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经分析,公司目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生产性粉尘、锰及其化合物、噪声、高温、工频电场、有毒溶剂甲苯、戊烷、苯乙烯等、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化学性烧灼伤眼、皮肤等;对此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性粉尘粉尘致病机理:尘粒在进入呼吸道后,根据其物理性状,在呼吸道各部位通过截留、撞击、沉降、弥散等方式沉积、贮留及最后清除;由于尘粒在呼吸道沿途沉积阻留机会和沉积后引起机体反应不同,可把粉尘分为非吸入性和可吸入性尘,后者主要指小于5μ的尘粒,小于5μ的尘粒,可以进入肺泡,因此它又可称为呼吸性尘;人体对粉尘的清除:沉积在呼吸道的可吸入性尘主要经两种方式清除:粘液纤毛系统和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人体通过各种清除功能,可使进入呼吸道的97-98%的尘粒排出体外;人体虽有良好的防御功能和清除功能,但若长期吸入任何浓度粉尘,均可有一定量沉积在肺内,产生不良作用,只是粉尘理化性质不同,作用的严重度不同;粉尘对人体致病作用: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性质,进入人体的量和作用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病变;职业性呼吸疾患:尘肺:尘肺病是因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肺组织弥漫纤维化性全身性疾病;我国通过近三十年的大量临床观察、X线检查、病理解剖和试验室研究,认为尘肺按其病因可分为五种:①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量较高的粉尘可引起矽肺;②吸入含有胶合二氧化硅硅酸盐可引起硅酸盐肺;③吸入煤、石墨、碳黑、活性炭等粉尘可引起炭尘肺;④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物质的混合性粉尘可引起混合性尘肺,如电焊工尘肺;⑤吸入某些金属粉尘可引起金属尘肺,如铝肺;粉尘沉着症:有些金属铁、钡、锡等粉尘吸入后,可在肺组织中呈异物反应,并继发轻微纤维性变,但对人体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呼吸系统肿瘤:有些粉尘已确诊可致癌,如放射性矿物尘、金属尘镍、铬、砷、石棉等;局部作用: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分泌大量粘液,以阻留更多的粉尘;这是保护性反应,久之形成肥大性改变,最后由于粘膜细胞营养供应不足而致萎缩,形成萎缩性改变;此外,经常接触粉尘,可引起皮肤、耳、眼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基本表现为慢性上呼吸道及肺部的炎症症状、慢性肺功能损害症状;因此,接尘工人的受损害程度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定期进行X光摄片等特殊的临床检查;粉尘的卫生标准:煤尘TWA6mg/m3,锅炉尘TWA2mg/m3;粉尘的防护原则:①加强工艺改革,消除尘源或强化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和密闭化水平,减少操作工人数量并使操作工人隔离或远离尘源;②尽量采用湿式作业,减少扬尘;③加强岗位局部的密闭、通风、除尘净化措施,尽量使设备处于负压状态运行,防止粉尘外逸;④强化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接尘岗位要佩带防尘口罩,防护工作服,注意及时更换口罩和防护服,避免生产场所积尘的二次污染以及污染工作服对生活区域的污染;⑤加强对作业人员上岗前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严格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并强化执行中的督察管理;⑥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保证其浓度范围低于相关卫生标准;⑦组织措施:加强就业前职业体检及定期职业体检,杜绝患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接触相应的职业有害因素;对曾有接尘作业史但已脱离岗位的工人,仍要坚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尘肺患者并观察病情变化;⑧定期体检:检查期间由地方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情况决定;原则是接触情况严重的每1至2年检查一次,接触情况轻的每2至3年检查一次,有的情况可隔3至5年检查一次;职业禁忌证:①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病;②慢性肺疾病、严重慢性上呼吸道或支气管疾病;③显着影响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④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2、锰及其化合物理化性质银灰色金属,α型在常温下稳定,质硬而脆;元素符号Mn;原子量;熔点1245℃;沸点2097℃;相对密度;易溶于稀酸,遇水缓慢生成氢氧化锰;锰蒸气在空气中氧化成灰色的一氧化锰及棕红色的四氧化三锰烟尘;侵入途径:锰尘或锰烟经呼吸道吸入,由消化道进入缓慢且不完全;能否经皮肤吸收,尚未确定;毒理学简介:大鼠经口LD50:9 gm/kg;各种途径吸收的锰都主要经消化道由粪便排出,尿中排出锰量甚微;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每日需锰量估计为3~9mg;膳食摄入量为~日;大鼠的氯化锰经口致死量是500mg/kg,LD50为170mg/kg;兔静脉注射氯化锰的致死量是18mg/kg,狗的致死量是56mg/kg;大鼠的二氧化锰经口致死量大于4000mg/kg;高锰酸钾的腐蚀性致死量约5~19g;临床表现:高锰酸钾经口中毒口腔、咽喉及消化道迅速被腐蚀,口服1%高锰酸钾溶液可出现口内烧灼感、恶心、呕吐、上腹疼痛;2~3%溶液则可致口咽肿胀,说话及吞咽困难;口服4~5%溶液或用水冲服高锰酸钾结晶者,口唇粘膜呈棕黑色、肿胀糜烂、剧烈腹疼、呕吐、血便、休克、可死于循环衰竭;吸入大量新生的氧化锰烟尘后,引起“金属烟热”,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寒战、高热、以及咽痛、咳嗽、气喘、数小时后热退、全身大汗、次日遗留乏力感;其发病往往在下班后数小时;其临床表现似感冒,常被误诊,应与上感、咽炎等鉴别;吸入高浓度氯化锰、高锰酸钾和硼酸锰尘,可有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皮肤接触高浓度高锰酸钾可引起灼伤;国外文献有报道锰矿工易患肺炎,且不易用抗生素控制,死亡率比一般肺炎高;处理:口服高锰酸钾中毒应立即洗胃,用温水,或加3%双氧水100ml;清洗后可口服牛奶和氢氧化铝凝胶等保护胃粘膜药物;也可服用浓的豆汁;防止胃肠道穿孔,对症处理;对锰“金属烟热”,可对症处理;往往在脱离接触后,症状自行消失;对锰矿工肺炎,对症处理;皮肤污染,用清水冲洗;如有灼伤,治疗参见<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驱锰治疗可用CaNa2-EDTA;3、噪声:噪声对人体影响:听觉系统:长期接触强烈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主要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时间有关,听力损伤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生理性反应,后出现病理改变,生理性听力下降的特点为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而病理性的听力下降则不能完全恢复;神经系统: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质和神经中枢丘脑下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反应;长期接触强噪声后,主诉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调查发现,接触高噪声的工作人员表现易疲倦、易激怒噪性神经衰弱;心血管系统:在噪声作用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趋向增高;消化系统: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噪声的强度:噪声强度大小是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强度越大,听力损伤出现的越早,损伤的越严重,受损伤的人数越多;接触时间:接触噪声的时间越长,听力损伤越严重,损伤的阳性率越高;噪声的频谱: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以高频为主的噪声比低频为主的噪声对听力危害大;个体差异;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与厂房;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①吸声;②消声;③隔声;④隔振;噪声的防护原则: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选用低噪声设备;2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与厂房,将有噪声源的公用设施尽量设置在厂区边缘,并保持相应的隔离带;将产生噪声的设备尽量布置在厂房的下层及车间的边上,尽量减少对车间其他岗位的影响;3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①吸声②消声③隔声④隔振等4个体防护:主要保护听觉器官,在作业环境噪声强度比较高或在特殊强噪声条件下工作,佩戴护耳器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5听力保护措施: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6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如实行工间休息制度,设置隔声休息室,尽量减少作业人员的接触时间;7经常检测车间噪声情况,凡有职工每工作日8小时暴露于等效声级≥85dBA 时,须按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的要求,制订本单位的听力保护计划并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8噪声的职业禁忌证①各种病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1000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②各种能引起内耳听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③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4、高温高温对人体的影响: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但如超过一定程度,则可产生不良影响;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环境温度过高、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体弱、对热未适应等都易发生中暑;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中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脉搏频数、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工作者;轻症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点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者;重症中暑:具先兆中暑的症状,被迫停止工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或发生热痉孪者;高温的防护原则:合理设置工艺流程,使热源尽量远离工人操作位,同时加强隔热措施和通风降温措施,尽可能设置独立、有空调的操作室、控制室;加强保健措施,对高温工人供给合理饮料及补充营养;并保证高温作业工人有充分的睡眠与休息,对预防中暑有重要意义;配备全面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热服、隔热面罩、手套、帽子等;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的体格检查;对患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应予调离;处理原则: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现场,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敞开衣服,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可注射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重症中暑:迅速送入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原则是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促使酸碱平衡,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5.工频电场工频高压电场是物理环境影响因素之一,经常暴露在400KV、500KV以下的变电站工作人员,有神经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性机能减退、脉搏加快、血压偏高等,并有血象的轻微变化;美国Learidini报道的几名450KV配电人员有视力减退、恶心、头晕等现象;1986年,英国、法国、意大利共同组成的科研协作组对工频电场生物效应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表明一般健康状况与暴露条件没有显着相关,即使有些生物、生理学参数的改变,亦非病理性的;工频电场导致人体某些特征改变从生理、病理和临床来看,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和遗传方面产生表现;工频高压电场对机体存在不良影响,但目前仍认为属于功能性改变;工频电场对生物因素的影响是一个较新课题,而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目前国内国外研究结果倾向于其生物因素影响为功能性居多;重要的是,加强防护;防护工作应提倡双重性,即:防护材料及设施;工作人员对防护的重视和实施;因为对人体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强电场而不是磁场;为了限制人员长期接触有害的高强度电场,必须规定允许的最高电场强度值和暴露时间;必须执行当电场强度超过25KV/m或需要作业时间超过标准时需穿金属丝制屏蔽服的制度;从防护角度看,个人防护是重要的一面,而另一面应呼吁对高强度电场作业人员进行追踪或职业医学监护,测定E电场和H磁场在体内形成的电流分布并研究制定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综合防护,从根本上保障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从事工频高压电作业场所的电场强度不应超过5kv/m;有害因素防护原则6.有机溶剂有机溶剂的防护措施:.该项目中有机溶剂作为生产工艺中的辅料,主要有甲苯、戊烷、苯乙烯等;主要防护原则如下:.加强生产工艺的自动化程度,减少工人接触有害因素的机会和程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保持设备正常运转;.强通风排毒,尽量保持设备负压;.强安全防毒教育,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手套及防护服,以防止呼吸道吸入及皮肤吸收;.定期进行职工的健康检查,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器质性疾病、严重皮肤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应作为职业禁忌证调离岗位;.抢救中毒患者时,要迅速移离现场,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清洗皮肤,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和安静,应用葡萄糖醛酸等药物解毒及缓解症状;.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保证其浓度范围低于相关卫生标准;.大部分有机溶剂对皮肤有脱脂作用,引起皮肤粗糙、皲裂,因此,长期接触的工人应加强皮肤保护;7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的防护原则:生产设备应选用抗腐蚀材料,加强密闭、抽风、尽量保持设备负压;生产现场应配备气体报警仪;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保持设备正常运转;加强安全防毒教育,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定期进行职工的健康检查,有明显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者应作为职业禁忌证调离岗位;抢救中毒患者时,要迅速移离现场,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保暖、安静,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解毒及缓解症状;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气体的浓度,保证其浓度范围低于相关卫生标准;8.化学性烧灼伤治疗原则:1化学性结膜角膜炎和眼睑烧灼伤应积极对症处理,必要时脱离接触;2眼球烧灼伤者应立即就近冲洗,仔细检查结膜穹隆部,去除残留化学物;3预防感染;加速创面愈合,防止睑球粘连和其他并发症,严重眼睑畸形者可施行成形手术;4散瞳,以防止巩膜后粘连;早期紧急处理:1眼部冲洗:及时、充分地冲洗是减少组织损伤的最紧要的急救方法;强调现场冲洗,特别是碱性化学物质烧灼伤时;要仔细检查上下穹隆部有无隐藏的化学物颗粒;冲洗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必要时酌情延长,有机溶剂灼伤的冲洗时间可短些;冲洗液可用生理盐水、中和液、自来水或其他净水;2中和治疗:旨在中和组织内的酸性与碱性物质,但不过分强调;酸烧灼伤可用弱碱性溶液,如2%的碳酸氢钠、磺胺嘧啶钠结膜下注射PH≥9时应稀释后再注射;碱烧灼伤用弱酸性溶液,如%~1%醋酸溶液、1%乳酸溶液、2~3%硼酸溶液或2%枸橼酸溶液等进行冲洗,维生素~结膜下注射PH≤时应稀释后再注射;3前房穿刺:旨在清除房水中的化学物质,减少其对内皮细胞与内眼组织的腐蚀作用;前房穿刺宜早,穿刺切口宜小;严重烧灼伤者可一日两次引流房水;4球结膜切开:当结膜出现显着水肿,无法注射中和剂时,可施行从角膜放射状结膜切开法;同时用虹膜分离器从巩膜将水肿或缺血或频于坏死的结膜分离切除,排出结膜下毒性液体,减除住址压力,从而使水肿消退,改善循环与营养状态,角膜浑浊也因之减轻或消退;一般治疗:1维生素C;作球膜下、皮下、静脉注射及局部点眼;维持眼房水维生素含量≥15mg/dl的水平,对防止烧灼伤或角膜溃疡的发生有一定作用;2黏膜移植;3其他:可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给予胶原酶抑制剂、抗凝剂、皮质激素、自家血球结膜下注射以及血管宽长扩张剂等;1迅速脱离现场;2立即脱去已污染的衣服;3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创面;在病情容许的条件下,冲洗时间不应少于20~30分钟;4如有毒物经皮肤吸收而致患者生命危险时,可行早期沾污创面切除手术,以减少毒物吸收;5部分毒物,如氰化物、氢氟酸及酚等可迅速经受损皮肤吸收而导致患者全身中毒,应特别注意;6梗阻性呼吸困难和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有低氧血症这饿,应立即做气管切开手术,并给氧或应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7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以经头静脉进行上腔静脉插管为佳;8镇静剂应以静脉给药为宜,常用的有:哌替啶、吗啡、冬眠药等;9给破伤风抗毒素;10抗休克治疗;11创面处理:早期用1:2000本扎溴铵或洗必泰溶液清洁创面,然后用1%磺胺嘧啶银冷霜包扎,每日或隔日一次;。
职业病
“职业病”与“与工作有关疾病”有何异同?当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造成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者,称为职业病。
特点:病因明确.1 病因大多可定量检测,2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接触同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同一种职业病多数病例发病。
3 绝大多数情况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4不少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工作有关疾病由于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类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特点:1病因复杂,不象职业病那样明确;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重、加速或恶化;通过控制或改善职业环境,除可减少相应的职业病外,也可减少工作有关疾病,使原有疾病缓解。
工作有关性疾病可在一般人群中出现,不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
按现有规定,工作有关疾病不能享受劳保待遇职业病的特点是什么?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可定量检测,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3接触同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同一种职业病多数病例发病。
4绝大多数情况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5不少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诊断依据职业史--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全部职业的工种和工龄;接触有害因素的种类、时间和数量,接触方式及防护措施使用情况;同工种其他工人患病情况;排除可引起类似职业中毒征象的非职业性接触,如:家用农药、有机溶剂,有服药史等。
2生产环境调查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临床表现:各种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顺序、严重程度与接触有害因素时间先后的关系。
注意早期症状和典型症状。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与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有关的项目。
实验室检查:毒物代谢物的生物检测。
诊断原则是什么?结合职业病诊断的三个依据综合诊断;需具有专门诊断权的机构作出诊断;由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执行国家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确诊后,由诊断单位出具诊断证明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练习题(题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10.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Proprietary and Confidential
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是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系统的定 期或不定期医学生理学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收集,连续性 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 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对暴露者 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劳动者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 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因素 所致疾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
三、职业性损害的防制
一级预防:即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 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和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 (即从病因预防(群体),预防、消除危害源头,最有效 措施)如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过程,建设新项目的预评价等;
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控制(群体)
工作场所定期职业危害评价 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三级预防:控制疾病恶化,挽救残存功能(个体)
职业病人的治疗与康复 保障职业病人的权益
Proprietary and Confidential
防治措施:
1、法律措施:a、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如新项目职业卫生评估)
;b、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如工作场所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和作业 者接触水平的监测)
2、组织措施:a、领导重视;b、加强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c、建 立健全合理的职业卫生制度;
医务工作者——生物传染性病源 Proprietary and Confidential 物(非典、乙肝)
华东石油《职业卫生学》2019年春季学期在线作业(二)辅导答案
《职业卫生学》2019年春季学期在线作业(二)职业性病损致病模式三角不包括().
A.个体特征
B.劳动方式
C.职业性有害因素
D.作用条件
正确答案:B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我国现行法定职业性尘肺()
A.矽肺
B.石棉肺
C.炭黑尘肺
D.铍尘肺
E.云母尘肺
正确答案:D
()不属于职业病。
A.矿工的消化性溃疡
B.矿工的尘肺
C.矿工的石棉肺
D.矿工的恶性间皮瘤
正确答案:A
以下哪一项不是职业病的特点()
A.病因明确
B.有剂量—效应关系
C.在同一工种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
D.康复效果较差
正确答案:D
中心温度一般以()温度表示。
A.直肠
B.腋窝
C.口腔
D.掌心。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材3(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
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 二、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三、危害因素的预防方法 四、劳保用品种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
职业卫生的基本概念:
职业卫生又称为劳动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 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 作业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生命质量,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4、职业病的特点:
⑴病因明确:具有特异性。病因即职业病危害因素。在控制病 因或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
⑵病因可测:所接触的病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而且其强 度或浓度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劳动者致病。
⑶群体性:接触相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常集体发病;即在 接触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的发病率。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 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 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2、什么叫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
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
疾病。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性病损
在实际工作中,劳动者长期在不良的劳动条件下从 事生产劳动,或由于意外事故的发生,职业性有害 因素就可能使劳动者的健康受到损害而造成职业性 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的疾病。
工伤:多见于意外事故。 职业病 :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国
家规定的法定职业病10大类115种。 工作有关疾病:与工作有一定关系,但也见于非职
(1) 原料的开采与提炼。 (2) 材料的搬运与贮藏。 (3) 材料加工及准备。 (4) 加料。 (5)化学反应。 (6) 反应完成后的操作。 (7) 辅助操作。 (8) 生产中应用。 (9) 其他有些作业虽未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特定情况下亦可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化学性因素(1)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有的为原料,有的为中间产品,有的为产品。
常见的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窒息性气体,铅、汞等金属类毒物,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2)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滑石尘、电焊烟尘、石棉尘、聚氯乙烯粉尘、玻璃纤维尘,腈纶纤维尘等。
2.物理性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高温,如热油泵房、催化剂生产的焙烧岗位、加氢催化剂反应器内操作、夏天进人油罐车或油槽车内作业等;低温,如石蜡成型的冷库。
(2)噪声如来自机械力(固体或液体表面的振动),气体湍流,电动力及磁动力等。
如催化“三机”室、加热炉、高压蒸汽放空、泵、球磨机、粉碎机、机械传送带、电气设备等。
(3)振动如循环压缩机转动;使用风动工具,如锻锤、风锤;电锯、捣固机;研磨作业的砂轮机、铣床、镟床;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火车等。
(4)电离辐射如工业探伤用的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仪表,如料位计的Y射线等。
(5)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热处理时的高频电磁场,电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时产生的紫外线,加热金属、玻璃时产生的红外线等。
3.生物性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所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某些疾病。
如引起皮革工人、畜产品加工工人等职业性炭疽的炭疽杆菌,引起森林工作者的职业性森林脑炎的是由蟀传布的一种森林脑炎病毒等。
4.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h,连续10d、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劳动精神过度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或生产不正常时。
如重油加氢,高压,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和中毒,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安排不当如超负荷的加班加点,还有检修时的工业探伤工作量往往过大。
职业危害及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职业危害及职业病危害因素1、职业危害定义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质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2、职业危害的严重性从200年前的产业革命至今,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近年来,ILO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发生各类事故125亿人次,死亡110万人,平均每秒有4人受到伤害,每100个死者中有7人死于职业事故,欧盟每年有8000人死于事故和职业病,发展中国家每年有21万人死于职业事故,1.5亿工人遭受职业伤害。
近十几年来,我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大量引用,职业病隐患不断增大,危害日趋严重化,在常见职业病发生不断增多的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的严重的职业卫生事故。
我国现有尘肺工人40多万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多亿,职业病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每年因粉尘、化学毒物而导致劳动者患职业病死亡、致残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不断增加。
大量职业病人的出现,不仅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灾难,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有的企业甚至因此而破产、倒闭。
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人数,职业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及新发职业病人数,中国均局世界首位。
3、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1)职业危害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安全权利、健康权利、生命权利(人权)。
(2)职业危害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灾难,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不利因素。
(3)职业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每年因职业病损失近百亿元。
(4)职业危害有损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成为国外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借口。
4、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10职业性损害、铅中毒、汞中毒 (1)
生产性毒物的毒性及分级
毒性是化学物具有的造成生物体损害效应的
能力。 毒性大小常以引起某种毒效应所需要的剂量 表示,毒性参数有LD50和LC50,剂量越小,毒性 越大。
根据LD50对化学物的急性毒性分级:
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
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
• 正常生产操作 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搬运与贮藏;材料的 加工与准备;加料与出料;产品处理与包装;产 品使用等。 • 维修与辅助操作 工人进入反应装臵巡视、清釜、检修;采取样品。 • 意外事故 化学反应失控;原料不纯产生副反应;贮存容器 破损;设备缺陷等。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 Occupational hazards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 (或)存在的,对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 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又称生 产性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
生产过程
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
(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2、接触者个体特征
遗传因素
性别和年龄因素 营养因素 患病状况 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
易感人群(vulnerable group) 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
个体危险性因素 (host risk factor)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发病具有群体性。 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预后良好。中晚期后 大多不可逆。 目前有些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 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患者个体对于控制人群发病率毫 无意义。
(3)职业病的诊断
依法:《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职业卫生整理
名称解释职业性有害因素:劳动条件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也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疲劳:在劳动过程中,人体各系统,器官或者是全身生理功能和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的状态成为疲劳。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作用于人体,就能引起生理功能改变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称为毒物。
毒性:是指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造成不良效应的能力。
绝对致死量: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的所需的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测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中毒阈剂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化学物质按一定方式或途径接触机体,能使某项的观察指标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要的最低剂量,亦称最小作用剂量。
中毒:有毒物质在体内起化学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死亡等现象。
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所发生的中毒。
职业中毒按毒物的毒性、接触程度和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可分为急性、慢性和亚急性中毒等表现形式。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其粒径多在0.1—10μm。
减压病: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转向正常压力,由于减压过速,降压幅度过大所引起的一种职业性疾病,此时人体的组织和血管中产生起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或者组织损伤。
职业性肿瘤:人们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伏期而患某种特定肿瘤,称职业性肿瘤或职业癌。
接触评定: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劳动者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影响在人群,时间及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剂量—反应(或效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以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制定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
职业病危害的特点与预防
职业病危害的特点与预防职业病是指在特定工作场所及从事特定职业活动的人群中,长期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导致的各种疾病。
职业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因素有关。
职业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职业病的危害。
下面我们将从职业病危害的特点和职业病的预防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职业病危害的特点1. 隐蔽性:职业病的危害常常具有隐蔽性,工作者往往无法立即察觉到有害因素的存在,或者虽然察觉到了危害,但是没有立即意识到与自身工作环境的关系。
这就增加了职业病的发生风险。
2. 慢性化:职业病的发病过程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一些有害因素的积累作用下引起的职业病更为明显。
这使得工作者往往忽视了职业病的危害,只有当疾病已经发生并严重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职业病的存在。
3. 累积性:职业病的危害一般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职业病的危害随着工作者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强,职业病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增加。
4. 全身性:职业病往往不仅仅会影响到工作者所接触的有害因素的部位,有时还会对其他器官和系统造成危害。
例如,铅中毒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但也可能损害肾脏、心血管等。
5. 不可逆性:一些职业病具有不可逆性,即一旦发生就无法完全治愈,只能通过控制病情的发展或减缓病情的恶化。
职业病的不可逆性也增加了其危害性,一旦发生,将带来长期的痛苦和困扰。
二、职业病的预防职业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1. 提高工作者的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工作者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职业病的危害性和预防的重要性。
工作者应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危害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学会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2. 控制有害因素的释放:通过改进工作场所的设计和工艺流程,采用封闭操作、局部通风等手段,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和扩散。
此外,还要定期检测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确保在允许范围内。
3. 使用防护设备:对于有害物质无法完全控制的工作环境,应该配备相应的防护设备,如呼吸防护设备、防护服等,以减少有害物质对工作者的直接接触。
职业性有害因素及职业性损害
远期效应问题:
三、职业性损害的防制措施
(一)法律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02年5月 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 日实施 管理的重要手段 :职业卫生监督 ,分为 1.预防性卫生监督 2.经常性卫生监督 执法技术规范:职业卫生标准
(二)组织措施 1.领导重视 2.加强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 3.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卫生制度 (三)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 2.生产过程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 3.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排毒除尘 4.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设置 5.其他技术措施
职业病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
职业病概念指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鉴别要点 在职业活动中: 主要: 直接:临床表现由因素直接引起,即 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疾病:生理性因素、正常值波动、程 度轻的症状
(2)职业病的范围
①尘肺(13种) ③职业中毒(56种) ⑤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0大类115种
第一讲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安医大公卫学院劳环系 杨永坚 E-mail:yyj580719@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一)劳动条件:由三方面构成
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生产环境 构成劳动条件的各种因素总称为职业性
因素或生产性因素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定义:
指凡是可能直接对劳动者健 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性因素就
劳动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紧张因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
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 劳动强度过大 不良的工作条件:
工效学因素: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不良作业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
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卫生防护设施缺乏或使用维护不当
职业卫生常见问题简答题
一、化学性肺水肿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得以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得疾病。
最终可引起呼吸功能衰竭;就是刺激性气体所致最严重得危害与职业病常见得急症之一。
发展过程分为四期: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常见得窒息气体有:一氧化碳CO 、硫化氢H S 、氰化氢HCN 、甲烷CH⑴单纯窒息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甲烷等;⑵化学窒息性气体:①血液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苯胺;②细胞窒息性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
三、化学窒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得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得能力或组织利用氧得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得气体。
四、职业流调主要包括:接触水平得观察与估计、工人健康状况、人口统计资料等三项内容。
五、含尘气流进入呼吸道后,主要通过撞击、布朗运动、重力沉积、静电沉积、截留而沉降。
六、赫恩小体(Heinz body):赫恩小体:苯得氨基硝基化合物代谢产物,(除作用于血红蛋白得铁原子与红细胞得还原型古胱甘肽(GSH)外,还可)直接作用于珠蛋白分子中得巯基,使珠蛋白变性而沉积在红细胞内,使红细胞内出现包涵体,即称为赫恩小体。
八、影响矽肺病发生得主要因素有哪些?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二氧化硅类型、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防护措施、接触者得个体状况等因素。
十、在生产性有害因素中,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具有哪些特点?⑴绝大多数自然存在;①具有特定得物理参数,危害与否及程度均由参数决定;①来源明确;①空间分布不均匀;①存在状态不同,有连续与脉冲之分。
①对人体得危害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十二、结合中毒表现说说一氧化碳与氰化氢毒作用机制得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可以与细胞色素结合,使之失去递电子能力,阻断呼吸链,导致细胞窒息;不同点:一氧化碳主要得毒作用机制就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之失去携氧能力,此过程就是氧得运输障碍;氰化氢则主要就是阻断呼吸链,此过程就是氧得利用障碍,此时静脉血与动脉血同样呈鲜红色,中毒者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模版
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模版致病条件和职业病特点职业性病损是由于特定的职业环境和工作条件导致的一类职业疾病。
不同职业性病损具有不同的致病条件和特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类常见的职业性病损,来探讨其致病条件和特点。
1. 肺部疾病职业性肺部疾病是一类由于吸入有害气体、颗粒物和化学物质等导致的肺部疾病。
致病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浓度的有害气体和化学物质:在某些职业环境中,存在着高浓度的有害气体和化学物质,如煤矿工人暴露在高浓度的煤炭粉尘中,化工工人暴露在有机溶剂和酸雾等化学物质中。
(2) 长期暴露: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中,如矿工、建筑工人等,会导致肺部损伤。
(3) 呼吸道接触:某些工作岗位要求工人经常接触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如焊工、清洁工等。
职业性肺部疾病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隐匿性:职业性肺部疾病的症状通常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2) 进展性:大多数职业性肺部疾病是慢性进展性的,病情会随着职业暴露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加重。
(3) 不可逆性:职业性肺部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完全治愈,只能通过控制职业暴露和积极治疗来缓解病情。
2. 职业皮肤病职业皮肤病是由于接触特定化学物质或物理因素导致的皮肤损害。
致病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损伤:某些职业环境中存在物理刺激,如摩擦、磨损等,容易导致皮肤受损。
(2) 化学接触: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酸碱、有机溶剂等,容易导致皮肤敏感和损伤。
(3) 湿润环境:长时间处于潮湿的工作环境中,如渔民、清洁工等,容易使皮肤受到损伤。
职业皮肤病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局部性:职业皮肤病主要表现在接触部位,如手部、前臂等。
(2) 可逆性:大部分职业皮肤病是可逆的,只要及时停止暴露和治疗,可以恢复正常。
(3) 重复性:某些职业环境要求工人频繁接触有害物质,容易导致皮肤病反复发作。
3. 职业性听力损失职业性听力损失是由于长期暴露于高噪音环境中导致的听力受损。
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
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职业性病损是由工作环境中的某些有害职业因素引起的一类具有一定特征的病变。
职业性病损主要是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长时间接触有害职业因素所致,其致病机制比较复杂,通常与个体的遗传背景、个体的免疫功能以及有害因素的剂量等因素相关。
本文将介绍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的特点。
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长期接触有害职业因素:职业性病损通常是在长时间接触有害职业因素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这些有害职业因素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比如,长期接触重金属、有机溶剂、放射线等有害物质的工人容易发生职业性病损。
2. 物质的毒性和作用机制:不同的有害职业因素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毒性不同,这些因素决定了职业性病损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有些有害物质可能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引起炎症、纤维化、肿瘤等病变;有些有害物质则可能通过作用于细胞内的分子机制,干扰正常的细胞功能。
3. 个体的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背景对职业性病损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有些人由于遗传背景的原因,对某些有害职业因素的敏感性较高,容易发生职业性病损。
而另一些人则由于遗传背景的原因,对有害职业因素的耐受性较强,即使长期接触有害职业因素也不一定会发生职业性病损。
4. 个体的免疫功能:个体的免疫功能也对职业性病损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免疫功能可以抵御有害职业因素的侵害,减少病变的发生。
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则容易受到有害职业因素的侵害,发生职业性病损。
职业病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长时间的潜伏期:职业病通常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即从个体接触有害职业因素到出现临床症状之间的时间较长。
这是因为有害职业因素通常是长期累积作用于个体的结果,病变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
2. 特定工种或行业的集体性发病:职业病往往集中在特定的工种或行业中发生。
比如,矿工职业性肺尘病主要发生在煤矿工人中;染料工职业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染料工人中。
职业病诊断的三个必要条件
职业病诊断的三个必要条件职业病是指因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接触有害物质和有害因素,导致员工身体出现异常反应、疾病或损伤的一类疾病。
为了正确诊断职业病,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必要条件:1. 职工与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的接触史:职业病的诊断首先要确认职工是否在工作环境中与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接触过,是否存在接触史。
有害物质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如噪音、震动、辐射等)、生物因素等。
职工与这些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接触的时间、频率、剂量等都会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因此,在职业病的诊断中,必须详细了解职工的工作历史和工作环境,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等,以确定职工是否与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接触。
2. 疾病的特异性:职业病的诊断要求疾病表现具有特异性。
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表现与特定的工作环境和有害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职业病通常有一些特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特征性的发病方式和疾病进展规律。
例如,矽肺是一种与长期吸入二氧化硅粉尘有关的职业病,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职业性听力损失是与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中的工人有关的职业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和耳鸣。
因此,在诊断职业病时,必须根据疾病的特异性,结合职工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
3. 职业病诊断的排除法:职业病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非职业因素引起的相似疾病。
有些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可能与职业病相似,但却是由于其他非职业因素引起的。
通过排除这些非职业因素引起的可能性,才能确保最终诊断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这就需要医生进行详细的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职业病诊断的三个必要条件是:职工与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的接触史、疾病的特异性以及职业病诊断的排除法。
2024年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三篇)
2024年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引发职业性病损的病原性因素,但这些因素是否一定使接触者(机体)产生职业性病损,还取决于若干作用条件。
只有当有害因素、作用条件和接触者个体特征三者联在一起,符合一般疾病的致病模式,才能造成职业性病损。
(一)致病条件1.接触机会,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经常接触某些有毒有害因素。
2.接触方式,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途径可进人人体或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病伤。
3.接触时间,每天或一生中累计接触的总时间。
4.接触强度,指接触浓度或水平。
后两个条件是决定机体接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常用接触水平(exposurelevel)表示,与实际接受量有所区别。
据此,改善作业条件,控制接触水平,降低进人机体的实际接受量,是预防职业性病损的根本措施。
5.个体危险因素。
在同一作业条件下,不同个体发生职业性病损的机会和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遗传因素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存在遗传缺陷(变异)的人,容易受某些有害因素的作用。
②年龄和性别差异包括妇女从事接触对胎儿、乳儿有影响的工作,以及末成年和老年工人对某些有害因素作用的易感性。
③营养不良如不合理膳食结构,可致机体抵抗力降低。
④其它疾病如患有皮肤病,降低皮肤防护能力,肝病影响对毒物解毒功能等。
⑤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如缺乏卫生及自我保健意识,以及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过度精神紧张等,均能增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机会和程度。
以上这些因素统称个体危险因素(hostriskfactors),存在这些因素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较易感,故称易感者(vulnerablegroup)或高危人群(highriskgroup)。
充分识别和评价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作用条件,以及个体特征,并针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采取措施,阻断其因果链,才能预防职业性病损的发生。
(二)职业病的特点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
2023年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
2023年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____年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注:本文把“职业性病损”解释为在特定职业环境中长期或频繁工作导致的疾病)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的工作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不同的职业环境中,我们暴露在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中,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职业性病损是由工作环境引起的疾病,其致病条件和特点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____年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
一、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音、振动、辐射等。
噪音水平过高会损害听力,长期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下的工人可能会患上职业性噪声聋。
振动会对员工的神经、血管和肌肉等组织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振动病。
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它们对人体的细胞和组织有潜在的致癌和遗传影响。
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职业性病损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职业环境中可能暴露于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农药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吸入、接触或摄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产生损害。
例如,长期暴露于有机溶剂的工人可能会患上有机溶剂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各种微生物和病原体。
在某些职业环境中,工人可能会接触到病原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从而导致传染性疾病。
例如,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可能会暴露于各种病原体,导致职业暴露性感染。
4.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职业性病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工作压力、长时间的工作、超负荷工作等都可能对员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大的工作环境中,员工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
二、职业性病损的特点:1. 职业特异性:职业性病损具有一定的职业特异性,即某些疾病主要出现在特定职业人群中。
例如,职业性肺癌主要出现在煤矿工人和石棉工人中,职业性皮肤病主要出现在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工人中。
职业病有哪些特点
职业病有哪些特点
职业病有什么特点
与其他职业伤害相⽐,职业病有以下特点:
(1)职业病的起因是由于劳动者在职业性活动过程中或长期受到来⾃化学的、物理的、⽣物的职业性危害因素的侵蚀,或长期受不良的作业⽅法、恶劣的作业条件的影响。
这些因素及影响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个别或共同地发⽣着作⽤。
(2)职业病不同于突发的事故或疾病,其病症要经过⼀个较长的逐渐形成期或潜伏期后才能显现,属于缓发性伤残。
(3)由于职业病多表现为体内⽣理器官或⽣理功能的损伤,因⽽是只见“疾病”,不见“外伤”。
(4)职业病属于不可逆性损伤,很少有痊愈的可能。
换⾔之,除了促使患者远离致病源⾃然痊愈之外没有更为积极的治疗⽅法,因⽽对职业病预防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作业者的注意、作业环境条件的改善和作业⽅法的改进等管理⼿段减少患病率。
可见,职业病虽然被列⼊因⼯伤残的范围,但它同⼯伤伤残⼜是有区别的。
职业病的诊断由哪个部门负责?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下述机构有职业病诊断权:
(1)国家、省(⾃治区、直辖市)和地、州、盟级职业病防治机构或由上述级别的卫⽣⾏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单位,负责本地区的职业病诊断。
(2)国务院各⼯业交通部门(总公司)、省(⾃治区、直辖市)各⼯业交通厅(局)、公司和各⼤型⼚矿企业所属的职业病防治机构,经所在地区卫⽣⾏政部门批准,分别负责本部门在该地区的直属企业和本企业的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有哪些特点
职业病有哪些特点各国法律都有对于职业病预防方面的规定,一般来说,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职业病有哪些特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①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②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浓度或剂量)才能致病,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③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④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综合处理,故发现愈晚,疗效愈差;⑤除职业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从病因学上说,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故必须强调“预防为主”,着重抓好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
职业病有哪些特点 [篇2]现行我国法定职业病种类根据《职业病分类与目录》进行划分,具体如下:1、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矽肺、煤工尘肺等。
)2、职业性皮肤病;(有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
)3、职业性眼病;(有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眼炎等。
)4、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有噪声聋、铬鼻病。
)5、职业性化学中毒;(有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
)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有中暑、减压病等。
)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有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肿瘤等。
)8、职业传染病;(有炭疽、森林脑炎等。
)9、职业性肿瘤;(有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癌,联苯胺所致膀胱癌等。
)10、其他职业病。
(有化学灼伤、金属烟热等。
)【备注】:详细职业病种类与病种划分详查看《职业病分类与目录说明》。
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特异性:职业病患者必须具有相应职业史或接触史,这是诊断职业病的最重要前提条件,在停止接触特定有害因素后病情可以控制或消除。
2、病因可检测性:在职业病患者的劳动环境中能检测到特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引发职业性病损的病原性因素,但这些因素是否一定使接触者(机体)产生职业性病损,还取决于若干作用条件。
只有当有害因素、作用条件和接触者个体特征三者联在一起,符合一般疾病的致病模式,才能造成职业性病损。
(一)致病条件
1.接触机会,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经常接触某些有毒有害因素。
2.接触方式,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途径可进人人体或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病伤。
3.接触时间,每天或一生中累计接触的总时间。
4.接触强度,指接触浓度或水平。
后两个条件是决定机体接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常用接触水平(exposurelevel)表示,与实际接受量有所区别。
据此,改善作业条件,控制接触水平,降低进人机体的实际接受量,是预防职业性病损的根本措施。
5.个体危险因素。
在同一作业条件下,不同个体发生职业性病损的机会和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遗传因素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存在遗传缺陷(变异)的人,容易受某些有害因素的作用。
②年龄和性别差异包括妇女从事接触对胎儿、乳儿有影响的工作,以及末成年和老年工人对某些有害因素作用的易感性。
③营养不良如不合理膳食结构,可致机体抵抗力降低。
④其它疾病如患有皮肤病,降低皮肤防护能力,肝病影响对毒物解毒功能等。
⑤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如缺乏卫生及自我保健意识,以及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过度精神紧张等,均能增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机会和程度。
以上这些因素统称个体危险因素(hostriskfactors),存在这些因素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较易感,故称易感者(vulnerablegroup)或高危人群(highriskgroup)。
充分识别和评价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作用条件,以及个体特征,并针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采取措施,阻断其因果链,才能预防职业性病损的发生。
(二)职业病的特点
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
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
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浓度或剂量)才能致病,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综合处理,故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5.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从病因学上说,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故必须强调“预防为主”,着重抓好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
职业性疾病可累及各器官、系统,涉及临床医学的各个分科,如内科、外科、神经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
所以,需要牢固掌握和充分运用临床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处理职业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就业禁忌证、劳动能力鉴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