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_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1. 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化学反应在达到平衡时的特点和条件,并能够分析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
2.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问题。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的分析。
4. 教学内容和步骤4.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1)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简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2)讲解平衡位置的静态和动态理解,以及平衡状态的特点。
(3)介绍达到平衡的条件,包括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4.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1)介绍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例演示平衡常数的计算过程。
(3)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4.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介绍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浓度以及催化剂等。
(2)讲解这些因素对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影响机制。
(3)通过实例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
4.4 习题训练(1)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2)课堂讲解和解析习题,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5. 教学工具和材料•教学投影仪和电脑;•演示用的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习题练习册。
6. 教学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习题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学习笔记的评估。
7. 参考资料•《化学》教科书;•《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动力学》教材;•网络资源:化学平衡相关的学习视频、文章等。
以上是化学平衡教案的详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分析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平衡教学案-人教版

高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平衡教学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平衡的含义2.熟练运用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化学平衡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化学平衡的概念2.平衡常数和反应系数3.化学平衡原理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5.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6.化学平衡的计算题和实验题分析三、教学重点1.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原理2.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四、教学难点1.化学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实际问题中应用平衡常数计算五、教学方法1.讲授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先进行讲述,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2.展示实验和设想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求证,建立完成实验的思想,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多媒体教学,展示化学反应原理、平衡计算题讲解等,以图像化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流程1.学习前导入(10分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什么是化学反应?为什么学习化学平衡很重要呢?2.观摩实验(10分钟):教师示范实验、反应原理的讲解。
3.理论学习(70分钟):分为三个部分,化学反应的概念、平衡常数及其计算方法、平衡常数的应用。
4.讲解实验题(20分钟):教师选取实验题,进行讲解。
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5.学生自学小结(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笔记整理,可以再提问。
6.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七、教学时间分配授课时长:2课时(120分钟)八、教学评价1.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明确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特点和特性。
2.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根据不同的条件改变平衡常数。
3.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在化学平衡问题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4.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5.学生疑惑解答,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进行展示交流。
以上就是高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平衡教学案-人教版,希望能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
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

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化学平衡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 第二节化学平衡[师]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行程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板书]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师]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板书]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师]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
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l I2与0.02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
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c始/l/L 0.01 0.05 0c变/l/L x x 2xc平/l/L 0.0150+2x=0.015 l/Lx=0.0075l/L平衡浓度:c(I2)平=C(I2)始-℃C(I2)=0.05 l/L -0.0075 l/L=0.0425l/Lc(H2)平=0.01-0.0075=0.0025l/Lc(HI)平=c(HI)始+℃c(HI)=0.015l/Lw(H2)=0.0025/(0.05+0.01)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例2 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0.003l/(L·in)×2in=0.006l/La=℃c/c(始)×100%=0.006/0.01×100%=60%【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引言: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描述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在给定条件下的相对浓度、压力或其他物理性质的稳定性。
了解化学平衡对于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
一、化学平衡的定义化学平衡指的是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压力等物理性质保持不变。
二、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Keq)是描述化学平衡程度的指标,它表示了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平衡常数可以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比计算得到。
1. 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aA + bB ⇌ cC + dD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eq = [C]^c[D]^d / [A]^a[B]^b其中,[A]、[B]、[C]、[D]分别表示反应物A、B和生成物C、D的摩尔浓度。
2. 平衡常数的意义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物的浓度较低,生成物的浓度较高,反应偏向生成物一侧。
反之,平衡常数越小,说明反应物的浓度较高,生成物的浓度较低,反应偏向反应物一侧。
三、影响化学平衡位置的因素化学平衡位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
1. 温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根据Le Chatelier原理,温度升高会使平衡位置向反应物一侧移动,而温度降低则会使平衡位置向生成物一侧移动。
这是因为反应的放热(放热反应)或吸热(吸热反应)特性导致。
2. 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对于气相反应,增加压力会使平衡位置向物质数较少的一侧移动。
反之,降低压力会使平衡位置向物质数较多的一侧移动。
对于液相和固相反应,压力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较小。
3. 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位置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减少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位置向反应物一侧移动。
增加生成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4. 催化剂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速率,但不会改变平衡位置。
初三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

初三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教案一: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理解化学平衡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2.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化学平衡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实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方程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1. 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当化学反应达到稳定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称为化学平衡。
2. 解释化学平衡的特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比例固定,且正反应速率相等。
3. 利用实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特征,如N2与H2反应生成NH3。
三、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 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2. 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根据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利用公式计算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 = (反应物浓度变化量) / (反应时间)3. 运用公式计算反应速率的例子,如H2O2分解反应的速率的计算。
四、化学平衡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 解释化学平衡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达到化学平衡后,虽然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仍在发生变化。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但浓度是不断变化的。
2. 利用化学平衡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来解释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如N2与H2合成NH3反应。
五、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化学平衡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实例和计算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
大专无机化学教案-化学平衡

大专无机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的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如平衡常数、平衡浓度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的定义与含义2. 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3. 平衡常数及其计算4.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5. 化学平衡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推导与计算、化学平衡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表示方法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在生产、科研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碱制取二氧化碳,引出化学平衡的概念。
2. 讲解基本知识:讲解化学平衡的定义、表示方法、平衡常数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合成氨、硫酸工业等,了解化学平衡在生产中的应用。
4. 计算练习:让学生运用平衡常数计算公式,进行相关练习。
5. 影响因素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与反思:1. 评估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型测试进行评估。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学生对影响化学平衡因素的讨论意见,评估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2. 分析课后习题,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3.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化学平衡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化学平衡的建立、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等。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平衡的变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一些关于化学平衡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平衡不仅是一种理论概念,更是一种实际应用的工具。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知道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能运用勒夏特列原理进行分析。
4.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特点2. 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4. 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特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勒夏特列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化学平衡状态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特点2. 第二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第三课时: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4. 第四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5. 第五课时:课堂总结与练习六、教学策略1.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示、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学平衡状态。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化学平衡的规律。
4.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化学平衡状态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清晰的化学平衡状态示意图、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示例等。
2.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平衡反应瓶、指示剂等,用于现场演示化学平衡的移动。
3. 搜集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实践环节的分析讨论。
4. 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思考。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优秀8篇)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优秀8篇〕化学教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
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响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比照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拟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响,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特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根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化学平衡图像的教案

化学平衡图像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的原理。
2. 让学生能够分析化学平衡图像,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图像的分析,平衡常数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的意义和作用。
2. 利用图像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化学平衡的变化。
3. 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化学平衡图像、相关案例。
2. 教学素材:化学平衡计算题、讨论题。
3. 实验器材:试管、滴定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2. 讲解化学平衡原理: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的概念。
3. 分析化学平衡图像:展示典型化学平衡图像,引导学生分析图像特点,理解平衡常数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4. 平衡常数的计算:通过示例,讲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5.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化学平衡计算和分析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与迁移: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生物学、环境科学等。
2. 探讨化学平衡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合成氨、酸碱中和等。
3. 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七、课堂互动与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看法。
2. 开展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3. 设置辩论环节,让学生就化学平衡相关问题展开辩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大专无机化学教案化学平衡(多场景)

大专无机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
2.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掌握化学平衡的判定条件。
3.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浓度的关系,学会计算化学平衡常数。
4.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5.了解实际应用中化学平衡的调控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化学平衡的定义: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与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用箭头表示,如:N2+3H2⇌2NH3。
2.化学平衡的判定条件(1)正反应速率相等:v正=v逆。
(2)反应物与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3.化学平衡常数(1)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的比值。
(2)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c=[C]^c[D]^d/[A]^a[B]^b,其中,a、b、c、d分别为反应物A、B与物C、D的化学计量数。
(3)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应用:根据平衡浓度计算Kc,分析化学反应的进行程度。
4.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1)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力:对于气体参与的反应,增加压力,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5.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的调控方法(1)调整反应物浓度:通过添加或移除反应物,调控化学平衡。
(2)调整压力:对于气体反应,通过改变压力,调控化学平衡。
(3)调整温度:通过加热或冷却,调控化学平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判定条件、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化学平衡的调控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话题:化学平衡状态一、教学目标1. 知道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压强、物质的状态等处于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再发生净反应的状态。
2. 掌握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条件。
3. 理解化学平衡的动态性质和平衡位置的可控性。
4. 了解变温、变压和加用外物质对平衡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条件。
2. 理解化学平衡的动态性质和平衡位置的可控性。
三、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动态性质及平衡位置的可控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实际例子引入,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思考,例如通过铁水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的实验,问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会停止生成铁锈。
2.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教材,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压强、物质的状态等处于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再发生净反应的状态。
- 化学平衡的条件:1)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2)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 化学平衡的动态性质:化学反应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来回转化,但总体上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
- 平衡位置的可控性:通过调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可以改变平衡位置。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选取一个化学平衡的实例,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动态性质和平衡位置的可控性。
例如可以选取N2O4和NO2达到平衡的反应,让学生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4. 讨论互动(15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平衡位置是如何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的?- 通过调节反应物的浓度,如何改变平衡位置?- 如果平衡位置发生改变,平衡的向右移动意味着什么?平衡的向左移动意味着什么?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平衡位置的可控性,并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归纳成要点。
高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教案(精选3篇)

高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化学平衡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熟练掌握用公式计算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的方法;3. 能够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平衡常数的计算;2. 平衡浓度的计算;3. 化学平衡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1. 平衡常数的理解和应用;2. 平衡浓度的计算。
学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复习概念1. 复习平衡反应、正向反应、逆向反应的概念;2. 复习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复习平衡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计算实例1.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平衡常数;2.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平衡浓度。
三、解决问题1.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解决实际化学平衡问题;2. 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2.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
五、小结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 学生思考和总结。
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黑板、彩笔等。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作业;2. 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应用。
教案二: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平衡反应和电离反应的基本概念;2. 回顾电离平衡的条件和特点;3. 复习计算电离度和离析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1. 平衡反应和电离反应的复习;2. 电离平衡的条件和特点;3. 计算电离度和离析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电离平衡的条件和特点;2. 计算电离度和离析度的方法。
学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复习概念1. 复习平衡反应和电离反应的概念;2. 回顾电离平衡的条件和特点。
二、电离度和离析度的计算1. 复习电离度和离析度的定义;2. 复习电离度和离析度的计算方法。
三、计算实例1.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电离度和离析度;2. 学生进行练习。
四、解决问题1.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五、课堂讨论1. 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2.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教案一: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平衡常数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能够计算平衡常数。
2.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平衡常数的计算。
3. 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
4.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反应釜、烧杯、试管、移液管等。
实验药品:气相反应液体试剂、稀硫酸等。
图书资料:化学平衡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5. 教学过程(1) 提问:你知道化学平衡是什么吗?可以举例说明吗?(2) 引入: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并与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做对比,如酸碱中和反应、溶解度平衡等。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气相反应的平衡过程,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4) 概念讲解:讲解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入反应物浓度和平衡常数的关系公式。
(5)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6) 练习与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练习,并进行回答和讨论。
(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6. 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进行相关实验。
教案二:Le Chatelier原理及其应用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Le Chatelier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能够分析平衡位置的移动以及平衡常数的变化。
2. 教学重点Le Chatelier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学难点平衡位置的移动和平衡常数的变化的分析。
4.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反应釜、烧杯、试管、移液管等。
实验药品:反应物和生成物。
图书资料: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5. 教学过程(1) 提问:你知道Le Chatelier原理是什么吗?可以举例说明吗?(2) 引入:介绍Le Chatelier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不同影响因素对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影响。
(4) 概念讲解:讲解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因素,并引入相应的计算方法和表达式。
大学化学平衡总结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平衡常数及其计算方法。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平衡常数。
2. 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平衡常数的计算。
2. 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
2. 引入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
二、讲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1. 化学平衡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2. 化学平衡的特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仍在进行。
三、讲解平衡常数1. 平衡常数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各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乘积之比(以反应物为基准)。
2. 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K = [生成物]/[反应物]。
3.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平衡表达式,然后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衡常数。
四、实例分析1. 分析化学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平衡常数的计算1. 回顾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2. 学生练习平衡常数的计算。
二、讲解化学平衡的移动1. 平衡移动的概念: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平衡状态会发生变化。
2. 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
3. 化学平衡移动的实例分析。
三、综合应用1.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化学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本节课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
3.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例分析,考察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方案、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书信、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化学教案:化学平衡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学平衡教案(优秀3篇)

化学平衡教案(优秀3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1】图像分析步骤:一看面(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含义二看线(线的走向与变化趋势)三看点(起点、拐点、终点)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等)五看量的变化(转化率、浓度、温度、压强等)【2】图像分析方法:1、先拐先平,数值大2、定一议二一、浓度—时间图像例1.图2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t1是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2)反应物的转化率是______;(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二、速度-时间图像2、下图是可逆反应A+2B 的情况。
反应速率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由图可推断:℃正反应是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若A、B是气体,D的状态是。
三、速率—压强(或温度)图像3、下列各图是温度或压强对反应2A(s)+2B(g)2C(g)+D(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正确的图象是()VVV正V逆TBTV逆V正V逆1vV V逆V正V正A CPDP4?m+n p+q ?正反应热t五、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温度(或压强)图像: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g)+N(g)R(g)+2L,在不同条件下R的百分含量R%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六、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温度(压强)图像6、可逆反应2A+B 2C(g)(正反应放热),随温度变化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和B可能都是固体B.A和B一定都是气体C.若B为固体,则A一定是气体D.A和B不可能都是气体E.A和B可能都是气体其他:7、对于mA(s)+nB(g)度下B的百分含量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m+n<p (B)n >p (C)x点的状态是v正>v逆(D)x点比y点的反应速度慢p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2化学平衡教案篇二【学习目标】:理解化学图像的意义,能用化学图像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化学平衡【教学目标】之知识与技能1、了解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的概念2、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平衡问题【教学目标】之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已有的关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液节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2、通过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达到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启发思维的目的【教学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种平衡的一个小小分支,它和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环境、生态等平衡问题都与生活息息相关;27中“生命元素”在人体中为此着平衡,其含量由生命活动需要而定,既不可多,也不可少,否则就会破坏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化学与生命息息相关【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教学难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推理、讨论【课时安排】10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回顾】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一、可逆反应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2、表示方法:用“”表示。
如:H 2 + I 22HI【讲解】可逆反应中所谓的正反应、逆反应是相对的,一般把向右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向左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学与问】反应2H 2 + O 2 2H 2O 与2H 2O 2H 2↑ + O 2↑是否是可逆反应?【讲解】可逆反应是在同一个条件下,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的反应才叫可逆反应。
这两个反应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因此不是可逆反应【讲解】由于可逆反应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反应,因此无论反应多长时间,都不能向任何一个方向进行到底,如3H 2+ 2N 2 催化剂高温高压 2NH 3 ,只能尽可能多地将氮气和氢气转化为氨气,反应最终能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化学平衡3、特点: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完全转化二、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⑴溶解平衡的建立【实验探究】将CuSO 4粉末逐渐加入到20 mL 水的烧杯中到烧杯底部有适量晶体出现点燃 电解⎩⎪⎨⎪⎧起始:υ(溶)最大 υ(析) =0中间:υ(溶)逐渐减小,υ(析) 逐渐增大,但υ(溶)>υ(析) 最终:υ(溶) =υ(析) >0,即达到溶解平衡状态【讲解】若不改变条件,υ(溶)=υ(析)>0将一直进行下去,也即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比如将晶形不完整的晶体放入到其饱和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晶体会变得完整、有规则,但晶体的质量并不发生变化溶解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从反应物达到平衡⑵化学平衡的状态建立【讲解】以可逆反应CO(g) + H 2O(g) 催化剂加热 CO 2(g) + H 2(g)为例,若反应开始时只有CO 和H 2O ,没有CO 2和H 2 ,此时c(CO)、c(H 2O)最大,因此υ(正)最大,c(CO 2) =c(H 2)=0 mol/L ,因此υ(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0。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逐渐增加,υ(正)逐渐减小,υ(逆)逐渐增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υ(正)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υ(逆),此时,反应达到了其“限度”,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都不再发生变化,但反应仍然在进行着,只是υ(正)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υ(逆),我们把这样的状态叫作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⑶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就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思考与交流】根据前面的分析,请大家思考: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化学平衡的特征⑴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思考与交流】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有什么特点?⑵等: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都不等于零,即:υ(正)=υ(逆)>0【思考与交流】反应是否还在进行?为什么?⑶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并没有停【思考与交流】平衡状态下的反应体系中各成分的量是否发生变化?⑷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化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保持一定【思考与交流】平衡能否一直保持不变?⑸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状态,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直到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3、化学平衡的标志⑴微观标志:υ(A 正)=υ(A 逆) >0 ——实质【讲解】υ(正)=υ(逆) 指的是同一物质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⑵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个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练习】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 2(g) + B 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C )A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A 2同时生成n molAB B .容器内总压不随时间变化C .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AB 同时生成n molB 2D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A 2同时生成n molB 2υ υ(溶) υ(溶)=υ(析)>0 υ(析 0 t υυ(正)υ(正)=υ(逆)>0υ(逆0 t第二课时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⑴基本依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⑵常见方法:以xA +yB zC 为例①直接的Ⅰ、速率:⎩⎨⎧a、υ(A 正) ==υ(A 逆) b 、υ(A 耗) ==υ(A 生) c 、υ(A 耗) ∶υ(A 生) == x ∶y d 、υ(B 耗) ∶υ(C 耗) == y ∶ z【练习】《红对勾——讲义手册》P33:例3、P34:2Ⅱ、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讲解】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 我们还可以推导出下列结论:②间接:⎩⎨⎧a、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z )b 、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质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c 、各气体的压强、体积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d 、混合气密度、平均分子量、压强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z )【问题探究】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讲解】我们知道,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当平衡的条件发生改变时,原平衡就会被破坏,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会随之改变,然后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平衡,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作化学平衡的移动三、化学平衡的移动1、定义: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使υ(正)≠υ(逆),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3、化学平衡移动的标志⑴微观: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原平衡体系υ(正)=υ(逆)的关系被破坏,使υ(正)≠υ(逆),然后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υ(正)=υ(逆)的关系,才能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学与问】如果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得υ(正)、υ(逆)同等程度地改变,平衡是否发生移动?【讲解】如果外界条件的改变使υ(正)、υ(逆)变化的倍数相同,那么对反应中任何一种物质而言:消耗了多少就会生成多少,因此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发生改变,所有此时平衡不移动⑵宏观: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发生了改变,才能说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思考与交流】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我们如何才能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4、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讲解】外界条件的改变,首先影响的是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要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条件改变对υ(正)、υ(逆)的影响哪个大些⑴υ(正) >υ(逆):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右)移动υ υ'(正) υ'(正)=υ'(逆) υ(正) υ'(逆) υ'(正)=υ'(逆) υ(正) 0 t⑵υ(正) <υ(逆):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左)移动⑶υ(正)=υ(逆):化学平衡不移动【小结】⎩⎪⎨⎪⎧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①υ(A 正) ==υ(A 逆) >0,只要能证明此即可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⑴υ(正) >υ(逆):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右)移动⑵υ(正) <υ(逆):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左)移动⑶υ(正)=υ(逆):化学平衡不移动【作业】第三课时υ υ(正) υ'(正) υ'(正)=υ'(逆) υ'(正)=υ'(逆) υ'(逆) υ''(正) υ''(正)=υ''(逆) υ(正) υ''(逆) 0 t υ υ(正) υ'(逆) υ'(正)=υ'(逆) υ'(正)=υ'(逆) υ'(正) υ''(逆) υ''(正)=υ''(逆) υ(正) υ''(正) 0 t υ υ(正) υ'(正)=υ'(逆) υ'(正)=υ'(逆) υ''(正)=υ''(逆) υ(正) 0 t【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方法,那么,外界条件的改变化学平衡将向哪个方向移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四、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浓度【实验探究】演示实验2-5【现象】1号试管橙红色变深,2号试管黄色变深【结论】⎩⎨⎧增大产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减小产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实验探究】演示实验2-5编号1 2 步骤1滴加饱和FeCl 3 滴加1 mol/L KSCN 溶液 现象溶液变得更红 溶液变得更红 步骤2滴加NaOH 溶液 滴加NaOH 溶液 现象 红色变浅 红色变浅【结论】⑴⎩⎨⎧增大反应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思考与交流】为什么改变反应物的浓度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讲解】当增大反应物浓度时,正反应速率增大,随之生成物浓度也逐渐增大,逆反应速率也增大,但逆反应速率增大量不及正反应速率增大量,所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右)移动,如图⑴。
若减少生成物浓度,则逆反应速率减小,随之反应物浓度降低,正反应速率也减小,但正反应速率减小的程度不及逆反应速率减小程度,所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右)移动,如图⑵。
反之亦然,如图⑶⑷①增大反应物浓度 ②减少生成物浓度③增大生成物浓度 ④减少反应物浓度【思考与交流】是否增加反应物或减少生成物的量都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加生成物或减少反应物的量都能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结论】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