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的线索与情节
第十五讲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线索-解读中考现代文阅读密码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记叙文阅读密码第十五讲记叙文阅读之记叙线索【考点概述】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
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
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设问方式】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3、本文中“×××”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4、文章选材众多,但不觉凌乱,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5、请补充文中“我”对“×××”的感情变化。
6、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技巧点拨】一、线索形式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以人物为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叙事,以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贯穿全文。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事情为线索以中心事件贯穿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全过程,那么这个事件就是文章的线索,如《社戏》描写鲁迅盼社戏,看社戏,怀念社戏。
3、以物品为线索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
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如《皇帝的新装》是以皇帝新装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的线索与情节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的线索与情节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雪白(王开岭)一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
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
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
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
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
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
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
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
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
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
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
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二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
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是的,我们相信。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精心整理)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一、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二、问记叙文段落作用(一)各段作用: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二)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三)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或: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记叙文线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记叙文线索》目标:1.了解记叙文线索的概念、分类、作用、判断线索的方法;2.总结答题技巧。
一、什么是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二、记叙文的线索有哪些类型?①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如《孔乙己》中的我。
③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故乡》。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④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最后一课》。
⑤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如《春》⑦以一句话为线索。
即文中反复出现同一句话,由这句话引出要写的内容。
三、记叙文的线索有什么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如何掌握记叙文的线索呢?①看标题。
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
如《风筝》。
②看反复。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线索
分析记叙文之线索【阅读目标】1.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及其种类。
2.理解线索在一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概念阐释】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的重要手段。
作者通过线索使文章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阅读指导】记叙文的线索多种多样。
人物、事件、感情变化、地点的转换等都可成为文章的线索。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线索。
一、以人物为线索。
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
这个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
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以事件为线索。
全文紧紧扣住某一事件,逐层深入。
如《羚羊木雕》一文,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由开始父母对羚羊木雕下落的追问,引出羚羊木雕来历的不平凡及其珍贵,从而回忆和万芳友谊的真挚并互赠礼物的经过,引起读者的思考:两代人应该怎样相处?友谊与金钱孰重孰轻?三、以情感为线索。
全文围绕某种情感组织文章,完成对主题的表达。
如《春》一文,就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
文章开头“盼望着,盼望着”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之情;中间的段落则是对春天美景的具体描绘;结尾“春天像小姑娘……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以时间为线索。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等,文章用时间脉络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从事件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文中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即学即练】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次温暖贴心的流浪马德那年,他坐上南下的火车。
车过黄河的时候,已近黄昏。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考点六:情节的作用
中考现代⽂阅读之记叙⽂考点六:情节的作⽤⼀、常见的设问形式:情节作⽤题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的概括、分析、鉴赏能⼒,提问形式主要有:①⽂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②某情节对全⽂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请具体说明。
⼆、作⽤的思考⾓度:这类题可以从两个⼤的⾓度来考虑:(1)内容上的作⽤;内容上主要是指情节与⼩说的四要素(环境、⼈物、其他的情节、主题)之间的作⽤;环境:渲染⽓氛,营造氛围;烘托⼈物⼼情;交代⼈物活动(或者故事发⽣)的环境。
⼈物:⼈物上:塑造……的⼈物形象;表现了⼈物……的品质;刻画了⼈物……的⼼理,使⼈物形象更鲜明;衬托或侧⾯烘托⼈物。
主题:揭⽰/表达/寄托/暗⽰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情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补充叙事,提⽰⽭盾关系;为下⽂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结构上的作⽤;结构上主要视情节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本⾝所具有的作⽤。
A开头部分:①统摄全篇,领起下⽂;②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氛;③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B中间部分:①承上启下,贯穿全篇;②详略得当,主次分明;③充实内容,寄托情感;④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对⽐映衬;⑤为后⾯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动。
C结尾部分:①照应题⽬或者开头,总结全⽂,使⽂章结构更加完整;②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例题:⼀罐辣⽩菜的幸福凌⼦怡①⼩时候我总挑⾷,爸爸妈妈经常端着碗在后⾯追赶着,才终于撑上我,连哄带骗地让我吃上⼀⼝,我却丝毫不领情。
我最爱吃姥姥做的菜,于是,爸妈总会开上⼀个⼩时的车把我送到姥姥家,还未进门,就能闻到红烧⾁和糖醋排⾻的味道。
②夏⽇傍晚时分,姥姥的⾝影映在门帘上,我看着她熟练的动作:倒油、热锅、加葱姜爆锅,双⼿捧着⼤把油麦菜下锅,⼏经翻炒后,趁着油麦菜还带着光泽的质感,关⽕,摆盘上桌,动作“⾏云流⽔”,⼀⽓呵成。
这时姥姥便会唤我⼩名,但往往这时我已经拿好筷⼦坐在饭桌旁对着各⾊菜肴垂诞了。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总结范文分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总结范文分析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和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一般规律,施行“四步阅读法”:1.通读选文,尽力整体感知。
通读后要反复揣摩,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这个关键就是记叙文中的中心思想,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初步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
抓住了这个关键,就抓住了阅读的“纲”,就能明确阅读的思维方向,带起全文的阅读。
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理清选文的思路,把握选文的大体结构,获得整体印象。
第三个层次是初步探究选文写法的突出特点和语言的明显特色。
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以感性认知,获得初步印象为主,不求全,不求深。
这三个层次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第一个层次统摄下的层递关系,以第一个层次为主。
2.缜密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认真读题,抓住关键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地理解题意,明确解题要求。
3.局部探索,深入品读细部。
带着问题,融入感情,精读相关内容,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搜集信息。
根据解题要求,处理信息,或概括,高考,或综合,或分析,或比较,或揣摩推断,或联想想象,确定答案范围。
紧扣解题要求,推敲、组织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写出答案。
4.整体检验,确保准确无误。
返回整体,从整体内容、结构、写法、语言与局部保持一致性的角度对答案进行检验,发现“龃龉”,立即修改,以确保答案准确无误。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一,文章容要点概括〔1〕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容的答题公式:人物〔事件〕+干什么〔怎么样〕〔2〕概括文章主要容的答题公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注意: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应该概括在。
二、理清文章结构〔1〕补充故事情节找出划分标准,仿照示例的句式作答。
〔2〕思想感情的事变化画出表示情感的词语,按照词语出现的顺序整理出答案。
三、把握记叙的线索和顺序〔1〕线索线索类型:A.以时间的开展变化为线索B.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C.以人物为线索D.以某个具体的事物为线索E.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F.以某个核心事件为线索线索的作用: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推动情节的开展。
〔2〕记叙顺序与作用A.顺叙(按事情开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C.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答题公式】顺序名称+作用四、记叙的人称与作用人称作用:第一人称:使文章容显得更真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拟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容,有比拟宽广的活动围。
五、人物形象〔1〕次要人物的作用第一人称:“我〞,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其作用是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展描写的方法与作用A.肖像〔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与##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开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五步曲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五步曲阅读和作文是决定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阅读和作文的成败关系着整个中考语文成绩的成败,尤其是阅读的高难度、低得分已被历年语文中考的实践所证明。
考生要想在这部分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除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能力和引导学生实战练习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阅读技巧和固定的答题套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五步曲,希望大家喜欢!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揣摩中心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整体,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所感所悟,他们往往就凝神结思,就会注重整个作品的谋篇布局,使之浑然天成,因此考生看到选文,整体感知非常重要,把文章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段与段之间的条理关系疏通清楚,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理解字词句或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需要的是通读全文一遍,因为现在的阅读题越来越重视联系全文的主旨,没有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很难解答试题。
在阅读时考生要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主观能动性,边读边想。
这是根据文体的行文特点来决定,看标题和开头很快就能辨别是什么体裁。
头脑中迅速调出相关的文体知识,按文体的规律边读边边想。
阅读记叙文时考生需要想到以下几点:1.记叙文的线索是全文的主线。
因此找寻记叙文的线索,一定注意研读文章的标题,有时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有时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是线索,抓住了线索便能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
2.记叙文的顺序,是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精心安排。
在记叙文的阅读材料中,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顺序,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常见的记叙文的顺序有倒序、插叙、补叙等。
第二步:速读全文,找出文中的金钥匙——“关键字词”关键字词是作者有意留在文中的瑰宝,是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依据,也是考生打开阅读题宝库的金钥匙。
理解文章的整体感知仅仅是对文章的初步了解,要想准确把握文意,还得再次速读一遍,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和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中考的阅读题许多都会联系到文章的主旨,这些句子可以说是答题的关键所在。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部分记叙文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时间的先后 6.地点变换线索找出其线索的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三、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1、2、3、4、5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5、1、2、3、4、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1、2、X、3、4、5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4.补叙:在叙述的结尾,补充交代与前面情节相关的内容。
1、2、3、4、5、X四、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他"或"他们",作用: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让人觉得客观、可信。
第二人称:以“你”来讲述或者抒情议论。
(在诗歌和讲演中较多)作用:面对面地倾诉会更亲切自然;或者面对面地斥责语气会显得更加强烈。
五、人物的描写方法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方法)侧面描写:以环境渲染烘托;以他人来衬托;他人的反应来衬托(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2.神态描写(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处境、……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人称第一人称好处: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好处: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的好处:以三人称叙述事情。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结构层次记叙文的顺序、线索、题材特点顺序顺序、倒叙、插叙景色特点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展现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展现人物性格为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词语理解1、从词语的语境义开窍现代文教学和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
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所以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能结合语境,认真推敲,也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2、从代词的上句开窍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
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找,而且应当由远及近地去找,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
3、从释句处开窍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
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二、句子理解4、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开窍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成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必须注意它本结构和修饰限制成分,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说,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中考考点梳理】中考语文(安徽)现代文阅读梳理:专题三+记叙文阅读
专题三,记叙文阅读中考知识梳理1. 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包括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2. 记叙文的分类(一),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一、简单记叙文,其特点是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文法较单一。
②,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如《背影》。
(2),从写作对象上看,可分为:一、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藤野先生》。
②,叙事类记叙文,以表达事件为主,着重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类记叙文,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春》。
④,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紫藤萝瀑布》。
3. 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背影》一文:时间——推算为六年前,即1919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回家为祖母奔丧、到南京与父亲分手、父亲到车站送别;结果——怀念父亲。
4. 记叙文的顺序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文的顺序。
常见的有四种类型:(一),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表达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因为某种需要,暂时把表达线索中断一下,插进相关的另一件事情的表达;二是插进对相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表达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表达。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文章线索学生版
文章线索【知识讲解】1.答题技巧:(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
常见的线索有:①以人物为线索;②以事物为线索;③以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记忆方法:人物事时(适时)地抒发思想感情。
(2)如何寻找线索。
1.文章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2.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
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
3.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2、线索的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物)有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例题讲解】父亲的长笛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线索的作用
谢谢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系列微课
线索的作用
认识线索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
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思想的主要 材料贯穿起来形情为线索
2、以物品为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
5、以地点为线索 6、以事件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
1、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 贯穿全文。
《藤野先生》:明暗线交织,联结成整体
《背影》:四次“背影”,使结构严谨
线索的作用 2、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推动故 事情节的发展,有时带象征意义。
《散步》:以散步为线,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中心。
《台阶》:以“台阶”为线,从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 从低到高的过程,有象征意义。
如何找线索
1、看文章的标题 2、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 3、文中反复出现的短句 4、表示人物情感变化的词语 5、文中明显的时间变化词 6、文中明显的地点变化词
精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寻求文章线索的7大要素
精编现代文阅读中寻求文章线索的7大要素一、要点梳理(一)线索的定义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也是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二)线索的分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故事情节,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
文中的“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如断腿之前孔乙己在酒店,酒客揭短,奚落他没有“进学”,孔乙己教小孩识字、分茴香豆给小孩吃,人们背地议论孔乙己和断腿原因,断腿之后的末次喝酒,等等。
这些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我”始终在咸亨酒店这个“舞台”上活动,是主人公的重要配角,无“我”难以成篇。
7.多条线索贯穿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作为线索。
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中,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
而后者则是副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置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这两条线索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二、方法点拨(一)抓标题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分析线索。
答: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审题答题技巧专题汇总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审题答题技巧专题汇总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
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整体感知: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特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明了表达。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纲要求: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 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5 线索及作用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 “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叙事线索
“线索”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 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 件联成一体,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 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 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有一条以上 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叙事线索及作用:
线索: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穿起 来,组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清楚,文 脉贯通。
线索大致分六类: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 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 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 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 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 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整件事的过程。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 手间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 珍珠,就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 白色小瓷盘里。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 项链不见了!台面上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 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 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 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的线索与情节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雪白(王开岭)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
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
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
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
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
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
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
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
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
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
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
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
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是的,我们相信。
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
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
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
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
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
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
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选自《精神明亮的人》)【注】①雪花膏:一种化妆品,洁白如雪,用来滋润皮肤。
1.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
(4 分)① ___ ___ →②痛心→③_ ________ →④_______ →⑤2.作者在文中说“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雪“美得痛心”。
(4分)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 分)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4.本文意蕴深刻,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 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大国手清朝末年,围棋界出现两大泰斗,一人姓施名恩,住上海;一人姓林名海,居京城。
两人被誉为“南施北林”。
当时,林海生活没有着落,在段提督府邸做门客。
一日,提督召见他说,有一队日本高手,自上海入境,打败施恩,一路北上,所向披靡。
据说,领队的宛田,乃日本“第一棋士”。
宛田进京,本帅想令你出阵,一试深浅。
为了日本颜面,第一要输;第二要输得体面。
达不到这两条,拿你全家是问。
林海思忖良久,只得应允。
数日后,宛田一行抵达京城。
比赛地点设在提督府特别对局室。
段提督亲自担任裁判长,施恩负责大盘讲解。
比赛那天,提督府门外人涌如潮,热闹非凡。
经猜先,林海执黑先行。
林海的起手,下在了棋盘正中心。
棋谚说,金角银边草包肚。
棋下中腹的人,多为门外汉。
宛田面露讥笑,果断将棋子落在一隅。
林海略加思索,旋即镇头。
相传,唐宣宗年间,善棋的日本王子入朝进贡,皇帝曾令棋待诏顾师言与之对弈。
师言曾用这招“镇神头”,令王子败得心悦诚服。
宛田对“镇”视若未见,继续贪占实地。
林海针锋相对,依然高压夺势。
很显然,林海一旦尽收腹地,宛田则必败无疑。
宛田意识到问题严重,便申请暂时封盘。
宛田回到住所,与日方高手共商良策。
皆说,果然高者在腹。
面对林先生,唯有一拼,方可争胜负。
宛田再下出的棋,便多了几分霸气,逼得林海频频长思。
到第三十天,林海下出一招妙手,白棋像被点了要穴,顿时动弹不得。
宛田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便称病不出,反复研讨。
不觉又是月余。
宛田无奈之下,携厚礼密访施恩,许诺说,若能探得虚实,定有重金厚谢。
施恩对棋局本也迷茫,正想找林海讨教,便满口应承下来。
施恩见到林海,劝说,据我所知,林兄弟与提督早有协议。
现在体面认输,实乃明智之举。
林海默然不决,说,你我兄弟,嗜棋如命,当知围棋起源中国。
虽为游戏,却关乎大清国格,焉能不战而屈?施恩羞红着脸,问,当前局面,如何应对?林海轻笑,说,思谋多日,偶得一招,唯鼻顶可解。
次日,宛田假作片刻思索,遂落子鼻顶。
林海惊诧,微微摇头,只得另谋制敌良策。
又数日激战,林海优势依然。
宛田绝望地想,林先生棋艺深不可测,即便认输,虽败犹荣。
正举棋难定,适逢大雨,“咔嚓” 一声霹雳,将他指间棋子惊落。
依照规则,宛田算“投子认输”了。
段提督却惊呼,妙,妙不可言,宛田仔细一瞧,竟然发现,滑落之子正断在黑棋筋上。
有此一断,两边黑棋,必死一块。
宛田确认后,一跃而起,冲向门外,站在雨里,又唱又跳。
林海对着棋盘,石佛般一动不动,直至封盘。
林海回到住处,饭也不吃,进了棋室。
他交代夫人,任谁,也不要打搅我。
林海棋室的油灯,亮了一夜。
拂晓,林海步出棋室,唤来妻子儿女,面色凝重地说,我离家之后,你们速速离京,越远越好。
没有我的书信,万不可回。
又嘱托夫人,凡我子孙,再莫学棋,切记!夫人看到,林海一夜间竟白了大片头发,不禁失声痛哭。
林海走进棋室,神定气爽坐下,轻轻夹起一粒黑子,胸有成竹地落在底线上。
这手棋,名曰“小尖”,看似笨拙,却像一把利刃,直指白棋软肋。
施恩初见棋谱,颇感怪异。
揣摩良久,方才发现,此棋一石三鸟,解危倒悬,妙不可言。
他亢奋地断言,黑方小胜,已成定局。
宛田木然坐着,喉结上下涌动,嘴唇越来越抖,一口鲜红的血,疾射在棋盘上。
段提督急步抢出,对外宣布说,棋赛至今,已满百日,永久封盘!呕心沥血的名局,必将永垂千古!林海听着外面的欢呼,企图站起,却四肢无力,浑身酥软,仰面跌倒⋯⋯(选自《北京精短文学》2014年第12期,作者:白文玲)1、(2 分)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2、(2 分)文中叙写唐宣宗年间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2 分)文中有两处写“雨”,请你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
4、(3 分)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赏析。
5、(3 分)施恩与林海同是围棋界泰斗,他们都可称作“大国手”吗?为什么?巩固练习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义重情深的恩赐从维熙①炎夏七月,年过八旬的我,冒着似火炎阳,从北京飞往汉水之畔的襄阳;后又从襄阳乘大巴寻觅汉水之源,远行至陕南的汉中和安康。
一周的行程虽然大汗淋漓,但“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无尽的情思。
[ 来%源: 中教#~网^&]②归来后,还演绎了一曲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童话”,那就是我锈迹斑斑的牙齿,昔日刷牙都无法让它由黑变白——回到京城,面对镜子,我惊愕地叫了一声:“啊!五十八年吸烟历史、凝固在牙齿上的黑黄斑痕,怎么一下子变白了?”静思之后,答案终于浮出水面:那就是“南水北调”的汉江之水,对我的恩赐⋯⋯③到了襄阳,让我勃然心动的是这座城市的风情:一条清波碧浪的汉水,从美丽的城市中间穿行而过;南边是城,北边还是城。
抵达入住的南湖宾馆,打开水龙头洗脸时,发现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许多。
因而当天下午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倾吐出初识襄阳的感受:我和湖北的缘分很深,去过武汉等多个城市。
这些城市都曾给我人文启迪——但让我一见钟情的,却是大美的襄阳。
当天晚上,我和文友们登上一叶小舟在汉江上夜游,两岸灯火映照下的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相辉映的画面,让我当真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④正是出于这种痴爱在内心的穿梭,一种忧郁之情突然从心底升腾而起。
来襄阳之前,我读到过如是一条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生活来说,已然是个负面信号。
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自残之举吗?⑤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
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却避开众人,想找个地方尝上一口水库的水。
⑥无计可施之际,只好向讲解员求救。
她问我喝过“农夫山泉”没有,我说喝过。
她说部分瓶装水就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
我十分惊愕,讲解员为我压惊说:“经过专家检验,库边之水因与堤岸相接,属二类净水;库心的水,仍为一类最佳水质——这种优良水质,已经连续保持六年了。
” 接着,她对我谈起襄阳和当地为了保护丹江口水质,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从2003年起,在总干渠两侧先后关停并转了三百多家冶炼和造纸企业,现在水源保护圈高达三千多平方公里。
⑦归来途中,赵丽宏等几个年轻的文友,正在讲述着他们的汉水情话:他们居然穿上泳装,表演了一场泅渡汉水之举。
我想参与到车上的欢声笑语之中——但到底年纪老了,没有高声说话的底气,因而只能对身旁的文友低声抒发我对汉水的情怀:“我不会游泳,但也尝到了汉水之美味,在南湖宾馆我尝了几口自来水,这不算新奇——新奇的是,采风团只有我喝到了汉江的圣水。
”⑧“圣水?你不是说梦话吧?”身旁的文友不解地询问我。
⑨我诙谐而幽默地说:“汉江圣水偏爱老人。
为了照顾采风团里年纪最大的我,当地专门开来一辆车,送我提前到了山上的鹿门寺。
这儿是唐朝诗翁孟浩然少年读书之地,曾给后人留下《春晓》名诗。
能到他的故土,寻觅他的形影,内心十分激动⋯⋯”⑩“你喝了那儿的水了?”文友问我。
11“让你猜着了,我喝了鹿门寺的水!”12他说:“那也不能称其水为圣水呀?”13“你听我说下去么。