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清单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清单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清单三中央集权的演进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清单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 单元 体,其特点是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体” 主旨 (2)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其 特点是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要求
课标提示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3.影响
(1)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
域,形成了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百年强 国。
独立性 ,随着诸侯 (2)后期:因受封的诸侯享有相当大的_______
国势力的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知识点三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 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在_____ 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 2.含义:宗法制是用_____ 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系的认识。
答案 关系。 二者存在君臣关系、大宗和小宗关系、等级从属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深度思考]
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 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 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 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 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史料三 ③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 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④方伯。 ——《史记· 周本纪》
商周时期的制度

商周时期的制度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商周时期的制度。
一、政治制度商代末期至周代早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部落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商代末期的政治制度相对松散,权力分散,以部落首领为代表的贵族拥有较大的权力。
周代初期,周武王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后,建立了封建的政权,实行封建制度。
周天子通过封土给予贵族统治者,以达到对地方的控制。
这种封建制度使天子得以集中政治权力,确立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二、经济制度商周时期的经济制度以农业为主导,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农业在当时的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人们主要从事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
商代的土地制度较为复杂,贵族以耕地、牧地为封赏,通过宗族制度将劳动人民束缚于土地。
周代实行封建制,土地主要归天子和贵族所有,实行宗姓制度将土地和人口统一管理。
三、军事制度商周时期的军事制度也呈现逐渐的演变。
商代的军事制度主要是基于奴隶军队和家族部队,贵族武士是主要的作战力量。
随着周武王建立了封建制度,周天子成立了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并且实行了制度化的征召和兵役制度。
封建制的建立使军队具有更强的统一性,为日后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基础。
四、文化制度商周时期的文化制度非常重视祭祀和礼仪,尤其是周代,礼仪之邦的传统开始形成。
周天子通过祭祀活动来巩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也是与贵族建立联盟的手段。
礼仪和周礼成为商周时期社会秩序的象征,对后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育制度在商周时期,教育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商代的学校主要以宗庙学堂为主,进行传授贵族子弟的教育。
周代开始在官方设立官学,并规定九品官修,为贵族子弟提供更加系统的教育。
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后世的儒家教育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结商周时期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现了从部落制到封建制的转变,经济制度从农业为主导逐渐发展为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军事制度的改革使军队具备更强的统一性,文化制度的重视礼仪奠定了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教育制度的发展为后来的儒家教育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政治制度

夏商周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王位世袭制始于夏朝的建立,禹传位给儿子启,从此开启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
商朝王位继承也采用世袭制,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到商朝晚期确定为传子制。
西周进一步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在此基础上,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成为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有力工具,其中,王位世袭制是夏、商时期的基本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西周奴隶制国家也因此达到了强盛,中国奴隶社会进入繁荣时期。
而又由于这一切都是以父权家长制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宗法制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分封制的实行则以宗法制为主要依托。
分封制自夏朝建立,经商朝沿袭,西周大规模实行,其目的在于确保周王室对全国的统治。
西周主要经历武王﹑周公两次大规模分封,加上中后期不断的分封,先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
通过规定严格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经夏商两代发展,到西周时已相当完备。
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特点是严格区分嫡庶长幼﹑严格区分大宗小宗,以此确立上下尊卑,确保周王室的绝对权威。
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政权和族权紧密结合是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宗法制则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分封制的实行依托于宗法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一,以宗族血缘关系作为维系政治生活的纽带,政治结构呈现家国一体的特色。
第二,通过分封形成权力的分割;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三,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上的体现。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问题探究 1] 有人说: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政治权力“传子” 取代“传贤”,促进了社会的不平等,是历史的倒退。你怎么看?
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发 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他山之石] 内、外服制度(选自岳麓版) 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 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不同程度上有支配 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控制力极其有限。 [问题探究 2] 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 应该否定吗? 提示:从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看,虽不利于国家统一,但在当 时却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故历史地看,应该肯定。 [牛刀小试 1] 请用一句话概括分封制。 参考:分封制是中国商代萌芽、西周盛行的,在周王室强大的 前提下,把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
二 教/材/知/识/补/充 完善备考知识空缺,很有必要! 1.商周时期天命观的不同 (1)商代天命观的核心是一个至上神——“帝”。同时,我们也 知道,商代并不只存在一个神,它还存在以列祖列宗、先妣先母为 主的祖先神和以社、河、岳为主的自然神。 (2)周朝的天命观中对于人的关注,使人们从殷商时期对天、对 帝的绝对崇拜中走了出来,开始逐渐思考人的作用。
2.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 ①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并出现争霸局面。 (2)表现:葵丘会盟、楚王问鼎等。
三 重/点/知/识/总/结 学会总结,善于概括,提升自己! 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 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权利义务:以土地和人民为纽带,周王权力和诸侯之间形成 了较为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彰显了周王的最高地位,加强了中央与 地方的纵向联系。
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臣民
部落联盟 首领(禹)
国王(禹)
国王(启)
禅让制 (传贤)
建立国家政权
世袭制 (传子)
“家天下” “公天下”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 现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 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观点:历史的进步。 原因: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概念辨析:“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 制也就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二是指 战国之后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主义社会。 1、“封建制度”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指“封” 土而“建”国。古文献中“封建”即分封制;现在通常说 的封建多半是贬义,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封建 社会”的概念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地 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农民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此处“同姓”即与周王同姓的 亲族,“周”当时是王朝之称,并非“周姓亲族”为分封 主体,应理解为“姬姓亲族”为分封主体。 3、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其中“封国”是分封制的 表现。后世历代帝王分封皇室成员为王、为侯,只是皇家 特权的彰显,已不再是分封制度;
②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4、结果: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王权至高无上的 局面形成了。 (四)王权巩固:行政管理制度 1、时间:夏商时期(主要是商朝) 2、表现: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权力: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 领)——义务: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意义:夏商初步建立了从中央至地方的行政管 理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

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1.世袭制:国家领导人由父亲世袭给儿子。
2.封建制:国家领导人将土地分封给亲信和功臣,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3.分封制:国家将领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国对中央政权有一定的忠诚义务。
二、秦朝的政治体制1.中央集权制: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有严格的控制。
2.郡县制:国家将领土划分为郡和县,设立郡守和县令分别管理。
三、汉朝的政治体制1.郡国并行制:国家同时实行郡县制和封建制,郡县和诸侯国并存。
2.推恩令:皇帝下赐土地和封号给功臣,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1.三国鼎立:魏、蜀、吴三个政权并立,各自实行不同的政治体制。
2.南北朝:南朝和北朝分别实行不同的政治体制,相互对立。
五、隋唐时期的政治体制1.科举制: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行人才选拔的制度化。
2.府兵制:国家设立府兵,由地方豪族和士兵组成,参与国家军事事务。
六、宋朝的政治体制1.中央集权制: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有严格的控制。
2.路府州县制:国家将领土划分为路、府、州和县,设立路官、府官、州官和县官分别管理。
七、元朝的政治体制1.行省制:国家将领土划分为行省,设立行省官管理。
2.蒙古统治: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实行蒙古族特有的政治制度。
八、明朝的政治体制1.中央集权制: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有严格的控制。
2.科举制: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行人才选拔的制度化。
九、清朝的政治体制1.中央集权制: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有严格的控制。
2.科举制: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行人才选拔的制度化。
总结: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经历了世袭制、封建制、中央集权制等多个阶段,同时实行了科举制、府兵制等特有的制度。
这些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方式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习题及方法:1.习题:夏商周时期,国家领导人的继承方式是什么?解题方法:根据知识点一,夏商周时期的国家领导人采用世袭制,即父亲传位给儿子。
商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之一,其历史时期长达六百多年,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晦暗的时期之一。
商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其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都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时代意义。
本文将从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商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在政治权利方面,中国封建社会的王权最早始于商代,官制也首先定型于商代。
因此,商朝在历史上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同时,也是我国王权制度和官制制度的源头。
在商代的政治体制中,国家的中央权力极为集中,国君拥有绝对的权力。
商朝的王位是世袭的,国君还设置了贵族爵位,在政治上对贵族实行了控制。
在商代,一些地方的政治权力是由各地方的部落首领、村长和地方庙会所代表的,这些人被赋予了在地方上实行政治权力的任务。
这种形式的制度协调了各部落之间的关系,维持了政治稳定。
与商代的分散式的地方政权相比,周代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周朝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分封制度,周天子颁布了诸侯国受领领土封地的官方记录,每一个诸侯国都要接受周天子的前来提拔和下放的大量官员,这样一来,周朝的制度就形成了分封制度,每个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政治权力。
这种制度下所有的土地都被分封给了诸侯,形成零散且相对独立的政治权利体系,使得政治权力的掌握很容易转移到地方诸侯手中,产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二、社会制度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以贵族阶层为主体,并不同于民主以及等级分明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对于这个封建时代的中国,种姓制度和等级制度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社会形态方面,商周时期也分为两个时期:商朝成员和周朝成员。
商代时期,贵族阶层占据了社会巨大的优势,而大多数平民百姓则只能扮演从属,捉耗子,农耕和奴隶等劳动岗位。
这种严格的担保阶层制度,在周朝时期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信只有通过更严格的等级划分和更长的历史磨合,等级阶层才能因此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4.影响(1)积极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消极影响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瓦解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周王室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1)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最大的特点)(2)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周王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相对于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
4.作用(1)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2)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深远影响(1)利: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2)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度森严;人们崇尚权威,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裙带作风盛行,不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君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度
断 完善
不强
制
断化
度
宋
完
演
善
加强
变
明清
过
顶峰
程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唐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清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宋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点总结与典例【最新考纲】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知识点一商周时期政治制度一、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1)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2)王位传承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
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面对商人遗族威胁,藩屏周室所需(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使权力分配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
(3)分封对象①首先是王族是分封的主体,这使得封国宗亲化,以实现“选建明德(王室亲族),以藩屏周”。
②其次是功臣,这一方面显示王的恩德,另一方面用姻亲拉拢功臣以巩固统治。
例如姜太公,“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③第三类分封对象是“友邦冢君”与古帝王后代,其有自己的族属和部众,在其原统治地区的族群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对其分封并与之联姻,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族众的融合和对其进行统治,也有利于“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
分封对象及主要诸侯国: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4)诸侯权利和义务:诸侯享有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承担守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5)发展演变①溯源: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
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3)影响: 积极: 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彻底战胜地方) 消极: “三冗”问题;地方积贫积弱。
(五)元朝 1、中央行政体制 —— 一省制 (1)内容: 只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相权增大)。 2、地方行政体制——行省制 (1)内容 地方设行中书省(除山西、山东和陕西外);边 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澎湖巡 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 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省作为地方一级 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两对基本矛盾: 皇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 四、发展趋势: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相权。 (明); 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宋中央 彻底战胜地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秦朝
1、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家天下”) 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特点:围绕皇权,为皇帝服务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 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 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 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 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
2、谏议: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隋唐:门下省 宋:谏院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 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 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霸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地方行政体制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叛乱(七 国之乱)。 (2)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刺史监督地方, 解决王国威胁。 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结合。 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削弱其实力。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央:权力中心商王,拥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利,
但支配力有限。
一、商朝:内、外服制度
2、地方:政权单位是:附属国(外服)
与商王的关系:一般是由被征服被迫臣服或主动臣
服于商王而结成的联盟,有应尽的
义务,但具有很大的自主权。
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1、中央:权力中心→周王
2、地方:政权单位→诸侯国
与周王关系→臣属关系
内容:对周王应尽的义务:服从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
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任免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具有
很多的义务性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2022年高考历史考点梳理: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022年高考历史考点梳理: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知识点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渊源: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
3.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统治。
4.内容(1)对象: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其中,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周王子弟是分封的主体。
(2)义务:受封诸侯有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
(4)初期主要诸侯国:同姓有鲁、燕、卫、晋,异姓有齐、宋等。
5.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6.瓦解(1)时间: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
(2)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3)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是,并未确立中央集权,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强的独立性。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被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4)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7.影响(1)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疆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王权衰微,政局动荡。
知识点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夏商周的重要政冶制度

夏商周的重要政冶制度
夏商周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的重要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王作为天子,授予贵族(诸侯)领地和爵位,以维系统治和地方稳定。
诸侯对夏王称臣,征战时出兵支持夏王,夏王通过封爵给予贵族政治权力。
二、商朝的重要政治制度:
宗法制度:商朝采用了严格的宗法制度,以血统和亲属关系来划分家族和社会等级,并通过世袭制度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权力的传承。
在宗法制度下,血统关系和亲族地位是获得政治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三、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
封建分封制度:周朝实行了更加完善的分封制度,将国家领土划分为诸侯封地。
周天子分封诸侯,使他们获得政治权力和领土,以维护王朝的统一和稳定。
周礼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中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被称为周礼。
周礼旨在规定天子、诸侯和官员的行为规范和礼仪仪式,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权威。
这些政治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并成为后来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夏商周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5.影响:(1)积极①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③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在封国得到推广、传播,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2)消极①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分裂割据。
②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6.发展演变:(1)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不断发动兼并战争。
(2)废除: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3)遗存: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二)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含义:宗法制是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商朝与周朝的政治制度比较

商朝与周朝的政治制度比较商朝与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相继出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商朝强调神权,周朝则注重王权。
下面就商朝与周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
一、商朝的政治制度1. 神权统治商朝是一种神权政治制度,商王及其官员被认为是由上天授予的神力而来的,因此商王统治时期,祭祀活动是最为重要的,神庙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心。
2. 封建制度商朝的封建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另一重要特点。
商朝时期的封建制度是由商王授予土地和爵位来控制人民的。
商朝中的贵族,即商王所封的大臣和地方官员,都是各自进行自我保护、自我扩张,时间长了,形成了商朝的封建制度。
3. 文王让位制度商朝的文王让位制度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制度。
商朝时期,商王死后,一般是由儿子继位,但是如果儿子有问题,王位可以由婴儿换任,以确保王位的保持。
然而,在文王的时代,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长商比,从而确立了王位传承的新机制,这就是文王让位制。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1. 王权统治与商朝相比,周朝更注重王权。
周朝时期,王位是由周王朝的王子通过宗法制继承的,因此,王权的稳定和维护是周朝政治制度的基石。
2. 草菅人命周朝是一个以「草菅人命」为代表的「血统政治」时代。
根据周朝的血缘关系和尚父的安排,父权制还侵袭了国家政治。
所有的官职都是由王权授予和罢免的,这表明周朝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个政治体系。
3. 封建制度周朝的封建制度与商朝大致相同。
周朝的封建制度是由周王授予土地和爵位来控制人民的。
三、商朝与周朝政治制度的比较1. 神权与封建制度的区别商朝是以神权统治为基础的制度,而周朝则是以王权统治为基础的制度。
在政治体系上,商朝注重祭祀活动和封建制度,周朝则以王权为中心,并发展了宗法制。
2. 王位继承的差异商朝的文王让位制度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文王让位制度确保王位传承的稳定,避免了人们对王位继承的不满。
而周朝的王位继承,通过血缘关系和尚父的安排而获得。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约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在这个时期,商朝和周朝先后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君主制为核心,同时也具有一些特点和制度。
在商周时期,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君主制为核心。
在商朝,商王是君主制度的中心,他们是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的领导者。
商王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享有统治者的特权,如掌握最高的政治权力、决定国家政策、颁布法令等。
商王的权力是世袭的,由父亲传给儿子,形成了一个世袭的王朝。
商王还担任着祭祀祖先的重要角色,因为商朝的宗教信仰十分重要。
在周朝,政治制度基本延续了商朝的君主制。
周天子是周朝的最高统治者,他也是政治、军事和宗教的领导者。
周天子的地位非常尊崇,被认为是天命的代表。
周天子拥有权力和特权,如颁布法令、任命官员、权力下放等。
与商王一样,周天子的统治权力是世袭的,由父亲传给儿子。
此外,周朝建立了分封制,将国土划分为多个封地,并封给郑、卫、虢、翟等贵族,以便控制地方。
除了君主制以外,商周时期还有一些特点和制度。
其中之一就是官制。
在商朝和周朝,君主都设立有各种官职,用来管理国家事务和统治百姓。
官员按照等级和职责分为不同的官职,如大夫、士、卿等。
官员的选拔是考试制度的一种形式,通过学习和考试可以晋升到更高的官职。
此外,商周时期还有一些制度,如土地制度、农业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等。
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君主制为核心的。
君主是政治、军事和宗教的领导者,享有绝对的权力和特权。
同时,商周时期还有一些特点和制度,如官制、土地制度和农业赋税制度等。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和秩序,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史料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
1.根据所给史料分析 分封的对象包括哪些 人? 2.封国的分布有何特 点?
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 尚、微子启身份,总结分封 的对象; 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 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 侯分布特点。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王室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
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 联系。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寝),左祖右社”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夏、商
——《论语》 西周
王位传子制度
宗法制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神权色彩
礼乐制
小结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 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 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
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
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CHale Waihona Puke (2013·上海高考)有学者认为, 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 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 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 正确选项是( )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史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 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 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 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 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 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 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史料一 大宗、小宗示意图
(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 和小宗有根相据对图性中。的 箭 头 指
(“2根)国血向据”缘,图与纽判“带片断家与宗和”政法文结治制合关运字。系行材相的料基结合,, (又3宗)是大础宗法政宗族、制治与与大隶小的西小属宗周宗特关政既的点系权是相。的家互是关族关什系关系。么及系,?
文字材料以省略号为界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
根和据特分为权图两地层片位。第 和,一有文层利分字于析材统了治宗料集法,团内
部的制与稳西定周和建团制结的。关系;第二层
宗(2)法分是析西制了周的宗政法作治制的用与建社是制会什秩 原序则么的和?指
导思想。 (3)关成系为。规范社会、生活习俗的
指导思想。
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 集中。
④西周的五大政治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世官制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 礼论》
神权 族权 君权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所以赫赫父子君臣,父亲万民也? —— 《乐记》
天子——驾崩 诸侯——薨(hong)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D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 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巩固统治
王族 功臣 前代贵族
——《墨子 告子》
一个目标
两点内容
分封 制
三个对象
四大义务
诸侯 再次分封、设置官员、 权力:建立武装、征派徭役
宗法制
(家国同构)
1、时间:夏商周盛行,以后历代存续 2、原因:
历史原因:①原始社会氏族部落血缘关系,特别是父权家 长制的影响; 商朝兄终弟及继承制度的弊端。
现实原因:②解决王族和贵族的家族内部继承权的问题。 3、内容: 特征: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秩序:①血缘等级:确立大宗、小宗尊卑关系; ②政治等级:由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这样的贵族等级制度。
土地 人民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缴纳贡赋 朝觐述职
影响: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扩大了统治疆域,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消极: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的重要根源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
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 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等级尊卑 排外心理
亲亲尊尊 社会心理
宗法 制
群带风气 人际关系 荫庇心态
宗派观念
忠君爱国 忠孝观念 齐家敬祖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 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 桓公二年》
C
(2009·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 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
①婚姻制度可以维系宗族血缘关系
②周代婚姻形成了一系列法定或约定俗成
B 的礼仪 A.①②都错误 B.①②都正确 C.①正确,②错误 D.①错误,②正确
礼乐制
周公作礼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 ,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 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
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C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礼记·昏义》曰:“昏(通‘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也。故君子重之。”周代的婚礼,有纳采、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合称为 “六礼”,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 这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