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积的变化(论文)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难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四、全课小结教师活动新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带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活动一: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提出问题:体积有没有变化?表面积有没有变化?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课件出示数据: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演示操作,提出问题: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导完成填表,组织交流发现的规律。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分组拼一拼,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
小学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强化动手操作的训练.本课通过拼拼、算算、观察、说说、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本节课利用微课程辅助教学,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节约课堂新手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本节课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利用微视频,让同学们看到商场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创设了“几个相同的物品包装在一起,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参与,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发现规律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摘要】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应结合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演示功能,而且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
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形成坡度降低难度提高训练密度促进师生和谐新课程标准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中,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又得到数学乐趣的效果。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是新课程教学的常用工具,它让课堂生动有趣且有成效。
以下是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刍议。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景,出示的生动有趣的画面,萌发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如:《数学广场——分段》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了二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剪绳(用纸段代替),得出段数=剪的次数+1。
这时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完全领会。
powerpoint 演示了学生剪纸段的全过程,学生从半知不解到完全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植树,同桌合作,用多媒体演示有多少棵树数,通过表格让学生抢答,一下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探究出:树和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接着小组合作探究,段数和树的棵数的关系。
小组中有的学生演示多媒体,有的学生记录,有的学生计算,最后得出分段的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两端都种:段数=棵数-1一种是——两端不种:段数=棵数+1还有一种是——一端种一端不种,棵数=段数.这样,即使有个别理解慢的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总情况,借助powerpoint演示一遍三种种树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知识,让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具坡度性,降低认知难度。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教材分析)(评析)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
[设计理念]本次数学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操作活动,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探索并发现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并能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为两大段: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
第一段“拼拼算算”中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排,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三种拼法,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第二段“拼拼说说”中两个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6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10盒同样的火柴盒。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1、讲述故事《厂长的烦恼》包装厂厂长接受到一批生产包装箱的任务,每个包装箱用来包装24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零件。
厂长征求包装箱的设计方案,结果出现好多方案,厂长不知如何选择,你能帮厂仔细观察,每一列中上下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发现吗?小组交流并汇报。
表面积的变化反思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经济区九一学校郝美霞《表面积的变化》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着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在探索活动中领悟,又运用于实践活动中。
我设计了小组活动探究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活动探究有以下几个步骤:1、谈话猜想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怎么拼。
学生动手拼,教师演示。
思考什么发生了变化,答:表面积变小了。
小正方体拼了几次,少了几个面的面积。
猜想——生活动——师演示——观察思考。
2、用三个、四个、五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小组活动,填表记录。
这一环节没有处理好实物操作和投影演示的关系,显得很乱。
经过思考,改进:依次出示每种活动情况。
如,三个相同的正方体,学生先实物演示;教师再投影演示拼法;再汇报出示数据。
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建立较深的表象。
3、问:如果用6个、7个、10个呢?学生回答后,没有让摆一摆,思维较慢的学生跟不上。
改进:用6个相同正方体排成一排会减少几个面的面积,生回答后,要求说说理由,再动手摆一摆。
4、引导发现了什么规律,减少面的个数与谁有关,根据前面的活动学生可以很快的得出结论。
然后引导思考如果是n个相同的正方体排成一排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得出字母公式。
5、练习巩固。
9个、51个相同正方体排成一排减少几个面的面积。
以上是探究规律的全过程,课件也需要改进。
表格改为只包含:相同正方体的个数;拼的次数;减少面的个数。
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地很不好,不能正确解答问题。
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高估了学生能力。
改进:由于表面积变化的实际运用练习题目较长,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实际的拼一拼。
在学生理解题意后,再解答问题。
我在教学中还需多思考教学细节的处理和引导学生环环相扣学习知识的方法。
教师每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也是我欠缺的。
一节课,改变了我
我1996年参加工作。
回顾成长之路,如果一定要找一点特质,可能主要是成长型思维方式:面对困难不退缩,敢于主动挑战;面对挫折不放弃,敢于直面问题。
一节失败的公开课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的一节课。
第22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在无锡市锡山区举行,作为获奖代表之一,我执教公开课——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表面积的变化”,选择这节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007年立项的“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研究”是省教研课题,我担任课题组组长。
在2009年“教海探航”征文《“辩”化有“常”》中,我从宏观层面阐述了对“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认识。
在2010年“教海探航”征文《恋“练”不舍》中,我进一步从宏观聚焦练习研究。
接下来的路在哪里?我想继续探寻老师们容易忽视又倍感迷惘的“综合与实践”领域。
很多人劝我另外选择比较成熟且有把握的课,我最终还是将公开课课题确定为“表面积的变化”。
我的想法很纯粹,一节课就是一个研究专题,我想以该课为抓手,带头深入“综合与实践”的研究领域之中,哪怕研究和展示过程中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愿意以“探航”人的姿态投入“教海”。
至今,我的电脑里依然保存着历时近2个月、前后至少修改15次的备课稿。
正式上课的地点不在自己学校,我身着红色衬衣,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
不料,课一开始就有卡顿,不断地卡顿,我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只能硬着头皮,按照教案流程把课扛到结束。
刚走下讲台,就有领导急切地对我说:“这节课上得太难了。
”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听到下面很多听课老师在纷纷议论,我极力忍住情绪,最终没有让眼泪流下来。
选择一个角落坐下,强打起精神继续听其他老师上课,各种胡乱猜测,各种惴惴不安……几个月后,另一位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其实很有自己的想法,现在要追求‘深入浅出’的课堂。
”这是一节“深入深出”的、失败的公开课,我尝试以研究者的视角“把公开课当常态课上”,但我的专业素养还远远跟不上自己的美好愿望。
注重动手操作培养数学能力论文
注重动手操作培养数学能力[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操作,不仅能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操作培养兴趣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强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数学体验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
经过精心设计的合乎逻辑的操作,不仅能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进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萝卜和一把刀上课时用,当我和同学们把萝卜和刀一起带上课堂时,同学们都感到莫名其妙,老师让我们准备这些东西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切萝卜,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切萝卜,第一刀切出了一个面,然后垂直这个面又切出第二刀,切出了一条边,然后垂直这两个面又切出第三刀,切出了一个带尖的顶,这时同学们才明白带萝卜和刀的用处,个个精力非常集中,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时,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启发说:“同学们一刀切出了一个面,两刀切出了棱,三刀切出了个顶,若是用刀垂直各个面继续切下去又会怎样昵?一同学们注意,是用刀垂直各个面切下去的,看谁切得快?”这时同学们既激动又兴奋。
这样有趣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的感官处于兴奋状态,当学生按着要求用刀垂直各个面切到第六刀时,一个具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长方体就展现在每个学生的面前,这时同学们根据自己动手切出的长方体形状萝卜,自己就能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
精心设计,让学习真发生——以“表面积的变化”教学为例
精心设计,让学习真发生——以“表面积的变化”教学为例作者:龚有琦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6年第9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
”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过于“勤快”,将知识“咀嚼”过细、过碎“喂给”学生,也不能面面俱到,“准确到位”,越俎代庖,学生无需动脑思考,不需动手探究,便轻易可得“知识”。
长此以往,学生将不会思考,不愿思考。
教学中需给学生一点空间、一处“留白”、一些自主,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操作探究、归纳概括、发现规律,在活动中探究知识,获取经验。
对于“探索规律”中“表面积的变化”的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学做“懒”教师,培养勤学生,有意“留白”,给予足够时空,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拼摆图形,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和运用规律,使学习真发生。
【背景】在学生学习了“图形与几何”中“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后,教材在“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中安排了“探索规律”“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内容,为有利于探索“当用n表示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2面涂色和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用a、b表示,写出n和a、b的关系”这一规律,教师先进行“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探索的教学,其内容是探索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相拼,拼得的立体图形与原来几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其变化规律并加以运用。
本课设计了2个层次:第一层“拼拼算算,探索规律”和第二层“拼拼说说,运用规律”;有4个活动,即4个片断:(1)用2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1个长方体,感知2个正方体拼成1个长方体后,其表面积减少了原来正方体2个面的面积。
(2)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求其表面积分别减少了多少,并探索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3)用2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1个大长方体,求其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拓展教材内容 促进有效发展──“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实践与反思
拓展教材内容促进有效发展──“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实践与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最后一课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探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这一课如何去教,备课组的老师曾在一起进行了初步研讨,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这一内容考试会考什么,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采取怎样的策略防止学生少出差错,等等。
显然,仅仅着眼于帮助学生应付考试的观念是狭隘的,教学时应更关注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因此,在教材最后一部分“拼拼说说”的环节,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片段一]师: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在拼成的长方体中,哪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小?为什么?书上原来的问题是“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地数一数减少的面,计算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
而我把问题改成“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小?为什么?”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体积一定时,物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很快发现有两种不同的拼法。
第一种拼法减少了10个小正方形的面,第二种拼法减少了14个小正方形的面,所以第二种拼法得到的长方体表面积小。
师:大家通过数减少的面,确定谁的表面积小当然是可以的。
能否通过简单的操作来说明第二种拼法的表面积比第一种小呢?学生一时茫然。
师:(进一步引导)你们能否在第一种拼法的基础上,稍作变动,将它转化成第二种拼法呢?各组学生完成了如下操作:[page]-->师:从刚才的操作过程中,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哪一部分,又减少了哪一部分?你们能发现吗?学生很快发现,当把第一种拼法分成两部分时,长方体增加了2个小正方形面,再把两部分拼在一起时,又减少了6个小正方形面,所以第二种拼法表面积小。
很多学生都认为这种方法简单,但就在这时,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老师,你的要求是不能数,刚才我们比较的时候还不是数了吗?”是啊,这是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
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隐去了小正方体的示意图:通过示意图很容易发现增加的两个面比较小,而减少的两个面却要大得多。
关于《表面积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关于《表面积的变化》的教学反思第1篇:关于《表面积的变化》的教学反思《表面积的变化》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新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参与《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安排了4次动手*作探究规律的活动: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四:用若干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每次*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排成一行拼起,得到的长方体与原几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在传授新知时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作活动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新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1-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同学们,这是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同学们桌上就有一些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2、学生拼后反馈两种拼法。
3、提问: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
不管是哪一种,观察一下,体积有没有变化?4、提问:体积没有变化,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1)学生可能的发现: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
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5、出示表格。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课件出示数据:2、12、2正方体的个数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课件出示数据3、4、5及直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拼一拼,完成这张操作汇报单。
表面积的变化(论文)
表⾯积的变化(论⽂)《表⾯积的变化》的设计、教学、反思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阐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法。
数学活动应引发学⽣的数学思考,⿎励创造性思维,使学⽣掌握恰当的学习⽅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实践、⾃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式。
学⽣应当有⾜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我校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耽⼼放⼿让学⽣探索会耗费⼤量的时间,影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虽然极⼒灌输新课程理念,加强新课程的学习,教师仍不愿意在探索上花费时间。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想⽤事实转变他们的观念,上⼀节体现新课程理念,⼜提⾼解题能⼒的探索课。
《表⾯积的变化》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学期《长⽅体和正⽅体》单元结束时的⼀节数学活动课,教学内容能较好体现新课程理念,⼜与解题能⼒联系密切,我决定借班上这节课。
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各环节的实际⽤时及效果。
体积表⾯积的变化⽬标:1. 学⽣通过拼接正⽅体、长⽅体等活动,探索发现物体形状变化后表⾯积、体积的变化规律。
2. 能够应⽤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合作能⼒、探究能⼒、归纳概括、空间想象推理能⼒。
重点:探究发现表⾯积的变化规律。
准备:学具:学⽣⾃制的正⽅体,1cm3每⼈6个以上,1dm3的正⽅体每组4个,⽕柴⼀打(8盒)。
教具:橡⽪泥、量筒。
(⽤⾃制的正⽅体作学具,能激发学⽣动⼿制作的兴趣,让学⽣产⽣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过程:⼀、导⼊新课⽤橡⽪泥捏⼀个物体,把这个物体再变成另⼀种形状,学⽣猜想:1.物体形状变化了,体积有没有变化,表⾯积有没有变化?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橡⽪泥、量筒演⽰验证。
2. 把⼏个物体拼接为⼀个物体,体积(与原体积之和相⽐)有没有变化?表⾯积(与原表⾯积之和相⽐)有没有变化呢?有怎样的变化?3、把⼀个物体分割为⼏个物体,体积(与分割后的体积之和相⽐)有没有变化呢?表⾯积(与分割后的表⾯积之和相⽐)有没有变化,会有怎样的变化呢?(物体的)⼆、探究规律1.⽤⼩正⽅体拼接⼀条龙的长⽅体,数⼀数拼接前、拼接后表⾯⼩正⽅形个数,验证猜想对不对。
《表面积的变化》优秀案例
《表面积的变化》优秀案例《表面积的变化》优秀案例《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片段一:师:请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学生动手操作)师:操作后思考:①拼成的长方体体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体积和有没有变化②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重叠1次,表面积减少2个面.师:那么重叠2次,表面积会减少几个面重叠3次,4次呢这样的结论是不是正确呢,请你先拼一拼,再观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正方体的个数2 3 4 5 ……拼接的次数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交流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生1:拼接的次数乘2就等于减少的面积.生2:正方体的个数减去1就等于拼接的次数.生3:正方体的个数减去1的差乘2就等于减少的面积.生4:就是这些小正方体必须排成一列.师生共同小结:(正方体的个数-1)×2=减少面的个数片段二:出示题目:把10个火柴盒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最省材料师:题目问哪一种包装方法最省料实际上就是比的什么生:比哪一种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师:怎样判别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大还是小生1:数一共减少了多少个面,减少的面的面积大而且要尽量的多.生2:数外面还有多少个面.生3:量一量,算出表面积.……师:我们先不用量量算算的方法,而要凭眼睛去看看数数,现在用10个火柴盒拼成的大长方体,你们觉得是数减少的面容易,还是数外面留下的面容易.生:数外面的容易.师:现在手中只有10个火柴盒,一次摆一种,每摆一种,就记下三种面的个数,填在表中.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每次大中小三种面的个数情况记下来.最后进行比较,看看哪一种摆法表面积最小.生:自由活动,摆,记,比.小组交流,形成一些判别的规律,掌握比较技巧.师:刚才有人提出量量算算的方法.正好刚才有几种摆法,大家一开始对它们表面积的大小有疑问,现在请你算算它们的表面积,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对不对学生计算,验证刚才的想法.:片段一:学生答案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出人意料,但可以看出他们都在认真思考,积极动脑.由此看来,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需要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想想自己平时在这方面可能做的还不够,今后应每堂课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那样必然会出现精彩纷呈的局面.片段二: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出表面积,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怎样包装最省材料,但是就失去了今天学习表面积的变化的意义.这个活动是在前面学生初步感知表面积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为了避免活动的盲目性,让学生进行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再开展活动,进行研究,提高效率.最后,通过计算,让学生进一步确信最佳的包装方法.这样通过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思维。
对“综合应用”领域的思考——“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实践与反思
对“综合应用”领域的思考——“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实践与反思“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的一节综合应用课。
教材的设计思路源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上的案例:设计合适的包装方式:(1)现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重叠处忽略不计)(2)若有8盒磁带,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重叠处忽略不计)应该说教材对此案例进行了细化,循序渐进地编排了“表面积的变化”这一内容。
具体编排如下。
第二段是“拼拼算算”。
教材首先要求学生将2个l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感受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接着引导学生把3个、4个,乃至更多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排,再次探索规律。
然后,。
容用11(1)(2)了22(1)?(要求排成一排)用(2)(3)①体积不变,表面积变了,按上面的拼法,每拼一次减少2个面的面积;②按上面的拼法,增加一个正方体,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③减少的正方形面的个数=拼的次数×2;④减少的正方形面的个数=(正方体的个数—1)×2。
3.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1)交流:①体积不变,表面积变了;②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不同。
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分别是减少2个前面、上面和侧面。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2.找10盒火柴,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把10盒火柴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想想为什么,再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适当说明理由。
提问:“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呢?三、全课小结12345.于是,实践。
表面积的变化
表面积的变化——苏教版第十一册其次单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活动。
【教材分析】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讨论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觉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育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
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同学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削减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其次个活动,是引导同学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究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削减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削减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同学动手操作、观看、直观思索、合作沟通等活动,让同学体验并发觉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进展数学思索。
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同学应用前面发觉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同学熟悉并把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同学对旧学问已经有了肯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究并发觉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同学应用发觉的规律解决一些简洁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爱好和通过操作,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阅历,增加空间观念,进展数学思索。
3、使同学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培育同学的合作力量、空间想象力量和思维力量。
【教学重点】:应用发觉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简洁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积的变化》的设计、教学、反思与新
课程理念的落实
《数学课程标准》中阐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活动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我校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耽心放手让学生探索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影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虽然极力灌输新课程理念,加强新课程的学习,教师仍不愿意在探索上花费时间。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想用事实转变他们的观念,上一节体现新课程理念,又提高解题能力的探索课。
《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学期《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结束时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教学内容能较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又与解题能力联系密切,我决定借班上这节课。
下面是我的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各环节的实际用时及效果。
体积表面积的变化
目标:
1. 学生通过拼接正方体、长方体等活动,探索发现物体形状变化后表面积、体积的变化规律。
2. 能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空间想象推理能力。
重点:探究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准备:学具:学生自制的正方体,1cm3每人6个以上,1dm3的正方体每组4个,火柴一打(8盒)。
教具:橡皮泥、量筒。
(用自制的正方体作学具,能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橡皮泥捏一个物体,把这个物体再变成另一种形状,学生猜想:
1.物体形状变化了,体积有没有变化,表面积有没有变化?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用橡皮泥、量筒演示验证。
2. 把几个物体拼接为一个物体,体积(与原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表面积(与原表面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有怎样的变化?
3、把一个物体分割为几个物体,体积(与分割后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与分割后的表面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物体的)
二、探究规律
1.用小正方体拼接一条龙的长方体,数一数拼接前、拼接后表面小正方形个数,验证猜想对不对。
2.填表。
3.小组交流。
4.小组讨论:如果把一个长方体切分开,变化情况会怎样?
4.归纳概括。
物体变形、拼接、切分后体积;拼接时,表面积成对,切分时,表面积成对;增减的对数等于。
三、掌握运用
1.拿出2个火柴盒,拼成一个长方体,怎样拼接,表面积最小?
我的结论:面相接时,减少的面最,表面积最小。
2.火柴厂通常把8盒火柴包装在一起,称为一打。
怎样拼放,一打火柴所用包装纸最少?
3.小组内交流。
4.班级讲评。
①把大面重叠摆成一条龙,一共减少了个大面,比较省纸,还能不能更节省?
②如果大面重叠后,再分2组,把中面重叠会怎么样?
(大面减少个,中面减少个)
四、回顾反思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获得这些收获的?
2、关于正方体和正方体,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
五、巩固提高
1.把3个棱长1dm的正方体小木块摆在一起,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沿横截面把它锯成3段,表面积总和比原来增加了30dm2。
整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120cm2,把它平均分成2份后,每个都是正方体。
每个正方体表面积是多少?
4. 一种正方体小木块,每个面是10cm2,把8个小木块摆成一条龙,表面积会是多少?摆成正方体,表面积会是多少?
5.一个长方体木料,锯下3分米长的一段后,剩下的是一个正方体,且表面
积减少了24dm2,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
课后的交流研讨中,老师们一致认为,这节课真实、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验证等活动,处理好了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但我们担忧的主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掉。
1、合作探究时,小组内的多数学生各自为战,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合作。
2、教学进程推展也不顺利,探究耗时过多,学生不知如何填操作记录单,也浪费了时间。
课堂上未能完成巩固提高练习。
3、体积变化规律不是这节课的内容,加入后分散了注意力,干扰了对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掌握,也消耗了不少时间。
4、用学生自制的正方体作学具探究规律,有的组数量不足(有人未准备好),多数人的正方体大小不完全相同,拼接时,接触面相互没有完全遮住,由此探索得出的结论不够严谨,会影响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
老师们的质疑,不是因为逆反心理而挑剔,课堂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老师日常教学中不愿展开或不敢展开探究活动的主要原因。
不解决这些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些重要的学习数学方式就无法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
基于以上思考,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1、加入合作指导环节。
课前按异质同组的方式把4个学生分为一组,小组内协调分工,安排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观察员一名。
观察员负责观察发现操作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组织协调合作探究活动;
操作员按大家的意见动手做,其他人协作帮助;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操作、观察的数据;汇报员整理小组的意见,准备在全班汇报。
提出要求:活动时大家都要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在参与的过程中,按分工做好自己的工作。
2、调整了探究过程,重订指引单。
(1)操作的学具,全部由教师提供统一的小正方体(1立方寸)。
因为1cm3太小,1dm3太大,不便于观察,自制学具大小不一,不利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班级汇报交流前提供汇报提纲,学生在探究过程及思考时有指向,有目标,汇报交流时也不至于散乱而多耗时间。
(3)将体积变化规律单独列出放在表面积前进行。
体积、表面积是长方体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一对核心理念,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时通常也对比出现。
放在一节课同时探究并比对是必要的,也对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十分有益。
不能因为它不是教材安排的内容就要删减。
但体积的变化规律,容易发现理解,单列一个环节,用3-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