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中国绘画的三种选择历史”之一
中国古代政治性绘画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年第期窜圈窗代崴瀚蕊笺蘅●李永林摘要本文对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性绘画作品进行了概述对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归纳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以及绘画手法、体裁、制度等方面的特点。
揭示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积极社会功能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关键词图画鉴诚纪功颂德人物写照御用院体《易》系辞上日“天垂象见凶吉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上古仪象、图书是文化表征、礼法依托和政治根据。
萧何随刘邦人咸阳他人但知抢夺财货美人独萧何先封取图书汉朝开国丞相其政治眼光和风范于此处可见。
“书同文”之前图书并有图谶、图籍、图象、图画之意。
《左传》宣公三年云“昔夏之方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上古图象要在标立是非准则彰明神奸观念。
《史记》殷本纪称商相伊尹画九主之像以谏商王成汤乃政治性绘画最早记录。
《孔子家语》称“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政治性绘画其基本要求由此表出曹植所谓“存乎鉴戒者图画也”陆机所谓“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以此为滥觞。
然汉晋以降情随世迁三教沉浮九流趣殊南北分合华夷有别中国古代政治性绘画。
虽名教乐事则一而题材取象之面目、颂扬讽谏之明昧、君臣内外之尊卑、道自隐喻之笔法代有不同。
姑分别述要如下。
两汉功臣汉兴高祖听萧何“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之言大造宫室雕梁画栋图壁题材多袭古制如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所记图画有伏羲女娲黄帝唐虞下及三后淫妃乱主等等“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武帝继位后用董仲舒议独尊儒术古圣时贤功臣烈士成为汉代宫室壁画追摹褒奖主题。
刺恶之作愈少关于时事之制愈多。
如征和二年汉武帝六十五岁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以赐大臣霍光乃借绘画表明重大政治决策之典型事例。
昔周武王死立成王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辅相摄政。
《孔子家语》记孔子观乎明堂之牖“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康南面以朝诸侯之图”。
汉武帝晚年诏令内廷黄门署御用画工画此图赐霍光正表明托孤于霍光之重任。
艺术史上那些最牛逼的政治绘画

艺术史上那些最牛逼的政治绘画前言17-18世纪的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那是一个戏剧性且诗意的年代,而历史总是推翻过往,迎来革命与血的时期。
没错,今天封面中那个倒在浴缸中的男人,就是艺术史上最牛逼的政治色彩的艺术代表人物之一,而这个时期,即18-19世纪,叫做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这幅画你应该看过在浴缸中被谋杀的男人叫马拉,他是当时法国大革命的革命狂热分子。
画家则是新古典主义代表艺术家雅克-路易·大卫。
大卫为了用画推进当时的革命进程而创作了这幅《马拉之死》。
大卫后来当了拿破仑的宫廷画师,画了下面这幅耳熟能详的画:《拿破仑》这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
再来看这幅画:《自由引导人民》作者是浪漫主义代表艺术家德拉克洛瓦,相信没有人不认识这幅画,同样也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
从这三幅画中看出,前两者更庄重、严肃、静穆,后者则更加激进、动感、热烈,这就是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
首先,新古典主义并不复古;其次,浪漫主义一点儿也不浪漫。
学霸先来敲黑板名词解释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发生于17世纪中至18世纪初,缘起于庞贝古城被发掘后,古典主义重新复兴的一股浪潮;当时的艺术家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已不满,开始回归古典,是文艺复兴的复兴;同时是在法国大革命、法国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是资产阶级借古开今的一次革命的古典主义。
名词解释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发生在新古典主义之后,大约开始于18世纪中,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是新兴的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旧的封建文化秩序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
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浪漫主义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
what?!这到底又是什么鬼?其实这两个时期艺术,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
中国绘画发展史常识

中国绘画发展史常识中国绘画发展悠久而丰富多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绘画、中古绘画和近现代绘画三个阶段。
古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发展的起点,主要包括古代壁画和古代绘画作品。
古代壁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
这些壁画以简洁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表现出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
古代绘画作品则以丝绸、竹简和木板等为载体,主要描绘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人物肖像。
著名的古代绘画作品有《黄帝内经图》和《清明上河图》等。
中古绘画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中期阶段,主要包括唐代、宋代和元代的绘画。
唐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写意和表现技法。
著名的唐代画家有王维、顾恺之和张萱等。
宋代绘画则以文人画为主流,强调意境和个性表达。
著名的宋代画家有李唐、范宽和郭熙等。
元代绘画则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绘画风格。
著名的元代画家有赵孟頫、黄公望和吴镇等。
近现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发展的现阶段,主要包括明代、清代和近现代的绘画。
明代绘画继承了元代的传统,注重写实和细腻的表现手法。
著名的明代画家有仇英、唐寅和文徵明等。
清代绘画则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宫廷画派和江南画派两大流派。
著名的清代画家有石涛、郑板桥和齐白石等。
近现代绘画则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结合的新风格。
著名的近现代画家有齐白石、徐悲鸿和张大千等。
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画家和作品,为世界绘画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古代的壁画和绘画作品,还是中古和近现代的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都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绘画发展史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艺术史,它见证了中国绘画从简单的线条描绘到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变过程。
中国绘画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也为世界艺术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历史题材是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些作品中,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中国的美术史中,历史题材一直是重要的创作题材,它涉及到的是国家的荣辱兴衰,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交汇的见证。
在这样的创作中,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手法以及做出的表达对于传承和发展国家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题材的创作与国家意识密不可分,这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题材的创作是对于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
通过艺术家的深入研究与对于历史文化的执着追求,历史题材作品不仅能够展现历史文物的独具特色和美感,更能够让观众了解到历史背后的文化内含,从而加深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承和研究。
其次,历史题材的创作是对于国家文化底蕴的展现。
历史题材作品对于国家文化底蕴的展现,不仅在于作品所表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更在于艺术家对于历史文化的内在理解、艺术感悟和创作表现。
艺术家的创作表现和表达,展现了国家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使观众更好地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还存在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家国是艺术家的精神故乡,对社会、人民、文化和历史的情感是艺术家绘画创作中最为强烈而核心的灵感来源。
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艺术家不仅要对于历史文化源起和全国地域发展进行深刻的探究和思考,更要把个人的切身情感、节日庆典,以及文化传承等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在这种跨越时空和地域、交织人文和自然的辽阔画卷中,艺术家“情感拥抱祖国河山,作品抒发祖国情怀”,在创作中体现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对家国情怀的真情表达。
综上所述,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是紧密联系的,艺术家的探究与表现是对国家文化底蕴的贡献和传承,也是对家国情怀的真情表达和深刻回响。
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好地立足于国家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用心感悟,用笔展现,以更高的创作标准和艺术追求,努力表达和传承美好的历史文化和家国情感,为传承和发展国家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政治叙事”:新中国17年绘画题材的历史转型

主题 、 立意 、 艺术语言等之所 以体现 出新 的时代 特征主要 源于
社会政治 、 济、 经 文化 、 思想观 念对绘 画艺 术创 作境 遇和 创作
方 向 的 影 响 。在 毛 泽 东 文 艺 思 想 的 指 引 下 , 家 有 组 织 、 国 有
( ) 中国 1 三 新 7年绘 画题材的政治叙事性 无论从 哪一个 角度说 , 艺术 的政 治主题 所体 现 的是 对 国
水 画 意境 , 国 后 以 表 现 自然 景 观 为 主 的 现 代 风 景 题 材 , 建 火
精神, 描绘 的是一种具有 理想 主义色彩 的现实 , 与古代 历史 上 对政治主题“ 普遍性 ” 的表述形成了时代对 比。作 为大众 化和 极具影响力 的艺术 载体 , 中国的绘 画艺术 除 了体现其 艺 术 新
Pa n i e e Afe he Fo nd ng o i tng Th m t r t u i f PRC
W ANG i y n Ha — a
( c o l fA t n ein,S a g a n t ueo eh oo y,S a g a 0 2 5) S h o r a d D s o g h n h iIsi t T c n lg ' h n h i 0 3 t f 2
艺 思 想 乃 至 政 治 理 念 、 会 理 想 的形 象 化 阐释 , 保 了 主 流 话 社 确
语的主导权 。其 明朗 向上 的格调 、 欢快 活泼 的情 感 , 既突 出地 表现 出中华 民族上升 时期健康 开朗 的心态 以及在 共产党 的领 导下全 民所焕发 的慷 慨激 昂的意 气 , 也体 现 了新 中国社会 主
团的成立 、 留学人员纷纷 回国等 , 中国近代 美术焕 发 出浓 厚 的
当代绘画的三重境界:内容、形式、内容

当代绘画的三重境界:内容、形式、内容几十年来,美术界关于“画什么”与“怎么画”,即“内容”与“形式”孰轻孰重之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似乎也没分出个胜负。
画家对追求“内容”和追求“形式”的不同选择,不仅反映出其审美的侧重,也决定了绘画作品的文化品格。
从传统绘画到当代绘画的演进中,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转变。
随着这两次社会需求的转变,当代画家的创作动机先从自发性向指令性过渡,再从指令性向职业性过渡,当代绘画的审美指向则先从“意境”转向“内容”,再从“内容”转向“形式”。
第一次重要的转变发生在建国之后,是从文人墨客自我陶冶情操的需要向革命政治的需要转变。
这个阶段,美术领域出现了一批影响一个时代的重要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王式廓的《血衣》、艾中信的《东渡黄河》、侯一民的《刘少奇与安源矿工》、蔡亮的《延安火炬》、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的《攻占总统府》等等。
革命文艺强调宏大的主题内容,主张“内容决定形式”,倡导“红、光、亮”的模式化审美,表现“高、大、全”的经典式革命形象。
这种集体主义的虚幻式审美不仅全方位排斥乃至破坏了传统绘画的审美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当代画家的个体情感和思想。
第二次重要的转变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从革命政治的需要向大众视觉文化消费的需要转变。
随着文革的结束,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绘画方式迅速传入,并逐步改变了革命文艺的僵化思想和样板化的表现方式。
美术界明显地出现了良好的转机,也出现了一批颇有成就的当代画家,如:吴冠中、陈家泠、刘国松(台湾)、葛鹏仁、周长江等等,以及后来以材料方式进行抽象绘画实验的尚杨等。
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许多画家虽然已经认识到语言形式对于绘画的重要意义,也在一定层面上读懂了现代绘画的审美文本,并在反复的体验中努力分享着西方现绘画的审美乐趣,但往往局限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表层解读和表面模仿阶段,而且逐步走向了极端化的形式主义。
二十世纪中国绘画赏析讲第三章新中国前期的绘画ppt课件

• 富贵神仙 吴茀之
1924 纸本设色 吴茀之留念馆藏 172.5×93cm
• 兰竹 吴茀之
1963 纸本水墨 吴茀之留念馆藏 115×55cm
四、浙派人物画
• 1、李震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李震坚〔1922-1992〕,浙江缙云人。
?井冈山的斗争? 李震坚 96.5×176.5cm 1960 浙江省博物馆藏
• 潘天寿的?青绿山水图?, 青绿设色,画面上方只用铁 线勾画山石大貌,山下浅渚 上两块尖石斜立,山间楼台 关隘隐隐可见;画幅中间, 江水隔岸,用古拙、苍劲的 汉隶填补空白,使近景远景 连为一体;下方树木枝丫欹 侧,山石、房屋也用斩钉截 铁的笔法勾出大形。这种简 练概括的手法,把各种各样 的物态都覆盖在一种一致的 风格之中,表现了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愉快意境。
二、陆俨少
• 陆俨少〔19091993〕小名骥, 学名同祖,又名砥, 字俨少,后改字宛 假设,斋号就新居、 晚晴轩、万安草堂、 穆如馆、自爱庐等, 上海嘉定人。
?珠砂冲哨口? 陆 俨少 108.5×67cm
1979 中国美术馆藏
• 临流图 陆俨少
1989 纸本设色 .5×68cm 家属藏
• ?山河新装? 陆俨少 60年代 纸本设色 85.2×140cm 家属藏
• 雁荡山花 潘天寿
1962 纸本设色 122×121cm 中国美术馆藏
• 红蜻蜓 潘天寿
1958 纸本设色 16.8×22.8c
m 潘天寿留念馆藏
• 秋晨 潘天寿
1958 纸本设色 16.8×22.8c
m 潘天寿留念馆 藏
• 青绿山水图 潘天寿 1962 纸本设色 69×54cm 潘天寿留念馆藏
第三章 新中国前期的绘画
政治书画的知识点总结

政治书画的知识点总结一、政治书画的定义政治书画是指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包括了中国的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
政治书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书画常常被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也被看作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载体,是一种表达情感、表达思想的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政治书画的历史渊源政治书画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之一。
金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又一种重要形式。
从古代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法形式,再到中国的绘画艺术,政治书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三、政治书画的艺术特点政治书画具有浓厚的国学气息,文人式的情怀与哲学内涵为其立身之本;政治书画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
政治书画在艺术表现力上追求“神似”,即追求作品的精神境界,追求艺术家的感悟和沉思,追求艺术的意境,而非形式的逼真和写实。
政治书画注重形神兼备,既要注重意境和灵气,又要注重笔墨功夫和表现技巧。
古人所谓“神写意,神来之笔;写意出神,造化在我”即是这个道理。
四、政治书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政治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政治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厚重历史和丰富内涵,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政治书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观念和精神历程,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政治书画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政治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的题材与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绘的题材与艺术形式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与艺术形式中国传统绘画拥有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对自然、人文和哲学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题材选择以及艺术形式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之处。
一、历史背景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通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传统绘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历代皇室和士人都对绘画有着深厚的研究和关注,使得中国传统绘画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并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二、题材选择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广泛多样,主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古代神话传说等。
其中,山水画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之一,因其表现大自然的山水景观而得名。
山水画通过描绘景色、气氛和意境,使观者得以沉浸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
花鸟画则以描绘花卉、鸟类和昆虫为主,追求细腻、形神兼备的表现方式。
人物画则以描绘人物的容貌、仪态和神态为主,通过人物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古代神话传说常常被用于绘画,以表现中国民间的传统信仰和文化观念。
三、艺术形式中国传统绘画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包括工笔、写意、水墨和重彩等。
工笔画以细腻的线条和细致的色彩渲染为特点,追求精确的表现。
写意画则以寥朴的笔触和简约的线条为主,重点表达对象的神、形和意境。
水墨画以墨、水、纸为基本工具,通过深浅浓淡、笔墨干湿的运用来表现对象的形象和气韵。
重彩则着重于色彩的运用,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
这些艺术形式各具特色,但都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其历史背景、题材选择和艺术形式的融合,为中国传统绘画带来了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绘画一直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方式,为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
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绘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力。
关于党和美术的主题

关于党和美术的主题
党和美术的主题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主义美术与党的指导:社会主义美术是党的指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探讨党对社会主义美术的指导原则、宣传功能以及如何促进社会主义美术的发展等方面的主题。
2. 党的美术政策与艺术生态:党的美术政策对美术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可以探讨党的美术政策对推动艺术创作、艺术市场、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如何构建良好的艺术生态。
3. 党史题材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党的历史与伟大事件、英雄人物等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可以探讨党史题材作品的创作手法与表现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作品弘扬党史精神和价值观。
4. 党和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人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可以探讨党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与支持,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党和美术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既可以从思想文化领域的政策和指导层面,也可以从具体的艺术创作和教育实践中展开。
《中国绘画史》第一章三代之绘画

《中国绘画史》第一章三代之绘画《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课程的讲座记录稿。
《中国绘画史》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至明清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全面、语言凝练,是一本中国绘画的简明通史。
《中国绘画史》为中国绘画史研究开山之作。
陈师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普及教育,旨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成就推广给国人,本书便是先生这一教育信念的结晶。
作者前言吾国美术自古以来最为发达,书画、雕塑、建筑皆能表国民性之特长,为世界所瞩目。
但雕塑、建筑虽有迹象流传,而各家著录东鳞西爪,无统系之说明;或出于工匠之手,不得其法,遂致后人无可稽考。
唯书与画授受渊源,自古迄今,统纪分明,蔚为大观。
若胪述其本末,详言其流派,固非短篇小册可得而尽也;兹特提示梗概,以为问道之津梁。
若博引旁证,搜求宏富,俟诸异日。
第一章三代之绘画伏羲画卦,仓颉制字,是为书画之先河,即为书画同源之实证。
【01 伏羲画卦】北宋《太平御览》:“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02 仓颉制字】《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盖是时,文明肇始,事务渐繁,结绳之制不足赅备,不得不别创纪载之法。
【03 结绳记事】战国《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
而纪载之法,必先诸数与形,取其简而易明,便于常用,故画卦所以明乎数。
【04 八卦图】北宋《太平御览》:”以“—”为阳,以“--”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坎为水,艮gèn为山、巽xùn为风、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
”而文字始于象形,以象形而言,即含有图画之意。
文字与图画初无歧异之分。
例如日、月、木、子、鱼等字,即谓之图画亦可。
【05 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又称表意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历史必三专二中国绘画艺术人民版共67页

黄 宾 虹 《
山
水
册
页
》
扇面
斗方:可压镜,可平
裱。指一或二尺见方
的书画或诗幅页。尺
幅较小,一般指25—
50厘米见方的书画作
品。
表 现 技 法
工笔写实 笔法细腻 熟宣纸 先勾勒后填色 层层渲染 形神兼备
写意 笔法简练 生宣纸 用笔挥洒、墨彩飞扬 追求神韵
题材分类
人物画
花鸟画
山水画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历史必三专二中国绘画艺术人民版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中堂:中国旧式房屋,客厅中间墙壁适 宜挂上一幅巨大字画,称为"中堂"。
条幅:长条形的字画称为条幅, 如对联是由两张条幅配成。较长 诗文,如不用中堂写可分裱成条 幅,非常美观。
册页 将字画装订成册,
称为册页。近代有文
具店特别将装裱册页
成本,以供人即席挥
毫。册页可以折叠画 面各成方形,而与下 列长卷有不同之处。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如果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 画已经过了七千年的发展历程,在如此漫 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 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艺术瑰宝。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自豪,一起走进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的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中国绘画的三种选择历史”之一

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中国绘画的三种选择历史”之一【内容提要】绘画与政治密切相关,在西方和中国都是如此,而在中国表现得尤为隐秘。
画家往往通过深度暗示、象征、隐喻、拟人、谐音等多种手法在表面好看的作品中寓以复杂的政治意义。
这些意义涉及多种关系,如政权之间,边地与中央之间,“内宫廷”与“外宫廷”之间,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文人官僚之间,父子朋友之间等等。
这些都表现在中国画史上常见的与不常见的题材之中。
进一步,种种不同的政治诉求一定会影响画家对风格的选择。
和人类其他各种表现形式一样,绘画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惯例以及题材和风格之间的联系表现各种意义,画家在选择题材或风格时往往要对社会上或具体或总体的要求作出某种回应。
因而,画什么和怎么画并非简单地由画家决定。
【摘要题】美术史【关键词】政治主题/中国绘画/惯例/题材/风格【正文】在西方,当我们想到“政治艺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那是艺术家自己在作品屮表达经常是批评或抗议的政治观点。
这种情况在中国并非完全无人知晓,但是西方与中国特有的情况相比则有很大不同,这就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观念更加适用于赞助人的地位和兴趣——广义上的“赞助人”可以理解为作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
就像在别的地方一样,此处指的是对中国绘画的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改变目前总是落实在艺术家的个人处境,或者将作品仅仅看作是艺术家人格表现的那种研究方法。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种类型的大部分绘画作品,它们在过去基本上都不是作为审美对象或个人感情的表现而创作出来的,相反,却有着更为具体的动机和作用。
它们可能被当作礼品赠与他人,作为换取政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恩惠的回报,或期待着得到这些恩惠,或者作为贿赂物品而不必直接支付现金了,在某些特定场合,比如某个官员离家就任新的职位,它们可能会被悬挂厅堂或送与他人。
根据这样的作用和场合以及绘画作品的赞助人或接受者的地位,画家确定适合描绘的某些特定的主题。
有些作品表现了当前的实际情况,比如宋代郑侠画的《流民图》(下文有讨论),绘京城遭受饥荒之苦的灾民。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是美术艺术中的一大门类,该门类作品常常反映着国家意识与家国
情怀。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可以以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等为创作对象,通过艺术
手法表达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继承。
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作为其中的重要元素,也成为影响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关键因素。
国家意识是人们对于国家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作品中,国家意识
常常表现为对于国家形象和文化传承的呈现和强调。
在传世的经典作品中,明代画家唐寅
的《金陵十二钗图》是一个凸显国家意识的典型案例。
这幅作品描绘了明代朝廷中十二个
有名的美女宫女,其中有一位宫女写着“金陵十二钗”的文字。
通过反映明代妇女的美德
和风范,突出了南京的历史文化。
这样的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体现了对于国家文化
传承的重视。
家国情怀是人们对于家国及其记忆、情感体验的一种切身体验。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家国情怀则是以寻求历史感与文化认同为出发点的一种情感表达。
在历史悠久、文化博大
的中国,家国情怀在美术创作中尤为显著。
例如,著名书画家齐白石笔下创作的《荷花三
绝图》就是一幅凸显家国情怀的作品。
这幅画作通过对荷花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的
描绘,将个人的艺术才华与对于祖国文化的理解融为一体,表现出对于家国的热爱和敬
重。
党的三大主题绘画

党的三大主题绘画
党的三大主题绘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展现了党的三大主题。
1. 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题下的绘画作品主要展现了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美好前景。
例如,绘制城市建设、农村发展和现代工业化等方面的作品,如描绘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厂烟囱冒着浓烟、农田丰收等场景。
2. 人民生活:这一主题下的绘画作品主要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例如,绘制老百姓生活充实、饮食丰富、教育医疗条件改善等方面的作品,如描绘人们欢度节日、孩子们上学和老人们养老等场景。
3. 革命斗争:这一主题下的绘画作品主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革命斗争等。
例如,绘制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场景,如描绘红军长征、解放区建设和抗战胜利等。
这些绘画作品通过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社会主义建设和巨大成就。
它们通过艺术的方式,加深了人们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激励了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中国画三种题写的内容

中国画三种题写的内容
国画的三大主题分别是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也是一门典型的精英艺术。
它是用毛笔、墨水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定的宣纸或绢上进行作画。
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和花鸟,技法可以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
1、人物画:
我国的人物画据记载,商、周时期已有壁画。
其在东晋时期,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是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主张的画家。
画好人物画出来要继承传统的手法外,还必须要了解和研究人物的基本体形、比例、解刨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等,才可较为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2、山水画: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
它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
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较多著名的画家。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及桥梁等。
3、花鸟画:
中国的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广义将包括鱼、昆虫、禽兽及花鸟等。
花鸟的画法大致可以分为写意花鸟和工笔花鸟。
中国画中的三美三绝

中国画中的三美三绝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是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
诗文、书法和绘画的结合,历来有“三美”和“三绝”之称,“三美”、“三绝”是对诗文、书法、绘画艺术结合的赞誉,也中国画普遍追求的艺术境界。
题款,就是实现诗文、书法、篆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増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
形或称为款识。
中国画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内容:在画面上题写诗文,叫做“题”。
题画文字,从体裁上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
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
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
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以下几幅作品均是将画、书、诗完美结合的典范,供大家欣赏体1、五马图(部分)宋李公麟
画笔笔力遒劲,人物神态逼真,题款洒脱,名家收藏章等三方相得益彰,使得作品堪称完美。
2、墨竹图宋文同
竹子枝干与叶子浓淡相宜,题诗相配,书法辉映,整幅画面非常耐看,值得久久玩味。
3、鹧鸪图宋赵佶
赵佶善工花鸟,笔法精细,生动活泼,兼配诗文,书法也是高手诗、书、画三美相得益彰,使得其作品尽显大家风范。
END。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体现在艺术家对国家形象和历史传统的表达上。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国家的赞美和表达。
如明代画家文征明的《富春山居图》、宋代画家赵孟頫的《鹧鸪天》等作品,都表现了对国家的美好祝愿和向往。
这些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许,以及对国家风貌和气质的赞美和歌颂。
这些作品也通过对自然、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体现了艺术家对国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在现代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许多艺术家也通过作品表达对国家的关注和担忧。
20世纪初期,中国知名画家齐白石的《竹石图》系列作品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国家重建的期许。
由于当时国家面临战乱和危机,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这些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国家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凸显了国家意识在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正如以上例举的一些著名作品所展现的那样,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在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并非是静止不变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对国家和家国的理解与表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关注和思考在当下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通过作品表达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如何更好地凸显历史和文化的血脉相承,从而展现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和文化,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
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是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传递的重要主题。
在中国传统美术中,国
家意识与家国情怀常常通过描绘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美丽乡土来表达。
这些作品不仅反
映了艺术家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家园的热爱和关怀。
国家意识在历史题材美术中的表现常常体现为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出使图》描绘了唐代杨国忠出使高丽的壮丽场面,凸显出唐朝的雄浑
气势和威严形象。
这幅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国家实力和对外交往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
艺术家对于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同。
家国情怀则常常通过描绘美丽乡土和民族风情来表达。
艺术家会以山川河流、古建筑
和乡村田园等传统元素作为创作主题,将自然景观和家乡的文化特色进行有机融合。
在宋
徽宗的画作《秋山烟雨图》中,他以精致的笔触和妙趣横生的构图展现了南方的自然景色,传达了对家乡山水的深情厚意和对大自然的景仰之情。
在现代美术创作中,同样可以看到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的表达。
近年来的抗击新冠肺
炎疫情系列作品,通过表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互相帮助的场景,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
和勇敢。
这些作品不仅彰显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抗击能力,也表达了对家园的深爱和保护之情。
七年级政治画知识点

七年级政治画知识点政治画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性的艺术形式,通过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生活来反映时代和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中学政治课程中,政治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材料,所以了解政治画的知识点对于七年级政治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政治画的历史渊源政治画起源于欧洲,最早出现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由于政治画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生活,所以很快在欧洲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画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政治画的表现形式政治画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油画、水彩画、木刻画、漫画等。
其中油画和水彩画是比较传统的表现形式,注重细节和色彩的表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木刻画则注重线条和形象的印刷效果,对于大众宣传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漫画则通过夸张的画风和幽默的表现手法,传达政治信息,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政治画的分类政治画可以根据表现形式和内容来进行分类,如现实主义政治画、社会批判政治画、革命斗争政治画等。
现实主义政治画着重表现时代的现实和社会的生活,如大卫的《奥雅纳斯的赛车》;社会批判政治画则从社会问题和现象出发,表现贫富悬殊和不公正现象,如多米尼克·威尔逊的《悲惨的房子》;革命斗争政治画则是以革命斗争和革命英雄为内容的政治画,如美国艺术家帕斯卡尔的《金日成和他的人民军队》。
政治画的作用和意义政治画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政治性的艺术形式,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政治画通过对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反映,传达了政治信息和社会价值观,引导了社会舆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政治画也永远不会被时光抛弃,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成为了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语政治画作为一种具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艺术形式,对于理解历史和社会以及塑造个人的艺术鉴赏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七年级政治课程中,了解政治画的知识点也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治文化和社会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中国绘画的三种选择历史”之一【内容提要】绘画与政治密切相关,在西方和中国都是如此,而在中国表现得尤为隐秘。
画家往往通过深度暗示、象征、隐喻、拟人、谐音等多种手法在表面好看的作品中寓以复杂的政治意义。
这些意义涉及多种关系,如政权之间,边地与中央之间,“内宫廷”与“外宫廷”之间,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文人官僚之间,父子朋友之间等等。
这些都表现在中国画史上常见的与不常见的题材之中。
进一步,种种不同的政治诉求一定会影响画家对风格的选择。
和人类其他各种表现形式一样,绘画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惯例以及题材和风格之间的联系表现各种意义,画家在选择题材或风格时往往要对社会上或具体或总体的要求作出某种回应。
因而,画什么和怎么画并非简单地由画家决定。
【摘要题】美术史【关键词】政治主题/中国绘画/惯例/题材/风格【正文】在西方,当我们想到“政治艺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那是艺术家自己在作品屮表达经常是批评或抗议的政治观点。
这种情况在中国并非完全无人知晓,但是西方与中国特有的情况相比则有很大不同,这就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观念更加适用于赞助人的地位和兴趣——广义上的“赞助人”可以理解为作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
就像在别的地方一样,此处指的是对中国绘画的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改变目前总是落实在艺术家的个人处境,或者将作品仅仅看作是艺术家人格表现的那种研究方法。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种类型的大部分绘画作品,它们在过去基本上都不是作为审美对象或个人感情的表现而创作出来的,相反,却有着更为具体的动机和作用。
它们可能被当作礼品赠与他人,作为换取政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恩惠的回报,或期待着得到这些恩惠,或者作为贿赂物品而不必直接支付现金了,在某些特定场合,比如某个官员离家就任新的职位,它们可能会被悬挂厅堂或送与他人。
根据这样的作用和场合以及绘画作品的赞助人或接受者的地位,画家确定适合描绘的某些特定的主题。
有些作品表现了当前的实际情况,比如宋代郑侠画的《流民图》(下文有讨论),绘京城遭受饥荒之苦的灾民。
但是其表现手法更多的是象征或暗示。
出自历史或传说的人物和事件的图像,以“故实”而为人所知的题材,这些都被认为适合于反映当时的情况。
这是暗示性的题材,这种手法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还在继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近几十年绘画中能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
它们并不那么公开、明显,也不引人注目,但却被知识分子看作涉及当前的问题并经常以间接的方式作出评价。
要对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进行分类,我们可以从几项大的区分开始。
绘画作品所面对的那些情况可能就是整个政府的情况,比如宫廷中的绘画作品,或受宫廷委托创作的作品,或者是在政府部门供职的文人官僚的作品。
第一种类型的主题与整个政府相关,要么带有支持或使皇权统治合法化的正面讯息,要么带有批评或抗议的负面讯息。
不管目的是什么,这些画作以多种多样的视觉修辞手段使观赏者形成某种观点:皇家宫廷的艺术通常是用来使观者相信统治者的德行及其统治的稳固和繁荣。
而文人官僚创作或委托创作的绘画一般旨在使观者和他们自己相信他们高度发达的智慧,他们的德行,他们对于现世事功和物质利益的冷漠,以及通过这些相信他们忠于职守。
在这样的时候,即他们认为帝国治理得非常糟糕或者受到统治者的不公正待遇,或统治者不听其言,他们的绘画才有可能成为抗议的艺术。
但是这种抗议通常一定是极为细微、甚至是隐晦的。
有两个众所周知的例子,这两幅画都通过描绘开明统治的恩典来歌颂统治者,它们是流传至今的两幅精美的画作。
细节描绘精微,技术方法多样,画家的技巧和极度费时费工的构思绘制,这些都是绘画作品的部分讯息,由此显示出一种统治制度。
正是这种制度,培育并造就了宫廷艺术的这些品质。
传为五代画家卫贤所作的一幅画,其年代也许是宋代早期。
图中画的是一个面粉场,以水轮为动力,建在运河中的一道水闸上。
关于这幅画,上海博物馆(收藏单位)的郑为有过讨论。
他认为这是赞扬政府在政治动荡时期,对于工业技术和水力的资助,在此一时期这样的经济支持能够带来很大利益(注:郑为《闸口盘车图卷》(该手卷再现了运河水闸上的一处水车),《文物》第二期(1966年),第17-25页。
)。
另一幅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卷,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北宋晚期平安统治之下的开封都城;实则可能是南宋初期,北方都城己经弃与入侵的金人,金国某个宫廷画家出子思乡而绘成的。
另一个题材就是小商贩,宫廷画家有时画这种题材,宫廷圈子以外的画家很少画(宫廷风格的精良摹本则除外)。
这种题材与描绘建筑的界画紧密相关。
现存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画家李嵩的作品,他也常作界画。
另外,就是活跃在明朝画院的吕文英,也许还有(根据风格确定)供职元朝宫廷的王振鹏(注:弗利尔美术馆11. 16e;见高居翰《中国册页画》(华盛顿,1961年),第22页,该书附注中定为王振鹏所作。
James Cahill, Chinese Album Leaves( Washington, D. C.,1961),22.)。
有人认为这种主题是仁慈统治的另一个暗喻,其中的小商贩表现的就是皇帝自己,“乾坤一担”,将繁荣带给普通民众。
(注:这个观点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杨新1983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一次研讨班上提出的。
杨新还要在即将举办的中国风俗画展览的目录中讨论这个问题及相关题材的意义。
)外国使者来到宫廷直接向中国皇帝纳贡或携带珍贵物品作为贡品,经常有宫廷画家把这些画入作品。
在中外关系中,这些画用来维护中国的权威和声望。
有两件现存作品,据传为初唐宫廷画家阎立本所作,那时中国完成了对亚洲大部地区的控制,这一巨大成就在这两件作品中都有称颂,其中之一画的是初唐皇帝太宗接待吐蕃使者。
两者之间的相对尺寸太宗端坐擎上,周围是媚态各异的侍女,在构图上被两把羽葆和华盖围住,而那位吐蕃使者孤单地站着,卑躬谦顺,前面是一大片空地——使这看上去更像是表现一种政治观念而不是记录一个历史事件(注:另外还有一幅职贡图手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据传为阎立本作,画的是西域胡人纳贡。
《故宫名画三百种》第一卷(台中,1959年)第1页。
)。
特殊的历史境况产生特殊的要求,艺术家便对此作出反应。
有许多个案便是南宋早期即公元十二世纪的(朱利亚•穆雷的著作便是此类最精到的研究之一)(注:朱利亚•穆雷《作为艺术家和赞助人的宋高宗:王朝中兴的主题》(为“艺术家与赞助人”研讨会而作的论文,见其导言注(1))。
《南宋王朝中兴中艺术的作用》、《宋元研究集刊》第18辑(1986年)第41-59页。
Julia Murray, 〃 Sung Kao-tsung as Aritist and Patron: The Theme of Dynastic Revival" ( Paper for〃 Arists and Patrons" workshop, see Intro. Note I) . ”Ts Hstln and Two Southern Sung History Scrolls, ”Ars Orientalis 15( 1985) : 1-29. 〃 The Role of Art in Southern Sung Dynastic Revival. 〃 Bulletin of Sung Yllan Studies, no. 18( 1986) , 41-59.),这时有一系列宫廷绘画是关于宋朝屮兴与合法性内容的。
在金人军队1127年攻取宋朝都城汴梁并囚禁徽宗皇帝及其皇族成员之后,徽宗皇帝第九子赵构逃到南方,于1138年在杭州建立朝廷,继续统治南部半壁江山,这就是高宗皇帝。
他必须使他将耍统治的臣民相信,复兴的南宋朝廷是合法的,从而和北方宣称有权统治全部中国的金朝相抗衡。
高宗实现南宋新朝廷合法化的一部分计划似乎就是委托或资助一系列维护他这一边统治的绘画作品。
这一类绘画中有些作品上有高宗亲笔写下的题记。
其首要宫廷画家李唐就画了一幅有名的历史画《采薇图》。
图屮伯夷、叔齐两兄弟在周朝建立之初,宁愿饿死也绝不改变其对前朝的忠心,也不为新的统治者效力。
这位周王有过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不哀悼亡父,又犯了弑君之罪。
这幅画便表达了忠贞不渝这个观念。
据后面一条跋文,这张画的意图就是批评那些转而忠于金朝的汉人。
还是同一个画家李唐,他还画有《晋文公复国图》长卷,现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文公是东周时期的一个国王,是晋显公第九子,他失去王位后,流亡各地,有时还和“野蛮人”相伴为生,后来回到自己的国家,恢复其世袭统治。
他的处境因而和高宗有些类似,是皇太后给高宗指出这种类似之处的,而且催促他登上皇帝宝座。
因此,这幅画表现的主题是王朝复兴,其中含义就是高宗统治的合法性。
这一点不仅表现在题材方面而且表现在风格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用了古代风格样式,令人想起初唐,高宗正是意欲将他的统治和初唐时期的强大王权相提并论。
手卷的形式也是古风的,这让人忆起早先的长卷画,文字在前,画面作为图解在后(注:在写有关这一点及南宋王朝中兴的其他主题的时候,我参考了穆雷的著述及弗洛拉•傅的研究论文,这是为我1985年春季主持的“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研讨班而作的,傅的论文《作为政治话语的风格选择:〈晋文公复国图卷〉》探讨了这些绘画及其题材中风格的政治意义,很有见地。
)。
同样是这种形式的一个手卷,据传是李唐弟子萧照画的《中兴瑞应图》,现分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
此卷共有十二段,从高宗出世直到登基坐殿之前。
这个手卷意在向世人宣称上苍将瑞兆传给高宗并将皇位也传与他,而且可能是在皇上退位之后为了纪念而画出来的(注:关于这组绘画的摹仿本,见《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画选集》(北京,1963年)图1-6,及谢稚柳编《唐五代宋元名集》(上海,1957 年)图 65-81。
〃 Ts’ ao HsUn〃 ( note 5)。
)。
《望贤迎驾图》立轴,现藏上海博物馆,无款。
从画风看,似乎出Hi一位十二世纪晚期或十三世纪早期宫廷画院的画家之手,如刘松年或者李嵩。
这幅画也可以归于南宋有关中兴主题的宫廷绘画之列。
按照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的观点,画的是唐玄宗避乱四川之后重又回到都城长安、其子迎驾之事(注:见沈之瑜编《上海博物馆》,纽约,1981年,图120及注释,第225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霖灿先生已经针对其中描绘的场景作出解释,可供考虑。
按他的看法,此画表现了汉代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带着他年迈的父亲到其出生地,这里的人有些已迁居京城,他太虚弱了,无法巡游各处。
见李霖灿《宋人〈望贤迎驾图〉》收入《中国名画研究》,台北,1973年,第103-106页。
)。
这些绘画作品(如果篇幅允许还可讨论其他几件作品)形成完整的一组,其意义和目的及其与当时历史情况的关系相对来说都是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