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牡丹亭_和_罗密欧与朱丽叶_之爱情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6月社科纵横Jun,2006
总第21卷第6期SOC I AL SCIENCES REV I E W VO L.21NO.6 牡丹亭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爱情比较
姚文振*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内容摘要∀汤显祖的 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现在16世纪60年代的爱情戏剧,两部作品都是表达了追求爱情反对封建的主题,本文拟就两部作品异同做一比较。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爱情故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06-0089-02
爱情是历来文学的主题。

中国16世纪末期明代汤显祖的 牡丹亭和英国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早期的著名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但他们描写的都是一对真爱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的亲属和社会进行抗争的故事。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东西方戏剧#同时∃出的两位伟人。

尽管 牡丹亭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分处不同国度,但在主题、人物、戏剧冲突等方面有着很多的相近或相似的东西。


莎士比亚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 牡丹亭
两部作品分别描写了在英国和中国封建社会里两对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尽管 牡丹亭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国度不同,可它们所表现出的最鲜明的就是有共同的主题%%%歌颂爱情,反对封建;其主人公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是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光辉形象;它们同整个明清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一样,同样取材于历史题材,即是以古代传说或者前人著作作为题材,以彼时彼地为生活背景去表达作者所处的时代的重大问题。

他们的主题都是为了忠贞的爱情,为了心爱的人,选择了死亡,以死来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表现作者所处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自由恋爱同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冲突。

牡丹亭又名 还魂记,或称 牡丹亭还魂记,取材于明 燕居笔记话本小说 杜丽娘慕色还魂, 牡丹亭
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庄,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 诗经&关睢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这一时期的喜剧接近。

该剧来源于1554年意大利作家班戴洛的一个故事,是一出关于浪漫爱情的悲剧。

剧中写蒙太古之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一见钟情,却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无法结合,终于牺牲。

悲剧以两家的械斗开场,以主人公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为结束,作者以此谴责了封建家族的内讧和封建的包办婚姻。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违抗父命,甚至以死殉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浪漫主义抒情色彩最浓的一部悲剧,也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也是一种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牡丹亭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都有同样的主题和追求,但也有不同之处。

(一)两部作品中一样的爱的渴望但不一样的爱和结局,一个是死而复生,一个是生而复死,感人泪下。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描写的爱情,则是在公开的社交场合所产生的爱情。

尽管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家族之间有世仇,罗密欧与朱丽叶很少有机会交往。

然而:一旦他们公开交往了,非但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连双方的家长也不去阻拦。

在悲剧中曾这样写道,罗密欧未受邀请而乔装假面去凯普莱特家参加舞会,被朱丽叶的堂兄提尔伯特认出,他要将罗密欧逐出,不仅未得到与会者的响应,反而受到了劝阻,他们认为罗密欧是宾客,不应将其逐出。

这样,罗密欧能够在众广的场合中邀请朱丽叶跳舞,向其表白爱慕之情。

正是在这样的交往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产生了爱情,并在此基础上,他们自己匆匆未经任何人同意就决定成婚。

最后,在各种压力下,为了追求爱情,朱丽叶服用麻醉药假死,而罗密欧误以为真就自杀于其身旁,朱丽叶醒来后,发现罗密欧殉情,也自尽于罗密欧的身旁。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这种爱情,是在大力倡导人性解放、感情自由的时代环境中产生的爱情。

牡丹亭中的爱是一种私下的爱,是一种心中悄悄的爱。

杜丽娘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身份,作者着力反映了她的内心世界和具有思想力量的形象。

牡丹亭表
89
*作者简介:姚文振,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和英美文学研究。

现#情∃与#理∃的冲突。

杜丽娘、柳梦梅所追求的#情∃与以杜宝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势力(#理∃)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戏剧冲突的基础。

在杜丽娘的身边,除了顽固的杜宝和迂腐的陈最良以外,她没有跟异性接触的任何机会。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更为特殊的形式%%%未见即相爱,梦中相爱。

梦中相爱毕竟是虚幻的,不能变成现实;于是因爱而病,因病而死;而死后又因爱情的执著深沉无法化解竟又死而复生,最后经过种种曲折和磨难才得以实现美满的结合。

作者通过这一梦一醒的情节安排,显示了理想与现实、情与理的强烈对比,激发起人们对#恒以理相格∃的现实生活中封建礼教的抗争。

(二)两部作品中破坏影响主人公爱情的因素不同
造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主要在于两家的世仇。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活的时代环境允许男女之间公开交往,而且罗密欧与朱丽叶又都是敢于公开举起爱情的旗帜,为维护爱情自由而敢于勇敢斗争的人文主义战士,但两家间的世仇却使他们的爱情不能顺利地形成为婚姻。

就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私定终身的当天中午,罗密欧遇到了凯普莱特的侄子提尔伯特的挑畔,尽管罗密欧一再忍让,表示愿意跟提尔伯特讲和,但提尔伯特半点儿也听不进去,一再举剑挑畔。

由于提尔伯特残忍地杀死了罗密欧的朋友茂丘西奥,使得罗密欧实在忍无可忍,奋而迎战,杀死了他。

这样一来,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个家族间的世仇又火上浇油了。

于是罗密欧被逐出了维罗那,在他刚离开之后,凯普莱特就命令朱丽叶嫁给帕里斯伯爵,给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婚姻制造了障碍。

朱丽叶感到走投无路,求救于劳伦斯神父,后者打算采用让朱丽叶服用麻醉药假死的办法来阻止帕里斯伯爵娶朱丽叶。

同时,他派人去通知罗密欧,要他尽快赶来娶朱丽叶。

谁知,信却未能及时送到,自行赶来的罗密欧不知朱丽叶服用麻醉药之事,误以为朱丽叶是真的死去了,就自杀于朱丽叶的身旁。

朱丽叶醒来后,发现罗密欧殉情,也自尽于罗密欧的身旁。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个热情大胆的女性,同时又是一个生活于理学统治下的贵族妇女。

她在反封建的道路上前进着,又受到无形的精神束缚。

封建礼教是扼杀杜丽娘青春的代表,杜夫人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杜丽娘的青春的觉醒,她的爱情追求,在她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惊梦是由女主人公内心的渴求而产生的一种虚幻的境界,或者说是在一种虚幻的境界中去实现她所希望实现的事物。

醒来以后,留下的依旧是包围着她的冷冰冰的世界。

寻梦是现实中的人的现实要求,这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才有因情而病,感病而死。

人死了,但爱和青春不死,活的生命附丽到本来并不存在的幽魂身上。

人和鬼%%%富有人情的、美丽的鬼%%%之间终于实现了爱的结合%%%一种为人间所无而为人们普遍渴求的结合。

而后是死而复生,回到现实世界,重又经历种种磨难和曲折,最后才出现人们期待的大团圆的结局。

剧本中所描写的那种理想的真挚深厚的爱情,在汤显祖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只能安排在梦境和幽冥之中,这就更加突出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和统治者的罪恶。

(三)两部悲剧作品各不相同的意义
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反映和宣传了新兴资产阶段的这些愿望和主张。

女主人公朱丽叶在舞会上爱上了罗密欧后,虽然曾预感到#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当父母亲逼她嫁给帕里斯伯爵时,她不惧父亲的威严、母亲的责怪,公开反抗。

为此,她在明知可能因为解救不及而被闷死或被尸首吓死在墓穴中的情况下,毅然喝下了麻醉药而躺进了坟墓里。

当她醒来后,发现罗密欧已经死了时,就立即挺起胸膛,拔出匕首自尽在其遗体旁。

她真是一个勇于维护爱情自由,争取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形象。

男主人公罗密欧有丰富的知识、饱满的热情和顽强的冒险精神。

在争取婚姻自由问题上,他是热情大胆、忠贞不渝、无所畏惧的,为了爱情,他不但甘愿抛弃家庭姓氏,甚至能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想的勇士。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使两个有着世仇的家族和好了。

这体现了纯洁真挚的爱情和仁爱可以战胜封建和家仇,人文主义的新道德可以战胜封建主义旧道德。

牡丹亭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题材,却不以表现男女爱情为目的,它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由梦生情,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终得团圆的曲折过程,歌颂了超越青年男女间的至情%%%真挚爱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揭露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罪恶。

牡丹亭的主题是反对封建压迫的,反对的是理学和礼教的压迫,深刻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思想领域新旧思想的斗争。

杜丽娘的形象概括了封建社会青年追求爱情的艰苦,也揭示了青年的觉醒和对自由的向往和及叛逆精神。

牡丹亭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爱情悲剧,但接近喜剧,以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来谴责封建社会,象征追求爱情和追求幸福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
[2]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3]索绍武.蔷薇玫瑰形虽同,色泽香味自纷呈[J].西北民院学报,97第4期.
[4]邹自振. 牡丹亭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J].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2期.
(上接第87页)∋()(清)方玉润 诗经原始 中华书局,第340页,341页
∗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学第四/第52篇)第234页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 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程俊英,蒋见元 诗经注析 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63页
参考文献:
[1]王先谦.吴格.十三经义集疏.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
[2]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3]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
[4]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下册)[M].上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6]陈子展.诗三百解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7]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学术研究指南丛书)[M].天津教育出版社.
[8]陈铁镔.诗经解说[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9]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0]许倬云.西周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