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虫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第八章原虫感染性疾病疟疾
恶性疟: 1.发热无规律性,无明显间歇期。 2.早期畏寒、乏力、恶心、呕吐. 3.热型不规则 4.每日或间日一次,但无明显缓解间歇. 5.严重可导致凶险发作。 6.脾肿大,贫血明显
其它疟疾 1.输血疟疾 ◆潜伏期7~10日,临床症状与蚊传者相似。 ◆只有红细胞内期,故治疗后无复发 2.婴幼儿疟疾 ◆多不典型,或低热,或弛张热,或高热稽留,
间日疟发作:间隔48h后再次发作。 1.寒颤:30-60min ◆面色苍白、发绀、脉速有力, ◆皮肤似鸡皮状、牙齿抖动。 2.高热期:持续2-6h ◆全身酸痛、乏力,无明显中毒症状。 ◆面色潮红、烦躁、口渴等。 3.出汗期:30-60min ◆大汗,热退进入间歇期。
反复发作:脾肿大、贫血。
卵形疟:间隔48h 三日疟:间隔72h
◆中华按蚊、巴拉巴蚊、麦赛按蚊、雷氏按蚊、 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及萨氏按蚊等七种为主 要传疟媒介按蚊。
◆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四)流行特征: ◆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其次是温带地区。 ◆以间日疟为主 ◆夏秋季发病较多 ◆热带及亚热带不受季节限止
(五)有效的体液免疫可明显减少原虫血症, 清除疟原虫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六)病理变化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脾肿大:脾内大量吞噬细胞吞噬含原虫的红 细胞、被原虫破坏的红细胞碎片与疟色素。 ◆肿大的脾脏质硬、包膜厚。 ◆镜下:大量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及疟色素。 ◆脾肿不能缩小:反复发作致网状组织纤维化 ◆肝脏轻度肿大:肝细胞混浊肿胀与变性。
五、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去过疟疾流行区、蚊虫叮咬、输血史
(二)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间歇性寒颤、高热与大汗。 间隔48h、72h的规律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2.反复发作可有贫血、脾肿大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病原学
华支睾吸虫成虫外形似一粒葵花子仁, 呈扁平状,色褐红,大小为 10~25mmX3~5mm。雌雄同体,有口、 腹吸盘各一个。虫卵很小,壳厚呈棕黄 色,上端有小盖,下端有一小结节,内 有一成熟毛蚴。
从感染囊蚴到成虫成熟排卵约需1个月 左右。成虫在人体的寿命可达20~30年。
*阿苯达唑(albendazole)即丙硫咪唑,
10~20mg/kg,每天二次,7天一个疗程。疗效 91%。 2、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 *肝硬化患者需保肝、对症支持治疗。 *胆石症或胆道阻塞需手术、抗菌、术后驱虫 。
预防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加强粪便管理。 高发地区居民普查普治。动物不喂生鱼
病理解剖
*急性期:汇管区的小胆管周围有大量嗜酸细胞 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发生杯状细胞化生分泌 黏液。
*慢性期:汇管区的结缔组织也呈轻度增生,伴 有上述炎性细胞浸润。管壁有不等量淋巴细 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临 床 表现
起病缓慢,潜伏期1~2个月。 1、轻度:常无症状。轻度乏力、食欲不振或腹痛。大
生在肝的中、小胆管内发育为成虫。
• 华支睾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哺乳动 物的肝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经胆汁入小肠后随粪 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 在螺体内发育为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钻入鱼体内发育成囊蚴。人们因生食或半生 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囊蚴经口入人体的十 二指肠后,移行至胆管而发育为成虫
.肝 肉眼观,肝轻度肿大,尤以左叶为著,严重时在左叶被膜下 即可见到因成虫机械阻塞而扩张的胆管分支,可能因左叶胆管较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示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示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确切地说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繁殖并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这种状态。
它的特征是病人无症状及有传染源,是重要的传染源。
5.隐性感染:有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在临床上病人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不出现生化方面的改变。
确定隐性感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宿主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
宿主通过隐性感染后大多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病人也可以成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6.潜伏性感染:机体的免疫力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寄生于宿主的某些部位而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时,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作为传染源,是与病原携带状态最大的区别。
19.弛张热:24小时体温波动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
7.显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的前提下,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随之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理体征和症状,即临床病理表现,称之为显性感染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9.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0.易感者:是指对某种致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的人或动物。
1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一、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二、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三、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1、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寄生虫病:肠蛔虫病轻者无症状,大量蛔虫寄生可引起消化不良,厌食,善饥或偏食,甚或发生厌嗜症而至营养障碍,常可引起阵发性脐周腹痛,呕吐,而其代谢产物或毒素可使病儿出现毒性症状甚至惊厥.此外,因吸收虫体异性蛋白可出现寻麻疹,气喘,发热,肠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
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病人在治病期间,由于体质和抵抗病菌能力较差,而被感染其它疾病。
像刚做过手术的人,不注意对刀口消毒和保护,容易被感染而不易愈合。
还有的病人由于动了大手术,在愈合期间,引起肺炎,这叫感染性肺炎。
像白求恩就是因为手上的刀口被细菌感染而不治身亡的。
2、警惕宝宝体内4种寄生虫
蛔虫病:幼虫移行引起的症状:蛔虫虫卵进入肺部支气管,可引起咳嗽、胸闷、血丝痰等症状。
严重感染时有可能侵入脑、肝、脾、甲状腺和眼睛,引起癫痫、肝大和腹痛等。
成虫引起的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饥,异食癖;常腹痛,部位主要在脐周,喜欢别人按揉腹部;部分患儿还会出现烦躁易惊或萎靡、磨牙等。
此外,虫体的异种蛋白可引起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感染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3、避免寄生虫感染
不要生吃蔬菜:一些人认为寄生在蔬菜上的寄生虫往往无法危害人。
医学蠕虫概述,线虫,蛔虫
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蛔虫 round worm
形态 生活史 致病 诊断 流行 防治
形态(Morphology)
成虫(Adult) 圆柱形,两端较细 雌虫较大(20-35)cm,尾端
尖直; 雄虫较小(15-31)cm,尾端
生物源性蠕虫(biohelminth):在生活史过程中至少 需要一个中间宿主的蠕虫。生活史为间接型。
线虫
nematode
一、形态特征
成虫 线状或长圆柱形,体不分节 左右对称,大小不一 雌雄异体,雌大雄小 具有完整的消化道
体壁Βιβλιοθήκη 角皮层 皮下层纵肌层
原体腔(假体腔)
蛔虫
鞭虫
钩虫
消化系统完整 口、咽、肠、肛门
6. 致病阶段:幼虫、成虫
7. 诊断阶段:虫卵、童虫、成虫
8. 成虫寿命:1年
9. 雌虫产卵量:24万/条/天
致病(Pathogenesis)
1、幼虫致病 移行:机械性损伤、肺部 病变(蛔虫性肺炎) 发育、蜕皮:毒性作用、 变态反应
致病
2、成虫致病 掠夺营养、损伤肠粘膜:呕吐、食欲不振、腹痛 超敏反应:荨麻疹等 并发症:
便 ➢ 苍蝇、蟑螂等有害昆虫传播
防治(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综合性防治措施: 查治病人、带虫者: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加强粪便管理,建立无害化粪池 加强卫生教育,讲究个人卫生 消灭苍蝇、蟑螂等有害昆虫
诊 断 粪便直接涂片法操作过程
流行(Epidemiology)
分布: 呈世界性分布 温暖、潮湿、卫生条件差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儿童高于成人,农村高于城市
蠕虫及虫源性分子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保护作用
2 .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o a t o r y, t h e F i r s t A{ } t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An h u i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He f e i 2 3 0 0 2 2 , C h i n a t
中 国 人 兽 共 患 病 学 报
1 86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Z o o n o s e s
2 0 1 4, 3 0 ( 2 )
D O1 : 1 0 . 3 9 6 9 / c j z . j . i s s n . 1 0 0 2 —2 6 9 4 . 2 0 1 4 . 0 2 . 1 6
关键词 : 蠕虫感染; 虫源 性 分 子 ; 自身 免疫 性疾 病 ; 免疫偏移; 免疫 调 节 中图 分 类 号 : R 3 8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2 6 9 4 ( 2 0 1 4 ) 0 2 —0 1 8 6 —0 5
I mmu n e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h e l mi nt h— i n f e c t i o n a nd i t s pr o d u c t s i n a u t o i mmu n e d i s e a s e s
致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自身 免 疫 性 疾 病 和 过 敏 性 疾 病 发 病 率迅 速 增 高 的 主 要 原 因之 一 。蠕 虫 感 染 能激 发 强 烈 的 Th 2免 疫 应 答 , 可
医学蠕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蠕虫(helminth)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藉身体的肌肉收缩而作蠕形运动,故通称为蠕虫。
在动物分类学史上,蠕虫曾被认为是独立的,具有特殊性的一类动物。
但在分类学研究不断发展之后,人们发现蠕虫,实际上与人体有关系的包括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和棘头动物门(Phylum Acanthocephala)所属的各种动物。
因此在分类学上,蠕虫这个名称已无意义;但习惯上仍沿用此词。
由蠕虫引起的疾病称为蠕虫病,具有重要意义的蠕虫种类几乎全部属于前两门。
第十四章吸虫第一节概论吸虫(trematode)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Class Trematoda)。
寄生人体的吸虫属于复殖目(Order Digenea),称为复殖吸虫(digenetic trematode)。
复殖吸虫虽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史复杂,但基本的结构(图14-1)和发育过程略同。
图14-1 复殖吸虫成虫形态构造示意图形态与功能大多数的复殖吸虫的成虫外观呈叶状或长舌状,两侧对称,背腹扁平,通常具口吸盘(oral sucker)与腹吸盘(acetabulum),内部结构如下:体壁组织吸虫成虫体表有凹窝、凸起、皱褶、体棘、感觉乳突等,其形态、数量、分布等随虫种与虫体部位而异。
体壁由体被(tegument)与肌肉层组成。
中间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l tissue)和埋在实质组织中的消化、生殖、排泄、神经系统等,缺体腔。
体被为具有代谢活力的合胞体(syncytium),从外到内由外质膜(external plasma membrane)、基质(matrix)与基质膜(basal plasmamembrane)组成。
基质膜之下为基层(basement layer)。
肌肉层由外环肌(circular muscle)与内纵肌(longitudinalmuscle)组成。
颅内蠕虫感染有什么症状
颅内蠕虫感染有什么症状在发展中国家,有数以百万计中枢神经系统蠕虫感染的病人。
感染人群在游览或移居非流行地区时,包括美国,仍可带虫生存。
蠕虫可引起脑膜炎、脑炎、颅内肿块、脑积水、卒中和脊髓病变。
颅内蠕虫感染介绍脑囊虫病根据《默克诊疗手册》的表述,在约20种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蠕虫中,猪肉绦虫绦虫属是导致西半球大多数病例的主要原因。
由此产生的疾病是脑囊虫病。
一个人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幼虫会迁移到包括脑、脊髓和脑脊液通道的组织内,形成囊肿。
在脑实质中,囊泡的直径很少超过ICm,但CSF腔中则可超过5cm。
较陈旧的囊肿经常钙化。
脑实质囊泡很少引起症状,直到虫体死亡,释放的蛋白引起局部炎性反应、胶质细胞增生、水肿,导致癫痫(多见)、认知隙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或人格改变。
如果CSF通路中囊泡较大,则会引起阻塞性脑积水。
囊泡也可破入脑室,引起急性或亚急性嗜酸细胞性脑膜炎。
如果不治疗,神经囊尾端病会导致死亡;死因包括脑炎、脑膜炎、脑积水和未经治疗的癫痫发作。
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患者,出现嗜酸性脑膜炎或不明原因的癫痫、认知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或人格改变,应怀疑脑囊虫病。
CT和MRI上可见多发钙化的囊状病灶;增强后可见强化。
诊断需进行血清和脑脊液检测,有时还需行囊泡活检。
脑囊虫病该CT扫描显示多灶性钙化区域,代表神经囊尾蝴病患者的钙化囊肿。
Antihelminthicdrugsarefirst-linetherapy.阿苯达嗖(7.5mg∕kg口服,1次/12小时,持续8~30天,每日最大量为80Omg)为首选驱虫药。
另外,也可选用口比瞳酮20~33mg∕kg口服,3次/日,持续30天。
在最初的2~4天,每天予地塞米松8mg静脉注射或口服,每日1次,可减轻因虫体死亡引起的急性炎性反应。
如果抗蠕虫治疗导致许多微生物死亡,那么大量囊肿患者的大脑可能会显著肿胀,而抗蠕虫疗法可能对单个囊肿患者没有帮助。
传染病学 第八章 蠕虫病 第六节 棘球蚴病(包虫病)
IHA、ELISA检测多房棘球蚴抗原Em2(泡球蚴角质层的一种抗原成分)有高度 敏感性和特异性。
(三)影像学检查
➢ 腹部B超检查可见边缘明确的囊状液性暗区,其内可见散在光点或小光圈。 ➢ CT检查对肝、肺、脑、肾囊型棘球蚴病病诊断有重要意义(MRI与CT相比
无更多优越性)。 ➢ 腹部X线平片见囊壁的圆形钙化阴影及骨X线片上囊性阴影有助于诊断。
七
治疗
(一)囊型棘球蚴病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根治棘球蚴病的最有效方法。应尽可能剥除或切除棘球蚴外囊,减少并发症,降
低复发率。手术方式术、腹 腔镜外囊完整剥除术等。 2. 药物治疗
抗棘球蚴病药物治疗,以阿苯达唑片为首选。阿苯达唑片剂量:10~15mg/(kg·d)或0.8g/d, 分早、晚餐后两次服用。
根治性切除者和囊肿实变型和钙化型者无需用药。内囊摘除或准根治术后口服用药3~12个月, 作为术后预防复发用药。
对于有手术禁忌或术后复发且无法再行手术治疗者,采用抗棘球蚴病药物治疗,具体用药疗 程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定。
(二)泡型棘球蚴病
1. 手术治疗
根治性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无法行肝根 治性切除术者可选择内镜ERCP、介入或肝移植等治疗方式。
囊型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是细粒棘球绦虫的蚴虫感染人体引起的 疾病,又称囊型包虫病。
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是多房棘球绦虫的蚴虫感染人体引起 的疾病,又称泡型包虫病。
二
病原学
细粒棘球绦虫
成虫
虫卵
犬
多房棘球绦虫
成虫
医学蠕虫-精品文档
根据不同的医学蠕虫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 案,如抗蠕虫药物、抗炎药物等。
支持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支持治疗,如营养补充、对症 治疗等。
02
医学蠕虫的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人体通过直接接触含有蠕虫病原体或中间宿主的动物或人,导致蠕虫感染。 例如,钩虫病和旋毛虫病的传播。
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蠕虫后,虫卵或幼虫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导致胎儿感染。如广州 管圆线虫病。
发。
预防再次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 免再次感染蠕虫。
增强免疫力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 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06
医学蠕虫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肠阿米巴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来诊断肠阿米巴病 。
治疗
治疗肠阿米巴病主要使用抗阿米巴药物,如硝唑尼特和甲硝唑。
对于由虫媒传播的医学蠕虫病, 应采取措施防止虫媒的滋生和繁 殖,如清除垃圾、治理污水等。
避免接触传染源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或接触者, 应避免与他人接触,以防止疾病 的进一步传播。
针对易感人群的预防措施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加强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医学蠕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医学蠕虫的机会。
脑脊液检查
对于一些寄生虫感染,如脑囊尾蚴病等,需要采集脑脊液样本,用显微镜观察是 否有寄生虫感染。
05
医学蠕虫的药物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针对性用药
根据感染的蠕虫种类,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 疗。
剂量与疗程
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蛔虫)
(三)致病性 左:班氏丝虫-乳糜尿 右:睾丸鞘膜积液
五、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一)形态
成虫呈乳白色,前端稍细,雄虫长1.4-1.6mm;雌虫长3-4mm。
雄虫尾端具有一对叶状交配附器,无交合剌。
(一)形态
幼虫囊包呈梭形,其纵轴与肌纤维平行,大小 为0.25-0.5mm*0.21-0.42mm,一个囊包内含1-2条 幼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 的盲肠、结肠和回肠下 段。以肠内容物、肠组 织或血液为食。交配后 雄虫死亡,雌虫产卵于 肛周和会阴皮肤皱褶处
后死亡。虫卵经6-8h 发育为感染期虫卵, 经肛-手-口途经感染, 幼虫在十二指肠孵出, 下行至结肠发育为成 虫。
(三)致病性
蛲虫病患儿临床表现
蛲虫在肛周的活动
雌虫的产卵活动可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及炎症,并影 响患者睡眠。还会引起细菌继发感染及异位寄生,影响发育。
图形比较见后
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十 二 指 肠 钩 虫
美 洲 钩 虫
成虫
口囊
交合伞
交合剌
(一)形态:
2、虫卵:
两种钩虫卵相似。均为椭圆形,大小为58-76μm*36-40μm,卵壳薄 无色透明,卵内细胞多为4—8个,卵壳与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环形空隙
(二)生活史:
经皮肤粘膜钻入感染 丝状蚴
第二期杆状蚴
成虫寄生于小肠上段
虫 卵 随 粪 便 排 出
第一期 在温暖、潮湿、荫蔽氧气充足的疏 杆状蚴 松土壤中发育为幼虫
(三)致病性:
1、幼虫的致病性: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和钩蚴性肺炎。 2、成虫的致病性:通过吸血和失血引起缺铁性贫血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钩虫病。
四、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 (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
常见重要蠕虫寄生虫生活史、病原学、诊断与治疗2016.9(淄博)
第三次 蜕皮
随血流经右心 至肺,穿破肺 微血管入肺泡
5~6d后口腔封 闭,停止摄食 (第二次蜕皮)
经皮肤 (或口) 入人体 丝状蚴 (感染期幼虫) (土壤中)
幼虫 幼虫 (到达小肠)经气管、咽、 (在人体内) 食道、胃到小肠
传染源
钩虫感染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随地大便, 使钩虫卵污染周围环境,并在适宜 的环境条件下很快发育为感染期幼 虫。人因赤足下地生产劳动,脚或 手部皮肤与感染期幼虫接触而受到 感染。
钩虫病
钩虫的生活史包括: 1.幼虫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阶段; 2.虫体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钩虫生活史图解
雌雄交配 成虫 (小肠内) 在3~4周内 第四次蜕皮 形成口囊的幼虫 (在小肠内) 钩虫卵 (小肠内)
随粪便排出,在适宜条 件的土壤中发育
约24h孵出幼虫
第一期杆状蚴 (在土壤中, 以细菌和有机 物为食) 48h内 (第一次蜕皮) 第二期杆状蚴 (土壤中)
二、血 吸 虫 病
生活史
(一)简介
外界 水体
中间宿主体内, 行无性繁殖
湖北钉螺
毛蚴 虫卵
1个
母 胞 蚴
子 胞 蚴
外界 水体
尾蚴
上万条
童虫
虫卵随大便排出
尾蚴经皮肤感染 到达在肝内 门静脉发育
成虫
(1)
在肠系膜静脉末 梢寄生、交配、 产卵。
成虫 (2)
在门脉系 统寄生 人、牛、狗、猪、 终宿主体内发育, 羊、兔、鼠等哺 行有性生殖 乳动物
常被误诊为脑瘤
临床诊断方法与依据
(一)临床表现: 发热、大便改变、肝脾肿大等。 (二)接触疫水史:地点、时间、方式
蠕虫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蠕虫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蠕虫(helminth)多细胞无脊椎动物通过身体肌肉收缩进行蠕形运动,因此通常称为蠕虫,包括蛔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绦虫病、包虫病和肝吸虫病。
蠕虫病是由蠕虫寄生在人体引起的疾病。
蠕虫病是由蠕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疾病,包括蛔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绦虫病、包虫病和肝吸虫病。
我国位于温度和亚热带地区,其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肠道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蠕虫病是我国常见病和常见病,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儿童。
大多数由成虫引起的病例都没有任何症状。
腹痛是最常见的患者,位于脐带周围,不时反复发作,不时伴有腹肌紧张和压痛。
常有食欲不振和恶心、消化不良、易怒、荨麻疹等,有时腹泻或便秘,常突然出现脐带周围阵发性疼痛,无压痛。
还有腹泻、便秘等。
儿童患者有时会引起惊厥、夜间惊厥、磨牙、异食癖等神经症状。
其消化系统的症状是:大多数患者在感染后1~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不振、腹泻、疲劳、消瘦等逐渐出现两个月。
此外,该病还可引起贫血症状:严重感染后3~进行性贫血在5个月内逐渐出现,包括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等。
长期严重贫血可发生性心脏病,如心脏扩张和心率加快。
严重贫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下肢或全身水肿。
根据情况,蠕虫病的诊断需要粪便检测和病原体检测。
钩虫病应考虑在流行地区赤脚和贫血的临床症状。
粪便中检测到的卵是诊断的基础。
当粪便中的卵数量较少时,直接涂层的检测率较低。
更可靠的方法是饱和盐水漂浮法和钩虫培养法。
肛门拭子检查牛肉绦虫卵的阳性率较高。
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卵在形态上很难区分,只有在怀孕或头部才能进行最终识别。
蠕虫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以下四类:一、苯咪唑类化合物这种药物是一种广谱驱虫剂,可以杀死蛔虫、钩虫等。
其杀虫机制是药物对昆虫有选择性和不可逆转的抑制葡萄糖摄入的作用,使昆虫内源性糖原耗尽,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的产生,导致昆虫无法生存和生殖,最终死亡。
常用药物有:1.甲苯咪唑儿童每天用量为50-150mg,成人每次100mg,早晚各次,连服3天;若未驱尽,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疗程。
蠕虫的名词解释
蠕虫的名词解释蠕虫,作为一个广泛存在的生物分类,是指一类无脊椎动物,具有柔软身体和能够蠕动的能力。
蠕虫通常分为水生蠕虫和陆生蠕虫两大类,它们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数百万年。
蠕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帮助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沃,还是许多动物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
一、蠕虫的分类与特征蠕虫在生命的长河中演化出多个不同的分类群,其中最著名的是环节动物门、线虫门和扁虫门。
这些蠕虫的身体形态和特征也各不相同。
环节动物门的蠕虫多数是多节体,其体表特征是由一系列相似的体节构成。
著名的代表有蚯蚓和海蛞蝓。
它们分别在陆地和水中生活,通过吞食土壤或腐败物质来获取养分。
蚯蚓的存在对于土壤的改良非常重要,它们通过排泄物和土壤混合物的运动,促进了土壤的通气和培肥。
线虫门中的蠕虫形态比较简单,身体呈长圆柱形,没有明显的节。
线虫门的蠕虫广泛分布于水中和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有些线虫能够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对健康构成威胁。
然而,大多数线虫对环境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们帮助自然界循环有机物,减少死物质的积累。
扁虫门的蠕虫体形扁平,呈带状或条状。
扁虫门的代表性物种有吸血鬼蛭,它们寄生在动物体内,以其血液为食。
这些蠕虫的寄生行为是具有侵略性的,为宿主带来很大困扰。
但是,也有一些扁虫能够以共生或兼性寄生的方式与其他生物共存。
二、蠕虫与生态系统蠕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蠕虫对土壤肥沃具有重要影响。
蚯蚓通过吞食有机物质和土壤微生物,将营养物质分解并排泄在土壤中。
这些排泄物富含养分,能够促进土壤的肥沃,改善植物生长环境。
蠕虫运动的机械作用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其次,蠕虫在食物链中的角色十分重要。
蠕虫是许多生物的食物来源,比如鸟类、昆虫和哺乳动物等。
它们通过成为食物链中的环节,传递能量和养分给上层消费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蠕虫还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
什么是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有什么
区别?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如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点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感染性疾病不仅包括了传染病,还包括许多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如腹腔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在临床上逐渐发展为难治性疾病,成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巨大挑战。
随着感染性疾病谱的变化,“感染性疾病科”已逐步取代了“传染病科”。
早期的传染病科经过典型的三个时段发展到今天的“感染性疾病科3.0版”。
“感染性疾病科1.0版”即传统意义上的“传染病科”,主要收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麻疹、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科2.0版”即根据2004年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要求,将SARS暴发期间建立起来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随着多重耐药菌的不断增加,耐药菌造成的死亡率呈现快速
上升趋势,建立能适应感染性疾病谱的变化和与国际趋势接轨的专业科室、培养拥有细菌真菌感染和抗菌药物应用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发布了《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乃至感染性疾病学科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感染性疾病科3.0版”应运而生。
传染病学简答题
抗菌性抗体、中 NK 细胞)的杀伤作1、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有何区别? 答: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 或蠕虫) 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属于感染性疾病。
而感染性疾病亦由病原体引 起,但不一定有传染性,在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2、传染病感染过程有哪些表现? 答: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
感染过程可表现为下列五种形式, 即①病原体被清除;②隐性感染;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⑤潜伏性感染。
上述五种 表现形式中,一般来说,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显性感染最容易识别。
3、在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是怎样的? 答: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应答可分为有利于机体抵 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两大类。
保护性免疫应答又分为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的一种非特异性清除机制, 包括天然屏障 (如皮肤、 粘 膜及其分泌物的外部屏蔽,以及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如补体、溶菌酶、纤连蛋白、各种细胞因子) 。
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 产生的免疫,包括由 T 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由 B 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4、特异性免疫在抗感染中有何作用? 答: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由于不同病原体所具有的抗原绝 大多数是不相同的,故特异性免疫通常只针对一种传染病。
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 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分别由T 淋巴细 胞与 B 淋巴细胞来介导。
⑴细胞免疫:致敏 T 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 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 、病毒(如麻疹病毒、 疱疹病毒)、真菌(如念珠菌、隐球菌)和立克次体等感染中,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
规培题库 蠕虫感染性疾病
1/50.【A1型题】华支罩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一般不包括A.慢性病毒性肝炎B.肝片形吸虫病C.其他原因所致的胆囊炎D.其他原因所致的胆石症E.糖尿病查看答案:答案:E解析:无2/50.【A1型题】华支辈吸虫病与慢性肝炎主要区别是A.反复肝功能异常B.GGT升高C.ALT,AST轻到中度升高D.肝区疼痛不适E.进食鱼生史查看答案:答案:E解析:华支罩吸虫病与慢性肝炎均可引起反复肝功能异常,GGT升高ALT,AST轻到中度升高,导致慢性胆囊炎胆管炎症表现肝区疼痛不适等。
进食鱼生史主要有助于华支辈吸虫病诊断。
3/50.【A1型题】细粒棘球蚝病最常见于A.肝B.肾C.肺D.脑E.肠道查看答案:答案:A解析:棘球蚝病最常见于肝脏,尤其是肝右叶。
4/50.【A1型题】卡拉巴肿见于下列何种疾病)A.班氏丝虫病)B.罗阿丝虫病)C.马来丝虫病)D.肺吸虫病)E.华支辈吸虫病查看答案:答案:B解析:无5/50.【A1型题】脑囊尾蚝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A.皮质型B.脑室型C.蛛网膜下腔型或颅底型E.颅底型查看答案:答案:A解析:皮质型脑囊尾蚝病囊尾蚝多寄生在运动中枢的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占脑囊尾蚝病的84%~100%。
6/50.【A1型题】钩虫病贫血的主要原因是A.慢性失血B.消化功能紊乱C.营养物质摄入减少D.成虫吸血E.钩虫毒素导致红细胞破裂查看答案:答案:A解析:无7/50.【A1型题】猪带缘虫成虫寄生的部位是A.小肠B.胃C.肝D.大肠E.血液查看答案:答案:A解析:记忆题。
8/50.【A1型题】目前我国治疗血吸虫病普遍采用的药物是A.酒石酸锦钾B. 肤喃丙胺○C.血防846D.硝硫氯胺√E. 毗哇酮查看答案:答案:E解析:无9/50.【A1型题】引起日本血吸虫病主要病理变化的是○A.尾蚝B.童虫C.成虫D.虫卵E.毛蜥查看答案:解析:无10/50.【A1型题】卫氏并殖吸虫最常见的侵犯部位是A.皮下组织B.肠C.脑D.肺E.肝查看答案:答案:D解析:卫氏并殖吸虫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蠕虫感染性疾病第一节血吸虫病一、名词解释1.伴随免疫2.异位损害3. 何博礼现象4. 免疫逃避5. 日本血吸虫病二、填空题1.血吸虫异位损害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最多见。
2.血吸虫病流行环节的三个必要条件是、、。
3.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______________所引起的疾病,有皮肤接触含有_____________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理变化为_______________,主要的病变部位为,确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原治疗首选的药物是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一)A1型题1.关于日本血吸虫,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日本血吸虫雌雄同体 B.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人C.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是钉螺 D.日本血吸虫对人具有感染性的是尾蚴E.通过粪口途径感染2.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部位是A.门静脉系统 B.肝脏 C.肺脏 D.脑部 E.结肠3.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尾蚴性皮炎 B.过敏性皮炎 C.虫卵肉芽肿D.成虫寄生在门静脉引起阻塞 E.细胞变性坏死4.日本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属于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E.Ⅴ型变态反应5.引起日本血吸虫病主要病理变化的是A.尾蚴 B.童虫 C.成虫 D.虫卵 E.毛蚴6.血吸虫病异位损害的部位多见于A.肝、结肠 B.肝、肺 C.肺、脑 D.脑、肺 E.肺、结肠7.血吸虫病肠道并发症最常见的是A.阑尾炎 B.肠穿孔 C.结肠癌 D.不完全性肠梗阻 E.肠出血8.急性血吸虫病血相检查最突出的特点是A.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B.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C.嗜碱性粒细胞显著增多D.肥大细胞显著增多 E.血小板显著增多9.确诊血吸虫病的实验室方法A.血常规检查 B.血清学检查 C.肝功能 D.肝脏B超E.粪便镜检或直肠黏膜活检10.排除慢性血吸虫病最可靠的指标是A.无腹泻史 B.无肝脾肿大 C.未到过血吸虫疫区 D.粪便找血吸虫卵阴性E.环卵沉淀试验阴性11.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类型不包括:A.巨脾型 B.腹水型 C.侏儒型 D.黄疸型 E.结肠肉芽肿型(三)A3型题患者,男性,52岁,9月8日来诊,发热2周伴腹泻。
查体:皮肤可见荨麻疹,脾可及,肝未及,血WBC12×109/L,嗜酸性粒细胞40%,ALT86U/L。
12.采集病史时,应特别注意A.结核病史 B.疫水接触史 C.近期用药史 D.肝病史 E.腹泻次数、性质13.进一步最有价值的检查是A.腹部CT B.骨穿 C.胸部X线 D.皮内试验 E.粪便毛蚴孵化14.确诊后,对该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A.降体温 B.青霉素 C.吡喹酮 D.喹诺酮类 E.硫酸二氯酚15.该病病变最显著的部位是在A.皮肤、脾 B.肝、脾 C.脾、结肠 D.肝、结肠 E.肝、皮肤(四)B型题A. 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大有压痛,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B. 肝脾大、慢性腹泻C. 门脉高压症、巨脾、腹水D. 发热、干咳、咳血痰、胸痛、胸部X片有粟粒样阴影E. 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抽搐、腱反射亢进等,头颅CT显示占位性病变16. 脑血吸虫病17. 肺血吸虫病18. 急性期血吸虫病19. 慢性期血吸虫病20. 晚期血吸虫病(五)X型题21. 晚期血吸虫病有A. 巨脾型B. 腹水型C. 结肠肉芽肿型D. 侏儒型E.无症状型.四、是非题1.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2.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阶段是胞蚴。
3.人是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钉螺是唯一的中间宿主,牛、羊等是储存宿主。
4.日本血吸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虫卵。
5.日本血吸虫的感染方式是人和动物接触疫水。
6.日本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以灭螺、避免接触疫水、普查普查为主。
四、问答题1.简述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查的方法。
2.简述日本血吸虫病的并发症。
3.简述日本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五、病案分析患者,男,24岁,渔民,因持续高热1个月余,于2008年10月21日入院。
病人于9月1日突然畏寒,继而高热,呈弛张热型,最高达40℃,同时伴有额部胀痛及夜汗,出汗后头痛随之缓解。
曾在某医院经林可霉素、复方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未家好转。
后因出现干咳又一次住院治疗。
经血常规、骨髓象检查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680/mm3;胸片提示两下肺纹理粗乱;肝功能轻度异常,HBsAg(+),HBeAg(+),抗HBe(-)。
接受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及青霉素等抗感染治疗10日,继而又以氯喹进行治疗性诊断也无效,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寄生虫病待删”而转入我院。
病人病前2个月曾在安徽某县装水泥,经常下水捕渔、采河蚌。
家族中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史。
体格检查:T 39℃,P 92次/分,R 18次/分,BP 120/90mmHg。
神志清楚,热病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扁桃体I度肿大,无皮疹,颈软,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软。
肝肋下2cm,质中,轻压痛。
脾肋下2cm,质软。
腹水征(-)。
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未见水肿,神经系统检查均为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Hb105~125g/L,WBC1.5~9.7×109/L,嗜酸性粒细胞0.20~0.40;血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大便两次集卵均未找到血吸虫卵;骨髓象检查提示粒系增生,有感染现象,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B超检查:肝脾大。
胃镜检查:胃窦部充血水肿,散在数个陈旧性出血点。
乙状结肠镜检查:未见血吸虫卵。
血吸虫环卵沉淀试验(+)。
投以吡喹酮治疗,服药2日后体温明显下降,第3日降至正常。
问题:1.该病人的诊断是什么?其诊断依据是什么?2.该病例应与哪些疾病加以鉴别诊断?3.为什么在检查中血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大便2次集卵均未找到血吸虫卵?乙状结肠镜检查未见血吸虫卵?第五节钩虫病一、名词解释1.钩虫病2.异嗜症3.钩蚴性皮炎二、填空题1.钩蚴侵入人体最常见的部位是。
2.钩蚴可致、。
3.钩虫病导致的贫血为。
4.我国钩虫病的主要虫种为、。
三、选择题(一)A1型题1.确诊钩虫感染的依据是A.贫血 B.血清白蛋白和血清铁降低 C.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D.粪便中找到钩虫 E.粪便中找到钩虫卵2.钩虫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A.营养不良 B.发育障碍 C.慢性失血性贫血 D.异嗜症 E.腹部疼痛不适3.钩虫病贫血的主要原因是A.慢性失血 B.消化功能紊乱 C.营养物质摄入减少 D.成虫吸血E.钩虫毒素导致红细胞破裂(二)A2型题4.某菜农从菜地回来后,感觉两手指、脚趾间奇痒和烧灼感,局部有红色点状丘疹,首先考虑A.荨麻疹 B.过敏性皮炎 C.钩蚴性皮炎 D.尾蚴性皮炎 E.接触性皮炎(二)X型题5.钩虫病的传染源有A.带虫者 B.狗 C.猪 D.牛 E.钩虫病人6.驱钩虫的药物有A.阿苯达唑 B.甲苯咪唑 C.复方甲苯咪唑 D.复方阿苯达唑 E.吡喹酮四、是非题1.钩虫病多发生在菜农。
2.钩虫病患者出现异嗜症可能与缺铁导致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3.钩虫的感染阶段是感染期虫卵。
4.钩虫的致病阶段是成虫。
第六节蛔虫病一、名词解释蛔虫病二、填空题1.蛔虫病的并发症有、、、、、。
2.蛔虫病的传染源是、。
3.儿童蛔虫病的常见症状是。
二、选择题(一)A1型题1.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病是A.蛔虫病 B.蛲虫病 C.血吸虫病 D.钩虫病 E.丝虫病2.蛔虫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胆道蛔虫症 B.蛔虫型肠梗阻 C.肠穿孔 D.急性胰腺炎E.急性胆囊炎3.蛔虫病的感染阶段是A.感染期虫卵 B.成虫 C.幼虫 D.童虫 E.受精蛔虫卵4.蛔虫成虫引起的主要症状是A.发热、咳嗽 B.荨麻疹 C.腹痛、食欲减退 D.哮喘、呼吸困难E.皮疹5.胆道蛔虫症的特点是A.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B.右下腹胀痛C.右上腹阵发性、钻孔性绞痛 D.右下腹隐痛 E.脐周隐痛6.蛔虫病人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荨麻疹、哮喘、呼吸困难等表现,是蛔虫的哪个阶段引起的A.虫卵 B.成虫 C.幼虫 D.童虫 E.以上均不是(二)A2型题7.3岁儿童,因脐周绞痛伴呕吐1次入院。
查体:体温37℃,营养稍差,神志清楚,心、肺阴性。
腹胀,腹部可触及条索状包快,有活动性绳索感。
最可能的诊断是A.蛔虫病 B.胆道蛔虫 C.蛔虫性肠梗阻 D.急性胆囊炎E.蛔虫性腹膜炎(三)B型题A.脐周钝痛或绞痛、食欲减退、厌食、偏食、夜惊、磨牙B.发热、咳嗽、哮喘、呼吸困难、荨麻疹 C.右上腹部阵发性、钻孔性绞痛D.脐周绞痛,触及活动的条索状物 E.腹胀、压痛、反跳痛、肌紧张8.蛔虫性腹膜炎的表现是9.蛔虫病的表现是(四)X型题10.蛔虫病确诊的依据是A.粪便中找到蛔虫卵 B.痰中检出蛔虫卵 C.病人粪便中排出蛔虫成虫D.病人呕吐出蛔虫成虫 E.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1.预防蛔虫病的措施包括A.普查普治,消除传染源 B.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C.勤剪指甲、勤洗手D.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E.保护水源,防止粪便污染三、是非题1.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
2. 蛔虫的感染阶段是感染期虫卵。
3. 蛔虫病的最常见并发症是胆道蛔虫症。
4. 有腹痛,近期有排蛔虫或吐蛔虫病史,粪便检查查到蛔虫卵,即可确诊肠蛔虫病。
第七节蛲虫病一.名词解释蛲虫病二、选择题(一)A1型题1.蛲虫病的最要症状是A.腹部阵发性绞痛 B.上腹部压痛 C.夜间肛门和会阴部瘙痒和虫爬感D.腹痛、腹泻 E.夜惊、烦躁2.诊断蛲虫病的主要方法是A.饱和盐水漂浮法 B.粪便直接涂片法 C.透明胶纸法查虫卵D.粪便查成虫 E.粪便查抗原3.关于蛲虫病的流行病学,以下哪项错误?A.蛲虫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B.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C.儿童感染率较成人高D.吞入虫卵为主要传播方式E.集体儿童机构中传播率低(二)X型题4.蛲虫病的传播方式有A.直接感染 B.间接感染 C.吸入感染 D.逆行感染E.幼虫钻入肛门重复感染5.确诊蛲虫病的依据有A.肛门试纸法找到蛲虫卵 B.粪便中找到成虫 C.夜间肛门周围找到蛲虫成虫D.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E.肛门夜间瘙痒第八节旋毛虫病一、名词解释旋毛虫病二、选择(一)A1型题1.以下哪个不是旋毛虫病的传染源A.猪 B.鼠 C.狗 D.牛 E.病人2.旋毛虫病的主要感染方式是A.吃含活旋毛虫幼虫的肉 B.吃含旋毛虫虫卵的肉类C.吃含活旋毛虫成虫的肉类 D.吃动物内脏E.吃带旋毛虫幼虫或包囊的粪便污染的食物或饮水3.旋毛虫病侵入期的主要症状是A.胃肠道症状 B.发热 C.肌痛 D.水肿 E.皮疹4.旋毛虫病的确诊依据是A.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B.粪便中找到旋毛虫卵C.吃生肉后出现胃肠道症状 D.肌肉疼痛、乏力E.肌肉活检找到旋毛虫包囊或幼虫5.治疗旋毛虫病首选药物是A.阿苯达唑 B.甲苯咪唑 C.左旋咪唑 D.吡喹酮 E.噻嘧啶6.旋毛虫幼虫移行期最重要的症状是A.胃肠道症状 B.发热 C.肌痛 D.水肿 E.皮疹7.旋毛虫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A.呕吐、腹泻致休克 B.感染中毒症状 C.心肌炎致心力衰竭 D.脑膜炎E.肺炎致呼吸衰竭(二)X型题8.预防旋毛虫病的措施有A.提倡熟食 B.不吃生肉类 C.生猪圈养 D.灭鼠 E.加强肉类管理第十节肠绦虫病和囊虫一、名词解释1.绦虫病2.囊虫病二、填空题1.人是猪肉绦虫的宿主和宿主,人是牛带绦虫的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