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增毒: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称为增毒。

解毒: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称为解毒。

治疗指数: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表示为TI=LD50/ED50。

因此一般说,治疗指数大者,药物的安全度就大,反之则小。

生物转化:是指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

即代谢。

终毒物: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表现毒物毒性作用的化学物。

细胞应激:指细胞处于不利环境和遇到有害刺激时所产生的防御或适应性反应。

氧化应激:是指由于氧自由基过量生成而导致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受损,导致氧自由基及其相关代谢产物过量聚集,从而对细胞产生多种毒性作用的病理状态。

急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在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的某种外源化学物短期内所产生的健康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

突变:遗传物质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变异,一般指基因的变化。

致突变作用: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且该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致突变物:能够引起突变的物质。

基因突变:是基因中DNA序列的变化。

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

AP位点:丧失碱基的DNA留下一个无嘌呤或无嘧啶的位点微核: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促癌剂:本身不致癌但对致癌物有促进作用。

促癌剂单独用时不致癌,却可使启动的突变细胞克隆扩增,促进肿瘤的发展。

胚胎毒性: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以后的有害影响叫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在实验动物发育毒性试验中,往往笼统地称为胚胎毒性。

发育毒性: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名词解释毒理学

名词解释毒理学

名词解释1、外来化学物质:既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是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通过一定环节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2、安全性: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致产生任何损害,即不引起急性、慢性中毒,亦不对接触者(包括老、弱、病、幼、孕妇)及其后代产生潜在危害。

3、危险度: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4、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物?)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也可称为中毒阈剂量5、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又称: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或未观察到效应的水平6、致死量:(1)绝对致死量(LD10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2)★半数致死量(LD5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中死亡50%所需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3)最小致死量(MLD) 指仅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个别死亡的剂量。

(4)最大耐受量(LD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中毒但无一死亡的剂量。

7、脂水分配系数:是指化合物在脂(油)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合物的水溶性与脂溶性间达到平衡时,的其平衡常数。

8、蓄积率:指在一定期间内,外来化合物在机体内的蓄积量与同一期间进入机体总量的百分比。

蓄积率越高,表明该化学物质蓄积性越大。

9蓄积系数:是指达到同一效应(如ED50或LD50)分次给予实验动物所需外来化合物总剂量(以LD50(n)表示)与一次给予所需剂量(以LD50(1)表示)之比,以K表示。

即:K=LD50(n)/LD50(1)10、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试验的动物。

药物毒理学之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之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之名词解释毒理学(toxicology )是⼀门研究在特定条件下,外源物(化学、⽣物、物理)对⽣物体有害作⽤的综合性学科。

毒性(toxicity):药物在机体中可能产⽣的有毒作⽤暴露(exposure):机体以不同途径和⽅式对药物的接触。

靶部位(target site):药物对机体产⽣毒性作⽤并造成损害的部位靶组织(target tissue):药物对机体产⽣毒性作⽤并造成损害的组织靶器官(target organ):药物对机体产⽣毒性作⽤并造成损害的器官。

剂量(dose):机体暴露于药物的量(外剂量、内剂量)效应、反应(effect, response):机体暴露于药物后出现的⽣物学改变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毒性反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毒性反应只能⽤全或⽆、阴性或阳性表⽰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药物作⽤于机体的剂量与所引起的⽣物学效应强度或发⽣率间的关系。

未观察到损害作⽤的剂量(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最敏感⽅法未能检出外源物毒性效应的最⼤剂量最⼤耐受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机体能耐受的最⼤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 50 ):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浓度或剂量最⼩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 ):诱发机体产⽣毒性效应的最低剂量最⼩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LD 01):引起实验动物出现死亡的最低剂量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剂量过⼤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机体的脏器或组织发⽣的危害性反应。

过敏反应(allergic reaction):⾮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发⽣的反应。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篇:毒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毒理学(T 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effect):(毒效应)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U型,双相剂量-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LD50/LC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0、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毒理学名词的解释。

1. 毒物(toxin):指对生物体具有有害作用的物质。

毒物可以是天然产生的,如植物毒素、动物毒液、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等;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如化学物质、药物等。

2.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指毒物在短期内(通常是24小时)造成的有害作用。

急性毒性通常通过LD50(致死剂量50%)或LC50(致死浓度50%)来评估。

3.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指毒物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慢性毒性通常通过长期实验或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4. 免疫毒性(immunotoxicity):指毒物对免疫系统的有害影响。

免疫毒性可以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使个体对感染和肿瘤形成的抵抗力减弱。

5. 遗传毒性(genotoxicity):指毒物对遗传物质(DNA)的直接或间接损伤。

遗传毒性可以导致突变,进而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及癌症。

6. 环境毒性(environmental toxicity):指毒物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有害作用。

环境毒性评估通常包括对水生生物、土壤中微生物等的影响。

7. 积累毒性(cumulative toxicity):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蓄积及其产生的有害作用。

某些毒物如重金属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8. 代谢毒性(metabolic toxicity):指毒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代谢变化后产生的有害效应。

某些毒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形成更有毒、更活跃的代谢产物。

9. 致畸毒性(teratogenicity):指毒物对胚、胎发育的有害影响。

毒物暴露在妊娠期间可能导致胚胎畸形、身体缺陷等。

10. 致突变毒性(mutagenicity):指毒物对遗传物质产生突变的能力。

致突变物质可以引发细胞的DNA损伤,从而增加癌症和遗传病的风险。

这些是毒理学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它们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影响的重要概念。

毒理学名词资料讲解

毒理学名词资料讲解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癌基因: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安全性:即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不引起健康有害作用的实际确定性。

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BBB不可逆作用:机体停止暴露于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仍持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进一步发展,如肝硬化,肿瘤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靶器官特点:一种毒物可以有几个靶器官,不同的毒物可以作用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

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半数致死剂量(LD50):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也称致死中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被动转运:外源毒物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CCCCCC超敏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I~IV)超敏反应(亦称变态反应):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迟发性毒作用:机体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援化合物后,并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毒作用DDDDDDDDDDD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毒物:是指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到达一定的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毒性: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毒理学名词解释1. 毒理学:是从医学角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2. 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4.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5. 毒性: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固有能力。

(毒性是外源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6. 毒效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7. 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指对某种生物或机体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生物或组织器官无毒作用。

8.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9. 生物学标志:检测外源化学物影响机体后果的敏感或特异性指标。

10. 剂量:给予机体化学物的量或机体接触的量。

11. 效应(effect ):量反应,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12. 反应(response ):质反应,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某种毒性效应的发生比例。

13.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接触剂量与其在某个体中呈现的量效应之间的关系。

14.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接触剂量与接触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5. 剂量-效应曲线:以表示剂量为横坐标,以表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所得的一条曲线。

16. 致死剂量(上限指标):LD 100(绝对致死剂量)、LD 50(半数致死量)、LD 01(最小致死剂量)、LD 0(最大非致死剂量)。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一、毒物(Toxin)毒物是指对生物体产生损害的物质,它们通过吸入、摄入、接触或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器官、组织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毒物可以分为天然毒素和人工合成毒素两大类。

1.1 天然毒素天然毒素是指存在于天然产物中的毒性物质。

例如,毒蕈菇中的毒素是一种天然毒素,它能够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致命的影响。

1.2 人工合成毒素人工合成毒素是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制备出来的毒性物质。

例如,农药中的有机磷类化合物是一种人工合成毒素,它们可以对昆虫、植物或其他生物产生毒性效应。

二、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程度或强度。

毒性可以通过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来评估和确定。

一般来说,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2.1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短期剧烈毒性效应。

通常情况下,急性毒性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引起明显的中毒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2.2 慢性毒性慢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长期较低剂量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通常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够显露出来,例如某些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的工人可能会患上慢性中毒症。

三、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及其机理的学科。

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毒物对细胞、器官和整个生物体的影响。

3.1 毒物吸收毒物吸收是指毒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黏膜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部。

吸收程度和速度会影响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3.2 毒物分布毒物分布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不同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有不同的分布特点,这取决于毒物的性质以及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特点。

3.3 毒物代谢毒物代谢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被代谢成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通过代谢,毒物可以被转化为更容易排除的物质,降低其对生物体的毒性。

3.4 毒物排泄毒物排泄是指毒物通过尿液、粪便、呼气和汗液等途径从生物体中排出的过程。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毒理学名词解释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毒作用(毒效应):是毒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各种环境因子对生物机体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水平的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观测值的改变,也包括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体内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可检测指标。

剂量: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反应: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剂量-反应关系: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群体中发生的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上两者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

(区别于LOAEL,阈剂量观察不到)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吸收: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血/气分配系数:当分压差达到平衡时,血液中的浓度与肺泡中的浓度之比为血/气分配系数。

分布: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再向亲和力大的组织转移,这种现象就叫再分布。

排泄: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docx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docx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即基于毒理学试验资料,化学物接触资料和人群流行病学资料等科学数据的分析,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对公众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发生损害效应的性质、强度、概率,确定可接受危险度水平和相应的实际安全剂量,为管理部门制定和修正卫生标准,制定相应法规,确定污染治理的先后次序,评价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称为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 risk ):又称风险,是指按一定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接触有害因素和从事某种活动所引起的有害作用的发生概率。

例如疾病发生率、损伤发生率、死亡率等。

危害鉴定( hazard identification ):是危险度评价的定性阶段,目的是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是否可能产生损害作用,作用性质、强度。

剂量 -反应关系评定( 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是危险度评定的定量阶段。

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外源化学物接触水平与有害效应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

可用于危险度评价的人类资料往往很有限,常要用到动物试验的资料,而危险度评价最为关心的是处于低剂量接触的人群,这一接触水平往往低于动物试验观察的范围。

这样需要有从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及从动物毒性资料向人的危险性外推的方法,这也构成了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的主要方面。

由于将动物实验的毒理学资料外推到人存在着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从短时间向长时间外推,从小样本向大样本外推,特别是存在着种属差异这些不肯定因素,因此将动物实验毒理学资料外推时必须非常慎重,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就成为更重要、更关键的资料,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必须重视人群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类型不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可分为有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和无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接触评定( exposure assessment):接触评定要确定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是危险度评价中很重要部分。

药物毒理学之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之名词解释

毒理学(toxicology )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条件下,外源物(化学、生物、物理)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毒性(toxicity):药物在机体中可能产生的有毒作用暴露(exposure):机体以不同途径和方式对药物的接触。

靶部位(target site):药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并造成损害的部位靶组织(target tissue):药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并造成损害的组织靶器官(target organ):药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并造成损害的器官。

剂量(dose):机体暴露于药物的量(外剂量、内剂量)效应、反应(effect, response):机体暴露于药物后出现的生物学改变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毒性反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毒性反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剂量与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强度或发生率间的关系。

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用最敏感方法未能检出外源物毒性效应的最大剂量最大耐受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机体能耐受的最大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 50 ):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浓度或剂量最小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 ):诱发机体产生毒性效应的最低剂量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LD 01):引起实验动物出现死亡的最低剂量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机体的脏器或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过敏反应(allergic reaction):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的科学。

毒物是指那些会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包括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生物毒素等。

在毒理学中,有一些特殊的术语和名词,下面是一份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1. 毒性(Toxicity):指毒物对生物体的伤害程度。

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指短期接触或者一次给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而慢性毒性则是长期暴露于毒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2. 毒理作用(Toxicokinetics):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了解毒物的毒理作用有助于研究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和毒性机制。

3. 毒理代谢(Toxicant metabolism):毒物在生物体内被代谢的过程。

毒理代谢可以将毒物转化为更容易被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也可以转化为更具毒性的代谢产物。

4. 毒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毒物动力学有助于揭示毒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5. 毒物相互作用(Toxicant interaction):当两种或更多的毒物同时存在时,它们可能会产生相互增强或者相互抵消的效应。

毒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毒物的风险评估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6. LD50:半数致死剂量(Lethal Dose 50)的缩写,表示在实验条件下,给予一定数量的动物致死的毒物剂量。

7. NOAEL:无观察不良效应水平(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的缩写,表示在实验条件下,最高剂量或浓度下无毒性反应。

8. 毒作用靶标(Target organ):指毒物在生物体内作用的特定器官或组织。

毒物可以对多个器官产生毒性影响,也可以对特定器官产生选择性毒性。

9. 突变原性(Mutagenicity):指物质对DNA或染色体的遗传物质造成突变的能力。

突变原性是评估物质是否具有致癌风险的重要指标。

10. 致癌性(Carcinogenicity):指物质对生物体产生致癌作用的能力。

毒理学

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1毒物:指对活的有机体产生有毒作用的物质。

2毒性:指某种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3毒素:指由活的有机体产生的特殊毒物称为毒素。

4.毒液:凡是通过叮咬或蛰刺传播的动物毒素为毒液。

3突变:指可遗传的DNA结构的任何永久性改变。

4畸变:指动物在胚胎发育时期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改变。

6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出现的疾病状态,是各种毒作用的综合表现。

5染毒:6解毒:大多数化学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减弱或消失。

7MRL:食品中允许残留量,指食品动物用药后产生的允许存在于食物表面或内部的该兽药残留的最高含量或浓度。

8MLD:最小致死剂量,表示在一群个体中引起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9危险性:也称危险度,是指化学物在特定条下,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可能性。

10安全性:是指机体在建议使用剂量和接触方式的情况下,该化学物不至于引起损害作用的“实际可靠性”。

12危害性: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可能性。

这一概念较笼统缺乏定量的概念及其接触条件。

13简单扩散:是一种顺流转运,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的对侧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不消耗能量,不与膜上的物质起作用,最终达到内外平衡。

14易化扩散:是一些水溶性化学物由高浓度一侧经细胞膜向低浓度对侧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借助膜上一些特殊的蛋白或载体的帮助,不消耗能量。

15主动转运:是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逆浓度梯度转运。

此过程需借助载体的帮助,同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16.毒作用:是指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的功能性和实质性损害。

17绝对致死量(LD100):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量(LD01或MLD):外源化学物使受试动物群体中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最大耐受量(LD0):外源化学物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给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引起半数死亡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半数耐受量(TLM):水中试验化学物在规定时间内有半数水生生物存活的浓度。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毒效应)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U型,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0、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毒理名词解释

毒理名词解释

1、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2、毒物(poison):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分为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5、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化学物在长期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称之为功能蓄积。

6、终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近致癌物进一步代谢活化生成的产物。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8、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9、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10、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1、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2、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完整版)毒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毒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4毒物(toxicant):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是法规管理名词,对于急性毒性规定在某个剂量下可引起机体的有害作用的物质为~。

5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

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不可改变,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5.1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①外源化学物的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②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非损害作用中,机体发生的生物化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范围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

6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异常”或“正常”等计数资料来表示。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赖表示8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毒理学研究名词解释

毒理学研究名词解释

毒理学研究名词解释1. 毒性:毒性呀,就好比是物质的“小脾气”!比如说农药,要是它的毒性很强,那可就危险啦!就像一只凶猛的小怪兽,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呢。

2. 半数致死量:这听起来很专业吧,但其实不难理解哦!就像一场游戏,半数致死量就是那个决定多少“兵力”能让一半的“对手”倒下的关键数字呀!比如某种毒药,它的半数致死量低,那可就得小心了,一点点可能就会要命呢!3. 蓄积毒性:哎呀呀,蓄积毒性就像是慢慢攒起来的“坏能量”!好比你每天吃一点不太健康的东西,时间长了,这些“坏能量”在身体里蓄积起来,可能就会出问题哟!就像存钱罐,一点点地存满了。

4. 毒作用带:这就像是划分安全和危险的“警戒线”呢!毒作用带宽宽的,说明相对安全些,要是很窄很窄,那可就很危险啦,稍微一不小心就可能越过“线”,出大问题呀!比如两种药物,一个毒作用带宽,一个窄,那肯定对窄的要更小心谨慎呢。

5. 毒物兴奋效应:哈哈,这个很有趣哦!就好像是先给你点小刺激,然后反而让你变得更强啦!就像锻炼,开始可能有点累,但坚持下去身体反而更好了。

但要是过度了,那可就不好了哦。

6. 靶器官:可以把它想象成有害物质特别喜欢“攻击”的地方!比如抽烟,肺可能就是那个可怜的靶器官,被有害物质一直盯着“欺负”呢!7. 生物转化:这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加工厂”!把进入身体的物质进行加工改造,有的可能变无害了,有的可能变得更危险了呢!是不是很神奇呀?8. 解毒作用:哇,这可是身体的“保护神”呢!能把有毒的东西变得没那么毒,甚至清除掉!就像有个超级英雄在保护我们的身体一样呢。

9. 毒性作用机制:这就像是解开有害物质如何作恶的“密码”!知道了这个,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它们啦!就像侦探破案一样,找出它们的“作案手法”。

10. 毒理学评价:这可是判断一个东西毒性大小的重要“关卡”哟!通过各种测试和研究,来给这个东西打个分,看看它到底危不危险。

就像给学生考试打分一样,很严格的呢!我觉得呀,毒理学研究真的超级重要呢!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些可能伤害我们的东西,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即基于毒理学试验资料,化学物接触资料和人群流行病学资料等科学数据的分析,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对公众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发生损害效应的性质、强度、概率,确定可接受危险度水平和相应的实际安全剂量,为管理部门制定和修正卫生标准,制定相应法规,确定污染治理的先后次序,评价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称为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risk):又称风险,是指按一定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接触有害因素和从事某种活动所引起的有害作用的发生概率。

例如疾病发生率、损伤发生率、死亡率等。

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是危险度评价的定性阶段,目的是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是否可能产生损害作用,作用性质、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是危险度评定的定量阶段。

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外源化学物接触水平与有害效应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

可用于危险度评价的人类资料往往很有限,常要用到动物试验的资料,而危险度评价最为关心的是处于低剂量接触的人群,这一接触水平往往低于动物试验观察的范围。

这样需要有从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及从动物毒性资料向人的危险性外推的方法,这也构成了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的主要方面。

由于将动物实验的毒理学资料外推到人存在着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从短时间向长时间外推,从小样本向大样本外推,特别是存在着种属差异这些不肯定因素,因此将动物实验毒理学资料外推时必须非常慎重,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就成为更重要、更关键的资料,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必须重视人群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类型不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可分为有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和无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接触评定要确定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是危险度评价中很重要部分。

接触评定也是危险度评价中最不确定部分,人体可通过不同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如经口、经皮肤、经呼吸道等,在不同阶段,接触化学物的种类及量也不同,且接触往往是长期的,有许多接触需要靠历史资料来评估。

接触评定首先要确定化学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及人群的可能接触途径,然后估算出每种途径的接触量,再得出总的接触量。

对于接触量的估算既要有一般人群,也要有特殊人群(高危险人群)的评价,对于不同接触情况的人群经常需要分别进行评定。

接触评定主要靠对化学物的监测资料,在缺少足够的监测资料时,需要通过有效的数学模型进行估计。

人体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物的监测资料(接触生物学标志),可用于人群过去及现在接触情况的评定。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吸收进入体内或到靶器官的剂量,在危险度评价中基于生理学的毒代动力学模型可描述接触剂量之间的关系。

危险度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zation):亦称危险度裁决(risk judgement),是危险度评价的最后一步。

将危害鉴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接触评定中进行的分析和所得结论综合在一起,对人体危险度的性质和大小做出估计,说明并讨论各阶段评价中的不肯定因素及各种证据的优缺点等为管理部门进行外源化学物的危险度管理提供依据。

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指管理部门根据危险度评价结果,为控制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管理部门依据危险度评价的结果,综合技术、社会、经济及政治等因素,确定可接受危险度水平,制定允许限量标准,并据此为依据对外源化学物进行管理,如制定有关化学物的管理条例及化学物的各类卫生标准,限制高危险度化学品的生产使用,确定污染物的治理顺序及治理目标,提出治理方案,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价等,在危险度管理过程中经常进行危险—效益分析,每一个减少危险度的措施都会伴随有经费的增加,必须考虑用增加经费或影响其他方面来求得“过度安全”是否值得。

例如虽然有些化学物对人体可能造成一定得危害,但它们是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没有相应更好的替代物质,在利弊分析基础上,可以容许在严格控制和管理条件下,把损害限制最小水平下可以使用。

对人类危害大的,又可被替代的化学物,坚决禁止使用。

可接受危险度(acceptable risk):是指公众及社会在精神及心理学方面对某种损害可以承受的危险度水平,就称为可接受危险度水平,例如,对于致癌性,一般认为接触某化学物终生所致癌的危险度在百万分之一(10-6)或以下就认为是可接受的,把这个危险度的发生概率10-6就认为是可接受危险度水平。

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ly safe dose,VSD):相对应于可接受危险度水平的外源化学物所接触的剂量就称为实际安全剂量。

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首先是采用毒理学的基本手段,在不同生物系统和不同染毒条件下进行毒性测定(通常根据化学物的功能类别,按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进行);然后对化学物的安全性作出可以接受或是不可接受的鉴定,或者应用安全系数的外推(extrapolation)方法,提出特定人群在一定条件下接触化学物的安全浓度或剂量。

安全性(safety):是机体在建议使用剂量和接触方式的情况下,该化学物不致引起损害作用的实际可靠性,即危险度达到可忽略的程度,称为具有安全性。

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是以体重表达的每日容许摄入量,以此量终生摄入无可测量的健康危险性(mg·kg-1,以60kg计)。

最高容许浓度(maximal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是指某一外来化学物可以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或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我国有车间空气中、大气中、水中有害物质的MAC标准,同一化学物在车间和在环境中的MAC也不相同。

可耐受摄入量(tolerable intake,TI):是由IPCS(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提出的,是指没有可估计的有害健康的危险性对一种物质终生摄入的容许量。

取决于摄入途径,可用不同单位来表示(如空气mg/m3、食物mg·kg-1)。

允许残留量(allowable residue dose):或称最大残留限值,是我国针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农药对食品、蔬菜、水果等污染所限制的残留量的限值(mg·kg-1)。

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RfD):由美国环保局(EPA)首先提出,用于非致癌物的危险度评价。

RfD为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品等)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

人群(包括敏感亚群)在终生接触该剂量水平化学物质的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

基准剂量(benchmark dose,BMD):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通常为1%~10%)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区间的下限值。

USEPA提出以BMD代替NOAEL(或LOAEL)来推导RfD。

卫生标准(health standard):卫生标准是从保护健康及环境出发,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为实现这些要求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它是国家颁布的卫生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管理部门进行卫生监督、卫生管理工作的根据。

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SF):根据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提出安全限值时,为解决由动物实验资料外推至人的不确定因素及人群毒性资料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而设置的转换系数。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LD50/ED50,新药治疗指数大于5,可考虑进行下一步临床前实验研究。

没有考虑最大有效量时的毒性和剂量-反应曲线斜率。

安全范围(safety margin):LD01/ED99,主要用于单次给药。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亦称外来化学物,是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进入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它们既非机体的组成成分,亦非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又不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需的物质。

毒物(toxicant/poison):是指在日常接触途径和剂量下即能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

中毒(poisoning):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效应谱(specryum of toxic effect):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如:机体对外源化学物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反应;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死亡。

适应(adaptation):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抗性(resistance):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机构改变,以至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耐受(tolerance):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果,也用于在暴露前即具有高频率的抗性基因的群体。

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得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也称之为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毒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它种类生物无害;功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不产生毒性作用。

剂量(dose):通常是指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毒物的量。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又称外剂量,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的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连续接触。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又称内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

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又称靶剂量或生物有效剂量,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器官的外源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

靶器官(target organ):是指外来化学物可以选择性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外来化学物的靶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