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冲刺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的“世界梦”

2019高考冲刺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的“世界梦”
2019高考冲刺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的“世界梦”

2019高考冲刺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的“世界梦”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从“一带一路”到“巴黎气候协定”,从“中非合作”到“埃博拉”救助,从“亚投行”开业到“亚欧班列”开通,中国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中国方案”带向世界各地。“同不妨异、异无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

(题目凸显文章内容。)

①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以为继,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日益改变国际

领路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传承和弘

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赢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同。(开篇点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化意蕴丰富。)

一的《礼记》,其中的《礼运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说,“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应相互协调、妥善处置。“天下为公”,这既是中国古代先圣先贤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髓,更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普遍憧憬和意愿。

③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

念指明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旨在实现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彰显了中国的世界情怀和天下担当。它既尊重和关照个人、国家的利益,又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

展前景,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可以说,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彰显,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文化意蕴之一——“天下为公”,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对话协商,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④“义利统一”的文化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故“计利当计天下利”。讲信修睦、善待他人、兼容并包、世界大同的传统哲学思想,为中华民族塑造了敦厚平和的气质,孕育了推己及人的文化,形成了强不凌弱的禀性。义利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不冲突、不对抗,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种和平绿色的国际发展战略,是一种更加恢宏、高远的国际关系准则。(文化意蕴之二——“义利统一”,计利当计天下利,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新型国际关系。)

⑤“和而不同”的文化意蕴。“和而不同”是一个反映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而基本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

下大同”,蕴含着丰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譬如《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记·中庸》也讲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增添了发展动力。比如,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国家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创造条件。这些都体现了我们“求同”的决心。

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求同”的基础上,还正视民族的多样性、国家的差异性,体现了“存异”的态度。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世界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民族文化的平等性的诠释,是实现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必要条件。中国主张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倡导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中共同发展,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化意蕴三——“和而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交流借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时代警语】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考点精练】

1.文中第①段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再创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B.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新的全球治理理念,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C.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D.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礼记·中庸》讲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请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结合你的读书经验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认识。300字即可。

文明交流互鉴,通向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

5月15日,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新时代领路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努力把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礼之用,和为贵。张骞策马西去,悠扬的驼铃,开启几千年东西交往的序章;郑和扬帆南下,海浪的波涛,连接起曾经互不相通的孤岛……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坚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是顺应亚洲合作发展大势和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期待,为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也体现中国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文明交流,架起民心互通之桥。要了解文明的真谛,需要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中国

国家博物馆以“殊方共享”为主题的外国文物展吸引观众无数,尽显美美与共的多元文明画卷;中国文物专家长年在柬埔寨保护、修复吴哥古迹,让精美绝伦的历史建筑瑰宝重现于世……互信互敬,才能抵达心灵上的相知相亲;常来常往,方能让各国人民友谊薪火相传。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的合作渠道。2018年,中国国内居民出境超过1.6亿人次,入境游客超过1.4亿人次,这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各国民众往来越频繁,友好的基础就越坚实,通往命运共同体的路就越宽阔。

文明互鉴,筑牢和平发展基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40年,正是用和平发展之钥,打开共同进步的大门,取得累累硕果。博鳌亚洲论坛、上合组织峰会等跨区域合作向前推进,亚洲经济总体发展迅速,东亚经济实现了腾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东亚奇迹”,这都有赖于亚洲各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共发展同繁荣。

文明对话,迈向命运共同体之路。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只有在彼此交流中才能踏平坎坷、行稳致远,才能汇聚合力、走向共赢坦途。二千多年前,中国开辟丝绸之路,开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古镜今鉴,人们从“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进程中获得更多启迪。“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道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进程中得到最好的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激发起愈加广泛的共识。“亚投行”应者云集、持续扩容,中国—东盟高质量合作发展势头喜人……中国正携手亚洲各国,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拓宽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标志上,六瓣互动的花瓣状图形,象征亚洲文明的绚丽多彩,也寓意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施皮特勒说:“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亚洲各国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交流互鉴也成为通向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共同走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亚洲新未来。

高考话题作文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考话题作文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 导读:本文高考话题作文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名言 1、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3、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4、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5、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6、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再符合时代逻辑,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呼声。 7、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8、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9、希望各国青年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 10、我们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而来,要引领世界前进步伐,带动全球发展潮流,为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11、“炎火成燎原之势,涓流兆江河之形”,星星之火可成燎原,涓涓细流可成大江。尚和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将汇聚大众的意愿而成和平的潮流,将妙凝百姓的呼声而成合作的春雷。它唤醒了昏昏沉沉的天地万物,也敲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美美与共的钟声。 1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于中外传统命运论的智能创造和卓识开新。融实而和合是打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智慧,是化解人类生存厄运的一种武器。 13、在全球化、信息革命时代,人类共同拥有的家园变得越来越小,牵一发而动全身。民族、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在全球紧密相连的世界里,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高度融合,彼此依存。一荣俱荣、一衰俱衰,和合则两利,抗争则两败,和则兴,斗则亡,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全球命运休戚相关,兴衰与共。

形势与政策论文——新时代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

新时代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 导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时代主旋律的正确把握,其基本含义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新时代下的中国面临的压力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际上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新时代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以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在深刻洞察和分析当代世界局势后,准确把握住了当代世界的基本战略走向,认识到人类同处于一个世界、一个地球中。各个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共生体,只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成功做到共同发展。 中共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世界各国发展状况的合理关切,也是对中国在新的国际局势下寻求自身发展的正确战略。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自身的丰富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体现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爱好和平,追求共同发展的民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尝试进行不同的阐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其表述的话语虽多样而异,但同归而一。

中国寻求的是和平崛起,坚持不采用军事扩张、资源掠夺等称霸的方式来走“畸形”发展,坚持以自己的发展对其他欠发达国家地区进行合理关切的“和”思维;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发点是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解决的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走的是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这种中华民族追求“和”文化的优良特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望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但是战争结束带来的世界格局并没有完全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期望。两极格局的崩溃使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了苏联这个对手的压制,美国开始走霸权主义道路。与此同时,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迫使世界人民寻求世界寻求新的方向。 仔细环顾今天这个世界,世界正处于大变革的转弯处。在整体都在寻求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存在的问题,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逐步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发展利益的基础上,独立自主作出的选择。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日益猖獗的今日,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当前全球冲突不断和贸易冲突不断加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

(课件)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目的:近些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不断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和重大国际行动,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教学中,要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欢迎和支持的原因,讲清中国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举措,讲清这一理念对于塑造我国国际形象和提升话语权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加强理解我国从周边起步、以发展中国家为依托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布局。 课程内容: 1.向时代命题交出中国答案 2.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 3.为世界梦想付诸中国实践 “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闻名于世。当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再到政治外交,“蝴蝶效应”无处不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为现实写照。 当今世界将向何处去?这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之间”。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博大胸襟,深人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给出了中国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向时代命题交出中国答案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人类数千年求索不止;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向何处去,时代之间在等待解答。“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己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习近平主席就向世界明确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李润田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背景与时代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转变利益关系零和思想,达到互利共赢,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方案。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惨痛后果,让人们开始反思历史,逐渐意识到战争夺取利益,暴力夺取强权是不可取的。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了主旋律,共同发展、共同迎接挑战才能获取最大化利益。考虑现实情况,当前的国际形势呈现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在很多方面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例;同时,全球性重大问题层出不穷,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粮食安全、国际恐怖组织等,都是十分难以处理的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这是全球的问题和挑战,也需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共同解决和治理。实际上,不论人们身处何国、有怎样的信仰、愿意如何,未来的发展和命运已经被牢牢地捆绑和相互制约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共同体。基于以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已是国际发展大势所趋。 而这样一个国际战略有又具备了怎样的时代内涵呢? 第一,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战争的炮火声渐渐远去,一场无声的战争又悄然打响,“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国家企图强行消灭弱势文 化,建立优势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文化方式对另一国进行侵蚀,达到从根本上 消灭另一国文化自主性的目的,淡化其民族意识。这种消灭文化多样性的行为 限制了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另类的“暴力”,不利于全球发展,我们应当保持 文化多元,保持人类思维活力。 第二,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景观。所有人类不论国别、信仰、年龄、贫富,都拥有同一个地球家园。资源是共享的,生态环境也是共享的。一个国家不惜破坏生 态环境盲目发展,周边国家也必定遭殃,最后乃至全球都会受到影响。只有各 国树立全球意识,携手共建地球生态文明,构建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 自然环境,每个国家才能不受影响,友好可持续发展。 第三,协同制定全球化政策。鉴于跨国犯罪、国际恐怖组织等问题日渐严重,国际警察局机构的建设应当更加完善,刑事法规制定也应当互相协调沟通,使得有法 可依,不放过每一个应当罪责的人,也不冤枉无罪之人。在其他方面如生态、 经济等发展策略的制定上,鼓励多开全球性会议,结合各自国情和世界整体发 展形势,制定出各国利益最大化的政策。 第四,突破利益关系零和思想的藩篱。经济的全球化最能体现利益模式从零和到共赢的转变,现如今,从美国的“苹果”到中国的“大盘鸡”,全球国家都参与进 生产过程,故而也属于利益链条中的一部分,一同获益,但如果其中哪一部分 出了问题,整体生产都会无法进行下去。一个国家的粮食供应出了问题,产生 了大批难民,而这些难民又会逃难到其他国家,影响这些国家的正常发展。这 些都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加深,各个国家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我们不仅不能 阻止其他国家的发展,反而更应该促进它们的发展。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以一 个积极的姿态参与多边事务,如在联合国、金砖国家、亚投行组织发挥带头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且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高屋建瓴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地球、合作、共同发展一、基本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怀,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总书记接着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时代背景 1.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经过这四十年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从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等多方面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局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更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021年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与认识

和平之鸽,在新时代飞翔——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与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17年1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一下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于18年3月11日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底是什么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世界各国形成的具有依存性、平等性、共赢性、包容性等特点的集合体。”①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时局下的合理选择。从2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全世界人民所盼望的,一起共筑地球村,携手并进,合作共赢。 为何“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会被提出?首先是基于当前国际形势。当前形势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多样化。恐怖主义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司空见惯,对国际秩序和人类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不论你的国籍是什么,地域是什么,语言迥异都无妨,因为实际上我们都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像明清那样闭关锁国在现在看来是最不明智的决定,最终只会重蹈覆辙,各个国家相互依存,谋求互利共赢已经达成了共识。28年的经济危机的爆发、214埃博拉病毒的蔓延更让人们意识到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危机通过全球化的链子可以很快波及其他的国家,从而使整个世界遭到重创。面对着一个一个层出不穷的危机,同住在地球村的我们只有同舟并济,互相帮助才能渡过这些劫难。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大力帮助亚洲国家,以及东盟国家。设想一下,如果发生了这些危机我们都以邻为壑,各自为政,甚至大打出手,那么这些危机将会演变成上世纪的世界大战,损失多少无辜民众,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应该担负起我们的责任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次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是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听的俚语,除此之外类似于“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谚语数不胜数。像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可见“和”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我们中国寻求的都是和平发展,契合好时代主题,做好大国榜样是我们的目标。即使拥有像核武器等杀伤力极大的武器也承诺不轻易使用为的就是将和平发扬出去。除此之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便是在各国和平发展的基础上一起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种以“和”为中心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和”文化的重要成果。 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国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国际社会环境。改革开放除了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和机遇的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别国的虎视眈眈,钓鱼岛事件,华为事件都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挑战,而我国为了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3382870.html,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作者:赵可金 来源:《前线》2017年第05期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世界性质和发展方向所作出的思考和解答,是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理论和制度,站在全人类命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一种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创造性发展。“一带一路”就是一条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5-0028-04 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重 新配置,世界多极化使国际关系深刻调整,社会信息化把整个世界连为一体,文化多样化又引发多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与此同时,国际恐怖主义肆虐、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众多难题困扰着人们,整个世界都在苦苦寻求治理之道。 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显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全球治理理念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化了人们对世界性质的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时代主题的重要思考,从人类文明发展战略高度对当今时代特征作出了创新性思考。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关键在于理解什么是共同体。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的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他从社会契约论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契约一旦缔结,“就意味着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由人民结合成的集体,因此个人服从集体的‘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人民则是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上那些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氏族和部落,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以共同的经济生活、居住地域、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为纽带形成的民族等。对于不同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各种共同体都会逐渐发展,随着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会使民族界限逐渐泯灭,形成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味着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2017.6Voices from the Top 高层声音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烧灼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年12月1日北京)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互联网发展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们倡导“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就是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尊重网络主权,发扬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 ——习近平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2017年12月3日北京)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0年中考作文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中考作文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 【导语】写好作文的核心除了直接说出我们的观点,还要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证明观点的时候,就需要事实材料或者前人的观念的材料。 内涵阐述 2012年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怀着对世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整个人类为关注视域,谋求人类当下的幸福存在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它超越了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展现的是人类情怀和担当精神。 相关关键词:合作共赢,责任担当,人与自然,共同发展,人类和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话题角度参考 角度一:人与自然,构成命运共同体。 自然环境影响每一个人,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有人残忍地猎杀野生动物,吃野味;有人破会森林植被,谋取私利;有人排放废水废气,获取经济暴利。他们伤害自然,必然受到法律惩罚,必然遭到自然报复,最后必然伤害自己。这次疫情,专家推测病毒来自蝙蝠;这次疫情提醒我们,要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角度二:人与人,构成命运共同体。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武汉疫情爆发,无论南北老幼,无分医生干群,各自贡献,共同担当。疫情面前,我们无论来自何地、无论身处何方,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为了自身的安全、

第二十六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六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一、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 当今世界,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以为继,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面对动荡不定的大世界,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世界各国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XXX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今世界处于各国彼此联系和彼此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类需要的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诉求,是在真实的共同体中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对当今时代问题的有力回答。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等许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向历史那样独善其身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有四个价值观有待认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利分配不必像以前那样通过战争那样极端的的手段来实现,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观,

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的利益。另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其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社会共识,早在1996年,可持续发展观就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在各种实行方案与结果中也显示了我国对该价值观的重视。全球治理观,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 在提出这一观点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概念,倡议世界各国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提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新发展之路,通过许多“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国还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摈弃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倡导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具体举措例如,“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例如: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

第二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单项选择题 7、2018年4月22日,参考消息网报道称,预计未来五年,全球资产超500万美元的富豪人数将增加43%,而净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和5亿美元的富豪人数将分别增加40%和39%。全球富豪人数加速增长证明了从去年年初开始的有利的国际经济形势。材料告诉我们:() A、人类创造了巨额财富 B、人类财富分配不均 C、人们追求幸福生活 D、贫困国家越来越贫穷 8、下列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是:() 10、近年来,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外交工作中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并得到联合国广大会员国的普遍认同。这表明 A. 我国在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 B. 我国是发达国家,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C. 合作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D. 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中国提出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倡议。2017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被载人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这 A. 体现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 说明构建和谐社会逐渐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共同追求 C. 表达了我国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同等富裕的愿望 D. 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发展命运共同体 12、“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下列“习语”中,体现建设“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有() ①“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②“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③“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④“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3、2017年2月]()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友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充分彰显 A. 中国对推进全球治理做出了重大贡献 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所有人的共识 C.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绝对主宰者 D.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二、多项选择题

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材料1609 顾御麟41603329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的举动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词引入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其实,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讲话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达一百多次,显示了他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对这一新的时代命题的高度重视。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彰显了这一命题的时代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等许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以及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向历史那样独善其身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国际性的事件,使得各国人们对于国家、人类需要相互依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人们对于命运共同体提出前的最初的认识在。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发生的危机在全球化面前,可以迅速地传播,波及全球,对国际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联合起来,同舟共济,共同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把握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帮助东盟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出现,都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上个世纪20到30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所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应是我们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有四个价值观有待认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是指国家之间

2020年中考作文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中考作文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涵阐述 2012年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怀着对世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整个人类为关注视域,谋求人类当下的幸福存在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它超越了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展现的是人类情怀和担当精神。 相关关键词:合作共赢,责任担当,人与自然,共同发展,人类和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话题角度参考 角度一:人与自然,构成命运共同体。 自然环境影响每一个人,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有人残忍地猎杀野生动物,吃野味;有人破会森林植被,谋取私利;有人排放废水废气,获取经济暴利。他们伤害自然,必然受到法律惩罚,必然遭到自然报复,最后必然伤害自己。这次疫情,专家推测病毒来自蝙蝠;这次疫情提醒我们,要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角度二:人与人,构成命运共同体。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武汉疫情爆发,无论南北老幼,无分医生干群,各自贡献,共同担当。疫情面前,我们无论来自何地、无论身处何方,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为了自身的安全、亲人的健康、同事的幸福、社区的安宁,需要每个人自觉投入战斗。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一定能战胜疫情,取得抗疫胜利。 角度三:国与国,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疫情爆发,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世界人民感同身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现在疫情已经跨越国界,需要全球担当。整个人类明白,面对疫情,每个国家不能置身事外。中国战胜疫情,世界才能更健康;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日本捐献口罩防护服,派出医疗队;韩国伸出援手,捐献物资;巴基斯坦,用军机向中国空运急需物资。这些国家人民与中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谱写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赞歌。 角度四:科学与科学家,构成科技命运共同体。 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成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太空探索携手,构成了太空命运共同体;疫情爆发,构成了研制疫苗命运共同体。中外科学家争分夺秒研究病毒,研制疫苗,一些外国科学家,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帮助中国战胜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