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余留芬先进事迹

合集下载

百姓致富领头雁——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先进事迹

百姓致富领头雁——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先进事迹

已达7 0 亩 ,人均 2 60 亩以上 ,户均9 ;村民 人均纯收 入达 亩
50元 ,茶产业收入 占8% 80 5 以上 ,公司创收近40 0万元 。 核桃 坝 村 曾先 后 两 次被 贵 州 省 委 、省 政 府 评 为 “ 小 康村 ” ,被 中央 文 明委 命 名 为 “ 国创 建 文明 村 镇先 进 全 村” , 中组部命 名为 “ 国先进 基层党组 织” ,20年 被 全 07 又被 国家 财政部 、中国科协 评选为 “ 国科 普惠农 新村 先 全 进单位 ” ,2 1年荣获 “ 00 全国先进 农村信 息服 务站 ” 。这 些成绩 的取得都 凝结了陈 廷明的无数 心血 ,为城 乡一体 化

气的 茶叶 专业 村 。1 9年 ,陈 96 廷明 从上 一 届老 支书 手里 接过 接 力棒 后 ,就 积 极思 考工 作上 如何 再 有新 举措 ,产 业升 级上 如何 再 有新 突破 ,新 农村 建设 上如何再有新面貌 。
2 0 年 ,陈廷 明 与本 村 种 06
体 ,大 大提高 了茶叶附加值 。2 1年 ,核 桃坝茶 园规模 00
芬。 上 任后 的 第7 ,余 留芬 便 天
Hale Waihona Puke 的极贫户 肖国庆 ,在 她的帮 助下种植 反季节 蔬菜 ,成 为淤 泥 乡农业 产业结构 调整 的示 范户 。残 疾人黄 小昌想建 房 , 她便协调 村办砖厂 无偿提供 60块砖 ,低价 赊欠60 块 , 00 00 并帮助担 保贷款 6 0 元 买牛 ,解 决其生 产生活困难 。村 民 00 肖正本好 不容 易把 媳妇娶 回家 , 一贫如洗 的家境 又不 知 可 从何起步 。余 留芬像知道 他心思似 的 ,悄 悄掏 出10元 钱 0 0
名茶之乡的品牌缔造者

最美奋斗者余留芬

最美奋斗者余留芬

“最美奋斗者”——大山深处的女书记我介绍的是一个先进模范人物:来自家乡盘县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村支书余留芬:余留芬,女,1969年8月出生,汉族,贵州盘县人,2000年1月入党,大专文化。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现任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

1969年出生的她,20岁就嫁到岩博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

因丈夫常年在外工作,余留芬每天除了照看家务就是种地。

而岩博村土地里的石头多,不好种,也不好挖。

嫁人之前,她一直读书,几乎没种过庄稼,地头活成了她最怕的事,日子过得很艰辛。

直到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照看孩子。

余留芬不忍心把两个孩子放在家里,就一前一后把两个孩子背到山上,下山的路很崎岖,背上的背篓也压得她直不起腰来。

有一年收洋芋时,两个孩子不能同时背下山来,她无奈只能挖一个土坑把小儿子放到坑里,跑着回家放下背篓和大儿子,再跑回去背小儿子回家,就这样一来一回,一公里多的路程变成了五六公里。

生活的艰苦让余留芬发誓要换一种活法,“做村支书前她干过项目,开过餐馆、超市和照相馆。

20世纪90年代时,当地很穷,照相机都没人见过,当时她就买了一台照相机,每天满村子地转,给人拍照。

一个月下来可以赚几千块钱,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余留芬敢想敢做,人勤快、头脑又活,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日子也慢慢变得宽裕了起来,她家成了岩博村首先富起来的人家。

2000年,岩博村的村支两委多次找到她,希望她能出任岩博村的党支部书记。

岩博村老支书说:“小妹啊,大家信任你,希望你带领大家像你一样致富,千万别辜负了大家!”对当时的岩博村来说,村集体经济为零,全村不通水、电,村民住的大多是土瓦房、茅草房,村里到处都是猪屎塘,不仅环境差,而且与世隔绝。

面对如此重担,余留芬再三思考后,觉得自己既然嫁给了岩博村的人,那就是嫁给了岩博村,岩博村就是自己的家,自己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2001年初,32岁的余留芬经推选走马上任岩博村村支书。

中华好儿女观后感yb2

中华好儿女观后感yb2

《人民好儿女---余留芬》观后感参考部分(文章原创只给大家交流部分)我观看了《人民好儿女---余留芬》这集网上视频之后,心情非常激动。

余留芬作为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女党支部书记,做出了看来只有勇敢的男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情。

其中有三件令我非常感动的事情()。

第一件令我感动的故事。

当余留芬的二儿子在节目中说,他们兄弟俩小的时候,母亲边干活边带他们。

背上背一个,胸前抱一个,还要下地干活。

当他们较大,不好抱时,母亲要两次才能把他们带回家。

没有办法,母亲只能第一趟带哥哥回家,并在地里头刨个坑,把他放在坑里,然后盖上树叶。

第二趟才来带他和农具。

单是这两趟路,就要走十多里山路!我很激动,因为……(省略121字)余留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开始是自己开商店,开相馆,办超市,都获得很大成功。

她终于自己首先富起来了。

我也为她松了一口气。

后来,村里推荐她为党支部书记。

她时刻想着带领村里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于是她力排万难,亲自带头,首先出资4万元,并亲自带头动手,挖好了出村的第一条公路。

岩博村的交通从此便利起来,村民们的生活从此逐渐好转。

同时,余留芬还带领大家千方百计借钱、贷款,甚至借高利贷,赎回了村里的林场,卖出了部分早已经成材的林木,使村里经济实现了第一次腾飞。

她的这种不怕困难与痛苦,(省略150字)第二件令我感动的故事。

余留芬在带领大家修新的公路时腰部受伤,但她坚持冒着瘫痪的危险提前出院了,继续参加修路工作。

当她听说村民与煤矿工人发生争执时,立即赶到现场。

她以病弱的身体,挡在几十个煤矿工人和村民之间,以真诚而严厉的话语说服双方,即时制止了一场流血事件的发生。

而且从此以后,煤矿工人与村民和谐相处,共同建设家乡。

以前,当许多人在看到数十人的械斗要发生的时候,(省略152字)这难道不也值得我们学习吗?第三件令我感动的故事。

村里一个养鸡大户遇到鸡瘟,心里焦急痛苦。

找到余留芬帮忙,余留芬用自己不怕困难的模范作用影响了这个妇女,也为她想好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看学习《十年人生路——余留芬》学习心得

观看学习《十年人生路——余留芬》学习心得

观看学习《十年人生路——余留芬》学习心得
青溪中学江鸿杰
2013年11月26日至27日,青溪中学在白板教室组织观看学习《十年人生路——余留芬》,现将个人心得总结如下:
余留芳,女,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她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情节、朴实的语言,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电视精品。

值得一看!刻画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形象,集中反映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

余留芬是一名女中豪杰,放弃生意、放弃发家致富的机会,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村级集体事业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巾帼不让须眉,余留芬是当今时代的女强人,一手将岩博村各项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真正为民谋福利,我作为班子的女成员,我会继续努力,和全镇所有女同胞一起,打造一片新的天地,做出一番成绩,让你们男同志刮目相看。

余留芬的经验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面,主要就是立足实际,前瞻性发展,把握经济发展命脉。

盘县那地方穷的地方很穷,基础设施和资源差,但他们有余留芬,我们同样应该有更多的余留芬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我将以余留芬为榜样,致力于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深入学习业务知识,学到老,活到老,争当优秀的人名教师和共产党员。

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回报绥阳人民。

学习改革先锋余留芬心得体会

学习改革先锋余留芬心得体会

学习“改革先锋”余留芬同志心得体会“现在的美丽村庄曾经却是‘穷山恶水’,一锄头挖下去全是石子包,又被弹回来。

”回忆起1988年刚嫁到岩博村时的景象,余留芬仍感慨万千。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等100人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余留芬获评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是贵州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记者初次见到余留芬,身着黑色裙子、深色外套,留着齐耳短发,嘴角有颗痣,和人说话总是面带微笑。

很难想象这样瘦弱的双肩扛起了偏远小山村的脱贫致富梦,在她的带领下“盘县火腿”“人民小酒”等当地特色产品飘香世界。

岩博村位于中国西南乌蒙山区,30多年前,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少数民族占比71%,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

当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穷则思变。

为了改变现状,外地嫁过来的媳妇余留芬开始“创业”。

先是走村串户为乡亲们照相,一张照片可以赚5角钱,随后开小餐馆、小卖部。

余留芬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

2001年,31岁的余留芬被推选为岩博村党支部书记。

“不当就算,当就要当出一个样子来。

”余留芬在心里暗下决心:“当了支书,就要担起责任,一定要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换一种活法。

”“要想富,先修路。

”面对全村路不通、水不通、家家户户生活窘迫的现状,余留芬提议在村里修一条出山公路,引起一片哗然,在当时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很多村民不相信,这个女支书能够成功。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余留芬先垫资4万元买钢钎、大锤、铁铲、水泥、沙子和炸药。

白天,余留芬和村民们一起在工地上挖泥巴、搬石块、掌钢钎;晚上,她又挨家挨户去动员。

历经3个多月奋战,岩博村修通了一条4公里长的通村公路。

路通了,村里怎么发展?这让余留芬犯了难。

2002年,村委会几经商议,余留芬通过自己垫资和抵押贷款,赎回了以前村里转卖出去的1480亩林场,并通过间伐木材还清了借款,还获得8万元利润,岩博村赚到了“第一桶金”。

百姓心间的那缕芬芳——记贵州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百姓心间的那缕芬芳——记贵州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2 1 年 ,岩 博村又 大力实 施 “ O 1 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敢说 敢做 ,一定 能带领 岩 博走 出 在 农 家” 、凉 都美 好家 园建设 工 程 ,

“ 不 负重托 ,就 得 干 出一番 事 要 业,带领村 民发展。”余 留芬说。
她 与 村 两 委 一 班 人 翻 山越 岭 实 地
长 、4 多宽 的通 村 公 路修 好 了 。在 随 有 活 动场 所 的 问 题 。 2 1 年 又投 入 资 米 01
后 的岁 月 中,她 又 带领 村 民先 后修 通 金 2 0 万 元 , 建 成 了市 级 党 员短 期教 0余
斩 穷 根 立 誓修 通公 路
征。
长 达 2 .公 里 的 通 组 路 ,告 别 了岩 博 人 育 培 训 基 地 。 85 软 实 力方 面 ,适 时组 织 “ 委” 两 班 子 和 党 员 学 习 党 在 农 村 的 各 项 方 针
史 。 抢 修 公 路 时 ,她 每 天 天 不 亮 就 起 踏实地 、艰苦创 业、奋发进取 ,把 一个 并在集 思广 益 、反 复论 证后提 出 “ 以 床 , 把 孩 子 和 公 爹 的 饭 菜 做 好 , 穿 上 人均收入不足8 0 0 元、13 /村民没过 温饱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为 先 导 , 以调 整 产 业 结 胶 鞋 带着 村 民顶 着 寒 风 奔 向工 地 。
所 的改造 、沼 气池 的建设 也迅 速跟 了
被任命为岩博村村 支书。 对 这 个 任 命 ,老 百 姓 自有 看 法 。

水 泥路 的修 建 因此很 快得 以推 进 ,厕 高 、事 业有 成的年 轻人 吸 收到 党 员队 伍 中,把 想 干事 、能 干事 的 党员培 养 成 致 富 能 手 ,为 党 组 织 注 入 新 鲜 血

余留芬的产业发展之路

余留芬的产业发展之路

余留芬常说的一句话是 , “ 既
然 干 了 ,就 要 干好 ,这 是 我 应 有 的
责任 和 担 当 。” 正是 抱 着 这 样 的信 念, 她 带领 当地 农 民 发展 优 势产 业 , 走 出 了一条 脱 贫 致 富之 路 。 从 贵 州 省 贵 阳 市 到 盘 县 淤 泥 乡 约 2 8 0公里 , 从淤 泥 乡 再 到 岩 博 村 , 村 里 养 殖 、 酿 造 、 加 工 、 运 输 等 特 色 产 业 风 生 水 起 , 村 集 体 资 产 达 到了 1 6 0 0万 元 ,人 均 年 收 入 跃
“ 共 同 富 裕 ”的 发 展模 式 。
余留芬 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 文/ 吴省 盘 县 淤 泥 乡
二 ; ;
岩 博 村 党 支 部 书记 , 也是
盘 县 淤 泥 岩 博 农 民 养 殖 专 业 合 作
社 理 事 长 ; 她 还 是 党 的 十 七 大 和
作入股, 壮 大 集 体 经济 ,发展 产 业 。
阶 段 。2 0 1 1 年 ,投 资 3 7 0万 元 , 建起 生 态 山庄 涉足 乡村 旅 游 ,每 年 接 待 3万 余 人 ,集 体 纯 利 达 2 0余
万 元 。2 01 2年 , 对 养 殖 场 进 行 大 规模现 代化 扩建 ,总投 资达 2 8 0 0
农 产 品卖 进 了全 国超 市 。 从 此 , 合 作 社 进 入 快 速 发 展
还 欠 着几 万元 外债 ;绝大 部 分村
民 住 在 茅 草 房 、 土 坯 房 里 。 让 人 惊 异 的 是 , 作 为 彝 族 聚 居 村 , 到 了 一 年 一 度 的 祭 山 大 会 , 竟 买 不 起 一 只羊 和 两 只鸡 。

“改革先锋”余留芬:美好生活靠奋斗

“改革先锋”余留芬:美好生活靠奋斗

38山里山外贵州人“改革先锋”余留芬:美好生活靠奋斗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华姝从落后到先进,从贫瘠到富裕,回首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的发展历程,那是一个艰苦拼搏的故事,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山乡巨变、物阜民丰,带领岩博实现这一变化的主心骨,就是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余留芬“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这份荣誉是党和国家对我的嘱托。

”余留芬说,沉甸甸的奖牌不仅代表着荣誉,还意味着责任,“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去匹配这份责任与担当。

”“路是走出来的”乌蒙磅礴,山高谷深。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曾经深受交通闭塞之苦,是典型的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救助、用钱靠贷款的“三靠村”。

1988年,余留芬嫁到岩博村。

那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三分之一的村民没有越过温饱线,村民住的大多是土墙房、茅草房,村子环境差,几乎与世隔绝。

但是余留芬不向命运低头。

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她买照相机走村串寨照相,办小超市、开小餐馆、小卖部……由于她敢想敢做,人勤快、头脑活,日子逐渐变得宽裕起来,她家便成了岩博村首批脱贫致富的家庭。

2001年,31岁的余留芬担起岩博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如何拔掉村里的穷根?她立志要干出个名堂来。

在余留芬的带领下,曾经“要啥没啥”的岩博村“家当”越来越多、“家底”越来越厚。

如今,这些企业每年为岩博村创造超千万元的产值,解决近百人的就业,给全村带来数百万元的纯收入。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上任后第七天,她决定带领村民修路。

修路是岩博村盼了几辈人都没能实现的愿望,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就是用双手刨,也要刨出一条通村路。

”余留芬下定决心要结束岩博村人背马驮的历史。

她开始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带头丈量自家土地进行置换,垫出自己的积蓄购买钢钎、大锤、洋铲和炸药。

大山深处的坚守者

大山深处的坚守者

先进典型“岩博好地方,公路绕村边,水泥铺广场,山庄烧鱼鲜……”这是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村民在歌唱自己生活的村庄。

岩博村位于贵州高寒山区深处,十多年前还是一个不通路、不通水电,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穷村,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

如今,一栋栋白墙灰瓦的两三层楼房、纵横交错的水泥硬化路通到各家各户,全村多半农户还买了汽车,村养殖、酿造、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而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岩博村的“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1988年,余留芬嫁到岩博村,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

因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她自己不仅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管地里的庄稼。

岩博村土地石头多,不好种也不好挖,余留芬以前几乎没种过庄稼,地头活成了她最怕的事。

日子过得很艰辛。

生活的重负让余留芬发誓要换一种活法。

1993年,她放下了手中的锄头,到附近煤矿开了个小饭馆,后来因为照顾不了家庭,回村买了照相机走村串寨照相,之后她又办起了小超市、开起了小饭馆……由于余留芬敢想敢做,人勤快、头脑又活,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生活渐渐富裕了起来,余留芬家成了岩博村首先富起来的人家。

“就是用手刨,也要刨出一条通村路”2000年,因当时村支书病重,岩博村的村支两委看准了余留芬的能力,多次找到她,希望她能出任村支书。

面对村支两委的信任,她既感到兴奋,又忐忑。

自己能带动这么穷的村子致富吗?面对如此重担,余留芬再三思考后,觉得自己已经嫁到岩博村,那就是岩博人,岩博就是自己的家,自己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想致富,先修路。

2001年,余留芬在上任后的第7天,就决定带领大家修路。

当时在村里引起一片哗然,这个想法是盼了几辈人都没能实现的,很多村民不相信一个女支书能办成这件事。

余留芬就连续开了三天村民会,同时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然而都是一个结果,随即余留芬毫不犹豫地垫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4万元钱,余留芬说:“就是用手刨也要把路刨出来。

”一个冬天过去了,一条4公里长的通村公路终于建好了,岩博村交通闭塞的历史终于结束了。

带群众脱贫致富酿百年人民小酒——专访贵州省盘州市岩博联村党委书记、贵州岩博酒业董事长余留芬

带群众脱贫致富酿百年人民小酒——专访贵州省盘州市岩博联村党委书记、贵州岩博酒业董事长余留芬

精神的余留芬有必然的关系。

“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1988年,20岁的余留芬嫁到了这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岩博村,三间土坯房就成了她的新家。

那个时候的岩博村里只有老土房和茅草房,土豆、玉米是村民三餐的主粮,大米饭只有过年吃得上,被称为“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救助、用钱靠贷款”的“三靠村”。

余留芬的丈夫在外地上班,经常一个月也难回家一次,照顾两个孩子和地里庄稼的重任就落在余留芬的肩上。

岩博村山高坡陡土地少,余留芬家的土地石头多,本来就不好耕种,加之结婚前几乎没种过庄稼,种地就成了她最担心的事。

有一年收土豆,家里没有人照顾孩子,余留芬不放心把两个孩子独自放在家里,就一前一后把两个孩子背到山上。

劳作时余留芬只能在地里挖一个小土坑把一岁多的孩子放进去,等收完了土豆再把孩子抱出来,背上装满土豆的“巍然城北耸乌峰,秀插云霄翠霭浓。

”位于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固然景色优美,但在多数人心目中与优美景色相伴的往往是落后和贫困。

本期《中国民商》专访人物就是一位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对家乡的爱,发挥才智、努力奋斗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使得村民脱贫致富的优秀女党员、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优秀集体经济企业家,她就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余留芬。

十几年前,位于贵州高寒山区深处的彝族村落岩博村和附近的其他山区村落一样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的贫困村,全村年人均收入还不足800元,1/3的村民生活尚不足温饱。

而现如今,岩博村变成盘州市首富村,全村没有贫困人口,也没人外出打工,一多半农户买了汽车,大多数人家都盖了二层小楼。

2018年度分红大会现场热闹非凡,群众手拿分红金,喜笑颜开。

全村共有1012户农户参与分红,共分到分红资金566.4万元。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与颇有经济头脑和奋斗/《中国民商》记者 庄双博带群众脱贫致富 酿百年人民小酒——专访贵州省盘州市岩博联村党委书记、贵州岩博酒业董事长余留芬背篓回家。

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介绍推荐文章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的讨论提纲热度: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发言稿热度:机关党员党风党纪对照检查材料热度: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洁自律情况个人总结热度:七七事变的感想3篇热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一些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党中央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对这些人物作出表彰。

这里给大家介绍部分表彰对象的事迹,方便大家学习。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感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书写了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壮丽史诗,激荡起一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今天,我全程观看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直播,感受颇多。

“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从记忆里的粮票、布票承载一个家庭的苦辣酸甜,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琳琅满目的展品、“双十一”18.82亿件快递,向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梦想,人们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触摸改革开放的果实。

40年前不管怎么努力做梦,也绝对梦想不到40年后的中国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们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将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写在广袤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学习余留芬,做新征程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学习余留芬,做新征程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乌蒙磅礴,山高谷深,地处贵州高寒山区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十几年前还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穷村。

当时的民谣这样唱:“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

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现如今,依然是民谣,内容却变了:“农家楼蓝瓦白墙,小轿车穿梭繁忙。

清风里阵阵酒香,党旗下齐奔小康”,村民人均年收入2.26万元,村集体资产9200万元。

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当家人”——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12月4日,光明日报)1988年,余留芬嫁到岩博村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而她就是一个义无反顾嫁入岩博村的女人。

为了生活过得好一点,她开过小餐馆、小超市,成了岩博村首批脱贫致富的人。

2001年,余留芬被乡亲们推选为岩博村支书,当上了岩博村的“当家人”,当时的岩博村集体账面上不但分文没有,还欠着几万元外债,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

为了改变岩博村贫穷的面貌,余留芬带头将自己的土地置换给修路占地的村民,并垫出自己4万元积蓄买钢钎、大锤,不断做村民的工作,带领大家用3个多月的时间,修通了一条宽4.5米、长3公里的进村路;2002年,余留芬拿出全部家当抵押贷款,东拼西凑赎回林场,为村里的发展积累了“第一桶金”;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办起了煤矸石砖厂、特种养殖场的兴建和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18年来,余留芬扎根基层、改革创新,以发展经济、富裕村民为己任,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带领乡亲们摆脱了靠玉米、土豆艰难糊口的日子,使岩博村从人均不足800元增加到2.26万元,从贫困落后的彝家村寨发展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

作为基层扶贫干部,我们要以余留芬为榜样,学习她艰苦奋斗的不屈意志和敢打必胜的决心,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为的状态,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抓得更细更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美丽岩博的铺路人

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美丽岩博的铺路人

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美丽岩博的铺路人马红梅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22()33
【摘要】21年风雨兼程,余留芬用无悔付出换来了现在的“美丽岩博”。

“接下来,我将做好岩博村各大产业的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盛夏,走进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柏油路宽阔干净,空气中酒香浓郁,村口“美丽岩博”4个字格外引人注目。

这看似普通的4个字背后,是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21年带领全村群众苦干实干,让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逆风翻盘的故事。

【总页数】1页(P22-22)
【作者】马红梅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2.3;F327
【相关文献】
1.百姓致富领头雁——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先进事迹
2.带群众脱贫致富酿百年人民小酒——专访贵州省盘州市岩博联村党委书记、贵州岩博酒业董事长余留芬
3.新时代农村精准脱贫背景下岩博经验探究——以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为考察对象
4.带群众脱贫致富酿百年人民小酒——专访贵州省盘州市岩博联村党委书记、贵州岩博酒业董事长余留芬
5.共产党员的责任人民群众的信任——记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余留芬:大山深处的女书记

余留芬:大山深处的女书记

余留芬:先富带动后富,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

文 / 本刊记者 张洪瑞 发自贵州贵州代表352017留芬再三思考后,觉得自己既然嫁给了岩博村的人,那就是嫁给了岩博村,岩博村就是自己的家,自己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走出致富路2001年初,32岁的余留芬经推选走马上任岩博村村支书。

同时,这也是岩博村发生重大改变的一年。

而在当时,村里很多人并不看好她,觉得一个女人能干出什么大事业来,不少人冷眼旁观,甚至还有人给她出难题。

当地少数民族村寨中没有女人当村支书的先例,有一次开村民大会,几个不服气的村民起哄把大会给“搅黄”了。

面对眼前的困难,余留芬并没有被吓到,“别人越是这样,自己越要干得好。

”如何拔掉这个山村里的“穷根”?余留芬说:“生活在这艰苦的山村里,80%的老百姓出行困难,走不出去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阻碍。

”在上任的第7天,她决定带领大家修路。

修路对岩博村的村民来说意义非凡,他们盼了几辈人都没能实现。

说修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修路需要钱,还涉及征地、树木、炸药等问题。

一堆问题摆在余留芬面前,她该何去何从?余留芬回忆说:“当时村委开会决定村干部先拿出一部分土地置换给被占用土地的村民,然后再到外出打工、条件相对好的村民家做思想工作,‘化缘’土地,拿来与被修路占用的土地进行置换,这样最难的土地问题就算解决了。

”但是修路要用钱怎么办?“当时做生意赚了一些钱,我就拿出了自己的4万块钱买钢钎、大锤、洋铲、水泥、沙子和炸药,剩余的还可以付一些工钱,石料我们可就地取材。

”就这样,余留芬同村民一同挖泥巴、掌钢钎、抡大锤,完全看不出来是当年那个对农活不熟的人。

历经3个多月的奋战,一条4.5米宽、3.5公里长的通组路终于修通了。

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岩博村又通了电和自来水。

“虽然路是修好了,但是还不能改变村民的实际责编:张洪瑞生活困难。

”余留芬说,当时村里没有特殊的资源,她就想到了早已转包出去的林场。

赎回林场要23万元,2002年时这对余留芬来说是天文数字。

余留芬:奔赴邻村谋划共同富裕

余留芬:奔赴邻村谋划共同富裕

余留芬:奔赴邻村谋划共同富裕黄瑶【期刊名称】《当代贵州》【年(卷),期】2019(000)012【总页数】1页(P27)【作者】黄瑶【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正文语种】中文“虽然离开的时间不长,但是踏上家乡土地的第一刻,还是很激动,就想第一时间把两会精神带给乡亲们。

”3月20日,全国政协委员、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回到盘州,开始了全国两会精神的宣讲。

不同的是,这一次,余留芬宣讲的第一站并未选择岩博村,而是选在邻近的苏座村。

2016年,岩博村联合周边鱼纳、苏座2个贫困村党支部组建岩博联村党委,下设岩博村党支部、鱼纳村党支部、苏座村党支部。

通过联村党委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利用各村人力、土地、山林等资源,壮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既然我们当初选择了抱团发展,那么岩博村的致富之路,就一定会带上苏座村。

但即便如此,脱贫致富也要靠老百姓自己努力,要杜绝等靠要的思想。

”这也是余留芬选择这里作为宣讲第一站的主要原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很关注民生,涉及教师工资、养老保险、抗癌药物等,这些都和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国家时刻关心着我们,我们也要在党的带领下,抓好乡村建设,为构建美丽乡村作出应有贡献。

”2001年,余留芬接任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集体账面上欠着几万元的债,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不通路、不通电、不通自来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边远小村寨,却创造了2018年人均纯收入2.26万元的传奇。

“我们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面对困难,我们要百折不挠,村支‘两委’也会把群众放在首位,想百姓所想解百姓所难。

也正因如此,我们岩博村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目光所及,是今日的发展;思想所至,是未来的规划。

“岩博村的产业基础已经打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做好顶层设计、产业链的规划,加强产品品质保障和品牌打造。

我们岩博酒业将继续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村企融合为抓手、以振兴发展为目标,按照‘立好一个振兴规划、建成一个产业园区、建设一个生态景区、完善一套产业链条、建好一个产业基地’的标准,把岩博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让岩博酒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岩博村

岩博村

感谢观看
基础设施
实施村级水泥路面硬化,只是岩搏村完善村级基础设施的措施之一。而为了岩搏村的新农村建设,岩搏村村 属管辖范围内的四家煤矿分别拿出了4万元,用于该村4、5、6组水泥路面硬化,改圈、改厕、建沼气池、拉电。 如今,有了稳定优质的电力作后盾,该村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养殖业,协调部分劳动力到附近煤矿上班…… 真正将岩博村建设成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领导简介
余留芬,女,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1969年8月出生,2000年1月入党,大专文化。2005年被 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员
昔日的岩博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1/3的村民没过温饱线。村支书余留芬当家后,坚持巧干实干,把贫 困村发展成年人均收入达5600元、集体资产达800万元的先进村。
岩博村
贵州省盘县淤泥彝族乡辖村
01 村庄简介03 基Fra bibliotek设施 05 所获荣誉
目录
02 自然资源 04 领导简介
岩博村地处贵州省盘县淤泥彝族乡,四面山大草坡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村庄简介
这些年来,为了岩博村经济的发展,村“两委”的干部们可没少出主意、想办法。2002年,村里在3组办了 一个砖厂,可由于供电质量不稳定,这个厂几乎被频繁停电给拖垮。因为只要每次停电时间超过10个小时,就得 重新发火,要倒贴8000元进去。就在同一年,村里在3组办的一个雏鸡孵化厂,也被频繁停电拖垮,只好拆掉了 事。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三个组的经济状况始终比别的地方差一大截。其中,岩搏村4组有63户,180余人。 虽然电线拉通了,但灯不亮,电视放不起,面也打不了。由于受到供电制约,这三个组的村民长期只能靠外出打 零工、发展零星种养业为生。到2004年底,三个组的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过1200元。2005年,盘县供电局积极筹措 资金,对岩博村的供电线路进行改造。就这样,改结束了,优质的电能沿着新架设的线进入山寨,将夜晚照得亮 堂堂的。村民们纷纷购置了小钢磨搞加工,还有人办起了砂石厂、小水泥砖厂。在供电正常后,曾经供电质量最 差的4组有10余家搞起了规模养殖,专门放养牛、羊、猪。2005年底,该组年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左右;3组一度 濒临倒闭的砖厂逐渐恢复生产,年产甚至达到了1300多万片砖。在收效明显后,村里又增加了一孔窑,扩大了生 产规模。近年岩博村又兴办起酒厂,更加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

余留芬 酿造新时代 山村的幸福生活

余留芬 酿造新时代 山村的幸福生活

32余留芬酿造新时代山村的幸福生活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联村这样有产业能带动乡亲们致富。

”余留芬说,要对农村贫困地区出台更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让农民脱贫有更长远的巩固性机制,保证脱贫之后不会再返贫。

余留芬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是大山里最朴实的农家女,也是带领村民从贫瘠走向富裕的致富能手。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出席一次全国党代表大会就已非常荣耀,而余留芬,一个来自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党员,连续当选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不仅在贵州屈指可数,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余留芬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也是岩博酒业董事长。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余留芬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获得改革先锋的称号。

“人民小酒”就是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代表产品。

“黔山岩博秀,小酒留余香。

大国有大梦,“十九大后,因为村里的两个产品卖得好,我们村的老百姓收入增加了,村民们就联合写了一封信给总书记,告诉他村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没想到,总书记给我们村回信了!大年三十下午4点,我们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当时激动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我第一时间用大喇叭广播,把好消息告诉乡亲们。

”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幸福地回忆着。

“写给总书记的信收到了,得知村里的白酒、火腿产业日益兴旺,有望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总书记非常高兴。

总书记祝乡亲们新春愉快,万事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这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达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岩博联村乡亲们的祝福,让这个山村沸腾了。

“我们心里更清楚,总书记的回信,是牵挂农村,牵挂贫困地区,能让更多村子像岩博Yu Liufen: Brew the Happy Life of ImpoverishedMountain Village in the New Era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3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34时代正芬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员责任担肩上百姓疾苦放心间
——余留芬先进事迹材料
余留芬,女,汉族,42岁,中共党员,居住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土地贫瘠的盘县淤泥乡岩博村。

余留芬带着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面对一穷二白的岩博,她毅然决定,放下苦心经营的事业来干这报酬微薄的村支书。

余留芬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0年时间,她俯下身子,拼尽全力,带领全村发展。

腰椎粉碎性骨折住院和面对家人责备时也不忘村中事务,扶贫救济帮助村子增收致富,使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欠着债务的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集体资产达800万元、集体经济积累4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

她注重村级班子的建设,多方筹资建成了560平方米的新办公楼,扎实带领村支两委人员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

她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创办村集体企业,建成蔬菜基地200亩,脱毒洋芋基地2000余亩,养猪场4个,存栏2000余头。

她带领群众退耕还林500多亩,坡改梯生物护埂几千亩,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

她注重基础建设,她没向上级要过一分钱,硬带着村民先
后修通长达28.5公里的5条通村路和6条通组路。

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适龄儿童入学率、计划生育率、电视覆盖率都达100%。

为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以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铸成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