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域淮北地区地下水调查大纲
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利用研究
![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利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dc466cf5335a8102d220f8.png)
S u y O s sme ta d Ut i ai n o o n wa e s u c ab iRe in t d H As e s n n i z t fGr u d t r Re o r e o Hu i e go l o f
维普资讯
20 08年 3月
地 下 水
G o n a e r u d w tr
第3 0卷
第 2期
Ma..0 8 r 20 V0. 0 N0. 13 2
淮北地 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利用研究
马 倩
(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 江苏 南京 202 ) 10 9
MA Qin a
(net a o ueuo y r el yadWae eo re i J ns rvneN nig20 9 C ia Iv sgt nB ra f d goo n t R sucs n i guPoic aj 02 , hn ) i i H o g r a n
地下水的补给、 径流、 排泄情势受地形地貌、 地质构
造及 水文地 质条件 的制 约 , 一水 文地 质单 元其 水 文及 同 水 文地质条 件 比较相 近 , 浅层 地下 水资 源 量评 价是 按 照 水 文地质 单元进行 , 然后 归并 到 规划 分 区 中。依据 淮 北 地 区包气带 七种不 同岩性 与 18 2O 90— O6年期 间年 均 地 下水 埋深分 区相互切 割 的 区域 作 为 均衡 计算 区, 下水 地 埋 深 z分 区采用 Z 2m< ≤3m、 3m, ≤2m、 Z Z> 同一 均
淮河流域淮北典型地区地下水质量调查分析
![淮河流域淮北典型地区地下水质量调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24990b03d8ce2f006623b2.png)
季调查与评价 ;
淮河流 =典型地 区地下水பைடு நூலகம்质量调 查分析 域淮= : 匕
水
艳
张炎 斋
淮河 流域地下水 资源较为 丰富 , 分析其污染形势及成因 ,并提出污染 的大量排放, 农药 、 化肥和杀虫剂的广泛使
根据《 淮河水资源公报 (0 7年 ) , 20 》 淮 防治措施 。
河 流 域 地 下 水 资 源 量 为 4 07 1 .8x
18 较 2 0 年 增 长 了 2 .%。淮 河 0n , 0 6 1 02
力度较大 , 生活饮用 、 田灌 溉 、 在 农 工 的补 给 ,对 降水的反应 十分灵敏 ; 中 作 为典型 区域 , 2 0 以 0 7年调查结果 为主
业生 产等 诸多 方 面均 发挥 了重 要 作 深 、深层地下水主要受上覆或下覆 含 要依据 ,充分考虑饮水 工程和农村地 区
用。 目前 , 随着生产 、 生活对水资源需 水层越流补给和侧向补给 ,受 降雨影 地下水井 , 共选 取地下水监测 点 3 4个 , 7 求的不断加大 ,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 响相对浅层地下水较弱。 加, 地下水污染趋势越来越 明显 。 本文 以地下水质量相对较差 的淮 起质的变化。补给水通过地表 , 将地表 河 以北地 区为对象 ,以城 市饮水工程 污染带人地下 , 造成了浅层地下水的污 其 中 2 7个 监测 点采 集 了有机物 样 品 , 9 水资源量在获得补充的同时也 引 共检测水质指标 6 项 。 1
() 1 加强 面源污染控制
淮北地区中~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淮北地区中~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07a62b3fd0a79563c1e72c7.png)
20 0 9年底 解决 农 村饮 水 安 全 M题 , 打 深 井 14 0余 眼 , 新 5 增
加 了开 采量 。
层 岩性 为 巾 细 、 粗 砂 、 部 夹 有 砂 砾 石 层 , 厚 度 7 ~ 中 局 总 0
1 0 m, 井涌 水 量 ,0~10 m / 。古 河漫 滩 ~湖 相 弱 富水 8 6 5 h
第2 1 年 3月 3 1 第 2期 0 3卷
地 下 水
Gr u tr o nd wae
M a., 011 r 2 Vo . 3 N0 2 Nhomakorabea3 .
淮 北 地 区 中 ~深 层 地 下 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现 状 与 对 策 研 究
孟 献辉
( 徽 省 涡 阳县水 务局 安徽 涡 阳 2 3 0 ) 安 3 6 0
层 地下 水开 采量 达 5 7亿 I / , 中包 括 开 采岩 溶 水 1 5 . T 年 其 I .
亿 i/ 。 n 年
2 2 开 发利 用 中存在 的 问题 .
( ) ~深层 地下 水资 源 开发 利用 阶段 的试 验 研究 几 乎 1中
没 有 开 展 ; 资 源 量 的 计 算 、 价 与 开 发 利 用 规 划 还 没 有 提 其 评
2 中 ~深 层 地 下 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现 状
寓水 区及河 问 地块 贫 水 区 。古 河 道 分 部 位 置 基 本 与现 代 天
然 河 流 一 致 , 要 分 布 在 淮 河 北 岸 边 缘 一 带 、 浍 河 及 亳 州 主 沿 东 南 至 涡 阳 以 及 西 阳 集 一江 集 、 焕 集 、 铺 ~宿 县 一 带 。 临 四
度为 3 0—7 1单井 涌 水量 ,O~ 0 m / 。 0 I, 1 3 5 h 据农 饮 工程 成 井 资 料 , 涡 阳县 临 湖 、 吉 寺 镇 成 井 深 在 公
探讨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及有效利用
![探讨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及有效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b2eb0760561252d380eb6e09.png)
I ■
Caiedcoyv h e loR iSnaTm gew nCcne l i e
探讨淮 北地 区地下水资源开发 及有效利用
赵小二 曹召丹 薛晓峰 周 芳成
江苏 徐 , 2 1 0 ) I 2 0 8 I ( 国矿 业大 学 资源 与地 球科学 学 院 中
~
[ 摘 要 ] 淮 北地 区在 开采地 下水 资源 中存在 一些 不合 理 问题 , 文针对 这些 问题 进行 了综 合分析 , 合地下 水利 用现状 以及 相应 的不合 理 的地方提 出 了 本 结 些解 决地下 水开发 利用 问题 的建议, 少对 中深层地 下水 的开 发, 减 综合利 用地 下水和 地表 水很关键 , 加强 对地下 水 开采的管 理对地 下水 资源 的可 持续利 用也 非
淮北地 区地 下水 资源绝大 部分赋 予第 四系空 隙型介质 中, 按埋藏 条件, 可 划分 为浅层水 , 埋深在 4  ̄5m以内 : 0 0 中深层 次水, 深在 4  ̄5m至 10 左 埋 0 0 5m 右 : 层水 , 深 大于 1 0 深 埋 m。富 水 区位 于古 河道 、 古河 口三 角 洲 、古 洪冲 5 积 扇及现 代河 流沿岸低 级接地 一 带“。近 年来 , l 随着 工业和 城市 的发展 , 用水 量 不断增 加, 水污 染也在 逐渐加 剧 。部 分河段 污染 较为严 重, 失去 了水体 使用 功能, 以可 开发利 用的地 表水 资源减 少, 所 致使淮 北地 区各城 市形成 单 ‘ 中 集 开 采中深 层地下 水的局 面, 同时缺乏科 学管 理和规 划, 诱发 了一 系列 问题 。目 前, 由于超 采 中深层 地 下水, 大部 分城 区、县城 区 、少数 乡镇 已形成 了地 下 水 位降 落漏 斗,并在 逐 年扩大 。 3地下 水资源 开 发晕 用存 在的 问题 日 3 1 中深层 地下 水超采 . 层地 下水开 采程 度低 浅 城市 用水量 大而集 中, 因水污 染导致 可利用 的地表 水资源 减少, 加之 浅层 地下水 开发 利用程 度 低, 以满 足用 水要 求 。只有大 量 的开采 中深 层地 下水 难 才能满 足城 市用 水 。淮 北地 区西 部城 市供 水一 直集 中开采 中深 层地 下 水, 由 于长 期大规模 开采, 下水位 下 降了 3 ~6m 全部沦 为超采 区, 阳、界首 、 地 0 O, 阜 i 、阜南 、利辛 等 县市 已形成 统 一的 地下 水位 降落漏 斗 。几乎 所 有城 市 临泉 都出现 了不 同程 度 的地下 水超采 , 阳市区和 界 首市 区严重超 采系 数 高达 1 阜 . 9, 9 淮北 市区 、 肖县 县城 、毫 州市 区超 采系 数在 1 6 ~1 7 . 4 . 4之 间 =。 I 。 。 32 开 采井平 面布局 不合理 . 已开发 的水源地 平面 布局不合 理, 局部地 区开 采井密度 过大, 开采 井之 间 的距 离太小, 相互干扰 强烈, 成开采 区水位下 降过快, 造 水源地提 前进入不 稳定 开 采阶段, 发不 良环境地 质 问题发 生。为 了开采 的方便, 部分对 地下水 的 诱 大 开 发利用缺 乏科 学利用 与管理 , 城区 已开采 的深 井大 都集 中在某 一区域 , 已提 前进 入非稳 定开采 阶段 。而 且, 北地 区西部 中深层 地下水 资源 贫乏 , 几 】 淮 近 年随 着需 水量 的增加 , 越打 越深 , 打越 密, 井 越 抽取 的水 量却越 来 越小 。 3 3 地下 水开采地 段选择 不合 理 . 地下水 开采地段选 择不合理淮 北地 区城 市地下 水资源 开采 地段 的选取, 不 是从 资源和环 境角度 来考虑 , 而是追 求地下 水开采 的经济 效益 与利用 效率 , 所 以地 下水开采 地段 选择 都极 不合 理 :一 是开 采 区与城 市居 民区 或工 厂彼此 交 织; 二是开 发地段选 择 随意性太 大 。开采 区 与居 民生活区或 工业 区交织 , 这虽 然 为城 市供水 带来很大 方便 , 开采 区被不 透水 的道路和 建筑 群包 围, 但 减少 了 降水入渗 补给量 , 对补给 范 围有限 的水源 来说是 非常不 利 的。另外, 民生 这 居 活用 水和工厂废 水 的不合 理排放也 不 同程 度地污 染了地下水 , 人为地 降低 了水 源地 的允许 开采 水 平和 地下 水水 质 ] 。 34 地下 水资源 管理水 平落 后 . 淮 北地 区开 发利用 地下 水的历史要 比北方城 市晚得 多, 大规模 开采 地下水 ( 尤其是 中深 层地 下水 ) 也就在 最 近十 几年 。 因为地 下水 资源 开 发规 模发 展 快, 各级 水资源 管理机 构成立 也较 晚, 加之地 下水 资源开 发的研 究工 作相对 滞 后, 开发利 用 中有许 多理 论 、技 术上 问题没 有解 决, 以, 在 所 在地下 水 资源 管 理 中往 往 缺 乏 管理 依 据 。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浅祈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浅祈](https://img.taocdn.com/s3/m/ec5ba5690b1c59eef8c7b484.png)
沿 淮 及 近 河 流地 区 的地 下 水 位 还 受
。
(6
.
~
9
月 ) 降 水 量 占年 降 水 总 量 的
;1 9
地 表 水 文 情 势 的影 响 河流
,
少 数 切 割较 浅 的
62 0%
80
.
,
200 6
m
。
年 多 年平 均蒸发
裂 隙岩 溶水
,
在 淮 北 地 区 东 北 部及 局
。
河 水位 长 年 高 于 两 岸 漫 滩 区 地 下
维普资讯
l 醒水 文 水 资 源 】
流
、
湖?白 文 情 势 对 其周 边 地 下 水 动 态 水
。
也 有 明 显 的影 响
( 1 ) 降水 因 素
降水 对 地 下 水 动 态 的 影 响 主要 反 映 在每 年 的 6
强 度较 大
70%
。
,
-
9
月 汛 期 该 时期 降 水集 中
活动等
1
、
。
构 造 复 杂 褶 皱 断裂 发 育
,
、
。
。
人
类活 动 的影响
淮 北 地 区 大部 分 为 第 四 系松 散 地
层 所 覆 盖 厚 度 由 西 向东 变 薄 西 北 部
, ,
一
气 象 水 文 因素的 影 响
、
、
( 1 )人 工 开 采
气象
水 文 因 素是 影 响 地 下 水 动
,
①浅 层 地 下 水
、
变化 中 变化
,
降水 和 蒸发 随 时 间 的变 化会
、
西 北 部 黄 泛 砂 土 区 浅层 地 下 水 总 体
淮域淮北地区地下水调查大纲
![淮域淮北地区地下水调查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3573dd249649b6648d747d0.png)
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大纲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淮委水利部淮委水政水资源处二OO七年元月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大纲一、概述1、调查缘由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频繁活动,水资源的补径排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对地下水的开采量显著增加,一些城市区地下水源地集中超采严重,开采方案与布局不合理,已引发了部分区域地面沉降和大范围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等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进一步查明和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摸清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是今后加强地下水资源实时化、信息化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实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下一阶段制定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规划的需要。
因此,特提出开展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为进一步开展淮河流域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2、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为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全区总面积37421km2,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市27个县(市郊区)。
3、调查评价年份本次调查年份主要为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6年,重点是2005年,反映近十年来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变化情况,包括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和超采区、地面沉降区的扩展趋势及分布范围。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基准年为2006年。
4、调查范围基本概况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处安徽省北部和淮河流域的中南部,位于东经114°55′~118°10′,北纬32°25′~34°35′,东接江苏,南临淮河,西与河南毗邻,北与山东接壤,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市27个县(区),全区总面积37421km2,其中平原区面积36708 km2,山丘区面积713 km2,其中水面面积 792 km2。
安徽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和保护对策
![安徽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和保护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946ee35ad02de80d4d84074.png)
■【水文水资源安徽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和保护对策一、 安徽省淮北地区概况安徽省淮北地区属淮河流域中 游,位于安徽省北部(东经114° 55i ~118。
10,,北纬 32。
25,~34。
35,), 东接江苏,西邻河南,北连山东,南以 淮河为界。
区域包括淮北市、宿州市、 亳州市、阜阳市、蚌埠市及淮南市淮河 以北地区的23个县(市、区)。
全区总 面积3.74万km2,其中平原区面积 3.67万km 2、占总面积的98%,山丘区 面积743km2[占总面积的2S 。
二、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开发 利用问题1.地下水超采引发环境地质问题安徽省淮北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 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以阜阳市 区为代表的集中大量开采深层承压水 引发的地面沉降,以及淮北煤矿区大行陆上巡查和水面巡查。
同时,制定了 河道水质恶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调试运行情况工程建设完成后,于2016年11 月下旬开始调试运行进行养护,自 2017年2月对河道水质进行定期监 测,主要监测项目为DO 、NH3-N 、 CODcr 和TP ,监测成果见图2~图5。
DO _治理前王庄河D O 均值为 2.6mg /L ,在河道养护期间,水中DO 值随温度、时间、水情、取样点位置的 不同而变化,可以看出水体溶解氧含 量不稳定,最高达9.2mg /L 、最低仅0.5mg /L ,这与曝气复氧有关,若采样 时取样点附近的曝气装置已长时间运 作则DO 值偏高,非运作状态则DO 值偏低。
至2017年9月份,取样点 DO 平均值为3.867/9,为<类水质。
NH3-N :治理前王庄河NH3-N 平 均浓度为12.0mg /L ,治理后同期水质浓 度为0.21mg /L ,治理效果明显。
至2017量疏排或集中开采岩溶水引发的岩溶 地面塌陷。
阜阳市区地面沉降问题是由于集 中强度开采深层地下水,使地下水位 大幅度下降,从而引起与深层孔隙含 水层相邻的粘性土层压密释水,表现 为以土体压缩变形为主的固结沉降。
安徽省淮北平原地下水环境与工作方向
![安徽省淮北平原地下水环境与工作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8cc1cf10a8114431b90dd8dd.png)
为东西 向断裂 带 、 北东 向新华 夏 构造 带及徐 宿 弧形 北
化 与降 水量关 系 最为 密切 。 均水位 l. 平 37 0~4 . m, 10 0
构造带。 新生代以前的基底构造较复杂 , 以涡阳一蒙
城一 风 台一线 为界 , 以西是 断 陷盆地 , 以东 为褶皱 隆 起 , 成西部 松散 堆积 物厚 达数 百米 , 部数 十 米 的 形 东
面积 约 38 万 k 2 . 3 m。
经平 原长 约 30 m。 4 k 淮河 年平 均流 量 80 3 , 0 m/ 最大近 s 20 m/,最小仅 lO / 蚌 埠站 ) 30 3 s Om3 s( 。淮北 平 原 区主 要支 流有 谷河 、润河 、颍 河 、西淝 河 、芡 河 、涡河 、
维普资讯
第 1 卷第 3 7 期
20 年 9 07 月
安 徽地 质
Ge l g f h i o o y o An u
V0l1 No3 _7 .
S pe e 0 7 e tmb r 2 0
文章编号:05—65 (0 70 10 1 720 )3—1 8—0 9 5
收稿 日 :20 — 3 1 责任编辑 :李勇 期 07 0 - 9
作者简介 :刘平 (9 8 女 ,山东 即墨人 ,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 15一
维普资平 ,等 :安徽省淮北平原地下水环境 与工作方 向
19 9
低 山丘陵外 , 其余地势均平坦开阔, 由西北 向东南 并 缓倾 , 坡降 1 00 平原 由丰厚的第 四纪堆积物组成 , / 0。 8 呈 现典 型 的堆 积性 地貌 景观 。 全新 世 以来 黄 河频繁 决 口、改 道 ,大量 的泥沙 堆积 于豫 、鲁 、皖黄泛 地 区 ,
淮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淮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c3e3c80c22590102029dcb.png)
采用单指标评价法按国家标准 GB/T 14848- 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分析 地下水水质的类别$ 依据该标准!类
表 1 各类别地下水分布面积表* %+
水资源三级区 平原面积(km2)
II
III
IV
V
超标率
王家坝以上北岸
11544
1.7
79.7
15.7
2.8
18.6
王家坝以上南岸
2509
0.0
100.0
39.4
67.2
淮河流域
159458
1.1
29.8
41.6
27.5
69.1
上限值进行地下水水质超标评价% 一&超标状况分析 根据平原区各监测井地下水水质
统计值对各水质指标进行超标评价$ PH 值 超 标 的 测 井 只 有 一 眼 $位 于 山 东 郓城)总硬度超标范围&幅度不大$超 标较明显的有河南周口和山东菏泽) 氨氮局部地点严重超标$ 主要分布在 王蚌区间北岸) 氟化物超标区主要分 布在山东的菏泽& 济宁及河南商丘和 周口) 周口的局部地区亚硝酸盐氮超 标较重% 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硫酸 盐&氯化物局部地点超标$超标范围和 幅度较小%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参数给水度分析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参数给水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ea9332376baf1ffc4fad35.png)
_水 文 水资 源
水 , —5 1 m土体 采用 05 . m分 层释水 ; 当 被测土样剖面岩性变化较大时 ,应按岩 性分层释水。
2 野 外抽 水试 验 法 、
获得 值和地下水埋深 z的关 系曲线 。
缺点是地 中蒸渗仪 中原状土取样要求 工
土样饱和的注水方式可能会使
水 资源 最新一 轮调 查评价 工作 的参 值有差异 , 上部加水 , 水分从土体表层 艺高且需要地下观测室 、 试验周期长 (m 5
数 专题 研究成果基础上 , 对安徽 省淮 渗入下层 , 土壤 中气泡不易溢 出, 土体 土体分层释水需一年时间 ) 等。为了弥补
小主要与岩性( 如岩土的颗粒级配 、 空 试验结 果表 明 ,下 部加水 的
精度等。缺点是耗资大 、 不能得出各层土
体 值 ,抽水试 验 因观 测孔布设 的疏
隙率大小及其连通性 、 空隙的大小等 ) 值要大于上部加水的 值。上部加 密 , 在确定影 响半径时 , 往往 因人而异 , 和埋深有关。 目前 , 值的测定方法主 水最 好做 到与 土壤 的 自然 下渗 速度 主观 因素较多。 要有筒测法 、 抽水试验法 、 地下水位动
一
致; 下部 加水一 定要 缓慢 , 好能 最
此次淮北地 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
态均衡法等。对于 的确定 , 宜采用 与 自然状态下水位上升速度一致。经 工作 分析采 用 的基础 资料 包括 18 9 0— 各种方法来综合分析 , 以便相互验证 , 试验 , 、 不同加水方 法的 值相 20 上 下 0 0年开展 的试验 、 观测 、 勘查新成果资 最后确定采用值。
淮北地区中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地质环境问题
![淮北地区中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地质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c2a13066c85ec3a87c2c522.png)
足 此 要 求 。 因 此 , 区城 市 、 该 乡镇 供 水 形 成 了 单 一 集 中 开 采 中
深 层 地 下 水 的 局 面 , 开 发 利 用 中 因缺 乏 科 学 管 理 和 规 划 , 在 已 引 发 了 一 系 列 不 良 的地 质 环 境 问题
需水量 在不断 增加 , 工业 、 市 、 城镇快 速发展 的同 时 , 在 城 小 水 污染也 在逐年 加剧 , 目前 , 分 淮 河 干 流 和 淮 北 各 支 流 污 染 已 部 非 常 严 重 , 水 年 份 地 表 水 体 为 3 4级 , 般 年 份 为 4 5 丰 — 一 —
的地 下 水 系 统 , 而 , 们 资 源 量 相 对 较 为 丰 富 。 淮 北 平 原 因 它
料 . 区 的 蚌 埠 、 南 、 州 、 阳 5个 重 点 城 市 区 1 8 该 淮 宿 阜 9 9年 开
采 中 深 层 地 下 水 为 1 5 亿 m。1 9 .8 ,9 4年 2 1 . 4亿 I。1 9 T ,9 4年 全 I 区开采 中深 层地 下水 量 为 36 . 8 中 深 层 地 下 水 开 发 利 用 的 几 个 问 题
31 中深层 地下水 研究工 作与开发 利用现状不 相适应 . 地 下 水 ( 其 是 中深 层 地 下 水 ) 尤 的开 发 利 用 是 一 项 技 术 性 很 强 的 工 作 。 一 地 下 水 系 统 中 所 获得 的 补 给 量 , 本 系统 作 同 是
摘 要 淮北地 区中深 层地下水超采现象 普遍存在 , 引起 一系列地 质问题 。本文在 中深层地下 水分布 及开发利 用现状基础 上 , 已 对与 中
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
![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13d90f681c758f5f71f6700.png)
水利水电2016年09期︱67︱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陈 臣阜阳水文水资源局,安徽 阜阳 236000摘要:我国淮北平原位于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
同其他平原地区相比,淮北平原的平均年降水量和蒸发量都比较高,汛期持续时间较长。
就淮北平原来看,因为该平原区域内覆盖的浅层地下水属于淮河流域中包含的主要地下水,所以,该地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将会对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对此,本文以淮北平原为切入点,对该平原区域内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展开研究,以期做好汛期的防汛和农作物种植生长期间的灌溉工作。
关键词: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中图分类号:P64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6)09-0067-01引言: 自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淮北平原各地区地下水的埋深幅度在不断的加大,且有继续加深的趋势。
在对这一趋势进行分析后了解,该地区近些年出现的地下水变化主要是因为受到了人们来发利用土地、开展水利工程、假设农业节水灌溉设备等活动的影响,而过度的开发利用和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下水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能够促进淮北平原地区农业和经济稳步发展,对其地下水出现的动态变化情况展开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 淮北平原的水文地质条件 1.1 地质基本情况 淮北平原的底层属于淮河流域地层和华北地层的分区,该区内除了缺失三迭系、志留系、泥盆系、以及部分第三系之外,其他类型的地层基本都有出露或者是隐伏在第四系地层下的情况。
平原区域内的地质构造相对较为复杂,断裂和褶皱地质发育。
因为淮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地层都是被第四系的松散地层覆盖,覆盖厚度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变薄的状态。
一般该平原地区西北地区的厚度在一百到二百米之间;中部和沿淮海地区的地层厚度在二十到一百二十米之间;东部地层厚度大约在十五到六十米之间。
从类型上来看,第四系的地层主要可以被划分为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全新统这四种类型。
淮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对策
![淮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c7dce12fc4ffe473368ab21.png)
题, 并提 出了解 决方 案。
关键词 : 淮北平原 ; 地下水 ; 地 面沉 降; 解 决方 案
中图分类号: TV2 1 1 . 1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5 7 8 1 ( 2 o 1 3 ) 0 5 — 0 5 8 7 — 0 3
O 引
1 . 2 地 貌
安徽淮北平原 内地层属华北地层区、 淮北平原小
区, 区 内除缺 失泥 盆系 、 志 留系 和三 迭 系及 部分 第 三
淮 北平 原属 华 北平 原 的南部 , 西、 北、 东分 别 与豫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1 5 ; 修 改 日期 : 2 0 1 3 — 0 7 — 2 2
作者简介 : 徐风永 ( 1 9 6 4 -) , 男, 安徽合肥人 , 安徽水利水 电职业技术学 院副教授
《 工程与建设》 2 0 1 3 年第 2 7 卷第 5 期 5 8 7
系外 , 其他 地层 均有 出露 或 隐伏 于第 四系 之下 , 淮 北 平 原 主要 以松散 的第 四系和部 分第 三 系 的岩 性 为主 ,
( 1 ) 浅层地 下水 资源量 。淮北平原地下水埋深 较浅 ,平原 浅层 孔 隙 地 下 水 直 接 接 受 大 气 降 水 的补 给, 对降水的反应十分灵敏 。根据安徽省淮北地区地 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成果 , 淮北平原区多年平均浅 层地 下 水 资 源 量 6 5亿 r n 3 , 多 年 平 均 可 开 采 量 4 2亿 m。 。
米, 广泛 覆 盖 全 区 。
淮 北 平 原 属 暖 温 带 半 湿 润 季 风气 候 区 , 四 季 分 明 。年 均气 温 1 4  ̄1 5℃ , 由北至 南 , 多 年 平均 降水 量
淮北平原河流污染对浅层地下水影响试验研究
![淮北平原河流污染对浅层地下水影响试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eb915d8b9f3f90f76c61bc3.png)
1 . 一号断 面淮 纺闸上 游以在 单一 1 0 。 c m / s , 为强透水层 , 该断 面五 口井均穿
污染 的河水长期贮存在河道里 ,不仅 土壤介质 中水平渗透扩散 方式
定影响 。
如图 1 第 一号 断面地质剖面图所 砂饱 和水 。河道污染物应先在 粉 中垂 直穿过弱透水层 到第 三层 极细砂强
通过对淮北平原主要河流水环境 质壤土或粉质黏土层 , 含砂礓 。 底层高 透水层后 , 再作水平 扩散到地下水 中 , 造 的调查 ,选择淮北平原 中部萧濉新河 程 2 5 m,渗透系数 为 6 . 2 9 X 1 0 %m / s 。 成地下水污染 。如图 3 , 河床土壤介质对 为研究对象 , 进行原型观测试验 , 应用 第三层 处在河床 以下 为粉质黏 土 , 渗 河流 污染 物质垂直具有 明显 的渗滤和消 溶 质在 多孔 介质 饱和水 中的 扩散理 透 系数 5 . O 0 X 1 0 。 c m / s ,属 很 弱透水 减 功 能 。 论 ,分析平原河流污染对浅层地下水 层 。该断面 5口井深均在河道水位以 的影响 。 途径
污染 :
井深 1 5 m, 弱透水层进入第四层 细砂含水 扩散和穿过河床底泥垂直渗透 , 再在细砂
故该地下水污染物受河水污染物水平 2 . 二号断面黄桥 闸下游以在 两种 层 , 介质 中垂直水平混合渗透扩散方式
簸水文水资源 溜
流量 的影响 , 河水污染 间过程考 虑进去 这样则不符合实际 。为 物浓度变化较 大 , 在河 解决 这一 问题 本项研 究采取渐进错位
缘~ 河漫滩相及古湖 V I 一带 ,古河间 地块 , 古湖盆中部为弱富水区。
淮 北平 原河 流是 地表 水 主要 载
萧濉新河污染 对浅层地下水 的影 垂直穿透弱透水层再作水平扩散 方式 响属于上述第 四种情况 。 第 三号断面地质剖 面图所 示 ,第二
淮北平原地下水研究报告
![淮北平原地下水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eb5243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0.png)
淮北平原地下水研究报告淮北平原地下水研究报告一、引言淮北平原位于中国安徽省北部,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地下水是该地区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
然而,由于过度抽取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淮北平原地下水资源面临严重挑战。
本报告对淮北平原地下水进行了详细研究,旨在了解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保护和管理措施。
二、地下水资源概况1. 地下水补给:淮北平原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补给。
年平均补给量约为X立方米。
2. 地下水储量:淮北平原地下水储量丰富,估计总储量约为X 立方米。
3. 地下水质量:研究发现,地下水质量普遍较好,适合农业和生活用水。
然而,污染物的输入导致局部地区地下水质量下降。
三、地下水问题1. 过度抽取:由于农业用水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增加,淮北平原地下水的抽取量逐年增加。
研究发现,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地下水超采现象,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减少等问题。
2. 污染问题:农业活动和工业废水排放等导致淮北平原地下水局部区域受到污染。
主要污染物包括农药、化肥和重金属等。
四、保护和管理措施1.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建立地下水管理规划,控制地下水的抽取量,合理规划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等。
同时,鼓励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再利用。
2. 污染治理:加强农业活动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管理,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防止重金属污染等。
3. 加强监测和调查: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定期监测地下水位和水质,及时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状况和问题。
五、结论淮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丰富,但面临过度抽取和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控制抽取量、治理污染、加强监测等。
同时,还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下水保护的重视。
只有全面加强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才能确保淮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与管理初议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与管理初议](https://img.taocdn.com/s3/m/4d24b7d1ad51f01dc281f14e.png)
供水水源, 本文调查描述了安徽淮北地 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并借此进行 了地 下水资源的开采潜力评价 , 可为科研与管 理人员了解淮北地区水资源状况提供支持 , 同时本文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该地 区相应的水资源使用与管理建议 。
【 关键词】 淮北地区; 地下水井; 开采潜力
1 引言
分 区地下水开采量见表 1 。 20 0 6年淮北地 区地下水 总用水为 2 . m, 89亿 ,城镇 生
活用水 、 农村生活用水 、 工业用水 、 田灌 溉用水 、 牧渔用 农 林 水 中 地 下 水 用 水 量 分 别 占其 总 用 水 的 8 .%、00 9O 7 .%、 7 .%、68 4 . 25 3 .%、70 %,各市级行政 区地下水用水 占其 总用 水 的比例见表 2 。从表 中可 以看出 , 大多数地 区城镇 生活 、
() 2 中深层孔隙水赋存条件好 , 但开采过度
4 地 下水 资源 开采潜 力评 价
以地下水剩余量 ( 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与实际开采 量之差 )地下水剩余 程度 ( 、 地下水剩余 量与可开采 资源量 之 比)地下水剩余模数 ( 位面积年 地下水剩余量 ) 、 单 三个指
淮 北地 区 中深 层孔 隙水 主要分 布在 西 部 地 区, 状开采 量 为 47亿 m , 现 . 占平均 中
埠、 亳州 6个市 2 个县( 7 市郊 区)全 区总面积 3 4 7 m ( , 7 3 k 2淮
() 1浅层地下水开采率
南市 、 蚌埠市的淮河以南地 区面积已经扣除 )其 中平原 区面 , 积 3 64 m 占总面积 的 9 %; 69k , 8 山丘区面积 7 3 m , 4 k 占总面 积的 2 水面面积为 7 2 m , %; 9 k 占总面积的 21 属暖温带半 . %。 湿润季风气候区 ,9 6 07年年均降水量 8 2 m 最大 1 5 ~2 0 6. m, 5 年降水 14 . 3 5 mm(0 3年 ) 4 20 是最小年降水量 5 3 mm(9 6 4. 3 1 6
淮北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演变规律研究
![淮北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演变规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055b7ca417866fb84a8e34.png)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 ,全球 的 量 , 农业节水措施使蒸发量 、 下渗量均 年系列各地下 水年均埋深较浅 、变幅较
气候与环境发生 了重大变化 :水资源 减少 。
短缺, 生态系统退 化 , 土壤侵 蚀加剧 ,
生物多样性锐减 , 氧层耗损 , 臭 大气化 学成分改变等 。全球气候变化 的幅度
02万 m . 。
18 90
表 2 淮北地区代表年地下水用水 比例表
年 份 城 镇 生 活 用 水 量
5. 3 4
( 单位 : %J
农 田灌 溉 用 水 量
已超 出了地 球本身 自然 变动 的范 围, 为基 准 ,淮 北 地 区 15 9 6—16 9 0年 、 分析
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 19 — 0 0年 、0 1 0 6年雨量偏 9 1 20 2 0 ~20
重威胁 。
2人 类 活 动 .
多 ,9 1—18 17 9 0年 、9 1—19 18 9 0年 雨 要是 由于城镇规模 不断扩大 , 建设 用地 、 量 偏少 ,9 1 17 16 9 0年雨量与基 准系 道路用地 的增加 ,使原来 的透水 面积 减 少, 造成 地下水垂直方 向补给量减少 , 在 对淮北地 区的年雨量与年份进行 多年平均埋深及 降雨情况下 ,淮北地 区
( 单位 : m)
宿 州 淮 北地 区
25 .3 2-6 2 233 . 21 .3
蚌 埠
1.7 8 1. 98
亳 州
2. 51 2.4 2
阜 阳
202 . 1.4 8
淮北
2.5 5 2.6 2
代替原有透水土壤和植被 ,造成下渗 与蒸发 的显著减少 ; 另一方面 , 产生大 量污水 , 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 造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b5e832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7f.png)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刘猛;王振龙
【期刊名称】《治淮》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 一、自然环境概况rn安徽省淮北地区地处安徽省北部,东北与江苏省、山东省接壤,西北与河南省毗邻,南临淮河,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市.全区总面积约3.7万km2,其中平原区面积约占98%,山丘区面积约占2%.除东北部散有低山丘陵外,其余地势均平坦开阔,并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坡降
1:8000.该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多年平
均降水量为86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38mm,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1.2.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刘猛;王振龙
【作者单位】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233000;安徽
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2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
【相关文献】
1.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与管理初议 [J], 李瑞;刘猛;陈小凤
2.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浅析 [J], 刘猛;王振龙;章启兵
3.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参数给水度分析 [J], 张涛;郑贵鹏;章启兵
4.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J], 滕晓明;徐得潜
5.安徽省淮北地区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探讨 [J], 袁红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水利普查看淮北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从水利普查看淮北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b9f7ecc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f.png)
从水利普查看淮北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沈涛【期刊名称】《治淮》【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3页(P24-25,26)【作者】沈涛【作者单位】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一、淮北地区水资源基本情况安徽省淮北地区总面积3.74×104km2,包括淮北、宿州、阜阳、亳州、蚌埠、淮南共6个地市。
淮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多年平均降水量859.5mm,其中6~9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2.0%,多年平均径流量77.72亿m3。
根据安徽省水资源公报,淮北地区2011年降水量281.93亿m3,地表水资源量54.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54.80亿m3,扣除重复量,水资源总量为 95.47亿 m3。
淮北地区是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在安徽省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淮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80m3,约为全国的1/4,且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40%左右,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逐渐加大,地下水用水量也在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北地区地下水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逐年增加,地下水资源已是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
二、地下水取水井普查基本情况1.普查要求2010年开始,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地下水取水井普查作为其专项内容之一,普查对象是所有未报废的地下水取水井和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日取水量大于或等于0.5万m3的地下水水源地)。
其中地下水取水井分为规模以上机电井(井口井管内径大于或等于200mm的灌溉机电井,以及日取水量大于或等于20m3的供水机电井)、规模以下机电井(井口井管内径小于200mm的灌溉机电井,以及日取水量小于20m3的供水机电井)和人力井三种类型。
淮北地区地下水取水井数量众多,是安徽省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的重点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大纲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淮委水利部淮委水政水资源处二OO七年元月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大纲一、概述1、调查缘由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频繁活动,水资源的补径排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对地下水的开采量显著增加,一些城市区地下水源地集中超采严重,开采方案与布局不合理,已引发了部分区域地面沉降和大范围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等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进一步查明和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摸清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是今后加强地下水资源实时化、信息化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实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下一阶段制定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规划的需要。
因此,特提出开展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为进一步开展淮河流域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2、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为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全区总面积37421km2,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市27个县(市郊区)。
3、调查评价年份本次调查年份主要为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6年,重点是2005年,反映近十年来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变化情况,包括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和超采区、地面沉降区的扩展趋势及分布范围。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基准年为2006年。
4、调查范围基本概况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处安徽省北部和淮河流域的中南部,位于东经114°55′~118°10′,北纬32°25′~34°35′,东接江苏,南临淮河,西与河南毗邻,北与山东接壤,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市27个县(区),全区总面积37421km2,其中平原区面积36708 km2,山丘区面积713 km2,其中水面面积 792 km2。
安徽省淮北地区2000年底全区总耕地面积3173.4万亩,其中旱地2870.4 万亩,水田303.0 万亩;现有可灌溉面积85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1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8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510万亩,区内分布有井灌区和河灌区,总体趋势是井灌面积在增加,河灌面积在减少。
井灌区农业用水主要是浅层地下水。
全区总人口25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80万,人均耕地1.39亩,农村劳动力1148万人,人口密度为670 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
淮河流域介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总面积27万km2,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地和能源基地。
淮河流域2000年底人口密度为609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2人/km2的4.6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500m3,仅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安徽省淮河流域以全省约30%水资源量,支撑了全省67%的耕地和近60%的人口用水要求,属严重缺水地区。
淮河流域2000年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不到1/3,且有上升的趋势。
在淮河流域安徽省的一些地区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和阜阳市,2000年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主要用于城镇生活、工业需水和农村生活。
由于地下水资源相对水质较好,且供水可靠性较高,使其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从全区可开采总量上看,浅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和中深层孔隙水,不少地方尚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但区域上开发利用程度差异较大,局部地区超采严重,已形成不同层位上的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水文地质灾害。
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与上世纪70年代初相比下降了0.5~2.0m;淮北市区、濉溪县城区及萧县城区的岩溶水超采系数达1.69,超采漏斗中心枯水季节最低水位低于海平面9.50~11.44m,超采范围已达210~260km2,水位影响范围已波及到整个岩溶水分布区及周边孔隙水区域;中深层孔隙水在阜阳、宿州、亳州、界首、蒙城、砀山县城区超采系数达1.28~2.19,区内已形成多个开采漏斗区,总面积达3500km2左右,其中阜阳市地面沉降漏斗中心静止水位埋深68.0m,动水位埋深达89.0m,漏斗中心地面沉降量已达1.482m。
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是漏斗形成和地面沉降的主要诱因,同时,地下水的超采还加剧了用水矛盾、湿地萎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4)《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8年8月)(5)《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2006年2月)(8)《水利产业政策》(1995年2月)(10)《安徽省水资源管理办法》(11)《安徽省节约用水管理实施办法》2、标准规范(1)《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2)《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3)《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4)《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5)《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6)《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96)(7)《水位观测标准》(GBJ138-90)(8)《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286-2003)(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0)《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1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12)《废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3)《水资源水量监测技术导则》(SL--2003)3、参考资料(1)淮河流域(含山东沿海诸河)水资源评价(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1986年)。
(2)安徽省淮北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989年)。
(3)淮北市第二发电厂水源地地下水可开采量现状调研报告(安徽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91年)。
(4)安徽省宿州市及邻近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报告(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994年12月)。
(5)安徽省淮北市第二发电厂供水水文地质详勘报告(安徽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87年)。
(6)安徽省淮北第三发电厂供水水文地质初勘报告(华东电力设计院安徽水文地质勘察处,1988年10月)。
(7)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1996年)。
(8)淮河流域片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淮河水利委员会,1996年)。
(9)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建设部,1998年)。
(10)宿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宿州市水利设计院,1999年)。
(11)宿州市城区供水水资源规划(宿州市水利设计院,2001年)。
(12)淮北市淮河流域水资源规划报告(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2002年)。
(13)淮北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报告,淮北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2002年)。
(14)淮河流域水功能区划报告(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2年)。
(15)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2年)。
(16)《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补充细则》;《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淮河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大纲》;《淮河区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细则》(2002-2003)。
(1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体规划(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2002年)。
(18)蚌埠市、阜阳市、淮北市、淮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报告(市建设委员会)。
(19)淮北地区水文气象及水资源开发利用资料(1956~2006年)。
(20)中国北方地区岩溶水评价方法研究(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84年)。
(21)全国节水规划纲要(水利部,2000~2010年)。
(2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003.1)。
(23)安徽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安徽省水文局、安徽省水科院,2004年10月)。
三、目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开采由浅而深、从点到面,开采层位不断加深,开采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该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布局不尽合理,管理模式粗放,自动化监测水平较低,面对日益加剧的用水矛盾和环境地质灾害,本次以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为调查重点,以2005年和2006年为调查现状年,系统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旨在查明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开采井和监测井的分布,摸清不同地下水类型(浅层地下水、中深层孔隙水和岩溶水)不同地下水源地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查明地下水漏斗区和地面沉降区现状及分布范围,调查分析研究地下水动态变化、演变趋势及开发利用潜力,对不同地下水类型区不同水源地水资源与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把控制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等突出问题作为加强该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淮河流域水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为淮北地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持续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工作内容及方法1、主要调查评价内容(1)地下水井调查,包括不同地下水类型区的监测井与开采井的分布、数量及用途。
监测井的调查,包括:井的位置、数量、结构、类型、深度、地层剖面、建井日期等;井的水位、水质、水温及其动态变化情况。
开采井的调查,包括:井的位置、数量、结构、类型、深度、地层剖面、建井日期和抽水设备等;井的出水量、水位、水质、水温及其动态变化情况,井的使用情况。
孔隙水分布地区调查内容包括:孔隙水分布的特征和各类水文地质单元中的孔隙水特征;含水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分布埋藏条件,孔隙水运动条件及与地表水关系;孔隙的形状及其发育特点。
岩溶水分布地区调查内容包括:岩溶水类型、埋藏条件、动态特征和空间分布;构造、岩性、地貌、地表水与岩溶发育的关系,岩溶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