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上)课文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上)课文译文
第一篇: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上)课文译文
Unit 1 Passage A [参考译文]:
人生的两条真理
抓紧,放开:明白了这对矛盾,你就踏进了智慧的大门(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亚历山大·M· 辛德勒
人生的艺术就是要懂得适时地收与放.而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尽管到头来注定一切都不能长久,它还是令我们依恋于它所赋予的各种恩赐。
正如前辈们所言:人出生时双拳紧握而来,过世时却是松手而去。
我们当然要抓紧这神奇而美妙的生命,它的美孕育在我们这片神圣土地的每个角落。
我们其实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我们却常常在回顾往昔时才突然觉醒意识到其中之美,可为时已晚,一切都时过境迁。
我们深深铭记的是褪色的美,消逝的爱。
但是这种记忆中却饱含了苦涩,我们痛惜没有在美丽绽放的时候注意到它,没有在爱情到来的时候给出回应。
最近自己的一个经历又令我悟出了这其中的道理。
我因为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而住进了加护病房。
那地方可不是好呆的。
一天上午时分,我要接受几项辅助检查。
因为检查的器械在医院对面的一幢建筑中,所以我就要穿过庭院,躺在轮床上被推到那里。
就在从病房出来的一瞬,迎面的阳光一下子洒在我的身上。
我所感受的就只有这阳光,它是如此美丽,如此温暖,如此璀璨和辉煌!
我看看周围是否有人也沉醉在这金色的阳光中,而事实是大家都来去匆匆,大都目不斜视,双眼只顾盯着地面。
继而我就想到我平常也太过于沉湎于日常的琐碎俗物中,而对身边的美景漠然甚至视而不见。
从这次的经历中我所洞悉的实际就像这个经历本身一样并无什么奇特之处:生活的恩赐是珍贵的——只有我们对此留心甚少。
那么人生给予我们的第一个矛盾的真理就是:不要太过于忙碌而
错过了人生的美好和庄严。
虔诚地迎接每个黎明的到来。
把握每个小时,抓住宝贵的每分每秒。
紧紧地把握人生,但是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
这正是人生的另外一面,也就是矛盾的另外一面:我们要接受失去的一切,懂得如何放手。
这个其实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尤其当我们尚年轻时,自以为世界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而不论什么,只要是心想就会事成,而且一定能事成!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然后渐渐地这第二条真理必然显现在我们面前。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承受失去——也因而成长起来。
当我们出生时失去母体的保护,从那一刻我们开始了独立的生命。
而后我们上学了,一级一级地升上去,离开了父母和儿时的家庭。
我们结婚生子然后又只能看着他们离去。
我们遭遇父母及爱人的离逝。
我们也要面临自己逐渐或者突然的衰老。
而最终,就像握手和松手的比喻那样,我们必须面对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
就这样我们失去了一切,其中包括我们自己人生已经所有的以及尚未实现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服从于这种人生中矛盾的要求呢?为什么明知美是短暂的还要去创造美好?为何明知自己所爱的人会最终离我们而去却还要全心全意去爱?
要解开这个矛盾我们就必须把眼光放开,像透过可以通向永恒的窗户那样来审视我们的生活。
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生命虽然有限,可我们在地球上的作为却在造就永恒。
人生不仅仅是静止的一生而已。
它是在不断变幻的,是一股不屈不挠的奔流。
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得到生命的延续,然后我们通过我们的子女得到生命的延续。
而我们也随之长存,我们所崇尚的美不会因为我们的死亡就失去颜色。
我们的身体会腐朽,我们的双手会枯萎,但是我们所创造的美、善和真是永存而不朽的。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去聚敛财物,他们只会变为尘埃,化为虚无。
追求理想而不是物质的东西,因为只有理想赋予生命意义,也只有理想才会有恒久的价值。
房子有了爱便成为了家。
城市有了道义就成为社会。
红砖有了真理就成了学堂。
陋室有了宗教就成了圣殿。
人类全方面的努力有了正义就成为了文明。
把这一切全放在一处,完善他们,使之精益求精。
而这一切有了在人类获得救赎后那永远无欲无求的远景,便成就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绚烂未来。
(注:本文是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辛德勒于1987年5月在南卡罗来纳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的节选。
要做到无欲无求的境界对于我们而言还太遥远,但适时地收与放,却是我们的生活的真理,抚慰那些在城市欲望中挣扎的生命。
)
Passage B [参考译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
我们大家都读过一些令人激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仅仅活在有限并且特定的时间内,有时长达一年,有时短到24小时。
但我们总是有兴趣发现,那命中注定要死的是那些有选择自由的人,而不是那些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了的判了刑的犯人。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相似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作为终有一死的人,在那最终的几个小时内安排什么事件,什么经历,什么交往?在回顾往事时,我们该找到什么快乐?什么悔恨?
有时我想到,过好每一天是个非常好的习惯,似乎我们明天就会死去。
这种态度鲜明地强调了生命的价值。
我们应该以优雅、精力充沛、善知乐趣的方式过好每一天。
而当岁月推移,在经常瞻观未来之时日、未来之年月中,这些又常常失去。
当然,也有人愿按伊壁鸠鲁的信条“吃、喝和欢乐”去生活。
(译注: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生活的主题目的是享乐,而最高的享受唯通过合理的生活,如自我控制才能得到。
因为生活享受的目的被过分强调,而达此目的之手段被忽视,所以伊壁鸠鲁的信徒现今变为追求享乐的人。
他们的信条是:“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死亡”),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被即将面临死亡的必然性所折磨。
在故事里,注定要死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一刻由某种命运的突变
而得救,但几乎总是他的价值观被改变了。
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和它永恒的精神价值变得更具欣赏力了。
常常看到那些生活或已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中的人们都赋予他们所做的每件事以芳醇甜美。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把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知道,某一天我们一定会死,但通常我们把那天想象在遥远的将来。
当我们心宽体健时,死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很少想到它。
时日在无穷的展望中延展着,于是我们干着琐碎的事情,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生活的倦怠态度。
恐怕,同倦的懒散也成为利用我们所有的本能和感觉的特点。
只有聋子才珍惜听力,唯有瞎子才体会到能看见事物的种种幸福,这种结论特别适合于那些在成年阶段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们,而那些从没有遭受视觉或听觉损伤之苦的人却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天赐的官能。
他们模模糊糊地眼观八方,耳听各音,毫无重点,不会鉴赏,还是那相同的老话,对我们所有的官能不知珍惜,直至失去它,对我们的健康意识不到,直至生病时。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成年的早期有一段时间致瞎致聋,那会是一种幸事,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力,寂静会教导他享受声音。
我不时地询问过我的能看见东西的朋友们,以了解他们看到什么。
最近,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从一片森林里散步许久回来,我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答道:“没什么特别的。
”如果我不是习惯了听到这种回答,我都可能不相信,因为很久以来我已确信这个情况:能看得见的人却看不到什么。
我独自一人,在林子里散步一小时之久而没有看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那怎么可能呢?我自己,一个不能看见东西的人,仅仅通过触觉,都发现许许多多令我有兴趣的东西。
我感触到一片树叶的完美的对称性。
我用手喜爱地抚摸过一株白桦那光潮的树皮,或一棵松树的粗糙树皮。
春天,我摸着树干的枝条满怀希望地搜索着嫩芽,那是严冬的沉睡后,大自然苏醒的第一个迹象。
我抚摸过花朵那令人愉快的天鹅绒般的质地,感觉到它那奇妙的卷绕,一些大自然奇迹向我展现了。
有时,如果我很幸运,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还能感
受到一只高声歌唱的小鸟的愉快颤抖,我十分快乐地让小溪涧的凉水穿过我张开的手指流淌过去。
对我来说,一片茂密的地毯式的松针叶或松软而富弹性的草地比最豪华的波斯地毯更受欢迎。
对我来说四季的壮观而华丽的展示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无穷尽的戏剧。
这部戏剧的表演,通过我的手指尖端涌淌出来。
有时,由于渴望能看到这一切东西,我的内心在哭泣。
如果说仅凭我的触觉我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愉快,那么凭视觉该有多少美丽的东西显露出来。
然而,那些能看见的人明显地看得很少,充满世间的色彩和动作的景象被当成理所当然,或许,这是人性共有的特点;对我们具有的不怎么欣赏,而对我们不具有的却渴望得到。
然而,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在光明的世界里,视力的天赋仅仅作为一种方便之用,而没有作为增添生活美满的手段。
如果我是一所大学的校长,我就要开设一门强制的必修课“如何应用你的眼睛”。
这门课的教授应该试图给他的学生显示怎样能以看见那些在他们面前一现而过的东西来增添他们生活的乐趣,这位教授应该试图唤醒他们沉睡和懒散的天赋。
或许,如果让我来应用我的眼睛,比方说,仅仅用3天吧,我能以我想象的最喜欢看见的东西来很好地说清楚这个问题。
而且,当我想象的时候,设想你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你也只有3天多点的时间看东西,你该如何应用你自己的眼睛。
如果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个夜晚的黑暗,你又知道,太阳对你来说,永不再升起了,那么你该怎样度过这插进来的宝贵的3天呢?你最想要注视的东西是什么呢?
当然,我会最想看到我多年的黑暗中对我变得珍贵的事情,你也会想让你们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对你已经变得珍贵的事情上。
这样,你就能随着你进入那逼近在你面前的长夜而永远记住它们。
如果由某种奇迹,我获得了能看见东西的3天,随后又沉陷于一片黑暗之中,我该将这段时间分为3个部分。
(注: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识破,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
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
---罗斯福夫人)
Unit 2 Passage A [参考译文]:
圣诞节圣诞节是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基督教节日。
圣诞节的名称源于古英语“基督的弥撒”,目前的拼法大约是从16世纪起开始使用的。
几乎所有的基督教会都在12月25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
这一日期在西方直到大约4世纪中期才被确定下来,而在东方的确立则又迟了大约1个世纪。
几乎从一开始,大多数基督徒就已经把圣诞节看作了圣日和假期。
由于基督的诞生为世间带来了新的欢乐气息,从耶稣基督诞生的第一个故事的出现开始,人们就以文字、艺术、歌曲、舞蹈以及戏剧等多种形式不断为圣诞节增添变化,人们甚至还创造了具有特别象征意义的节日食品。
几个世纪以来,随着各地习俗的融入,今天的圣诞节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节日。
为了适应圣诞节的需要,英国人对许多老的民间节日进行了调整。
中世纪英国的圣诞节充满了乐趣、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盛大的宴会也在此时举行。
为了纪念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冬至,古斯堪的纳维亚人在这一天将巨大的篝火点燃,英国习俗燃烧圣诞柴就衍生于此。
在圣诞期间使用常绿植物的想法则是来源于基督教之前的北欧人的信仰。
凯尔特和日耳曼人的部落在冬至节到来时向常绿植物表达敬意,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植物象征永恒的生命。
常绿的冬青树作为太阳回归的吉兆受到崇拜,也有人说基督的荆棘冠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所戴)是由冬青树制成的。
传说中冬青树结的浆果曾是白色的,但当冬青树做成的荆棘冠冕压在耶稣的额头上时,滴滴鲜血将浆果染成了鲜红色。
因此,有人认为圣诞花环起源于这个传说。
其它的一些著名的圣诞习俗来自于不同的国家。
关于圣诞树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受到普遍认可的说法是马丁·路德在德国开启了这一习
俗。
据说平安夜里的常青树、群星闪烁的天空给马丁·路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将一颗用燃烧的蜡烛点缀的类似的树木放在了自己家中。
有些学者认为,对于非基督教徒而言常青树是生命的象征,常青树成为了救世主的象征,于是也就成为了他出生庆典的组成部分。
胖胖的、快活的、长着胡须的深受人们喜爱的圣诞老人形象来源于圣·尼古拉斯,这位生活在四世纪的小亚细亚的基督教主教以其善举而闻名。
将这位圣徒与圣诞老人联系起来的想法从小亚细亚蔓延到了欧洲,并由早期的荷兰移民带到了美国。
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将圣·尼古拉斯作为令人发笑的节日人物加以介绍。
但是,最终使人浮想联翩的身着毛绒绒礼服的圣诞老人形象是由美国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在1863年刻画的。
圣诞节也不总是伴随着幸福与欢乐而被人们记住的。
1642年,由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清教徒上台执政,带有反宗教色彩的圣诞节庆祝活动被禁止。
庆祝圣诞节的人将被送往监狱,受到惩罚。
清教徒的传统又被带到了新英格兰,直到1856年,在新英格兰,圣诞节才成为法定假日。
不过,在美国的其它地区,从家乡带来各自节日传统的移民们欢快地庆祝圣诞。
如今,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正是这种“为世间带来欢乐”的传统已成为圣诞精神的标志。
Passage B [参考译文]
感恩节
(11月份第四个星期四)
如果一位国际游客能够从迈阿密沿岸到夏威夷的热带海岸进行一次感恩节之旅,并且在沿途的每个家庭稍作停留,他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各地的节日景象竟如此一致:无论是大家庭、小家庭,还是中等家庭;无论是在城市、乡村还是郊外;无论远近,家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参加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
当他观看盛宴的准备时,他会听到一些愉快的交谈。
谈话中包含家人的消息,对天气的评论,政治观点、对迷人的餐桌装饰的赞美等。
他会发现餐桌延长到了最大限度,亮纸做的火鸡为所有成年人标出了位置。
孩子们无需得到正式通知,看到女主人从厨房出来、摘下
围裙,他们就会在邻屋的小桌旁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位国际游客还会看到当指定的长者对本年度的收获表示感谢并虔诚地请求上帝继续赐福时,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都会保持安静。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英国移民在1621年第一次庆祝了这一节日。
他们给这一节日赋予的精神和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
早期的定居者是群清教徒,他们离开的了自己的家乡——英国,在那里他们无权从已建立的教会中分离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礼拜。
起初,他们逃到了荷兰;1620年,他们乘坐“五月花”号船前往美国寻求能够拥有宗教自由的地方。
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之后,他们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来到这个“崭新世界”的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了饥饿和疾病,但剩余的人仍心存希望。
到了第二年春天,每个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家,都种上了自己带来的以及友好的印第安人送给他们的谷物。
印第安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这样他们就吃上了鱼和野味。
为了对即将到来的第一次大丰收表示感激,早期的定居者们决定设定一个专门的日子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
虽然第一个感恩节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感恩节的庆祝形式却未发生太大变化。
正如感恩节是第一个朝圣者的节日,它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感谢上帝一年的保佑,享受丰收的果实,与那些不幸的人分享所有。
丰盛的家宴总是最重要的庆祝活动,数月前就开始着手准备。
一些家庭可能得乘飞机旅行;其它一些家庭则把孩子们塞进私家车里,开车长途跋涉。
上大学的儿女们会利用4天的假期回家,员工们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踏上旅程。
晚餐菜单基本上仍与早期一致:这是传统当中的一部分。
人们喝红莓苔汁,吃填料的烤火鸡,还有小红莓酱,甜土豆,奶油洋葱,鲜果汁,南瓜饼,葡萄干布丁和碎肉馅饼。
人人都赞成感恩节大餐必需以烤火鸡为主菜,火鸡在烘烤时要以面包作填料以吸收从中流出来的美味汁液。
餐桌的装饰也同样遵循传统的模式——要有收获的鲜艳葫芦,玉米穗,苹果,桔子,栗子,胡桃,干树叶以及秋天丰收时积存的紫葡萄。
在真正的感恩精神中,家庭圈子常常被扩大:独居的朋友,国外游客,或远离家乡的军人都被包括进来。
孤儿、老人、无家可归者以及公职人员都不会被遗忘。
他们也有传统的感恩节火鸡晚餐,这些晚餐是由一些慈善人士、民间或教会团体提供的。
那么,这位国际游客会看到,感恩节是美国家庭重申对拥有自由的生活、自由的宗教信仰、上帝丰厚的赐予的感激之情并通过慷慨分享获得满足的日子。
Unit 3 Passage A [参考译文]
教育之道:东方和西方
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老师最近参观了一所日本的小学。
在一堂课上,她观看了60个小孩子在学习画猫。
任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圈,60个孩子就模仿着画在纸上。
老师在第一个圆圈上面画了一个小些的圆圈,然后又在小圆圈上面画了两个三角形;孩子们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继续画着他们的猫。
这堂课就这么继续着,直到教室里有了61只一模一样的猫。
这节课让那位加拿大老师大为吃惊。
这类教学方法--以及它们的效果--同她自己国家的迥然不同。
加拿大学校里的一节美术课会产生满满一屋子独一无二的图画,而不是一张又一张完全相同的猫。
为什么呢?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呢?
在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教室里,老师教的都不仅仅是艺术、历史或语言。
课堂活动的一部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是在传授文化:社会的观念、价值观和信仰。
每一种教育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是一面反映其所在社会的文化的镜子。
在像美国或加拿大这样由许多不同的民族、宗教团体和文化取向构成的西方社会中,个性和独立思考受到高度重视。
这些价值观通过这些国家的教育制度反映出来。
老师们强调那些使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的品质。
他们很少要求学生熟记信息;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寻找答案,并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
学生们从小就学着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在课堂讨论中各抒己见。
在日本则截然不同,绝大多数人有着同样的语言、历史和文化。
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那儿的教育
制度反映了一种对集体目标和传统而不是对个性的信念。
日本的学童经常在一起学习,做作业时相互帮助。
在教室里,教师是主要的知识来源:教师讲,学生听。
没有很多的讨论;学生们却要背诵他们已经记住的规则或信息。
日本教育制度的优点是那儿的学生能学到合作的社交技能。
另一个优点是他们学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比大多数美国学生多得多。
他们每天学习的时数和每年学习的天数也比北美的学生多。
这种制度要求高,但它却使孩子们能为进入一个重视纪律和自制的社会作好准备。
然而,它也有缺点。
首先,很多学生说考试之后,他们就会忘记许多曾经记熟的信息。
其次,这个要求极高的制度给学生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并被认为是日本学龄儿童自杀率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北美教育制度的优点是,学生们学习独立思考。
他们学习采取主动--做决定和采取行动都无须别人告诉他们做什么。
这种制度使他们能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的思想和个人责任的社会作好准备。
不过,它也有弊端:除了别的以外,美国高中毕业生学的基本规则和事实就不如其他国家的学生学的多。
而许多社会评论家认为美国的高犯罪率至少部分地应归咎于学校的纪律涣散。
Passage B [参考译文]
坚定、公正、友好
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我都很喜欢。
他们多半都友好而能干,乐于帮助学生。
我喜欢他们,但我不大记得他们。
只有一年级时的英语老师琼斯先生是个例外。
他热情、敏锐,熟悉课程,而且决心要让我们学好并热爱这门课程。
琼斯先生身材修长,年约四十四五岁,头发花白稀疏。
一副眼镜不大稳定地架在鼻子上,显示出一种严肃的样子。
但是他眼镜架在鼻子上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当他思索着回答学生们的问题时,他总是把它取下来擦一擦,然后又把它放进嘴里。
当他走进教师时,他总是带着两三本书,书中夹着一些纸条,标记着他打算朗读的段落。
我还记得那些毛线开衫,他一定有十几件这样的毛衣。
下雨天,他用一件蓝色雨衣来代替这种毛衣。
然而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的微笑。
他微笑的时候,整个脸部都容光焕发,眼睛也闪着光芒。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