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学习知识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完整word版)《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doc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1、无以,王乎王(本文有多):名作,行王道,成王(成就王,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安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也异:意,⋯⋯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庖厨也:形容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作名,力6、老 (1) 吾老 (2) ,以及人之老 (2)老(1):形容作,尊敬,;老(2):形容作名,老人7、幼 (1) 吾幼 (2) ,以及人之幼 (2)幼(1):形容作,;幼(2):形容作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作,作榜9、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作名,肥美的食物10、暖不足于体与暖:形容作名,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作名,想要的西13 朝秦楚朝:使,使⋯⋯来朝14、然小固不可以大小:形容作名,小的国家;大: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众寡:形容作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作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弱:形容作名,弱小的国家;: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作,开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穿21、之以桑:名作,种22、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也2、夫子之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 ( 之) 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何以8、未之有也之有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 , 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6.《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实词、句型+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一、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曰:“有之。
”曰:“是(这)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以小易大,彼恶(wū,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
”王说(通“悦”,高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揣测)之。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统编版2020年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词类活用
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2、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5、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二)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三)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四)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五)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六)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重要虚词(一)之A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5、王曰:舍之! :代牛6、以羊易之:代牛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重要虚词如下:一、通假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发”通“赈”,开仓赈济。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二、古今异义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古义:黄河。
今义:指一般河流。
河内,古义:黄河北岸的郑国地域。
今义:指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凶恶,残忍。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国”,古义:国都、首都。
今义:国家。
“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暮暮将来而相货。
“暮暮”,古义:将来,每每。
今义:傍晚。
直不百步耳。
“直”,古义:只是、不过。
今义:一直;笔直;直系等。
三、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修明”,“文德”指的是礼乐教化。
“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朝”。
既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封”,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西”,名词作状语,“在西边”。
“肆”,动词使动用法,“开拓其西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桑”。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制”,动词使动用法,“规定……产量”。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词作动词,“吃”。
“检”,形容词使动用法,“制止、约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归顺称王”。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刺”,动词使动用法,“使……被刺”。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否定副词作动词,“不要”。
“多”,形容词作动词,“增多”。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养生丧死”,动词作名词,“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始”,名词作动词,“开始”。
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虽)……何……表示反问,意为“即使……怎么能……”。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摘要:一、引言二、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三、古今异义四、词类活用五、文言句式六、重要虚词七、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历史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是两位杰出的统治者,他们的事迹被后人传颂。
然而在研究古代文献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重要虚词等问题,给阅读带来困扰。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二、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字中,有多个字形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的字。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最典型的通假字有“桓”和“文”,它们分别还有“垣”和“蚊”等字形。
这些通假字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以免误解原文。
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在古代文献中,同一个词或句子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齐桓”和“晋文”,在古代分别指代齐桓公和晋文公,而在现代则仅仅表示地名。
研究古代文献时,要注意识别这些古今异义词,避免误读。
四、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常见。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都有活用现象。
例如,“齐桓公”中的“公”是名词作状语,表示身份地位;“晋文公”中的“公”则是名词,表示名字。
要正确理解古代文献,需要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五、文言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例如主谓宾的顺序、定状补的位置等。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正确划分句子结构,以便准确理解原文。
六、重要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在现代汉语中往往被忽视。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常见的虚词有“之”、“者”、“其”等。
要深入理解古代文献,需要掌握这些重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七、结论总之,研究齐桓晋文之事需要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重要虚词等问题有深入了解。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1. 名词作动词啊!你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这里的“道”不就是本来是名词“道理”,却用作动词“谈论”嘛,就像你本来是个安静的人,突然变得很健谈一样!
2. 形容词作名词呢!“以小易大,彼恶知之”,这里的“小”“大”就是形容词作名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呀,这就好像把温柔变成了温柔的人一样神奇呀!
3. 动词的使动用法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就是使动用法,让百姓安定而成就王业,不就像你推动一件事情成功一样吗?
4. 名词作状语呀!“王坐于堂上”,“堂”就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在堂上,这就好比你在家里的客厅做某件事一样嘛!
5. 宾语前置呢!“臣未之闻也”,正常语序应该是“臣未闻之也”,就像把东西放错了位置又给调整回来一样有趣呀!
6. 主谓倒装哇!“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应该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这就好像把一句话的顺序颠倒了一下,感觉完全不同啦!
7. 被动句呀!“百姓之不见保”,百姓不被保护,就像你被忽视了一样让人有点失落呢!
8. 固定句式也有哦!“若……何”,比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就像你面对一个难题问该怎么办一样。
9. 省略句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其实省略了“于”,就像说话有时候会省略一些字一样自然呀!
10. 特殊判断句啦!“是乃仁术也”,这就是典型的判断句呀,就像明确告诉你这就是对的一样肯定!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齐桓晋文之事里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可真是丰富多样啊,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词句知识分类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词句知识分类梳理一、重点词语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二、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三、词类活用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四、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赵氏求救于齐向2.以请以战喻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4.胜谷不可胜食尽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五、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六、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七、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句式等整理大全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思路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艺术特色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保 民 而 王
孟子的辩论技巧及语言风格
•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 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 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 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 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 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 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 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 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 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 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第三部分研读
•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 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 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制民之恒产(物质方面) 使百姓有恒产,能饱身养家 谨庠序之教(精神方面)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 • • •
关于本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
•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 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 济社会。 •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 心,且能“推恩”于百姓 • 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 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 欲归附于之 • 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 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 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 不再有受难之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旨在探究古代汉语句子结构的精髓与变化。
中文句子的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运用在齐桓晋文的叙述中尤为常见,以下将通过实例进行介绍。
一、词类活用在句子中,动词的活用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词类活用形式。
齐桓晋文的句子构造中经常使用到,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动词的时态活用:齐桓晋文提到:“齐桓公投师晋文公。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的“投师”是动词“投”的过去时态形式。
2. 动词的语态活用:齐桓晋文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例如:“乃割地以致常山。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的“以致”即为被动语态形式。
3. 动词的体式活用:齐桓晋文中还使用了动词的不同体式,在流畅叙述的同时表达出不同的语境。
例如:“公差是命,将亡是名。
”(《左传•昭公三十年》),这里的“是命”以及“是名”都是动词的形式变化。
二、特殊句式除了词类活用之外,齐桓晋文句子结构中还包含一些特殊的句式,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1. 对仗句式:齐桓晋文中常使用对仗句式,将两个意义相关但表述方式不同的词、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
例如:“庸让而相亲,礼义之道也。
”(《左传•昭公十三年》)2. 倒装句式:齐桓晋文中也常使用倒装句式,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调换位置,以凸显句子的重要成分或突出句子的语气。
例如:“齐侯使人贺鲍、蹇公。
”(《左传•昭公五年》)3. 并列句式:齐桓晋文中还经常使用并列句式,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放在一起,用并列关系连接起来,以表达出句子中不同的情节或观点。
例如:“王退,曰:‘勿操作。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总之,齐桓晋文中的句子结构充满变化,既有词类活用的形式变化,还有特殊句式的运用。
通过这些活用和特殊句式的使用,齐桓晋文的句子更加表达丰富、语义准确,展现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
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知识交流
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2、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5、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二)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三)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四)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五)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六)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重要虚词(一)之A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5、王曰:舍之! :代牛6、以羊易之:代牛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王道与霸道的对话。
以下是这篇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通假字: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词。
2. 古今异义: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对于;今义,表属于。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活着的人;今义,生活,或维持生活的费用。
七十者衣帛食肉:古义,丝织品;今义,一种布料。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转折连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古义,检查;今义,审查处理(错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路上;今义,油漆或涂料。
一起而之:古义,同一个;今义,表示数量或程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古义,使……受到危害;今义,危险,不安全。
3. 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形容词作名词,须发花白的老人。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4. 一词多义:保:保民而王,安;养生丧死无憾,保障。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是王道也,道路;道之以政,方法。
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称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王无罪岁,大王。
以:请以战喻,用;可以无饥矣,凭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因为;王以括为能乎,认为。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物;食之以时,吃。
之:寡人之于国也,取独;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是何异乎,宾语前置标志;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标志。
检:谨庠序之教,约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
统编版2020年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2、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3、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4、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砉然向然(向,通“响”)技盖至此乎(盖,通“盍”)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一词多义族(1)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2)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为(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然(1)砉然向然/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乎(1)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2)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3)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古今异义词(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5)每至于族.(族)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6)吾见其难为..(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7)因其固然..(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词类活用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倒装句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合于《桑林》之舞(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省略句如土委(于)地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判断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重要虚词
一、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
在古代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人物、地名、事件等的名称存在着通假字。
其中,齐桓晋文之事也不例外,得名于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地位显赫的国君。
然而,这两位君主并非真正的个人姓名,而是被后人称呼时所采用的通假字。
齐桓公、晋文公分别是齐国和晋国的君主,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
二、古今异义
1.齐桓公:通常用作齐国君主的称号,真实姓名为姜小白。
齐桓公在位期间,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他推行了“见贤思齐”政策,注重挖掘人才,提升国家实力。
2.晋文公:通常用作晋国君主的称号,真实姓名为姜太公。
晋文公在位期间,
推行了“隐忍待时”的策略,为晋国赢得了外交上的空间。
他通过妥协与联合,巩固了晋国在当时的地位,延续了国家的繁荣。
三、词类活用
古代文献中的通假字有时会出现词类的活用,即将一个原本为名词的通假字,转化为动词或形容词的用法。
在描述齐桓晋文之事时,人们常常使用这种活用方式,以丰富表达的形式。
举例来说,。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二、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7、何以异以何异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树之以桑三、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行军用兵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动词,往)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四、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五、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词句知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词句知识一重强词语瘙V齐土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d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G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日:“臣闻之胡肱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了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解(husu,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曰:“有之J曰:“是(这)心足以王(Wd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毅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以小易大,彼恶(wN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J王说(通“悦”,高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an)度(揣测)之。
'一一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何以8、未之有也之有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摘要:一、引言二、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1.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2.通假字的概念和作用三、古今异义1.古今异义的概念和分类2.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古今异义词四、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概念2.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词类活用五、文言句式1.文言句式的特点2.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文言句式六、重要虚词1.虚词的概念和分类2.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重要虚词七、结论正文:一、引言《齐桓晋文之事》是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评价。
这篇文章在文言文的学习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古文语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重要虚词等。
本文将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详细分析。
二、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1.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齐桓晋文之事是指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春秋时期所实行的政治改革和霸业。
齐桓公和晋文公分别在齐国和晋国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使这两个国家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孔子在《论语》中对这两位霸主进行了评价,表达了他对于政治领袖的期望。
2.通假字的概念和作用通假字是指在古文中,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这种现象称为通假字。
通假字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古文的书写和发音较为简单,很多字可以互相替代。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通假字现象并不明显,但在其他古文中,通假字现象却很常见。
三、古今异义1.古今异义的概念和分类古今异义是指在古代和现代,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古今异义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词义扩大,如“仁”字;一类是词义缩小,如“礼”字;还有一类是词义的转移,如“贵”字。
2.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古今异义词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古今异义词有很多,如“仁者爱人”中的“仁”字,在古代意为“仁慈”,而在现代则泛指“关爱他人”;又如“礼贤下士”中的“礼”字,在古代意为“礼制”,而在现代则主要指“礼貌”。
四、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概念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文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或者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
7、何以异何以
8、未之有也之有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五
文言文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