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案例
第五章 案例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案例1:雇员拥有股票计划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罗伯吏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
“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4倍。
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
这种迅速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美国经济。
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
有的工人股东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
也有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
案例评析: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
工人股东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
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
同时,工人股东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
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
案例讨论:1、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是什么?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工人股东?案例2:美国枪口下的“人权”美国中部时间4月14日晨(北京时间14日晚),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迎来黎明。
关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关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一、资本主义的萌芽——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四、资本主义的矛盾: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五、资本主义的转型:政府干预与福利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兴起主要源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经历了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其矛盾与问题也愈加突显,政府干预和福利国家的出现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和调整。
一、资本主义的萌芽——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在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经济生产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和交换,而从17世纪起,随着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开始崭露头角。
商品经济对市场经济的转化,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
市场经济的开端是指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等)通过交换商品,从而满足相互之间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供求双方的自愿交换,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选择交易对象和货币形式。
这种市场交换模式,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基础。
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人类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快速转型,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在机器的产生和工业的发展进程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人)成为工人的雇主,而工人则失去了生产资料甚至生活的基本掌控权利,这就构成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基本矛盾。
在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的扩张速度非常迅猛,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取代了封建制度,各个国家的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和合作也随之发展。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强调的是私有制,也就是将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掌握在自己手中,享有收益。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资本主义的另两个重要基本原则。
自由竞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并争夺更多的利润。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价格固然重要,但是质量,配送,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也是决定市场成败的关键。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沙皇时期。
以下是俄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1. 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沙皇时期的改革和现代化浪潮,包括废除农奴制度、建立初期的工业基础设施等。
这一时期见证了一些企业家的出现,他们积极投资于建设工厂、矿山和铁路等。
2. 20世纪初至1917年:在沙俄时代的工业基础上,俄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大量外国投资涌入,工业产出和生产能力迅速增长。
同时,垄断资本的形成也提高了工业集中度,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增强。
3. 1917年至1921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遭遇了剧变。
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掌握了生产资料。
在革命和内战期间,私人资本主义的活动受到了严格限制,甚至被消灭。
4. 1921年至1928年:在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面临着废墟和经济崩溃的局面。
为了恢复经济,苏联政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NEP),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私人经济活动,包括小规模的私营农业、工业和贸易。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为苏联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5. 1928年至1953年:在斯大林时代,苏联政府通过集体化农业和五年计划推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较大规模的国家企业和集体农庄开始兴起,国家掌握了生产资料。
私人资本主义的活动再次受到压制,经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总的来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沙皇时期的资本主义起步阶段、革命和内战期间的反资本主义阶段,以及逐渐放宽对私人经济活动限制的新经济政策阶段。
然后在斯大林时代,苏联经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财富积累事例
资本主义财富积累事例资本主义财富积累是指通过生产和交换获得的财富增加。
这种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特征之一。
下面将介绍几个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经典案例。
1. 纺织业的崛起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制造业的崛起使得机器生产成为了主流。
其中,纺织业成为了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焦点,因为它需要的起始资本较少,同时劳动力也比较容易获得。
工厂的生产效率高且可以批量生产,进而降低了成本和价格。
在英国,纺织业发展迅速,产量和质量逐渐提高。
然而,纺织业的发展背后隐藏着黑暗的一面。
工人们为获得较高的工资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不断进行斗争。
同时,资本家也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通过削减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高的利润。
2. 化石燃料的利用19世纪晚期,随着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开采技术的发展,这些化石燃料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开采和加工成为了获得利润的重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控制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的企业和国家可以获得非常高的利润,而这些企业和国家也越来越多地逐渐掌握了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控制。
3. 技术和智力财富的积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和知识产权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财富之一。
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致力于开发新技术并获得专利权,从而打破竞争对手的市场垄断。
掌握了技术产权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垄断市场的优势,还能获得技术跨越和出口收入。
同时,这些企业也能更快地推动技术固化和标准化,加快后续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进程。
总之,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实例很多,这些实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特征。
在进入21世纪后,经济的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推动,让资本主义的财富积累更加广泛和深入,这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英国资本主义的演变历程
说起英国的资本主义,那可真是一段悠久而复杂的历史。
咱们从16世纪开始讲起吧,那时候英国可是个不起眼的小岛国,靠着海上贸易和海盗活动混口饭吃。
但到了
17世纪末,情况就变了。
首先说说大航海时代,那时英国可是风头正劲,他们的船只四处探险,不仅找到了通往新世界的路,还搞到了宝贵的黄金和香料。
这些财富让英国迅速崛起,成为了海上强国之一。
接着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这可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机器的发
明和应用,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制造业蓬勃发展。
这为英国积累了大量资本,也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19世纪,英国又迎来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场战争让英国损失惨重,但也让
它的经济实力更加雄厚。
战后,英国通过战争赔款、殖民地扩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地位。
20世纪,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经济大萧条等重大事件。
这些困难并没
有击垮英国,反而激发了其内在的活力。
二战后,英国积极推行福利制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进入21世纪,英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经济结构转型等。
但英国
政府和人民都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通过改革和创新,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它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人民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经验。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案例分析案例1:“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
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
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
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
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
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
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
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
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
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
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
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首先,这个约翰·波米尔是个极有势力的人,自从他领有这个庄园,就用勒索强暴的方式占夺了上述您的苦难臣民的牧场,近来还用篱笆围了牧场连同其他土地,将之归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
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的方式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途径大致有四种情况:
①第一种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是其代表。
如:英国通过1640年至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②第二种是通过民族独立战争,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如:美国独立战争为代表。
美国通过1775年至1783年的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第三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步废除旧的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俄国、日本为其代表。
如:日本通过推翻幕府统治,确立明治天皇的统治,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④第四种途径是通过国家统一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德意志、意大利统一为代表。
如: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结束了分裂,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案例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重大历史意义
公私合营前后的北京同仁堂案例呈现:提起同仁堂,家喻户晓,它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中医药企业,始创于清康熙八年,距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
北京解放前夕,同仁堂的经营状况十分危急,只能勉强度日。
1949年3月,同仁堂成立国药业基金工会,乐松生任总经理,通过不断学习,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商业政策有了基本认识,坚信个人在政治上、企业经营管理上必须紧紧依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要决策听取职工意见。
在后来的“五反运动”中,同仁堂也经受了考验,经过审查核实,被评为基本守法户。
同仁堂作为民族工商业,有其代表性,而所经营的中药又是人民生活所需。
因此.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
彭真市长亲自支持乐松生开展中医药研究,开发新品种的工作,并成立了中药提炼厂。
在党的关怀下,同仁堂在解放后有了很大发展,工人生活稳定,而且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1953年,同仁堂盈利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资方股息分红四部分分配。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适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北京市积极响应,很快制定了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具体措施,并召集在京民族工商业者召开工商业联合大会,会上,同仁堂总经理乐松生积极发言,拥护总路线。
会上,市地方工业局拟选同仁堂这个国药大户首先进行试点,为全行业合营扩展影响,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这一变革,不能不引起同仁堂乐氏家族的震动。
他们因将失掉生产资料占有权、企业,现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权。
这是切肤之痛。
乐松生先生做为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对其家族已经经营了200多年的同仁堂药店面临着抉择。
经过反复思考,他深感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历史潮流不可违背。
同时也看到,共产党和职工群众仍让自己做同仁堂的总经理,生活待遇不薄,这是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因此必须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在18世纪英国的发展历程
资本主义在18世纪英国的发展历程18世纪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发展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雏形。
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论述资本主义在18世纪英国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革命18世纪的英国,农业技术和生产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导致了英国农业革命的爆发。
农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农业生产的商业化和资本化。
通过对土地的充分利用,投入更多劳动力和资本,英国农业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这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工业化进程英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
在这一时期,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对英国的工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纺织业,英国工业家John Kay发明了纺纱机,这极大的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此外,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也是英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蒸汽机的使用使得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还加速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这些因素共同使得英国工业化程度大大提高,为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制造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商业与金融的发展18世纪的英国经济发展基于商业和金融服务。
英国的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商人和企业家从全球货物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同时,英国金融业也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在这个时期,英国许多商人开始支持为自己的公司建立银行,既可以为公司提供资本,又可以向公司提供贷款。
这些银行的成立和发展为英国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使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
四、社会和政治因素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发展还受到了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18世纪,人们开始对人权和平等的追求加强,这一点反映在英国的最高法院和国会中。
法院和议会的负责人已经成为民主选举产生的,而非被王室和贵族任命的。
此外,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支持,所以雇佣工人成为英国资本家的首选。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近代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进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即法国大革命,法国特定历史时期,是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
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对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世界史学界看法众多,难成共识。
在中国,以热月政变作为大革命结束标志比较普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教参也采用了此观点。
拿破仑:拿破仑·波拿巴(1769年~1821年),出生于法国的科西嘉岛,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是拿破仑建立的一个君主制度国家,又被称拿破仑帝国,在19世纪的欧洲影响甚大。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1804年12月加冕,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结束法国执政府的统治。
第一帝国在对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其中包括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及弗里德兰战役(1807年)等。
欧洲战争于1807年7月,《蒂尔西特条约》的签订下结束。
法国对外的一连串战争被称为拿破仑战争,把法国的影响力扩至整个西欧及波兰。
1814年4月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一度复位;1815年6月再次退位,第一帝国随之告终。
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18日,由法军对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
战役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
这次战役结束了拿破仑帝国。
此战役也是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
拿破仑战败后被放逐,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彼得一世改革和扩张: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
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
15世纪到17世纪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具体事例
课题:15世纪到17世纪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具体事例一、特定时期的商业革命1. 商业革命的背景和原因2. 伊比利亚半岛的大航海时代3. 意大利的金融中心崛起4. 商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二、封建时代到资本主义的过渡1. 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2. 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强化3. 资本主义经济的定型及其具体表现4. 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影响三、科学革命与技术进步1. 科学革命的原因和影响2. 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3. 17世纪的科技创新和发展4. 科学与技术的推动作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四、殖民扩张与市场开发1. 殖民扩张的动因和目的2. 新大陆市场的开发和贸易活动3. 殖民地经济与母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互动关系4. 殖民扩张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影响五、16世纪荷兰的经济奇迹1. 荷兰的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2. 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成立与发展3. 荷兰的金融与贸易活动4. 荷兰经济奇迹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影响六、总结:15-17世纪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以上是我根据所提供的主题和内容所进行的文章大纲,如果需要将其拓展成高质量的文章,我可以进一步为您撰写。
商业革命的背景和原因15世纪至17世纪是欧洲历史上商业革命的重要时期。
商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封建制度的瓦解,二是市场经济的形成。
在此期间,封建领主的世俗权力逐渐削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显现出来。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取代封建领主的自给自足经济。
市场经济的形成推动了商品交换的频繁和扩大,成为商业革命的基础。
伊比利亚半岛的大航海时代伊比利亚半岛的大航海时代,也被称为大发现时代,是指15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等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在地理探索、航海技术和航海装备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造成了世界地理知识的巨大扩展,从而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大航海活动扩展了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网络和资本流动,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始于17世纪末的殖民时期。
最早的美国殖民地,如弗吉尼亚殖民地和马萨诸塞湾殖民地,采用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殖民者在追求个体自由和财富积累的同时,将贸易、农业和制造业视为重要的经济领域。
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和西部开拓的进行,19世纪初期见证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变革。
这些变革包括: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对大不列颠帝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路易斯安那购地,扩大了美国领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以及美国内战,结束了奴隶制度并统一了国家。
19世纪后期,美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这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大规模的工厂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了家庭手工业,并促进了城市化和劳工阶级的形成。
铁路、电报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了贸易和市场的发展。
1890年代,美国进入了所谓的“工业垄断时代”。
一些巨头企业,如美国钢铁公司和标准石油公司,形成了垄断地位,控制着重要的经济部门。
这导致了对垄断和托拉斯(反竞争的合并)的担忧,促使政府采取反垄断政策来维护公平竞争。
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一系列进步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管制垄断的立法和保护工人权益的劳工法律得到了推动。
20世纪中期,美国进一步发展了福利国家制度,提供了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教育等基本福利。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历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进程。
自由市场经济在经济政策中占主导地位,金融市场和公司合并成为常态。
然而,经济周期性的衰退和金融危机也引发了对资本主义模式的质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21世纪的美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
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对美国资本主义模式产生了影响。
同时,社会不平等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引发了对资本主义公正性的讨论和反思。
总体而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殖民时期的经济自由主义开始,经过工业革命和垄断时代,最终形成了一个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举例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举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不仅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条件,也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世界各地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个例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革命,这些革命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展现着不同的面貌和特点,但它们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欧洲,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重要事件之一。
自18世纪末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制造业逐渐代替了手工业,工厂制逐步取代了家庭手工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逐渐确立。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由于其天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和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迅速确立。
随着铁路、煤矿、纺织等行业的兴起,英国成为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的工业霸主,资本主义制度在这里迅速发展并确立。
另一个著名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革命是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在近10年的时间里,彻底颠覆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大革命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理念深入人心,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抗日益激烈,随后的拿破仑战争更是将法国带入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时期。
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不仅彻底颠覆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也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提供了契机。
在亚洲,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一次重要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革命。
19世纪末,日本自幕府时代走向衰落,日本的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
明治维新时期,以维新者为代表的改革派推动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变革,包括废藩置县、开港通商、设立中央集权政府等一系列措施,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日本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变革和开放政策,日本迅速吸收了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近代化和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明治维新的成功,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国家命运,也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亚洲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拉丁美洲的解放运动、阿拉伯世界的独立斗争等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重要事件,这些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促进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深化。
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案例
案例1:离奇的微软垄断初临战火1974年,刚刚创建的微软公司即致力于为个人电脑编制基础软件。
1980年,该公司被选择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BM)的个人电脑设计操作系统,从此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磁盘操作和视窗操作软件制造领域的霸主。
由于微软公司发展速度之快超乎想象,早在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对该公司是否把MS—DOS与应用软件捆绑在一起销售展开调查,后来,由司法部接手继续调查。
这一时期正值微软开发“视窗”操作系统之际,许多软件厂商认为该软件将使微软更加具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于是,司法部把调查重点放在了视窗系统上。
直到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微软同意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软件安装,从而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调查。
烽烟再起就在微软官司缠身的时候,全球因特网服务领域崛起了一批优秀企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网景公司和太阳微系统公司。
对该领域不甚重视的比尔.盖茨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失误,立即全力补救。
1995年5月,比尔·盖茨对该公司的互联网战略进行了调整。
11月,微软推出“探索者”2.0版。
之后,微软要求个人电脑制造商如要安装视窗95操作系统就必须在该系统上安装“探索者”浏览器。
微软以后推出的视窗操作系统,直接内含“探索者”浏览器。
微软公司还投资参与了“空中因特网计划”,拟将288颗低轨卫星送上天,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通信网。
这一做法使网景公司的市场份额从80%降到62%,微软的份额则从零猛增至36%,招致网景等公司的极大不满,也引起司法部的注意。
1997年10月美国司法部再次起诉微软公司,12月美国地区法官托马斯.杰克逊签发禁止令,要求微软公司不得勒令计算机生产商安装视窗95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IE4.0浏览器软件。
1998年5月,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南卡罗来纳州后退出)联合提出诉讼,声称微软公司非法阻止其他软件厂商与其进行正当竞争以保护其软件的垄断地位,控告微软公司违反美国的反垄断法。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观点案例资料跨国公司阅读以下资料,分析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作用、影响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简称“贸发会议”) 2002年9月发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出口竞争力》: 据该报告披露,主宰全球经济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
随着国际化大生产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目前,全球的跨国公司大约有6.5万家。
这些跨国公司拥有大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
2001年,这些分支机构的雇员大约有5400万人,而在1990年只有2400万人。
这些公司的销售额大约是19万亿美元,是2001年全球出口额的两倍多。
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目前分别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0和全球出口量的1/3。
如果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包、生产许可证发放、合同制造商等活动都考虑在内,那么,跨国公司占全球GDP的份额就会更高。
遗憾的是,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只有5家。
跨国公司数量多少及其核心竞争力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产业结构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跨国公司一般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世界规模的生产、销售或其它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国际性垄断企业。
它们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在现代条件下进行资本输出和对外经济扩张的重要工具。
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多国公司”、“国际公司”、“宇宙公司”等类名称经常出现在西方报刊上。
1974年8月,UN经济和社会理事会通过决议,统一使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关于跨国公司的定义,国外尚无确切定论。
国际上一般都以UN经社理事会的决议为准,即:凡是在两个或更多国家控制着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的企业,统称跨国公司。
前苏联学者则称跨国公司为跨国垄断组织或现代国际托拉斯和康采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离奇的微软垄断初临战火1974年,刚刚创建的微软公司即致力于为个人电脑编制基础软件。
1980年,该公司被选择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BM)的个人电脑设计操作系统,从此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磁盘操作和视窗操作软件制造领域的霸主。
由于微软公司发展速度之快超乎想象,早在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对该公司是否把MS—DOS与应用软件捆绑在一起销售展开调查,后来,由司法部接手继续调查。
这一时期正值微软开发“视窗”操作系统之际,许多软件厂商认为该软件将使微软更加具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于是,司法部把调查重点放在了视窗系统上。
直到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微软同意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软件安装,从而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调查。
烽烟再起就在微软官司缠身的时候,全球因特网服务领域崛起了一批优秀企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网景公司和太阳微系统公司。
对该领域不甚重视的比尔.盖茨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失误,立即全力补救。
1995年5月,比尔·盖茨对该公司的互联网战略进行了调整。
11月,微软推出“探索者”2.0版。
之后,微软要求个人电脑制造商如要安装视窗95操作系统就必须在该系统上安装“探索者”浏览器。
微软以后推出的视窗操作系统,直接内含“探索者”浏览器。
微软公司还投资参与了“空中因特网计划”,拟将288颗低轨卫星送上天,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通信网。
这一做法使网景公司的市场份额从80%降到62%,微软的份额则从零猛增至36%,招致网景等公司的极大不满,也引起司法部的注意。
1997年10月美国司法部再次起诉微软公司,12月美国地区法官托马斯.杰克逊签发禁止令,要求微软公司不得勒令计算机生产商安装视窗95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IE4.0浏览器软件。
1998年5月,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南卡罗来纳州后退出)联合提出诉讼,声称微软公司非法阻止其他软件厂商与其进行正当竞争以保护其软件的垄断地位,控告微软公司违反美国的反垄断法。
6月23日,一个由3名法官组成的上诉委员会取消了杰克逊法官对视窗95操作系统软件的限制令,称微软公司有足够的理由将浏览器软件与操作系统软件捆绑销售。
1998年10月20日,司法部向哥伦比亚地方法院递交了上告微软的诉状,认为该公司将安装IE作为电脑制造商申请“视窗95”使用许可条件的做法严重违反了1995年签订的协议,应对其课以巨额罚款。
两个月后,哥伦比亚地方法院驳回这一要求,但宣布了另一项临时裁定:禁止微软把安装IE浏览器作为个人电脑制造商申请其操作系统使用许可的条件。
但1999年5月12日,哥伦比亚地方上诉法院裁定,微软的“视窗98”不受该项禁令的影响。
6月23日,上诉法院作出终审裁决,认定哥伦比亚地方法院的禁令是错误的,并判决微软无罪。
开庭审理由于上诉法院5月12日的裁决对司法部大为不利,5月18日,司法部和20个州政府又分别向哥伦比亚地方法院递交诉状,指控微软公司违反反垄断法。
在经过几个月的多方取证之后,10月19日,这桩备受世人瞩目的“微软不正当竞争案”正式开庭审理。
案件的审理是围绕1995年6月21日微软与网景之间的一次会议展开的。
司法部的目的是,证明微软公司为维护自己的特许经营权以及开拓新市场,非法利用其业已拥有的市场优势,打击竞争对手。
在司法部的传讯下,美国在线公司(AOL)提供了对微软极为不利的证据,证明微软公司在1995年的那次会议上,曾企图非法阻止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进入视窗软件市场。
AOL作证说,微软在会上要求网景放弃与该公司的竞争,并给IE浏览器更多的市场份额。
作为回报,网景将成为微软的一个特殊合作伙伴。
如果网景拒绝这一要求,微软就会联合其他大公司将其摧毁。
随后,AOL又提供了1996年AOL和微软的一次会议纪要,其中记载着盖茨曾试图说服该公司与微软结盟,以压制网景公司。
之后,为了证明盖茨是1995年会议的幕后主使,司法部律师戴维.博伊斯拿出1999年8月27日与盖茨的面谈录像带,随后,博伊斯又出示了微软在1995年的会议之前就已拟好的内部文件。
文件显示,盖茨曾积极督促公司经营决策人员与网景达成有关交易。
在反垄断案审理的第二天,微软对司法部的指控奋起反抗。
在开庭陈述中,公司首席律师约翰。
沃登提出抗辩,指出微软从未提议网景停止设计适合“视窗95”使用的“导航者”浏览器,更没有以此方式提出瓜分市场的建议。
在1995年的会议上,微软公司只是努力寻求与网景公司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谋求达成合作协议,而没有任何瓜分市场的意图。
事实认定——垄断行为1999年11月5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宣布事实认定,称微软公司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垄断性销售行为损害了消费者、计算机生产商和其他相关公司的利益。
随后的5个月中,波斯纳法官召集微软公司和州以及司法部的代表进行调解。
由于双方的方案差距太大,2000年4月1日波斯纳法官宣布调解失败。
2000年4月3日,杰克逊法官在华盛顿宣布,微软公司通过“反竞争手段”来维持其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并滥用这一垄断力量来谋取对网络浏览器市场的垄断,被判违反《谢尔曼反垄断法》。
5月24日,有关微软垄断案的最后一次听证会在华盛顿结束,为了阻止其垄断行为,微软公司有可能面临被分为三个公司的可能。
2000年6月,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判定:微软公司违反反垄断法,应将其一分为二,一家公司主营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另一家经营IE浏览器、办公应用软件等。
新的转机——微软不被拆分微软不服,提出上诉。
2001年6月28日,美国多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以7比0的表决结果驳回联邦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作出的将微软公司分割为两家公司的判决,但维持该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具有垄断力量的事实认定。
上诉法院的判决终究消除了笼罩在微软上空的分割阴云,微软躲过了分拆危机。
微软垄断案出现转机也许涉及某种政治原因。
据有些媒体报道微软在上诉高等法院的同时,还聘请现任总统小布什的资深顾问利德作为说客,小布什当时就公开表示反对分割微软。
在2000年美国大选中,微软公司还大量增加了政党捐款,总数达到110万美元,其中捐给共和党的占60%。
由于小布什在竞选时就表态同情微软公司,所以在他当选总统后,虽不直接干涉法院事务,但通过舆论给司法部门形成压力造成对微软有利的形势。
2001年9月6日,美国司法部宣布,将不再寻求通过分割的方式来处罚微软公司,同时还将撤销有关微软非法将其网络浏览器和“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的指控,从而使这一历史性的反托拉斯案件再次出现新的转折。
司法部作出上述声明后,微软公司的股票随即上涨。
司法部表示,作出上述决定是为了简化这一案件,以便法院尽快拿出对微软的有效处罚措施。
新的处罚判决将结束。
微软的违法行为,防止微软再次违法,以恢复操作系统市场的竞争状态。
11月,微软公司与司法部和9个州达成和解方案,但哥伦比亚特区及其他9个州仍不同意这一和解协议,他们誓言要将反垄断案进行到底。
美国当地时间2001年11月12日,北京时间11月13日,美国地区法官科琳.科拉正式接受修正后的微软公司和解方案。
这场持续四年之久、错综复杂的反垄断案最终以微软大获全胜而告终,同时,这一裁决也被美国司法部长称为消费者和企业的重大胜利。
案例点评垄断从自由竞争中产生,为了保护竞争又必须打击垄断。
微软垄断案的离奇过程,揭示了经济垄断和政府反垄断行为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并反映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创新来自竞争,为了确保信息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霸主地位,美国政府对微软的垄断行为进行了遏制。
先是因担心微软公司的磁盘操作和视窗操作软件制造领域的强势发展可能影响竞争,于是对其展开调查。
后来,因为微软公司与司法部达成一项限制微软公司控制市场的协议,调查才算告一段落。
微软垄断案烽烟再起,则缘于微软公司与网景公司关于浏览器的竞争。
微软公司采用的捆绑浏览器销售视窗操作系统的做法,冲击了网景公司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微软公司因此被控告并经法院审理认定违反美国的反垄断法。
新世纪伊始,美国经济特别是IT业陷入全面衰退。
为了抗击经济衰退、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又希望把几个信息企业做强做大,加上政治方面的原因,美国政府和微软的和解协议于是又应运而生。
综上分析,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依然要运用反托拉斯法来调节社会经济,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依然存在而且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竞争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通过限制垄断来促进市场竞争。
而当其经济衰退的时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会缓解对垄断的控制。
总的说来,促进和维护市场竞争是其主流。
案例2:丰田生产方式20世纪中期,战后恢复的日本,面临需求不足、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的发展状况。
为寻找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丰田公司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日本独特的文化背景,逐步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效益和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即丰田生产方式。
丰田生产方式是继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之后人类现代生产方式的第三个里程碑。
当初,丰田喜一郎和大野耐一在参观、考察福特工厂时,发现流水线作业存在巨大的浪费:(1)生产现场存在着超过必要限度即过剩的生产要素。
如过多的人员、过剩的设备和库存,从而产生不必要的劳务费、折旧费和利息支出。
(2)在工序中人员过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每个生产循环出现的空闲时间就生产出多余的产品,产生了制造过剩的浪费。
(3)结果,在生产线后面和中间堆积多余的库存,产生了搬运、重新搬运这些库存的浪费。
在库存增加的情况下,又相应地增加建设仓库、将库存运到仓库的劳务和设备支出、管理、维修和计划库存的一般管理费等。
这些费用显然并没有对产品价值产生增值,反而增加了成本。
因此,必须彻底排除一切浪费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由此,丰田喜一郎提出了“及时生产”的概念,即将必要的物品,在必要的时候,供应所要的数量,通过消除生产现场“浪费、不均、不合理”的现象来提高生产效率。
20世纪40年代末,大野耐一从美国超市的物流管理中获得启示:如果从相反方向来安排工序的流程,那就可能实现及时生产。
因此,规定每道工序的人按照必要的数量,在必需的时候,到前一工序去领取所需的零件,前工序方了补充被取走的零件,只生产被取走的零件,只生产被取走的那一部分,即“拉动方式”。
为了实现这种方式中的信息传递,大野耐一采用了一种叫“看板”的工具。
“看板”其实是装入长方形塑料袋中的一张卡片,上书所需部件的型号和数量,一般包括领取看板和生产指示看板,分别记载前工序或后工序应该领取或生产的物品种类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