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思考
“少教多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少教多学:高中语文教学的胜境

1
常 规教 学 的 缺 陷
传统教学模 式仍然 以填鸭式为主 , 还停 留在“ 多 教少学” 的 状态 . 学生苦 , 老师 累。同时 , 硬 性 的 预 习 规 定 影 响 了学 生 自主 阅 读 的 兴 趣 。尽 管 现 在 的课 堂 倡 导 “ 教师是主导 , 学生是主体” , 但 我 们 看 到 很 多 教 师 要 求 学 生 预 习或 是 讨 论 时 .都 是 同时 要 求 学生根据教 师事先布置 的任务或设置 的问题来学 习和思考 . 这 样 虽 然 教 学 目标 很 明确 , 但却 无 形 间 影 响 了 学 生 阅读 的 主动 性 , 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打折扣 。 看 似 热 闹 的课 堂 讨 论 成 了一 种 表 演 。有 的老 师 为 打 破 传 统 教学模式 . 而采用“ 对话 ” 式教学 . 很 多 老 师 开 始 尝 试 让 学 生 讲 或
是相互提 问 . 或者讨论 、 辩论 , 教师只是简单说几句 , 这 种 过 于 追 求 形 式 的做 法 是 很 难 培 养 学 生 的 阅读 能 力 的 。 2 “ 少 教 多学 ” 的 教 学 策 略
2 . 1少 教
“ 书读百遍 , 其 义 自见 。 ” 《 新课程标准》 也强调 : “ 要 让 学 生 充 分地 读 , 让 学 生 在 读 中整 体感 知 , 在读中有所感悟 , 在 读 中 培 养 语感 , 在 读 中 受 到情 感 的熏 陶 。 ” 在文言文教学中 , 读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而 且 不但 要在 课 堂 上 读 , 还 要 鼓 励学 生在 课 下 、 早 读 时 间读 , 大声 地 读 , 有 感情 地 朗读 。 有 条 件 的学 校还 可 以在 每 个 学 期 设 置 “ 朗 读 比赛 ” 等活动 , 营造 “ 大语文” 氛 围。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策略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策略关键词:语文阅读少教多学研究学情优化过程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少教多学”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中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追求教与学的双赢是“少教多学”高境界的重要策略。
“少教多学”的实践研究对学生来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中进行探究。
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技能,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少教多学”的实践研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和合作讨论,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学科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使学生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再有“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
“少教多学”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少教多学”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自己“少教多学”的实施与广大同仁做一交流:一、摸清学情,以学定教首先必须要转变老旧的教学观念,这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基础。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于提高教师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当我们在教学中有了一些经验后,大家可以写份教学反思,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篇1摘要: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实际下,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提出来的,亦是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着重从现在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诗歌鉴赏;少教多学;教学思考诗歌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而在现今的高中诗歌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地发扬民族文化,不重视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标教学,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但是从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状况来看,诗歌鉴赏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诗歌的记忆、背诵、朗读为主,学生对诗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了诗歌,应付了目前的考试,这虽然解决了学生当前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单纯的记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学习兴趣下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下降,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新课标针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所推行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为改善教学状况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教师引领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并巧设问题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吃力,而这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要想学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我国着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而且,专家们都说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
诗歌单元的教学让笔者感觉收获很大,这里来谈谈笔者的教学感受。
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
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我们在教法上传统采用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对古代诗词有自己的感悟。
既然是感悟和鉴赏,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
往往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来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
在上了几节关于炼字型的诗歌鉴赏课后,笔者带着学生总结一下这类题型一般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高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也有一定的阅读体验,这点他们也可以总结出来。
通过展示近几年高考中关于炼字类型的诗词让学生去研究讨论如何答题能抓住得分点,接着师生共同探究找出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山行》一、教学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山行”是不可避免的一篇课文。
它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所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在教学中,我们重点讲解了诗歌结构、意象描写和思想内涵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了这一作品。
二、反思问题1. 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明确指出学生需要达到哪些目标,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读诗歌、讲故事,并没有深入探究其内涵。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2. 学生对诗歌理解和鉴赏力有待提高由于学生平时对诗歌的接触比较少,缺乏对诗歌的全面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学中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没有深入了解作者的心情和思想。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力,尤其要重视诗歌的意象描写和思想内涵的讲解。
3. 教学缺乏趣味性由于诗歌的形式比较古典,因此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嫌弃和枯燥的感觉。
在教学中,我们没有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互动游戏等方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改进措施1.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明确指出学生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如词汇巩固、意象理解、叙事结构分析、思想内涵把握等。
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并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2. 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阅读、课堂讲解、情境再现等方式,逐步提升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比如,可以在课堂上突出思想内涵的讲解,启发学生对诗人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和人生感悟等方面的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3. 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采用故事讲解、情境再现、互动游戏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诗人在山行中的经历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课题】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使用日期】【学习目标】掌握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
定标自学【考点解读】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细化为三个方面:主旨内容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一、评价思想内容型评价思想内容是理解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等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概括作者情感和主旨,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高考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等。
1.常见提问方式: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怎样的情趣?”4.“主旨是什么?”5.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某个典故发问。
2.答题模板步骤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就相关诗句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二、评价观点态度型所谓观点“态度”,是指对事物、人物、社会现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及对人生感悟的倾吐。
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观点和态度做出评价。
该考点单独出现的频率不高,往往结合情感等综合考查。
1.常见的命题方式(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答题模板步骤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就相关诗句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步骤二: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合作探究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① [宋]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①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的思考与实践

生在开放 自由的环境中独立思考 , 自主探索 。二是不刻意追求知识
的容 量 ,而 是 更 重 视 培 养 学 生 的 来自十分 重要 的意义 。
一 .
求知 欲和获得知识 的能力 。三是
选 择 多样 化 、个 性化 的学 习 方式 ,
少教 多学 内涵概述
少教多学的思想并不是今天才 有,追本渊源,自古有之 。先秦时 期,孑 L 子曾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 。 子日: “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
一
华 ,融合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笔
者认为:所谓少教 ,从时间上讲 ,
应尽 可能做 到少 ; 从 内容和形 式上
追求 学习的效率 和效益 。如倡导 学生主动预习 ,主动参 与,主动 质疑 ,乐 于探索 ,勤于动手 ;倡 导体 验式学 习、研究性学习 ,实 践性 学习 ,小组合作学 习等 ,让 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 系 ,形成可
高 中语 文 少教 多学 的 思 考 与 实 践
成志刚
少 教多学 主要是 针对 当前语 文 达 则 思 ;和 易 以思 ,可 谓 完 善 。 ” 有 针对性 的教学方 式 。多学 ,从时
教学中 “ 以教定学 、大教小学 、强 教弱学”倾向而提m的一种新的教
学思想 ,最 早 于2 0 0 4 年 由新加坡 政
高 中 语 文 教 学 中 实 施 少 教 多
学 ,必须从课前、课 中、课后整体 声慢》 的教学。笔者执教时采取了 以下流程: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 李清照的生平材料 和创作 背景资 料,同时鼓励学生课外 自行查找相 关资料,为学生理解探究文本奠定 基础 。另一方面为学生 提供 预习
题 ,即词人 为什 么 “ 愁 “ ?又是 怎
构建语文学习。如李清照的词 《 声 到 了专题 式学 习之效 。又 如鲁 迅的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教 学语 言 的 习惯 性 表 达 是 教 学 行 为 习惯 的反 映 。 教 师 只有 从 不可为了“ 赶进度” “ 不浪费时 间” 而剥 夺了学生“ 品读 ” 的权利 , 甚
思想上改变态度 , 才能改变 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提高教学效果 。
2 . 学 生 思 考 不 足
( 2 ) 给学生 自主的思考空 间。教师不可 把 自己的生命体验直
获得 答 案 , 最后就容易演变成教师的“ 自问 自答 ” 。
( 3 ) 给学生 自由的提问权利 。发现 问题 是十分有价值 的学 习 合不 同文章予 以发展提升 的。让学生在 课堂上都 变成 “ 提问狂
4 . 限 定 教 师 教学 的少 教
“ 多学” 必然会有“ 多问” 。提问能力是需要培养 的, 是需要结 同时 , 学生 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之 际 , 教师 只是注重结论 , 急于 活动 , 学生 的答案是怎 么来 的?应该是感知而来 , 如果一味告知 , 则 人” , 再让学生都变成“ 解惑高人” , 学生就真成 了“ 学 习主人” 。
过程 往往是 “ 填 空题 ” 式的, 每 一步 的大框 已经设 定好 , 只是 在等
待学生填空完成 , 而且还是标 准答案 。形成了这种固定模式 , 难怪 学生不爱思考 , 不会思考 。
二、 怎样 “ 少教多学”
5 . 点燃学生多学 的兴趣 孔子 曰: “ 知之者 , 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 , 不如乐之者 。” 要让学 生在语文实践 中主动学 习, 增强人文素养 , 提高语文能力 , 兴趣是
不是教师“ 多教 ” 就一定会 有学 生“ 多学” 的结果 。教师就是要 寻找 观念 , 变换角色 , 让学生回归 主体地位 。
一
条“ 少教 多学 ” 的道路 , 使 学生真 正地成为 学习主体 , 自主地发
浅谈少教多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教师在台上对文言文的每一个 字词句 向
学生们 进行解 释,学生们对其加 以记忆 ,把 古诗文阅读教学课 上成大学的 《 古代 汉语》 谍。 学生 的思考时间少 , 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少教多学在古诗文教学 中应该注意
的 几个 问题 第一 :必须努力激发学 生的兴趣,从而
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 。“ 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 的兴趣起来 了, 有 了学习的主动性 、 积极性, 学 习就不再是一件难事、苦事 。他会以此为 乐, 勤于钻研 ,学习也就会 收到事半功倍 的 效果 。相反,如果学生对此毫无兴趣 ,他 学 习 的主动 性没有 调动起 来 ,那老师 讲 的再 多 、再好,也无异于对牛弹琴 。问题是 ,对 牛弹 琴错 的是牛 吗 ?所 以激发 学生 的学 习 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是首先要解决 的问题 。只 有解决了这一问题 ,学生有了 自觉.他才可 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 二: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 学生 自己去阅读理解 、去合作探究,去钻研 学 习。不要 担心 学生理解 不 了或者 理解 错 误 ,老师所要做 的就是激励,通过 给学生施 加积极的教育影 响,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让 学生实现 预期的 目标 ,感受成功的体验,让 学生在 “ 期望——努力— —成功 ”的循环往 复 中处于一种能动、活跃的动力状态 ,把教 育影响内化为 自 觉 意识 。 三: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本还给 学生 , 把研读思考的权利 还给学 生。 课堂 是学 生的 学堂 , 不 是老师 的讲堂 ,学生才 是课堂真 正 的主体,老师只是课堂 的组织者 、引领者 。 课本是学生的读本 ,不是老师的教本,老 师 应 该在课 堂为学 生们提供 更 多 旨在 自我 愉 悦 、自我发现、 自我充 实的阅读机会 。 第四:把提问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 。古 语有云 :“ 疑 是思之始 ,学之端 ,小疑则 小 进 ,大疑 则大进 ” 。少教 多学的课 堂 ,应 该 是学生 “ 有 问”“ 善 问~ 会 问”的课堂 ,也 是学生通 过独立 思考 、合作探究 “ 解问”的 课堂 。 只有把提 问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才 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 才8  ̄ % t - 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 的每一个环节 。,接受汉 语的熏 陶,又经过多年的 语文学习与积累 ,只要学 生喜欢 思考 、善于 思考 ,能积 极主动 的去学 习,那么古诗文学 习当中的大多数任务,学生完全可 以借 助工 具书 自己完成 。 所 以说,在古诗文教学 当中 采 用少 教多学 的策 略应该 是一种 可 以激发 学生学习积极性、激起课堂活力 、迅速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选择。而且可 以通过 这一学 习过程,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 能力 、联想 猜想 能力和与人合作 能力 ,更好 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少教多学”整体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教学体会

课程 教育 研究
C 0 u r s e E d u c a t j 0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4 年2 月 上旬 刊
视 了 学生 的主观 能动 性 的发 挥 .抑 制 了学生创造 性 思 维 的发展 因此 , 在 教 学 活动 中, 教 师 必须 关 注课 堂, 运功 于课 堂之 外 , 采用 各 种 方 式和 手段 , 用 最 少的 时间 、 最 小 的精 力投 入 , 取 得 最 大 的教 学 效 果. 从 而 构建 高效 的课 堂教 学 什 么是 高效 课堂 所谓“ 高效课 堂” . 是指 在 有 限 的 时 间 ( 4 5分 钟 ) 和 有 限的 空 间( 教室) 内, 采取 恰 3的 - 教 学方 式, " 激发 学 生 学 习的积极 性 、 主 动 性, 培 养 他 们创 新 思 维和 创 新 能 力 。 让 学 生 最 大限 度 地参 与到 学 习过 程 中, 以获 取 最 大容 量 的 有效 知 识 . 从 而达 到 学 生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我 国教 育 家叶 圣 陶先 生早 就说 过 : “ 教 任 何 功课 .最 终 的 目 的都在 于达 到不 需要 教 。假 如 学 生进入 这 种境 界 : 能 够 自己去探 索, 自 己去 辨析 自己去 历练 , 从 而获得 正 确的 知识 和 熟练 的 能 力 .
一
、
岂不 是 就 不 需要 教 了 吗 ? ” 这 种“ 教 是 为 了达 到 不 需 要 教 ” 的境 界 .
实质就 是 学生 的 多学 , 自主地 、 主 动地 学 叶 圣 陶老先 生 还指 出 . 语 文教 学的 最终 目的 和 最 大成 功在 于学 生 “ 自能读 书 . 不待老师 讲: 自能作 文 . 不待老 师 改 。 这 种“ 自能 ” 式 的学 生能 力的 获得是 建 立在 “ 多 学” 的基 础之 上 的。 这 种机 型状 态 下的教 师 . 自然不 能“ 多 教” , 不 能 霸 占课 堂 , 不 能补 办代 替 , 不 能无 视 学生 的 自主 学 习 《 语 文课 程 标 准》 强调 学生是 学 习和发 展 的主 体 . 要 爱 护 学 生的好 奇心、 求知 欲 , 充 分 激发 学生 的 主动 意 识和 进 取 精神 , 倡 导 自主 、 合作、 探 究的 学 习方式 ” 。从 本质 上讲 , 《 语 文课 程 标 准》 所倡导的
“少教多学”“自主互助学习”三思

解 。整个课 堂非常 的 “ 热 闹” ,围绕疑 难 问 题 ,讨 论气 氛 活跃 ,对 话 状 态 积 答 问的话语权 得到 了有效 的保 障 ,教 学
效能也得 到很好 的提升 。
告诉 我们 ,传统 的教学课 堂是 教师的舞 台 ,学 生是 被 动 的倾 听者 。Ⅲ时 至 2 1
世纪 的今 天 ,我们大多数 的课 堂依 然把 学 生排斥在学 习主体之外 ,听课的体验 支 持我们作 出这样 的结论 ,学生答问只 是 部 分 学生 的福利 ,对 大 多 数学 生 而
习能力 、知识广度 、知识深度和伙伴互 助的水 平 ,实现 “ 少教多学”的高效课 堂 ,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文化。 参考文献 : [ 1 ] 郑金 洲 . 课堂教学的 5 0个细节——
一
生 阅读 的时间 ,确保思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间;② 在
学生轮 番走 向讲台 的时候 ,老师一直 静
新课改理念下 的课 堂教学 ,教师的
研 究表 明 ,课堂上 教师支配 的行为有 7 项 :讲 述 、提 问 、发 出指 令 、情 感 支
持 、批 评 、表 扬 、利用 学 生 问答 形 成
弗 兰德斯细心对课堂 教学 要素进行 比较 各 自的解 答 ,最后每个小组展示 对问题 的同学 自动走上讲 台加 以补 充 ,其他小
组 的 同学 也 到 台前 谈谈 自己不 同的 理
言, 主动答 问在 不少情况下是空 白状态 。
极 ,学生 的阅读时间 、思考 时间 、主动 脱 离课 堂教学的常态模式 ,一且脱 离了
回想这堂课 ,有几个方面很值得 称
道 :①在 学生阅读思考 的时候 ,执教者 不怕较长 时间的 “ 冷场 ”,切实保证学
城乡结合部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少教多学探索

2 0 0 5年起, 新加坡把“ 少教 多学 ” 理 念作为 国家教育 改革 的指导思想 , “ 为了促进 ‘ 少教 多学 ’ 教 育改革 的 实 施, 新加坡教育部在政 策上为教师和 学校领 导者提供 强 有 力的支持 , 并给予 学生更多 的灵 活性及 自主 选择 的机 会 。” 新加坡在整体教育改革 的过程 中, 以“ 少教 多学 ’ 作 为重要 理念 , 最终从 改革的成效上看 , 在 教学 内容方面 , 突破 了数量 强调, 转 化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 对 为什 么 教 、教什 么 以及 怎样 教 的问题进 行 了重新 的定 义 ,教师 和 学 校 领 导专 业 水 平 在 教 育 改 革 中得 到 了
一
学, 突 出学生 的主 体地位 , “ 以学定 教 、 顺 学而 教 ” , 给 学 生更 多的 自主学 习的时间, 让学生有更 多的 自主发 展的
空间, 体现 三维 目标有机 整合 , 企 图通过 突 出教 学 内容
的探 究性 、 问题性 、 生活性 来淡化教学 的系统性 , 规避 教
学 内容 的数量 。 通过对 比, 我们发现 , 这些研 究在把 时间还给学 生, 让学 生享有 更多的学 习时间和 空间上作 了有益的探讨 , 在 “ 以学定 教” ,尊重学生主 体发展方面 作 了有益 的尝
课 型研 究、 自读课 文“ 少 教多学” 课型研 究。 ( 5 ) 从 作文 教 学看 , 可 以分 为记 叙 文 写作“ 少 教 多 学’ 课 型研 究 、 说 明文 写作“ 少教多学 ” 课 型研究 、 议 论文
“ 十二 五 ” 规划教育部规划 申报 中, 甘肃 省教育培 训中心
主任景 民也 申报 了 少教 多学 ” 在 中小学语文教 学中的 策略 与方法 研究》 的课题 。 就这 些研究 来看 , 主要集 中在 教与学 的关 系、 教 学 目标 、 教学 主体、 教学 时间 的安排 、 教学过 程 、 教学 内容 上 的研 究 ,企 图打破 原来 依赖教 师教而 转 向依靠学 生
高中语文“少教多学”实践例谈

高中语文“少教多学”实践例谈【摘要】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这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理想。
在语文教学中,立足学情,深挖教材,创新模式,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化,教学内容的最大化,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从而向我们的理想迈进!【关键词】理想目标内容模式少教多学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一线教师一直在潜心探究、努力追求,希望能把夸美纽斯的理想变成现实。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少教多学”以其从全面依靠教师的教转向更多地依靠学生的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的教学理念,引起老师们的思考和研究。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少教”指的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的精神既赋予语文学科崇高的使命,也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少教多学”,是新课标新背景下的新的命题。
如何实施少教多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个性解读和自身对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实际,下面我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三个方面例谈自己的实践探索。
一、洞察学情,缕析教材,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化语文教学目标为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而制定的方向性指标,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目标过高,学生达不到;目标过低,学生没精神。
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必须是学情、教材和教学任务的综合体。
着眼语文核心素养 变“少教”为“多学”--《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例简述

2020·1-2本文立足“少教多学”的教学认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观念由“教”变“学”,“少教多学”,以期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本文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试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新路径。
一、着眼语言建构与运用,解析难点词句“自主探究和解析文中难点句子”,小组反复阅读课文,筛选出14个难点句子,参阅相关资料,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例如,探究“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句中三个加点词的不同含义和作用。
小组认为:“竟会”“竟至”“竟能”三个词都表示不可思议,但表达作用上又有区别,“竟会”表现出当局者杀人的凶残;“竟至”写出文人的卑劣程度,竟然到了如此地步,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憎恶和贬斥之情;“竟能”意为意想之外的能力,突出中国女性临难的高度从容与坚韧。
三个词各有侧重,突出了作者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感情,用词准确。
小组反思:我们学会了从标点、词语、句子入手来推测语段含义。
我们要正视世上的人和事,要像鲁迅先生一样有民族气节,做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爱国情操的人。
二、着眼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写作动机“写作目的探究和分析”,小组认为本文写作目的有四个方面:对“三一八”惨案进行评述;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方式;惊醒“庸人”;赞扬“为中国而死的青年”,鼓励人们愤然前行。
例如“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主要是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卑劣无耻,表达作者的悲哀和愤怒。
文章开篇以“中华民国”纪年讽刺“民国政府”已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执政府”完全成为了人民的敌人。
再如“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文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这里“大量的木材”比喻流血牺牲代价巨大,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诫人们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斗争方式。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简评《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本课经过精心预设,删除旁枝末节,直接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
以典型真题为例,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三种观点进行评价、讲解,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理解诗人心境要抓住题中已给信息:诗题,注释,意象,表情感、行为词句,从而判断诗人情感。
之后又进一步通过比较学生答案,让学生懂得进一步完善答案,规范答题,应对高考。
全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层递进,是适合高三复习阶段进行的好课。
——济南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丁梅《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习效果测评及分析课后以2011年全国大纲卷真题作为测试题,36人都能准确把握住诗人心情是孤独寂寞的,并且都能就上下阕进行全面分析,但有八位同学没有抓住注释中“雁能传书”这一点,得出诗人思亲之意。
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课堂上讲授的方法,抓题干,抓信息,根据答题注意事项,完整作答,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一小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容易顾此失彼,不能考虑周全,可能在学习效果上不能立竿见影。
这个结果正符合我的估测。
毕竟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在练习中熟练、领悟、提高。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效果良好。
不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比较紧张,最好再加两节复习课,进行知识的巩固。
最后,课堂氛围仍不够活跃,还需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力争改进。
《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教授对象是高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还有强烈的畏难心理。
应引导独立的思考。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1)从诗歌内容看,读不懂诗歌,不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语文“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作者:杨爱国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4期一、教学目标设计1.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兼顾课堂教学设计应宏观把握语文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为总纲,紧紧围绕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目标要紧贴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据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目标的设定既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要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定,对于个别特优生和后进生,可以用适度提高或降低目标梯度的办法,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
3.目标设定要有“留白”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预留生成空间,保持预设的弹性,要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空间。
充分考虑生成性目标产生的可能性,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不断地创设新的学习目标,通过对预设目标的调整,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不断地得以发展、生成、完善。
4.根据文章体式、特点设计教学目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欣赏角度。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从种种视角来看”,不同的视觉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体式,要抓住课文的特点。
5.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简明一篇课文,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能力也很多,但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全部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大胆取舍,最好制定切实可行的较单一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依据文本可能会出现几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把这几个目标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然后根据学生情况审时度势,抓住最适合学生完成的目标去探究,去设计问题。
二、教学内容设计1.语文教学内容设计要关注语文本质,以文为本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解与学习语言,进行语言品味。
“少教多学”能够使高中语文教学更高效

【 关键词 】 “ 少教多学” 高中 语文教学 教学理念 【 中图分类号 】 G 6 3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8 1 0( 2 0 1 4) 0 6 -0 1 文—— 早 读
学园 I X U E Y U A N
2 0 1 4年 第 6期
“ 少教 多学 "能够使高 中语文教 学更高效
周 瑞 河北冀 州中学
【 摘 要 】“ 少教 多学”是近年来兴起 的一种教 学理念,这种理念和洋思中学的 “ 洋思”模式相符 ,宗旨就是让学生在有
限的课 堂 时间完成 更多的 学习任务 , 以提 高学 生学 习语 文的能 力 , 培养 学 生课 堂为 主体 的观 念 , 不能再 是老 师在课 堂 “ 满 堂灌” 。 总之 ,少 教 多学 ,对 于高考作 为指挥棒 的现 阶段是有 益而无 害 的。希 望 “ 少 教 多学”这种教 学理念 能有利 于语 文的发展 。
养学 生 的创 新思 维能 力 。
二 提 问环 节 有利 于提 高学 生的 学 习效 率 少 教 多学 , 把 学 习 的主动 权交 给学 生 , 让 学生 自己思考 问题 、分 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 。教师 要精 心组 织 , 掌 握提 问技 巧 。提 问方 式直 接关 系 到课 堂教学 的成败 。在课 堂提 问 中 , 提 的 问题不 一定 越深 越好 。 课 堂提 问必须 符合 中学 生 的接受 状况 , 若 问题 的难度 过 大 ,学生 一时 无从 回答 , 势 必导 致学 生思 维 “ 卡壳 ” 和课 堂 “ 冷场” ,一定 程度 上 抑制 了学 生智 能 的 发挥 , 难 以达 到教 学 目的 。教师 所提 的问题 , 犹 如小孩 摘 苹果 一 样 ,跳一 跳就 能摘 到 。通过 学生 的思考 , 能 够 回答 出来 ,才 能达 到巧 问 的效果 。 问题 提得好 ,能够让 学生 积极 参 与到语 文教 学 中来 , 真 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 教师提出的好问题能激发全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1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
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习和领会的情感。
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
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
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
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
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