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言语社区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言语社区探析
作者:薛晓瑾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年第07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言语的初步分析研究,在学界已经基本认同大学生形成非区域性言语社区的基础上,从语言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言语社区的成因、特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言语社区;大学生言语;社会互动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139-001
一、言语社区概述
言语社区又称言语共同体。
对于言语社区的认识和理解,中西方不少学者都发表过不同的见解。
其中Gumperz认为言语社区是凭借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进行经常的有规则的交流并依据语言上有实义的分歧而区别于同类集团的人类聚合体。
国内的祝畹瑾认为“我们不能设想存在明显的、稳定的共同体界限。
从这个意义上看,言语共同体可以说是研究者提出的构想。
”杨晓黎则认为“言语社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元素: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适用的、与其他群体或整个社会语言有所区别的符号体系活跃语言变体。
”笔者倾向于杨晓黎先生的三元素理论。
大学生言语社区符合三元素理论的基本条件。
一是大学生言语社区有大体圈定的区域,当然这个区域既有现实中的大学校园、也有虚拟的网络空间(如人人网、开心网、校友录等等);二是有相对稳定而且适量的人群、大学生群体。
三是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不同于普通语言的有鲜明的大学生特色和时代烙印的语言变体。
二、大学生言语社区的成因
大学生言语社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大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阅历(经历)、生活方式非常相似。
这些特点易于形成共同语言。
大学生又极具好奇心,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追求独立,力主创新,极具个性和想象力。
所以进入大学后在校园特殊的氛围当中耳濡目染,很开就会融入大学生言语社区。
同时在目前中国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信息爆炸、信息共享,更是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语言社区的形成。
大学生言语社区的特点符合大学生社交互动需要。
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大部分在十七八岁到二十三四岁之间,以艾里克森的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十八至二十五岁的心
理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
所以大学生在此期间个体心理发展要求他发展社交互动,而大学生的社交互动比起别的群体具有互动时间长、互动频度高、互动强度大、互动以平等协商为基础等特点。
在社交互动中,言语又是处于核心位置。
这些都决定了大学生社交互动的需要促进了大学生言语社区的形成。
三、大学生言语社区中言语的特色
笔者以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观察、整理、分析发现大学生言语社区中言语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1.来源广泛,富有创造性
创造。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生活中创造了很多风趣幽默的言语。
比如“信春哥,不挂科”、“给力”、“伤不起”。
其中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甚至有些大学生流行语形成之初正是一些计算机智能输入法创造的,最典型的如“神马都是浮云”。
借用。
有影视台词借用、文学借用、方言借用、术语借用等,如“必须的”、“做人要厚道”、“酱子(这样子)”、“我们不‘兼容’”。
语码混用。
因为大学生群体除母语外,普遍掌握一门外语,所以日常交流中语码混用较为常见。
如“郁闷,这周要搞3个pa per”、“今晚有个party,我们一起去happy一下吧”、“I 服了You”等。
2.形式灵活,内含多种修辞方法
大学生言语社区中的言语往往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拆字、谐音、借代等产生了丰富生动的语言效果。
如“养眼”、“美眉(漂亮妹妹)”、“偶像(呕吐的对象)”等等。
3.变化快,有很强的时代性
大学生群体年轻而精力充沛,好奇心、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大学生言语变化快,有很强的时代性。
如“我爸是李刚”、“信春哥,不挂科”。
四、研究大学生言语社区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言语社区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大学生言语社区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这一群体所代表的青年文化。
而青年文化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
所以大学生作为青年文化的创造、引领团体,研究大学生的言语社区的发展趋势对于研究未来中国的语言发展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青年大学生言语社区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现在青年文化虽然朝气蓬勃但是仍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
这可从大学生言语中的流行语可以清晰的表现出来。
从他们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中,既有可以看到精彩简洁的“给力”、“挂科”,也有“bt (变态)”、“坑爹呢”等不雅词汇,但更多的是“有木有”、“伤不起”、“神马都是浮云”等中性表达。
除此之外,对大学生言语社区中大学生流行语等特殊语言现象的研究分析,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总之,本文尝试通过对大学生言语的初步分析研究,在学界已经基本认同大学生言语社区的基础上,从语言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言语社区的成因、特色,并提出大学生言语社区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学上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