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和预防

合集下载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一、不良反应(一)过敏反应局麻药真正的过敏反应非常罕见。

(二)局部毒性反应1.组织毒性反应局麻药肌内注射可导致骨骼肌损伤。

2.神经毒性反应蛛网膜外腔会引起神经毒性反应。

(三)全身性毒性反应临床上局麻药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主要是药量过大或使用方法不当引起血药浓度升高所致,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通常中枢神经系统较循环系统更为敏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局麻药血药浓度低于引起循环系统毒性反应的浓度。

1.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局麻药能通过血-脑屏障,中毒剂量的局麻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表现为舌唇发麻、头晕、紧张不安、烦躁、耳鸣、目眩,也可能出现嗜睡、言语不清、寒战以及定向力或意识障碍,进一步发展为肌肉抽搐、意识丧失、惊厥、昏迷和呼吸抑制。

治疗原则是出现早期征象应立即停药给氧。

若惊厥持续时间较长,应给予咪达唑仑1~2mg或硫喷妥钠50~200mg或丙泊酚30~50mg抗惊厥治疗。

一旦影响通气可给予肌肉机弛药并进行气管插管。

2.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传导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导致循环衰竭。

治疗原则是立即给氧,补充血容量保持循环稳定,必要时给予血管收缩药或正性肌力药。

治疗布比卡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溴苄铵的效果优于利多卡因。

(四)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丙胺卡因的代谢产物甲苯胺可使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其用量应控制在600mg以下。

丙胺卡因引发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自行逆转或静脉给予亚甲蓝进行治疗。

(五)变态反应酯类局麻药的代谢产物对氨基苯甲酸能导致变态反应。

(六)超敏反应局部超敏反应多见,表现为局部红斑、荨麻疹、水肿。

全身超敏反应罕见,表现为广泛的红斑、荨麻疹、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甚至循环衰竭。

治疗原则是对症处理和全身支持疗法。

二、防治原则(一)局麻药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原则1.掌握局麻药的安全剂量和最低有效浓度,控制总剂量。

2.在局麻药溶液中加用血管收缩剂,如肾上腺素,以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和延长麻醉时效。

局麻药毒性的处理和预防

局麻药毒性的处理和预防

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中毒的不同之处
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往往是典型的,可预测 的。
剂量依赖性的和血清浓度依赖性。 CNS比LAST更容易治疗,预后好。 CNS:原始激发可以是对抑制途径的抑制或谷氨酰
胺的释放。 心血管毒性:较难控制,预后稍差。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心血管毒性比率:心血管痉挛
纯的S-旋转异构体罗 哌卡因1996年上市, 从2010年-2014年, 67例中毒
LAST对于任何一种局麻药都不是独一无二的, 它并没有随着新一类局麻药的发展而消失。
➢ 63%女性 ➢ 45%的极端年龄(16岁以下16%,特别是硬膜外麻醉的新生儿 5
例,60岁以上的29% ➢ 37%患者有合并症: ➢ 心脏 ➢肺 ➢ 神经 ➢肾 ➢肝 ➢ 新陈代谢 ➢ 内分泌系统(如糖尿病)
在足够高的浓度下,所有LA都以低特异性结合并抑制其他电 压门控离子通道,酶和药物受体:钙离子通道。
因此很难概括LAST的机制,或者命名心脏LAST类型,甚至精 确地定义LAST。
多受体不同结合度是不同局麻药在局部麻醉剂系统毒性中有 不同表现的解释之一。
局部麻醉药心脏中毒机制
• 关于心脏局麻药中毒的争论一直持续,首先是电生理障 碍(传导缺陷和心律失常,钠离子通道)或收缩功能障 碍(钠离子通道加钙通道)。
• 线粒体脂肪酸代谢增强。 • 补充ATP储存。 • 可以起到直接正性肌力药物的作用:通过增加心肌细胞
内钙的含量。
何时开始以及何时停止脂肪乳剂?
• 脂肪乳剂与局麻药的结合:早期,或局麻药浓度高时。 • 出现任何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癫痫发作时?心脏症
状后? • 目前的观点是:尽早开始预防癫痫发作,酸中毒,缺氧,预
• 传导缺陷?VS收缩功能障碍?

丙泊酚预防和治疗局部麻醉药的中枢和心脏毒性反应体会

丙泊酚预防和治疗局部麻醉药的中枢和心脏毒性反应体会

丙泊酚预防和治疗局部麻醉药的中枢和心脏毒性反应体会(海南省农垦那大医院麻醉科海南儋州571700)【摘要】目的: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我们力求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以控制局部麻醉药引起的惊厥,并减轻心血管系统毒性,提高复苏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方法:①提取2例局麻药中毒反应丙泊酚抢救成功案例;方法:②抽取10例拟行臂丛麻醉患者,均为急诊入室,分为ab两组,a组术前丙泊酚推注,b组地西泮推注,a组术前,推药后,术后,均抽取血观察paco2。

结果:1治疗:两例局麻药中毒反应,丙泊酚抢救均成功。

2预防:ab两组患者均再无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观察a组术前paco2明显高于静推丙泊酚后的paco2,说明降低paco2确实可降低局麻药对大脑皮质的刺激作用。

3结论:研究表明:丙泊酚对脑和心脏缺血、缺氧性损伤更具保护作用。

【关键词】丙泊酚;预防和治疗;麻药毒性反应【中国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97-02 【abstract】objective: local anesthetic toxicity threat the patients’ safety seriously, we strive to find safe and effective drugs to control the convulsions caused by local anesthetic, and reduce the toxicity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this has important sense to improving recovery and survival rates. method: ① extract two cases of patients who were rescued successfully with propofol fromlocal anesthetic toxic reactions. ② collected 10 cases of patients who are supposed to underwent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after emergency admission. divided them into two groups a and b. give the patients in group a propofol with syringe pumps before operation, and give the patients in group b diazepam with syringe pumps. taking blood observed paco2 in group a before operation, after pushing drugs,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1. treatment:there are two cases of patients who were rescued successfully with propofol from local anesthetic toxic reactions. 2. prevention: no longer local anesthetic toxicity appears in patients in both two groups. preoperative paco2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aco2 after giving propofol with syringe pumps. this demonstrates that reducing paco2 can do reduce the stimulation of the cerebral cortex caused by local anesthetics. conclus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pofol is more protective on cerebral , cardiac ischemia, and hypoxic injury.【key words】propofol ,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 local anesthetic toxicity地西泮(安定)不溶于水,刺激性较强,肌肉或静脉注射可引起疼痛,且局部静脉炎发生率高。

麻醉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与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麻醉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与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麻醉是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目的,为手术和其他治疗创造条件的一种方法。

麻醉药物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创伤性脑损伤、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外科手术期间脑的保护[1-2]。

但也具有一定的大脑毒性和损伤作用,包括抑制和破坏婴幼儿、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记忆、学习功能障碍,致使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谵妄乃至长期的认知功能障碍等[3-4]。

因此,确切阐明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和毒性,将为临床麻醉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1麻醉药物的分子靶点1.1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可分为胆碱类、胺类、氨基酸类等。

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氨基酸类受体发挥作用。

大多数的麻醉药物都可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和兴奋γ-氨基丁酸A型(gamma absorptiometry aminobutyricacid,GABAA)受体。

1.1.1NMDA受体NMDA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个亚型,它由NR1和NR2(2A、2B、2C和2D)亚基组成[5]。

氯胺麻醉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与神经毒性研究进展胡雨蛟1,吴安国2,欧册华3(西南医科大学:1麻醉系;2中药活性筛选及成药性评价泸州市重点实验室;3附属医院疼痛科,四川泸州646000)摘要麻醉药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如何实现其神经保护作用,减少神经毒性,成为临床麻醉医生面临的重要难题。

本文从麻醉药物的作用分子靶点、神经保护作用、神经毒性以及如何减轻神经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麻醉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麻醉药物;神经保护;神经毒性;中枢神经系统中图分类号R971.2;R614.1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1.02.018Research progress in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toxicity of anestheticsHU Yujiao1,WU Anguo2,OU Cehua31.Department of Anesthesia;2Luzhou Key Laboratory of Activity Screening and Druggability Evaluation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School of Pharmacy;3Department of Pain 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646000,Sichuan Province,ChinaAbstract Anesthetics posses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but also certain neurotoxicity.How to achieve neuropro⁃tection and reduce neurotoxicity concurrentl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for anesthesiologist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olecular targets,neuroprotective effects,and neurotoxicity of anesthetics,as well as how to reduce the neurotoxicity of anesthetics,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anesthetics in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 Anesthetics;Neuroprotection;Neurotoxicity;Central nervous system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903829);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0632047);泸州市人民政府-西南医科大学联合项目(2018LZXNYD-ZK42)第一作者简介:胡雨蛟,本科生。

局部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局部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般 把普 鲁 卡 因和 氯 普 鲁 卡 因 分 为 短 效 局 麻 药 , 多 卡 因 、 利
甲哌 卡因、 胺卡 因属 于中效 , 比卡 因、 卡因、 哌卡 因 丙 布 丁 罗
和依 替 卡 因属 于 长效 局麻 药 。
1 局 麻药 的不 良反 应 不 良反 应 较 为 少 见 。
胞 的 完整 性 , 高 浓 度 则 会 暂 时 性 影 响 到 跨 膜 离 子 输 送 系 较
统, 若浓度更 高则可引起红细胞溶解。
12 全 身性 不 良反 应 . 12 1 高 敏 反 应 患 者 个 体 对 局 麻 药 的 耐 受 有 很 大 的 差 .. 异 。如 果 应 用 小 剂量 的局 麻 药 或 用 量 低 于 常 用量 时 , 者 出 患

33・ 8
局 部 麻醉 药物 的 不 良反应 及 预 防
李 帅 , 万里 李
[ 关键词 ] 局部麻醉药 ; 良反应 ; 不 药物过敏 ; 变态反应 ; 神经损害 [ 中图分类号 ] R 5 43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0 05 ( 00 0 09— 7 4 2 1 )4—0 8 O 3 3一 1
目前 临床 上常用 的局部麻 醉 ( 简称 “ 局麻 ” 药有 1 ) 0余 种, 依其化学结构分为酯类 和酰胺类 。普鲁 卡 因、 丁卡因、 可 卡因属于酯类 , 多卡因、 利 甲哌卡 因、 依替 卡因、 罗哌卡 因等 属于酰胺类 。临床上根据局麻 药作 用时效 的长短进 行分类 ,

123 中枢 神经 毒 性反 应 一旦 血 内局麻 药 浓度骤 然升 . .
此时由于气111局部组织反应引发的因素包括创伤性注射方法道和胸腹部肌肉不协调和强烈收缩势必影响呼吸和心血药物浓度过高吸收不良和其他机械性因素所引起的肉眼或管系统可危及生命因此应积极预防其毒性反应的发生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VS
详细描述
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 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局麻药中毒 。中毒症状包括嗜睡、意识模糊、呼吸抑 制、低血压等。处理方法包括停药、保持 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和必要的生命 支持措施。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THANKS
感谢观看
低的药物。
药物配制
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药物的配 制,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
药物混合
避免将两种或多种局麻药混合使用, 以免产生化学反应增加毒性。
患者评估与准备
病史询问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局麻药 过敏史或神经系统疾病史。
术前准备
确保患者术前已经充分禁 食、禁饮,减少麻醉风险。
术前评估
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状况, 了解患者对局麻药的代谢 能力。
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
手术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低可能导致局麻药的 挥发增加,从而增加患者吸收药物的速度和量, 引发毒性反应。
手术时间
长时间手术或多次注射局麻药可能增加患者吸收 药物的数量,从而增加毒性反应的风险。
03
局麻药毒性反应的预防措施
药物选择与配制
药物选择
根据手术需要和患者情况,选择 适当的局麻药,尽量选择毒性较
后续治疗与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
在后续治疗期间,应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变化,及时发现并处 理任何异常情况。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可能需要继续使用药 物治疗,如抗过敏药 物、抗炎药物等。
心理护理
对于因局麻药毒性反 应而产生心理问题的 患者,应及时进行心 理疏导和护理。
康复训练
对于因局麻药毒性反 应导致身体机能受损 的患者,应根据需要 进行康复训练,以促 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局麻药对外周神经毒性有哪些

局麻药对外周神经毒性有哪些

局麻药对外周神经毒性有哪些【术语与解答】①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大部分,而周围神经则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当局麻药与周围神经接触的剂量过大、浓度过高,则可引起对神经组织的结构及功能相对递增的病理性改变;②临床上无论选择硬脊膜外隙脊神经干阻滞(简称脊神经干阻滞或硬膜外阻滞),还是采用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阻滞(简称脊神经根阻滞或腰麻),或应用外周神经干(丛)阻滞(如颈神经丛或臂神经丛阻滞等),均有可能引发相关并发症或异常症状,这主要由局麻药本身的周围神经毒性作用所致。

【麻醉与实践】临床实践发现局麻药周围神经毒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脑神经毒性①脑神经是与脑直接相连的周围神经,除嗅神经和视神经外(第Ⅰ、Ⅱ对脑神经),其他十对脑神经(Ⅲ~Ⅻ)均由脑干的不同部位发出,它们主要分布和支配头颈-颌面部(迷走神经还分布和支配胸、腹腔脏器) ;②脑神经的特点较脊神经复杂,其病理状态下表现出的临床异常症状也各有差异;③延髓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连接,一旦局麻药经椎管内途径进入颅内,首先透过血-脑屏障与起源于延髓的脑神经接触(由下而上舌下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其次与发自脑桥的脑神经接触,故临床上脊神经干阻滞(全称硬脊膜外隙脊神经干阻滞)期间局麻药中毒常表现为口舌麻木或口金属味、眩晕耳鸣等脑神经异常症状;④由于椎管内静脉(也称硬脊膜外隙静脉丛)与颅内静脉均无静脉瓣,而且硬脊膜外隙静脉与颅内的基底静脉、枕窦、乙状窦、舌下神经管静脉丛,以及横窦在枕骨大孔处相连接,并互相交通,如选择脊神经干阻滞的手术患者仰卧位非重力作用下其椎管内静脉血液回流至椎外静脉往往较缓慢,一旦不慎将局麻药误注入硬脊膜外隙静脉或该静脉丛吸收过多(如硬脊膜外隙导管误入静脉丛或损伤该静脉血管壁),吸收后的局麻药液则可逆流或弥散直接进入颅内基底静脉等,并随局麻药的脂溶性不同而透过血-脑屏障的速度也稍有快慢。

此外,发自脑干的脑神经根部对局麻药最为敏感,当两者一旦接触,可立即出现相关的脑神经毒性症状,如口舌麻木或口金属味(舌咽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毒性)、发声困难或声音嘶哑(迷走神经毒性)、眩晕耳鸣或眼球震颤(前庭蜗神经毒性)、斜视或复视(外展神经毒性),甚至视物模糊(视神经毒性)等;⑤一般而言,硬脊膜外隙脊神经干阻滞所引起的脑神经局麻药中毒,首先与局麻药接触的枕骨大孔界面以上延髓区域的脑神经先出现毒性反应,其次出现脑桥与中脑区域的脑神经毒性反应,然后则为高级中枢神经中毒症状。

局麻药的毒性及其防治措施进展

局麻药的毒性及其防治措施进展

局麻前使用地西泮(diazapam)5~10 mg口服 或给其他镇静药物,已有研究证实这可以明显减 少局麻药过量引起的癫痫和死亡的发生率,临床上 在神经阻滞前也可静脉注射咪达唑仑(midazolam) o.02一一O.05 mg/kg。术前应用小剂量镇痛类药物的 作用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 目前对此传统观念存 在质疑,肾上腺素(epinephrine)延缓局麻药吸收,不 是椎管内血管收缩的结果,而是推迟峰浓度出现时 间,但不能降低其血药浓度,也可能是肾上腺素的全 身作用引起心输量增加,药物分布容积变大所致。肾 上腺素减少局麻药中毒目前还无大样本数据支持,有 动物试验证实肾上腺素可增加局麻药的神经毒性。 因此建议:不作为常规,如应用需严格控制肾上腺素 的浓度小于1:钔0 000~1:500 000(2.0—2.5汕∥IIll)。 加用肾上腺素的禁忌证有:①糖尿病、动脉粥样硬 化、肿瘤化学治疗患者;②神经损伤、感染或其他病 理性改变;③术中体位、器械牵拉挤压神经;④严重 内环境紊乱,如酸碱平衡失衡等。
与布比卡因相比:①动物和人体对罗哌卡因的耐受 性较好,出现室颤、窦缓的机会少;②罗哌卡因过量 引起的心搏骤停,药物和起搏复苏效果较好;③罗哌 卡因不增加妊娠动物的心肌毒性o7’8’11 o。
局麻药的神经毒性永久性神经损害发生率为 0.02%~o.07%,部位麻醉后的疼痛和麻木应引起 重视。高浓度的利多卡因(5%)进行蛛网膜下腔阻 滞后会引起一过性神经系统症状或持续性鞍区感觉 缺失。动物实验发现,5%利多卡因会引起动物离体 神经传导的永久性中断。局部麻醉或区域阻滞后的 神经损伤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穿刺针或导 管的误伤,手术因素或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压迫神经 等。最近有研究报道布比卡因长期使用可引起局部 神经细胞凋亡。两组研究中2.5%利多卡因100 mg 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分别有27%(44/120)和37%(7/ 30)的患者发生了暂时性神经症状(transient neuro— lo西c 8yndrome,TNS),所以临床上不再主张利多卡因 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而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 仅有个案报道TNS(1/120例)。表3为有关TNs的 一衅发生率。

局麻药的毒性及其防治措施进展

局麻药的毒性及其防治措施进展

现 为对兴奋 性传 导 通 路 抑制 的 消失 , 患者 出现 头晕 目眩 、 度头痛 、 轻 听力 障 碍 、 视力 障 碍 ( 焦 困难 、 聚 复 视 ) 耳 鸣 。随 中 毒 程 度 加 重 , 现 烦 躁 不 安 、 向 、 出 定 力障碍 、 眼球 震 颤 、 言 不清 。严 重 者 可 出 现嗜 睡 、 语
比卡 因 (5 m 4 g和 1 / ) 即 出 现 C S症 状 以前 4 ms L , N 动 物 可耐受 较 大 的罗哌 卡 因药 量 。在 妊娠 羊 的试 验
全 身毒性 反应
3 0年 来 , 局麻 药 全 身 毒性 反 应
的发生 率从 0 2 降 到 0 0 % , 围神 经 阻滞 的全 .% .1 周 身 毒性 反应发 生 率则 为 19 1 0 - ./000 ./ 0 7 5 1 0 。局 0 麻 药 引起 的全身 毒性 反 应 一 般 有 两个 阶段 , 在低 浓 度时 引起神 经元 离 子通 道 的阻 滞 , 出现 神 经 系 统 的
【 摘要 】 本 文介绍 局麻 药的全身毒性及神经毒性 的临床表现 , 以及 目前已知 的有关机理 , 并综
述局麻药毒性的预防及治疗 中的注 意事项 。
【 关键词 】 局麻药 ; 毒性 反应 ; 机制 ; 预防 ; 治疗
T xc y o c l n sh t sa d i rame t Z O e -o g。 A G S a -u n H N a 一I . o i t f o a e t e c n ste t n H U R n l i l a i t n W N h n ja , A G Y n , n Ⅱ
w r e c ie .Alo t e p e e t n a d te t n ftxc t s o l e n t e . eed sr d b s h r v n i n ra me t ii h u d b oi d o o o y c

局麻药中毒的防治和护理

局麻药中毒的防治和护理

局麻药中毒的防治和护理局麻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起效迅速,且在有效的浓度内全身毒性低,既可用于神经阻滞,又可用于黏膜表面的麻醉,而麻醉效果是完全可逆的,但是一旦出现毒性反应,严重者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因此麻醉医师、手术护士必须高度重视,严密观察,积极预防,正确处理,才能保障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现将手术室内患者局麻药中毒的情况及预防、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局麻药中毒主要是由于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的循环药量过多,超过机体的消除速率,以致血浆药物浓度过高所致。

1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1.1 接触性不良反应由于局麻药浓度过高或与神经接触的时间过长,可造成神经损害。

1.2 全身性反应1.2.1 高敏反应当应用小剂量的局麻药,或用量低于常用量时,病人就发生毒性反应,一旦出现,应停止给药,并给予治疗。

1.2.2 变态反应如出现气道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低血压以及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的血管水肿,皮肤则出现荨麻疹,并伴有瘙痒。

1.2.3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一旦血内局麻药的浓度骤然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的毒性症状,如头痛、头晕、舌或唇麻木、耳鸣、倦睡、视力模糊、注视困难、复视,还可出现面红和冷感、言语不清、精神错乱、肌肉震颤和惊厥。

2 预防2.1 麻醉前应仔细核对患者局麻药皮试结果,以减少或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2.2 加强术前用药,在局部麻醉前均应遵循医嘱,肌注术前用药以减轻局麻药的中毒反应。

一般习惯应用非抑制量的巴比妥类药物作为麻醉前用药,以达预防反应的目的,应用地西泮提高惊厥阈。

2.3 应用局麻药的安全剂量,控制药量不管注射局麻药的部位和容量如何,血内局麻药浓度的峰值与剂量直接相关。

高浓度局麻药虽其所形成的浓度梯度有利于药物弥散,但因浓度高,容量小与组织接触界面也小。

因此在相同剂量下,1%与2%溶液在血内浓度相似,毒性也相似,局麻药吸收的快慢与该部位的血液灌注充足与否直接相关。

2.4 在局麻药溶液中加用肾上腺素以减慢局麻药的吸收和延长作用时间,减轻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

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

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毒性)的预防主要药物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地卡因,沙夫卡因;麻卡因,可卡因;苯佐卡因;美索卡因等等。

局麻药毒性反应突出表现是惊厥。

此时由于气道和胸、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势必影响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可危及生命,因此,应积极预防其毒性反应的发生。

1,严格应用局麻药的安全剂量。

可采用低浓度分次给药。

2,在局麻药溶液中加入少许肾上腺素,以减慢吸收,延长麻醉时效。

3,注射局麻药时必须细心回抽,观察有无回血,防止局麻药误注入血管内。

(特别是头颈部,且毒性反应迅速,事故率较高,局麻用药应慎重)4,警惕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如惊恐,突然入睡,多语和肌肉抽动,此时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射并及时处理。

5,有效的预防药物是地西泮(安定),最大优点是对惊厥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且对人体生理干扰最小,实验表明,地西泮剂量达0.1mg/kg时就能提高惊厥阀。

故在大剂量麻醉前可口服地西泮(安定)5-7mg.以预防不良反应。

诊断要点(1)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局部麻醉药随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病人会感到困倦、嗜睡、头晕、继之眩晕,行走不稳、共济失调,进一步定向障碍、感知觉迟钝、肌肉震颤,严重时惊厥发作、意识不维,常使血管扩张,出血增加。

(3) 呼吸系统症状伴随着意识丧失,常有呼吸变深变慢,甚至呼吸停止。

(4) 过敏反应局部麻醉过敏虽少见,但发生后情况严重,需积极抢救。

表现为胸闷、憋气、出冷汗、心率加快、脉细弱、血压下降、唇甲苍白或青紫。

急救处理(1) 立即停止给药。

(2) 吸氧。

(3) 如烦躁不安、惊厥发作,可静注安定10~20mg。

(4) 呼吸困难者,可静注氢化琥珀胆碱50mg使骨骼肌松弛,然后作气管插管维持呼吸。

不要用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药。

(5) 如遇过敏反应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或盐酸麻黄碱30mg,然后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500ml 静滴。

过敏反应虽已做过皮内试验阴性仍可出现,故皮内试验只能供参考。

局麻药物过敏、中毒的预防及处理2012.11

局麻药物过敏、中毒的预防及处理2012.11

局麻过敏
局麻药过敏反应
局麻药过敏多表现在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分延迟 反应和即刻反应。 延迟反应多为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荨麻疹、药疹等。 即刻反应是当用极少量的药物后,突然发生惊厥、昏迷、 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
局麻过敏
局麻药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1、过敏性休克 一般在做皮内过敏试验过程中,或注射药液后闪电式发生 表现为:呼吸道阻塞,喉头水肿、肺水肿、胸闷、气促等; 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冷汗、发绀,脉细弱、血压下降等;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晕眼花、面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 禁、烦躁不安等。 2、血清病型反应 一般于用药后7-12天发生,临床表现和血清病相似,有发 热、关节肿痛、皮肤发痒、荨麻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等。 3、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主要有瘙痒、荨麻疹,严重者 发生剥脱性皮炎;呼吸道过敏反;消化道过敏反应,以腹痛和便血为主要症状。
局麻药中毒
局麻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局麻药中毒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临 床表现一般分为两类: 1、兴奋型:表现兴奋,如多语、不安、紧张、呼吸及 心率加快、血压增高、严重的谵妄、惊厥(局麻药最突 出的毒性反应)。甚至心跳骤停在收缩期。 2、抑制型:表现嗜睡、呼吸及心率减缓,血压下降、 昏迷,甚至心跳骤停。抑制型较少见,多数为先兴奋后 抑制。
松10~20mg
5、解痉 氨茶碱能解除支气管持续性痉挛。 6、维持灌注压 在血管内容量恢复以前,也可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或 拟交感药维持灌注压。
局麻药中毒
局麻药中毒的原因
1、用量过大:如普鲁卡因一次手术用量不得超过1g, 利多卡因不得超过 0.4g,丁卡因不得超过0.1g。 2、浓度过高:如普鲁卡因常用浓度为1%,最大不超过 2%。 3、药物入血过快:如直接穿刺注入血管或在血循环反 而丰富部位麻醉,吸收过快。 4、患者体质差:对局麻药耐受能力低下。 5、药物之间的影响。

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和预防.

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和预防.

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和预防一、局麻药脊神经毒性产生的原因局麻药脊神经毒性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局麻药神经能毒性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 1 局麻药的种类与神经的敏感性:所有局麻药均具有脊神经毒性,许多学者比较研究了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罗哌卡因、丁卡因、丙胺卡因等对生长神经和实验动物的脊神经毒性,Radwan 等用鸡胚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DRG溶液进行实验,研究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罗哌卡因对生长神经的毒性,结果发现:用40 倍显微镜观察:四种局麻药均产生生长圆椎(growth cone collapse和轴索变性,变性程度有显著差异。

丝状假足和薄片状假足均萎陷,继之轴突变狭窄,最后破坏掉。

生长圆椎萎陷呈剂量依赖性,但对四种局麻药剂量反映有明显不同。

在暴露局麻药15min 时,LC 值分别为:利多卡因10~2.8 ;布比卡因10~2.0;甲哌卡因10~1.6 ;罗哌卡因10~2.5 。

在暴露60min 时,LC 值分别为:利多卡因10~3.1 ;布比卡因10~2.7 ;甲哌卡因10~2.3 ;罗哌卡因10~3.0 。

在洗出局麻药20h,与对照值比较,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对生长椎抑制不明显,而利多卡因和甲哌卡因抑制明显,高浓度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uthfactor NGF 不能改变这一现象。

Saito 等在实验研究中观察三种不同神经:DRG、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atinalganglin cell layer和交感干神经节(sympathetic ganglin chain对丁卡因毒性的敏感性证实交感干神经节对局麻药毒性最敏感,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中等,周围神经最不敏感。

在暴露丁卡因60min 和24h,三种神经组织的生长圆椎和轴突均破坏,三种神经组织显示出明显的剂量敏感性,ED50 分别为:DRG1.53±1.05mM:视网膜节细胞1.05±0.05mM;交感干神经节0.02±0.05mM;在暴露丁卡因1mM 10min 和60min 观察到不可逆的组织损害。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和预防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和预防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和预防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简称"局麻")药有10余种,依其化学结构分为酯类和酰胺类.普鲁卡因、丁卡因、可卡因属于酯类,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依替卡因、罗哌卡因等属于酰胺类.临床上根据局麻药作用时效的长短进行分类,一般把普鲁卡因和氯普鲁卡因分为短效局麻药,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丙胺卡因属于中效,布比卡因、丁卡因、罗哌卡因和依替卡因属于长效局麻药.局部不良反应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

主要涉及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组织及神经毒性、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一)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由于亲细胞性免疫球蛋白附着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表面,当抗原于反应素抗体再次相遇时,则从肥大细胞颗粒内释放出组胺和5-羟色胺等。

这些循环内生物胺可激发起一个快速而严重的全身防御性反应,出现气道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低血压以及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的血管性水肿,皮肤则出现荨麻疹,并伴有瘙痒。

反应严重者可危机患者生命。

变态反应发生率占局麻药不良反应的2%。

酯类局麻药引起变态反应远比酰胺类多见。

一般认为,酯类局麻药与免疫球蛋白E形成半抗原,同时局麻药的防腐剂也可形成半抗原,是引起变态反应的另一潜在因素。

(二)过敏反应有极少数病人在使用局麻药后出现皮肤粘膜水肿、荨麻疹、哮喘、低血压或休克等症状,称为过敏反应。

有即刻反应和迟缓反应两种。

目前尚无可靠的方法预测。

皮内或眼结合膜试验均可能有假阳性和假阴性,凡病人属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者应小心。

酰胺类较酯类局麻药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对疑有对酯类过敏者,可改用酰胺类.(三)毒性反应指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了机体的耐力而引起的中毒症状。

1.组织毒性所涉及的因素包括创伤性注射方法,药物浓度过高,吸收不良和其他机械性因素所引起的肉眼或显微镜下的组织损伤。

事实上,常用的麻醉药并没有组织毒性,若在皮肤或皮下注入高渗浓度的局麻药,可引起暂时性水肿:加用肾上腺素虽可改善其水肿程度,但又将进一步增加组织的毒性。

局麻药毒性及其防治方法进展

局麻药毒性及其防治方法进展

局麻药毒性及其防治方法进展随着对麻醉要求的不断提高,局麻药的毒性正日益引起麻醉医师的关注,本文比较局麻药的毒性,简述毒性反应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

一、局麻药的毒性反应(一)全身毒性反应30年来,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从0.2%降到0.01%,周围神经阻滞全身毒性反应发生率最高为7.5/10,000,最低为1.9/1,000。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先表现为对兴奋性传导通路抑制的消失,病人出现头晕目眩,轻度头痛,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聚焦困难,复视),耳鸣。

随中毒程度加重,出现烦燥不安,定向力障碍,眼球震颤,语言不清。

更严重者可出现嗜睡,小肌肉抽搐,首先出现在面部和肢体远端,继之发展为惊厥。

有局麻药大剂量、快速入血时,中枢神经兴奋会迅速转为抑制,出现呼吸抑制和衰竭。

给药过速易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致惊厥剂量显著减少。

此外,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都会降低局麻药的致惊厥剂量。

PaCO2从25-40mmHg上升到65-81mmHg时,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致惊厥的阈值剂量下降50%。

中枢神经毒性在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对羊的致惊厥作用的比较试验中,罗哌卡因的致惊厥量(60mg)和血药浓度(20mg/L)均高于布比卡因(45mg和14mg/L),即出现CNS症状以前动物可耐受的罗哌卡因的量较大。

在妊娠羊的试验中亦存在此种差别。

健康志愿者试验中用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罗哌卡因组12人中有9人耐受全量(150mg),耐受者的平均动脉血浆浓度罗哌卡因为0.55mg/L,布比卡因为0.30mg/L。

而且罗哌卡因的剂量-反应曲线位于布比卡因的右侧,即引起此反应的罗哌卡因的剂量较大。

说明在出现CNS症状之前人体可耐受较高血浆浓度和剂量的罗哌卡因。

有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强度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4:2.9:1:2.9,而引起心血管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剂量比值为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2:2:7.1:2。

局麻药对神经及心血管的毒性 Microsoft Word 文档.

局麻药对神经及心血管的毒性 Microsoft Word 文档.

局麻药物对神经及心血管的毒性吴波局部麻醉是临床上常采用的麻醉方法,其具有独特的优点:保持病人的清醒;麻醉恢复平稳;易于术后镇痛;减轻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情绪;可用于门诊短小手术;节省医疗费用。

有一项研究对9559例全髋置换、全膝置换、髋关节骨折手术的病人进行荟萃分析,明确证实局部麻醉的临床效益优于全身麻醉,但麻醉医生对局部麻醉的担心考虑:①麻醉准备时间较长;②术中神经阻滞不全;③部分麻醉医生缺乏局麻的经验;④脊神经损伤的防治。

近年来局麻药物引起神经及心血管毒性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重点探讨局麻药的脊神经毒性反应和心血管毒性。

1.局麻药的神经毒性1.1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反应局麻药物的神经毒性作用在临床多表现:①局麻药中枢神经毒性反应;②局麻药的脊神经毒性反应。

局麻药的中枢神经毒性反应是血液内局麻药浓度骤然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的毒性症状,如下按其轻重程度序列:舌或唇麻木、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注视困难或眼球震颤、言语不清、肌肉颤搐、语无伦次、意识不清、惊厥、昏迷、呼吸心跳停止[1,2]。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调查41,251例行脊麻、35,379例行硬膜外麻醉和1474例行腰硬联合麻醉的手术病人,结果显示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10 000。

其中利多卡因0.8 % ~1.4% /1 000 ,布比卡因是0.1/1 000[3]。

局部麻醉引起脊神经损伤其原因有①操作过程中直接损伤神经;②药物误入硬膜下腔或网膜下腔;③局麻药物引起的神经损伤和术后短暂神经症状;④硬膜外血肿和脑膜炎各硬膜外脓肿。

几个规模回顾性研究显示腰麻所致感觉异常特发生率 0%~0.7%。

运动神经损伤的发生率0.5~2/10 000。

瑞典1990至1999年间局麻的患者合并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情况[4],其中1 260 000例腰麻和450 000例硬膜外阻滞患者(包括200 000例施行无痛分娩的产妇,结果发现共有127例患者发生包括硬膜外血肿、马尾综合征和脑膜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85例患者遗留长期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为0.48/10 000。

局麻药神经毒性如何产生以及有何特点

局麻药神经毒性如何产生以及有何特点

局麻药神经毒性如何产生以及有何特点【术语与解答】①局麻药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钠离子通道而起作用,同样也可作用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肌的钠离子通道,但作用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肌则引起中毒;②临床上虽已明确局麻药均存在神经毒性,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临床应用剂量的局麻药其神经毒性对机体运动与感觉功能损害程度的大小、毒性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存在微细结构变化的可逆性。

一般情况下,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多与该类药的化学结构、药物浓度、接触神经组织时间的长短,以及神经组织对某一局麻药的敏感程度等有关。

【麻醉与实践】局麻药机制研究及临床麻醉实践中发现局麻药神经毒性基本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 局麻药的化学结构通常局麻药的毒性首先表现为周围神经和高级中枢神经的异常症状,其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一般均早于心脏毒性,但自布比卡因用于临床后,逐渐认识该药的神经毒性与其他局麻药相反,首先表现为对心脏的直接毒性作用,严重者可直接导致患者心搏骤停,并且复苏极为困难。

而左旋布比卡因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以来,使其心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明显降低,这主要来源于左旋布比卡因化学结构的改变(为布比卡因的左旋体)。

虽然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的化学结构不同,但两者药效和作用持续时间相近,而且前者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只是后者的约1/3,因左旋体对脑和心肌组织的亲和力较低,因此,临床上应用左旋布比卡因较布比卡因相对安全。

2. 局麻药的浓度局麻药对神经细胞的损害程度呈浓度依赖性,即浓度愈高神经损害程度愈重,无论经椎管内给药,还是实施外周神经丛阻滞,高浓度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必然大于低浓度局麻药。

3. 局麻药的作用时间局麻药与神经组织接触时间愈长,局麻药分子越易渗透其神经组织结构内,使其神经细胞结构变性愈明显。

4. 血管源性神经损害脊髓的血液供给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为一根终末动脉,其供血范围较大,而血流相对较少,虽有节段性动脉补充,但腰部第1腰脊髓节处是两支动脉吻合的薄弱过渡带,因供血较差而称为危险区,如果此处有一支动脉血液来源供应不足或供血中断,就容易使脊髓产生缺血性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和预防一、局麻药脊神经毒性产生的原因局麻药脊神经毒性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局麻药神经能毒性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1 局麻药的种类与神经的敏感性:所有局麻药均具有脊神经毒性,许多学者比较研究了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罗哌卡因、丁卡因、丙胺卡因等对生长神经和实验动物的脊神经毒性,Radwan 等用鸡胚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DRG)溶液进行实验,研究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罗哌卡因对生长神经的毒性,结果发现:用40 倍显微镜观察:四种局麻药均产生生长圆椎(growth cone collapse)和轴索变性,变性程度有显著差异。

丝状假足和薄片状假足均萎陷,继之轴突变狭窄,最后破坏掉。

生长圆椎萎陷呈剂量依赖性,但对四种局麻药剂量反映有明显不同。

在暴露局麻药15min 时,LC 值分别为:利多卡因10~2.8 ;布比卡因10~2.0;甲哌卡因10~1.6 ;罗哌卡因10~2.5 。

在暴露60min 时,LC 值分别为:利多卡因10~3.1 ;布比卡因10~2.7 ;甲哌卡因10~2.3 ;罗哌卡因10~3.0 。

在洗出局麻药20h,与对照值比较,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对生长椎抑制不明显,而利多卡因和甲哌卡因抑制明显,高浓度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uthfactor NGF) 不能改变这一现象。

Saito 等在实验研究中观察三种不同神经:DRG、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atinalganglin cell layer)和交感干神经节(sympathetic ganglin chain)对丁卡因毒性的敏感性证实交感干神经节对局麻药毒性最敏感,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中等,周围神经最不敏感。

在暴露丁卡因60min 和24h,三种神经组织的生长圆椎和轴突均破坏,三种神经组织显示出明显的剂量敏感性,ED50 分别为:DRG 1.53±1.05mM:视网膜节细胞1.05±0.05mM;交感干神经节0.02±0.05mM;在暴露丁卡因1mM 10min 和60min 观察到不可逆的组织损害。

Kishimoto 等比较丙胺卡因和利多卡因脊麻后的神经毒性,用2.5%的丙胺卡因和2.5%的利多卡因给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在注药后 4 天,用甩尾实验评估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对脊髓和神经根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发现丙胺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与盐水比对照组比较,甩尾试验潜伏期明显延长,组织病理损害两组类似。

1.2 局麻药的浓度剂量与暴露脊神经的时间局麻药浓度越高暴露脊神经时间越长,其毒性越强。

Hodgson 等证实,在40mm 利多卡因(约1%浓度)15min ,青蛙的坐骨神经产生不可逆的电生理改变。

Kanai 等证实,暴露在80mM 利多卡因(约2%浓度)15min ,小龙虾巨大的轴突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不可逆改变。

Gold 等用细胞生物法暴露在30mM 的利多卡因4min,引起小鼠DRG 神经死亡。

在另一项研究中,伊藤真介等对利多卡因脊神经电生理毒性的研究中对家兔颈部迷走神经用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浸泡不同时间结果发:0.3%0.5%0.75%2%的利多卡因浸泡60min 时,用林格氏液洗出后观察,动作电位的恢复情况显示,0.3%的利多卡因洗出后10min 动作电位开始恢复Aβ成分的振幅最高恢复66%,C 纤维恢复到对照值80%。

0.5%的利多卡因各成分恢复到对照值40%左右。

0.75%的利多卡因 C 纤维在洗净后30min动作电位勉强能看到,Aβ、Aδ纤维的振幅在观察120min 没有恢复动作电位。

1%的利多卡因洗净后120min 各种纤维动作电位均未恢复。

在用利多卡因浸泡120min 时,0.3%的溶液洗净后5min 左右动作电位恢复,0.5%的溶液洗净后各成分动作电位均未恢复。

高浓度利多卡因浸泡15 分钟时,1%利多卡因溶液洗净后15~30min 各成分动作电位开始恢复。

Aδ在洗净60min 恢复60%。

C 纤维在洗净后60min 恢复40%。

2%的利多卡因溶液在洗净10~30miAs 开始恢复。

60min 恢复30%,C 纤维恢复20%。

1.3 局麻药对脊髓和脊神经血流的影响局麻药对脊髓血流的影响似乎是良性的,蛛网膜下腔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丁卡因引起血管扩张,增加脊髓血流,反之,罗哌卡因引起浓度依赖性脊髓血管收缩,降低脊髓血流。

在局麻药中增加肾上腺素可增加局麻药神经毒性的风险,这是由于(1)肾上腺素能减少椎管内利多卡因的吸收,有效地增加了局麻药暴露的时间;(2)减少血流,促进局部缺血,局部缺血是局麻药引起神经毒性的一个假说;(3)肾上腺素联合给药可能因束内注局麻药导致轴突变性;(4)某些研究提示增加肾上腺素能增加神经损伤的发生率;(5)商业用肾上腺素含有亚硫酸盐防腐剂,可能与神经损害有关。

Hashimoto 等在大白鼠的实验中,分别以lug/ml 的速度蛛网膜下腔输注5%利多卡因(L 组) ;5%利多卡因肾上腺素(0.2mg/ml)(LE 组);和肾上腺素(0.2mg/ml)盐水(S 组);观察甩尾试验潜伏期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甩尾潜伏期LE 组比L 组和S 组明显延长,组织病理学发现中—重度神经损伤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组、肾上腺素组分别为:32%、46%和1%。

证实肾上腺素可明显增加利多卡因的感觉损害和形态学损害。

单纯用肾上腺素不引起神经损害。

1.4 局麻药的比重和药物再分布局麻药常与葡萄糖混合,组成重比重液应用与蛛网膜下腔,有观点认为蛛网膜下腔高比重的局麻药可延长作用时间,使脊神经毒性增强。

也有人认为穿刺针针尖部位可能是局麻药的敏感部位,在穿刺针或导管先端所在位置,由于固定的追加局麻药同先前注入的局麻药分布相同,反复追加可使局麻药蓄积在高浓度存在的部位,进而引起神经损伤,这个推断后来被反复实验的脊麻模型证实。

但也有人用各种不局麻药不同浓度、不同比重(轻、中、重)、在不同手术体位时均有TNS 的报道。

而Hampl1996 年随机前瞻性研究50 例门诊病人,接受妇产科小手术,这些病人被随机用5%利多卡因7.5%葡萄糖或2%利多卡因7.5%葡萄糖蛛网膜下腔阻滞。

无明显TNS 发病。

1999 年Poilock 等发表随机双盲研究,健康病人在门诊实施膝关节镜检查,随机接受50mg 高比重2%、1%、或0.5%的利多卡因没有明显TNS 发病率。

1.5 其他利多卡因脊麻、门诊手术、仰卧截石位和俯卧折刀状位使坐骨神经受牵拉引起的神经局部缺血;脊髓背根神经节兴奋和肌筋膜扳机点;肥胖、穿刺针的大小和类型等均为TNS 高风险因素,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清楚。

二、局麻药神经毒性产生的机理2.1 局麻药对脊神经的直接毒性作用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可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对细胞膜产生潜在的机械性损伤,由于破坏了神经纤维膜上的磷脂和蛋白结构,产生不可逆的膜破裂。

同时,破坏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影响线粒体的跨膜动作电位,促进神经元程序化死亡。

当直接注入4%利多卡因到坐骨神经鞘周围,引起神经鞘变性和功能异常。

Hashimoto 等观察5%的利多卡因首先影响神经根。

Takenamio 等观察3~20%的利多卡因引起轴突变性是由于轴突磷脂髓鞘破坏。

Radwan 等的研究结果证实,在再生神经当暴露局麻药后,神经干(生长圆椎)迅速被损害。

2.2 神经局部缺血和血一神经屏障(blood-nerve barier)的破坏神经局部缺血和血一神经屏障的破坏已被提出是局麻药神经毒性的作用的机制。

由于神经元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局麻药可引起神经元血流减少,加之局麻药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可进一步增加局麻药与脊神经暴露的时间,血流更加减少,局部缺血是局麻药引起神经损害的一个假说。

也有人认为局麻药抑制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干扰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血管收缩,致神经元缺血缺氧,是一种缺氧性损伤。

2.3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是引起脊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有报道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在5min 能充分诱导延迟性神经死亡。

在观察局麻药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的电生理变化的研究中发现,局麻药引起的脊髓背根神经节毒性与局麻药阻滞的细胞膜钠通道无关,局麻药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程度与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相一致,在细胞外液中加入CAPTA,导致细胞外液中无钙,则局麻药的脊髓背根神经节损伤程度明显减少,因此认为,细胞内钙超载是局麻药脊神经毒性产生的原因。

2.4 亲神经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的缺乏局麻药干扰亲神经因子的轴突传递,Saito 等研究发现,延迟的神经损害可能是在细胞体中缺乏亲神经因子,这种情况被认为是在细胞核断裂过程中由于酶作用的结果。

可能是神经延迟损伤的机制。

三、局麻药脊神经毒性的病理变化局麻药应用于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阻滞范围广泛,不仅作用与脊神经,也作用于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局麻药引起的脊神经损害广泛,损伤部位和程度与局麻药的浓度和剂量相关。

(1)病变最早发生在注射部位的后根,病变的主体为轴索变性和磷脂髓鞘破坏,其次为脊髓和背根神经节都有损伤;(2)进一步发展为后索的轴索变性,病变始发这一部位的机制与后根中枢侧的解剖学有很大的关系;(3)在这个部位的轴索一旦被直接损害,就会遵循瓦—罗变性原则,病变沿着后索向前发展,扩散到后侧脊髓,电镜观察表现为巨噬细胞浸润和髓鞘丧失,损伤程度与范围呈剂量依赖性;(4)注射高浓度的丁卡因(20%、10%)可产生永久性脊髓后柱、后根损伤,损伤程度后根大于后柱,低浓度(5%、3%)则呈剂量依赖性损伤。

竹浪民江等用2%丁卡因对大白鼠进行脊麻,半数的大白鼠出现后索、后根病变,光学显微镜下所见:最早发生在注射部位的后根。

病变部位伴有巨噬细胞聚集的轴索和髓鞘变性。

电镜进一步观察,脊髓注射部位的后根最严重,后索的外缘有轻微变化,病变中心可见细胞体内大量吞噬细胞的髓磷脂样物质,轴索和髓鞘都严重变性,边缘部位轴索和髓鞘变性逐渐减轻,轴索原形质内的神经纤维消失和线粒体的变性等。

轴突所见变性明显。

Staio 等用2.5%利多卡因和2.5%丙胺卡因对大白鼠神经组织病理损伤定量分析中观察到丙胺卡因、利多卡因和盐水治疗组的动物中,中重度损伤分别为42%、43%和1%。

伊藤真介等在对家兔迷走神经进行电生理和组织学观察发现:1%利多卡因没有组织病理学变化;2%以上利多卡因出现变化,在2%利多卡因浸泡60min 时,神经髓磷脂膨胀,轴突内部构造变形,而在对生长神经毒性的研究中,Radwan 等用低于临床使用浓度的四种局麻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和罗哌卡因)均引起神经损伤,损伤程度以利多卡因最为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