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泉域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域概况
晋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三绝”之一的晋祠泉水,出露于太原西山悬瓮山下,距太原市25km,“悬之山晋水出焉”,是晋祠泉域岩溶水的集中排泄点,由难老泉、圣母泉、善利泉组成,出露高程802.59-805m。
1933年及1942年分别实测流量约2.0m3/s,1954-1958年实测泉水平均流量为l.94m3/s,最大2.06 m3/s (1957年),最小1.81m3/s (1954年),动态稳定。
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泉水流量逐年减少,由60年代1.69m3/s,70年代1.21 m3/s,80年代0.52 m3/s,降至90年代的0.18 m3/s,1994年4月30日断流。
泉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Mg型,矿化度598mg/1,总硬度447mg/l。
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晋祠泉域分布于太原西山一带属西山石千峰复向斜构造。
其范围主要包括太原市的古交市、原南、北郊区、清徐县以及忻州地区静乐县、吕梁地区交城县的小部分地区。
为便于管理,本次划分未包括忻州及吕梁地区部分。
汾河于泉域北部自西向东穿过,据寨上水文站观测,多年(1953-1983年)平均流量为13.07 m3/s,其较大支流有天池河、狮子河、屯兰川、原平河、大川河等,均为季节性河流。
泉域多年(1953~1994年)平均降水量为441.1mm(寨上站),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
按时段统计,50年代降水量为483.1mm,60年代为475.3mm,70年代为418.0mm,80年代为416.8mm,90年代减少为408.4mm,总体呈减少趋势。
泉域范围
东部边界:沿柳林河与狮子河的分水岭向南至王封村,折向三给村,沿汾河至汾河二坝。
南部边界:从汾河二坝经清徐县西高白沿古交市与交城县的行政分界线至郭家梁村。
西部边界:沿娄烦县、古交市、静乐县的交界处往南经牛头山、罗家曲村、白家滩村、康庄村至郭家梁村。
北部边界:古交市与静乐县的行政分界线。
泉域面积2030km2,其中裸露可溶岩面积391km2,包括后山径流补给区、前山径流排泄区及冲积平原区。
山丘区面积1771km2,平原区面积259 km2。
主要
为太原市的古交市、清徐县、原南郊区所辖范围。
重点保护区范围
古交重点保护区:自西向东由罗家曲--古交--寨上--河口的汾河河谷,面积51 km2。
西边山断裂带重点保护区:
北界:西铭--北寒--闫家沟。
西界:西铭--大虎峪--上冶峪--店头--马坊--南峪--李家楼--西梁泉。
东界:闫家沟往南沿铁路至罗城--北大寺--王郭--姚村--清源镇--水屯营。
南界:西梁泉--水屯营。
该保护区面积170km2,其中包括晋祠泉水出露处,西山矿务局白家庄矿710排供水源,开化沟水源,平泉自流井群以及神堂沟地下热水开发区等。
合计重点保护区面积221 km2。
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晋祠泉域裸露可溶岩主要分布在汾河以北地区,岩溶水接受降水入渗补给,汾河河道地表水入渗补给,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径流,天然状态下除极少部分在凤峪沟一带侧向排泄于盆地外,绝大部分以泉水形式出露。
50年代泉水资源量为2.18m3/s,其中泉排量1.95m3/s,侧排量0.23m3/s。
数十年来泉域环境条件的显著变化,岩溶水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可开采量仅0.62m3/s。
晋祠泉水不仅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而且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公元前453年战国时代开始引泉灌溉。
解放后随着太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泉域西边山断裂带岩溶水开采量不断增加。
据1993年统计,泉域岩溶水井80眼,开采量为3648万m3(1.16m3/s),其中供工业及城市生活1755万m3,农业灌溉1893万m3,泉域岩溶水已处于严重超采状况。
70年代以来,省、市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晋祠泉的保护,成立了泉域水资源管理机构,颁布了“太原市晋祠泉域保护条例”,依法管水治水,采取平泉自流井群治理,封闭太化公司开化水厂及农业灌溉部分岩溶水井,减少煤矿排水等有力措施。
不仅为我省岩溶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有益经验,而且延缓了晋泉断流时间,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