产生大量棕色的烟,故C错误;向1 mL 0.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入1 mL 0.5 mol·L-1的盐酸,可能是因为盐酸体积较大,稀释造成颜色变浅,故D错误。
15.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D )
A.将适量苯加入溴水中,充分振荡后,溴水层接近无色,说明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
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生成淡黄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2
C.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加热,然后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未观察到砖红色沉淀,说明蔗糖未水解或水解的产物不是还原性糖
D.相同条件下,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2SO4溶液的pH,前者呈碱性,后者呈中性,则非金属性:S>C
解析:苯与溴水发生萃取,苯分子结构中没有碳碳双键,不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A错误;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生成淡黄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的产物为硫和二氧化硫,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2-和S,不一定是S2,故B错误;水解后检验葡萄糖,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没有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碱调节溶液至碱性,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实验不能成功,故C错误;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2SO4溶液的pH,Na2CO3的水解使溶液显碱性,Na2SO4不水解,溶液显中性,说明酸性:硫酸>碳酸,硫酸、碳酸分别是S元素、C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因此非金属性:硫强于碳,故D正确。
16.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D )
A.向酸性KMnO4溶液中通入SO2,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B.向FeCl3溶液中滴入少量KI溶液,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血红,则Fe3+与I-的反应具有可逆性
C.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与Na2CO3溶液的pH,Na2CO3溶液的pH 更大,说明非金属性:Cl>C
D.等体积、pH=3的HA和HB两种酸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排水法收集气体,HA放出的氢气多且反应速率快,则HB酸性比HA强
解析: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还原性物质,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将高锰酸钾还原,二氧化硫体现还原性,故A错误;FeCl3溶液中滴入少量KI溶液,氯化铁过量,由现象不能判断可逆性,故B错误;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Cl的溶液的pH,Na2CO3溶液pH大,可知盐酸的酸性大于碳
酸的酸性,盐酸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C错误;HA放出氢气多,等pH时,HA的浓度大,HA为弱酸,则HB酸性比HA强,故D正确。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切取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入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加入少量水,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用蒸馏法提纯物质时,如果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会使收集的产品中混有低沸点的杂质
C.制备乙酸乙酯时,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加热3~5 min,将导气管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以便于除去乙醇和乙酸
D.为检验皂化反应的进行程度,取几滴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若有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已完全反应
解析:A项,钠与水反应时,先在烧杯中加一定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加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错误;B项,蒸馏时测定馏分的温度,则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若在下方位置,将收集到低沸点馏分,使收集的产品中混有低沸点的杂质,正确;C项,制备乙酸乙酯时,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加热3~5 min,导气管应在饱和Na2CO3溶液上方,不能插入溶液中,错误;D 项,油脂不溶于水,油脂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和甘油易溶于水,故当无油滴浮在液面上时说明已无油脂,即说明已完全反应,若有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没有完全反应,错误。
1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B )
A.向某溶液中滴加双氧水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B.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因为析出了NaHCO3晶体
C.向蔗糖中滴加少量浓硫酸,搅拌,蔗糖变黑,体积膨松,变成疏松多
孔的海绵,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氧化性
D.加热盛有NaCl和NH4Cl固体的试管,试管底部固体减少,因此可以用升华法分离NaCl和NH4Cl固体
解析:溶液中含有Fe3+或Fe2+,滴加双氧水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都呈血红色,故A错误;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析出NaHCO3晶体,故B正确;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后,C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则蔗糖变黑,体积膨松,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
故C错误;加热盛有NaCl和NH4Cl固体的试管,氯化铵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氯化氢和氨气在试管口又生成氯化铵,不属于升华,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