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讲 伊斯顿的 政治系统理论

第二讲 伊斯顿的 政治系统理论

刺激反馈的因素
• 影响反馈的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 • 第一是输出,它是一种特殊的刺激, 当输出为系统成员提供某种期望的 利益时,它就会刺激成员对系统的 支持态度。相反,如输出给系统成 员带去了明显的不利,那么就可能 刺激成员的消极支持或负支持 (negative supports),即反对当局的 既定目标。
• 其次,任何有机体都与环境发生 积极关系,因此任何生命系统实 际上都是开放的和运动的,封闭的 和静止的系统实际上不可能存在。
• 再次,生物系统是一种层级结构, 一个生命有机体是由次一级的子 系统逐级组合而成的。
现代系统论的三个基本特征 • 现代系统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即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层级 性。
第四讲之一 政治体系理论 (political system theory) (一)
政治系统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 (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从 国内政治看还是从国外政治 看,政治行为体都日趋多元 化,国家并不是唯一或者是 主要的行为体。
• 首先,从国内政治看,国家 之外的政治行为体增多且越 来越活跃;独立后民族主权 国家关注国家的整体性;还 有,中央与地方、局部与整 体的关系亦需要关注。
• 其次,从国际政治方面看,国家 之外的政治行为体增加,国际组 织增多,一体化进程加快,需要 考虑国家与国际组织,部分与整 体的关系。国际政治需要从体系 进行考察。
政治系统理论产生的学科基础 • 新的现实问题呼唤新的理论。当 时科学行为主义大行其道,整个 政治学领域都受到科学行为主义 的影响,关注个人及组织的行为, 研究重点从权力逐步转向政策的 制定和执行过程。 • 行为主义的方法成为政治体系理 论的学科基础和主要研究方法。
• 反馈一语源于控制论。在政治系 统分析中,反馈指的是有关政治 系统成员的需求、支持状况及其 对输出的反应的信息向当局的传 递。

我国县域政治系统中公民政治冷漠成因分析——以伊斯顿政治系统论为视角

我国县域政治系统中公民政治冷漠成因分析——以伊斯顿政治系统论为视角
治冷 漠是现 代政 治生 活 中极不合 理 的一种 现象 , 它 有 违 现 代 民 主 政 治 的 自 由理 念 。
有 学 者认 为选 民厌 选 已经 成 为 一种 弥 漫 之 势 。 第 二 , 民 的选举 存 在 “ 沫 型 ” 参选 率 的 问题 。 公 泡 高 据 国 家 民 政 部 的 不 完 全 统 计 ,公 民 参 选 率 一 般 在 9 % 以 上 , 一 些 表 象 的 、 时 的 参 与 率 高 和 热 闹 0 在 暂
在 县 域 政 治 系 统 内 , 治 冷 漠 主 要 表 现 为 公 民 政
政 治 认 同 感 降 低 、 共 意 识 淡 薄 、 治 参 与 的 自主 公 政
性 和 自觉 性 较 低 、 参 与 和 消 极 参 与 程 度 高 。 以 不 仅 我 国县 级 选 举 这 一 最 基 本 、 普 遍 的 政 治 参 与 形 式 最 来 说 , 民厌 选 的 情 况 不 容 乐 观 。 者 认 为 其 主 要 公 笔
态 或 专 制 , 为 漠 不 关 心 可 以几 乎 分 毫 不 差 地 创 造 因
无 政 府 状 态 和 专 制 ”19。 治 冷 漠 的危 害 非 常 大 ,  ̄r4 政 ( ) ' 8 它使 民主政治丧 失根 本 的生命 和动 力来 源 , 专制 为 主 义 的 滋 生 提 供 适 宜 的 心 理 环 境 , 果 是 因 为 公 民 如
冲 图分类号】 6 1 D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175(090—000 17— 1520 )6 02—4
所 谓 县 域 政 治 系 统 是 县 域 政 策 的制 定 、 行 和 执 反 馈 的 系 统 。 这 个 系 统 的 运 行 中 , 在 着 严 重 的 在 存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行为主义:该方法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在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

行为主义非常重视对政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并要求在进行价值去除的同时,在现象和数据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定量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得出明晰的结论,从而达到对政治行为的解释、预测、控制。

行为主义发展出来的理论形态主要有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沟通理论等。

2.政治系统论: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政治系统论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使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以政治系统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其研究过程:首先,确定系统和环境的边界,然后从系统和环境的互动过程来具体分析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

3.结构功能主义:西方政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之一,着重以政治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强调分析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源自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学帕森斯在《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一文中提出。

美国政治学阿尔蒙德在《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政治学激起西方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研究的热潮。

一般来说,结构功能主义所谓的政治结构是指政治角色之间固定化关系的形式,即政治行为的模式。

所谓的政治功能是指政治结构的活动后果或影响。

阿尔蒙德将整个政治体系,从结构上分为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政治政策结构三个层面。

从功能上分为体系功能,过程功能,政策功能三个类别。

4.政治沟通理论:沟通理论原理是动力工程学的一种理论。

美国政治学学家卡尔-多伊奇最先把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

发表了代表作《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形成了系统的政治沟通理论。

政治沟通理论是政治系统通过对信息的沟通达到正确的决策。

从而有效的适应和控制环境的理论,它也以政治系统为研究对象,特点是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看作是信息的交换和控制过程,集中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及信息沟通。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读书笔记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读书笔记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读书笔记——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初探严开强戴维·伊斯顿,191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市,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代表人物,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倡者,一般政治系统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在创立政治系统论方面,其标志性著作为相互关联的三部作品,即《政治系统:政治学现状研究》(1953年)、《政治分析的框架》(1965年)、《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1965年)。

其中,在第一部著作中,他主张在经验性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政治系统理论;第二部著作是伊斯顿对于自己创立的政治系统理论的框架的概述;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伊斯顿详细阐述了其政治系统理论。

政治系统理论的内容什么是政治系统理论?这是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他借助系统思想,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将政治生活、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视为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

我们可以把他的政治学理论成为政治系统理论。

对政治生活进行系统的分析之前,需要弄清楚一些基本的范畴。

政治系统,戴维·伊斯顿将其看作是“一些互动,一个政治系统通过这些互动为一个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①。

干扰“被用来特指一个系统的总体环境所产生的那些影响,这个总体环境作用于这个系统,从而在做出刺激之后,改变该系统本身。

”②政治系统的总体环境由社会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国际社会)共同构成。

当这些总体环境产生影响,就会对政治系统造成压力,使其做出相应的调适。

输入,伊斯顿将它们看成是“包括了系统外部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改变、修改或影响系统的所有事件。

”输入有两种主要的方式,分别是“需求和支持”③。

输出是指对输入的“原料”进行加工处理将其转换为“产品”的过程和结果。

在政治系统中,权威当局对需求和支持两种输入进行集中,形成决策,就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而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①[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戴维 伊斯顿模型

戴维 伊斯顿模型

戴维伊斯顿模型美国政治学家戴维。

伊斯顿在其《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运用系统思想,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将政治生活、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视为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

第一、关于系统科学方法和系统法学的理论地位。

在戴维。

伊斯顿看来,系统科学方法现在仍然是研究政治学一般理论的唯一通揽全局的方法和高屋建瓴的视角,不幸的是,迄今它尚未遇见过竞争对手,还没有被其他政治学研究方法所取代。

系统科学方法历来主张应有一个充分包容性的概念框架结构,由此来鉴别政治生活的基本范围,显现这些范围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系统科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结构复杂的网络,这一网络是由若干机构以及一个个行为模式所组成的,称为“政治系统”。

系统科学方法现在仍不失为政治学一般理论继续发展的出发点。

第二、系统法学研究需要的什么样的勇气、智慧和毅力。

在戴维。

伊斯顿看来,进行系统政治学研究必须同时具备理论勇气、智慧和毅力,三者缺一不可。

在戴维。

伊斯顿看来,系统政治学的研究“与理解人类社会现象的较广泛目标息息相关”,只能“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做出选择。

当然,这种事物的内在逻辑只是与知识的幻想、直观、传统或偶然相对而言”。

由于政治系统时非常复杂的,解释和描述政治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内在逻辑”,不可能不包括“知识的幻想、直观、传统或偶然”的成分。

第三、将系统法学作为法学的一般理论进行研究。

戴维。

伊斯顿将系统政治学作为一种政治学的一般理论进行探索,这启发我们也应当将系统法学作为一种法学的一般理论进行探索。

在这种探索中,应当尽量概括我国法学已有的单项概括理论或单一性论题论述体系,以及局部理论或集合性论题论述体系,不论它们是共识性的研究成果,还是前沿性的探索。

第四、系统法学是价值无涉的实证主义法学。

戴维。

伊斯顿认为,很多政治学研究就是选择一些价值作为基本原则,围绕它建构一批概念和命题。

由此获得的一些政治学理论作为局部理论不管如何重要,都必然面临甚为狭窄的前景。

论政治系统中的政治环境——基于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

论政治系统中的政治环境——基于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

论政治系统中的政治环境——基于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发表时间:2018-09-27T18:56:00.1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作者:曹宇[导读] 政治环境与政治系统从总体上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关系。

政治环境影响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使其与不断演化的政治环境相适应(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摘要:政治环境与政治系统从总体上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关系。

政治环境影响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使其与不断演化的政治环境相适应。

政治系统改变和利用政治环境,促使其朝着有利于政治系统稳定和发展的方向演化。

政治环境作为政治系统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条件,对政治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环境;政治系统;关系;作用第一章政治环境第一节政治环境的概念研究环境(environment)通常是指制约和影响某一中心事物周围的事物或条件,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

根据戴维·伊斯顿的观点,政治本身构成一个系统,政治之外形成另一个系统。

在这一意义上,政治环境的中心事物就是政治系统。

政治系统与它的环境进行交换,环境向政治系统输人各种政治要求,而政治系统对这些要求进行处理之后会向环境输出自己的产品。

因此,政治环境就可以定义为政治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

国外对于政治环境的研究认识较为成熟,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政治地理环境论。

这是一种应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制约和影响政治现象存在与发展环境的理论。

作为一种最直接意义的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来研究政治的学说,其思想轨迹从古至今都有所记录。

古希腊时期,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学》中提出了以大陆为着眼点来划分全球政治区域的观点,并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们品性和政治行为的决定因素。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鸿在《论法的精神》中,专门阐述了法和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读书笔记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读书笔记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读书笔记——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初探严开强戴维·伊斯顿,191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市,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代表人物,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倡者,一般政治系统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在创立政治系统论方面,其标志性著作为相互关联的三部作品,即《政治系统:政治学现状研究》(1953年)、《政治分析的框架》(1965年)、《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1965年)。

其中,在第一部著作中,他主张在经验性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政治系统理论;第二部著作是伊斯顿对于自己创立的政治系统理论的框架的概述;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伊斯顿详细阐述了其政治系统理论。

政治系统理论的内容什么是政治系统理论?这是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他借助系统思想,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将政治生活、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视为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

我们可以把他的政治学理论成为政治系统理论。

对政治生活进行系统的分析之前,需要弄清楚一些基本的范畴。

政治系统,戴维·伊斯顿将其看作是“一些互动,一个政治系统通过这些互动为一个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①。

干扰“被用来特指一个系统的总体环境所产生的那些影响,这个总体环境作用于这个系统,从而在做出刺激之后,改变该系统本身。

”②政治系统的总体环境由社会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国际社会)共同构成。

当这些总体环境产生影响,就会对政治系统造成压力,使其做出相应的调适。

输入,伊斯顿将它们看成是“包括了系统外部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改变、修改或影响系统的所有事件。

”输入有两种主要的方式,分别是“需求和支持”③。

输出是指对输入的“原料”进行加工处理将其转换为“产品”的过程和结果。

在政治系统中,权威当局对需求和支持两种输入进行集中,形成决策,就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而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①[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中共中央党校 硕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党史党建)

中共中央党校 硕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党史党建)

中共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中共党史(含党建)2015年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一、简述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韦伯的国家概念。

2.简述政治权力的特性。

3.简述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

4.简述政治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论述题(3题,每题30分,共90分)1.试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与实现途径。

2.试比较马克思与亨廷顿的革命理论的异同。

3.试论如何推进我国的法治国家建设。

考试科目: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一、简释题(6题,每题6分,共36分)1.《双十协定》2.八届十中全会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依法执政5.党员主体地位6.党的纯洁性建设二、简述题(4题,每题11分,共44分)1.简述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简述“文革”中的“二月抗争”。

3.简述“三型”政党的主要内涵。

4.简述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三、论述题(2题,每题35分,共70分)1.试论《论十大关系》的提出及其意义。

2.试论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

2016年科目:政治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6分,共30分)1.理性选择主义2.政治文化3.国家能力4.精英民主5.治理二、简述题(3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

2.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3.简述人权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1.结合理论和和实践,谈谈对什么是政治的看法。

2.结合理论和和实践,谈谈如何理解和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科目: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试题:一、简释题(6题,每题6分,共36分)1.西湖会议2.五一六通知3.“九二”共识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5.“三严三实”6.“四有”好干部标准二、简述题(4题,每题11分,共44分)1.简述西安事变和平解放的过程和意义。

2.简述十二届二中全会的主要贡献。

3.简述执政党与新媒体的关系。

4.简述反腐败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现代西方著名政治理论家及其经典著作

现代西方著名政治理论家及其经典著作

现代西方著名政治理论家及其经典著作1。

伊斯顿的政治输入输出系统(政治系统的宏观运行模式)――《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南大版《宏观政治学》P120-121以及笔记上有相关内容)2。

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系统论――《比较政治学》(以世界各个国家为研究对象)①政治体系论A.用政治体系代替国家,功能代替权力,角色代替职位B.一切政治体系都与两种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国际、国内),政治体系是社会在国际、国内环境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追求集体目标的工具C.结构和文化是了解政治体系的两个重要概念D.政治体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输入――转换――输出②比较政治理论A. 政治制度的分类。

1956年,伊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分为英美型、工业化、集权化、欧洲大陆型;1966年,认为可分为原始、传统、现代型。

经济上可分为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治上可分为民主体系与独裁体系B。

比较政治的标准――与政治发展相连政治发展是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较为广泛的发生的过程中,政治体系、过程、政策的变化,其标志有:结构日益分化、公民相应价值观念和态度的变化等3.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论――《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关于政治发展理论的专著(1968)本书主要内容:①从宏观上论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强政府理论”。

二战后亚非拉一大批国家纷纷摆脱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而独立,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但到 20世纪 60年代除少数国家以外,大多数国家不仅没有摆脱贫苦和落后,反面陷入了政治的动荡和暴力冲突,本书分析了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动荡的原因,指出一个国家如何才能避免政治动荡实现政治稳定中的发展,获得现代化的成功②在本书中,作者指出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就在于现代化,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亨廷顿在考察了许多国家的情况后指出,经济发达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政治上都比较稳定,而发生政治动荡的大都是经济上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国家。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作者:王杰张文萍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17期摘要戴维·伊斯顿创立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因为在政治理论中涉及科学的系统论而著称,所以,当人们谈及他时,总会特别关注他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并且广泛应用,实际上,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才是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的灵魂和核心。

这一理论的提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政治,被大多数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学家们接受和引用。

但这一理论也并不完美,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憾。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内涵的探讨,从而对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的贡献和缺陷作一概要性的分析。

关键词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内涵缺陷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在伊斯顿看来,在上个世纪最初的五十年中,政治学从未行成过类似于自然科学的那种“把整个学科都能归入其中的宽轨理论,或者叫概念框架。

”①这种状况使得政治学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具有最低限度的统一性与连贯性的学科体系。

所以,他认为应建立一种能够标示出整个政治学研究主题的普遍性的概念。

因此,伊斯顿摒弃了传统政治学将政治归结为国家或某种合法的权力活动的观点,认为政治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在于一切政治性活动都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政治是对社会性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而政治系统被他描述为一个互动的系列,通过这种作用为社会权威性地配置价值物。

②在他看来,价值分配是政治系统的血肉,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价值分配,研究社会分配的方法不是分配它的一切价值的方式进行感知,而只是对“种种权威性的分配方法或政策”进行了解。

也就是说,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才是政治系统理论的灵魂和核心。

所以,要了解这一理论的内核及产生的深层意义,首先需要对其理论提出的背景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探析。

1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提出的背景伊斯顿曾毫无掩饰地指出“每一项理论包含下列不同的命题:事实的、道德的、实用的和理论的”。

所以我们就从理论建构背景和时代背景来做进一步分析。

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20世纪30出现,许多政治学研究者对制度研究法提出了批评。

他们指出,制度研究法忽视了对政治活动的主体──人的政治心理、动机的研究,并且仅仅局限于对政治机构内部活动和法律条文进行分析,而这些并不能包括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活动。

他们主张政治学的研究重点应从政治制度转移到政治行为,提出用行为主义研究法取代制度研究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行为主义研究法逐渐崛起并在60年代未期达到顶峰,使制度研究法受到很大的冲击。

7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研究法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制度研究法的地位开始回升。

但人们在运用制度研究法时,也引入了行为主义研究法中诸如数量分析、心理分析等手段。

实际上,制度研究法和行为主义研究法不是截然对立的,在对政治现象的分析方面,两者各有长短。

“历史比较法”就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方法。

缺点是不能联系社会发展和语言的各个方面。

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政治系统论政治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

在.“什么是政治”部分,我们已涉及过系统理论。

任何系统都有一些要素,政治系统的要素是输入、输出及反馈,这些也是政治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

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

系统论主要关心的是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所关心的问题。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

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象是这个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政治学原理整理

政治学原理整理

政治学原理整理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作出革命性贡献。

2,如何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政治政治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

在.“什么是政治”部分,我们已涉及过系统理论。

任何系统都有一些要素,政治系统的要素是输入、输出及反馈,这些也是政治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

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

系统论主要关心的是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所关心的问题。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

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象是这个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由此,政治系统论把政治的互动行为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素,主张以政治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目标,着重分析系统的平衡和自我维持。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

3,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辨式。

政治科学: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科学,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

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

我国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分析——基于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

我国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分析——基于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
“ 食” “ 色” 变 的程度 , 如何利 用戴 维? 伊斯 顿政 治系统 理 论完善 我 顿提 出, 政 治 系统 理论 的任 务 , 就 是通过 使用 一种 抽象 的理论 框
国的食 品安全政策 , 如何运 用物联 网这一 新型技 术进行 食 品安全 架 , 来分析政 治系 统如何 完成这 个与“ 外 部环境 ” 不 断协调与适 应
篁墨壑墅丽万而百我国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分析基于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刘牧君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显现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物联网技术角度梳理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政策运用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从民众需求输入政治执行输出信息反馈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了物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不足提出建立分管部门完善法律法规科学划分监管职权提高民众食品安全的危机意识等政策完善建议
的监 管 , 或 可 为改 善频繁爆 发 的食 品安全 问题 提供 了新 思路 。

的过程 。 这 个过 程一般 分有 三个 步政治 系统 理论 的基 本框架 。0

核 心概 念 与基础理 论 的界定
( 一) 核 心概念 1 . 物 联 网技术
地方, 通过 l n t e r n e t 进行 全程跟 踪 , 实现对 物 品的识 别 , 这样所 有 的物品 和 I n t e me t 就组 成 了“ 物联 网” 网络 。 其 实质就 是利 用 R F I D 技术, 通过 计算 机互 联 网实现全球 物 品的 自动识 别 , 达 到信 息的 互 联与 实时共 享 。 0 2 . 食品安 全监 管
监 管部 门 的职责 , 为我 国人 民 的身体健 康筑 成 了坚实 的保障 。 物 联 网技术 虽然 进入 我 国较 晚,但 在 多个部 委 的大 力推行

从伊斯顿的_政治系统论_分析框架看国际上两大政治事变_张利华

从伊斯顿的_政治系统论_分析框架看国际上两大政治事变_张利华
伊 斯 顿 运 用 政 治 研 究 中 的“均 衡 分 析 ” ( Equilibrium Analysis) 方法探讨政治系统输出 、输 入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 ,在一个正常运转的政治 体系中 ,输入性参与和输出性参与往往处于一种 平衡状态 ,即公民对当局的决策作出积极或消极 的反应 ,与此同时 ,公民不断地为政府决策提供信 息 ,输入要求和支持 ,形成压力 。政治系统的输出 和输入处于一种比较通畅的良性循环状态 。
到而深刻的分析框架 。
伊斯顿认为 ,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这两种系
伊斯顿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政治生活和政 统是一个政治系统的外部系统 ,它们一起构成了
治过程 ,把国家机构的决策与公民社会的反馈结 政治系统的总体环境 。“正是从这些环境中产生
合起来 ,创立了以输入和输出为循环系统的政治 了各种影响 ,对政治系统造成了可能的压力 。”
政治系统受到社会总体环境的制约 。总体环 用的理论方法就是把重要的环境影响的考察逐渐
境分为两个部分 :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 。社会内 集中到两种主要的输入上 。这两种主要的输入就
部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生态系统 、生物系统 、个人 是要求和支持 。环境中的大量行为正是由它们加
系统和社会系统 (文化系统 、社会系统 、经济系统 、 以输送 、反映 、集中并用来对政治生活施加压力 人口系统和其他子系统) 。社会外部环境指的是 的”⑤ 。
什么是支持的输入呢 ? 伊斯顿把支持视为公 民个人或团体对政治系统表示的赞同 。支持的对 象是当局 ,支持的内容是典则 、主流价值观 。公民 个人或团体以行动来支持 ,叫做显性支持 ;以一种 态度或情绪来支持 ,叫做隐性支持 。
伊斯顿把“当局”的决策看作是政治系统的输 出 。他说 “, 某种输入由此而被转换为我们称之为 官方政策 、决策和执行行动的输出”⑧。“当局所 产生的输出包括约束性的决策 、实施这种决策的 行为 。这些输出可能与政治系统本身有关 ,或者 与其环境系统有关 。”⑨有两种输出类型 ,即权威 的输出和相关的输出 。权威的输出是约束性决 策 、法律法令 、规章命令和司法决策 ,其执行方式 以约束性行动为主 。相关的输出是政策 、基本理 论和许诺 ,其执行方式以利益和恩惠为主 。⑩

现代西方著名政治理论家及其经典著作

现代西方著名政治理论家及其经典著作

现代西方著名政治理论家及其经典著作1.伊斯顿的政治输入输出系统(政治系统的宏观运行模式)――《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南大版《宏观政治学》P120-121以及笔记上有相关内容)2.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系统论――《比较政治学》(以世界各个国家为研究对象)①政治体系论A.用政治体系代替国家,功能代替权力,角色代替职位B.一切政治体系都与两种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国际、国内),政治体系是社会在国际、国内环境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追求集体目标的工具C.结构和文化是了解政治体系的两个重要概念D.政治体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输入――转换――输出②比较政治理论A. 政治制度的分类。

1956年,伊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分为英美型、工业化、集权化、欧洲大陆型;1966年,认为可分为原始、传统、现代型。

经济上可分为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治上可分为民主体系与独裁体系B. 比较政治的标准――与政治发展相连政治发展是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较为广泛的发生的过程中,政治体系、过程、政策的变化,其标志有:结构日益分化、公民相应价值观念和态度的变化等3.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论――《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关于政治发展理论的专著(1968)本书主要内容:①从宏观上论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强政府理论”。

二战后亚非拉一大批国家纷纷摆脱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而独立,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但到20世纪60年代除少数国家以外,大多数国家不仅没有摆脱贫苦和落后,反面陷入了政治的动荡和暴力冲突,本书分析了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动荡的原因,指出一个国家如何才能避免政治动荡实现政治稳定中的发展,获得现代化的成功②在本书中,作者指出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就在于现代化,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亨廷顿在考察了许多国家的情况后指出,经济发达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政治上都比较稳定,而发生政治动荡的大都是经济上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国家。

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

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

政治系统:
信息输入
信息处理
信息输出
环境 需求
环 输 境 入 支持
政策
反馈
政治系统
输 入 环境
输 出
环 境
学术地位及作品
伊斯顿被美国学术界公认为是对政治科学的发展作出
突出贡献的当代学者之一。他创立的政治系统分析模 式被广泛应用于国内政治以及其它许多国外研究。他 提倡重建新的价值结构,促进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开展 和政治理论的进一步丰富治学现状研究》(1953) 《政治分析的结构》(1965)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1965) ……
政治学成熟的标志是形成统一理论统一理论的完成将使政治科学成为社会科学基础性的组成部分4伊斯顿与政治系统政治系统是为社会规定有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或强制性决定并且予以实施的行为或互动行为由政治团体体制和权威机构等部分构成受到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等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包围同时对环境的压力有适应能力和反馈信息的功能
政治学成熟的标志是形成 统一理论,统一理论的完 成将使政治科学成为社会 科学基础性的组成部分
4、伊斯顿与政治系统
政治系统是为社会规定有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或强制性决
定),并且予以实施的行为或互动行为,由政治团体、体制和 权威机构等部分构成,受到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以及心理 的等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包围,同时对环境的压力有适应能力和 反馈信息的功能。
(1)批评以往的政治学单纯注重制度和权力,忽略了政治是人类互动行为的结果,忽略 了人的动机、人格和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行为资料; (2)在后行为主义政治学酝酿形成过程中,批评了半个世纪以来行为分析理论衰落的现 象,提出应加强理论建设;
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 8 个要则:规律性、验证、 技术、数量化、价值、 系统化、纯科学、整体 化

政治理论与政策

政治理论与政策
四、政策过程理论的框架
政策过程如果可以成为一种分析中国政治改革的中层理论的话,它应该包括如下的研究内容。其一,它需要探讨改革政策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环境和体制下被制定和实施的。其二,它需要探讨对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的重要变量有哪些,这些变量(如社会经济条件、各种政治组织和机构、各种社会群体、政治领导人等)中哪些变量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其三,它需要探讨那些对改革政策制定起决定性作用的群体、组织或个人的政策偏好,他们在政策选择中所依据的标准和条件。在这里,政策过程的概念不同于政策分析中的政策制定程序的概念,它应该从围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政治过程来界定。
亨廷顿所归纳的这五个变量为我们研究政策过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分析途径,但他只是罗列了这些变量和研究变量关系的可能性,并没有进一步阐述这五个方面的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按照什么样的逻辑互为因果的。其实,这五个方面的变量都与政策过程有关,也可以被看作是政策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变量。政策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围绕特定政策诉求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活动。这种政治过程也是各种政治变量之间不断进行互动的过程,其互动过程又是在一定的政治体制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政治规则进行的。在这里,政治体制是进行政治互动的前提条件,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政治互动的结果。改革政策会在不同的程度上改变既定的政治体制,改变了的政治体制将成为下一轮政治互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当我们确定了改革的基本政治变量之后,还必须探讨政治体制的基本状况,探讨政治组织、社会群体和政治领导层等其他变量是以什么方式和途径参与政治决策,它们在政策选择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是谁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我们将政策过程作为分析的主线其关键变量的选择主要根据它们与政策过程的相关性程度而定依照这一标准我们将与政治改革政策过程密切相关的五个变量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它们包括意识形态政治领导层政治运行体制中的各种组织机构社会群体和政策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权威资料]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权威资料]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摘要戴维・伊斯顿创立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因为在政治理论中涉及科学的系统论而著称,所以,当人们谈及他时,总会特别关注他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并且广泛应用,实际上,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才是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的灵魂和核心。

这一理论的提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政治,被大多数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学家们接受和引用。

但这一理论也并不完美,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憾。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内涵的探讨,从而对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的贡献和缺陷作一概要性的分析。

关键词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内涵缺陷F014.4 A在伊斯顿看来,在上个世纪最初的五十年中,政治学从未行成过类似于自然科学的那种“把整个学科都能归入其中的宽轨理论,或者叫概念框架。

”①这种状况使得政治学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具有最低限度的统一性与连贯性的学科体系。

所以,他认为应建立一种能够标示出整个政治学研究主题的普遍性的概念。

因此,伊斯顿摒弃了传统政治学将政治归结为国家或某种合法的权力活动的观点,认为政治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在于一切政治性活动都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政治是对社会性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而政治系统被他描述为一个互动的系列,通过这种作用为社会权威性地配置价值物。

②在他看来,价值分配是政治系统的血肉,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价值分配,研究社会分配的方法不是分配它的一切价值的方式进行感知,而只是对“种种权威性的分配方法或政策”进行了解。

也就是说,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才是政治系统理论的灵魂和核心。

所以,要了解这一理论的内核及产生的深层意义,首先需要对其理论提出的背景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探析。

1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提出的背景伊斯顿曾毫无掩饰地指出“每一项理论包含下列不同的命题:事实的、道德的、实用的和理论的”。

所以我们就从理论建构背景和时代背景来做进一步分析。

从理论建构的背景来看,伊斯顿前期受行为主义影响较大,也受二战时期对政治价值理论的敏感性影响,伊斯顿构建了自己的所谓“祛”价值的政治系统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系统理论
政治系统理论
政治系统理论(Political System Theory)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在政治学研究中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的产出,是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

政治系统按照动力学的术语进行分析,把政治过程阐释为持续不断且相互关联的一连串行为,形成系统的流(flow),并建构了动力反应模式[3]。

政治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由社会大系统中除政治系统之外的各种状况和条件所构成的其他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内部环境(生态系统、生物系统、个人系统、社会系统)和社会外部环境(国际政治系统、国际生态系统、国际社会系统)。

环境对政治系统的影响叫输入,主要指环境的干扰或压力,要求或支持。

干扰(disturbances)用来特指一个系统总体环境作用于该系统,在作出刺激之后,改变该系统本身,有些干扰是有益的,另一些干扰可能造成压力;要求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向政治系统提出的采取行动的主张;支持是指个人或团体接受选举结果、遵守法则、纳税并赞同政府采取的干预行动;要求过多或支持这少都会给政治系统造成压力。

政治系统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对压力作出反应。

要求和支持输入政治系统后,经过转换过
程成为政治系统的输出,从而对社会作出权威性的价值分配,即公共政策。

随着政治系统的输出和政策的实施,政治系统又反馈于环境。

反馈这一个概念则意味着公共政策(输出)可能改变环境,改变环境提出的要求,以及改变政治系统的自身特点。

政策输出可能会产生新的要求,而这种新的要求将进一步导致政治系统的政策输出。

在政治系统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公共政策源源不断地产生。

政治系统理论对政策科学的影响很大。

这不仅仅因为伊斯顿本人对公共政策科学进行了大力倡导,也由于系统分析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是现代管理和政策研究中的一种比较通行的方法[政治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公共政策过程就是一种输入——转换——输出的系统过程,这有助于我们探求公共政策的形成,提醒我们注意公共政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政治系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但这一理论忽视了政治系统本身所有的价值观念和系统理念的重要性,难以说明公共政策是如何在政治系统这一“暗箱”(black box)中操作并作具体权威性分配的。

一些政治学研究者的观点:政治系统的内容:
环境环境环境
输要求政治输决策和入支持系统出行动
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