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唱主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唱主角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从教与
学这对矛盾来看,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
可见,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
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一切教毫无意义。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
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要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改变课程过于
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倡导学生能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善学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
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
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
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
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
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
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
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
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提高了能力。
二、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今一种全新的教育观。
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才能从“学”到“学会”到“会学”。
1.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定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学习;二要根据
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学法因素,引导学生领悟、学习。
2.指导学生掌握学法
我们认为,指导学生掌握学法,要在每个课例的教学中明显地体现出训练层次。
要结合教学
内容,把自己使用的教学方法非常明显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教师的教法有所感知、
有所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并在下面的学习中运用。
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
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
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图形式。
如:学习同类课文和段落相似的课文可用迁移式,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学生自己会学。
三、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想学
现代科技发达,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彩,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电视、投影、电脑、多媒体
等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想学。
比如我在上《故乡》这课时,学生对文中描绘的故乡及闰土前后变化的图画有点模糊。
利用
屏幕出现少年闰土生机勃勃的画面以及中年闰土麻木苍老的画面,无疑设置了一个悬念:闰
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带着悬念进入本文的教学,就能激发
学生阅读的兴趣。
接下来用图画引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故乡前后的变化,一幅是新异的图画,而另外一幅是衰败的图画,这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为什么“我”
日思夜想的故乡竟然让我感到如此悲凉呢?这不禁引发了学生对社会根源的思考,从而使学
生的认知程度有了质的飞跃。
又如我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课时,先播放《好汉歌》。
随着慷慨悲壮的歌声,屏幕
上出现了一个个英雄好汉的画面,在画面的旁边还配上人物的简介,让学生对《水浒传》有
了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最后画面集中在本课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如鲁达、李忠、史进等,然后加以重点介绍。
这样的引入方式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
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再如教学《三峡》一文时,没有游览过三峡的学生很难想象出三峡的壮美。
此时,教师可以
结合三峡的有关音像资料制作三峡的不同风景。
精美的画面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他们
可以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根据课文内容观赏风景,前后只花了10多分钟,就对课文内容理
解透彻了。
事实上,借助电化教学手段,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
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自主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也在
轻松、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总之,要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善学;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运用多种手段,激发
学生想学。
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就会增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主动地“唱主角”,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