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过关练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王说.,曰:“《诗》云……”“说”同“ ”, 2.为长者折枝.“枝”同“ ”,3.刑.于寡妻 “刑”同“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同“ ”,5.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同“ ”,7.是罔.民也 “罔”同“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度{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②度,然后知长短③王请度之④关山度若飞 ⑤崔九堂前几度闻2.道{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得道者多助3.爱{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舍{①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便舍船,从口入 ④屋舍俨然5.若{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④更若役,复若赋6.之{①以羊易之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牛何之 ④何陋之有7.于{①构怨于诸侯 ②然后快于心与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乃{①夫我乃行之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乃悟前狼假寐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通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发生的)。

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然后从而刑.之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危.士臣 6.朝.秦楚7.是以君子远.庖厨也8.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0.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2.轻暖..不足于体与 13.小.固不可以敌大. 14.寡.固不可以敌众.15.弱.固不可以敌强.16.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17.刑.于寡妻18.是罔.民也19.谨.庠序之教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原卷+解析】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原卷+解析】

【原卷】1.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积累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B.褊.小(biǎn) 忖度..(pián bì)..(cǔn dù) 便嬖C.吾惛.(hū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D.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wù)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

B.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则废衅钟与.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D.盖.亦反.其本矣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无以,则王.乎?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朝.秦楚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6.对下列句中“之”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臣未之.闻也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④王见之,曰:“牛何之.?”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A.①②都是助词,③⑤都是代词,④是动词B.①⑤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④是动词C.①②③都是代词,④⑤都是动词D.①④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⑤是动词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此心之所以..,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C.俯足以畜妻子..D.则牛羊..何择焉8.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____________ 蓄:供养B.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 制:限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____夺:耽误D.乐岁终身苦____________乐岁:丰年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民之从之也轻____________ ②鸡、豚、狗、彘之畜③然后从而刑之____________ ④然后驱而之善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爱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吴广素人(《陈涉世家》)予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爱爱⎧⎨⎪⎩⎪明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足以察秋毫之末愿夫子辅吾志,以教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明明明明⎧⎨⎪⎪⎩⎪⎪道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也(《桃花源记》)得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任重远道道道道⎧⎨⎪⎪⎩⎪⎪四本文和《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

到图书馆或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能力训练基础演练1.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易:换。

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题专练(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题专练(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言文阅读(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D.不识有诸识:知道2.下列对选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附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附答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一、知识积累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胡龁()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褊()小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商贾()皆藏于市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A、吾不忍其觳觫B、仰不足以事父母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B、盖亦反其本矣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D、将以衅钟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C、然后从而刑之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A、莫之能御。

B、何以异?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

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

"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A--——---—---—-—-——--—。

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解析版)

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解析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小(biǎn) 庖.厨(páo) 侃.大山(kǎn) 陈词滥.调(làn)B.忖度.(dù) 鞭笞.(chī) 闭门羹.(gēng) 沐猴而冠.(guàn)C.商贾.(gǔ) 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D.浸渍.(zì) 赡.养(shàn) 孺.子牛(rú) 瞠.目结舌(chēng)【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题,看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一项”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B项,“忖度”的“度”应读duó,意思是推测,揣度。

故选B。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项,两个“固”皆为副词,本来;B项,①以:介词,拿、用;②以:连词,表修饰;C项,①于:介词,对;②于:介词,在;D项,①而:连词,却;②而:连词,表并列。

故选A。

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百姓之不见保A.夫晋,何厌之有沛公安在B.然则一羽之不举未之有也C.唯命是从“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D.吾属今为之虏矣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 ①王说,曰……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①盖亦反其本矣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 ①为长者折枝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①愿夫子辅吾志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答案 D解析 A 项①“说”同“悦”;②“颁”同“斑”。

B 项①“盖”同“盍”,“反”同“返”;②“刑”同“型”。

C 项①“枝”同“肢”;②“罔”同“网”。

D 项①无通假字;②“涂”同“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B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答案 B解析 B 项古今义均表示“对某一方面花费力气”。

A 项古义,不说;今义,暴虐,没有德政。

C 项古义,莫怪;今义,没有不同。

D 项古义,没有关系;今义,没有受到伤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既然这样,那么) 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过)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临)C.⎩⎪⎨⎪⎧ 则牛羊何择.焉(区别)以御.于家邦(治理)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长久)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陷害) 答案 B解析 超:跃过。

莅:统治。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吾何爱.一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 度.,然后知长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寡固.不可以敌众秦孝公据崤函之固.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吝惜,舍不得”。

B 项丈量/揣测,估计。

C 项本来/险要的地势。

D 项憎恨/痛心。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③权.,然后知轻重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⑥欲辟土地,朝.秦楚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⑧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 .①④/②③⑧/⑥/⑤⑦B .①⑦/②⑥/③⑧/④⑤C .①⑦/②③⑧/④⑥/⑤D .①④/②③⑧/⑤⑦/⑥答案 C解析 ①⑦都是形容词作动词;②③⑧都是名词作动词;④⑥都是使动用法;⑤是形容词作名词。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

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

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

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

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

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的写作特点。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③王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刑于寡妻: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⑦盖亦反其本矣: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⑩是罔民也: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⑥然后从而刑之: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无以,则王乎: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⑧刑于寡妻: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⑩轻暖不足于体与:⑪危士臣:⑫朝秦楚: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⑭寡固不可以敌众:⑮弱固不可以敌强:⑯然后从而刑之:⑰是罔民也:⑱树之以桑:⑲谨庠序之教: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道芷阳间行:(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3)臣闻之胡龁曰: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诚(1)诚有百姓者:(2)是诚何心也:(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②是罔民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⑤何由知吾可也:⑥将以(之)衅钟: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⑧莫之能御也:⑨及(其)陷于罪: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⑪是诚不能也:⑫臣未之闻也:⑬牛何之:⑭夫子之谓也:⑮是折枝之类也:⑯未之有也:⑰王坐于堂上:⑱构怨于诸侯: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⑳然则一羽之不举:㉑夫子之谓也:㉒树之以桑:㉓舆薪之不见:㉔何以异: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三)理解性默写: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

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

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

”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材料二: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不足以畜妻子畜:养活B.明君制民之产制:限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耽误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统治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3.选出下列加点的“是”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C.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4.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①为长者折枝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①盖亦反其本矣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①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①愿夫子辅吾志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C.俯足以畜妻子D.则牛羊何择焉6.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8.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则一羽之不举②舆薪之不见③构怨于诸侯④天下可运于掌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9.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词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C.俯足以畜妻子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家的孩子。

只要这样做,天下就能够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犹:如同。

按照你的喜好去做事,追求你的欲望,就像是在树上寻找鱼一样荒谬。

1.XXX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我并不是吝啬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3.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4.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5.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6.一车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

7.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人家的孩子。

只要这样做,天下就能够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8.按照你的喜好去做事,追求你的欲望,就像是在树上寻找鱼一样荒谬。

删除了第四段,因为它只是一个提问,没有实际内容。

对于其他段落,只是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使得表达更加清晰,语言更加通顺。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宣扬、传播。

解释: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指的是传播孝悌之义的人不会受到责备或指责,而不是宣扬孝悌之义的方式。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颁:宣布、传播。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A。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矣:通“矣”,语气助词。

B。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XXX,犹言陷害。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黑白相间。

D。

则盍反其本矣!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A。

放弃奢侈,无不为自己着想。

B。

怎么可能有一个仁德的人掌权,却不为民众着想呢?这就是陷害。

C。

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在道路上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D。

那就回到最初的本源吧!为什么不呢?8.加粗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

放弃奢侈,无不为自己着想。

怎么可能有一个仁德的人掌权,却不为民众着想呢?这就是陷害。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舆薪唒笑铿尔不敏B.疱厨孝悌剨然踌躇C.便甓商贾莅临秋豪D.戚戚褊小吾惛挟嫌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喜爱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莅临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陷害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疾:疾病3.下列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鸡、豚、狗、彘之畜③然后从而刑之④然后驱而之善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度,然后知长短度:丈量D.无恒产而有恒心恒:长久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夫子喟然叹曰B.因其固然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D.所见无非牛者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爱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吴广素人(《陈涉世家》)予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爱爱⎧⎨⎪⎩⎪明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足以察秋毫之末愿夫子辅吾志,以教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明明明明⎧⎨⎪⎪⎩⎪⎪道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也(《桃花源记》)得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任重远道道道道⎧⎨⎪⎪⎩⎪⎪四本文和《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

到图书馆或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能力训练基础演练1.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易:换。

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见:被。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③王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刑于寡妻: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⑦盖亦反其本矣: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⑩是罔民也: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至于兄弟: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⑥然后从而刑之: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无以,则王乎: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⑦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⑧刑于寡妻: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⑩轻暖不足于体与:⑪危士臣:⑫朝秦楚: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⑭寡固不可以敌众:⑮弱固不可以敌强:⑯然后从而刑之:⑰是罔民也:⑱树之以桑:⑲谨庠序之教:4、一词多义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唯恐道途显晦,……:(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道芷阳间行:(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牛何之:(3)臣闻之胡龁曰:③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诚(1)诚有百姓者:(2)是诚何心也:(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②是罔民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⑤何由知吾可也:⑥将以(之)衅钟: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⑧莫之能御也:⑨及(其)陷于罪: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⑪是诚不能也:⑫臣未之闻也:⑬牛何之:⑭夫子之谓也:⑮是折枝之类也:⑯未之有也:⑰王坐于堂上:⑱构怨于诸侯: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⑳然则一羽之不举:㉑夫子之谓也:㉒树之以桑:㉓舆薪之不见:㉔何以异: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论辩的写作特点。

二)基础知识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③王说:说,通“悦”,高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⑤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⑦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⑩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爱,吝啬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③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害⑫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从事,重视 4、一词多义 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③舍(1)sh 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 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 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 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 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果真,如果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判断句②是罔民也:判断句③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省略句⑤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⑥将以(之)衅钟:省略句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⑧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⑨及(其)陷于罪:省略句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省略句⑪是诚不能也:判断句⑫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⑬牛何之:宾语前置句⑭夫子之谓也:判断句⑮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⑯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⑱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⑳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㉑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㉒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㉓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㉔何以异:宾语前置句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句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置句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衅.钟(xìn)数罟..(cùɡ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知之(è)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愬.(sù) 弃甲曳.兵(yè)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1、答案 C 解析A项“恶”读wū,B项“便”读pián,D项“赡”读shàn。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课内巩固阅读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风乎舞雩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摄乎大国之间③且知方也④方六七十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3.下列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未之闻也王坐于堂上 B.将以衅钟C.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D.是乃仁术也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则王乎?③然则废衅钟与?④不识有诸?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 ①④⑤B. ②③⑥C. ①③④D. ②⑤⑥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邹人。

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有“亚圣”之称,提倡仁政与“性善论”。

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B.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齐桓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C.王道与霸道是两种相对的政治主张。

王道指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是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来进行统治。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

自唐以后,少有人自称寡人者。

B.衅钟,即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

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

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

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

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

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

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

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

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

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

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

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

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

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

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随堂练习A(含答案)

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随堂练习A(含答案)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随堂练习A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小题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说、说道)保民而王(安、安抚)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伤痛、哀怜)C.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度,然后知长短(估量,考虑)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聪慧、通达)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为不用力焉②为长者折枝B.①一羽之不举②以及人之老C.①不足以举一羽②推恩足以保四海D.①天下可运于掌②功不至于百姓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A.故民之从之也轻 B.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C.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若: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若: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若:如此,代词6.下列选项中加点的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B.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路途D.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为何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8.下面加点的词语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的是()A.以小易大,彼恶知之轻暖不足于体与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弱固不可以敌强C.欲辟土地,朝秦楚抑王兴甲兵,危士臣D.权,然后知轻重刑于寡妻,至于兄弟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一句的主语是()A.宜 B.百姓 C.我 D.百姓之谓我爱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吾知也 B.何由知吾可也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臣未之闻也11.下列各项中,两句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舆薪之不见/莫之能御也B.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大王来何操/未之有也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一、知识积累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胡龁()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褊()小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商贾()皆藏于市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A、吾不忍其觳觫B、仰不足以事父母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B、盖亦反其本矣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D、将以衅钟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A、莫之能御。

B、何以异?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

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

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是乃仁术也。

”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

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推恩足以保四海。

”引导方法:-------------A--------------------。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引导方法:-----------------------B------------------。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

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引导方法:----------------------C------------------------------。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

内容要点:-----------------------------D--------------------------------------。

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第七步引导: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内容要点:-------------------E----------------------------------------------。

二、拓展训练(一)文言文翻译论病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史记·仓公列传》)(二)诗词鉴赏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三)文言文阅读李秉,字执中,曹县人。

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征入都察院理刑,寻改户部主事。

宣府屯田为豪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①,边人赖之。

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

即擢右金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务。

宣府军民数遭寇,牛具悉被掠。

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

琏尽以畀京军之出守者,一不及屯卒,更停其月饷,而征屯粮甚急。

秉尽反琏政,厚恤之。

军卒自城守外,悉得屯作。

凡使者往来及宦官镇守供亿②科敛者,皆奏罢,以官钱给费。

寻上边备六事,言:“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月饷一石,无者减其四。

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

当一体增给。

”从之。

时宣府亿万库颇充裕,秉益召商中盐纳粮,料饬戎装,市耕牛给军,军愈感悦。

三年冬,命兼理巡抚事。

顷之,又命提督军务。

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

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

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

时边民多流移,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

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

厘诸弊政,所条奏百十章,多允行。

三年冬,吏部尚书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特擢秉任之。

乘锐意澄仕路。

监生需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

黜庸劣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

会朝觐考察,秉斥退者众,又多大臣乡故,众怨交集。

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其位,乃与彭华谋,嗾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劾秉十二罪,且言其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

帝怒,以秉徇私变法,负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仕。

方秉之被劾也,势汹汹,且逮秉。

秉谓人曰:“为我谢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

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

”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辩。

( 选自《明史•李秉传》)【注】①科索:赋税。

②供亿:按需要供应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概以无家论,非义.义:合理。

B.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恤:怜悯。

C.广讦.秉自解讦:攻击。

D.厘.诸弊政厘:改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方其系燕父子以.组C.方秉之.被劾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辩因.击沛公于坐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秉“尽心边计”的一项是()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②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③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④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⑤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⑥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A.李秉刚正不阿,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揭发侍郎刘琏侵害屯卒利益的罪状,虽因此而遭诬陷,但仍继续弹劾总兵纪广。

B.李秉少年时学习刻苦,中进士后受到皇帝重用,在担任户部主事时,他把被豪强侵占的屯田归还给老百姓,赢得了边民的信赖。

C.李秉对屯垦戍边工作尽心尽力,他鼓励屯作,使府库充裕;整饬边备,革除弊政,所上奏百余章建议,人多得到皇帝批准而施行。

D.李秉在担任吏部尚书时,锐意整顿吏治,罢汰庸劣,因而得罪众臣,遭到他们的怨恨诽谤,皇帝认为他有负使命,将他革职。

一、基础知识答案1、略2、A、恐惧发抖的样子B、赡养、奉养C、憎恨、痛恨D、等到;通“”,活用为动词,:张开罗捕捉,引申为“陷害”3、A、途--道路B、盍--何不(为什么不),返--回到C、型--作出榜样D、臖--杀生取血涂物,用以祭祀4、A、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B、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C、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D、名词活用为动词:穿5、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C、介词结构后置D、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6、《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齐宣王、霸道、“保民而王”、论辩7、A、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B、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

C、以“缘木求鱼”为喻D、“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於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二、拓展训练答案(一)文言文翻译假使有见识的人能预先知道微小的病变,能让高明医生得以及早治疗,那么疾病可以治愈,生命可以存活。

一般人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然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法少。

所以疾病有六种情况不容易治愈:骄横放纵不讲医理,是第—种不易治愈的情况;轻视身体,看重钱财,是第二种不易治愈的情况;衣着饮食不能调适,是第三种不易治愈的情况;血气错乱,脏腑功能不稳定,是第四种不易治愈的情况;身体瘦弱不能承受药力,是第五种不易治愈的情况;相信巫术却不相信医学,是第六种不易治愈的情况。

有六不治中一种情况的,就很难治愈了。

(二)诗词鉴赏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三)文言文阅读1.B(恤:顾虑)2.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而”,前为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且;后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B“以”,前为介词,把;后为介词,用。

D“因”,前为副词,于是,就;后为介词,趁,趁机。

)3.D(②罢黜贪残,⑧朝廷的政策,⑥关心国家。

)4.A(被诬陷是因弹劾纪广)参考译文:李秉,字执中,是曹县人。

小时候成为孤儿,努力学习,考取正统元年的进士,被征召到都察院审理案件,不久又改任户部主事。

宣府的屯田被豪强霸占,李秉前去视察,把屯田归还给百姓,并奏请取消赋税,边地的百姓都信赖他。

景泰二年(朝廷)命令他协助侍郎刘琏到宣府督促(上交)军饷,(李秉)揭发刘琏侵占贪污的罪状;于是就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刘琏,兼参与协助军务。

宣府的军民多次遭受寇贼的侵犯,耕牛农具全被抢走。

朝廷派官员买了一万五千头牛送给屯田的士卒,每人给钱购买谷种。

刘琏全都把它给予出守的京军,一点也不给屯田的士卒,另外还停发他们的月饷,可是征收屯粮十分急迫。

李秉全部改变了刘琏的政策,宽厚地体恤屯田的士卒。

军卒们除了守城以外,全部得以屯田耕作。

凡是往来的使者和镇守的宦官的各种费用需要供给摊派的,都上奏取消,用官府的钱支付这些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