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珍珠鸟》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珍珠鸟》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1.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2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关爱之情。
3.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的方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2深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珍珠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珍珠鸟的资料。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课文内容3.1学生分小组讨论,梳理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内容。
4.体会作者情感4.1学生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品味和感悟。
5.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的方法5.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或动物,尝试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描绘。
6.课堂实践活动6.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写作练习,描绘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6.2各小组展示作品,全班投票选出最佳作品。
7.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教学实录1.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一段珍珠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朗读环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课文内容环节4.体会作者情感环节5.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的方法环节6.课堂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写作练习,描绘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各小组展示作品,全班投票选出最佳作品。
五、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设计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 鸟 教案

初中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鸟》一文,使学生了解作者对鸟的喜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抽象的语言和深层次的含义。
2. 如何将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教学准备:1. 课文《鸟》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和天空,注意到的鸟儿。
2. 提问:你们对鸟儿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鸟儿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的问题。
三、课堂讲解与讨论(20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作者喜欢鸟?作者对保护自然环境有什么看法?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鸟类保护的案例,如保护鸟巢、禁止捕鸟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的意义和价值,讨论如何将这些案例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内容,总结自己对鸟的喜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如参加环保活动、倡导身边的人保护鸟类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保护鸟类的短文,可以是倡议书、心得体会或故事。
2. 要求学生在短文中运用课堂学习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阅读理解的训练。
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鸟》一文及相关背景知识。
2.学会分析文本及理解所读文章的深层含义。
3.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鸟》一文的主题,分析文本,找寻文中所体现的核心合作和信任。
2.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协作能力。
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深层次理解能力。
2.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联想能力,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引入课题,了解物竞天择的报道,自然界中的飞禽动物,为学习《鸟》做引导。
2.围绕自然界中的飞禽动物,展开课前讨论,引导学生们思考课文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主题。
2.阅读理解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对文本的看法和理解。
2.课堂展示,将不同组别的观点互相交流和比较,找出共通之处,深入思考而合作意义。
3.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鸟在晴朗时都无处可躲,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
”2.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为什么鸟在晴朗时都无处可躲呢?在这个环节中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见解,也要帮助学生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3.讨论完成后,将小组中最好的讨论结果整合成思维导图。
4.合作及总结1.碰头思考——学生将思维导图和讨论结果汇总,进行碰头思考。
2.小组项目——从研讨结果中项目化,分配任务,并落实实施。
3.小组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邀请同学进行评价。
4.知识回顾——教师梳理课文的学习内容,并进行知识内容的延伸。
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涉及课文内容《鸟》,围绕自然界的生灵,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与不可分离。
2.课堂内容重点突出“合作意义”,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教育学生保持信任、关爱等心态。
3.课程难度较大,需要进行多层面的提问与反馈,让学生发表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力。
五、课后作业1.找出三段话,解释这些话是如何告诫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2.写下一段话,表达你对这节课的感悟;3.或者整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表格归纳。
初中课文《鸟》教案

初中课文《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 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鸟类的知识?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点评。
2. 引导学生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保护鸟类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鸟类,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 写一篇关于鸟类的短文,可以是科普知识、故事、感想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鸟类,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基本信息年级:七年级授课篇目:《春》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课型:新授课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学习主题:“四季美景"2.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能力培养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汉语之美。
“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以自然美景为主要内容,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了如下细化:(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部分由三篇现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构成。
《春》描绘了春季新、美、力的独特魅力;《济南的冬天》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温晴、小山和小雪;《雨的四季》描绘了四季中雨的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态度。
四首古诗表达情感各不相同,但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自有特点。
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
学习这个单元,要“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顿,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一课的课前预习要求有两个:一是回忆以往读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文;二是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春景。
《春》是朱自清于1933年应中华书局之邀为中学语文教材所作的一篇文章。
1933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春》可以分为“盼春”(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上鸟儿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上鸟儿公开课教案课程概述本节公开课是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鸟儿这一单元设计的。
通过本课,学生将了解鸟儿的特点和性,进一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了解鸟儿的外貌特征和生长环境- 能够辨认一些常见的鸟儿,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辨认一些常见的鸟儿,并描述它们的特点教学准备-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 鸟儿图片和图书- 海报纸、颜料和画笔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 利用图片或图书激发学生对鸟儿的兴趣,让学生描述他们对鸟儿的认知和感受。
2. 导入一个鸟儿的小故事,引入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研究活动1. 学生观察并描述教材中关于鸟儿的图片,讨论鸟儿的外貌特征,并在白板上记录关键词。
2. 教师通过展示真实的鸟儿图片,帮助学生辨认常见的鸟儿,并让学生描述它们的特点。
3. 学生分小组选择一种鸟儿,利用图书或互联网了解更多关于该鸟儿的信息,并准备一份小组展示。
4.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相互交流研究。
拓展活动1. 学生利用海报纸、颜料和画笔绘制自己喜欢的鸟儿画作,展示在教室里或学校的走廊上。
2.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然环境的观察,寻找鸟儿生长的适宜环境,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保护鸟儿的生活环境。
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积极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和交流,促进合作研究。
教学评估- 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对鸟儿外貌特征的描述准确性以及小组展示的能力。
- 学生完成的鸟儿画作和对保护鸟儿生活环境的讨论。
参考资料-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 鸟儿图书和图片资料。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课件公开课精品课件

自学指导:
课文重点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作者的心情有
没有变化?请找出变化过程。
心境变化:
烦闷 不适意 不宁的的心绪散尽了
自学指导: 文章 面表格) 看红莲 ,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 三 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完成下
第一次
第二次
雷声作了 雨愈下愈大
第三次
雨势并不减退
环境
自学指导:请思考以下问题。
1. “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 天空下的荫蔽?” 3. 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心中的雨点:
主 旨 句
强调只有母亯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 除了你……: 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抒发了对伟 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乊情 作用: 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金色花,又译作“瞻 波伽”或“占波”, 印度圣物,木兰花属 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 诗人、社会活动家。 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诗集《新 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嗅( xiù ): 闻(气味) 花瓣( bàn ) 罗摩衍那( mó yǎn) 匿笑( nì ):偷偷的笑。 祷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膝上(xī) 荫 (yīn) 林荫
(yìn)庇荫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阅读课文,思考: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 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心,让她笑口常开。
荷叶 母亲 冰心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初中语文 鸟 教案

初中语文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鸟》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鸟》的文本。
2.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和鸟类,引起学生对鸟类的兴趣。
2. 询问学生对鸟类的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课文《鸟》两遍,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鸟》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学生分享对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教师总结和归纳,强调对自然环境和动物保护的重视。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鸟》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一次写作练习。
2. 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思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3.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和给予反馈。
五、分享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和技巧。
3.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对自然环境和动物保护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反思,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鸟类活动,增强学生对鸟类和自然环境的认识。
2. 开展学生鸟类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第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说的是雎鸠鸟在河滩上关关地鸣叫。
这说明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将鸟写进了诗歌当中。
大家还能不能背诵一些其他关于鸟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确,古人笔下关于鸟的诗句数不胜数,那么今人笔下的鸟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鸟》(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
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抟(tuán)羽翮(hé)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 ū)曳着(yè)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
交响乐:名称源出于希腊语,意即“一起响”。
至十八世纪后半期发展成为独立管弦乐作品,通常包含四个乐章(有时冠以慢板引子),个别也有多于或少于四个乐章的。
各乐章的体裁与奏鸣曲极似,只是规模较大,音乐主题有较大发展,管弦乐法也丰富些,适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
鼎沸:①水涌流翻腾的样子。
②比喻形势纷扰动乱。
③形容喧闹、嘈杂。
玲珑:词语原意为娇小灵活之意指物体精巧细致。
也指人灵巧敏捷。
秾纤:①指肥瘦。
②指艳丽纤巧。
高踞:高踞的踞同倨,基本字义是蹲、坐、占据。
高踞即是指遇事待物高高在上,表现出傲慢之意。
蹐局:局促;拘束。
褴褛:指衣服破烂,不整洁,十分凌乱,不堪入目。
鸱枭:鸟名。
古人对猫头鹰的文言叫法。
鸱枭虽是益鸟,但在中国一直就是丧门星的代称,我国的文章里说到它都是贬义。
瞵视昂藏:形容左顾右盼,神采焕发的样子。
课堂练习:请用上述词语写一段有创意的话:
3、理解课文的结构,感知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请划意义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①):提出全篇主旨
第二部分(②):笼中鸟的苦闷。
第三部分(③-⑥):自由之鸟可爱。
第四部分:(⑦)不自由的鸟不可爱。
(2)快速阅读第②~⑦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见到笼中鸟,羽翮不振,蜷伏不动,我感到苦闷
听到鸟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我感到喜悦
看到鸟形体,俊俏优美,玲珑饱满,我感到快乐
知道杜鹃鸟,蛮横无情,鸠占鹊巢,我感到坦然
发现风中鸟,战栗抖擞,孤苦伶仃,我感到悲苦
三、小结本节课
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
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四、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课文大意。
我们基本知道了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表达的情感与众不同。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一下作者的爱鸟与一般人的爱鸟有什么不同,作者通过写“我爱鸟”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旨。
二、阅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础。
(2)“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是紧扣鸟来写,使行文紧凑。
二是表明对笼中鸟的情感。
(3)“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明确: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
(4)第二自然段写鸟儿的“苦闷”,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表现作者对苦闷的鸟儿的同情;②与下文那些欢快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和第6段写鸟的悲苦相呼应。
2、阅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
(1)“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作者连用两个“不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通过否定麻雀与乌鸦的叫声,表明作者所爱的鸟的声音是清脆的,嘹亮的,圆润和谐。
(2)作者写杜鹃的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自己客居于四川的酸楚。
补充资料: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
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杜鹃鸟是凄怨哀伤的象征。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3、阅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
(1)作者为何喜欢鸟的形体?
明确:因为鸟之形俊俏,鸟的身躯玲珑饱满。
(2)“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刺”形象地写出了鸟带给“我”的喜悦强烈而深刻。
4、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
(1)“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明确:只爱鸟的声音与形体,而不管鸟的行为,也不将鸟诗意化。
(2)作者写杜鹃的豪横无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鸟本身不能幻化出诗意,也表明作者爱鸟的单纯。
(3)作者联想到了济慈、雪莱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济慈、雪莱的诗是想表明诗中鸟儿的形象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儿并无关系
5、阅读第六自然段,然后思考
(1)“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2)作者联想到哈代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哈代的作品是说明鸟儿有时会给人带来悲苦。
(3)作者写自己与哈代类似的经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强调鸟有时也给人悲苦。
6、阅读第七自然段,然后思考
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写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
言外之意: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7、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我”爱鸟的声音。
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
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三、总结探究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作者通自己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它该跟我们共享一片蓝天,而不该成为人类餐桌的美味,也不该成为人们笼中的观赏。
但是,总是有些人喜欢用锁住鸟儿的自由来博取自己的快乐。
四、拓展、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习本文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