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国内茶企网站的英译研究

合集下载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国产茶品说明书的英译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国产茶品说明书的英译

2017年第12期我国具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茶文化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西汉时期,我国茶文化向国外传播以来,如今茶文化成为了我国的重要文化标签之一。

但是当前,我国与茶文化有关的相关翻译工作并没有引起我国翻译工作人员的重视,这也是造成我国国产茶品说明书英译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这对我国的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国的国产茶品说明书承载着对外宣传和传播我国茶文化的重任,国产茶品说明书的翻译质量能够对茶产品的销售和茶文化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1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有德国著名学者Hans.J.Vermeer 提出,提出时间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

翻译目的论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使用目的概念,翻译目的论的核心理念是在翻译过程中,将最主要的因素作为翻译的整体目标。

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有:忠诚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以及目的性原则。

忠诚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翻译人员、原著作者以及译文接受者之间需要具有忠诚的关系,这是翻译目的论得以完善和加深的基础和前提条件[2]。

连贯性原则指的是翻译成文以后,译文应该符合目标语接受者的语言连贯标准,具有文化上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

忠实性原则指的是目标语的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需要尊重原文的意思,对于原文的意思不应该改变。

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当中,第一原则是目的性原则,即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翻译目标语言者的理解能力,使用译入语的语言特色和特点进行翻译行为。

在翻译过程当中,翻译人员的目的种类有三个,其一是基础目的,其二是交际目的,其三是利用某种手段需要实现的目的[3]。

2茶品说明书作为在我国对全球贸易当中重要的出口产品,茶产品的功能、效用、品质等等多方面的解释,需要通过国产茶品说明书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得对我国茶产品和茶文化不了解的消费者能够对我国茶产品具有更加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外宣翻译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一环。

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也是对外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对外宣汉英翻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以期提高外宣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的动态、多元化和共生的翻译观。

这一理论主张将翻译视为一个包含源文本、译者和译入语环境等多重因素在内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译者应关注文化、语言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相互影响,从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三、外宣汉英翻译的特点与挑战外宣汉英翻译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首先,外宣翻译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要求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外宣翻译应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外宣翻译还需考虑如何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和融合。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策略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外宣汉英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保持原文本与译文之间的生态平衡。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能够与原文本保持一致,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2. 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既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又能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

3. 强调整体性思维。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多个因素和层面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具备整体性思维,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原文和译文的关系,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五、案例分析以某市政府的外宣材料为例,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实践。

首先,译者需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英语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和含义。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英同声传译(以下简称“汉英同传”)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为汉英同传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翻译的原理、策略及实践应用。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将生态学原理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译者主体性以及翻译的适应性选择。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在特定文化生态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生态性特点汉英同传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生态性特点。

首先,它要求译者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并转换语言,这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汉英同传翻译涉及到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因素,要求译者准确把握原文的语义、语用及文化内涵。

最后,汉英同传翻译还需要考虑听众的接受程度和反应,以便更好地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翻译策略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适应选择原则:译者应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选择最合适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2. 整体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整体性,避免断章取义或片面理解。

3. 动态性原则:由于汉英同传的即时性特点,译者需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翻译策略,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4. 文化意识原则:译者应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准确把握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五、实践应用在汉英同传翻译实践中,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译前准备:译者需充分了解会议主题、参会人员及文化背景等信息,以便为翻译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实时调整:在同传过程中,译者需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

3. 文化传播:通过汉英同传翻译,将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同声传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为汉英同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的方法,以期为同声传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将生态学原理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翻译研究方法。

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包括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汉英同传中,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关注语言转换的生态环境,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生态平衡,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传递。

三、汉英同传的生态翻译学方法1. 语言生态的翻译策略在汉英同传中,语言生态的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

译者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源语信息,并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改译等,使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与源语保持一致,实现语言生态的平衡。

2. 文化生态的翻译策略文化生态的翻译策略关注的是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

在汉英同传中,译者需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以准确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

通过注解、阐释、对比等翻译方法,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源语文化,实现文化生态的平衡。

3. 交际生态的翻译策略交际生态的翻译策略强调的是交流过程中的互动与沟通。

在汉英同传中,译者需关注交际情境、交流目的和受众特点等因素,灵活运用同传技巧,使译文在交际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

通过调整语速、语气和用词等,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听众的接受习惯,实现交际生态的平衡。

四、实证研究与应用分析本文通过对实际汉英同传案例的分析,探讨生态翻译学方法在同传实践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运用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的翻译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汉英同传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本文还提出了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的汉英同传策略和方法。

五、结论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汉英同传的方法。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翻译学是一个以生态视角审视翻译活动的跨学科理论,旨在以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和理念,揭示翻译的生态特征与机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汉英同传翻译作为语言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汉英同传翻译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整体、联系和动态的角度看待翻译活动。

它强调翻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责任。

在汉英同传翻译中,这一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对翻译环境、文化背景、语言特性的综合考虑。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汉英同传翻译是即时性、准确性和流畅性的结合。

它要求译者在短时间内理解源语信息,快速转换语言,同时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和传达的流畅性。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包括:1. 语境适应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考虑语境因素,如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以实现准确传达。

2. 动态性: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变化的语言环境。

3. 交互性:译者和听众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汉英同传翻译的策略与技巧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需要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技巧。

首先,要理解原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确保准确传达信息。

其次,要运用语言转换技巧,如词汇选择、句式调整等,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分配注意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合理分配注意力,关注源语信息的同时,也要关注听众的反应。

2. 灵活运用非语言手段: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有助于增强翻译效果。

3. 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信息传递失误。

五、汉英同传翻译中的问题与对策在汉英同传翻译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如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语言表达不地道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文化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英同声传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理论,为汉英同传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翻译的原理、策略及实践应用。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和多元共生。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在汉英同传翻译中,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转换能力和跨领域知识,以实现高质量的翻译。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与要求汉英同传翻译是即席的、实时性的语言转换过程,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和挑战性。

首先,它要求译者对中英文双语及其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

其次,同传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应对现场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最后,汉英同传翻译还需考虑语言的可接受性和表达的流畅性,确保目标语听众能够准确理解原语信息。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翻译策略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保持语言生态平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英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力求保持语言的生态平衡。

在保留原语文化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审美标准。

2. 适应不同语境:在汉英同传翻译中,译者应灵活适应不同的语境,根据上下文信息调整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的同传翻译中,语言的正式程度和语气都会有所不同。

3. 强调共存与共生:生态翻译学倡导多元共生的理念,在汉英同传翻译中应注重跨文化交际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共生。

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文化元素,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五、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以某国际会议的汉英同传为例,本文探讨了生态翻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本次会议中,译者通过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如解释性翻译、简化词汇、转换句式等,实现了高质量的同传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The Chinese Art of Tea汉译实践报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The Chinese Art of Tea汉译实践报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The Chinese Art of Tea汉译实践报告摘要:本探究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了英文原著《The Chinese Art of Tea》在汉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生态翻译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主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的提出,本探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启示。

其中,从翻译语言的角度,本文建议以意译为主,以译文的语言质量为准则;从翻译文化深度的角度,本文建议重视文化内涵的传递,并且保留原文的特色,体现其文化价值;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本文提出在翻译实践中重视生态文化的传承,强调语言转换对文化的影响和对生态的依靠性。

本文的探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对文化友好的沟通与传承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视角汉译实践 The Chinese Art of Tea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English original The Chinese Art of Tea and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By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and proposing solutions, this study draws some conclusionsand inspir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languag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idiomatic translation should be the main principle, with the quality of translated language as the criter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epth of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suggest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preser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text to reflect its cultural val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heritance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 translation practices, highlighting the impact of language conversion on culture and the dependence on ecology.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useful ideas and methods, which have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 for cultural friendly communication and inheritance.Keywords: ecological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Chinese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Chinese Art of Te。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以茶文化翻译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以茶文化翻译为例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译者中心”放在翻译教学领域即 等同于生态环境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模式颠覆了传 统以参考译文为翻译课程最终目标的翻译教学,突出培养学生 在翻译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而教师的角色也从过去的知 识供应者转换为课堂活动的管理人和学习咨询师,给予学生充 分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并适时地通过现代社交工具向其提供学 习资源。因此,以茶文化翻译课程教学为例,探讨生态翻译学 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模式如何得到合理的构建。
1. 动态 / 平衡:制定有特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胡庚申在他的翻译生态理性“五原则”中提出,翻译生态 系统应当注重动态 / 平衡,也就是要体现出翻译活动主客体之 间以及它们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根据这一理论,教师 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以往的“授”与“受”,而是翻译活动主 体之间的平等互动,一起参与到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分享过程之 中。应用语言学家 Nunan 曾指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教学大纲编制应当是师生共同合作的结果,因为从教学目标的 制定到授课方式的抉择,学生都具有一半的决定权。同样对于 翻译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凭个人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材,这凸 显出生态翻译学中译者对以源文本为主要要素的生态环境的适 应。 然而,动态 / 平衡还关注翻译教学生态环境中的其他因子, 即高校的办学性质、硬件设施配备、师资队伍情况以及区域性 市场需求等与翻译主体间的互动。所以翻译课程的选材可以考 虑向区域特色倾斜,以期培养出更多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翻译 人才。以笔者所在的信阳师范学院为例,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 可以结合信阳的茶文化,发展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翻译教学思 路,使翻译教学定位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 以茶文化翻译授课的方法为例。首先,向学生介绍茶文化 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现今, 茶文化已成为全世界人民表现风度的一种礼仪,供人们切磋、 进行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因此茶文化翻译的教学目标是帮助 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掌握茶文化翻译策略。与学生达成共识 之后,让学生自行分成几个小组,并提前一周布置作业,根据 每个小组的兴趣爱好,分配各小组需要收集的茶文化语料。同 时,建议学生使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来搜索茶文化相关的 英汉对照文本,由每组组长检查、整理和筛选材料,以避免重复。 鉴于茶文化语料较为庞杂,其中包括中国典籍涉及茶文化的如 《红楼梦》《茶经》,中国各地名茶茶名的中英表达,还有中 国古诗词中提及的茶文化等,因此设立小组来承担语料的搜集 任务更省时高效。此外,学生在收集课程学习资料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其自主性和能动性,达到与教师之间的动态平衡。 2. 整体 / 关联:建立仿真翻译教学生态环境 胡庚申提出的整体 / 关联强调各子生态系统间的整体性与 关联性。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教学在进行翻译技巧训练之时, 应当注重翻译文本所在的生态环境,并做出适应该环境的动态 选择,例如,目标语和源语言文本的文化与读者之间的交互。 换言之,教师不仅仅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技巧,还要 加深对历史文化方面的体会和了解,实现各子生态系统间的整 体性与关联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其中,汉英同传口译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技巧的研究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理论,为口译技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同传口译的技巧,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口译领域,生态翻译学将口译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多方面的协调与适应,以达到准确、流畅的翻译效果。

三、汉英同传口译的技巧研究1. 语言层面的技巧在语言层面,汉英同传口译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译员应掌握基本的语言转换技巧,如词汇选择、句式转换等。

其次,要注意语言的文化差异,确保译文在语义和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此外,译员还应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自然度,以提升口译的整体效果。

2. 文化层面的技巧文化层面是汉英同传口译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两国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习俗等。

通过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译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准确地传达信息。

3. 心理层面的技巧心理层面是影响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汉英同传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保持冷静、自信的心态,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此外,译员还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注意力,以保持最佳的口译状态。

在紧张的口译环境中,心理调适能力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口译技巧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汉英同传口译的技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生态环境:译员需要充分了解口译任务所处的生态环境,包括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适应生态环境,译员可以更好地把握口译任务的要求和难度,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口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同声传译在跨国交流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作为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汉英同传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和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探讨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原则及策略,旨在为同传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新兴的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置于一个更为宏观的生态环境中,关注语言、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动态性,认为翻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汉英同传翻译中,生态翻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汉英同传翻译具有即时性、准确性、文化敏感性等特点。

在同传过程中,译员需在短时间内理解并传达源语信息,同时还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此外,同传过程中还需考虑语言转换的流畅性和逻辑性,以使目标语听众能够准确理解并接收信息。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翻译原则(一)适应性选择原则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不断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在汉英同传翻译中,译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适应目标语环境和听众需求。

(二)多维度转换原则汉英同传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涉及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转换。

译员需从多维度进行思考和转换,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整体性原则生态翻译学强调整体性思维,认为翻译应关注文本的生态环境和语境。

在汉英同传翻译中,译员需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和语境,确保信息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五、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翻译策略(一)加强语言和文化学习译员应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素养,熟悉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有助于在同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源语信息。

(二)注重语境和语域分析在汉英同传翻译中,译员需关注语境和语域的分析,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范文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众多口译类型中,汉英同声传译因其高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探讨汉英同传口译的技巧,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它将翻译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过程。

这一理论认为翻译应关注原文、译语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汉英同传口译的挑战与技巧1. 语境分析与语言适应在汉英同传口译中,准确理解原语语境是关键。

生态翻译学强调对原文语境的把握,要求口译员在理解原语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语境调整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正式场合的演讲中,口译员应使用正式、准确的词汇和句式;而在非正式场合,则可适当运用口语化、幽默的翻译风格。

2. 词汇与句法处理在词汇层面,口译员需具备丰富的词汇储备和灵活的词汇运用能力。

在遇到生词或专业术语时,可借助上下文、背景知识进行推测和解释。

在句法层面,口译员需关注原文的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将复杂的句子进行合理拆分和重组,以符合语言逻辑和表达习惯。

3. 同步性与互动性处理汉英同传口译要求口译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同步性。

此外,口译员还需与讲话者保持互动,捕捉并准确表达其话语中的非言语信息(如肢体语言、语调等)。

这需要口译员具备良好的听力、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口译策略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汉英同传口译需要口译员与外部环境的良好互动和协同适应。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 建立语境、文化、语言的生态系统意识口译员应充分了解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包括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境与语言的特点,如语气、表达方式等。

2. 不断优化自我语言体系口译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和句型储备,提高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翻译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以生态视角对翻译学进行深入探讨。

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英同传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文化交流的深度。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的方法,以期为同传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强调翻译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类比关系。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生态系统内的适应和进化过程,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

生态翻译学注重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译者通过建立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生态系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三、汉英同传的方法(一)文本与情境的匹配在汉英同传中,要准确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本特征和情境背景。

这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素养,以便在理解源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通过匹配文本与情境,使翻译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二)语域转换与文化适应在汉英同传中,语域转换是关键环节之一。

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语域,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

同时,文化适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译者需要了解并尊重目标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实时互动与反馈在同传过程中,实时互动与反馈是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

译者需要与演讲者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演讲内容、结构和意图等。

同时,也要关注听众的反应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翻译策略和技巧。

此外,译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也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实证研究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汉英同传案例,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同传方法的应用效果。

首先,选择若干个典型的汉英同传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估;最后,总结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并分析其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茶经》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茶经》英译研究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12月20日Dec.202019第39卷第12期Vol.39No.12doi:10.3969/j.issn.l008-9640.2019.12.015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茶经》英译研究张春辉罗莉婕(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茶经於为中国茶文化核心典籍,作者将看似平凡的茶叶升华到意蕴丰富的精神文化层面。

因此,《茶经》的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以《茶经》英译本为个案,立足生态翻译学,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分析译者的翻译活动及其过程,以期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茶经》;三维转换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9)12-0032-02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征之一,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家主席习近平经常将茶带到外交场合,“茶叙”成为中国外交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作为茶学典籍之鼻祖的《茶经》,其内容丰富,堪称茶之百科全书,其英译对中华茶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关《茶经》英译的探究,研究者们多从接受美学、功能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视角展开讨论,而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析的寥寥可数。

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探析《茶经》英译中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三维转换,以期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一、生态翻译学21世纪初,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概念顺应了当前全球性生态思潮逐步发展的趋势,给译界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思考。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其应用前景广阔且值得进一步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

它着眼于“翻译生态”的整体性,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描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聚焦译者的生存境遇和翻译能力发展⑴。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茶文化外宣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茶文化外宣英译研究

2019年第05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黑龙江省红色旅游文化外宣英译研究,项目编号:1353MSYY B060作者简介:于一鸣(1980-),男,辽宁丹东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9年1月11日。

当前茶文化交流与传播不断体系化,相对于传统的文化交际看,如何在当前茶文化外宣材料英语翻译中,如何有效保留文化素材的本质内涵,并且与大众应用习惯相匹配,就成为茶文化外宣英译的重要诉求。

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内涵与价值特征看,将该理论与茶文化外宣英译相结合,更能诠释和表达其中传播材料的内涵,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理想效果。

1生态翻译学理论内涵分析随着当前文化交流与传递不断加速,如今生态翻译学作为全新翻译理论,已经得到广大翻译者的充分认可。

生态翻译学理论指的是在原有翻译理论基础上,融入东方生态智慧所形成的全新翻译理论。

在该理论中,通过将生态学理念与翻译学理论相结合,从而适应了当前时代发展的综合诉求。

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理念,生态翻译学为当前开展翻译活动提供了多维度、全视角的研究范式。

结合当前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成熟应用,在翻译活动中,能够被使用的翻译策略更加丰富,特别是在文化素材翻译中,具有更突出的价值。

特别是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语言交际维度三个视角对茶文化外宣材料翻译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从而对茶文化外宣英译提供了极强的理论体系支撑,这对于其他茶文化圈层中的大众理解和品读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和思维习惯等等,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此外,生态翻译学不仅为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丰富了该文化的价值内涵,使外宣材料翻译在符合传播地语言特征和文化氛围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了茶文化外宣材料中的原本文化特色。

当前开展茶文化外宣资料英译时,要注重结合具体翻译情景和语言应用诉求,注重使用合理的翻译策略,通过将该策略综合运用于不同语境,从而实现外宣资料文本翻译的最佳效果。

茶企业网站外宣的生态翻译研究

茶企业网站外宣的生态翻译研究

茶企业网站外宣的生态翻译研究作者:熊莉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在国家实施“互联网+”、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茶企业网站的外宣翻译既是国际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又是中国茶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基本举措。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针对茶企业网站外宣翻译的现状问题,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茶企业网站外宣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243-03一、引言中国是茶之乡,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茶一直作为中国一张独特闪亮的名片散布全世界。

21世纪习总书记在经济层面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在文化层面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针,而茶既是中国“一带一路”上的大宗商品,又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由此茶的外宣翻译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茶的外宣翻译现状混乱、质量和效果不佳,因此对茶外宣进行翻译研究很有必要,这样有利于茶外宣翻译的统一和规范。

就目前茶外宣的翻译研究来看,此领域的研究非常不足:研究的数量少,只有十来篇;且研究的质量薄,从横向维度来看,研究内容过于狭窄,大都关于茶名的翻译,从纵向深度来看,研究视角过于局限,大都限于目的论。

在“互联网+”盛行的趋势下,中国茶企业网站的外宣英译版必会成为中国茶外宣的一个重要门户,但是关于茶企业网站的外宣翻译研究尚未见,且从生态翻译学对茶外宣进行的翻译研究尚未有。

因此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来探讨茶企业网站的英译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二、生态翻译学及其“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审视的整体性研究。

”①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看作一个由译者为主导,且与译境、译本共同构成的“翻译生态共同体”,是一个复合的翻译生态系统。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2020年第06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杨璐(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翻译、英语教育教学。

收稿日期:2020年4月8日。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带一路”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更广阔的市场。

因此,外宣翻译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阻碍了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从语言、交际和文化三方面探讨中国茶文化翻译的可取之处,并提出可行的翻译方法。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突出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尽量完整地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交流的意图。

1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1.1翻译方法不当茶文化翻译中,译者经常采用音译法来翻译茶名。

如产于六安市的“六安瓜片”,六安是产地,瓜片指茶叶形状似瓜子,采用音译法被译成Liu An Gua Pian 。

此翻译方法过于简单,无法体现茶形,导致信息缺失,翻译内容失真。

此外,“功夫茶”和“工夫茶”都译为“Gongfu Tea ”。

两种茶混为一谈,前者注重泡茶方式讲究,后者强调制作工艺精良,实质上存在很大的区别。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注意区分实质,避免出现音同意不同,从而引起读者误解。

此外,茶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翻译处理不当。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审美习惯存在很大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和审美习惯。

如“西湖龙井”的译文为“dragon well ”,此翻译方式违背了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使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也不利于茶文化的对外宣传。

最后,翻译方法不统一出现多个译文。

以碧螺春的翻译为例,不同的翻译方法出现多种译文,如音译法Dongting Bi-luochun 、意译法pring Spiral 、意译法Green Spira 和直译法a spe-cial brand of tea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翻译在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等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众多的翻译实践中,汉英同声传译作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其准确性和效率性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的方法,以期为同传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为研究重点的翻译理论。

在汉英同传中,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考虑翻译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语言、文化、语境等。

三、汉英同传的特性和挑战汉英同传作为一种即时性的翻译活动,要求译者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源语信息,并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流畅的表达。

这既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又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在汉英同传中,主要面临以下挑战: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语境转换等。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方法(一)理解源语信息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理解源语信息是汉英同传的首要任务。

这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和良好的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源语信息的含义和语境。

同时,还需要关注源语信息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调整目标语言在理解了源语信息后,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境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包括语法结构的调整、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转换等。

在调整目标语言时,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保持生态平衡在汉英同传中,保持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至关重要。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生态翻译学的原则,尊重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和谐统一。

同时,还要关注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翻译活动在生态环境中保持动态平衡。

五、实际操作指导(一)加强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为了提高汉英同传的准确性,译者需要加强语言和文化的学习。

这包括掌握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以及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研究》范文

《2024年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公示语英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环节,其规范性日益受到关注。

生态翻译学为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就如何提高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提出建议。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多元共生和动态平衡。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公示语英译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公示语英译在各类公共场所广泛存在,但其规范性参差不齐。

主要问题包括:词汇选择不当、语法错误、文化差异处理不当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公示语的传达效果,也影响了国际交流的顺利进行。

四、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研究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词汇选择:遵循专业、准确、易懂的原则,确保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上保持一致。

2. 语法结构:遵循英语语法规范,确保译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3. 文化差异: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妥善处理文化元素在译文中的表达。

4. 语境适应:根据公示语的语境和功能,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五、提高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的建议为提高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翻译培训: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确保其具备正确的翻译理念和方法。

2. 制定翻译标准:建立统一的公示语英译标准,为翻译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

3. 强化监管力度:加强对公示语英译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翻译。

4. 鼓励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公示语英译的讨论和评价,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

六、结论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的建议。

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英文诗汉译的翻译研究——以毕肖普诗歌为例

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英文诗汉译的翻译研究——以毕肖普诗歌为例

①本文系2018年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英文诗汉译的翻译研究———以毕肖普诗歌为例”(SCWY18-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玲(198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英文诗汉译的翻译研究①———以毕肖普诗歌为例张玲(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1745)[摘要]胡庚申所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主张源语言与译入语所呈现的是一个与自然界生物进化“优胜劣汰”法则相一致的“生态翻译环境”,其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调整和转换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不平衡因素,生成“适者生存”的高质量译语文本,以求译文可以全方位地适应翻译生态。

以毕肖普英语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解析的方法对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论”的核心理念进行阐释,以证实生态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译者中心论;英语诗歌;文本解析[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23-0050-02一、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 )是由胡庚申所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胡庚申认为,翻译的原则如同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法则,面临着特定的环境中“优胜劣汰”。

胡庚申对生态翻译做出了定义,生态翻译是指“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

这就意味着,从原文到译文,从作者到译者,生态翻译面临着一个有着多种因素制约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过程,以保证源语生态能够移植到译语生态。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

要实现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平衡,译者需不断调整和转换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不平衡因素,以求译文可以全方位适应翻译生态。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译者为了避免遭到自然规律的淘汰,必须充分发挥其个体的适应力、选择力和创造力,以翻译出“适者生存”的译语文本。

胡庚申教授提出了两个生态翻译的基本原则:(1)多维度适应;(2)适应性选择。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国产茶品说明书的英译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国产茶品说明书的英译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国产茶品说明书的英译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国产茶品说明书的英译,主要目的是将国产茶品的相关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国际消费者,以促进茶品的推广和销售。

为实现这一目的,英译应当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内容丰富度,并适当加入一些用法和中英文对照例句,以提高读者的理解和使用茶品的能力。

茶品说明书的英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茶品的基本信息:包括茶品名称、产地、原料、加工工艺等。

例如:- 绿茶 (Green Tea)- 产地:中国 (Origin: China)- 原料:嫩叶 (Ingredients: Tender Leaves)- 加工工艺:炒青 (Processing: Pan-frying)2. 茶品的外观特征:包括茶叶的形状、颜色、香气等。

例如:- 形状:扁平、卷曲 (Shape: Flat, Curled)- 颜色:绿中带黄 (Color: Green with a hint of yellow)- 香气:清香、花香 (Aroma: Fresh, Floral)3. 茶品的口感特点:包括茶汤的味道、滋味、口感等。

例如:- 味道:清淡、鲜爽 (Taste: Light, Refreshing)- 滋味:醇厚、甘甜 (Flavor: Mellow, Sweet)- 口感:滑嫩、回甘(Mouthfeel: Smooth, Lingering Sweetness)4. 茶品的营养价值:包括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对健康的益处。

例如: -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茶多酚 (Rich in Vitamin C and Catechins)- 具有抗氧化、降脂、抗癌等功效 (Benefits: Antioxidant, Cholesterol-lowering, Anti-cancer)5. 茶品的冲泡方法:包括水温、冲泡时间、用量等。

例如:- 水温:80℃-85℃ (Water Temperature: 80℃-85℃)- 冲泡时间:2-3分钟 (Steeping Time: 2-3 minutes)- 用量:每杯3克 (Dosage: 3 grams per cup)6. 茶品的适用人群:包括茶品的适宜饮用人群和禁忌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02期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内外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也日渐频繁,当然国内茶企也不例外。

我国是世界上产茶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茶叶出口国之一。

我国茶叶品种繁多,茶区气候条件适宜,茶叶行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

企业简介相当于茶企的一张“名片”,是国内外采购商和客户了解该企业的有效渠道。

通常来讲,企业简介既包括企业的发展情况、营销范围,同时还囊括了特色产品、企业优势等内容。

受众可以第一时间从简介文本中获知重点信息,这对于后期的商业接洽、合同会谈等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因而国内大量企业都在企业网站中附有“英文版”切换功能,以方便外籍客户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企业的英文版网站上存在明显的翻译漏洞和失误,这很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受众的阅读感受,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商业合作。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新兴的翻译理论,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译者可以尝试将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茶企网站的英译工作之中,以此推动该行业的完善。

1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1.1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提出受到达尔文“适应与选择”观点的影响,国内学者胡庚申在2001年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应概念,并解释了达尔文“适应与选择”理论与翻译工作相结合的意义。

同年年底,其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解释了翻译的概念及方法等内容,这意味着翻译适应选择论有了基本的框架体系。

2002年,其发表了“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一文,并认为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之一”。

胡庚申教授的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于2004年出版,该专著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框架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2006年,其在翻译类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和理论。

之后,胡庚申教授陆续发表了《生态翻译学解读》等文章,这使得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

该理论后来被应用于一些翻译实践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翻译效果,这在《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解释方法》等文章中可以得到证实。

当然,除了胡教授之外,国内其他学者也对生态翻译学展开了相应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生态翻译学相关的刊物及文章日渐增多,生态翻译学的实用性也越来越受到权威人士的认可。

1.2生态翻译学的相关内容生态翻译学是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而提出的,其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现代翻译研究之中。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翻译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解释,对现代翻译工作而言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生态学视角下,翻译过程的实质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翻译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转换、交际维转换、文化维转换)。

除此之外,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评价标准应该囊括转换程度、译者素养以及读者评价等多个模块在内。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以及三维转换在内。

所谓“翻译生态环境”表示“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这比语境的概念更为宽泛。

翻译生态环境不仅包括文本自身、同时还涉及文化语境等内容,因而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多维度转换有着一定的影响。

所谓“适应选择”主要用来表示翻译的本质即“适应”与“选择”两个方面。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以这样应该学会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同时又要站在生态环境的角度对译文做出选择,因而翻译可以理解为这种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交替。

三维转换涉及到三个方面,其中语言维涉及到语言形式,文化维涉及到双语文化内涵,交际维涉及双语交际意图,三者的侧重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这三个方面进行适当选择转换。

2当前国内茶企网站的英译现状今年来,国内茶企的发展也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把握国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开拓国外潜在市场。

为了与国外采购商、国外企业等达成合作,国内茶企也开始重视语言层面的交流与沟通。

企业网站信息作为对方了解己方的第一手信息,对于商贸合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茶企网站信息在英译上存在诸多不令人满意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语言层面:词汇、语法、语篇等存在漏洞对比茶企网站的中英文版本,我们会发现其在语言层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和失误。

最常见的错误为拼写错误,比如天福茗茶企业官网的“集团概览”(Tenfu Overview )一栏就将乌龙茶译成了“ooling tea ”,很显然这种错误会导致客户的误解。

除拼写错误之外,企业网站的翻译还存在词汇不统一的问题,比如有些茶叶企业的网站将“龙井茶”同时翻译成了“Longjing tea ”和“Dragon well tea ”两个版本,造成词义的混淆。

再者,像单复数混淆、定语从句先行词漏译等语法问题也在茶企网站翻译中时有发生。

除此之外,茶企网站的翻译还存在“中式英语”的问题,这事实上是国内译者较容易出现的问题。

举例来讲,某涉外茶企网站上出现了“走出去战略”等表述,结果译者将其翻译为“Go abroad ”,这种直译的方式比较生硬,未能体现出“走出去战略”的本质及其内核,因而此处建议将其译为“go global strategy ”。

2.2文化层面:忽视目的语文化背景因素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体系。

译者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转换技巧,同时还应该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加以掌握,这样才能够使译文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同样,以国内某茶企为例,其在网站中将“龙井茶”翻译为“Dragon well tea ”,这种译法是从茶名的字面含义出发进行翻译的,但是这种译法却容易导致西方受众难以接受。

在西方人的眼里,龙(dragon )是一种邪恶、残忍、黑暗的生物,这与汉语文化中的龙的象征含义又有着天壤之别,因而采用“dragon ”这种字眼来翻译该茶名存在欠妥之处。

再比如,某茶企网站将“大红袍”译为“Big red robe ”,而我们知道西方人眼中的“红色”(red )有着血腥、谋杀、暴力等含义,通常表示贬义,因而这种译出语同样不容易被西方受众所接受。

作者简介:赖晓凤(1981-),女,福建沙县人,本科(学位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

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国内茶企网站的英译研究赖晓凤(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摘要:本文首先就生态翻译学的提出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从三个方面出发对当前国内茶企网站的英译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对茶企网站的英译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促进茶企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国内茶企网站;英译策略;三维转换网络·数据232018年第02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2.3交际层面:译文空泛,缺乏信息性茶企网站信息是面向采购商、消费者等群体的,因而这些群体就与茶企存在一定的“交际关系”。

要想成功吸引这些人士的注意,茶企需要考虑语言的营销目的,同时对语言本身的信息性等加以考虑,这样才能够使译文尽显诚意,帮助企业赢得不错的口碑和关注度。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茶企在翻译网站信息时往往过于空泛,译者较多地采用夸大的语气,同时采用过多的修饰语,导致西方受众很难与之产生共鸣。

事实上,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我们不难发现,英语中的被动句、长句较多,这事实上可以使信息更为客观、突出。

但是,一些译者未注意到这点,他们在翻译时也按照原文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导致翻译出来的文本不像是正统的英文文本。

如果不对此加以改善,后果可想而知。

3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国内茶企网站的英译策略结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茶企网站的英译工作还存在很多有待改善之处。

生态翻译学给译者提出了几种可行的翻译策略,主要包括语言维转换策略、文化维转换策略、交际维转换策略。

因而,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国内茶企网站的英译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3.1语言维转换策略语言维转换表示“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在浏览茶企网站时,我们会看到诸多语言形式共存的现象,同时也可以看到修辞方式共存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对网站信息的语言特点加以分析,自觉规避语法漏洞、中式英语、拼写错误、词汇不统一等问题。

译者在保留原网站信息的同时,还应该站在英语母语人士的角度进行思考。

同时,译者在选择语言形式的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从简原则,因为网站文本信息通常较为简洁,重点突出。

3.2文化维转换策略文化维转换表示“翻译中对双语文化内涵传递与阐释的关注”。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多差异,这些不仅体现在传统民俗、社会环境上,而是还体现在宗教信仰和思维习惯等方面。

译者应该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站在西方受众的角度进行思考,避免文化误译等问题的出现。

比如,上文的“龙井茶”可以采用音译法,译为“Longjing tea ”;“大红袍”则不妨译为“Dahongpao tea ”。

这样的译出语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使茶叶产品比原来更具有卖点和市场竞争力。

3.3交际维转换策略所谓交际维转换表示“翻译中对双语交际意图的关注”。

茶企网站文本信息是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介绍和说明,这关乎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企业合作的开展。

从这点出发,译者在翻译时应该站在茶企消费者、采购商的角度进行英译,使译文达到交际目的。

译者不用一字一句完全按照汉语的形式进行翻译,而应该综合考虑文本的信息性、宣传性等因素,使译文对受众群体具备十足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M].商务印书馆,2013.[2]张睿思.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高校网页英译策略研究———以湖南省的高校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5):96-98.[3]季晴.试论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英汉互译技巧———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232-233.[4]郭旭明.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3):73-75.[5]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5).作者简介:卜质琼(1975-),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

我国作为历史源远流长的茶叶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茶产品作为一种传统贸易商品,一直在对外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随着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茶叶贸易出现了新的跨境电商发展模式,茶叶产品自身所具有的商品特征和贸易特点,使得其在发展跨境电商方面具有很多的优势,与此同时,涌现了繁多的跨境电商平台,在为茶叶电商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新的挑战,再加上不同跨境电商平台下不同的业务操作流程、技术、程序等问题,也对跨境电商环境中茶叶电商企业的经营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